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
新校正云:「按王氏不解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,及《素問》之名起於何代,按《隋書》〈經籍志〉始有《素問》之名。《甲乙經》〈序〉晉皇甫謐之文已云:『《素問》論病精辨。』王叔和,西晉人,撰《脉經》云:『出《素問》、《鍼經》。』漢張仲景撰《傷寒卒病論集》云:『撰用《素問》。
』是則《素問》之名著於《隋志》,上見於漢代也。自仲景已前,無文可見,莫得而知,據𫝆丗所存之書,則《素問》之名起漢丗也。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,全元起有說云:『素者,本也。問者,黃帝問歧伯也。方陳性情之源,五行之本,故曰「《素問》」』。元起雖有此解,義未甚明,按《乾鑿度》云:『夫有形者生於無形,故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太易者,未見氣也。
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太始者,形之始也。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』氣形質具而痾瘵由是萌生,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,《素問》之名義或由此。」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昔在黃帝,生而神靈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齊,長而敦敏,成而登天有熊國君,少典之子,姓公孫。徇,疾也。敦,信也。敏,達也。習用干戈,以征不享,平定天下,殄滅蚩尤。以土德王,都軒轅之丘,故號之曰軒轅。黃帝後鑄鼎於鼎湖山,鼎成而白日升天,羣臣葬衣冠於橋山墓,𫝆猶在。
廼問於天師曰:「余聞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,𫝆時之人,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,時丗異耶?人將失之耶?」天師,歧伯也。
歧伯對曰:「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於隂陽,和於術數上古,謂玄古也。知道,謂知修養之道也。夫隂陽者,天地之常道。術數者,保生之大倫,故修養者,必謹先之。老子曰:「萬物負隂而抱陽,冲氣以爲和。」〈四氣調神大論〉曰:「隂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,死生之本。
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」此之謂也。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食飲者,充虚之滋味。起居者,動止之綱紀。故修養者,謹而行之。〈𤷒論〉曰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〈生氣通天論〉曰:「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」是惡妄動也。廣成子曰:「必靜必清,無勞汝形,無搖汝精,乃可以長生。
」故聖人先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注本云,飲食有常節,起居有常度,不妄不作。」《太素》同楊上善云:「以理而取聲色芳味,不妄視聽也,循理而動,不爲分外之事。」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形與神俱,同臻壽分。謹於修養,以奉天眞,故盡得終其天年。
去,謂去離於形骸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人百歲五藏皆虚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」以其知道,故年長壽延。年度百歲,謂至一百二十歲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一曰,壽百二十歲也。」。
白話文:
新校正的說法是:「根據王氏的解釋,他並不了解為什麼這本書叫做《素問》,以及《素問》這個名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。根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的記載,才開始有《素問》這個名稱。《甲乙經》的序言,晉朝皇甫謐寫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到:『《素問》討論疾病的內容非常精闢。』西晉的王叔和撰寫《脈經》時也說:『(內容)出自《素問》、《鍼經》。』漢朝張仲景撰寫《傷寒雜病論》時也說:『(內容)採用了《素問》。』
由此可知,《素問》的名稱在《隋書》中被記錄,更早的記載則出現在漢代。從張仲景之前,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,我們無法得知。根據現今流傳下來的書籍來看,《素問》這個名稱是從漢代開始有的。至於為什麼叫做《素問》,全元起有解釋說:『素,是根本的意思。問,是黃帝向歧伯請教的意思。內容主要闡述性情來源、五行之本,所以叫做《素問》。』雖然全元起有這樣的解釋,但意思還不夠明確。根據《乾鑿度》記載:『有形體的東西產生於無形之中,所以有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。太易,是指還沒有氣的狀態;太初,是氣的開始;太始,是形的開始;太素,是質的開始。』氣、形、質都具備了,疾病就因此產生。所以黃帝是詢問關於太素、質的開始,《素問》這個名稱的意義或許就是由此而來。」
啟玄子再次註解,林億、孫奇、高保衡等人奉皇帝的命令校正,孫兆重新改正錯誤。
從前黃帝,天生神靈,年幼時就擅長說話,年紀小的時候就聰明敏捷,長大後敦厚誠信,成就卓越,後來登天成為有熊國的君主,是少典的兒子,姓公孫。所謂的敏捷,就是快速的意思;敦厚,就是誠信的意思;敏,就是通達的意思。黃帝習慣使用兵器,用來征討不服從的部族,平定天下,消滅了蚩尤。因為以土德為王,都城在軒轅之丘,所以稱他為軒轅。黃帝後來在鼎湖山鑄造鼎,鼎鑄成後,在白日中升天,大臣們將他的衣冠葬在橋山的墳墓,他的事蹟仍然存在。
黃帝於是向天師請教說:「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,壽命都能超過百歲,而且行動依然靈活,現在的人,年紀才五十歲左右,行動就都衰退了,是時代不同了嗎?還是人們失去了養生的方法呢?」天師,指的就是歧伯。
歧伯回答說:「上古時代的人,懂得養生之道,他們效法陰陽的變化,調和養生方法。上古,指的是遠古時期。懂得養生之道,指的是知道修養身體的方法。陰陽,是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律。養生方法,是保養生命的重要法則。所以修養身體的人,一定要謹慎地遵循這些原則。老子說:『萬物背陰而向陽,陰陽之氣調和才能達到平衡。』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說:『陰陽和四季的變化,是萬物生命的開始和終結,也是生死的根本。』
違反這個規律就會產生災害,遵循這個規律就不會生病,這就叫做得道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飲食要有節制,作息要有規律,不要過度勞累。飲食,是用來補充虛弱的滋味;作息,是活動和休息的綱領。所以修養身體的人,一定要謹慎地執行這些原則。《𤷒論》中說:『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傷。』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『作息不正常,精神就會浮躁。』這些都是指過度活動的壞處。廣成子說:『一定要保持平靜和清靜,不要使你的身體疲勞,不要使你的精神散亂,這樣才可以長生。』
所以聖人早就這麼做了。~~新校正的說法是:「根據全元起的注釋,飲食要有規律,作息要有常度,不要胡作非為。」《太素》引用楊上善的說法:「用理智去追求聲色美味,不要胡亂看聽,依照自然規律行動,不做份外的事。」所以能夠形體與精神一同存在,並能活到天年盡頭,活到一百二十歲才離開人世。形體和精神都達到長壽的標準。謹慎地修養身體,來奉養天賦的真性,所以都能夠活到天年盡頭。
所謂的「去」,是指脫離形體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人到一百歲的時候,五臟都衰弱了,精神也散失了,只剩下形骸獨自存在直到死亡。」因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,所以能夠長壽延年。活到一百二十歲,指的是達到一百二十歲。《尚書·洪範》說:「其中一種長壽是指一百二十歲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