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

啟玄子王冰撰新校正云:「按唐人物志,冰仕唐,爲太僕令,年八十餘,以壽終。」

夫釋縛脫艱,全眞導氣,拯黎元於仁壽,濟羸劣以獲安者,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。孔安國序《尚書》曰: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,謂之《三墳》,言大道也。」班固《漢書》〈藝文志〉曰:「《黃帝内經》十八卷,《素問》即其經之九卷也,兼《靈樞》九卷,廼其數焉。

」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此說蓋本皇甫士安《甲乙經》之序,彼云:『《七略》〈藝文志〉:「《黃帝内經》十八卷。」』𫝆有《鍼經》九卷,《素問》九卷,共十八卷,即《内經》也,故王氏遵而用之。又《素問》外九卷,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《脉經》只爲之九卷,皇甫士安名爲《鍼經》,亦專名《九卷》,楊玄操云:『《黃帝内經》二帙,帙各九卷。』按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謂之《九靈》,王冰名爲《靈樞》。

雖復年移代革,而授學猶存,懼非其人,而時有所隱,故第七一卷,師氏藏之,𫝆之奉行,惟八卷爾。然而其文簡,其意慱,其理奧,其趣深。天地之象分,隂陽之候列,變化之由表,死生之兆彰,不謀而遐邇自同,勿約而幽明斯契,稽其言有徴,驗之事不忒,誠可謂至道之宗,奉生之始矣。

假若天機迅發,妙識玄通,蕆謀雖屬乎生知,標格亦資于詁訓,未甞有行不由逕,出不由戸者也。然刻意研精,探微索隱,或識契眞要,則目牛無全,故動則有成,猶鬼神幽賛,而命丗竒傑,時時閒出焉。則周有秦公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一作『和緩』。」,漢有淳于公,魏有張公、華公,皆得斯妙道者也。

咸日新其用,大濟蒸人,華葉遞榮,聲實相副,蓋教之著矣,亦天之假也。

冰弱齡慕道,夙好養生,幸遇眞經,式爲龜鏡,而丗本紕繆,篇目重疊,前後不倫,文義懸隔,施行不易,披㑹亦難,歲月旣淹,襲以成弊,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,或兩論併吞而都爲一目,或問荅未已,別樹篇題,或脫簡不書而云丗闕,重經合而冠鍼服,併〈方宜〉而爲〈欬篇〉,隔〈虚實〉而爲〈逆從〉,合〈經絡〉而爲〈論要〉,節〈皮部〉爲〈經絡〉,退〈至教〉以先鍼,諸如此流,不可勝數。且將升岱嶽,非逕奚爲,欲詣扶桑,無舟莫適。

乃精勤博訪,而并有其人,歷十二年,方臻理要,詢謀得失,深遂夙心。

時於先生郭子齋堂,受得先師張公秘本,文字昭晰,義理環周,一以參詳,群疑冰釋。恐散於末學,絕彼師資,因而撰註,用傳不朽,兼舊藏之卷,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,勒成一部新校正云:「詳《素問》第七卷亡已乆矣。按皇甫士安,晉人也,序《甲乙經》云:『亦有亡失。

』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載《梁士録》亦云:『止存八卷。』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無第七,王冰唐寶應中人,上至晉皇甫謐甘露中,已六百餘年,而冰自爲得舊藏之卷,𫝆竊疑之,仍觀〈天元紀大論〉、〈五運行論〉、〈六微旨論〉、〈氣交變論〉、〈五常政論〉、〈六元正紀論〉、〈至眞要論〉七篇,居𫝆《素問》四卷,篇卷浩大,不與《素問》前後篇卷等,又且所載之事與《素問》餘篇略不相通,竊疑此七篇乃《隂陽大論》之文,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,猶周官亡〈冬官〉以〈考功記〉補之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啟玄子王冰撰寫的新校正中說:「根據《唐人物志》記載,王冰在唐朝為官,擔任太僕令,享年八十多歲,最終安享晚年。」

能夠解脫束縛、擺脫困境,使人保全真氣、引導氣機,拯救百姓於長壽安康,幫助虛弱者獲得平安,如果不是三聖(伏羲、神農、黃帝)的道術,就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。孔安國在《尚書》的序言中說: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的著作,被稱為《三墳》,講的是大道的道理。」班固在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中說:「《黃帝內經》共有十八卷,《素問》是其中的九卷,加上《靈樞》的九卷,總共是這個數目。」

新校正中說:「仔細考察王冰的說法,應該是根據皇甫士安《甲乙經》的序言,那裡說:《七略·藝文志》記載:『《黃帝內經》有十八卷。』其中《針經》九卷,《素問》九卷,共十八卷,就是《內經》,所以王冰沿用了這個說法。而且《素問》以外的九卷,漢代的張仲景和西晉的王叔和在《脈經》中都認為只有九卷,皇甫士安把它稱為《針經》,也專稱其為《九卷》,楊玄操說:『《黃帝內經》有兩帙,每帙各九卷。』根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,稱之為《九靈》,王冰則稱之為《靈樞》。」

雖然歷經年代更迭,但傳授醫學的方法仍然存在,只是擔心不是適合的人,所以有時候會有所隱藏,因此第七十一卷被老師們藏起來,真正奉行使用的只有八卷。然而它的文字簡潔,含義廣泛,道理深奧,意趣深遠。它分析了天地的現象,排列了陰陽的變化,闡述了變化的原因,顯示了生死的前兆,不用商量,各地的人們自然都有一致的看法;無需約束,就能夠在幽暗和光明之間互相契合,考察它的言論有證據,驗證它的事情沒有錯誤,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道術的宗源,養生之道的開端。

如果天資聰慧,能夠敏銳地領悟玄妙的道理,即使謀略來自天生的智慧,見解也需要藉助訓詁的解釋,沒有不遵循途徑、不從門戶出去的道理。然而專心致志地研究,深入探討隱微的道理,或者能夠理解真正的要義,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樣,看到整體,所以只要努力行動就會有所成就,就像鬼神在暗中幫助一樣,使得世間的奇才俊傑,時常出現。所以周朝有秦公,漢朝有淳于公,魏朝有張公、華公,都是得到這種玄妙道理的人。

他們都每日更新自己的醫術,大大地救濟了百姓,就像花朵和葉子相互更替地榮耀,名聲和實際相符,可以說教化已經彰顯出來,也是上天的恩賜。

我王冰從小就仰慕道術,一向喜愛養生,有幸遇到這部真正的經典,把它當作借鑑,但是世間流傳的版本錯誤很多,篇目重複,前後不一致,文義脫節,難以施行,整理起來也很困難,時間久了,就形成了弊端。有的篇章重複出現卻起了不同的名字,有的把兩篇論文合併在一起成為一個題目,有的問答還沒結束就另立篇題,有的遺漏簡策沒有記錄就說是世間遺失,把重複的章節合併而冠以針灸的名稱,把《方宜》篇合併成為《欬篇》,把《虛實》篇分開成為《逆從》篇,把《經絡》篇合併成為《論要》篇,把《皮部》篇併入《經絡》篇,把講述根本道理的《至教》篇放在針灸的前面,像這樣的錯誤,多得數不勝數。這就像要登上泰山,不走正路怎麼行?想要到達扶桑,沒有船怎麼能夠到達?

於是我就勤奮地廣泛求教,並且遇到志同道合的人,歷經十二年,才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要點,詢問其中的得失,深深地滿足了長久以來的心願。

當時我在郭子齋先生的學堂裡,得到了先師張公的秘本,文字清晰明白,義理完整周全,用它來參照,所有的疑問都消除了。擔心它散失在後學的人手中,斷絕了師徒傳授的傳統,因此撰寫註釋,用來傳播不朽的學術,加上原來收藏的書籍,總共是八十一篇二十四卷,編纂成一部新的版本。新校正中說:「詳細考察,《素問》第七卷已經遺失很久了。根據皇甫士安,晉朝人,在《甲乙經》的序言中說:『也有遺失的部分。』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《梁士錄》也說:『只剩下八卷。』全元起,隋朝人,他所注的版本就沒有第七卷,王冰是唐朝寶應年間的人,上溯到晉朝皇甫謐甘露年間,已經有六百多年了,而王冰卻說自己得到了舊藏的版本,我私下懷疑這件事。而且觀察《天元紀大論》、《五運行論》、《六微旨論》、《氣交變論》、《五常政論》、《六元正紀論》、《至真要論》這七篇,存在於我所看到的《素問》的四卷中,篇幅巨大,與《素問》前後的篇幅不同,而且所記載的事情與《素問》的其他篇章也略不相通,我私下懷疑這七篇是《陰陽大論》的內容,王冰把它拿來補缺所遺失的卷,就像周朝官制遺失了《冬官》,用《考工記》來補充一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