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白話文:
啟玄子按照林億、孫奇、高保衡等人奉命校正的版本,由孫兆重新改正錯誤。
黃帝曰:「隂陽者,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。老子曰:「萬物負隂而抱陽,沖氣以爲和。」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一隂一陽之謂道,此之謂也。」。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。陽與之正氣以生,隂爲之主持以立,故爲萬物之綱紀也。〈隂陽離合論〉曰:「陽與之正,隂爲之主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陰陽是天地運行法則,是萬物變化生成之道。老子說:「萬物背負著陰氣,懷抱著陽氣,以氣的平衡和諧作為狀態。」《易經》的《繫辭》裡也提到:「陰陽交替,就是道的運行法則,這就是陰陽的道理。」陰陽是萬物生長發育的基本法則。陽氣提供生氣,陰氣主持穩固,所以陰陽是萬物生長的規律。〈陰陽離合論〉裡說:「陽氣給予生氣,陰氣主持穩固。」
」則謂此也。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。何者然?鷹化爲鳩,田鼠化爲鴽,腐草化爲螢,雀入大水爲蛤,雉入大水爲蜃,如此皆異類,因變化而成有也。生殺之本始寒暑之用也。萬物假陽氣温而生,因隂氣寒而死,故知生殺本始是隂陽之所運爲也。神明之府也府,宮府也。
白話文:
「變化」是指一種事物轉化為另一種事物的過程。「變化」是天地萬物的父母,也是不同種類的事物存在的理由。
例如:鷹可以變成鴿子,田鼠可以變成貓頭鷹,腐爛的草可以變成螢火蟲,麻雀到了大水裡可以變成蛤蜊,野雞到了大水裡可以變成蜃。這些都是不同種類的事物,都是因為發生了變化而形成的。
「生殺」是事物存亡的根本,也是天氣冷熱的結果。萬物依靠陽氣的溫暖而生長,因為陰氣的寒冷而死亡。所以,生殺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作用的結果。
「神明」是精神、意識的居所。「府」是指宮殿、住所。
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,何哉?以神明居其中也。下文曰:「天地之動靜,神明爲之綱紀。」故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隂陽不測之謂神。」亦謂居其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隂陽』至『神明之府』與〈天元紀大論〉同,注頗異。」。治病必求於本隂陽與萬類生殺變化,猶然在於人身同相參合,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。
白話文:
為什麼生命的生滅變化如此多端?因為神明(元神)存在於其中啊。後面的文章中說:「天地的運動變化,都是神明在主宰。」所以《易經》〈繫辭〉中說:「無法預測的陰陽變化,就是神明。」也就是說神明存在於其中。~~、~~新校正說:「從『陰陽』到『神明之府』這段話與〈天元紀大論〉相同,但注釋略有不同。」治療疾病時,必須從根本的陰陽變化著手,而萬物生滅變化,在人體內也同樣存在著,所以治療疾病時,首先必須弄清楚這些變化。
「故積陽爲天,積隂爲地言隂陽爲天地之道者,何以此。隂靜陽躁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。陽生隂長,陽殺隂藏明前天地殺生之殊用也。《神農》曰:「天以陽生隂長,地以陽殺隂藏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隂長陽殺之義,或者疑之。按《周易》八卦布四方之義,則可見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積聚的陽氣形成天空,積聚的陰氣形成大地。為什麼說陰陽構成天地之道呢?因為陰性安靜,陽性躁動,這是應物分類運用的標尺。陽氣升起,陰氣增長,陽氣消滅,陰氣隱藏,說明天地的特性在生長和消滅方面不同。《神農經》說:「天空以陽氣生長,陰氣增強;大地以陽氣消滅,陰氣隱藏。」~~,~~新校正本說:「仔細探究陰氣增長,陽氣消滅的意義,或許有人會疑惑。根據《周易》八卦分佈在四方的道理,就可以明白了。
坤者,隂也,位西南隅,時在六月七月之交,萬物之所盛長也,安謂隂無長之理。乾者,陽也,位戌亥之分,時在九月十月之交,萬物之所收殺也,孰謂陽無殺之理。以是明之隂長陽殺之理可見矣。此語又見〈天元紀大論〉,其說自異。」。陽化氣,隂成形明前萬物滋生之綱紀也。
白話文:
坤卦代表陰,方位在西南,時間在六月和七月交界,萬物在這時盛長,怎麼能說陰不會生長呢?乾卦代表陽,方位在戌亥的分界,時間在九月和十月交界,萬物在這時收斂凋零,怎麼能說陽不會收斂呢?由此可以明瞭陰生長陽收斂的道理。這句話也出現在《天元紀大論》中,但它的說法不同。陽氣化生,陰氣成形,這是萬物滋生的綱紀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明前之大體也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言正氣也。清氣在下則生飧𣳘,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熱氣在下,則榖不化,故飧𣳘。寒氣在上,則氣不散,故䐜脹。何者?以隂靜而陽躁也。此隂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反,謂反覆。作,謂作務。反覆作務則病如是。
白話文:
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,熱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寒,這是四季變化的基本道理。寒氣會產生濁氣,熱氣會產生清氣,這指的正氣。清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,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。熱氣在下,則穀物消化不良,所以會腹瀉。寒氣在上,則氣血不流通,所以會腹脹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陰氣本該安靜,陽氣本該活躍,現在陰陽顛倒了,所以疾病也會反常。所謂「反」,是指反覆;所謂「作」,是指作用。陰陽反覆作用,疾病就表現為這樣。
「故清陽爲天,濁隂爲地。地氣上爲雲,天氣下爲雨。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隂凝上結則合以成雲,陽散下流則注而爲雨,雨從雲以施化,故言雨出地。雲憑氣以交合,故言雲出天,天地之理且然,人身清濁亦如是也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隂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,氣本乎地者親下,各從其類也。
白話文:
所以陽氣清澈上升而為天,陰氣混濁下沉而為地。地面的氣上升形成雲,天空的氣下降形成雨。雨是由地氣所化,雲是由天氣所化。陰氣凝結上升而聚集形成雲,陽氣散佈下降而流注成雨,雨從雲中降下滋潤萬物,所以說雨是由地氣所化。雲依賴氣的交合而成,所以說雲是由天氣所化。天地間的規律如此,人體內的清氣和濁氣也遵循同樣的道理。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(鼻孔等)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(肛門等)排出。氣的來源在天者親近上升,氣的來源在地者親近下沉,各從其類。
上竅謂耳、目、鼻、口,下竅謂前隂、後隂。清陽發腠理,濁隂走五藏腠理謂滲𣳘之門,故清陽可以散發,五藏爲包藏之所,故濁隂可以走之。清陽實四支,濁隂歸六府四支外動,故清陽實之。六府内化,故濁隂歸之。
白話文:
現代
上竅是指耳朵、眼睛、鼻子、嘴巴,下竅是指前面的小便處和後面的大便處。
清陽之氣從皮膚毛孔散發出來,濁陰之氣進入五臟中。皮膚毛孔是清陽之氣散發出來的門戶,因此清陽之氣可以散發出來;五臟是收藏東西的地方,因此濁陰之氣可以進入五臟。
清陽之氣充滿四肢,濁陰之氣歸藏於六腑。四肢在外活動,因此清陽之氣充滿四肢;六腑在內消化,因此濁陰之氣歸藏於六腑。
「水爲隂,火爲陽水寒而靜,故爲隂。火熱而躁,故爲陽。陽爲氣,隂爲味氣惟散布,故陽爲之。味曰從形,故隂爲之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形食味,故味歸形,氣養形,故形歸氣,精食氣,故氣歸精,化生精,故精歸化。精食氣,形食味氣化則精生,味和則形長,故云食之也。
白話文:
水屬陰,火屬陽。水性寒冷而靜止,因此稱為陰。火性炎熱而躁動,因此稱為陽。陽代表氣,陰代表味道。氣會散發開來,所以陽歸屬於氣。味道順應形體,所以陰歸屬於味。味道回歸形體,形體回歸氣,氣回歸精,精回歸孕育形體,所以說味道回歸形體;氣滋養形體,所以說形體回歸氣;精食氣,所以說氣回歸精;精促成形,所以說精回歸孕育。精食氣,形體食味,氣化產生精,味道和諧則形體生長,所以說飲食是必不可少的。
化生精,氣生形精微之液,惟血化而成,形質之有,資氣行營立,故斯二者各奉生乎?。味傷形,氣傷精過其節也。精化爲氣,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,精若化生則不食氣,精血内結,鬱爲穢腐,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。女人重身,精化百日,皆傷於味也。隂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味有質,故下流於便寫之竅。
白話文:
精氣化生
人體的精華液體,都是從血液中轉化而來的。而身體的形質,則依賴於氣血的運轉和營養。因此,精與氣是互相依存的。
過度飲食傷身損精
過度飲食會損傷形體,損傷精氣。精華轉化為氣,如果飲食過度,精氣就會被消耗殆盡。精氣枯竭,就會出現內結鬱滯,化生污穢腐敗之物。這些污穢會侵襲胃部,使五味之氣無法進入體內。
懷孕期間的飲食禁忌
女性懷孕後,胎兒的精氣會在百日內逐漸形成,此時如果過度飲食,就會損傷母子的精氣。
陰陽氣味的排泄途徑
陰性味道的氣味會向下排出大便,而陽性味道的氣味會向上排出小便。這是因為氣味是有物質基礎的,因此會通過特定的通道排出體外。
氣無形,故上出於呼吸之門。味厚者爲隂,薄爲隂之陽。氣厚者爲陽,薄爲陽之隂陽爲氣,氣厚者爲純陽。隂爲味,味厚者爲純隂。故味薄者,爲隂中之陽,氣薄者,爲陽中之隂。味厚則𣳘,薄則通,氣薄則發𣳘,厚則發熱隂氣潤下,故味厚則𣳘利。陽氣炎上,故氣厚則發熱。
味薄爲隂少,故通𣳘,氣薄爲陽少,故汗出發𣳘,謂汗出也。
白話文:
氣體是無形的,因此從呼吸的門戶出來。味道濃厚的屬於陰性,清淡的屬於陰中之陽。氣體濃厚的屬於陽性,清淡的屬於陽中之陰。陽氣濃厚的屬於純陽。陰氣是味道,味道濃厚的屬於純陰。所以味道清淡的,屬於陰中之陽,氣體清淡的,屬於陽中之陰。味道濃厚就阻塞,清淡就通暢,氣體清淡就容易發汗,濃厚就容易發熱。陰氣潤澤向下,所以味道濃厚就容易阻塞而通暢。陽氣炎熱向上,所以氣體濃厚就容易發熱。
味道清淡屬於陰氣不足,所以容易通暢而阻塞,氣體清淡屬於陽氣不足,所以容易出汗而發汗,也就是說出汗。
「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火之壯者,壯已必衰。火之少者,少已則壯。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氣生壯火,故云壯火食氣。少火滋氣,故云氣食少火。以壯火食氣,故氣得壯火則耗散。以少火益氣,故氣得少火則生長,人之陽氣壯少亦然。。
白話文:
壯實的人體陽氣衰弱,虛弱的人體陽氣就會強盛。陽氣強盛的人,強盛過後必定會衰弱。陽氣虛弱的人,虛弱過後就會強盛。
陽氣強盛的人會消耗體內的元氣,而元氣也會滋養陽氣。陽氣強盛的人會散發體內的元氣,而元氣會滋生陽氣。元氣生長陽氣,所以說陽氣會消耗元氣。元氣滋養陽氣,所以說元氣會滋養陽氣。
因為陽氣強盛會消耗元氣,所以元氣一旦得到陽氣滋養就會耗散。因為元氣虛弱會幫助陽氣生長,所以元氣一旦得到陽氣滋養就會生長。人的陽氣強盛與虛弱的道理也是如此。
「氣味辛甘發散爲陽,酸苦涌𣳘爲隂非惟氣味分正隂陽,然辛甘酸苦之中,復有隂陽之殊氣爾。何者?辛散甘緩,故發散爲陽。酸收苦𣳘,故涌𣳘爲隂。隂勝則陽病,陽勝則隂病勝則不病,不勝則病。陽勝則熱,隂勝則寒是則太過而致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隂病則熱,陽病則寒』,文異意同。
白話文:
辛甘(辛辣、甘甜)的氣味會使藥物發散,因此具有陽性;酸苦的氣味會使藥物收斂下陷,因此具有陰性。但辛甘酸苦之氣中,又存在著陰陽不同的特性。
為什麼這樣說?辛味藥物會散發、甘味藥物會緩和,所以發散的性質屬陽。酸味藥物會收斂、苦味藥物會下陷,所以收斂下陷的性質屬陰。
陰性過剩則會導致陽性疾病,陽性過剩則會導致陰性疾病。如果一方過剩,另一方就會生病;如果一方不過剩,另一方就不會生病。
陽性過剩則會導致發熱,陰性過剩則會導致寒冷。這是因為過度導致的結果。
按語:
校正版本中提到,《甲乙經》中的記載為:「陰病則熱,陽病則寒。」雖然文字不同,但意思是一樣的。
」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物極則反,亦猶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也。寒傷形,熱傷氣寒則衞氣不利,故傷形。熱則榮氣内消,故傷氣。雖隂成形陽化氣,一過其節則形氣被傷。氣傷痛,形傷腫氣傷則熱結於肉分,故痛。形傷則寒薄於皮腠,故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。
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先氣證而病形,故曰氣傷形。先形證而病氣,故曰形傷氣。
白話文:
如果寒邪過重,就會化為熱症;如果熱症過重,就會化為寒症。這就像旺盛的火勢衰退後,微弱的火勢反而會旺盛一樣。寒邪會損傷形體,熱邪會損傷氣血。如果受寒,衛氣會運作不暢,從而損傷形體。如果受熱,營氣就會內耗,從而損傷氣血。雖然陰氣凝聚成形體,陽氣化生為氣血,但如果過度,就會損傷形體氣血。氣血受損則會疼痛,形體受損則會腫脹。如果先疼痛然後才腫脹,說明是氣血損傷了形體。
「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,故爲動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左傳》曰:『風淫末疾』,即此義也。」。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内鬱,故洪腫暴作,甚則榮氣逆於肉理,聚爲癰膿之腫。燥勝則乾燥勝則津液竭涸,故皮膚乾燥。寒勝則浮寒勝則隂氣結於玄府,玄府閉密陽氣内攻,故爲浮。
白話文:
- **風盛則動:**風勢強盛,就會吹動萬物搖晃,所以稱之為「動」。《新校正》說:「《左傳》記載:『風淫而導致疾病』,也是這個道理。」
- **熱盛則腫:**熱氣過盛,會導致體內陽氣鬱結,所以會出現急速的腫脹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榮氣逆行於肌肉組織中,形成膿腫。
- **燥盛則乾燥:**燥氣過盛,會消耗體液,所以皮膚會變得乾燥。
- **寒盛則浮:**寒氣過盛,會導致陰氣凝滯於體內,陽氣被阻擋在內,所以會出現浮腫。
濕勝則濡寫濕勝則内攻於脾胃,脾胃受濕則水榖不分,水榖相和,故大腸傳道而注寫也。以濕内盛而寫,故謂之濡寫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左傳》曰:『雨淫腹疾』,則其義也。『風勝則動』至此五句,與〈天元紀大論〉文重,彼注頗詳矣。」。
白話文:
濕氣過盛就會出現濡寫的症狀,濡寫是指濕氣向內侵犯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無法正常消化水穀(食物和水),水穀混合在一起,因此大腸就會把這些混合物排泄出來。由於濕氣內盛而導致這種症狀,所以稱為濡寫。
另註:
新校正版本指出,《左傳》中提到「雨淫腹疾」,意思和這裡所說的濡寫相同。從「風勝則動」到這句話,和〈天元紀大論〉的文字重複,那邊的註釋已經很詳細了。
「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。冬水寒,夏火暑,秋金燥,春木風,長夏土濕,謂五行之寒、暑、濕、燥、風也。然四時之氣,土雖寄王原其所主,則濕屬中央,故云:「五行以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氣也。」。
白話文:
大自然有四季和五行,它們按照生長、收藏、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濕潤、風的規律運轉。
四季分別是:春季生長、夏季生長、秋季收斂、冬季收藏。
五行分別是:冬季屬水而寒冷,夏季屬火而暑熱,秋季屬金而乾燥,春季屬木而溫和風煦,夏季屬土而濕潤。
雖然四季的變化是由土來調節的,但五行中濕氣歸屬於中央,所以說:「五行能產生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濕潤、風等五種氣候。」
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藏,謂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五氣,謂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然是五氣更傷五藏之和氣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天元紀大論〉『悲』作『思』,又本篇下文:『肝在志爲怒,心在志爲喜,脾在志爲思,肺在志爲憂,腎在志爲恐』,〈玉機眞藏論〉作『悲』,諸論不同。
白話文:
人體有五臟,會產生五種情緒,以影響五臟的運作,這五臟分別是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五種情緒分別是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然而這五種情緒也會進一步損傷五臟的平衡之氣。~~,~~新校正版本注釋:「根據《天元紀大論》,『悲』應作『思』;此外,本文後文提到『肝在志為怒,心在志為喜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恐』,而《玉機真藏論》則作『悲』,各個理論記載不同。
皇甫士安《甲乙經》〈精神五藏篇〉具有其說,蓋言悲者,以悲能勝怒,取五志迭相勝而爲言也。舉思者,以思爲脾之志也。各舉一則,義俱不足,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。」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,皆生於氣,故云:「喜怒傷氣」。寒暑之所勝,皆勝於形,故云:「寒暑傷形」。
白話文:
皇甫士安在《甲乙經》的〈精神五藏篇〉中提出一個說法,認為悲傷的情緒可以勝過憤怒,這是根據五志相剋的原理來說的。他舉出「思考」的例子,因為思考屬於脾臟的情緒。雖然每個舉例都是不完整的,但兩個例子結合在一起就能相互補足意義。因此,喜怒會傷害氣,寒冷暑熱會傷害形體。喜怒產生的原因都與氣有關,所以說「喜怒傷氣」。寒冷暑熱的影響都是在形體上,所以說「寒暑傷形」。
近取舉凡則如斯矣。細而言者,則熱傷於氣,寒傷於形。暴怒傷隂,暴喜傷陽怒則氣上,喜則氣下,故暴卒。氣上則傷隂,暴卒。氣下則傷陽。厥氣上行,滿脉去形厥,氣逆也。逆氣上行,滿於經絡,則神氣浮越,去離形骸矣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《靈樞經》曰:「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然喜怒不恒,寒暑過度,天眞之氣何可乆長。」。
白話文:
以上舉例,大致上就是如此。再詳細來說,熱傷於氣,寒傷於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憤怒則氣上,喜悅則氣下,因此暴怒會讓人突然死亡。氣上則傷陰,導致暴卒。氣下則傷陽,導致暴卒。厥氣往上行,充滿脈道,離開形體。厥即氣逆,逆氣往上行,充滿經絡,就會導致神氣飄浮,離開形體。喜怒無節制,寒暑過度,生命就會不穩定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有智慧的人養生,必定順應四季,適應寒暑,調和喜怒,安定居所。但是,如果喜怒不定,寒暑過度,天生的真氣怎能持久呢?」
故重隂必陽,重陽必隂言傷寒、傷暑亦如是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温病夫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爲病。以傷寒爲毒者,最爲殺厲之氣,中而即病,故曰傷寒。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爲温病,至夏變爲暑病,故養生者必慎傷於邪也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𣳘風中於表,則内應於肝,肝氣乘脾,故飧𣳘。
白話文:
所以過於寒冷必定導致陽虛,過於炎熱必定導致陰虛。說傷寒和暑熱也一樣。所以說冬天受寒,春天必定得溫熱病。人受四季之氣的損傷,都能致病。以傷寒為毒的,是毒氣中最兇猛的,接觸就會生病,所以稱之為傷寒。沒有立即生病的,寒毒藏在表皮中,到了春天轉變成溫熱病,到了夏天轉變成暑熱病,所以養生的人一定要小心受到邪氣的傷害。春天受風邪的損傷,到了夏天就產生飧瀉。風從外侵犯身體,就會在內部作用於肝臟,肝氣乘克脾胃,所以導致飧瀉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生氣通天論〉云:『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爲洞𣳘』。」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夏暑已甚,秋熱復壯,兩熱相攻,故爲痎瘧。痎,瘦也。秋傷於濕,冬生欬嗽秋濕旣多,冬水復王,水濕相得,肺氣又衰,故冬寒甚則爲嗽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生氣通天論〉云:『秋傷於濕,上逆而欬,發爲痿厥』。
」。」
白話文:
新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《生氣通天論》記載:『春天受到風邪侵襲,邪氣滯留,會形成洞泄。』」
夏天受到暑邪侵襲,秋天就會得瘧疾。夏季的暑熱已經很嚴重,秋季的熱量又加強,兩股熱氣互相攻伐,所以形成瘧疾。「痎」是瘦弱的意思。
秋天受到濕邪侵襲,冬天就會生咳嗽。秋天濕氣很重,冬天寒水又強盛,水濕互相配合,肺氣又衰弱,所以冬天寒氣盛行時就會咳嗽。
新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《生氣通天論》記載:『秋天受到濕邪侵襲,濕邪上逆而咳嗽,會發為痿厥。』」
帝曰:「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藏府,端絡經脉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谿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隂陽,盡有經紀,外内之應,皆有表裏,其信然乎六合,謂十二經脉之合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太隂、陽明爲一合,少隂、太陽爲一合,厥隂、少陽爲一合,手足之脉各三,則爲六合也。」手厥隂,則心包胳脉也。
白話文:
皇上說:「我聽說古代的聖人,研究人體的構造,詳細列出五臟六腑,端正地排列經絡,貫通全身各部位。各個經絡都有自己的路線,氣穴發生的位置都有確定的名稱。山谷連接骨骼,都有自己的起源。分佈逆順,都有條理。四時陰陽,都有經脈運行。內外相應,都有表裡之分。這些是真的嗎?」
「六合」指的是十二經脈的組合。《靈樞經》記載:「太陰和陽明是一合,少陰和太陽是一合,厥陰和少陽是一合。手足各有三條經脈,因此總共是六合。」手厥陰,就是心包絡脈。
〈氣穴論〉曰:「肉之大會爲谷。肉之小會爲谿。肉分之間,谿谷之會,以行榮衞,以會大氣。」屬骨者,爲骨相連屬。處表裏者,諸陽經脉皆爲表,諸隂經脉皆爲裏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帝曰:『至信其然乎』,全元起本及《太素》在『上古聖人之教也』上。」?」
白話文:
《氣穴論》記載:「身體肌肉的交會處是大谷,較小的交會處是小溪。肌肉之間的溝壑,就是大谷和小溪的交會處,氣血運行於此,與四肢百骸溝通相通。」屬於骨骼的,是與骨骼相連的部位。位於身體外側的,所有陽經脈絡都是表,所有陰經脈絡都是裡。,《新校正》說:「詳細地說,黃帝說:『真的那麼肯定嗎?』,全元起本和《太素》在『上古聖人的教誨』上面。」
歧伯對曰:「東方生風陽氣上騰,散爲風也。風者,天之號令。風爲教始,故生自東方。風生木風鼓木榮,則風生木也。木生酸凡物之味酸者,皆木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曲直作酸。」,酸生肝生,謂生長也。凡味之酸者,皆先生長於肝。肝生筋肝之精氣,生養筋也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說:「東方產生風,陽氣上升,散發為風。風是天的號令。風是萬物教化的開始,所以產生於東方。風吹動植物生長茂盛,所以風生屬木。木生酸,所有味道酸的東西,都是木氣所產生的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記載:「彎曲和正直化生為酸。」酸味產生於肝,生長指肝功能的生長發育。所有味道酸的東西,都先在肝內生長。肝生筋,肝氣精血滋養筋。」
,筋生心《隂陽書》曰:「木生火,然肝之木氣内養筋已,乃生心也。」。肝主目目見日明,類齊同也。其在天爲玄玄,謂玄冥,言天色髙逺,尚未盛明也。在人爲道道,謂道化。以道而化人,則歸從。在地爲化化,謂造化也。庶類時育,皆造化者也。化生五味萬物生,五味具,皆變化爲母,而使生成也。
白話文:
筋生出心
《陰陽書》上說:「木生火,肝臟的木氣在內部滋養筋脈,然後生出心。」肝臟主宰眼睛,眼睛看到太陽會發亮,因為眼睛和太陽的性質相似。
天上的玄玄
天上的玄玄,指的是玄冥,表示天色高遠,還沒有十分明亮。
人中的道道
人中的道道,指的是道化。用道來教化人,就會使人歸順。
地上的化化
地上的化化,指的是造化。天地萬物生長發育,都是由造化生成的。
化生五味萬物生
化生出五味,萬物才能生長出來。五味聚齊,都會變化成為母親,以此孕育萬物。
道生智智從正化而有,故曰道生智。玄生神玄冥之内,神處其中,故曰玄生神。神在天爲風飛揚鼓坼,風之用也。然發而周逺,無所不通,信乎神化而能爾。在地爲木柔軟曲直,木之性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其在天至爲木』,與〈天元紀大論〉同,注頗異。
白話文:
「道」產生了「智慧」,「智慧」則從公正的化育中產生,因此說「道生智」。「玄妙」產生了「神靈」,「玄妙」的深淵之中,神靈居住在其中,因此說「玄生神」。
「神靈」在天上化為風,飛揚飄動,鼓動天地,這是風的作用。然而「神靈」發動起來可以周遍遠方,無處不通,真是神妙變化才能做到如此。
「神靈」在地下化為木,柔軟彎曲,這是木的本性。
」,在體爲筋束絡連綴而爲力也。在藏爲肝其鬼魂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魂居肝,魂靜則至道不亂。」,在色爲蒼蒼,謂薄青色,象木色也。在音爲角角,謂木音,調而直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角亂則憂,其民怨。」,在聲爲呼呼,謂呌呼,亦謂之嘯。在變動爲握握所以牽就也。
白話文:
「筋」,在身體裡是指筋條和脈絡互相連接,發揮力量的作用。
「藏」在五臟中,就是肝臟,其主神為魂。《道經義》上說:「魂魄居住在肝臟,魂魄安靜,則大道不混亂。」
「色」在五行中,是蒼蒼之色,即淡青色,像木頭的顏色。
「音」在五音中,是角音,即木頭的聲音,高亢而正直。《樂記》上說:「角音混亂,主憂愁,人民怨恨。」
「聲」在五聲中,是呼呼聲,就是叫喊的聲音,也可以稱之為嘯聲。
「變動」在五氣中,是握握之氣,有收縮的意思,所以能牽引和配合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握、憂、噦、欬、慄五者,改志而有,名曰變動也。』」,在竅爲目目所以司見形色。在味爲酸酸可用收斂也。在志爲怒怒所以禁非也。怒傷肝雖志爲怒,甚則自傷。悲勝怒悲則肺金并於肝木,故勝怒也。〈宣明五藏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肺則悲。
白話文:
《難經·第十八難》古文:「握、憂、噦、欬、慄五者,改志而有,名曰變動也。」
握固、憂慮、嘔吐、咳嗽、戰慄這五種症狀,都是由於情緒變化而引起的,稱為變動。
在五臟中,對應於目,目可視察形色。在五味中,對應於酸,酸味具有收斂的功能。在情志中,對應於怒,怒氣可以約束不正之念。
怒氣會傷及肝臟,雖然情志為怒,但過度的話會自傷。悲傷可以勝過怒氣,因為悲傷使肺金過於親近肝木,所以能剋制怒氣。
《宣明五藏篇》中說:「精氣過於親近肺臟,就會產生悲傷。」
」~~,新校正云:「詳五志云『怒、喜、思、憂、恐』,『悲』當云『憂』,𫝆變『憂』爲『悲』者,蓋以恚憂而不解則傷意,悲哀而動中則傷魂,故不云憂也。」,風傷筋風勝則筋絡拘急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五運行大論〉曰:『風傷肝』。」,燥勝風燥爲金氣,故勝木風。
,酸傷筋過節也。辛勝酸辛金味,故勝木酸。
白話文:
「...」,新校正說:「仔細看五志的說法,是『怒、喜、思、憂、恐』,『悲』應該寫成『憂』,將『憂』改成『悲』的,是因為如果因憤恨憂愁而無法釋懷就會傷到意氣,而悲哀動搖內心就會傷到魂魄,所以不寫憂。」,風傷筋,風氣過盛就會讓筋絡拘緊。
「...」,新校正說:「根據〈五運行大論〉記載:『風傷肝』。」,燥氣勝過風氣,因為燥氣屬於金氣,所以能克制木氣的風氣。
「...」,酸傷筋,容易讓關節痠痛。辛味勝過酸味,因為辛味屬於金氣,所以能克制木氣的酸味。
「南方生熱陽氣炎燥,故生熱。熱生火鑽燧改火,惟熱是生。火生苦凡物之味苦者,皆火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炎上作苦。」,苦生心凡味之苦者,皆先生長於心。心生血心之精氣,生養血也。血生脾《隂陽書》曰:「火生土。然心火之氣,内養血已,乃生脾土。
白話文:
南方炎熱陽光充足,空氣乾燥,因此產生熱氣。熱氣產生火,火會燃燒鑽木取火,只有熱氣才能產生火。火產生苦味,所有味道苦的東西都是火氣所產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中說:「炎熱向上,形成苦味。」苦味產生心,所以所有味道苦的東西都能滋養心。心產生血,心的精氣滋養並產生血。血產生脾,《陰陽書》中說:「火生土。」不過心火之氣在滋養血之後,才能產生脾土。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血』作『脉』。」,心主舌心別是非,舌以言事,故主舌。其在天爲熱暄暑熾燠,熱之用也。在地爲火炎上翕赩,火之性也。在體爲脉通行榮衞而養血也。在藏爲心其神,心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神處心神,守則血氣流通。」,在色爲赤象火色。
白話文:
「,」新校正的版本注釋為:「根據《太素》這本書,『血』字應該寫成『脈』。」
心臟主管舌頭,心臟能分辨是非。舌頭負責說話,所以心臟主管舌頭。
心臟在五行的屬性為熱,對應天氣中的炎熱暑氣。
心臟在五行的方位為火,對應地上的火焰向上燃燒。
心臟在人體內的功能是運送血液,供應身體營養。
心臟的藏象為心和心神(神明)。《道經義》說:「神明住在心臟,如果守住心神,血氣就能順暢流通。」
心臟的顏色為紅色,象徵火焰的顏色。
,在音爲徵徵謂火音,和而美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徵亂則哀其事勤。」,在聲爲笑笑,喜聲也。在變動爲憂憂可以成務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心之憂,在心變動。肺之憂,在肺之志。是則肺主於秋,憂爲正也。心主於夏,變而生憂也。』」,在竅爲舌舌所以司辨五味也。
白話文:
在音律中代表「徵」,「徵」的意義是火。它和諧而美好。《樂記》說:「徵音混亂,表示事情繁重而令人哀傷。」
在聲音中代表「笑聲」,是喜悅的聲音。
在情緒變動中代表「憂愁」,憂愁可以促使人完成任務。
《新校正》註解:「楊上善說:『心理的憂愁,反映在心的變動。肺的憂愁,反映在肺的志氣。因此,肺主宰秋天,憂愁是正常的。心主宰夏天,憂愁是由於變動而產生的。』」
在人體部位中對應舌頭,舌頭的作用是分辨五味。
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」,尋其爲竅則舌,義便乖,以其主味,故云舌也。在志爲喜苦可用燥𣳘也。在味爲苦喜所以和樂也。喜傷心雖志爲喜,甚則自傷。恐勝喜恐則腎水并於心火,故勝喜也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腎則恐。」,熱傷氣熱勝則喘息促急。
白話文:
《金匱眞言論》說:「南方屬赤色,經絡通向心臟,在頭部通達於耳朵」,如果以此尋找與耳朵相通的孔竅,應該是指舌頭,但這說法並不合適,因為舌頭是主司味覺的,所以應該是舌頭。在情感方面,舌頭與喜悅有關,使用苦澀的藥物可以治療舌頭的問題。在味覺方面,舌頭喜歡苦味,所以才能和諧快樂。喜悅會損傷心臟,雖然情感方面與喜悅相關,但過度喜悅就會自傷。恐懼會勝過喜悅,因為恐懼會使得腎水與心火相併,所以恐懼可以勝過喜悅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「精氣併於腎臟,就會產生恐懼。」,熱氣會損傷氣血,熱氣過盛就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。
,寒勝熱寒爲水氣,故勝火熱。苦傷氣以火生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篇論所傷之旨,其例有三,東方云風傷筋,酸傷筋,中央云濕傷肉,甘傷肉,是自傷者也。南方云熱傷氣,苦傷氣。北方云寒傷血,鹹傷血,是傷已所勝。西方云熱傷皮毛,是被勝傷己,辛傷皮毛,是自傷者也。
凡此五方所傷,有此三例不同,《太素》則俱云自傷。」,鹹勝苦鹹水味,故勝火苦。
白話文:
寒勝熱,寒屬水氣,因此能勝過火熱之性。苦味傷氣,因為火氣產生。
註解:
校正後的版本說:「仔細看這段文字中討論的受傷原因,有三種例子:東方說風傷筋,酸傷筋;中央說濕傷肉,甘傷肉,這是自身受傷。南方說熱傷氣,苦傷氣;北方說寒傷血,鹹傷血,這是傷己所勝。西方說熱傷皮毛,是被勝傷己;辛傷皮毛,是自身受傷。
「中央生濕陽氣盛薄,隂氣固升,升薄相合,故生濕也。《易義》曰:「陽上薄隂,隂能固之,然後蒸而爲雨,明濕生於固隂之氣也。」~~,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六月,四陽二隂合蒸,以生濕氣也。』」,濕生土土濕則固,明濕生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四陽二隂,合而爲濕,蒸腐萬物成土也。
白話文:
夏季時,中央會產生濕氣,因為陽氣旺盛但薄弱,陰氣固守上升,上升的陽氣和穩定的陰氣相遇,因此產生濕氣。《易經》說:「陽氣上升薄於陰氣,陰氣能固守陽氣,然後水氣蒸發形成雨水,可見濕氣是由穩固的陰氣產生。」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楊上善的說法,六月時,四個陽位和兩個陰位相合產生水氣,從而產生濕氣。」
濕氣滋生了土,土壤因濕氣而變堅固,說明濕氣是產生土的根源。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楊上善的說法,四個陽位和兩個陰位相合,形成濕氣,滋養腐蝕萬物,形成土壤。」
』」,土生甘凡物之味甘者,皆土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稼穡作甘。」,甘生脾凡味之甘者,皆先生長於脾。脾生肉脾之精氣,生養肉也。肉生肺《隂陽書》曰:「土生金。」然脾土之氣,内養肉已,乃生肺金。脾主口脾受水穀,口納五味,故主口。其在天爲濕霧露雲雨,濕之用也。
白話文:
「(五行中的)土生長的萬物中,味道甘甜的,都是土氣所生。」《尚書》中〈洪範〉篇說:「莊稼生長,味道甘甜。」
甘味生脾
所有味道甘甜的東西,都是先滋養脾臟。
脾生肉
脾臟的精氣,滋養肉體。
肉生肺
《陰陽書》說:「土生金。」所以脾土之氣,在滋養肉體後,再滋養肺金。
脾主口
脾臟接收水和食物,嘴巴吸收各種味道,所以脾臟主管嘴巴。在自然界中,脾臟對應著濕氣、霧、露、雲和雨,這些都是濕氣的表現。
,在地爲土安靜稼穡,土之德也。在體爲肉覆裹筋骨,充其形也。在藏爲脾其神,意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意託脾意,寧則智無散越。」,在色爲黃象土色也。在音爲宮宮,謂土音,大而和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宮亂則荒其君驕。」,在聲爲歌歌,嘆聲也。在變動爲噦噦,謂噦噫,胃寒所生。
白話文:
土在自然界中屬性安靜,適合耕種,所以是土的特質。在人體中,土屬性為肌肉,覆蓋著筋骨,充實形體。在內臟中,土屬性為脾,其神為意念。《道經義》說:「意念寄託於脾,脾氣安寧,智謀才會專一不散亂。」在顏色中,土屬性為黃色,象徵土的顏色。在聲音中,土屬性為宮音,代表土的聲音,渾厚而和諧。《樂記》說:「宮音混亂,君王就會驕奢淫逸。」在聲調中,土屬性為歌聲,代表嘆息的聲音。在身體反應中,土屬性為噯氣,這是胃寒所引起的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謂:『噦爲噦噫。噫非噦也。』按楊上善云:『噦,氣忤也。』」,在竅爲口口所以司納水榖。在味爲甘甘可用寬緩也。在志爲思思所以知逺也。思傷脾雖志爲思,甚則自傷。怒勝思怒則不思,勝可知矣。濕傷肉脾主肉而惡濕,故濕勝則肉傷。
白話文:
~~,~~新校正的註解中說:「詳細考證後得出的結果是:『噦』是泛指嘔吐。『噫』不是『噦』。」參考楊上善的說法:「『噦』是氣逆。」位於七竅中的口腔,所以掌管著攝取水穀。在五味中屬於甘味,甘味可以寬緩。在七情中屬於思慮,思慮可以使智慧深遠。沉思傷脾,雖然思慮屬於情志,但是過度沉思也會自傷。憤怒勝於思慮,憤怒的時候就不會思考,勝過可以明顯看出。濕氣傷肉,脾臟主管肌肉而厭惡濕氣,所以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肌肉受傷。
,風勝濕風爲木氣,故勝土濕。甘傷肉亦過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五運行大論〉云:『甘傷脾。』」,酸勝甘酸木味,故勝土甘。
白話文:
風邪勝過濕氣,因為風屬木氣,所以勝過土濕。甘味會傷肉,也是因為過度的原因。
新校正的版本說:「根據《五運行大論》,甘味傷脾。」
酸味勝過甘味,因為酸味屬木,所以勝過土甘。
「西方生燥天氣急切,故生燥。燥生金金燥有聲,則生金也。金生辛凡物之味辛者,皆金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從革作辛。」,辛生肺凡味之辛者,皆先生長於肺。肺生皮毛肺之精氣,生養皮毛。皮毛生腎《隂陽書》曰:「金生水。」然肺金之氣,養皮毛已,乃生腎水。
白話文:
西方乾燥的氣候變化急遽,因此產生燥氣。燥氣滋生金氣,金氣乾燥發聲,因此產生金氣。金氣滋生辛味,所有味道辛辣的東西,都是金氣所生。《尚書·洪範》說:「從革(金)就能產生辛。」辛味滋生肺氣,所有味道辛辣的東西,都能優先滋養肺。肺氣滋生皮毛,肺之精氣滋養皮毛。皮毛滋生腎氣,《陰陽書》說:「金氣生水。」肺金之氣滋養皮毛後,就能滋生腎水。
肺主鼻肺藏氣,鼻通息,故主鼻。其在天爲燥輕急勁強,燥之用也。在地爲金堅勁從革,金之性也。在體爲皮毛包藏膚腠,扞其邪也。在藏爲肺其神,魄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魄在肺,魄安則德修壽延。」,在色爲白象金色。在音爲商商謂金聲,輕而勁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商亂則陂其官壞。
白話文:
肺臟掌管呼吸和鼻子。鼻子維持呼吸通暢,所以肺臟主宰鼻子。肺臟的性質與「天」相同,屬性乾燥、輕盈、急躁、強勁,具有乾燥的功能。肺臟的性質與「地」相同,屬性堅硬、強勁、柔韌,具有金屬的特性。肺臟在身體中的作用是保護皮膚、汗毛、包裹肌肉、抵禦外邪。肺臟在臟腑中的位置是肺,其神魂為魄。《道經義》說:「魄在肺中,魄安穩則德行修養、壽命延長。」肺臟的顏色為白色,象徵著金色。肺臟對應的音符為商音,商音象徵金屬的聲音,輕盈而有力。《樂記》說:「商音混亂,會導致主管的器官受損。」
」,在聲爲哭哭,哀聲也。在變動爲欬欬,謂欬嗽,所以利咽喉也。在竅爲鼻鼻所以司嗅呼吸。在味爲辛辛可用散潤也。在志爲憂憂,深慮也。憂傷肺雖志爲憂,過則損也。喜勝憂喜則心火并於肺金,故勝憂也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心則喜。」,熱傷皮毛熱從火生,耗津液故。
白話文:
「肺」在聲音上表現為哭哭,是哀傷的聲音。在動態上表現為欬欬,指咳嗽,可以潤喉利咽。在器官上表現為鼻子,鼻子用來呼吸和嗅覺。在味道上表現為辛味,辛味可以散發潤澤。在情緒上表現為憂,憂慮,是深思熟慮的。憂傷會損傷肺,儘管憂慮是肺的志向,但過度憂慮就會損傷肺。喜勝憂,喜悅之心會使心火旺盛,幫助肺金抑制憂愁。〈宣明五氣篇〉中說:「精氣集中在心房就會產生喜悅」。熱氣傷灼肌膚,因為熱氣來自於火,耗損津液。
,寒勝熱隂制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燥傷皮毛,熱勝燥』。又按王注〈五運行大論〉,云『火有二別。』故此再舉熱傷之形證。」,辛傷皮毛過而招損。苦勝辛苦火味,故勝金辛。
白話文:
寒冷战胜炎热,阴气抑制阳气。干燥损伤皮肤毛发,炎热战胜干燥。辛辣伤损皮肤毛发过度,就会招致损伤。苦味战胜辛辣,苦味属火,辛辣属金,故火胜金。
「北方生寒隂氣凝冽,故生寒也。寒生水寒氣盛凝,變爲水。水生鹹凡物之味鹹者,皆水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潤下作鹹。」,鹹生腎凡味之鹹者,皆生長於腎。腎生骨髓腎之精氣,生養骨髓。髓生肝《隂陽書》曰:「水生木。」然腎水之氣養骨髓已,乃生肝木。
白話文:
北方的氣候寒冷,陰氣凝結,所以會產生寒氣。寒氣會產生水分,水分凝結就變成水。水具有鹹味,所有味道鹹的東西都是水氣所生的。《尚書》中有一段話說:「濕潤的氣候會讓東西變鹹。」鹹味的東西都是生於腎臟。腎臟產生骨髓,腎臟的精氣會滋養骨髓。骨髓可以產生肝臟,《陰陽書》中說:「水生木。」但是腎臟的水氣在滋養骨髓之後,才會生出肝臟的木氣。
腎主耳腎屬北方,位居幽暗,聲入,故主耳。其在天爲寒凝清慘冽,寒之用也。在地爲水清潔潤下,水之用也。在體爲骨端直貞幹,以立身也。在藏爲腎其神,志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志藏腎。」志營則骨髓滿實。在色爲黑象水色。在音爲羽羽謂水音,沉而深也。
白話文:
腎臟主掌聽力,五行屬水,方位為北方,位於人體隱密處,聲音傳入耳朵,因此腎臟主管聽力。
腎臟在天上表現為寒冷凝結、清寒凜冽,這是寒性的作用。在人間表現為水性,清澈滋潤,往下流動,這是水的作用。在人體內,腎臟表現為骨頭的端點,使身體挺直,有助於站立。在五臟中,腎臟是腎精和意志的所在。《道經義》中說:「意志藏於腎臟。」如果意志堅定,骨髓就會充盈。腎臟對應黑色,因為黑色像水。腎臟對應的音調是「羽」,羽音指的是水聲,沉穩而深沉。
《樂記》曰:「羽亂則危,其財匱。」,在聲爲呻呻,吟聲也。在變動爲慄慄,謂戰慄。甚寒、大恐而悉有之。在竅爲耳耳所以司聽五音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金匱眞言論〉云:『開竅於二隂』。蓋以心寄竅於耳,故與此不同。」,在味爲鹹鹹可用柔耎也。在志爲恐恐,所以懼惡也。
白話文:
《樂記》中說:「羽音混亂,國家的財富就會枯竭。」在聲音方面,羽代表呻吟的聲音。在身體變化方面,羽代表顫抖,指因極度寒冷或恐懼而發抖。在感官方面,羽主管聽覺,耳朵用來聽五音。在味道方面,羽代表鹹味,鹹味可以使食物變軟。在精神方面,羽代表恐懼,讓人感到害怕和恐慌。
恐傷腎恐而不已,則内感於腎,故傷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。」明感腎也。思勝恐思深慮逺,則見事源,故勝恐也。寒傷血寒則血凝,傷可知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血』作『骨』。」,燥勝寒燥從熱生,故勝寒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燥』作『濕』。
白話文:
過度恐懼會損傷腎氣,而如果恐懼不止,就會內傷腎臟,所以會受損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恐懼而不能化解,就會損傷精氣。」這是明顯影響腎臟的。仔細思考可以戰勝恐懼,深入思考可以預見事情的發展,所以能克服恐懼。寒冷會損傷血液,寒冷則血液凝固,損傷是顯而易見的。
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,把「血」改為「骨」
乾燥能克服寒性,因為乾燥是從熱中產生的,所以能克服寒性。
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,把「燥」改為「濕」
」,鹹傷血食鹹而渴,傷血可知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血』作『骨』。」,甘勝鹹甘土,土故勝水鹹。,~~新校正云:「詳自前『歧伯對曰』至此,與〈五運行論〉同,兩注頗異,當并用之。」。
白話文:
鹹味傷血
吃鹹會口渴,這是因為鹹傷血。
按《太素》之說: 「骨」字應作「血」。
甘勝鹹
甘味屬土,土剋制水(鹹味),所以甘能克鹹。
詳自前文「岐伯對曰」至此,與〈五運行論〉相同。兩篇注釋頗有差異,應同時參考。
「故曰:『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觀其覆載,而萬物之上下可見矣。隂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隂主血,陽主氣。隂生女,陽生男。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也隂陽間氣,左右循環,故左右爲隂陽之道路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間氣之說,具〈六微旨大論〉中楊上善云:『隂氣右行,陽氣左行。』」。
白話文:
因此說:「天地是萬物所依循的上方和下方。」觀察天地的覆蓋和承載,便可明白萬物上下之理。
陰陽是人體血氣的男女之分,陰主血,陽主氣。陰生女性,陽生男性。
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,陰陽之間交會的氣,左右循環,所以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。
補充說明:
新校正注釋說:「對於交會之氣的說法,詳見《六微旨大論》中楊上善的註解:『陰氣向右運行,陽氣向左運行。』」
水火者,隂陽之徵兆也觀水火之氣,則隂陽徵兆可明矣。隂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謂能爲變化之、生成之元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天地者』至『萬物之能始』,與〈天元紀大論〉同,注頗異,彼無『隂陽者,血氣之男女』一句,又以『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』代『隂陽者,萬物之能始』。」。
白話文:
水和火是陰陽的象徵。觀察水和火的氣息,就可以瞭解陰陽的徵兆。陰陽是萬物能夠誕生的原因,是能讓萬物產生變化、生成的原始力量。
』故曰:『隂在内,陽之守也。陽在外,隂之使也隂靜,故爲陽之鎮守,陽動,故爲隂之役使。』」
帝曰:「法隂陽柰何?」
白話文:
所以說:「陰在內,是陽的守護者。陽在外,是陰的運使者。陰是靜的,所以是陽的鎮守;陽是動的,所以是陰的役使。」
黃帝問:「該如何遵循陰陽的道理?」
歧伯曰:「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麤爲之俛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,以煩寃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陽勝,故能冬。熱甚,故不能夏。。隂勝則身寒,汗出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厥,謂氣逆。能夏不能冬隂勝,故能夏。寒甚,故不能冬。。此隂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」
帝曰:「調此二者柰何調,謂順天癸性,而治身之血氣、精氣也。?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陽氣過盛,身體就會發熱,毛孔關閉,呼吸粗重、淺促,喘息起來頭會左右搖晃,出不了汗卻發燒,牙齒乾澀,煩躁鬱悶,肚子脹滿而死。陽氣過盛的人耐得住冬天,但耐不住夏天,因為天氣炎熱,陽氣過盛。
陰氣過盛,身體就會發冷,會出汗,汗水總是清涼的,經常發抖怕冷,寒冷的時候會四肢冰冷,四肢冰冷的時候肚子就會脹滿而死。四肢冰冷是指氣息逆行。陰氣過盛的人耐得住夏天,但耐不住冬天,因為天氣寒冷,陰氣過盛。
這是陰陽相互盛衰的變化,表現出疾病的症狀。」
歧伯曰:「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用,謂房色也。女子以七七爲天癸之終,丈夫以八八爲天癸之極。然知八可益,知七可損,則各隨氣分脩養天眞,終其天年以度百歲。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女子二七天癸至,月事以時下,丈夫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寫。
白話文:
然隂七可損,則海滿而血自下,陽八宜益,交會而𣳘精,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。」。年四十,而隂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耗故隂減,中乾故氣力始衰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人年四十,腠理始疏,榮華稍落,髮班白。」由此之節言之,亦起居衰之次也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聦明矣衰之漸也。
陰數為七,可以減少耗損,這樣腎水充足,血氣就會自然從下部排放。陽數為八,應該增加充盈,腎氣和心血交會,就會促進精液的產生。從這裡可以明白七損八益的道理。
到了四十歲,陰氣已經減半,精神體力開始衰退。因為陰氣減弱,所以身體開始乾燥,氣力逐漸衰退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人到了四十歲,皮膚腠理開始疏鬆,面色開始萎黃,頭髮開始變白。」從這個階段可以看出,身體機能開始衰退。
到了五十歲,身體更加沉重,耳目也開始不靈光,這是衰老的逐漸表現。
年六十,隂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虚上實,涕泣俱出矣衰之甚矣。
白話文:
按照陰陽的特性,陰數七代表減少耗損,可以讓腎水充足,血氣自然向下排放;陽數八則代表增加充盈,腎氣與心血交會,促進精液生成。這就是「七損八益」的道理。
人到四十,陰氣減半,精神體力開始下降。陰氣不足導致身體乾燥,氣力衰退。《靈樞經》也指出,四十歲後,皮膚毛孔疏鬆,面色發黃,頭髮變白,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。
五十歲後,身體更加沉重,耳目也逐漸失靈,顯現出衰老的跡象。
六十歲時,性功能衰退,氣力大減,九竅失靈,下虛上實,涕淚交加,這是衰老的極致表現。
「故曰:『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知,謂知七損八益,全形保性之道也。』故同出而名異耳同,謂同於好欲。異,謂異其老壯之名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智者察同欲之閒,而能性道,愚者見形容別異,方乃効之。自性則道益有餘,放効則治生不足。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先行,故有餘,後學,故不足。
白話文:
因此說:「知道這些知識的人會變得強壯,不知道的人會變老,知道七損八益,全形保性的道理,就是指懂得如何強身健體、養生保健的方法。」所以,看似相同但名稱不同,指的是在追求滿足慾望上看似相同,實際上卻有差異。智慧的人能察覺這些相同點,而愚蠢的人只注意到不同之處。智慧的人會察覺到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中,如何維護自身的本性,而愚蠢的人只看到外在的外貌和年齡上的變化,才開始行動。從自身的角度來看,這代表了道義的富足;而從行動的角度來看,這代表了生活的不足。愚蠢的人覺得生活不足,智慧的人覺得道義富足。智慧的人先學習,再行動,所以他們的道義富足;愚蠢的人先行動,再學習,所以他們的生活不足。
有餘則耳目聦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夫保性全形,蓋由知道之所致也。故曰:「道者不可斯須離,可離非道。」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身體健康的人,耳聰目明,身體輕盈有力,老年人也能恢復年輕,壯年人更加強健。這是因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,才能保持健康長壽。所以說:「道不可須臾離,可離非道。」
「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不爲無益以害有益,不爲害性而順性,故壽命長逺與天地終。庚桑楚曰:「聖人之於聲色嗞味也,利於性則取之,害於性則損之,此全性之道也。」書曰:「不作無益害有益也。」。
白話文:
因此,聖人奉行無為而治,享受平靜淡泊的境界,順應慾望,暢遊於虛無的境界中,所以壽命與天地同在,永無窮盡。聖人無損於有益之事,不損害本性,而順應本性,所以壽命悠遠,與天地共存。庚桑楚說:「聖人對於聲色滋味的感受,有利於本性的就取用,有害於本性的就減損,這是保全本性的方法。」《尚書》中說:「不做無益之事,而有利於有益之事。」
「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隂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在上,故法天。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,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在下,故法地。。」
帝曰:「何以然?」
白話文:
天空不完整在西北,所以西北方向屬陰,而人右邊的耳朵和眼睛不如左邊的明亮,這是因為在上方,所以仿效天。
大地不完整在東南,所以東南方向屬陽,而人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強壯,這是因為在下,所以仿效地。
歧伯曰:「東方,陽也。陽者,其精并於上,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聦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,隂也。隂者其精并於下,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虚,故其耳目不聦明而手足便也。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隂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夫隂陽之應天地,猶水之在器也。器圓則水圓,器曲則水曲,人之血氣亦如是,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東方屬陽。陽氣聚集在人體的上部,因此上部精神明亮,下部虛弱,所以耳目聽視明亮,但手腳不靈便。西方屬陰。陰氣聚集在人體的下部,因此下部旺盛,上部虛弱,所以耳目聽視不靈明,但手腳靈便。當人同時受到邪氣侵襲時,邪氣聚集在上部則右側症狀嚴重,聚集在下部則左側症狀嚴重。這是因為天地間的陰陽不能完全平衡,所以邪氣會聚集在陰陽虧虛的地方。陰陽與天地相應,就像水在容器中一樣。容器是圓形的,水就是圓形的;容器是彎曲的,水就是彎曲的。人體的血氣也是如此,在虛弱的地方,邪氣就會停留在那裡。」
「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陽爲天,降精氣以施化。隂爲地,布和氣以成形。五行爲生育之井里,八風爲變化之綱紀。八紀,謂八節之紀。五里,謂五行化育之里。故能爲萬物之父母陽天化氣,隂地成形,五里運行,八風鼓折,收藏生長,無替時宜,夫如是,故能爲萬物變化之父母也。清陽上天,濁隂歸地所以能爲萬物之父母者何?以有是之升降也。
白話文:
所以天上具有純粹的陽氣,地上具有具體的形體。天上有八個節氣,地上有五行。陽氣屬於天,下降精氣以滋潤萬物。陰氣屬於地,散發和氣以形成形體。五行是孕育萬物的場所,八風是變化萬物的綱領。「八紀」指的是八個節氣。「五里」指的是五行孕育萬物的場域。因此能成為萬物的父母。天上的陽氣化作氣體,地上的陰氣凝聚成形體。五行運行不息,八風鼓動變化。收藏和生長,永不違背四季時宜。正因為如此,所以能成為萬物變化的父母。清淨的陽氣上升到天上,混濁的陰氣回到地下。所以能成為萬物的父母,是因為有這種上升和下降的過程。
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爲之綱紀清陽上天,濁隂歸地,然其動靜誰所主司,蓋由神明之綱紀爾。上文曰:「神明之府。」此之謂也。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神明之運,爲乃能如是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藏頭圓,故配天。足方,故象地。人事更易,五藏遞遷,故從而養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天地在運作時,有一股神聖的力量在主持。輕盈的陽氣升上天空,沉重的陰氣降回大地,但是這些運作的主理者是誰呢?就是神聖的力量。前面說:「神聖力量的住所」,指的是這個。所以能讓萬物生長、收藏,循環不已,正是因為神聖力量的運行。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上順應天以滋養頭部,下與地相應以滋養足部,中間與人世間事物相應以滋養五臟。頭部圓形,所以與天相應。足部方形,所以與地相應。人世事務變幻無常,五臟也在不斷變化,所以賢德的人就順應這些變化來滋養五臟。
「天氣通於肺居髙故。地氣通於嗌次下故。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。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。谷氣通於脾谷空虚,脾受納故。雨氣通於腎腎主水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千金方》云:風氣應於肝,雷氣動於心,穀氣感於脾,雨氣潤於腎。」。六經爲川流注不息故。
白話文:
天上的天氣與肺相通,因為肺位於人體之上。地上的氣息與食道相通,因為食道位於人體之下。風的氣息與肝臟相通,因為肝臟屬木,木生風。雷鳴的氣息與心臟相通,因為雷鳴猶如火發出的聲音。穀物的氣息與脾臟相通,因為脾胃能運化穀物。雨水的氣息與腎臟相通,因為腎臟主管水。
六經就像川流一般,氣血不斷運行。
腸胃爲海以皆受納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胃爲水榖之海。」。九竅爲水注之氣清明者,象水之内明。流注者,象水之流注。
白話文:
腸胃就像大海一樣,容納著各種物質。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胃是儲藏水谷的大海。」九個孔竅的氣清澈透亮,就像水中的陽光。氣流的流動,就像水的流動。
「以天地爲之隂陽以人事配象,則近指天地以爲隂陽。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𣳘於皮腠者,是陽氣之發𣳘爾。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,則雲騰雨降而相似也。故曰:「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」。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陽氣散發,疾風飛揚,故以應之。舊經無「名之」二字,尋前類例,故加之。
暴氣象雷暴氣故擊鳴轉有聲故。逆氣象陽逆氣陵上,陽氣亦然。
白話文:
把天地比作陰陽,用人事來對應象徵,那麼指近的天地就是陰陽。陽氣的汗水,用天地間的雨來命名。人的汗水從皮肉間滲出來,這是陽氣發散出來的。而用天地間的事物來比喻,則類似於雲彩上升、雨水落下。所以說:「陽氣的汗水,用天地間的雨來命名。」陽氣,用天地間的疾風來命名。陽氣散發開來,就像疾風飛揚一樣,所以用它來對應。舊經沒有「名之」兩個字,根據前面的類例,所以把它加上去。
「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背天之紀,違地之理,則六經反作,五氣更傷。眞氣旣傷,則災害之至可知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『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』。此文注中『理』字當作『里』。」。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至,謂至於身形。。
白話文:
因此,如果治療不遵循天地的法則,就會招致災禍。違背天地的法則,就會導致經絡失調,五臟受損。真氣一旦受損,災禍自然而然會發生。
註釋中「理」字應該是「裏」,指天地法則。因此,邪風侵襲時,其速度之快宛如風雨來臨,侵害人的形體。
「故善治者,治皮毛止於萌也。其次治肌膚救其已生。其次治筋脉攻其已病。其次治六府治其已甚。其次治五藏。治五藏者,半死半生也治其已成。《神農》曰:「病勢已成,可得半愈。」然初成者獲愈,固乆者伐形。故治五藏者,半生半死也。。
白話文:
因此,高明的醫生會在病情初期就適時治療,阻止病情加重。其次是治療皮膚肌肉的疾病,讓病情得到改善。再其次是治療筋脈的疾病,對已經發生的病症進行治療。然後是治療六腑的疾病,對已經非常嚴重的疾病進行治療。最後纔是治療五臟的疾病。
治療五臟的疾病,通常是在病情一半嚴重、一半好轉的時候進行,也就是病情已經形成。根據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「病情已經形成,可以獲得一半的治癒。」但是,病情剛形成的時候治療,就會有很好的效果;而病情拖延太久再治療,就會傷害身體組織。因此,治療五臟的疾病,只能在病情一半嚴重、一半好轉的時候進行。
「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藏四時之氣,八正之風,皆天邪也。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八風發邪,以爲經風,觸五藏,邪氣發病。」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。。水榖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府熱傷胃及膀胱,寒傷腸及膽氣。。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脉濕氣勝,則榮衞之氣不行,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脉。。
白話文:
因此,來自天空的邪惡之氣,侵襲到人體後會傷害五臟四時的氣血。而所謂的八種正風,其實也是來自天空的邪氣。〈金匱真言論〉中說:「八種風邪侵襲,化為經絡中的風氣,影響五臟,引起邪氣發作。」所以,來自天空的邪氣侵襲後,會傷害人體的五臟。
水谷寒熱的影響,會傷害六腑。熱邪會損傷胃和膀胱,寒邪會損傷腸和膽氣。
來自地面的濕氣,侵襲到人體後會傷害皮肉筋脈。濕氣過多,會阻礙榮衛之氣的運行,導致濕邪入侵皮肉筋脈,造成傷害。
「故善用鍼者,從隂引陽,從陽引隂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裏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深明故也。善診者,察色按脉,先別隂陽別於陽者,則知病處。別於隂者,則知死生之期。審清濁而知部分謂察色之青赤黃白黑也。部分,謂藏府之位可占候處。
白話文:
所以善於使用針灸的人,從陰引出陽氣,從陽引出陰氣,用右邊治療左邊,用左邊治療右邊,通過掌握對方的病情來制定治療方案,通過觀察表象來瞭解內部情況,從而洞察過度和不足的道理,見到微小的症狀就能發現疾病,使用針灸也不會出錯,是因為他們深刻理解了這些原理。
善於診斷的人,通過觀察面色和按脈,首先區分陰陽。屬於陽性的,就能知道疾病所在。屬於陰性的,就能預知生死。根據面色的清濁來判斷身體狀況。所謂觀察面色,指的是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這些顏色。根據這些顏色,可以推測出臟腑所在的位置和疾病情況。
,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謂聽聲之宮商角徵羽也。視喘息,謂候呼吸之長短也。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權,謂秤權。衡,謂星衡。規,謂圓形。矩,謂方象。然權也者,所以察中外。衡也者,所以定髙卑。規也者,所以表柔虚。矩也者,所以明強盛。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以春應中規,言陽氣柔軟。
白話文:
觀察喘息時發出的聲音,可以瞭解病人的痛苦。所謂的「聽聲之宮商角徵羽」,就是聽呼吸音的高低強弱。觀察喘息,就是查看呼吸的長短。
查看「權衡規矩」,可以瞭解疾病的病位所在。「權」指秤錘,「衡」指秤桿,「規」指圓規,「矩」指角尺。權用來稱量輕重,衡用來測量高低,規用來表示柔軟虛弱,矩用來代表堅強旺盛。
《脈要精微論》中說:「以春天應對圓規,這是說陽氣柔軟。」
以夏應中矩,言陽氣盛強。以秋應中衡,言隂升陽降氣有髙下。以冬應中權,言陽氣居下也。」故善診之用,必備見焉。所主者,謂應四時之氣所主,生病之在髙下中外也。按尺寸,觀浮沉滑濇,而知病所生以治浮沉滑濇,皆脉象也。浮脉者,浮於手下也。沉脉者,按之乃得也。
白話文:
根據夏季來判斷中矩,說明陽氣旺盛強勁。根據秋季來判斷中衡,說明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氣勢有高低。根據冬季來判斷中權,說明陽氣處於下方。因此,優秀的診斷方法必須具備以上特徵。診斷所依據,是指應對四季氣候的特徵,以及生病時高低、內外之別。通過按壓寸關尺脈,觀察脈象的浮沉、滑澀,就可以得知疾病產生的部位。治療時也以治癒浮沉、滑澀這些脈象為基準,它們都是脈象的表現。浮脈是指脈絡浮在手指下方。沉脈是指按下去才能摸到脈絡。
滑脉者,往來易。濇脉者,往來難。故審尺寸,觀浮沉而知病之所生,以治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知病所在,以治則無過』,下『無過』二字續此爲句。」。無過以診,則不失矣有過、無過皆以診知,則所主治無誤失也。
白話文:
脈象滑利者,脈搏流暢,往來容易;脈象沉澀者,脈搏緩慢,往來困難。因此,要仔細觀察脈搏的尺寸、浮沉,就能了解病情的根源,對症治療。正確的診斷,則不會出現錯誤。
「故曰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以輕微也。。其盛,可待衰而已病盛取之,毀傷眞氣,故其盛者,必可待衰。。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,發揚則邪去。。因其重而減之重者,節減去之。。因其衰而彰之因病氣衰,攻令邪去,則眞氣堅固,血色彰明。。
白話文:
因此,有這樣一句話:疾病剛開始發作,因病情輕微,只需針灸就可以。病情加重時,應等待它衰退後再治療。在病情嚴重時治療,會損傷正氣,所以病情嚴重時,必須等到它衰退後再治療。所以,針對病情輕微時,應讓它發展,讓邪氣發作出來;病情加重時,應抑制它,讓邪氣減少。當病情衰退時,應乘勝追擊,讓邪氣排出,這樣正氣才會強固,血色才會紅潤。
「形不足者,温之以氣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氣,謂衞氣。味,謂五藏之味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衞氣者,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膚,肥腠理而司開闔。」故衞氣温,則形分足矣。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腎者主水,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,故五藏盛乃能寫。」由此則精不足者,補五藏之味也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的人,用溫暖的氣血來補養。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味道和溫暖的氣血來補充,也就是衛氣,味是指五臟的精華。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衛氣可以溫暖身體組織,充盈皮膚,滋潤毛孔,控制出汗和呼吸。」所以衛氣充足,身體組織就能得到滋養。〈上古天真論〉上說:「腎臟主水,負責儲藏五臟六腑的精華,所以五臟旺盛才能充滿活力。」由此可見,精氣不足的人,應該補充五臟的精華。
其髙者,因而越之越,謂越揚也。其下者,引而竭之引,謂𣳘引也。中滿者,寫之於内内,謂腹内。其有邪者,漬形以爲汗邪,謂風邪之氣,風中於表,則汗而發之。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在外,故汗發𣳘也。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慓,疾也。悍,利也。氣候疾利,則按之以收斂也。
其實者,散而寫之陽實則發散,隂實則宣寫,故下文。
白話文:
高熱時,通過出汗來驅散病邪,這稱為「越揚」。低熱時,通過發汗來耗盡病邪,這稱為「竭引」。中等發熱時,寫在病人的身體內部,這稱為「腹內」。如果有外邪,則會導致出汗,稱之為「汗邪」。風寒之氣侵襲表皮,則通過發汗來驅散它。出汗發熱,表示外邪已經散發。氣候乾燥,則用按壓收斂法來治療。
「審其隂陽,以別柔剛隂曰柔,陽曰剛。。陽病治隂,隂病治陽所謂從隂引陽,從陽引隂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者也。。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鄉,謂本經之氣位。。血實宜決之決,謂決破其血。。氣虚宜𤙲引之「𤙲」讀爲「導」。導引則氣行條暢,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𤙲』作『掣』。」。」
白話文:
審察陰陽,區分柔剛
陰性質柔,陽性質剛。陽氣病變,就治療陰氣;陰氣病變,就治療陽氣。這被稱為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,即通過治療一邊來影響另一邊。
確定血氣,各守其位
是指各個經絡所主宰的氣血位置。
血實宜決
指血量過多,需要決破放血。
氣虛宜導引
「導引」指針灸或推拿,可以使氣血運行通暢。
黃帝問曰:「余聞天爲陽,地爲隂,日爲陽,月爲隂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以四時五行運用於内,故人亦應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天爲陽』至『成一歲』與〈六節藏象〉篇重。」。𫝆三隂三陽不應隂陽,其故何也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天代表陽氣,地代表陰氣,太陽代表陽氣,月亮代表陰氣,三百六十個大大小小的月份構成一年,人體也應該與此相應,所以陰陽五行在人體內也有相應的變化。但是,我發現人的三陰三陽不符合外部的陰陽變化,這是為什麼呢?」
歧伯對曰:「隂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一,謂離合也。雖不可勝數,然其要妙,以離合推歩,悉可知之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隂處,名曰隂中之隂處隂之中,故曰隂處。形未動出亦是爲隂,以隂居隂,故曰隂中之隂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說:「陰陽的變化,推算可以達到十、百、千、萬,萬的巨大數目,無法勝數,但是它們的關鍵只有一個,就是分離和結合。雖然數目無法勝數,但是它們的精妙之處,可以用分離和結合的原理來推算,都可以瞭解。天覆蓋著地,萬物開始生長,還沒有出土的,稱為陰處,稱為陰中的陰處在陰中,所以稱為陰處。形態還沒有動出也屬於陰,陰在陰中安居,所以稱為陰中的陰。
則出地者,命曰隂中之陽形動出者,是則爲陽,以陽居隂,故曰隂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隂爲之主陽施正氣,萬物方生。隂爲主持,群形方立。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春夏爲陽,故生長也。秋冬爲隂,故收藏也。若失其常道,則春不生,夏不長,秋不收,冬不藏,夫如是則四時之氣閉塞,隂陽之氣無所運行矣。隂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天地隂陽雖不可勝數,在於人形之用者,則數可知之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聖人面向南方而站,身前稱為『廣明』,身後稱為『太衝』,『廣』和『大』是同義的。南方屬丙丁火位,主宰陽氣旺盛明亮,所以稱為『廣明』。」
聖人面向南方而立,是為了明智地處理事務。《易經》上說:「(君子)相見於離火之位。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。在人體中,心臟位於南方,所以身前稱為『廣明』;衝脈位於北方,所以身後稱為『太衝』。然而,『太衝』指的是腎脈和衝脈相合而變得強盛,所以稱為『太衝』。
太衝之地,名曰少隂此正明兩脉相合而爲表裏也。少隂之上,名曰太陽腎藏爲隂,膀胱府爲陽,隂氣在下,陽氣在上,此爲一合之經氣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少隂之脉者,腎脉也。起於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。」又曰:「足太陽之脉者,膀胱脉也。循京骨至小指外側。」由此故少隂之上,名太陽也。
白話文:
太衝穴的位置,屬於少陰經絡。這是因為它正是少陰和太陽兩條經絡相交會的地方,成為表裡關係。在少陰經之上,稱為太陽經。腎臟藏匿陰氣,膀胱是陽氣貯存的場所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這就是一條相互對應的經絡氣。
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少陰經脈是腎經,從小指下方開始,斜行於足心。」又說:「足太陽經脈是膀胱經,沿著脛骨外側到達小指外側。」因此,在少陰經位之上,就是太陽經的部位了。
太陽根起於至隂,結於命門,名曰隂中之陽至隂,穴名,在足小指外側。命門者,藏精光照之所,則兩目也。太陽之脉起於目,而下至於足,故根於指端,結於目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命門者,目也。」此與《靈樞》義合,以太陽居少隂之地,故曰隂中之陽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素問》太陽言根結,餘經不言結,《甲乙》𫝆具。
」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的起始點在至陰穴,終結於命門穴,稱為「陰中之陽至陰」。命門穴是藏匿精光的所在,也就是眼睛。太陽經從眼睛開始,向下延伸到腳,所以經絡的根源在腳趾尖,終點在眼睛。
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命門就是眼睛。」這與《靈樞經》所述的意義相符。因為太陽經位於少陰經的區域,因此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
校正版註解:根據《素問經》,只有太陽經描述了經絡的根源和終點,其他經絡並未提及終點,《甲乙經》中也記載了類似的內容。
「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隂《靈樞經》曰:「天爲陽,地爲隂,腰以上爲天,腰以下爲地。」分身之旨則中身之上屬於廣明,廣明之下屬太隂也。又心廣明藏下,則太隂脾藏也。太隂之前,名曰陽明人身之中,胃爲陽明,脉行在脾脉之前,脾爲太隂,脉行於胃脉之後。
白話文:
身體中段向上,叫做「廣明」。廣明下面,叫做「太陰」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天為陽,地為陰。腰部以上為天,腰部以下為地。」按照這個說法,身體上半部屬於廣明,下半部屬於太陰。此外,廣明藏在下,而心也藏在下,因此太陰就是脾臟。
太陰的前面,叫做「陽明」。人體中,胃就是陽明。陽明的脈絡行走在脾脈的前面。而脾是太陰,其脈絡行走在胃脈的後面。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太隂之脉者,脾脉也。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内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,循胻骨之後。足陽明之脉者,胃脉也。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指外間。」由此故太隂之前,名陽明也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隂中之陽厲兌,穴名,在足大指次指之端,以陽明居太隂之前,故曰隂中之陽。
白話文:
《靈樞經》中提到:「足太陰經,也就是脾經,從大拇指的頂端開始,沿著腳趾內側白肉邊緣,經過腳趾骨的後面,到內踝前面,再沿著小腿內側,經過小腿骨的後方。足陽明經,也就是胃經,在膝蓋以下三寸處分出分支,從腳的中指外緣流入。」
因此,太陰經的前面,被稱為陽明經。陽明經的根源是厲兌穴,厲兌穴是足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端點。因為陽明經位於太陰經的前面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
「厥隂之表,名曰少陽人身之中,膽少陽脉行肝脉之分外,肝厥隂脉行膽脉之位内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厥隂之脉者,肝脉也。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。足少陽之脉者,膽脉也。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。」由此則厥隂之表名少陽也。少陽根起於竅隂,名曰隂中之少陽竅隂,穴名,在足小指次指之端。
白話文:
厥陰經的表層,稱為少陽經。在人體內,膽屬於少陽經脈,循行在肝經脈的外部。而肝屬於厥陰經脈,循行在膽經脈的內部。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足厥陰經脈是肝經脈,起源於足大拇指腳甲旁邊,向上沿着足背的外側行走。足少陽經脈是膽經脈,沿着足背的上方,從小指次指(無名指)的末端開始行走。」由此可見,厥陰經的表層就是少陽經。少陽經的根源在於厥陰經,稱為「陰中之少陽」。「厥陰」是一個穴位的名稱,位於足小指次指(無名指)的末端。
以少陽居厥隂之表,故曰隂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爲開,陽明爲闔,少陽爲樞離,謂別離應用。合,謂配合於隂。別離則正位於三陽,配合則表裏而爲藏府矣。開、闔、樞者,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,動用殊也。夫開者,所以司動靜之基。闔者,所以執禁固之權。
白話文:
少陽經脈位於厥陰經脈的外側,因此稱為「陰中之少陽」。因此三陽經脈的離合變化是:太陽經脈主開,陽明經脈主合,少陽經脈主樞。離指分開運用,說明少陽經脈具有調節作用。合指與陰經脈相配合,表明少陽經脈既能與三陽經脈配合,又能與陰經脈配合。開、合、樞這三個名詞,說明三陽經脈的氣血盛衰不同,作用也不同。開主司運動和靜止的基礎,合主司約束和固守的作用。
樞者,所以主動轉之微,由斯殊氣之用,故此三變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九墟太陽爲關,陽明爲闔,少陽爲樞。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,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陽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悸病起,故悸者皆取之陽明。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,故骨搖者取之少陽。
白話文:
樞,是指開合轉動的微小動作。通過這種動作,不同的氣就能發揮作用,所以才會產生三種變化的。按《九墟》所記載,太陽為關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所以,關折斷了,肉節就會潰散鬆弛,產生暴病。所以,診治暴病時,要檢查太陽。闔折斷了,氣就無法停息,就會產生悸病。所以,診治悸病時,都要檢查陽明。樞折斷了,骨頭就會動搖,不能安穩站立,所以,診治骨搖病時,要檢查少陽。
《甲乙經》同。」。三經者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三經之至,搏擊於手而無輕重之異,則正可謂一陽之氣,無復有三陽荖降之爲用也。
帝曰:「願聞三隂?」
白話文:
《甲乙經》說它們是相同的。三條經絡不能相差,要揉捏不要浮游。這樣做,就被稱為一陽三經的極致。揉捏在手上,沒有輕重的差別,那麼就可以說是一陽之氣,不再有深淺不同的三陽氣的運用。
歧伯曰:「外者爲陽,内者爲隂言三陽爲外運之離合,三隂爲内用之離合也。。然則中爲隂,其衝在下,名曰太隂衝脉在脾之下,故言其衝在下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衝脉者與足少隂之絡皆起於腎下,上行者過於胞中。」由此則其衝之上,太隂位也。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外在的是陽,內在的是陰。三陽在外運作,三陰在內運作。
因此,中間是陰,它的衝脈在下面,稱為太陰衝脈。太陰衝脈在脾臟下面,所以說它的衝脈在下。
《靈樞經》說:「衝脈和足少陰經的絡脈都起源於腎臟下方,往上的部分經過胞宮。」由此可知,太陰衝脈的上面就是太陰經的位置。」
「太隂根起於隱白,名曰隂中之隂隱白,穴名,在足大指端。以太隂居隂,故曰隂中之隂。太隂之後,名曰少隂藏位及經脉之次也,太隂脾也,少隂腎也。脾藏之下近後,則腎之位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太隂之脉,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内側及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循胻骨後。
白話文:
太陰經的經脈源頭位於隱白穴,這個穴位被稱為「陰中之陰」。隱白穴位於大腳趾末端,因為太陰經居於陰經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陰」。太陰經之後,稱為少陰經,這是穴位和經脈的順序。太陰經對應脾臟,少陰經對應腎臟。脾臟藏於身體下方偏後的位置,這個位置的下方就是腎臟的位置。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足太陰經的經脈從大腳趾末端發出,沿著腳趾內側向上,經過內踝的前緣,再向上延伸到大腿內側,沿著小腿骨的後方走行。」
足少隂之脉,起於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,出於然骨之下,循内踝之後,以上腨内。」由此則太隂之下名少隂也。少隂根起於涌泉,名曰隂中之少隂涌泉,穴名,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。少隂之前,名曰厥隂亦藏位及經脉之次也,少隂腎也,厥隂肝也。腎藏之前近上,則肝之位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陰經脈,起於小指下方,斜向足心,從腳踝後方出來,沿著小腿內側向上行進。因此,太陰經的下方稱為少陰經。少陰經的根源在湧泉穴,位於足心下蜷縮的腳趾間的凹陷處。少陰經之前,稱為厥陰經,也是藏象和經脈的次序。少陰經對應腎臟,厥陰經對應肝臟。腎藏的位置較高,靠近上方,所以肝臟的位置就在腎藏之前。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少隂脉循内踝之後,上腨内廉。足厥隂脉循足跗上廉,去内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隂之後,上膕内。」由此故少隂之前名厥隂也。厥隂根起於大敦,隂之絕陽,名曰隂之絕隂大敦,穴名,在足大指之端,三毛之中也。兩隂相合,故曰隂之絕陽。厥,盡也。
隂氣至此而盡,故名曰隂之絕隂。
白話文:
《靈樞經》記載:「足少陰經循著腳踝內側後面,向上經過小腿內側。足厥陰經循著腳背上側,距離腳踝內側一寸,向上經過腳踝八寸,交出太陰經之後,向上經過大腿內側。」因此,足少陰經的前面稱為足厥陰經。足厥陰經的源頭起於大敦穴,它是陰經中陽氣最盛的穴位,因此稱為「陰之絕陽」。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尖端,三個毛髮之間。陰經的兩條經脈相互交會,所以稱為「陰之絕陽」。「厥」字表示「終了」。
「是故三隂之離合也,太隂爲開,厥隂爲闔,少隂爲樞亦氣之不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九墟》云:『關折則倉廩無所輸,隔洞者取之太隂。闔折則氣弛而善悲,悲者取之厥隂。樞折則脉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取之少隂。』《甲乙經》同。」。三經者不得相失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三陰的離合關係如下:
- 太陰為開:負責開啟
- 厥陰為闔:負責關閉
- 少陰為樞:負責調節
這也是氣機不調和的原因。
新校正雲:
《九墟》記載:「關折(太陰):則倉廩沒有收穫,並從太陰處取氣。闔折(厥陰):則氣機鬆弛而容易悲傷,從厥陰處取氣。樞折(少陰):則脈絡不通,從少陰處取氣。」《甲乙經》也持有相同觀點。
這三條陰經不可相互脫節。
搏而勿沉,名曰一隂沉,言殊見也。陽浮亦然,若經氣應至,無沉浮之異,則悉可謂一隂之氣,非復有三隂差降之殊用也。隂陽𩅞𩅞,積傳爲一周,氣裏形表而爲相成也言氣之往來也。積,謂積脉之動也。傳,謂隂陽之氣流傳也。夫脉氣住來,動而不止,積其所動,氣血循環,應水下二刻而一周於身,故曰積傳爲一周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動得很弱,甚至感覺不出來,叫做「沉陰脈」,表示體內的陰氣太重。如果陽脈浮動不沉,也可能是同樣的情況。如果脈搏的應和氣息正常,沒有沉浮的差異,那麼都可以說是陰氣太重,不再是三陰脈虛衰不濟的特殊情況了。陰陽氣息不斷地互相推動,積累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循環,氣息在體內外流動,相互作用。其中,「積」是指脈搏的運動,「傳」是指陰陽氣息的流動。脈搏氣息不斷地流動,不停止地運動,積累它們的運動,氣血就會循環,按照水鐘的刻度,大約兩個小時會在身體裡循環一週,所以說積累運動形成循環。
然榮衞之氣,因息遊布,周流形表,拒捍虚邪,中外主司,互相成立,故言氣裏形表而爲相成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𩅞𩅞』作『衝衝』。」。」
黃帝問曰:「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經,謂經脉。從,謂順從。?」
白話文:
榮氣和衛氣因為呼吸而運行,在身體表面循環,抵禦外來的邪氣。內在和外在相互作用,相互成立,所以說榮衛之氣在形體內外運行,互相配合。
歧伯對曰:「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脉春脉弦,夏脉洪,秋脉浮,冬脉沉,謂四時之經脉也。從,謂天氣順行十二辰之分,故應十二月也。十二月,謂春建寅卯辰,夏建巳午未,秋建申酉戌,冬建亥子丑之月也。十二脉,謂手三隂三陽,足三隂三陽之脉也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:「四條經脈對應四季,十二條從脈對應十二個月,十二個月對應十二條脈象。春天的脈象為弦脈,夏天的脈象為洪脈,秋天的脈象為浮脈,冬天的脈象為沉脈,這些是指四時經脈的脈象。從,是指天氣順時運行十二地支,所以對應十二月。十二月,指的是春季開始於寅、卯、辰月,夏季開始於巳、午、未月,秋季開始於申、酉、戌月,冬季開始於亥、子、丑月。十二條脈象,是指手部的三條陰脈、三條陽脈,足部的三條陰脈、三條陽脈。」
以氣數相應,故參合之。脉有隂陽,知陽者知隂,知隂者知陽深知則備,識其變易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五陽,謂五藏之陽氣也。五藏應時各形一脉,一脉之内包摠五藏之陽,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云:『故病有五變,五五二十五變。
』義與此通。」。
白話文:
因為氣數相符合,所以可以參照配合。脈象有陰陽,瞭解陽脈的人就能瞭解陰脈,瞭解陰脈的人也能瞭解陽脈,深刻了解脈象,就能識別其變化。
陽脈總共有五種,五種乘以五,共二十五種陽氣。五陽就是五臟中的陽氣。五臟會隨著時間呈現出不同的脈象,每一種脈象中包含五臟的陽氣,五臟陽氣互相配合,因此一共是二十五種陽氣。
補充說明:
新校正的版本說:「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所說:『因此疾病有五種變化,五種變化乘以五,共二十五種變化。』」
所謂隂者,眞藏也。見則爲敗,敗必死也五藏爲隂,故曰:「隂者,眞藏也。」然見者,謂肝脉至,中外急如循刀刃,責責然如按琴瑟弦。心脉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。肺脉至,大而虚,如以毛羽中人膚。腎脉至,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,辟辟然。脾脉至,弱而乍數乍疏。
白話文:
所謂陰(指人體內部的狀態),就是真氣和精華所藏匿的地方。如果陰氣外露,就會導致身體衰敗,衰敗必然導致死亡。五臟是陰的代表,所以說「陰者,真藏也」。
然而,如果陰氣外露,是指肝脈浮出於表,內外急迫,彷彿沿著刀刃行走,觸之堅硬如按琴瑟弦。心脈浮出,堅硬而強盛,彷彿像薏苡子一顆顆擠在一起。肺脈浮出,脈象大而空虛,就像毛羽輕輕觸碰到皮膚。腎脈浮出,脈象強勁而間斷,就像用手指彈擊石頭,發出「闢辟」的聲音。脾脈浮出,脈象虛弱,忽而頻繁忽而稀疏。
夫如是脉見者,皆爲藏敗神去,故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胃脘之陽,謂人迎之氣也。察其氣脉動靜小大,與脉口應否也。胃爲水榖之海,故候其氣而知病處。人迎在結喉兩傍,脉動應手,其脉之動常左小而右大,左小常以候藏,右大常以候府,一云胃胞之陽,非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像這樣,都是因為臟腑衰敗,神氣離散,所以必定會死亡。所謂「陽」,是指胃脘的陽氣。胃脘的陽氣,指的是人迎的氣息。觀察這股氣息的脈動是否正常,大小是否合適,以及與脈口是否相應。由於胃是水穀貯藏的地方,所以通過觀察這股氣息,可以瞭解病竈所在。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,脈動能感受到,脈動通常是左側較弱而右側較強。左側較弱通常用來判斷臟腑,右側較強通常用來判斷胃脘。也有人說陽指胃脘的陽氣,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除了陽之外,還可以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病竈所在。
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陽者,衞外而爲固,然外邪所中,別於陽則知病處。隂者,藏神而内守,若考眞正成敗,別於隂則知病者死生之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云:『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。』」。
白話文:
與陽氣不同,陰氣掌管著生死。陽氣守護體外,形成屏障,如果受到外邪入侵,查看陽氣可以知道病情的所在。陰氣藏匿神明,固守體內,如果診斷出陰氣的真偽,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時期。~~,~~新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記載:『辨別陽氣,可以知道疾病的由來。辨別陰氣,可以知道生死的時期。』」
三陽在頭,三隂在手,所謂一也頭謂人迎,手謂氣口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小大齊等者,名曰平人,故言所謂一也。氣口在手,魚際之後一寸,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,皆可以候藏府之氣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識氣定期,故知病忌。審明成敗,故知死生之期。
白話文:
三條陽經循行於頭部,三條陰經循行於手部,所謂一者,指的是頭上的「人迎穴」和手上的「氣口穴」。這兩個穴位相呼應,氣血互相往來,就像拉動一根繩子,兩端大小一致,這樣的狀態稱為「平人」。人迎穴位於喉結兩側一寸五分,氣口穴位於魚際穴後一寸。通過這兩個穴位,可以診察臟腑的氣血情況。
瞭解陽氣的異常,可以預知疾病的禁忌時期;瞭解陰氣的異常,可以預測生死。能準確辨別氣血變化規律,才能預知疾病的禁忌;能深刻理解氣血盛衰規律,才能預測生死的時間。
謹熟隂陽,無與衆謀謹量氣候,精熟隂陽,病忌之準,可知生死之疑,自決正行無惑,何用衆謀議也。所謂隂陽者,去者爲隂,至者爲陽。靜者爲隂,動者爲陽。遲者爲隂,數者爲陽言脉動之中也。凡持眞脉之藏脉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
白話文:
仔細瞭解陰陽變化,不要與他人商議。準確把握氣候,熟知陰陽禁忌,就能預知生死的疑慮,自己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,無需向他人尋求意見。所謂陰陽,離開的是陰,到來的是陽。靜止的是陰,運動的是陽。緩慢的是陰,快速的則是陽,這指的是脈搏的運動。如果脈搏按壓至消失為極快,18天后死亡。心臟脈搏按壓至消失,9天后死亡。肺部脈搏按壓至消失,12天后死亡。
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眞脉之藏脉者,謂眞藏之脉也。十八日者,金木成數之餘也。九日者,水火生成數之餘也。十二日者,金火生成數之餘也。七日者,水土生數之餘也。
白話文:
腎機能完全衰竭,七天內死亡。脾機能完全衰竭,四天內死亡。真正的血管,是指藏於人體深處與臟腑相連的血管。十八天是金脈木脈週期後剩餘的天數。九天是水脈火脈週期後剩餘的天數。十二天是金脈火脈週期後剩餘的天數。七天是水脈土脈週期後剩餘的天數。
四日者,木生數之餘也,故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脾見甲乙死者,以此如是者,皆至所期不勝而死也,何者?以不勝剋賊之氣也。」。」
白話文:
這四個日子,是木旺之數的盡頭,所以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「肝在庚辛日死去,心在壬癸日死去,肺在丙丁日死去,腎在戊己日死去,脾在甲乙日死去,都是因為這個原因,都到了約定期限無法戰勝而死去。為什麼?因為無法戰勝剋制之氣。」
曰:「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二陽,謂陽明,大腸及胃之脉也。隱曲,謂隱蔽委曲之事也。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,心受之則血不流,脾受之則味不化,血不流,故女子不月。味不化,則男子少精,是以隱蔽委曲之事不能爲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由是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。
白話文:
意思是,当人患了二阳病,病症会影响到心和脾,让人难以隐瞒病情,而女性患了二阳病,也就是阳明病,会影响到肠胃的经脉,造成月经不调。这里说的隐瞒,指的是内心隐蔽、委曲求全的状况。因为肠胃病会导致心脾受损,心受损则血液流通不畅,脾受损则食物无法消化。血液不流通,所以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;食物无法消化,则会导致男性精气不足,无法隐瞒内心委曲的状况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中也提到,精气不足可以靠饮食补充,因此食物无法消化会导致精气不足。
」〈竒病論〉曰:「胞胎者繫於腎。」又〈評熱病論〉曰:「月事不來者,胞脉閉。」胞脉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,𫝆氣上迫肺心,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則其義也。又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女子二七天癸至,任脉通,太衝脉盛,月事以時下。丈夫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寫。由此則在女子爲不月,在男子爲少精。
白話文:
《奇病論》中提到:「胞胎是與腎相連的。」再者,《評熱病論》中也有這樣的說法:「如果沒有來月經,那麼是因為胞脈閉塞了。」胞脈屬於心並與胞中相通,當這股氣往上衝迫肺和心臟時,氣就不能順利向下流通。所以,如果沒有來月經,就是這個道理。此外,《上古天真論》中提到:「女性到了二七之年,天癸到來,任脈通暢,太衝脈旺盛,因此每月的經血會按時來潮。男性到了二八之年,天癸到來,精氣充沛。由此可見,在女性是沒有來月經的情況,在男性則是精氣不足。」
曰:「三陽爲病,發寒熱,下爲癰腫及爲痿厥腨㾓三陽,謂太陽,小腸及膀胱之脉也。小腸之脉起於手,循臂,繞肩髆,上頭。膀胱之脉,從頭別下背,貫臀,入膕中,循腨。故在上爲病則發寒熱,在下爲病則爲癰腫腨㾓及爲痿厥。㾓,痠疼也。痿,無力也。厥,足冷即氣逆也。
白話文:
經文說:「三陽經脈有病,會導致發燒發冷,在身體下部則會形成腫瘡,或出現痿弱麻痺和疼痛酸楚的症狀。三陽是指太陽經、小腸經和膀胱經。小腸經脈從手上開始,沿手臂向上,繞過肩部和後頸部,再到達頭部。膀胱經脈從頭部開始,向下經過背部,貫穿臀部,進入小腿後部,沿著腿後側向上。因此,如果這三條經脈在上部有病,就會導致發燒發冷;如果在下部有病,就會形成腫瘡、疼痛酸楚,甚至出現痿弱麻痺、手足發冷等症狀。」
其傳爲索澤,其傳爲頹疝熱甚則精血枯涸,故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。然陽氣下墜,隂脉上爭,上爭則寒多,下墜則筋緩,故睾垂縱緩,内作頹疝。」
白話文:
據說這是一種名叫「索澤」的疾病,也稱為「頹疝」。熱症嚴重時精血枯竭,因此皮膚光潤的氣息全都消散了。由於陽氣下降,陰脈上衝,上衝則寒氣多,下降則筋脈鬆弛,所以睪丸下垂鬆軟,內部產生頹疝。
曰:「一陽發病,少氣、善欬、善𣳘一陽,謂少陽,膽及三焦之脉也。膽氣乘胃,故善𣳘。三焦内病,故少氣。陽上熏肺,故善欬。何故?心火内應也。其傳爲心掣,其傳爲隔隔氣乘心,心熱,故陽氣内掣。三焦内結,中熱,故隔塞不便。二陽一隂發病,主驚駭、背痛、善噫、善欠,名曰風厥一隂,謂厥隂心主及肝之脉也。
白話文:
「一陽」發病,會有以下症狀:
- 元氣不足
- 經常咳嗽
- 容易噁心
「一陽」指的是少陽膽和三焦的經脈。膽氣上逆到胃,所以容易噁心。三焦內部有病,所以元氣不足。陽氣上升燻灼肺部,所以容易咳嗽。這是為什麼?因為心火在體內相應所致。病情傳變會變成心臟收縮,再傳變會變成隔氣。隔氣上升到心臟,心臟發熱,所以陽氣在內部收縮。三焦內部結熱,所以隔膜阻塞不通。
「二陽一陰」發病,會有以下症狀:
- 容易受到驚嚇
- 背部疼痛
- 經常打嗝
- 經常打哈欠
「一陰」指的是厥陰心包與肝的經脈。
心主之脉起於胸中,出屬心。經云:「心病膺背肩胛間痛,又在氣爲噫。」故背痛、善噫。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。肝主驚駭,故驚駭、善欠。夫肝氣爲風,腎氣陵逆,旣風又厥,故名風厥。二隂一陽發病,善脹、心滿、善氣二隂,謂少隂,心腎之脉也。腎膽同逆,三焦不行,氣蓄於上,故心滿,下虚上盛,故氣𣳘出也。
三陽三隂發病,爲偏枯痿易,四支不舉三隂不足則發偏枯,三陽有餘則爲痿易。易,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。
白話文:
心臟的經脈源於胸腔,連接心臟。醫書上說:「心臟疾病會導致胸、背、肩胛骨疼痛,還可能會伴有打嗝。」所以心臟病會出現背痛、愛打嗝的症狀。
如果心氣不足,腎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病症。肝臟主管驚恐,所以會出現驚恐、愛打哈欠的症狀。
肝氣屬於風,而腎氣上升逆行,既有風又有厥逆,所以稱為風厥。心、腎、肝這三個陰陽失衡導致的疾病,會出現脹氣、心滿、愛放屁的症狀。
心、腎的經脈屬於少陰,腎臟和膽囊同時逆行,三焦氣機不通暢,導致氣蓄積在上方,所以心臟就會發悶。下焦氣血虛弱,上焦氣血旺盛,因此會放屁。
鼓一陽曰鈎,鼓一隂曰毛,鼓陽勝急曰絃,鼓陽至而絕曰石,隂陽相過曰溜言何以知隂陽之病脉邪?一陽鼓動脉見鈎也,何以然?一陽謂三焦,心脉之府,然一陽鼓動者則鈎脉當之,鈎脉則心脉也,此言正見者也。一隂,厥隂肝木氣也。毛,肺金脉也。金來鼓木,其脉則毛,金氣内乘木,陽尚勝急而内見脉則爲絃也。
白話文:
把陽氣鼓動的脈象稱為「鉤」,把陰氣鼓動的脈象稱為「毛」。陽氣鼓動急促的叫做「弦」,陽氣最盛而突然中斷的叫做「石」。陰陽脈象相交而過叫做「流利」。
怎麼知道陰陽的病脈呢?一旦陽氣鼓動,脈象就會出現「鉤」的樣子。為什麼?因為「一陽」指三焦,是心脈的居所。當一陽鼓動的時候,就會出現鉤脈。鉤脈就是心脈,這是正脈正常出現的現象。
「一陰」,指厥陰肝木之氣。「毛」,指肺金脈。金氣來鼓動木氣,脈象就會出現「毛」。金氣內侵木氣,陽氣雖然還佔優勢,但從內部來看脈象,就會表現為「弦」。
若陽氣至而急,脉名曰絃,屬肝。陽氣至而或如斷絕,脉名曰石,屬腎。隂陽之氣相過,無能勝負則脉如水溜也。隂爭於内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若金鼓不已,陽氣大勝,兩氣相持,内爭外擾,則流汗不止,手足反寒,甚則陽氣内燔,流汗不藏則熱攻於肺,故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來勢急促,脈象稱為「弦脈」,屬於肝經。如果陽氣來勢時斷時續,脈象稱為「石脈」,屬於腎經。陰陽之氣相互交錯,沒有勝負之分,脈象就會像流水一樣。陰氣在內爭奪,陽氣在外擾動,魄魂沒有收藏,全身四肢逆冷而起,冷氣上升灼熱肺部,使人喘息呼鳴像金鼓聲不斷。陽氣勢大,陰陽兩氣相互對峙,內外爭擾,就會汗流不止,手足發冷。更嚴重的情況是陽氣內燃,流汗不止,熱氣攻入肺部,所以冷氣上升灼熱肺部,使人喘息呼鳴。
隂之所生和本,曰和隂,謂五神藏也。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眞和氣者,以各得自從其和性而安靜爾。苟乖所適,則爲他氣所乘,百端之病由斯而起,奉生之道可不慎哉。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隂氣乃消亡剛,謂陽也。言陽氣内蒸,外爲流汗,灼而不已,則陽勝,又陽故盛不乆存而陽氣自散,陽已破敗,隂不獨存,故陽氣破散,隂氣亦消亡,此乃爭勝招敗矣。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血淖者,陽常勝。
白話文:
陰氣的產生和根本,稱之為「和陰」,是指五臟的收藏功能。這是說,五臟之所以能夠生長發育並保持身體健康,是因為它們各自順應了自己的和順本性而安靜地工作。
如果違背了適應性,就會被其他氣體所乘,各種疾病由此而生。因此,養生的方法不可不謹慎啊!
所以,剛與剛對抗,陽氣會破散,陰氣就會消失。剛,指的是陽氣。這是說,陽氣在體內蒸發,在外表現為出汗,灼熱不止,那麼陽氣就會過盛。陽氣過盛也不會持續太久,而會自行散發。陽氣已經衰敗,陰氣也無法獨存,所以陽氣破散,陰氣也會消失。這便是爭強好勝招致敗亡了。
陰氣過剩,那麼剛與柔不相調和,經絡中的氣血就會斷絕。陰氣過剩的人,陽氣通常過於虛弱。
視人之血淖者,宜謹和其氣,常使流通,若不能深思寡欲,使氣序乖衷,陽爲重陽,内燔藏府,則死且可待,生其能乆乎!。
白話文:
當觀察到某人的血液混濁時,應當謹慎地調和他的氣血,並經常保持氣血流通。如果不能多加思考、減少慾望,從而導致臟腑氣血失調,陽氣過剩,內部灼傷臟腑,那麼死亡指日可待,怎麼能長久地存活呢!
死隂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火乘金也。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木乘火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作『四日而生』,全元起注本作『四日而已』,俱通。詳上下文義,作『死』者,非。」。所謂生陽、死隂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母來親子,故曰生陽,匪惟以木生火,亦自陽氣主生爾。心之肺,謂之死隂隂主刑殺,火復乘金,金得火亡,故云死。
白話文:
屬於陰性體質者,如果火性旺盛而金性衰弱,三日之內會死亡。屬於陽性體質者,如果木性旺盛而火性衰弱,四日之內會死亡。(註:有些版本寫作「四日而生」,《全元起注》則寫作「四日而已」,這些說法都合理。從上下文義來看,寫作「死」者,纔是正確的。)所謂「生陽」和「死陰」,是指肝臟和心臟;「生陽」是指肝臟是心臟的母親,滋養心臟,因此稱為「生陽」;不只因為木性生火,也因為陽氣能促成成長發育。心臟和肺臟,稱為「死陰」;陰氣主刑殺,火性再次侵襲金性,金性被火性耗盡而毀壞,因此稱為「死」。
肺之腎,謂之重隂亦母子也。以俱爲隂氣,故曰重隂。腎之脾,謂之辟隂,死不治上氣辟,併水乃可升。土辟水升,故云辟隂。
白話文:
肺對於腎,就好像母親那樣,腎對於脾,就好像兒子那樣。由於肺和腎都具有陰性的特質,所以稱為「重陰」。腎對於脾來說,就好比一個屏障,可以抵禦陰邪。如果一個人死了,無法再治療上氣,只有通過併水才能讓原本下陷的氣升上去。因為土能讓水升起,所以稱之為「闢陰」。
結陽者,腫四支以四支爲諸陽之本故。結隂者,便血一升隂主血故。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二盛謂之再結,三盛謂之三結。隂陽結斜,多隂少陽,曰石水,少腹腫所謂失法。二陽結,謂之消二陽結,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。腸胃藏熱則喜消水榖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少二隂結。
白話文:
陽氣不通結滯者, 四肢腫脹,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。
陰氣不通結滯者, 會便血一升,因為陰主血。如果再不通,會便血二升;再不通,會便血三升。兩次不通稱為再結,三次不通稱為三結。
陰陽氣不通結成斜病, 陰氣多而陽氣少,稱為石水,會導致小腹腫脹,這是治療失法的結果。
兩陽氣不通結滯者, 稱為消渴。這是指胃和大腸都熱結。腸胃藏熱,就會喜歡消耗水穀(飲食)。
」。三陽結,謂之隔三陽結,謂小腸膀胱熱結也。小腸結熱則血脉燥,膀胱熱則津液涸,故膈塞而不便寫。三隂結,謂之水三隂結,謂脾肺之脉俱寒結也。脾肺寒結,則氣化爲水。
白話文:
「三陽結」是指隔三陽結,就是小腸和膀胱有熱邪結聚。小腸結熱就會導致血脈乾燥,膀胱有熱就會讓津液耗盡,所以才會導致膈肌閉塞,大便不通。
「三陰結」是指水三陰結,就是脾臟和肺臟的脈絡都有寒邪結聚。脾臟和肺臟有寒邪結聚,就會導致氣化變成水。
一隂一陽結,謂之喉𤷒一隂,謂心主之脉。一陽,謂三焦之脉也。三焦、心主脉並絡喉,氣熱内結,故爲喉𤷒。隂搏陽別,謂之有子隂,謂尺中也。搏,謂搏觸於手也。尺脉搏擊,與寸口殊別,陽氣挺然,則爲有妊之兆。何者?隂中有別陽故。隂陽虚,腸辟死辟,隂也。然胃氣不留,腸開勿禁,隂中不廩,是眞氣竭絕故死。
白話文:
- **喉嚨腫脹(喉𤷒):**陰陽氣脈相接而結聚,稱為喉嚨腫脹。其中,陰脈指的是心主脈,陽脈指的是三焦脈。三焦脈和心主脈都連接喉嚨,如果氣血過熱並內部結聚,就會導致喉嚨腫脹。
- **脈搏異常(有子):**陰脈和陽脈相互觸及,稱為有子脈。陰脈指的是尺脈。觸及指的是觸碰手部。當尺脈有搏動且與寸口脈明顯不同,陽氣旺盛,則表示有懷孕的跡象。這是因為陰脈中寄宿著陽脈。
- **陰陽虛弱(腸闢死闢):**陰氣和陽氣都虛弱,腸道功能失調,導致死亡。胃氣無法留存,腸道無法控制,陰氣不足以滋養身體,導致真氣枯竭而死亡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辟』作『澼』。」。陽加於隂,謂之汗陽在下,隂在上,陽氣上搏,隂能固之,則蒸而爲汗。隂虚陽搏,謂之崩隂脉不足,陽脉盛搏,則内崩而血流下。
白話文:
, 新校正本說:「按照全元起原本『闢』字作『澼』。」。陽氣加在陰氣上面,稱為汗。陽氣在下,陰氣在上,陽氣向上衝擊,陰氣能固守住它,這樣蒸發就成了汗。陰氣虛弱,陽氣衝擊,稱為崩。陰脈不足,陽脈盛大衝擊,就會內部崩壞而導致血流下。
三隂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脾肺成數之餘也。搏,謂伏鼓異於常候也。隂氣盛極,故夜半死。二隂俱搏,十三日夕時死心腎之成數也。隂氣未極故死在夕時。一隂俱搏,十日死肝心生成之數也。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陽氣速急故。三隂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兼隂氣也。
白話文:
當三陰脈象都搏動異常時,過二十天半夜就會因脾肺衰敗而死亡。搏動,指的是脈象起伏得和正常情況不同。陰氣極盛,所以會在半夜死亡。
當二陰脈象都搏動異常時,十三天傍晚就會因心腎衰敗而死亡。陰氣還未極盛,所以死在傍晚。
當一陰脈象搏動異常時,十天就會因肝心衰敗而死亡。
當三陽脈象都搏動且鼓動異常時,三天就會因陽氣快速急促而死亡。
當三陰三陽脈象都搏動異常時,心腹會脹滿,頭髮會全掉光,身體無法彎曲,五日就會死亡,因為這同時結合了陰氣。
隱曲,謂便寫也。二陽俱搏,其病温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腸胃之王數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闕一陽搏。」。
白話文:
隱曲指的是用筆寫的意思。如果陽氣同時亢盛,就會發燒,這種病是治不好的,最多十天就會死,這就是腸胃之王數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