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
「𫝆時之人不然也動之死地,離於道也。以酒爲漿溺於飲也。以妄爲常寡於信也。醉以入房過於色也。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眞樂色,曰欲輕用,曰耗。樂色不節則精竭,輕用不止則眞散,是以聖人愛精重施,髓滿骨堅。老子曰:「弱其志,強其骨。」河上公曰:「有欲者,亡身。
」曲禮曰:「欲不可縱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耗』作『好』。」。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言輕用而縱欲也。老子曰: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」言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,不慎而動,則傾竭天眞。《眞誥》曰:「常不能慎事,自致百痾,豈可怨咎於神明乎!」此之謂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時』作『解』。」。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快於心欲之用,則逆養生之樂矣。老子曰:「甚愛必大費,此之類歟!」夫甚愛而不能救,議道而以爲未然者,伐生之大患也。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亦耗散而致是也,夫道者不可斯須,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。老子曰:「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。
」不道早亡,此之謂離道也。
「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,皆謂之虚邪賊風,避之有時邪乘虚入,是謂虚邪。竊害中和,謂之賊風。避之有時,謂八節之日及太一入從之於中宮,朝八風之日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邪氣不得其虚,不能獨傷人。」明人虚乃邪勝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注本云:『上古聖人之教也,下皆爲之。
』《太素》、《千金》同楊上善云:『上古聖人使人行者,身先行之,爲不言之教,不言之教,勝有言之教,故下百姓倣行者衆,故曰下皆爲之。』太一入從於中宮,朝八風義具《天元玉𠕋》中。」,恬惔虚无,眞氣從之,精神内守,病安從來恬惔虚无,靜也,法道清靜。精氣内持,故其氣邪不能爲害。
是以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内機息故少欲,外紛靜故心安,然情欲兩亡,是非一貫,起居皆適,故不倦也。氣從以順,各從其欲,皆得所願志不貪,故所欲皆順。心易足,故所願必從。以不異求,故無難得也。老子曰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乆。」。
故美其食順精麤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美』一作『甘』。」,任其服隨美惡也。樂其俗去傾慕也。髙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至無求也,是所謂心足也。老子曰:「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」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蓋非謂物足者,爲知足。心足者,乃爲知足矣。
不恣於欲,是則朴同。故聖人云:「我無欲而民自朴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云:『曰』作『日』。」。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目不妄視,故嗜欲不能勞心。與玄同,故淫邪不能惑。老子曰:「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」又曰:「聖人爲腹,不爲目也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》白話文翻譯:
古代的人如果行為不當,就會導致死亡,這是違背自然法則的。他們酗酒,沉迷於飲酒;他們言行不一,缺乏誠信;他們醉酒後縱慾,過度沉迷於色情;他們放縱慾望,耗盡精氣,損傷元氣,追求享樂,結果精氣耗竭,元氣散失。因此,聖人珍愛精氣,注重養護,使骨髓充盈,骨骼強健。老子說:「弱化人的慾望,才能使骨骼強壯。」河上公說:「有慾望的人,就會毀滅自己。」《曲禮》也說:「慾望不可放縱。」不懂得把握適度,不能適時地控制自己的行為,這就是輕易地縱慾放縱。老子說:「盛滿的器皿,不如及時倒空。」意思是說,要愛惜精氣,守護元神,如同盛滿的器皿,如果不小心,就會傾覆。 《真誥》說:「常常不能謹慎行事,自己招致百病,怎麼能怨天尤人呢!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急於求成,違背養生之道,追求心靈的快感,就會違背養生的原則。老子說:「過度的愛惜,必然會造成很大的損失。」這也是同類的道理。過度愛惜而不能挽救,卻還認為沒有問題,這是損害生命的大患。起居沒有規律,所以到了五十歲就衰老了,這也是精氣耗散造成的。養生之道必須時刻遵守,違背了養生之道,壽命就無法達到天年。老子說:「事物強盛之後就會衰老,這就是違背自然法則。」違背自然法則就會早亡,這就是違背養生之道的結果。
古代聖人教導百姓的方法,就是教導他們要避開外邪和致病之風。邪氣乘虛而入,這就是所謂的「虛邪」。邪氣損害人體的平衡,這就是所謂的「賊風」。要避開這些邪氣,就要選擇適當的時間,例如八節之日,以及太一之氣進入中宮的日子,以及八風之日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邪氣得不到虛弱之處,就不能獨自傷害人。」說明人體虛弱才是邪氣致病的條件。恬靜虛無,元氣自然會隨之而來,精神內守,疾病哪裡還會產生呢?恬靜虛無,就是清靜,符合自然法則。精氣內守,所以邪氣就無法為害。
因此,要讓志趣閒適,減少慾望,心靈平靜,不感到恐懼,身體勞作而不疲倦。內在機制得以休息,所以慾望很少;外在環境安靜,所以心靈平靜;情慾都消失了,是非觀念也統一了,起居都適度,所以不會疲倦。元氣順暢,各從其所欲,都能達到願望。志向不貪婪,所以所欲皆能順利實現。心易滿足,所以願望都能達成。不以不尋常的方式追求,所以沒有難以得到的。老子說:「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,知道停止就不會招致危險,這樣才能長久。」
所以飲食要精粗搭配,衣服要隨季節更換,順從自己的喜好,不要攀比。不互相攀比,人民就會淳樸,沒有慾望,這就是心靈滿足。老子說:「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足,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貪婪。」所以懂得滿足,才能常常滿足。這並不是說物質上的滿足才是知足,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知足。
不放縱慾望,就會淳樸。所以聖人說:「我沒有慾望,人民自然淳樸。」因此,嗜慾就不能使眼睛疲勞,淫邪也不能迷惑心靈。眼睛不亂看,所以嗜慾不能勞累心神;與道合一,所以淫邪不能迷惑。老子說:「不看見令人貪戀的事物,就能使心神不亂。」又說:「聖人以養胃為主,而不是以養眼為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