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

啟玄子王冰撰新校正云:「按唐人物志,冰仕唐,爲太僕令,年八十餘,以壽終。」

白話文:

啟玄子王冰撰寫的新校正中提到:根據唐代的人物志記載,王冰在唐代為官,擔任太僕令,年逾八十,享壽而終。

夫釋縛脫艱,全眞導氣,拯黎元於仁壽,濟羸劣以獲安者,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。孔安國序《尚書》曰: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,謂之《三墳》,言大道也。」班固《漢書》〈藝文志〉曰:「《黃帝内經》十八卷,《素問》即其經之九卷也,兼《靈樞》九卷,廼其數焉。

白話文:

能夠解脫艱困,遵循本真引導氣息,拯救黎民於仁壽,解救羸弱之人獲得安寧,除了三聖之道,其他都不能做到。孔安國序《尚書》說: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的書,稱為《三墳》,講述了大道。」班固《漢書》〈藝文志〉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十八卷,《素問》就是它的其中九卷,加上《靈樞》九卷,就是它的數量。

」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此說蓋本皇甫士安《甲乙經》之序,彼云:『《七略》〈藝文志〉:「《黃帝内經》十八卷。」』𫝆有《鍼經》九卷,《素問》九卷,共十八卷,即《内經》也,故王氏遵而用之。又《素問》外九卷,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《脉經》只爲之九卷,皇甫士安名爲《鍼經》,亦專名《九卷》,楊玄操云:『《黃帝内經》二帙,帙各九卷。』按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謂之《九靈》,王冰名爲《靈樞》。

白話文:

儘管時代變遷,教學的內容依舊存在。只是擔心不是懂道的人,所以有時會有所隱藏。因此,師氏把第七十一卷藏了起來,我們奉行學習的只有八卷。但是,這八卷的文字簡約,意思深遠,道理奧妙,趣味深刻。天地間的各種現象引發變化,陰陽之氣的變化也有規律,生老病死的變化都有規律,遠近的事物不約而同,陰陽界的事物彼此呼應。仔細研究這些理論有依據,驗證事實時沒有差錯。所以的確可稱之為至高無上的道統,是養生之道的根本。

假若天機迅發,妙識玄通,蕆謀雖屬乎生知,標格亦資于詁訓,未甞有行不由逕,出不由戸者也。然刻意研精,探微索隱,或識契眞要,則目牛無全,故動則有成,猶鬼神幽賛,而命丗竒傑,時時閒出焉。則周有秦公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一作『和緩』。」,漢有淳于公,魏有張公、華公,皆得斯妙道者也。

咸日新其用,大濟蒸人,華葉遞榮,聲實相副,蓋教之著矣,亦天之假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天賦異稟,能敏銳地領悟奧妙,策劃謀略雖然是天生的,但標新立異也要靠經書典籍的訓導。所以沒有人能不循正道而行,不走正門而出的。然而專心致志鑽研精微,探求隱祕深奧的事物,有可能領悟真正的要領,那麼就算目光短淺,行動起來也能有所成就,就像有鬼神在暗中贊助,讓命運變得奇特傑出,時不時地出現這樣的人。周朝有秦公的學術考正,漢朝有淳于公,魏朝有張公、華公,他們都掌握了這種奇妙的道理。

冰弱齡慕道,夙好養生,幸遇眞經,式爲龜鏡,而丗本紕繆,篇目重疊,前後不倫,文義懸隔,施行不易,披㑹亦難,歲月旣淹,襲以成弊,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,或兩論併吞而都爲一目,或問荅未已,別樹篇題,或脫簡不書而云丗闕,重經合而冠鍼服,併〈方宜〉而爲〈欬篇〉,隔〈虚實〉而爲〈逆從〉,合〈經絡〉而爲〈論要〉,節〈皮部〉爲〈經絡〉,退〈至教〉以先鍼,諸如此流,不可勝數。且將升岱嶽,非逕奚爲,欲詣扶桑,無舟莫適。

乃精勤博訪,而并有其人,歷十二年,方臻理要,詢謀得失,深遂夙心。

白話文:

冰弱從小就嚮往道家養生之術,一直渴望學習養生知識。幸運的是,我遇到了真正的經典,就像龜鏡那樣珍貴。但是,原書的內容卻十分混亂,篇目重疊,前後不一致,文義脫節,難以實施,甚至連閱讀和整理都十分困難。

日積月累,這些問題越來越嚴重,形成了弊病。有的篇章重複出現,卻用了兩個不同的名稱;有的論述合併在一起,卻被列為不同的章目;有的問答還沒有結束,就開始了新的篇章;有的缺失了文章卻稱之為「正文闕失」;有的合併了不同的經文,卻冠以針灸或服藥之名;有的將「方宜」合併為「咳嗽篇」,將「虛實」拆分為「逆從」,將「經絡」合併為「論要」;有的將「皮部」節選為「經絡」,將「至教」退居針灸之前。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。

就好比要去爬泰山,卻沒有路可走;想要到達扶桑,卻沒有船可乘。

時於先生郭子齋堂,受得先師張公秘本,文字昭晰,義理環周,一以參詳,群疑冰釋。恐散於末學,絕彼師資,因而撰註,用傳不朽,兼舊藏之卷,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,勒成一部新校正云:「詳《素問》第七卷亡已乆矣。按皇甫士安,晉人也,序《甲乙經》云:『亦有亡失。

白話文:

當時我在郭子齋堂拜見先生,獲得了先師張公的祕本。書中的文字清晰易懂,義理貫穿始終。我仔細參詳,所有的疑惑都迎刃而解。擔心這些祕本會流落到後輩手中,斷了師徒傳承,於是我寫了註解,讓其永世流傳。連同舊有的卷軸,共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,編成一部新的校正本。詳細的《素問》第七卷已經失傳很久了。根據皇甫士安,晉朝人,在《甲乙經》序言中說:「也有失傳的。」

』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載《梁士録》亦云:『止存八卷。』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無第七,王冰唐寶應中人,上至晉皇甫謐甘露中,已六百餘年,而冰自爲得舊藏之卷,𫝆竊疑之,仍觀〈天元紀大論〉、〈五運行論〉、〈六微旨論〉、〈氣交變論〉、〈五常政論〉、〈六元正紀論〉、〈至眞要論〉七篇,居𫝆《素問》四卷,篇卷浩大,不與《素問》前後篇卷等,又且所載之事與《素問》餘篇略不相通,竊疑此七篇乃《隂陽大論》之文,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,猶周官亡〈冬官〉以〈考功記〉補之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記載的《梁士錄》也說:「只剩下八卷。」由全元起標注的隋朝版本則沒有第七卷。唐朝寶應年間的王冰,上溯到晉朝皇甫謐的甘露年間,已經過了六百多年。王冰自稱得到了舊藏的卷本,但仍令人懷疑。

查閱〈天元紀大論〉、〈五運行論〉、〈六微旨論〉、〈氣交變論〉、〈五常政論〉、〈六元正紀論〉、〈至眞要論〉這七篇,它們的內容相當於《素問》中的四卷,篇幅浩大,與《素問》前後各卷的篇幅不相等。而且所記載的內容與《素問》的其餘各篇大致不相關。因此懷疑這七篇是《陰陽大論》中的文章,王冰將它們取來補充缺失的卷本,如同《周禮》中〈冬官〉缺失,用〈考工記〉來補充。

又按漢張仲景《傷寒論》〈序〉云:『撰用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隂陽大論》。』是《素問》與《隂陽大論》两書甚明,乃王氏并《隂大論》於《素問》中也,要之《隂陽大論》亦古醫經,終非《素問》第七矣。」。冀乎究尾明首,尋註㑹經,開發童蒙,宣揚至理而已。

白話文:

此外,根據漢代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序言所說:『編寫時參考了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》』。這裡明確提到了《素問》和《陰陽大論》兩本書。王冰將《陰陽大論》併入《素問》中,但實際上,《陰陽大論》也是一本古老的中醫典籍,並不是《素問》的第七卷。希望從頭到尾研究透徹,探尋註釋和對照經典,啟發初學者,弘揚至高道理。

其中簡脫文斷,義不相接者,捜求經論所有,遷移以補其處。篇目墜缺,指事不明者,量其意趣,加字以昭其義。篇論吞并,義不相涉,闕漏名目者,區分事類,別目以冠篇首。君臣請問,禮儀乖失者,考校尊卑,增益以光其意。錯簡碎文,前後重疊者,詳其指趣,削去繁雜,以存其要。

白話文:

簡陋脫節的文字,意思不能連接,就從經論中尋找相關內容,加以移動補充。篇目的名稱遺失,內容不明的,根據其意思,增加文字來闡明其道理。篇章論述混亂,意思不相連貫,標題名稱不全的,根據內容分類,另立專門標題。君臣之間的問答,禮儀不周全的,考察他們的尊卑,增補文字來顯示其意。重複或凌亂的文字,仔細分析其用意,刪除繁雜的部分,保留其要點。

辭理秘密,難粗論述者,別撰《玄珠》,以陳其道新校正云:「詳《王氏玄珠》丗無傳者,𫝆有《玄珠》十卷,《昭明隱𣅀》三卷,蓋後人附託之文也。雖非王氏之書,亦於《素問》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頗有發明,其《隱𣅀》三卷與𫝆丗所謂《天元玉𠕋》者,正相表裏而與王冰之義多不同。」。

白話文:

深奧的醫學理論,難以用簡略的語言論述,因此,我另外撰寫了《玄珠》一書來闡述這些新的思想。

校正舊版《玄珠》時,發現市面上流傳的《玄珠》一書並非王氏所著,而是後人偽託之作,共十卷。而《昭明隱𣅀》三卷,也是後人附益的作品。

儘管《玄珠》非王氏親筆,但在解釋《素問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時,仍有獨到的見解。而《隱𣅀》三卷,與我過往提到的《天元玉𠕋》,內容相互呼應,與王冰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。

凡所加字,皆朱書其文,使𫝆古必分,字不雜糅。庶厥昭彰聖𣅀,敷暢玄言,有如列宿髙懸,奎張不亂,深泉淨瀅,鱗介咸分,君臣無夭枉之期,夷夏有延齡之望。俾工徒勿誤,學者惟明,至道流行,徽音累屬,千載之後,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。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。

白話文:

凡是添加的文字,都用朱砂寫出來,讓古籍的內容清楚分明,字體不會混淆。這顯然是為了彰顯聖人的智慧,闡述深奧的道理,就像夜空中高懸的星辰,井然有序,深潭清澈見底,魚蝦分明,君臣之間不會有冤枉的事情發生,百姓都能延年益壽。這樣一來,工匠們就不會犯錯,學習者也能夠明白道理,至道得以流傳,美妙的聲音世代相傳,千百年後,才能明白聖人慈悲為懷,恩澤無窮。這是大唐寶應元年壬寅年寫的序言。

,,,,將仕郎守殿中丞孫~~,,~~重改誤

,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,上騎都尉賜緋魚袋,髙保衡

,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,騎都尉賜緋魚袋,孫竒

,朝散大夫守光禄卿,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,林億

白話文:

將仕郎守殿中丞孫兆,重改誤,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,上騎都尉賜緋魚袋,高保衡。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,騎都尉賜緋魚袋,孫竒。朝散大夫守光祿卿,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,林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