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黃帝問曰:「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藏,藏也。言腹中之所藏者,非復有十二形神之藏也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想聽聽關於十二臟器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,以及它們的重要性和相互關係是怎麼樣的?這裡所說的臟器,是指在腹中所包含的器官,並不是指另外十二種形而上的神藏。」
歧伯對曰:「悉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。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任治於物,故爲君主之官。清靜栖靈,故曰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位髙非君,故官爲相傅。主行榮衞,故治節由之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勇而能斷,故曰將軍。潛發未萌,故謀慮出焉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:「你問得真好!我現在就繼續說。心臟是君主之官,掌管神智,指揮萬物,因此被稱為君主之官。心性清淨安寧,所以說神智從這裡發出。肺部是輔佐君主的官,調節水液,地位尊崇但不是君主,因此是相傅之官。肺氣負責運行氣血,所以調節水液由肺部負責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謀劃決定,勇猛果斷,因此稱為將軍。肝氣潛藏於內,還未發動時,謀劃決定就從這裡產生。
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剛正果決,故官爲中正。直而不疑,故決斷出焉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膻中者,在胸中兩乳間,爲氣之海。然心主爲君,以敷宣教令,膻中主氣,以氣布隂陽,氣和志適,則喜樂由生。分布隂陽,故官爲臣使也。
白話文:
膽,是身體中正的官府,決斷力由此產生。因為膽性剛正果決,所以它的官職被稱為「中正」。膽氣直爽不疑,所以決斷力由此產生。
膻中,是臣屬的官府,喜樂由此產生。膻中位於胸中兩乳之間,是氣之海洋。但是,心為主宰,負責宣揚教令,膻中主宰氣息,用氣來分佈陰陽。當氣息調和,心志舒暢,就會產生喜樂。膻中調配陰陽,所以被稱為臣屬官府。
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包容五榖,是爲倉廩之官。營養四傍,故云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傳道,謂傳不潔之道。變化,謂變化物之形。故云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承奉胃司,受盛糟粕,受已復化,傳入大腸,故云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強於作用,故曰作強。
白話文:
脾胃:就像倉庫一樣,儲存著各種食物,滋養著全身。因此,脾胃被稱為「倉廩之官」。
大腸 :就像排泄管道,把食物殘渣排出體外。因此,大腸被稱為「傳道之官」。
小腸 :就像儲存所,接收從胃裡來的食物。小腸會繼續消化食物,把營養物質吸收利用,剩下的廢物傳遞到大腸。因此,小腸被稱為「受盛之官」。
腎臟 :強健有力,負責製造各種體液和激素。因此,腎臟被稱為「作強之官」。
造化形容,故云伎巧。在女,則當其伎巧。在男,則正曰作強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引導隂陽,開通閉塞,故官司決瀆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府,故謂都官。居下内空,故藏津液,若得氣海之氣施化,則溲便注𣳘,氣海之氣不及,則閟隱不通,故曰氣化則能出矣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腎上連肺,故將兩藏。
」膀胱是孤府,則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造化創造萬物,形容它們的精巧,所以稱之為伎巧。在女性身上,當她們表現出伎巧時,在男性身上,則稱為作強。
三焦是疏通渠道的官府,水液從這裡排出。導引陰陽,疏通閉塞,所以官司決瀆,水液從這裡排出。
膀胱是主管區域的官府,津液藏於其中,氣化才能排出。它的位置像孤獨的府邸,所以稱為都官。位於下方,內部空虛,所以藏有津液。如果得到氣海之氣的滋潤,那麼小便和大便就會順利排出。如果氣海之氣不足,那麼就會堵塞不通,所以說氣化才能排出。
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腎上連接肺,所以將兩個臟器合稱。」
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失則災害至,故不得相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乃十一官。脾胃二藏共一官,故也。」。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丗不殆,以爲天下則大昌主,謂君主,心之官也。夫主賢明則刑賞一,刑賞一則吏奉法,吏奉法則民不獲罪於枉濫矣。
白話文:
這些十二個官位,不可失去;如果失去,就會帶來災害,因此不可失去。新校正版本中說:「仔細看只有十一個官位,脾和胃兩個臟腑共屬於一個官位,所以稱之為十一官。」因此,君主的頭腦清明,那麼大臣就會忠心,用這種方式養生就可以長壽;死亡之後,也不會失敗;用這種方式治理國家,國家就可以昌盛。主,指的是君主,也就是心臟的官位。君主賢明,賞罰分明,賞罰分明,官吏就會奉行法律,官吏奉行法律,百姓就不會遭受冤枉的罪名。
故主明則天下安也。夫心内明則銓善惡,銓善惡則察安危,察安危則身不夭傷於非道矣。故以此養生則壽,沒丗不至於危殆矣。然施之於養生,沒丗不殆,施之於君主,天下獲安,以其爲天下主,則國祚昌盛矣。主不明,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,以爲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!戒之使道,謂神氣行使之道也。夫心不明則邪正一,邪正一則損益不分,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,陷身於羸瘠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君主如果明理,天下就安定。心靈清明能分辨善惡,分辨善惡就能明察安危,明察安危就能保護身體不受傷害。因此,以這種方法養生就能長壽,死後不會遇到危險。
然而,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養生,讓身體安康,也適用於君主治國,讓天下安穩,因為君主是天下的主宰,國家才能昌盛。如果君主不明理,十二個官員就會危險,導致政局閉塞不通,身體也會受到嚴重傷害。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招致災禍,而對於治理天下的人來說,他們的家族也會遭遇重大危險。所以,要謹慎注意!謹慎注意使「道」暢通,這裡的「道」指的是神氣運行的路徑。
心靈不明則善惡難辨,善惡難辨則無法分辨損益,無法分辨損益則舉動會帶來兇禍,身體也會變得羸弱瘦削。
故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也。夫主不明則委於左右,委於左右則權勢妄行,權勢妄行則吏不得奉法,吏不得奉法則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。且人惟邦本,本固邦寧,邦不獲安,國將何有,宗廟之立,安可不至於傾危乎!故曰:戒之戒之者,言深慎也。!
白話文:
真正的道法廣博精微,變化無窮,誰能探知它的起源和根本呢?從道法的作用來說,微小時它精微細緻,無孔不入;廣闊時它遼闊無邊,變化多端。可是道法的深遠淵源,又有誰能透徹地瞭解呢?唉!那些一絲不苟修正校對的人,認為《太素》中寫作「肖者濯濯」。然而誰能理解其中的要義呢?只有勤勉堅持才能把握住要領。道,就是人體最重要的根本。
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孰,誰也。言至道之用也,小之則微妙而細無不入,大之則廣逺而變化無窮,然其淵原,誰所知察。窘乎哉!消者瞿瞿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肖者濯濯』。」,孰知其要,閔閔之當,孰者爲良窘,要也。瞿瞿,勤勤也。人身之要者,道也。
然以消息異同,求諸物理,而欲以此知變化之原本者。雖瞿瞿勤勤以求明悟,然其要妙誰得知乎!旣未得知,轉成深逺閔閔玄妙,復不知誰者爲善知要妙哉!玄妙深逺,固不以理求而可得,近取諸身則十二官粗可探尋,而爲治身之道爾。閔閔,深逺也,良善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四句與〈氣交變大論〉文重,彼『消』字作『肖』。
」。
白話文:
然而,通過探究物體的消長變化,希望以此瞭解事物變化的根本原理。雖然勤奮努力地追求明悟,但其中的精妙之處,又有誰能真正瞭解呢?既然未能瞭解,就變成深奧玄妙難以理解,也不知道誰才真正懂得這些精妙之處。深奧玄妙的事物,本來就不可能通過推理求得,而親身體驗自己的身體,倒是可以粗略地探究,也就成為治療身體的方法罷了。閔閔,深奧而良善。
恍惚之數,生於毫氂恍惚者,謂似有似無也。忽,亦數也,似無似有,而毫氂之數生其中。老子曰:「恍恍惚惚其中有物,此之謂也。」《筭書》曰:「似有似無爲忽。」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毫氂雖小,積而不已,命數乘之則起至於尺度。斗量之繩準,千之萬之,亦可增益而至載之,大數推引其大則應,通人形之制度也。
白話文:
恍惚之數,生於毫釐之間
恍惚這個數字,產生於極其微小的空間。恍惚的意思是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。忽這個字也可以代表數字,好像沒有又好像有,而毫釐之間的數字就生長在其中。老子說:「恍恍惚惚的狀態中存在著某種東西,這就是所謂的恍惚之數。」《筭書》中說:「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這就是忽。」
毫釐之數起源於度量,可以逐千逐萬地增加,擴展到非常大的範圍,它的形狀就可以形成毫釐。雖然毫釐很小,但積累起來就會很可觀,乘以一定的數字就會達到尺度。斗量時使用的繩子和準繩,也可以逐千逐萬地增加,直到達到車載的量,大的數字推導出它的規模就會相應增大,這是與人體制度相通的。
」黃帝曰:「善哉!余聞精光之道,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,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深敬故也。韓康伯曰:「洗心曰齋,防患曰戒。」。」黃帝乃擇吉日良兆,而藏靈蘭之室,以傳保焉秘之至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太好了!我聽說精光之道,是偉大聖人的事業,必須宣揚廣大的大道,沒有齋戒和選擇吉日是不敢接受的,原因是我非常敬重啊。」韓康伯說:「洗滌心靈叫做齋戒,預防禍患叫做戒備。」於是黃帝選擇吉日和好的徵兆,把典籍藏在靈蘭室中,以傳授保護它,這是最祕密的方法啊。
黃帝問曰:「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新校正云:「詳下文云:『地以九九制會。』」。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,以爲天地乆矣,不知其所謂也六六之節,謂六竟於六甲之日,以成一歲之節限。九九制會,謂九周於九野之數,以制人形之會通也。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,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乆矣,若復以九九爲紀法,則兩歲太半乃曰一周,不知其法眞原安謂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天以六六之數為節氣,構成一年。人則以九九之數為週期,計算人的身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與天地相應已經很久了。但我不知道這些說法的含義。」
六六之節,是指六甲的日子剛好到六,就形成一個一年之期的節點。九九制會,是指九個週期於九野的數字,用來規範人體的運行。意思是人的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自古以來就與天的六六之節相應。如果再用九九作為紀年的方法,那麼兩個一年期的一半就算是一個週期,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的真正本意是什麼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云:『兩歲太半,乃曰一周』按九九制會,當云:『兩歲四分歲之一,乃曰一周』也。」。」
白話文:
新增校正中寫道:「根據王注的解釋:『兩個頭三分之二就叫一週』。」根據「九九制會」中的算法,應該是這樣:「兩個頭四分之三分之一才叫一週」。
歧伯對曰:「昭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。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六六之節,天之度也。九九制會,氣之數也。所謂氣數者,生成之氣也。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以十二節氣均之,則歲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,日又不足其數矣。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,何者?以其積差分故也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說:「你問得真好!讓我逐一說明。六十六個節氣和九十九次會合,是為了校正天上的運行規律和氣的數量。六十六個節氣是天上運行的規律,九十九次會合是氣的數量。所謂『氣數』,就是生成萬物的氣。一個周天的角度總共是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,用十二個節氣平均分配,就得到三百六十天,加上小月,還是不夠。所以每六十四個節氣就增加一個閏月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中間有累積的誤差。
天地之生育,本阯於隂陽,人神之運爲,始終於九氣。然九之爲用,豈不大哉!《律書》曰:「黃鍾之律管長九寸,冬至之日,氣應灰飛。」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。古之九寸即𫝆之七寸三分,大小不同,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三分』作『二分』。
白話文:
天地間的生長萬物,根本是由於陰陽作用;人的生理現象,也從始至終由九氣決定。然而九氣的作用,難道不大嗎!《律書》上說:「黃鐘律管長九寸,冬至那天,氣息應和而灰燼飛揚。」由此可見,萬物的生長都是因為九氣。古代的九寸就是現在的七寸三分,大小不同,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先秦粟黍作為標準而有差異。~~,~~新校正說:「根據其他版本,『三分』應該是『二分』。」
」。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,謂準度。紀,謂綱紀。準日月之行度者,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。紀化生之爲用者,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。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,遲速以度而大小之月生焉,故曰:「異長短月,移寒暑,收藏生長,無失時宜也。」。
白話文:
所謂「天度」,是用來衡量日月運行的規律。所謂「氣數」,是用來記錄萬物生化變化規律的。「制」指準確度,「紀」指綱紀。準確衡量日月運行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預測日月運行速度的快慢。記錄氣化生化的規律目的是為了彰顯氣到而產生相應的變化。氣的相應變化沒有偏差,則生長化育的道理就不會改變。以準確的尺度確定運行速度的快慢,由此產生大小月的不同。所以說,「(天度氣數)能使月日長短不同,讓寒暑交替,收藏與生長不會失去時宜。」
「天爲陽,地爲隂,日爲陽,月爲隂。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竒焉。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餘而盈閏矣日行遲,故晝夜行天之一度,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,而猶有度之竒分矣。月行速,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餘,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。
白話文:
天空是陽性,大地是陰性,太陽是陽性,月亮是陰性。它們運行有固定的規律,有排列的次序,太陽每天運行一度,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多一點。因此,大月和小月相加共 365 天組成一年,時間的累積有盈餘,所以設有閏年。太陽運行較慢,所以晝夜運行天空一度,而 365 天運行一周天,仍有剩餘的零頭部分。月亮運行較快,所以晝夜運行天空十三度多,29 天運行一周天。
言有竒者,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,故云:「月行十三度而有竒也。」《禮義》及《漢律曆志》云:「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,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。」𫝆《太史說》云:「並循天而東行。」從東而西轉也。
白話文:
有人提出一個奇怪的說法,認為月亮運行了十三度後又運行十九分度中的七分,所以說:「月亮運行十三度就會發生怪事。」《禮義》和《漢律曆志》中說:「二十八宿和其他星星都從東方沿著天空向西方運行,日月和五星都從西方沿著天空向東方運行。」晉朝《太史說》中說:「這些星體都沿著天空向東方運行。」(這說明《禮義》和《漢律曆志》說的月亮向西方運行是不對的,月亮也是從東方向西方轉的。)
諸曆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,日夜行十四度餘,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,日夜行十三度餘,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,日夜行十二度餘,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,日夜行十三度餘,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,日夜行十四度餘。𫝆《太史說》:「月行之率不如此矣。月行有十五日前疾,有十五日後遲者,有十五日前遲,有十五日後疾者,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,固無常準矣。」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,凡行三百六十一度。
白話文:
各種曆法都說,農曆每月的初一到初四,月亮運行得最快,每天行進約 14 度多;初五到初八,運行次快,每天行進約 13 度多;初九到十九,運行速度慢,每天行進約 12 度多;二十到二十三,運行又稍快一些,每天行進約 13 度多;二十四到月末,運行又大幅加快,每天行進約 14 度多。《太史說》記載:「月亮的運行規律並不是這樣的。月亮的運行有前半個月快、後半個月慢的,也有前半個月慢、後半個月快的,總體而言,每個月會分成四份,各有快慢不同的程度,沒有固定準則。」儘管如此,月亮始終以 27 個半月為週期繞行一周天,總共行進 360 度。
二十九日,日行二十九度,月行三百八十七度少七度,而不及日也。至三十日日復遷,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,月方及日矣,此大盡之月也。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,亦大盡法也。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五之六,而及日者,小盡之月也。故云:「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。
白話文:
二十九日那天,太陽運行二十九度,月亮運行三百八十七度,少了七度,所以追不上太陽。到了三十日,太陽又開始移動,計算起來等到十三分之八天時,月亮才會追上太陽,這就是「大盡之月」。通常來說,計算到十三分之半天追上太陽的,也是「大盡」的算法。而計算到十三分之五之六天追上太陽的,則是「小盡之月」。因此,古話說: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有大月和小月。」
」正言之者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,以竒不成日,故舉大以言之。若通以六小爲法則,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,歲少十一日餘矣。取月所少之辰,加歲外餘之日,故從閏,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。《尚書》曰: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」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則其義也。
白話文:
正確地說,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是一個太陽年,因為這個零頭無法表示於日期,所以用取整數的方式來說。如果每六個小月為一個時節,那麼太陽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,比太陽年少了十一天多。把月份不足的時間,加上太陽年餘下的時間,所以產生閏月,過三十二天就有了閏年。《尚書》說:「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。」閏月就是為了讓一年四季合乎太陽年而設置的。
積餘盈閏者,蓋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,故也。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端,首也。始,初也。表,彰示也。正,斗建也。中,月半也。推,退位也。言立首氣於初節之日,示斗建於月半之辰,退餘閏於相望之後,是以閏之前則氣不及月,閏之後則月不及氣,故常月之制,建初立中,閏月之紀,無初無中,縱曆有之,皆他節氣也。故曆無云某候閏某月節,閏某月中也,推終之義,斷可知乎。
白話文:
閏月是為了彌補時間的誤差而存在的,因為月份的長度不等,導致與天上的運行速度不一致。
閏月制定原則:
- **立端於始:**在春分(立春)那天測定一年中第一個節氣(端)。
- **表正於中:**在農曆每月的十五日(月半)決定當令節氣(正)。
- **推餘於終:**在下次新月(相望)之後,推算出需要閏一個月的長度。
因此:
- 在閏月之前,新的節氣無法在當月的十五日來臨,即「氣不及月」。
- 在閏月之後,當月的十五日已經過了節氣,即「月不及氣」。
所以,通常的月份是以節氣為首,並在月半時決定當令節氣;閏月則沒有明確的節氣起始點和月半點。即使曆法中標記了閏月,那些標記也只代表了其他節氣。「閏某候」表示在某個節氣閏月,「閏某月節」表示在某個月中閏月,「閏某月中」表示閏月與某個月重疊。推算閏月的原則,就能理解這些說法。
故曰:「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餘於終也。」由斯推日成閏,故能令天度畢焉。」
帝曰:「余已聞天度矣。願聞氣數何以合之?」
白話文:
所以說:「在開始時就確定方向,在過程中保持正確,在結束時則推及剩餘的部分。」由此推算出置閏的方法,因此能使天數的計算完整。
黃帝說:「我已經聽過關於天度的說法了,現在我想聽聽氣數是如何與之相合的?」
歧伯曰:「天以六六爲節,地以九九制會新校正云::「詳篇首云:『人以九九制會。』」。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十日,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之日也。十者,天地之至數也。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天九地十。」則其義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天以六次六為節氣(一日十二時辰),地以九次九為聚會(一個月)。天地都有十個單位,天有十天(甲子到癸亥),每六天為一甲子,六個甲子又結束一周天,這就是三百六十天的規律。十個單位是天地之間最大的數字。《易經》的〈繫辭〉篇說:「天以九為數,地以十為數。」這正是這個道理。
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,甲子六周而復始,則終一歲之日,是三百六十日之歲法,非天度之數也。此蓋十二月各三十日者,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也。
白話文:
六十天是一個甲子週期,六個甲子週期後再回到最初,因此一年的天數是三百六十天,這是人為規定的曆法,並非天體運行的實際數目。這是因為每個月的實際天數都不到三十天,如果扣除小月的天數,實際的天數會更少。
「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本於隂陽,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通天,謂元氣,即天眞也。然形假地生,命惟天賦,故奉生之氣,通繫於天,稟於隂陽而爲根本也。〈寶命全形論〉曰:「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」〈四氣調神大論〉曰:「隂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
白話文:
自古以來,貫通天地萬物者,皆源於陰陽之氣。它們流佈於人體「九竅」和「九腔」,與天地之氣相通。所謂「通天」之氣,就是人體的「元氣」,也就是「天真」之氣。然而,人體的外形藉由地氣而形成,而生命則由天賦予。因此,人體的生命之氣與天地相通,且根源於陰陽二氣。《寶命全形論》雲:「人出生於大地,而命運由天賦予,天地之氣交合,故謂之人。」《四氣調神大論》雲:「陰陽四時,是萬物的開端和終結,也是生死的根源。」
」又曰:「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眞矣。」此其義也。九州,謂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楊、荊、豫、梁、雍也。然地列九州,人施九竅,精神往復,氣與參同,故曰九州九竅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。」則其義也。先言其氣者,謂天眞之氣常繫屬於中也,天氣不絕,眞靈内屬,行藏動靜,悉與天通,故曰皆通乎天氣也。
白話文:
此外,古籍上還說:「逆反它的根源,就會破壞它的本質,損壞它的真實性。」這就是它的道理。九州是指冀州、兗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揚州、荊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因為大地分劃為九州,人的身上也有九竅,精神在體內循環往復,氣息與精神相融合,所以說九州對應九竅。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大地有九州,人體也有九竅。」這就是它們之間的關係。前面所說的氣,指的是天賦的元氣,它始終依附於人體的中焦。外部的氣息不斷流動,元氣由內而發,人體的活動與安靜,都與自然界相呼應,所以說這些都和天氣相通連。
故其生五,其氣三形之所存,假五行而運用,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,故云其生五,其氣三也。氣之三者,亦副三元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夫自古通天者,至此與〈生氣通天論〉同,注頗異,當兩觀之。」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非唯人獨由三氣以生,天地之道亦如是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(氣)生出五行,它的氣形存在於三形之中,藉助五行來運作。追溯它的本源,由三氣生成,所以說「其生五,其氣三」。這三種氣,也輔佐三元。
(按:新校正雲:「仔細考察自古以來通曉天理的人,到此與〈生氣通天論〉相同,注釋有些不同,應該同時參考。」。)
三氣構成天,三氣構成地,三氣構成人,不只是人獨自由三氣生出,天地之道也是如此。
故《易》乾坤諸卦,皆必三矣。三而三之,合則爲九,九分爲九野,九野爲九藏九野者,應九藏而爲義也。《爾雅》曰:「邑外爲郊,郊外爲甸,甸外爲牧,牧外爲林,林外爲坰,坰外爲野。」則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𫝆《爾雅》云:『邑外謂之郊,郊外謂之牧,牧外謂之野,野外謂之林,林外謂之坰。』與王氏所引有異。
白話文:
因此,《易經》中的乾坤等卦,都一定有三個爻。三個爻三個爻地疊加,合起來就成了九,九個爻分為九個區域,九個區域形成九個藏納之處。而九個區域是與九個藏納之處相應而製定的。
《爾雅》中說:「城邑外邊是郊區,郊區外邊是甸地,甸地外邊是牧場,牧場外邊是樹林,樹林外邊是平地,平地外邊是荒野。」這就是九個區域的說法。
校正說明:根據《爾雅》的記載,「城邑外邊稱為郊區,郊區外邊稱為牧場,牧場外邊稱為荒野,荒野外邊稱為樹林,樹林外邊稱為平地。」與王氏引用的說法有所不同。
」。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爲九藏,以應之也形藏四者,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也。形分爲藏,故以名焉。神藏五者,一肝,二心,三脾,四肺,五腎也。神藏於内,故以名焉。所謂神藏者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也,故此二別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乃〈宣明五氣篇〉文與〈生氣通天〉注重又與〈三部九候論〉注重,所以名神藏形藏之說具〈三部九候論〉注。」。
白話文:
因此,身體有四個藏器,精神有五個藏器,合起來就是九個藏器,用來應對外界的變化。身體的四個藏器是: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。身體的各個部位分成藏器,所以用藏來命名。精神的五個藏器是:一肝,二心,三脾,四肺,五腎。精神藏於體內,所以用藏來命名。所謂精神的藏器,肝藏魂魄,心藏意識,脾藏意念,肺藏魄,腎藏志向,因此這兩個藏器是不同的。~~,~~新校正說:「詳細地說,這是《宣明五氣篇》的文字,《生氣通天論》又引用了《三部九候論》,所以稱精神藏器、身體藏器的說法來自《三部九候論》的注釋。」
帝曰:「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。夫子言積氣盈閏,願聞何謂氣?請夫子發蒙解惑焉請宣揚旨要,啟所未聞,解疑惑者之心,開蒙昧者之耳,令其曉達,咸使深明。。」
帝曰:「請遂聞之遂,盡也。。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這是上古帝王所隱藏的祕密,是我祖先的老師所傳授的。這裡的上古帝王,是指上古帝君。祖先的老師,就是歧伯的祖先師僦貸季。上古時候的道理,就是觀察氣色和脈象。〈移精變氣論〉中說:「上古派僦貸季研究氣色和脈象,並且通達神明。」《八素經》〈序〉中說:「天師對黃帝說:『我已經跟僦貸季研究氣色和脈象三丗了。』這些話可以理解嗎?」新校正的版本中說:「仔細一看,『素』字有寫作『索』的,或者把『八』字寫作『太』。根據考察,《太素》中沒有這段話。」
歧伯曰:「此上帝所秘,先師傳之也上帝,謂上古帝君也。先師,歧伯祖之師僦貸季。上古之理,色脉者也。〈移精變氣論〉曰:「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。」《八素經》〈序〉云:「天師對黃帝曰:『我於僦貸季理色脉已三丗矣。』言可知乎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素』一作『索』或以『八』爲『太』。按𫝆《太素》無此文。」。」
歧伯曰:「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,而各從其主治焉日行天之五度,則五日也。三候,正十五日也。六氣凡九十日,正三月也,設其多之矣。故十八候爲六氣,六氣謂之時也,四時凡三百六十日,故曰四時謂之歲也。各從主治,謂一歲之日各歸從五行之一氣,而爲之主以王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五天稱作一候,三候稱作一氣,六氣稱作一季,四季稱作一年,而每一種都有各自的主治,所以說:太陽運行天體五度的時間是五天,三候就是正十五天,六氣總共有九十天,正好是三月。這樣算起來時間就很多了,所以十八候組成六氣,六氣就是一年四季,四季總共有三百六十天,所以說四時是一年。各從主治的意思是:一年的時間,每一季都歸屬於五行中的一種氣,並由這種氣作為主宰。」
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。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,時立氣布,如環無端,候亦同法,故曰:『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虚實之所起,不可以爲工矣五運,謂五行之氣,應天之運而主化者也。襲,謂承襲,如嫡之承襲也。言五行之氣,父子相承,主統一周之日常如是無已,周而復始也。
白話文:
五種氣運相互承接,而每一次都治理好事物。一個週期的最後一天,又重新開始一個週期,季節帶來氣候,就像一個環沒有起點,規則也一樣,所以說:「不知道時間的流逝,氣勢的盛衰,虛實的起因,就不能成為能工巧匠。」五運,指的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氣息,它們應和天運而主宰萬物變化。承襲,指的是繼承,就像嫡子繼承一樣。這表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氣息,依次相承,主宰著一個週期的運轉,周而復始,永不停止。
時,謂立春之前當至時也。氣,謂當王之脉氣也。春前氣至,脉氣亦至,故曰時立氣布也。候,謂日行五度之候也,言一候之日亦五氣相生,而直之差則病矣。〈移精變氣論〉曰:「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,四時,八風,六合,不離其常。」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文中所說的「時」,指的是立春之前即將到來的時候。「氣」,指的是當令的脈氣。立春前氣候到來,脈氣也隨之而至,所以說「時立氣布」。「候」,指的是太陽運行五度的時間,意指一候之間,五氣也會相互生發,如果相差過於懸殊,則會生病。
《移精變氣論》中說:「上古時候讓人們觀察氣候與脈象,並與金木水火土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等相結合,從而通曉神明,保持正常的運作。」這就是此段文字所表達的意思。
工,謂工於脩養者也,言必明於此,乃可橫行天下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時立氣布,謂立春前當至時。當王之脉,氣也。按此正謂歲立四時,時布六氣如環之無端,故又曰候亦同法。」。』」
白話文:
「工」指善於修養的人。明白這個道理後,才能處世遊刃有餘。,(新校正本註解):詳細的王氏註解「時立氣布」,意思是說立春前應該固定時辰。當王之脈,就是氣。依此正謂季節固定四時,時辰佈下六氣,如同圓環沒有終點,所以又說「候」也遵循同樣的規律。
帝曰:「五運之始,如環無端,其太過不及,何如?」
歧伯曰:「五氣更立,各有所勝,盛虚之變,此其常也言盛虚之變,見此乃天之常道爾。。」
帝曰:「平氣何如?」
歧伯曰:「無過者也不愆常候,則無過也。。」
帝曰:「太過不及柰何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五運的開始,就像圓環沒有盡頭一樣,它們過度或不足的情況,會如何呢?」
歧伯回答:「五氣輪流出現,各有優勢,盛衰變化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盛衰的變化,是自然規律。」
黃帝問:「平氣的情況如何?」
歧伯回答:「沒有過度的情況,不違背正常的季節變化,就沒有過度。」
黃帝問:「過度或不足的情況該怎麼辦?」
歧伯曰:「在經有也言〈玉機眞藏論〉篇已具言五氣平和太過不及之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言〈玉機眞藏論〉已具,按本篇言脉之太過不及,即不論運氣之太過不及與平氣,當云〈氣交變大論〉、〈五常政大論〉篇已具言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何謂所勝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在經文中有提到〈玉機真藏論〉篇已經詳細地說明瞭五氣調和、過剩、不足的原則。」
注釋:
後面的內容為新校正後的版本所加,註明瞭王註所引用的〈玉機真藏論〉已經包含了脈象的過剩、不足,因此不應當僅侷限於討論氣運的過剩、不足以及平氣,而應當說是〈氣交變大論〉、〈五常政大論〉篇已經詳細地說明瞭這些原則。
歧伯曰:「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得五行時之勝,各以氣命其藏春應木,木勝土,長夏應土,土勝水,冬應水,水勝火,夏應火,火勝金,秋應金,金勝木,常如是矣。四時之中加之長夏,故謂得五行時之勝也。所謂長夏者,六月也。土生於火,長在夏中,旣長而王,故云長夏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春天勝長夏,長夏勝冬天,冬天勝夏天,夏天勝秋天,秋天勝春天,這就是掌握五行的季節屬性,每一個季節用它的氣來確定其養生的重點。春天對應木,木勝土;長夏對應土,土勝水;冬天對應水,水勝火;夏天對應火,火勝金;秋天對應金,金勝木。這個順序是恆定的。在四季之中增加長夏這個季節,所以說掌握了五行的季節屬性。所謂長夏,就是六月。土是由火生長的,在夏天的中間長到最旺,已經長到最盛的時候,所以稱作長夏。」
以氣命藏者,春之木内合肝,長夏土内合脾,冬之水内合腎,夏之火内合心,秋之金内合肺,故曰各以氣命其藏也。命,名也。」
帝曰:「何以知其勝?」
白話文:
以氣來滋養儲藏臟腑的是:春天屬木,與肝臟相應;長夏屬土,與脾臟相應;冬天屬水,與腎臟相應;夏天屬火,與心臟相應;秋天屬金,與肺臟相應。所以說,各以氣來滋養它們相應的臟腑。「命」,就是「名稱」的意思。
歧伯曰:「求其至也,皆歸始春始春,謂立春之日也。春爲四時之長,故候氣皆歸於立春前之日也。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也,命曰:「氣淫。」不分,邪僻内生,工不能禁此上十字文義不倫,應古人錯簡,次後「五治」下,乃其義也,𫝆朱書之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探討氣候發展到極致的狀況,它們都會歸結到最初的春天,這裡所指的春天是立春之日。春天是一年中時間最長的季節,所以其他季節的氣候變化都會在立春之前達到頂峯。如果季節變化還沒到預期時間就出現,這種情況稱為『太過』,那麼氣候承載不了後到的氣候,後到的氣候就會侵犯前到的氣候,這種現象稱為『氣淫』。如果氣候變化分不清界線,邪異的氣候就會在人體內部產生,醫生無法抑制這種情況。上面十個字的意思不連貫,應該是古人錯亂了次序,應該是放在『五治』以下,才符合意思,所以我用紅色標示出來。如果季節變化到了預期時間卻沒有出現,這種情況稱為『不及』,那麼前到的氣候會胡亂變化,後到的氣候會因此受損,因為前到的氣候不能承載後到的氣候。」
命曰:「氣迫。」所謂求其至者,氣至之時也凡氣之至,皆謂立春前十五日,乃候之初也。未至而至,謂所直之氣未應至而先期至也。先期而至,是氣有餘,故曰太過。至而不至,謂所直之氣應至不至而後期至,後期而至,是氣不足,故曰不及。
白話文:
「氣迫」的意思:所謂「求其至」,是指氣到來的時候。凡是氣的到來,都指立春前的十五天,那是氣到來的開始。氣還沒到就到了,說明所屬的氣還沒應期而到,卻提前到了。提前到來,是氣過盛了,所以叫「太過」。氣該到卻沒到,說明所屬的氣應期而到卻過後纔到,過後纔到,是氣不足了,所以叫「不及」。
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,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者,凡五行之氣,我剋者爲所勝,剋我者爲所不勝,生我者爲所生,假令肝木有餘,是肺金不足,金不制木,故木太過,木氣旣餘,則反薄肺金,而乘於脾土矣。故曰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。此皆五藏之氣,内相淫併爲疾,故命曰氣淫也。
白話文:
過盛則剋制不了所剋,反被所剋勝出;不足則所剋任意妄行,而產生疾病。所謂剋制不了的,指的是所有五行之氣中,剋制我的叫做所勝,剋制我叫做所不勝,生我的叫做所生。比如肝木過盛,就是肺金不足,金無法剋制木,所以木太過,木氣過盛,反而剋制肺金,勝過脾土。因此說過盛則剋制不了所剋,反被所剋勝出。這些都是五臟之氣在體內相互過激而導致疾病,所以稱為氣淫。
餘太過例同之。又如肝木氣少不能制土,土氣無畏而遂妄行,木被土凌,故云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也。肝木之氣不平,肺金之氣自薄,故曰所不勝薄之。然木氣不平土,金交薄相迫爲疾,故曰氣迫也。餘不及例皆同。
白話文:
其他情況與此類似。例如肝木之氣不足,無法控制土氣,土氣便肆意妄為,肝木被土氣欺凌,因此稱之為「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」。肝木之氣失衡,肺金之氣自然也會衰弱,因此說「所不勝薄之」。但是,當木氣無法制伏土氣,金氣又受到土氣壓迫,就會形成疾病,這叫做「氣迫」。其他類似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,失時反候,五治不分,邪僻内生,工不能禁也時,謂氣至時也,候其年則始於立春之日,候其氣則始於四氣定期,候其日則隨於候日,故曰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也。反,謂反背也。五治,謂五行所治,主統一歲之氣也。然不分五治,謬引八邪,天眞氣運尚末該通,人病之由安能精達,故曰工不能禁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季節變化時,人體容易生病。如果身體陽氣旺盛,便不易生病;如果陽氣衰弱,則容易生病。此時若再受邪氣侵襲,就有可能死亡。所以,不適應季節變化,陽氣就會衰弱;適應季節變化,陽氣就會旺盛。天地間的氣候變化遵循五行規律,人體受此氣候影響,自然也會順應自然規律。如果人體氣血運行紊亂,不符合自然規律,就會出現疾病,甚至死亡。《左傳》中說:『違背天意,必定不會有好結果。』這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例如,甲寅年是木旺之年,如果這時出現火旺之氣,過了兩個月就會生病。
土氣至,後三歲病矣。金氣至,後四歲病矣。水氣至,後五歲病矣。眞氣不足,復重感邪,眞氣内微,故重感於邪則死也。假令非主直年而氣相干者,且爲微病,不必内傷於神藏,故非其時則微而且持也,若當所直之歲則易中邪氣,故當其直時則病疾甚也。諸氣當其王者,皆必受邪,故曰:「非其時則微,當其時則甚也。
」〈通評虚實論〉曰:「非其時則生,當其時則死,當謂正直之年也。」。」
白話文:
當土氣旺盛時,後三個月容易生病。當金氣旺盛時,後四個月容易生病。當水氣旺盛時,後五個月容易生病。如果身體正氣不足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死亡,因為身體的正氣內在虛弱,所以受到邪氣侵襲後會死亡。如果氣候變化不是主導當年節氣而造成的,那麼生病的症狀較輕微,不會對身體造成大的傷害,所以非當令時節生病的症狀較輕微且持續時間較長。但是,如果氣候變化發生在主導當年的節氣時,那麼人體就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,所以當令時節生病的症狀就會較為嚴重。各種氣候變化在相應主導的時候,人體都會受到邪氣的影響,所以說:「非當令時節生病的症狀較輕微,當令時節生病的症狀較為嚴重。」
帝曰:「善。余聞氣合而有形,因變以正名,天地之運,隂陽之化,其於萬物,孰少孰多,可得聞乎新校正云:「詳從前『歧伯曰昭乎哉問也』至此,全元起注本及《太素》並無,疑王氏之所補也。」?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很好。我聽說氣聚合才能形成形體,根據變化來確定名稱。天地運行,陰陽轉化,對於萬物來說,哪個因素少哪個因素多,能告訴我嗎?」
歧伯曰:「悉哉問也!天至廣不可度,地至大不可量,大神靈問,請陳其方言天地廣大,不可度量而得之,造化玄微,豈可以人心而徧悉。大神靈問,讚聖深明,舉大說凡,粗言綱紀,故曰請陳其方。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,不可勝視,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言物生之衆,稟化各殊,目視口味,尚無能盡之,況於人心,乃能包括耶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:「這是非常好的問題!天廣闊無邊無法測量,地遼闊無涯無法衡量。大靈神發問,讓我用樸實的語言來說明。天地的廣大和浩瀚,無法用度量衡來測度。天地萬物化生其中的奧妙深遠,豈能用人的思想來完全瞭解。大靈神發問,讚美我理解深刻,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明事物,先敘述大概的綱領,所以說讓我用樸實的語言說明。草木生長出五種顏色,這五種顏色的變化多端,令人目不暇給。草木產生出五種味道,這五種味道的美妙,令人無法盡說。由此可見,天地間萬物繁多,稟受化育各不相同,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嘗,尚且無法窮盡,更何況是用人的思想能全部包容呢?」
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言色味之衆,雖不可徧盡所由,然人所嗜所欲,則自隨己心之所愛耳,故曰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
白話文:
每個人的喜好不同,對於顏色、味道和各種物質的癖好各不相同。雖然無法完全瞭解其原因,但人們喜歡的和渴望的,都是根據自己的內心所愛而決定。因此,說「嗜慾不同,各有所通」。
「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氣食人者,臊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也。地以五味食人者,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也。清陽化氣而上爲天,濁隂成味而下爲地,故天食人以氣,地食人以味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清陽爲天,濁隂爲地。
白話文:
天用五種元氣來滋養人體,地用五種味道來滋養人體。天用五種元氣滋養人體是指:臊氣滋養肝臟,焦氣滋養心臟,香氣滋養脾臟,腥氣滋養肺臟,腐氣滋養腎臟。地用五種味道滋養人體是指:酸味滋養肝臟,苦味滋養心臟,甘味滋養脾臟,辛味滋養肺臟,鹹味滋養腎臟。清陽之氣上升化為天,濁陰之氣下降化為地,因此天用元氣滋養人體,地用味道滋養人體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說:「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。」
」又曰:「陽爲氣,隂爲味。」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脩明,音聲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心榮面色,肺主音聲,故氣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脩潔分明,音聲彰著。氣爲水母,故味藏於腸胃,内養五氣,五氣和化,津液方生,津液與氣相副化成,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。」
帝曰:「藏象何如象,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。?」
白話文:
又說:「陽氣是氣,陰氣是味。」五種氣味進入鼻子,藏在心肺,使五色明亮,聲音清晰。五種味道入口,藏在腸胃,味道有其所藏,用來滋養五氣,氣息調和而生,津液互相滋生,神氣自然產生,心氣充盈,面色紅潤。肺主聲音,所以氣藏在心肺,使五色潔淨分明,聲音響亮。氣是水之母,所以味藏在腸胃,內養五氣,五氣和合變化,津液才生,津液與氣互相滋養而化,神氣才能生長和發揚光大。
天帝問道:「藏象是什麼樣的象,是指那些外在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嗎?」
歧伯曰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脉,爲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然君主者,萬物繫之以興亡,故曰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」火氣炎上,故華在面也。心養血,其主脉,故充在血脉也。心王於夏氣,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,故曰:「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心臟是生命的根源,精神活動的變化表現,它的外在表現反映在臉色,它的充實體現在血脈,是陽氣中的太陽,跟夏季的氣候相通。心臟是君主一樣的器官,主宰著精神意識的產生,但是君主是萬物生滅存亡依附的對象,所以說『心臟是生命的根源,精神活動的變化表現』。火熱之氣向上運動,所以外在表現為臉色。心能養血,是各條主脈的主宰者,所以充實體現在血脈中。心在夏季氣候中為君,跟太陽相合,因為太陽是夏季炎熱之火的核心,所以說『是陽氣中的太陽,跟夏季的氣候相通』。」
」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神之變』,全元起本并《太素》作『神之處』。」。肺者,氣之本魄之處也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爲陽中之太隂,通於秋氣肺藏氣,其神魄,其養皮毛,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,華在毛,充在皮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眞言論》記載:「清晨到中午,是天地的陽氣,陽氣中的陽氣。」
「新校正」注釋說:「仔細查閱《神之變》,不管是全元起本還是《太素》,都寫作『神之處』。」
肺是氣的根本,魄的居所,它的精華表現在毛髮上,它的充實展現在皮膚上。肺是陽氣中的太陰,與秋季的氣息相通。肺儲藏氣,它的神是魄,它的作用是滋養皮毛,因此說肺是氣的根本,魄的居所,精華表現在毛髮上,充實展現在皮膚上。
肺藏爲太隂之氣,主王於秋,晝日爲陽氣所行,位非隂處,以太隂居於陽分,故曰:「陽中之太隂,通於秋氣也。」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日中至黃昬,天之陽,陽中之隂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『太隂』《甲乙經》并《太素》作『少隂』,當作『少隂』。肺在十二經雖爲太隂,然在陽分之中當爲少隂也。
」。
白話文:
肺臟儲藏太陰之氣,在秋季司掌人體功能。白天是陽氣活動的時候,肺位於胸腔,並不處於陰位,而太陰之氣卻存在於陽位,所以說:「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季。」《金匱真言論》中說:「太陽運行到黃昏,天象屬陽,是陽中之陰。」《新校正》注釋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和《太素》記載,『太陰』應作『少陰』,肺臟雖然在十二經脈中屬太陰,但因為位於陽位,所以應稱作少陰。」
「腎者,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髮,其充在骨,爲隂中之少隂,通於冬氣地戸封閉,蟄蟲深藏,腎又主水,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,故曰:「腎者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」腦者,髓之海,腎主骨髓,髮者腦之所養,故華在髮,充在骨也,以盛隂居冬隂之分,故曰:「隂中之少隂,通於冬氣也。」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合夜至雞鳴,天之隂,隂中之隂也。
白話文:
腎臟是主宰萬物生機閉藏的根本,是精華的儲藏之所。它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,充盈在骨骼中。腎臟是陰中之少陰,與冬季的氣候相通,此時地戶緊閉,蟲類藏匿。
腎臟也主導水液的運化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加以儲藏。因此說:「腎臟是主宰萬物生機閉藏的根本,是精華的儲藏之所。」
大腦是骨髓的海洋,腎臟主宰骨髓。頭髮是腦部所滋養的,所以說腎精充盈則頭髮烏黑有光澤,骨骼強健。腎臟盛陰,而冬季是最陰的季節,所以說:「陰中之少陰,與冬季的氣候相通。」
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「從傍晚到雞鳴,是天地的陰中陰。」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并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『少隂』作『太隂』,當作『太隂』。腎在十二經雖爲少隂,然在隂分之中當爲太隂。」。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以生血氣,其味酸,其色蒼新校正云:「詳此六字當去,按《太素》:『心其味苦,其色赤,肺其味辛,其色白,腎其味鹹,其色黑。
白話文:
……,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全元起本》以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的記載,‘少陰’應當寫作‘太陰’。腎臟雖然在十二經中屬於少陰,但它在陰分之中應該屬於太陰。」。肝臟是罷極之本,魂魄的居所,它的外在表現是指甲,內在充盈的是筋,負責生血氣,它的味道是酸的,顏色是蒼……新校正說:「這六個字應該去掉,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:‘心臟的味道是苦的,顏色是紅色,肺臟的味道是辛辣的,顏色是白色,腎臟的味道是鹹的,顏色是黑色的。
』𫝆惟肝脾二藏載其味其色,據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已著色味詳矣,此不當出之,𫝆更不添心肺腎三藏之色味,只去肝脾二藏之色味可矣。其注中所引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文四十一字亦當去之。」。此爲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夫人之運動者,皆筋力之所爲也,肝主筋,其神魂,故曰:『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。』爪者筋之餘,筋者肝之養,故華在爪,充在筋也。
白話文:
只有肝脾兩臟記載了它們的味道和顏色,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,這個顏色和味道已經很詳細了,所以不應該再寫出來。也不應該添加心肺腎三臟的顏色和味道,只要刪除肝脾兩臟的顏色和味道就可以了。其註釋中所引用的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的四十一個字也應該刪除。這是陽中之少陽,與春氣相通。人的運動都是由筋力產生的。肝主筋,其神為魂,所以說:「肝是疲憊的根源,也是魂的居所。」指甲是筋的餘部,筋是肝滋養的,所以華彩在指甲上,而充盈在筋上。
東方爲發生之始,故以生血氣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」肝合木,故其味酸也。又曰:「神在藏爲肝,在色爲蒼。」故其色蒼也。以少陽居於陽位,而王於春,故曰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也。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。
白話文:
東方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源頭,所以能生血氣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」,肝屬木,所以它的味道是酸的。又說:「神藏於肝,色應於蒼」,所以它的顏色是青色的。少陽位於陽位,統治著春天,所以說「陽中之少陽」,與春氣相通。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「平旦到正午,是上天陽氣最盛的時候,也是陽中之陽。」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并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作『隂中之少陽』,當作『隂中之少陽』。詳王氏引〈金匱眞言論〉云:『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。』以爲證,則王意以爲陽中之少陽也,再詳上文,心藏爲陽中之太陽,王氏以引平旦至日中之說爲證,𫝆肝藏又引爲證,反不引雞鳴至平旦,天之隂,隂中之陽爲證,則王注之失可見,當從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作『隂中之少陽』爲得。」。
白話文:
新校正醫書曰:「按照《全元起本》,《甲乙經》,《太素》中寫的『陰中之少陽』,應該是『陰中之少陽』才正確。
具體證據王氏在引用《金匱真言論》中說:『日出到中午,是天的陽氣,陽中的陽氣也。』以此為證,所以王氏的意思是以為陽中之少陽。
再仔細看上文,心藏是陽中之太陽,王氏引用日出到中午來證實肝臟。而他又引申為證據,反倒沒有引用雞鳴到日出的天氣,陰中之陽氣來作證,所以王氏註解的錯誤可以看出來,應該依照《全元起本》,《甲乙經》,《太素》中寫的『陰中之少陽』才正確。」
「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入出者也皆可受盛轉運不息,故爲倉廩之本,名曰器也。營起於中焦,中焦爲脾胃之位,故云營之居也。然水榖滋味入於脾胃,脾胃糟粕轉化其味,出於三焦、膀胱,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。
白話文:
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和膀胱這些臟腑,是人體飲食精華的儲藏場所,也是氣血運行的居所,所以稱為「器」。這些器官可以將食物中的廢物轉化,並將營養成分運送到全身,而且這個過程是持續不斷的,所以稱為「倉廩之本」。
氣血的運行開始於中焦,也就是脾胃所在的位置,所以說中焦是氣血的居所。水穀(食物)中的滋味進入脾胃後,脾胃會將廢物轉化,然後通過三焦和膀胱排出體外,所以說這些器官可以「轉味而入出」。
其華在脣四白,其充在肌,其味甘,其色黃新校正云:「詳此六字當去,并注中引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文四十字亦當去,已解在前條。」。此至隂之類,通於土氣口爲脾官,脾主肌肉,故曰:「華在脣四白,充在肌也。」四白,謂脣四際之白色肉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」脾合土,故其味甘也。
白話文:
它的外觀表現在嘴脣四周的白色部分,它的充盈表現在肌肉中,它的味道是甘甜的,它的顏色是黃色的。【新校正】說:詳細瞭解這六個字應該刪除,同時注釋中引用的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的四十個字也應該刪除,已經在前面的條目中解釋過。這是至陰的類型,與土氣相通,嘴脣為脾的官邸,脾主肌肉,所以說:「外觀表現在嘴脣四周的白色部分,充盈表現在肌肉中。」嘴脣四周的白色部分,指的是嘴脣外緣的白色肌肉。〈陰陽應象大論〉說:「中央產生濕氣,濕氣產生土,土產生甘味。」脾與土相合,所以它的味道是甘甜的。
又曰:「在藏爲脾,在色爲黃。」故其色黃也。脾藏土氣,土合至隂,故曰此至隂之類,通於土氣也。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隂中之至隂,脾也。」。凡十一藏,取決於膽也上從心藏,下至於膽,爲十一也。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私偏,故十一藏取決於膽也。
白話文:
又有人說:「在臟腑中,脾屬土,在色澤中,土色為黃。」所以脾是黃色的。脾臟儲藏著土氣,土氣屬至陰,因此說脾屬於至陰類,與土氣相通。〈金匱眞言論〉中說:「陰中之最陰,是脾。」所有的十一臟腑,都由膽來決斷。從心臟開始,到膽臟結束,一共是十一個。但是,膽臟中正剛直,沒有私心偏見,所以十一臟腑都由膽來決斷。
「故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已上爲格陽陽脉法也。少陽,膽脉也。太陽,膀胱脉也。陽明,胃脉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一盛而躁,在手少陽。二盛而躁,在手太陽。三盛而躁,在手陽明。」手少陽,三焦脉。手太陽,小腸脉。手陽明,大腸脉。
白話文:
如果「脈候」盛大一次,病在少陽經;盛大兩次,病在太陽經;盛大三次,病在陽明經;盛大四次以上,按照「格陽陽脈法」診治。
少陽經:膽經。
太陽經:膀胱經。
陽明經:胃經。
《靈樞經》說:「脈候盛大一次而煩躁,病在手少陽經。盛大兩次而煩躁,病在手太陽經。盛大三次而煩躁,病在手陽明經。」
手少陽經:三焦經。
手太陽經:小腸經。
手陽明經:大腸經。
一盛者,謂人迎之脉大於寸口一倍也,餘盛同法,四倍已上,陽盛之極,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格則吐逆。」。寸口一盛,病在厥隂,二盛病在少隂,三盛病在太隂,四盛已上爲關隂隂脉法也。厥隂肝脉也,少隂腎脉也,太隂脾脉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一盛而躁,在手厥隂,二盛而躁,在手少隂,三盛而躁,在手太隂。
白話文:
氣血盛,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。其他氣血盛的情況以此類推,四倍以上為陽氣極盛的現象,因此會出現格拒,導致食物無法進入體內。《正理論》中說:「格則吐逆。」寸口脈一個盛大,病在厥陰經;兩個盛大,病在少陰經;三個盛大,病在太陰經。四個盛大以上,就屬於關陰經脈的診脈方法。厥陰經是肝脈,少陰經是腎脈,太陰經是脾脈。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一盛而煩躁,在手厥陰經;二盛而煩躁,在手少陰經;三盛而煩躁,在手太陰經。」
」手厥隂,心包脉也,手少隂,心脉也,手太隂,肺脉也。盛法同陽,四倍已上,隂盛之極,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閉則不得溺。」。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已上爲關格,關格之脉贏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盛,謂俱大於平常之脉四倍也。物不可以乆盛,極則衰敗,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。
白話文:
手厥陰經,連接心包;手少陰經,連接心臟;手太陰經,連接肺臟。如果這些經脈中的陰氣過盛,達到陽氣的四倍以上,就會達到極限,導致身體關閉閉塞,小便不通暢。《正理論》中說:「關閉閉塞,就無法排尿。」人迎部位和寸口脈同時過盛,達到平常脈搏的四倍以上,就會導致關格。關格脈搏虛弱,無法汲取天地間的精氣,就會死亡。人體的氣血不能長久過盛,達到極點就會衰敗,所以無法汲取天地精氣就會死亡。
《靈樞經》曰:「隂陽俱盛,不得相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矣。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贏』當作『盈』,脉盛四倍已上,非羸也,乃盛極也,古文『贏』與『盈』通用。」。」
白話文:
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陰陽兩方都很旺盛,不能相互配合,所以稱為關格。出現關格的人,就會活不到自己應有的壽命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~~,~~新校正中說:「詳細研究後,『羸』字應為『盈』字,脈搏比正常旺盛四倍以上,並不是虛弱,而是旺盛到了極點。『羸』和『盈』在古文中有時通用。」
心之合脉也火氣動躁,脉類齊同,心藏應火,故合脉也。其榮色也火炎上而色赤,故榮美於面而赤色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以赤色爲面榮美未通,大抵發見於面之色,皆心之榮也,豈專爲赤哉。」。其主腎也主,謂主與腎相畏也。火畏於水,水與爲官,故畏於腎。肺之合皮也金氣堅定,皮象亦然,肺藏應金,故合皮也。
其榮毛也毛附皮革,故外榮。其主心也金畏於火,火與爲官,故主畏於心也。
白話文:
心臟主宰著脈象,當心氣浮動躁動時,脈搏的表現就會相似。心臟對應火,因此脈象與火相應。反映在氣色上,火氣升騰會導致臉色發紅,所以心臟健康時,臉上會呈現紅潤的氣色。
腎臟與心臟相互制約。火怕水,而水在人體中與腎臟相關,所以心臟畏懼腎臟。
肺臟主宰著皮膚,因為金氣具有堅固穩定的特質,而皮膚的特性也與此類似。肺臟對應金,因此與皮膚相應。
肝之合筋也木性曲直,筋體亦然,肝藏應木,故合筋也。其榮爪也爪者筋之餘,故外榮也。其主肺也木畏於金,金與爲官,故主畏於肺也。脾之合肉也土性柔厚,肉體亦然,脾藏應土,故合肉也。其榮脣也口爲脾之官,故榮於脣,脣謂四際白色之處,非赤色也。其主肝也土畏於木,木與爲官,故主畏於肝也。
白話文:
肝臟的機能與筋肉相合,木的特性是彎曲和伸直,筋肉也是這樣,肝臟內藏應屬木,所以與筋肉相合。指甲是肌肉的末端,所以從外面榮盛。肝臟主治肺部,因為木會被金削弱,金與肺對應,所以肝臟主治會被肺部所制約。脾臟的機能與肌肉相合,土的特性是柔軟而厚重的,肌肉也是這樣,脾臟內藏應屬土,所以與肌肉相合。嘴脣是脾臟所主導的部位,所以從嘴脣得到榮養,嘴脣指的是嘴角四周白色的部分,不是紅色的部分。脾臟主治肝臟,因為土會被木削弱,木與肝對應,所以脾臟主治會被肝臟所制約。
腎之合骨也水性流濕,精氣亦然,骨通精髓,故合骨也。其榮髮也腦爲髓海,腎氣主之,故外榮髮也。其主脾也水畏於土,土與爲官,故主畏於脾也。
白話文:
腎臟與骨骼相合,水屬性流動而滋潤,腎精氣也是如此。骨骼連通髓海,所以腎臟與骨骼相合。腎精氣榮養頭髮,腦部是髓海,腎氣主宰腦髓,所以腎精氣滋養頭髮。腎臟主導脾臟,水性懼怕土性,土性主脾,所以腎臟主導脾臟。
是故多食鹹,則脉凝泣而變色心合脉,其榮色,鹹益腎,勝於心,心不勝,故脉凝泣而顏色變易也。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肺合皮,其榮毛,苦益心,勝於肺,肺不勝,故皮枯槁而毛拔去也。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肝合筋,其榮爪,辛益肺,勝於肝,肝不勝,故筋急而爪乾枯也。
白話文:
因此吃太多鹹的食物,脈絡會凝結而變色。心臟與脈絡相應,其色澤是紅潤的。鹹味能滋養腎臟,而腎臟又勝過心臟,所以心臟無法應付,脈絡就會凝結而顏色也會改變。
吃太多苦味的食物,皮膚會乾燥,毛髮會脫落。肺臟與皮膚相應,其色澤是白色,而毛髮也是白色的。苦味能滋養心臟,而心臟又勝過肺臟,所以肺臟無法應付,皮膚就會乾燥,毛髮也會脫落。
吃太多辛辣的食物,筋脈會緊繃,指甲會乾枯。肝臟與筋脈相應,其色澤是青藍色,而指甲也是青藍色的。辛味能滋養肺臟,而肺臟又勝過肝臟,所以肝臟無法應付,筋脈就會緊繃而指甲也會乾枯。
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脣揭脾合肉,其榮脣,酸益肝,勝於脾,脾不勝,故肉胝䐢而脣皮揭舉也。多食甘,則骨痛而髮落腎合骨,其榮髮,甘益脾,勝於腎,腎不勝,故骨痛而髮墮落。此五味之所傷也五味入口,輸於腸胃而内養五藏,各有所養,有所欲,欲則互有所傷。
白話文:
過量食用酸味食物,就會導致肌肉筋骨僵硬,嘴脣乾裂。因為酸味能促進肝氣運行,壓制脾氣,脾氣受制,所以會引起肌肉筋骨僵硬,嘴脣乾裂。
過量食用甜味食物,就會骨頭痠痛,頭髮掉落。因為甜味能促進脾氣運行,壓制腎氣,腎氣受制,所以會造成骨頭痠痛,頭髮掉落。
這些都是五味過度所造成的傷害。五味進入嘴裡,會輸送到腸胃,再送到五臟六腑滋養它們。每一種味道都有自己滋養的臟腑和偏好的味道,如果過度偏好某種味道,就會對其他臟腑造成傷害。
故心欲苦合火故也。肺欲辛合金故也。肝欲酸合木故也。脾欲甘合土故也。腎欲鹹合水故也。此五味之所合也各隨其欲而歸湊之。。五藏之氣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氣也。』連上文《太素》同。」。
白話文:
因此,心臟喜愛苦味,因為苦味與火相合。肺部喜愛辛味,因為辛味與金相合。肝臟喜愛酸味,因為酸味與木相合。脾臟喜愛甘味,因為甘味與土相合。腎臟喜愛鹹味,因為鹹味與水相合。這五種味道與五臟相配,各自隨其喜好而匯聚。
故色見青,如草茲者,死茲,滋也,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。黃如枳實者,死色青黃也。黑如炲者,死炲,謂炲煤也。赤如衃血者,死衃血謂敗惡凝聚之血,色赤黑也。白如枯骨者,死白而枯槁,如乾骨之白也。此五色之見死也藏敗故見死色也。〈三部九候論〉曰:「五藏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青色,就像草剛發芽的青色,這是死的徵兆。黃色就像枳實,這是青黃色,也是死的顏色。黑色就像煤炭,這是煤炭死後的顏色。紅色就像凝固的血塊,這是血塊變成敗壞、凝固的顏色,是黑紅色。白色就像枯骨,這是白色而乾枯,就像乾骨的顏色。這五種顏色都是死亡的徵兆,因為內臟敗壞,所以出現了死亡的顏色。
《三部九候論》中說:「五臟已經敗壞,它的顏色一定會暗淡,暗淡必然會死亡。」
」此之謂也。青如翠羽者,生。赤如雞冠者,生。黃如蟹腹者,生。白如豕膏者,生。黑如烏羽者,生。此五色之見生也此謂光潤也,色雖可愛若見朦朧尤善矣。
白話文:
這就是我所說的。青色像翠鳥的羽毛那樣,表示有生命。紅色像雞冠那樣,表示有生命。黃色像螃蟹的腹部那樣,表示有生命。白色像豬油那樣,表示有生命。黑色像烏鴉的羽毛那樣,表示有生命。這五種顏色呈現出來,表明有生命。這叫做光潤,顏色雖然可愛,如果看起來有些朦朧,那就更好了。
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。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。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。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樓實。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是乃眞見生色也。縞,白色。紺,薄青色。。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榮,美色也。。
白話文:
心氣外現時,看起來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一樣。肺氣外現時,看起來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一樣。肝氣外現時,看起來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深青色一樣。脾氣外現時,看起來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栝樓果實一樣。腎氣外現時,看起來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一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生色」,也就是氣色。其中白色指的是絲綢,深青色指的是一種淺青色。這五臟氣色外現,就表現為人的容貌美色。
色味當五藏,白當肺辛,赤當心苦,青當肝酸,黃當脾甘,黑當腎鹹各當其所應而爲色味也。故白當皮,赤當脉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各歸其所養之藏氣也。諸脉者,皆屬於目脉者,血之府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乆視傷血。」由此明諸脉皆屬於目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皇甫士安云:『《九卷》曰:「心藏脉,脉舍神,神明通體,故云屬目。」』」。
白話文:
顏色和味道與五行內臟相應
各種顏色和味道對應著不同的內臟:白色對應肺,辛味對應肺;紅色對應心,苦味對應心;青色對應肝,酸味對應肝;黃色對應脾,甘味對應脾;黑色對應腎,鹹味對應腎。這些顏色和味道都符合它們應配的內臟。
顏色和味道與身體組織相應
因此,白色對應皮毛,紅色對應脈絡,青色對應筋腱,黃色對應肌肉,黑色對應骨骼。它們都各自滋養著所屬的內臟之氣。
眼目之脈與諸脈相通
所有的脈絡都屬於眼目之脈。眼目是血氣聚集的地方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「長久注視會傷血」。這表明所有的脈絡都與眼目相通。
註解
新校正注云:「根據皇甫士安的說法,《九卷》中寫道:『心臟藏著脈絡,脈絡是神明的居所,神明通達全身,所以說脈絡屬於眼目。』」
諸髓者,皆屬於腦腦爲髓海,故諸髓屬之。諸筋者,皆屬於節筋氣之堅結者,皆絡於骨節之間也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乆行傷筋。」由此明諸筋皆属於節也。諸血者,皆屬於心血居脉内,屬於心也。〈八正神明論〉曰:「血氣者,人之神。」然神者心之主,由此故諸血皆属於心也。
白話文:
所有的骨髓都屬於大腦,大腦是骨髓的聚集處,所以所有的骨髓都歸屬於它。所有的肌腱都屬於關節,肌腱是堅硬的物質,它們相互連接於骨節之間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「長途步行會損傷肌腱。」由此可知,所有的肌腱都屬於關節。所有的血液都屬於心臟,血液流動在脈絡中,歸屬於心臟。《八正神明論》說:「氣血是人的精神。」而精神是由心臟主導的,因此所有的血液都歸屬於心臟。
諸氣者,皆屬於肺肺藏主氣故也。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谿者,肉之小會名也。八谿,謂肘膝腕也。如是氣血筋脉互有盛衰,故爲朝夕矣。
白話文:
所有的氣都歸屬於肺,因為肺是氣的主人。手腳的四支八谿,是氣血筋脈會合的地方。肘、膝、腕這些關節,就是八谿。氣血筋脈互相消長,所以纔有朝夕(早晚)的變化。
故人卧,血歸於肝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藏,何者?肝主血海故也。肝受血而能視言其用也。目爲肝之官,故肝受血而能視。足受血而能歩氣行乃血流,故足受血而能行歩也。掌受血而能握以當把握之用。指受血而能攝以當攝受之用也。
白話文:
當人平躺時,血液會迴流到肝臟。肝臟會儲存血液,而心臟會將血液輸送至全身。當人活動時,血液會流動到各個經脈中。當人休息時,血液會迴流到肝臟儲存起來。這是因為肝臟是「血海」所在,它主要負責儲存和管理血液。
肝臟收到血液後,可以讓人看東西。這是因為眼睛是肝臟所支配的器官,所以肝臟收到血液後,眼睛才能視物。
腳收到血液後,可以走路。這是因為氣血會運行,血液流動後,腳才能活動。
手掌收到血液後,可以握東西。這是因為手掌可以抓握東西。
手指收到血液後,可以捏東西。這是因為手指可以拿取東西。
血氣者,人之神。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。卧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爲𤷒謂𢂽𤷒也。凝於脉者爲泣泣,謂血行不利。凝於足者爲厥厥,謂足逆冷也。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爲𤷒厥也空者,血流之道,大經隧也。
白話文:
血氣是人體的根本。因此,凡是被血氣貫注的地方都能夠運作自如。人們睡覺時如果被風吹襲,血氣凝滯在皮膚上,就會出現紫黑色的斑塊,稱為「瘀血」。血氣凝滯在脈絡中,就會導致血流不暢,稱為「泣泣」。血氣凝滯在足部,就會導致足部冰冷,稱為「厥厥」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氣運行不暢,無法回到原來的空位,所以形成瘀血、泣泣和厥厥。所謂的「空」是指血氣流動的管道,也就是經絡和血脈。
人有大谷十二分大經所會,謂之大谷也。十二分者,謂十二經脉之部分。小谿三百五十四,名少十二俞小絡所會,謂之小谿也。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絡言之者,除十二俞外,則當三百五十三名,經言三百五十四者,傳寫行書誤以三爲四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及全元起本、《太素》,『俞』作『關』。
白話文:
人體有十二個大的穴位,是十二經脈相會的地方,稱為「大谷」。「十二分」是指十二條經脈的一部分。
人體有 354 個小的穴位,是十二經脈各俞穴和小絡脈相會的地方,稱為「小谿」。但是,根據十二條經脈各有 365 條小絡脈,如果除掉 12 個俞穴,應該是 353 個,而古籍中記載為 354 個,可能是傳寫過程中誤將「三」寫成「四」。
校正後為:「按別的版本和全元起本、太素,『俞』字作『關』。」
」。此皆衞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衞氣滿填以行,邪氣不得居止,衞氣虧缺留止,則爲邪氣所客,故言邪氣所客。鍼石緣而去之緣,謂夤緣行去之貌,言邪氣所客,衞氣留止,鍼其谿谷則邪氣夤緣隨脉而行去也。
白話文:
上面提到的部位都是衛氣停滯不暢,而邪氣會趁機入侵的地方。衛氣充足而正常運行時,邪氣就無處可居;當衛氣虛弱停滯時,就會被邪氣所侵襲,所以說「邪氣所客」。針刺這些部位就是幫助邪氣通過經絡排出體外。「緣」指依附著經絡行走的樣子,意思是當邪氣侵襲、衛氣停滯時,針刺穴位,就能讓邪氣隨著經絡而排出體外。
診病之始,五決爲紀五決,謂以五藏之脉爲決生死之綱紀也。。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建,立也。母,謂應時之王氣也。先立應時王氣而後乃求邪正之氣也。。所謂五決者,五脉也謂五藏脉也。。
白話文:
診治疾病之初,五決為關鍵。五決是指五臟的脈象,是判斷生死存亡的綱領。
想要了解疾病的根源,首先要建立「母」。「母」指的是應當的時令王氣。先確立應當的時令王氣,再探討邪正之氣。
所謂的五決,就是五臟的脈象。
是以頭痛巔疾,下虚上實,過在足少隂巨陽,甚則入腎足少隂,腎脉。巨陽,膀胱脉。膀胱之脉者,起於目内眥,上額,交巔上。其支別者,從巔,至耳上角。其直行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,内俠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。然腎虚而不能引巨陽之氣,故頭痛而爲上巔之疾也。
白話文:
所以頭痛和巔頂抽搐的疾病,都是下虛上實,是因為足少陰(腎經)和足陽明(胃經)經氣失調,嚴重時還會影響到足少陰(腎經)和腎脈、足陽明(胃經)和巨陽(膀胱經)膀胱脈。膀胱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,向上延伸到額頭,交會於頭頂。它的支脈從頭頂延伸到耳朵的上方。正脈(直行的經脈)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從腦部出來,分佈在後頸部,沿著兩肩兩側向下,經內背胛骨進入腰部,再沿著脊椎進入腎臟,與膀胱經相連。然而,腎氣虛弱,無法引導巨陽(膀胱經)之氣,所以導致頭痛和巔頂疾病。
經病甚已,則入於藏矣。徇蒙招尤,目冥耳聾,下實上虚,過在足少陽厥隂,甚則入肝徇,疾也。蒙,不明也。言目暴疾而不明。招,謂掉也,搖掉不定也。尤,甚也。目疾不明,首掉尤甚,謂暴病也。目冥耳聾,謂漸病也。足少陽,膽脉。厥隂,肝脉也。厥隂之脉,從少腹,上俠胃,屬肝,絡膽,貫鬲,布脇肋,循喉嚨之後,入頏顙,上出額,與督脉會於巔。其支別者,從目系,下頰裏。
白話文:
如果經絡的疾病已經嚴重,就會深入到臟腑之中。如果突然濛昧不清,招致禍患,眼睛看不清,耳朵聽不見,下部實熱,上部虛寒,過錯在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,嚴重的話還會進入肝經深處,成為急症。濛昧不清,就是看不清楚。招,就是動搖不定的樣子。禍患,就是嚴重。眼睛看不清,頭部搖動更加嚴重,說明是急性病。眼睛看不清,耳朵聽不見,說明是漸進性疾病。足少陽,是膽經的經脈。厥陰,是肝經的經脈。厥陰經的經脈,從少腹開始,向上經過胃的旁邊,屬肝,絡膽,貫通膈肌,分佈在脇肋,沿著喉嚨後面,進入下巴,向上出額頭,在頭頂與督脈會合。其分支從眼睛系統,往下經過臉頰內側。
足少陽之脉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循頸,入缺盆。其支別者,從耳後入耳中。又支別者,別目銳眥,下顴,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以下胸中,貫鬲,絡肝,屬膽。𫝆氣不足,故爲是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王注『「徇蒙」言目暴疾而不明』,義未甚顯。
『徇蒙』者,蓋謂目臉膶動疾數而蒙暗也。又少陽之脉『下顴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下䪼』。」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脈,起於眼睛的銳利部位,向上延伸到額角,向下到耳後,沿著脖子,進入缺盆(即鎖骨上窩)。
此經脈的分支,從耳後進入耳朵中。另一分支,從目銳眥分出,向下經過顴骨,到達頰車(即腮腺),再向下經過脖子,會合於缺盆,再向下貫穿胸中,通過橫膈膜,與肝臟相連,屬於膽囊。
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相應的疾病。
~~,~~新校正說:「按王注『「徇蒙」言目暴疾而不明』,這個解釋不太明確。
腹滿䐜脹,支鬲胠脇,下厥上冒,過在足太隂陽明胠,謂脇上也。下厥上冒者,謂氣從下逆上而冒於目也。足太隂,脾脉。陽明,胃脉也。足太隂脉,自股内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鬲。足陽明脉,起於鼻,交於頞,下循鼻外,下絡頤頷,從喉嚨入缺盆,屬胃絡脾,其直行者,從缺盆下乳内廉,下俠齊,入氣街中。其支別者,起胃下口,循腹裏,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,故爲是病。
白話文:
腹部脹滿、疼痛,肋下和脇部也疼痛,下氣上升到頭部,影響到眼睛,這是因為足太陰、陽明經絡的相火過旺,導致脇部疼痛。下氣上升到頭部,是指氣從下部逆行到頭部,影響眼睛。足太陰經絡是脾經;陽明經絡是胃經。足太陰經絡的脈絡從大腿內側前緣,進入腹部,屬於脾,與胃相連,上通胸部。足陽明經絡的脈絡起於鼻部,交會於頸部,向下沿著鼻子外部,與下巴和喉嚨相連,從喉嚨進入鎖骨上窩,屬於胃,與脾相連。其直行的部分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胸部內側,再向下經過肋骨下方,進入腹股溝中。其分支部分從胃的出口開始,沿著腹部的內側,到達腹股溝中與直行部分匯合,再向下經過大腿,所以會引發這種疾病。
欬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太隂手陽明,大腸脉。太隂,肺脉也。手陽明脉,自肩髃前廉,上出於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,下鬲,屬大腸。手太隂脉,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鬲,屬肺,從肺系橫出掖下,故爲欬嗽,上氣,厥在胸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厥』作『病』。
白話文:
咳嗽氣喘,症狀出現在胸部,是由於手陽明和大腸經脈異常所致。大腸經脈為手陽明,肺經脈為太陰。手陽明經脈從肩膀後方正面開始,向上延伸到頸椎骨相連的上方,向下進入鎖骨下方,並連接肺臟、胃和橫膈膜,最後屬於大腸。手太陰經脈從中焦開始,向下連接大腸,然後沿着胃的出口迴轉,向上通到橫膈膜,屬於肺臟,從肺臟的系膜橫向延伸到腋下,因此導致咳嗽、氣喘,症狀表現為胸悶。新校正的版本:「厥」改為「病」。
」。心煩頭痛,病在鬲中,過在手巨陽少隂手巨陽,小腸脉。少隂,心脉也。巨陽之脉,從肩,上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鬲,抵胃,屬小腸。其支別者,從缺盆,循頸,上頰,至目銳眥。手少隂之脉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鬲,絡小腸。故心煩,頭痛,病在鬲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胸中痛,支滿,腰背相引而痛,過在手少隂太陽也。』」。
白話文:
「」。心煩頭痛,這個病在膈中,問題出在手陽明、手少陰、手陽明、小腸經。手少陰是心經。手陽明經脈從肩膀出發,上行進入缺盆穴,連接心臟,沿著咽喉往下經過膈中,抵達胃部,屬於小腸。它的分支從缺盆穴開始,沿著頸部,上行到臉頰,到達眼睛的外眼角。手少陰經脈起始於心臟,出來後連接心臟系膜,往下經過膈中,連接小腸。所以心煩、頭痛,是因為膈中出了問題。~~,~~新校正雲:「《甲乙經》說:『胸中疼痛、脹滿、腰背相互牽連疼痛,問題出在手少陰、手太陽經脈。』」
夫脉之小、大、滑、濇、浮、沉,可以指別夫脉小者,細小。大者,滿大。滑者,往來流利。濇者,往來蹇難。浮者,浮於手下。沉者,按之乃得也。如是,雖衆狀不同,然手巧心諦而指可分別也。五藏之象,可以類推象,謂氣象也。
白話文:
脈象有小、大、滑、澀、浮、沉之分,可以透過這些特徵來區分。脈小者,脈細小;脈大者,脈滿大;脈滑者,往來通暢;脈澀者,往來困難;脈浮者,浮於手指下方;脈沉者,按壓才能摸到。這樣,雖然徵狀不同,但手巧心細,手指就能分辨。五臟的徵象,可以類比推論。象,指的是氣象。
言五藏雖隱而不見,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,何者?肝象木而曲直,心象火而炎上,脾象土而安靜,肺象金而剛決,腎象水而潤下,夫如是皆大舉,宗兆其中,隨事變化,象法傍通者,可以同類而推之爾。五藏相音,可以意識音,謂五音也。夫肝音角,心音徵,脾音宮,肺音商,腎音羽,此其常應也。
白話文:
雖然我們看不到五臟,但仍然可以根據它們的氣象特徵推測它們的屬性。具體來說:
- 肝像木頭,彎曲又有直線。
- 心像火,熱烈向上燃燒。
- 脾像土,厚實沉穩。
- 肺像金,堅固決斷。
- 腎像水,滋潤向下流動。
這些只是五臟的大概特徵,它們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變化。透過類比的方式,我們可以根據相似的特徵推測五臟之間的聯繫。
此外,五臟還與五音相呼應:
- 肝對應角音。
- 心對應徵音。
- 脾對應宮音。
- 肺對應商音。
- 腎對應羽音。
這是五臟正常運作時的對應關係。
然其互相勝負,聲見否臧,則耳聦心敏者,猶可以意識而知之。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色,謂顏色也。夫肝色青,心色赤,脾色黃,肺色白,腎色黑,此其常色也。然其氣象交互,微見吉凶,則目明智逺者可以占視而知之。能合脉色,可以萬全色青者,其脉弦。色赤者,其脉鈎。
白話文:
雖然中醫理論的各個派別互相競爭,意見紛呈,但對於醫術高明者來說,通過聽診和把脈,就能夠瞭解病情的輕重。五色診斷法,是可以憑藉肉眼觀察病人的氣色。肝色青,心色赤,脾色黃,肺色白,腎色黑,這是正常的氣色。但是,如果這些氣色發生了細微的變化,則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面部氣色推測吉凶禍福。如果能將脈象和氣色結合起來診斷,就能夠更加全面準確。氣色青,其脈象為弦脈;氣色紅,其脈象為鉤脈。
色黃者,其脉代。色白者,其脉毛。色黑者,其脉堅。此其常色脉也。然其參校異同,斷言成敗則審而不惑,萬舉萬全,色脉之病,例如下說。
白話文:
黃色的脈搏表示脈相虛弱。白色的脈搏表示脈相平緩細膩。黑色的脈搏表示脈相堅硬。這些都是正常的脈搏顏色。
但如果仔細比較和對照脈搏顏色的不同,就能判斷病情的成敗,不會疑惑不解。舉例來說,脈搏的顏色和脈相,可以反映以下的疾病:
赤,脉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,名曰心𤷒喘,謂脉至如卒喘狀也。藏居髙,病則脉爲喘狀,故心肺二藏而獨言之爾。喘爲心氣不足,堅則病氣有餘,心脉起於心胸之中,故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也。積,謂病氣積聚。𤷒,謂藏氣不宣行也。得之外疾,思慮而心虚,故邪從之思慮心虚,故外邪因之而居止矣。
白話文:
紅色脈象是脈搏極盛的徵兆,如果出現呼吸急促且脈象硬,診斷為胸中積聚了病氣,偶爾會影響進食。這稱為「心𤷒喘」,意思是脈象來勢猛烈,就像突然喘氣一樣。心肺兩臟位於人體較高的位置,如果出現疾病,脈象就會呈現喘狀,所以這裡只提到這兩個臟器。喘氣是由於心氣不足造成的,脈象硬實則說明病氣過盛。心臟脈絡起源於胸中,所以病氣積聚在胸中,偶爾會影響進食。這裡的「積」是指病氣積聚,「𤷒」是指臟腑之氣運行不暢。這種疾病通常是由外感引起的,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,因此邪氣乘虛侵入。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,所以外邪得以趁虛而入並在體內安家。
白,脉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虚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虚,名曰肺𤷒寒熱喘,爲不足。浮者,肺虚。肺不足是謂心虚。上虚則下當滿實矣,以其不足,故善驚而氣積胸中矣。然脉喘而浮,是肺自不足,喘而虚者,是心氣上乘,肺受熱而氣不得營,故名肺𤷒而外爲寒熱也。得之醉而使内也酒味苦燥,内益於心,醉甚入房,故心氣上勝於肺矣。
白話文:
白色脈象表示陽氣極盛,如果脈搏出現浮而喘息的症狀,表明上焦虛弱,下焦實熱,容易受驚,體內積有氣在胸中。脈搏浮緩而喘息,稱為「肺虛」或「寒熱喘」,屬於氣血不足。
脈搏浮弱表明肺虛,而肺虛又會導致心虛。上焦虛弱,則下焦應當實熱。但由於氣血不足,所以容易受驚,並且胸中氣機阻滯。
然而,如果脈象喘息浮動,說明肺氣本身不足;脈象浮緩而喘息,則表明心氣上逆,肺受熱而氣機運行不暢,所以稱為「肺虛」而表現出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飲酒後房事過度引起的。酒味苦澀燥烈,過度飲酒後對心臟有益,如果醉酒後房事過度,心氣就會強盛而壓迫肺氣。
青,脉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、支胠,名曰肝𤷒脉長而彈是爲弦緊,緊爲寒,氣中濕乃弦,肝主胠脇,近於心,故氣積心下,又支胠也。《正理論》〈脉名例〉曰:「緊脉者如切繩狀。」言左右彈人手也。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,腰痛,足清,頭痛脉緊爲寒,脉長爲濕,疝之爲病亦寒濕所生,故言與疝同法也。寒濕在下,故腰痛也。
白話文:
青色脈搏,是脈象的極致表現,其特點是脈搏細長且左右跳動,代表心臟下方有氣體積聚,影響到兩脅部位,稱為「肝弦脈」。
「脈弦」是指脈搏細長且緊繃,表示寒邪入侵。如果脈弦同時合併濕邪,就會出現「脈緊」,脈搏會變得更加緊繃。肝臟主宰兩脅部位,靠近心臟,因此氣體積聚在心臟下方,就會影響到兩脅。
《正理論》中的「脈名例」提到:「緊脈摸起來就像切繩子一樣。」左右跳動是指人用手觸摸脈搏時的感覺。
這種脈象是由寒濕引起的,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。出現腰痛、足部冰冷、頭痛等症狀,脈搏緊繃表示寒邪入侵,脈搏細長表示濕邪作祟。疝氣也是由寒濕引起的疾病,因此說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。寒濕之邪沉積在下半身,導致腰痛。
肝脉者,起於足,上行至頭,出額,與督脉會於巔,故病則足冷而頭痛也。清,亦冷也。黃,脉之至也,大而虚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脉大爲氣,脉虚爲虚,旣氣又虚,故脾氣積於腹中也。若腎氣逆上則是厥疝,腎氣不上則但虚而脾氣積也。女子同法,得之,疾使四支,汗出當風女子同法,言同其候也。
風氣通於肝,故汗出當風則脾氣積滿於腹中。
白話文:
肝經脈絡發源於足部,沿著身體往上運行到頭部,從額頭處起始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。因此,如果肝經脈絡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足部冰冷和頭痛的症狀。
「清」也是「冷」的意思。「黃」是指脈絡呈現飽滿的黃色。如果脈絡又大又空虛,表示腹中積氣,伴有虛弱的氣息,稱為「厥疝」。脈絡大代表氣息充足,脈絡虛代表氣息虛弱。既然既有氣息充足,又有氣息虛弱,所以導致脾氣積聚在腹中。
如果腎氣逆行上升,則會導致「厥疝」;如果腎氣沒有逆行上升,則只會有虛弱的症狀,而脾氣也會停積在腹中。
對於女性來說,症狀和男性相同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會迅速導致四肢無力,並且在吹風時會出汗。
黑,脉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隂,名曰腎𤷒上,謂寸口也。腎主下焦,故氣積聚於小腹與隂也。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濕氣傷下,自歸於腎,況沐浴而卧,得無病乎!《靈樞經》曰:「身半以下,濕之中也。」。凡相五色之竒脉,面黃目青,面黃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竒脉,謂與色不相偶合也。凡色見黃,皆爲有胃氣,故不死也。
白話文:
黑色的脈象,代表氣血運行至此,脈象強勁而渾厚,說明小腹和陰部有積氣,稱為「腎脹上」,指的是寸口脈。腎臟主宰下焦,所以氣積聚於小腹和陰部。
如果泡冷水澡後入睡,寒氣會傷及下焦,自歸於腎臟。況且泡澡後入睡,難免會生病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身體下半身,是寒濕的聚集之地。」
凡是五色異常的奇脈,如面黃目青、面黃目赤、面黃目白、面黃目黑,都不會致死。奇脈指的是顏色和脈象不匹配。凡是顏色發黃,都表示有胃氣,所以不會死亡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之竒脉』三字。」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無黃色而皆死者,以無胃氣也。五藏以胃氣爲本,故無黃色皆曰死焉。
白話文:
~~,~~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,沒有『之竒脈』這三個字。」
面容發青,眼睛發紅;面容發紅,眼睛發白;面容發青,眼睛發黑;面容發黑,眼睛發白;面容發紅,眼睛發青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沒有黃色而死亡的,是因為沒有胃氣。五臟以胃氣為根本,所以沒有黃色都稱之為死亡。
黃帝問曰:「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爲藏,或以腸胃爲藏,或以爲府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方士,謂明悟方術之士也。言互爲藏府之差異者,經中猶有之矣。〈靈蘭秘典論〉:「以腸胃爲十二藏相使之次。」〈六節藏象論〉云:「十一藏取決於膽。」〈五藏生成篇〉云:「五藏之象可以類推,五藏相音可以意識。
」此則互相矛楯爾。腦髓爲藏,應在別經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方士(精通醫術之人)有的認為腦髓是臟,有的認為腸胃是臟,有的認為是腑。這些說法互相矛盾,他們都自稱是正確的,我不知道其道理,希望聽聽你的見解。」
在中醫古籍中,也有關於臟腑區分的不同說法。《靈蘭祕典論》記載:「以腸胃為十二臟相使之次」。《六節藏象論》記載:「十一藏取決於膽」。《五臟生成篇》記載:「五臟之象可以類推,五臟相音可以意識」。
歧伯對曰:「腦、髓、骨、脉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隂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寫,名曰竒恒之府腦、髓、骨、脉,雖名爲府,不正與神藏爲表裏。膽與肝合而不同六府之傳寫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出形容,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。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府,故言藏而不寫,名曰竒恒之府也。。
白話文:
歧伯回答說:「腦、骨髓、骨、經脈、膽、女性子宮,這六個部位是大地之氣所生的,都藏在陰部,像大地一樣,所以藏而不顯露,稱之為奇恆之府。腦、骨髓、骨、經脈,雖然稱為府,但並不就是與神魂所藏之處相對應。膽與肝相合,但與六府的傳宣功能不同。子宮雖然有收納和排出,收納時接收精氣,排出時化生出容貌,容貌的顯現表示化育已達極致而形成。但是子宮收納排出的功能,與六府不同,所以說它是藏而不顯露的,稱之為奇恆之府。」
「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。其氣象天,故寫而不藏,此受五藏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乆留,輸寫者也言水榖入已,糟粕變化而𣳘出,不能乆留住於中,但當化已,輸寫令去而已,傳寫諸化,故曰傳化之府也。魄門亦爲五藏使,水榖不得乆藏謂肛之門也。
白話文:
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臟是受天氣所滋生的。它們的氣象像天一樣,所以能運化而不貯藏。它們接收五臟的濁氣,稱為傳化之府。這些濁氣不能長時間停留,就像輸水一樣,進來後迅速排出。食物進入後,經過消化,廢物會排出體外,不能長時間留存在其中。它們只負責消化和排出,因此稱為傳化之府。肛門也是五臟的使者,水穀不能長時間儲存在腸道中,必須通過肛門排出。
内通於肺,故曰魄門。受已化物則爲五藏行使,然水榖亦不得乆藏於中。所謂五藏者,藏精氣而不寫也,故滿而不能實精氣爲滿,水榖爲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『精氣』作『精神』。」。六府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以不藏精氣,但受水榖故也。
白話文:
內部通達於肺部,所以稱之為「魄門」。接收到已經消化的食物後,就成為五臟運行的營養來源,但水和穀物也不能長時間儲存在其中。所謂的五臟,就是儲藏精氣的,但並不填充,因此儲藏精氣而不會感到飽,儲藏水和穀物才會有飽的感覺。六腑則不同,負責消化和傳輸,並不儲存,所以會感到飽而不滿,這是因為它們不儲藏精氣,只負責接受水和穀物。
所以然者,水榖入口,則胃實而腸虚以未下也。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水榖下也。故曰:『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』也。」
白話文:
理由是這樣:食物和水進入體內,胃裡就會有食物,而腸子裡就會空虛,因為食物還沒有往下走。食物下去了,那麼腸子裡就會有食物,而胃裡就會空虛,因為食物已經下去了。所以說:「食物在胃裡但是胃不覺得滿,食物在腸子裡但是腸子不覺得空」。
帝曰:「氣口何以獨爲五藏主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脉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,可以切脉之動靜,故云脉口,皆同取於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之一寸,是則寸口也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為什麼『氣口』偏偏是『五臟』的主氣之『口』?」
扁鵲答:「『寸口』就是『脈口』。因為可以通過『寸口』來觀察氣血的盛衰,所以稱為『氣口』;因為可以通過『寸口』來診斷脈搏的動靜,所以稱為『脈口』。這兩個名稱都取自於手腕魚際之後,與身體的『寸』長度相同的一寸部位,因此稱之為『寸口』。」
歧伯曰:「胃者,水榖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人有四海,水榖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榖已,榮養四傍,以其當運化之源,故爲六府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藏氣,氣口亦太隂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之一寸,氣口之所候脉動者,是手太隂脉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隂也。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榮氣之道,内榖爲實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胃就像儲存食物和水的海洋,是六腑中最主要的來源。人有四海,其中一海就是儲存食物和水的海洋。胃接收食物和水之後,供應周圍的器官,由於它是運化食物和水的來源,因此成為六腑中最主要的來源。五味食物入口後,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之氣,氣口也屬於太陰。氣口位於手腕橫紋後一寸的地方,氣口處感受到跳動的脈搏,表示手太陰經的氣血運行在此處,所以說氣口也屬於太陰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胃,並通過氣口顯露出來,精華部分滋養身體,糟粕部分化為大便。
~~,新校正云:「詳此注出《靈樞》,『實』作『寶』,榖入於胃,氣傳與肺,精專者循肺氣行於氣口,故云變見於氣口也。」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出』作『入』。」。
白話文:
一節,新校正注釋說:「詳細查閱這個注釋引用自《靈樞經》,其中『實』字應作『寶』,穀物進入胃部,氣息傳遞到肺部,精氣充沛者循著肺氣運行到氣口,所以說變化表現在氣口。」,~~新校正注釋說:「核對全元起本,原來的『出』字應作『入』。」
「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。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脉,觀其志意與其病也下,謂目下所見可否也。調適其脉之盈虚,觀量志意之邪正,及病深淺成敗之宜,乃守法以治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必察其上,下適其脉候,觀其志意與其病能。
白話文:
因此,五氣進入鼻子,藏於心肺。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受影響。凡是治療疾病,一定要觀察病人外表的症狀,配合把脈,並且觀察病人的精神意志以及病情的表現。所謂「下」,是指觀察病人外表的症狀,判斷是否正常。「適其脈」,是指調整把脈中脈搏的盈虛。而「觀其志意」,是指觀察病人的精神意志是否正常。將這些資訊綜合起來,就能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,治療預後的吉凶,然後根據規範進行治療。
~~,~~校訂者補充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這部醫書的記載,應該是『必察其上』,然後再『適其脈候』,接著觀察病人的精神意志以及病情的徵兆。」
』」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志意邪則好祈禱,言至德則事必違,故不可與言至德也。惡於鍼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惡於鍼石,則巧不得施,故不可與言至巧。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心不許人治之,是其必死,強爲治者功亦不成,故曰治之無功矣。」
白話文:
「拘泥於鬼神的人,無法與他談論最高道德與志向;心懷邪惡的人,喜歡祈求神明,談起最高道德,他一定會違逆,所以無法與他談論最高道德。討厭針灸的人,無法與他談論高超的醫術;討厭針灸,則高超的醫術無法施展,所以無法與他談論高超的醫術。病人不容許別人治療的,他的病一定無法治好,治療也是徒勞無功;病人心中不允許別人治療,這意味著他必死無疑,強行治療,功效也難以顯現,所以說治療也是徒勞無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