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不同,謂鍼石、灸焫、毒藥、導引、按蹻也。皆愈,何也?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醫生在治病的時候,同樣一種病但是治療的方法各有不同,比如用針刺、艾灸、藥物、導引、按摩等方法,都能使病人康復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歧伯對曰:「地勢使然也謂法天地生長收藏及髙下燥濕之勢。故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法春氣也。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魚鹽之地,海之利也,濱,水際也,隨業近之。其民食魚而嗜鹹,皆安其處,美其食豐其利故居安,恣其味故食美。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魚發瘡則熱中之信,鹽發渴則勝血之徵。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:「這是地理環境造成的,指的是天地間生長收藏以及高低乾燥潮濕的變化規律。因此,東方這個區域,是天地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,遵循著春天的氣候。沿海靠水的魚鹽之地,是海洋的恩賜,傍著水際,隨水產業而居。那裡的人民以魚為食,喜歡鹹味,都很安居樂業,對自己的飲食感到滿意,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富足,所以居住的地方安定,飲食的味道也很美味。魚這種食物會讓人燥熱,鹽這種食物會剋制血液,因為吃魚會發瘡,證明它會引起燥熱;吃鹽會口渴,證明它會剋制血液。

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爲癰瘍血弱而熱,故喜爲癰瘍。其治宜砭石砭石,謂以石爲鍼也。山海經曰:「髙氏之山,有石如玉,可以爲鍼。」則砭石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『氏』一作『伐』。」。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東人𫝆用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那裡的人都皮膚黝黑、毛髮稀疏,疾病多為惡性腫瘤、氣血虛弱且發熱,所以容易長惡性腫瘤。他們的治療方法適合用砭石砭石,就是用石頭做成的針。山海經上記載:「高山上有一種石頭像玉,可以用來做針。」這就是砭石了。~~,~~新校正中說:「按『氏』字一作『伐』。」所以砭石也是從東方傳來的,東方人大量使用它。

「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法秋氣也。引,謂牽引使收斂也。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居室如陵,故曰陵居。金氣肅殺,故水土剛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大抵西方地髙,民居髙陵故多風也,不必室如陵矣。」。其民不衣而褐薦,其民華食而脂肥不衣絲綿,故曰不衣。

白話文:

西方是金屬和玉石盛產的地方,也是沙漠和岩石遍佈的地帶。那裡是天地陰氣所聚的地方,屬於秋季的特性。這裡的「引」字,是指天地陰氣收斂萬物。

西方的人們住在比較高的地方,常刮大風。那裡的水土堅硬。因為這裡的房屋建在高處,所以說「陵居」。金屬性氣息肅殺,所以那裡的水土也堅硬。

校注版本中指出:「西方的地勢較高,人們住在高處,所以經常有風。不一定房屋必須建在高處。」

那裡的人不穿絲綢綿衣,而是穿麻布衣服;他們飲食豐盛,因此肥胖。

褐,謂毛布也。薦,謂細草也。華,謂鮮美酥酪骨肉之類也,以食鮮美,故人體脂肥。故邪不能傷其形體,其病生於内水土剛強,飲食脂肥,膚腠閉封,血氣充實,故邪不能傷也。内,謂喜怒悲憂恐及飲食男女之過甚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悲』一作『思』,當作思。

白話文:

褐:指粗布。薦:指細草。華:指新鮮美味的酥酪肉類等,食用這些美味的食物會使人身體肥胖。因此,邪氣無法傷害人的體形,而疾病是因為內在水土陽剛、飲食油膩、皮膚腠理密閉、氣血充盈所致,所以邪氣無法傷害人體。內:指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,以及飲食、房事過度。~~,~~新校正版本說:「詳細檢查『悲』字,應該作『思』。」

已具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注中。」。其治宜毒藥能攻其病則謂之毒藥,以其血氣盛,肌肉堅,飲食華,水土強,故病宜毒藥方制御之。藥,謂草木蟲魚鳥獸之類,皆能除病者也。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西人方術𫝆奉之。

白話文:

前面關於這方面的知識,已經在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的注釋中提到。它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毒性藥物才能治癒這個疾病,因為病人的氣血旺盛,肌肉強健,飲食豐盛,水土強硬,所以治療時要用毒藥方來控制它。藥,指的是草木蟲魚鳥獸之類,任何能治病的東西。因此,毒藥也是從西方傳來的,西方人把它奉為方術。

「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。其地髙陵居,風寒冰冽法冬氣也。。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藏寒生滿病水寒冰冽故生病於藏寒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滿字。」。其治宜灸焫火艾燒灼,謂之灸焫。。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北人正行其法。。

白話文:

北方區域,是天地閉塞藏匿的地方。那裡的地理位置高聳,風寒冰冽像是冬天的天氣。那裡的人民喜歡居住在野外,以母乳為食。藏匿的寒氣產生疾病,使得水寒冰冽,因此生病的原因是藏匿的寒氣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施灸,用火艾燒灼,稱為灸法。因此灸法也是源自北方地區,北方人正確地執行這個方法。

「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。其地下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法夏氣也。地下則水流歸之,水多故土弱而霧露聚。其民嗜酸而食胕言其所食不芬香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食魚也。』」。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,其病攣𤷒酸味收斂,故人皆肉理密緻。

白話文:

南方地區,是天地滋養萬物的地方,陽氣最盛的地方。南方地下水土濕潤,霧露聚集,如同夏季的氣候,地下水流匯集,水多土質疏鬆,霧露也多。南方人喜好酸味,吃魚類食物,他們的飲食沒有辛香料。因此,南方人皮膚細緻紅潤。他們的疾病多為攣縮痙攣,因為酸味具有收斂的性質,導致肌肉緊密。

陽盛之處,故色赤。濕氣内滿,熱氣内薄,故筋攣脉𤷒也。其治宜微鍼微,細小也。細小之鍼,調脉衰盛也。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南人盛崇之。

白話文:

陽氣過剩,所以面色發紅。濕氣內旺,熱氣內逼,所以筋脈痙攣,脈搏細弱。治療應使用細小的針具,因為細小的針灸可以調節脈氣的強弱。所以九針療法也源自南方,受到南方人盛讚。

「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衆法土德之用,故生物衆。然東方海,南方下,西方北方髙,中央之地平以濕,則地形斯異,生病殊焉。其民食雜而不勞四方輻輳而萬物交歸,故人食紛雜而不勞也。故其病多痿厥寒熱濕氣在下,故多病痿弱氣逆及寒熱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脉。

白話文:

在中央平坦潮濕的地區,是天地孕育萬物的源頭,屬於土的性質,因此能繁衍眾多生靈。然而,東方靠海,南方低窪,西方和北方高峻,唯獨中央的地形平坦潮濕,所以地形不同,生病的情況也各異。住在中央地區的人們,飲食豐富多樣而不費力,四方物資匯聚,萬物皆來。因此,人們的飲食繁雜,但卻不費力氣。但他們的疾病也較多,如虛弱、厥脫、寒熱等,這是因為濕氣積聚在下焦,容易導致虛弱、氣逆以及寒熱。正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:「地上的濕氣,侵襲人體會損害皮肉筋脈。」

」居近於濕故爾。其治宜導引按蹻導引,謂搖筋骨動支節。按,謂抑按皮肉。蹻,謂捷舉手足。故導引按蹻者,亦從中央出也中人用爲養神調氣之正道也。

白話文:

靠近濕地,所以會有這些症狀。治療宜用導引、按蹻法。導引,是指搖動筋骨,活動關節。按,是指按壓皮肉。蹻,是指快速舉起手腳。所以導引按蹻法也是從中央部位發出的。普通人可以用它來養神調氣,是正確的方法。

「故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隨方而用,各得其宜,唯聖人法乃能然矣。。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達性懷故然。。」

白話文:

因此,聖人採取綜合治療的方式,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和環境靈活運用不同的療法,都能得到滿意的效果。只有聖人才有這樣的本事。所以治療方法千變萬化,但都能治癒疾病,是因為聖人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質,掌握了治療的總體原則,並能靈活變通。

帝問曰:「余聞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,𫝆丗治病,毒藥治其内,鍼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移,謂移易。變,謂變改。皆使邪不傷正,精神復強而内守也。〈生氣通天論〉曰:「聖人傳精神服天氣。」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精神内守,病安從來。」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古時候治療疾病,只是運用移精變氣的方法,用咒語祝禱就可以了,難道現在的醫生治療疾病,用毒藥醫治體內的病,用鍼灸治外表的病,有的治癒了,有的治不好,是什麼原因呢?」

「移」是指轉移,「變」是指改變。這都是為了讓邪氣不傷害正氣,讓精神恢復強健而內守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上說:「聖人傳承精神,服從天氣。」《上古天真論》上說:「精神內守,疾病從何而來?」

歧伯對曰:「往古人居禽獸之閒,動作以避寒,隂居以避暑,内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官之形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伸』作『申』。」。此恬憺之丗,邪不能深入也。故毒藥不能治其内,鍼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古者巢居穴處,夕隱朝游禽獸之間,斷可知矣。然動躁陽盛,故身熱足以禦寒,凉氣生寒,故隂居可以避暑矣。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說:「遠古的人們生活在禽獸之間,靠動作取暖,靠陰涼的地方避暑,內心沒有牽掛,外表沒有追求官職的慾望。這種安靜閒適的生活,邪氣不能深入其體。所以毒藥不能傷害其內臟,針灸不能治療其外傷,只能通過祝由術來移走精邪。」古代的人們巢居穴處,傍晚隱蔽,早上在禽獸之間遊蕩,這些都可以證明。但是,動作活躍,陽氣旺盛,所以身體發熱,足以抵禦寒冷;陽氣消退,寒氣產生,所以住在陰涼的地方可以避暑。

夫志捐思想,則内無眷慕之累,心亡願欲,故外無伸官之形,靜保天眞,自無邪勝,是以移精變氣,無假毒藥,祝說病由,不勞鍼石而已。新校正本:「按全元起云:『祝由,南方神。』」。當𫝆之丗不然情慕云爲逺於道也。憂患緣其内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」

帝曰:「善。余欲臨病人,觀死生,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」

白話文:

如果心念安穩不執著,內心便不會有牽掛的煩惱,心無所求,因此外表也不會表現出想要追求官位功名的樣子。保持內心的清淨,自然不會有邪氣入侵。因此,轉化精氣也不需要藉助毒藥,只要理解疾病的來源,不需要針灸藥石就能夠治癒。

然而,如果心中仍然有塵俗的情緒慾望,那麼與道法就相距甚遠了。憂患會侵蝕內心,勞苦會損傷外表,再加上不合時節,違反寒暑的適應,賊風常至,虛邪會時刻侵襲五臟骨髓,外傷會影響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會惡化,大病必會致命。因此,祝由之術也就無能為力了。

歧伯曰:「色脉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上帝,謂上古之帝。先師,謂歧伯祖丗之師僦貸季也。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,四時,八風,六合,不離其常先師以色白脉毛而合金應秋,以色青脉弦而合木應春,以色黑脉石而合水應冬,以色赤脉洪而合火應夏,以色黃脉代而合土應長夏及四季,然以是色脉,下合五行之休王,上副四時之往來,故六合之閒,八風鼓坼不離常候,盡可與期。何者?以見其變化而知之也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觀察人的氣色和脈象,這是上古帝王重視的功夫,也是我們師祖傳授下來的。上古帝王是指上古時代的黃帝,師祖是指歧伯祖先、僦貸季的師傅。上古時代,上古帝王讓僦貸季掌管觀察氣色和脈象的工作,並以此與神靈溝通。氣色和脈象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八風,六合相應,從不偏離規律。我們師祖根據氣色白的脈象平和來對應金和秋天,氣色青的脈象弦緊來對應木和春天,氣色黑的脈象澀滯來對應水和冬天,氣色紅的脈象洪大來對應火和夏天,氣色黃的脈象代動來對應土和長夏以及四季。因為根據這些氣色和脈象,我們可以推斷出人體五行氣血盛衰的狀況,預知四季氣候的變化。因此,在天地之間,無論八風如何吹颳變化,也不會偏離規律,我們都能預測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通過觀察氣色和脈象的變化可以瞭解這些規律。

,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脉是矣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,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?以色脉故也。色以應日,脉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言脉應月,色應日者,占候之期準也。常求色脉之差忒,是則平人之診要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變化相互轉換,從中觀察微妙變化,瞭解其關鍵所在。想要了解關鍵,就看氣色和脈象。

氣色反映的是日氣,脈象反映的是月氣。經常探求兩者的關鍵,就能瞭解其要點。

說脈象反映月氣,氣色反映日氣,這是診斷時機的準則。經常探求氣色和脈象的差異,這是普通大夫診病的關鍵。

「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脉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逺死而近生觀色脉之臧否,曉死生之徵兆,故能常逺於死而近於生也。。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上帝聞道,勤而行之,生道以長,惟聖王乃爾而常用也。。

白話文:

人體氣色的變化,是反映四季脈搏的變化,這是上帝所重視的,因為這與神靈的意念相符。因此,觀察氣色脈象的好壞,就能瞭解生死吉凶的徵兆,從而遠離死亡,接近生命。養生之道,可以延長壽命,被稱為聖人王道。上帝聽聞了養生之道,勤奮地實踐,才得以壽命延長,只有聖人王道才能一直享用。

「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八風五𤷒之病八風,謂八方之風。五𤷒,謂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脉之𤷒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,其傷人也,外在筋紐,内舍於肝。風從東南來者,名曰弱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肌,内舍於胃。風從南方來,名曰大弱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脉,内舍於心。

白話文:

古代治療疾病,通常在疾病出現時才開始治療。使用湯藥治療十天,可治癒「八風五臟」的疾病。「八風」是指八個方向的風。「五臟」是指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脈這五個臟腑。

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風從東方來,稱為『嬰兒風』,它侵犯人體,會影響筋脈,並內侵肝臟。風從東南來,稱為『弱風』,它侵犯人體,會影響肌肉,並內侵胃臟。風從南方來,稱為『大弱風』,它侵犯人體,會影響脈絡,並內侵心臟。

風從西南來,名曰謀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肉,内舍於脾。風從西方來,名曰剛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皮,内舍於肺。風從西北來,名曰折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手太陽之脉,内舍於小腸。風從北方來,名曰大剛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骨,内舍於腎。風從東北來,名曰凶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掖脇,内舍於大腸。

白話文:

從西南方向吹來的風,稱為謀風,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在外影響肉,在內侵犯脾臟。

從西方向吹來的風,稱為剛風,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在外影響皮膚,在內侵犯肺臟。

從西北方向吹來的風,稱為折風,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在外影響手陽明的脈絡,在內侵犯小腸。

從北方吹來的風,稱為大剛風,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在外影響骨骼,在內侵犯腎臟。

從東北方向吹來的風,稱為兇風,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在外影響腋窩和肋骨,在內侵犯大腸。

」又〈𤷒論〉曰:「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筋𤷒。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脉𤷒。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爲皮𤷒。以冬壬癸傷於邪者爲骨𤷒。以至隂遇此者爲肉𤷒。」是所謂八風五𤷒之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此注引〈𤷒論〉,𫝆經中〈𤷒論〉不如此,當云〈風論〉曰:『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,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,季夏戊已傷於邪者爲脾風,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,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爲腎風。

白話文:

《風論》說:春天甲乙木時節,受風寒者會導致筋病;夏天丙丁火時節,受風寒者會導致脈病;秋天庚辛金時節,受風寒者會導致皮病;冬天壬癸水時節,受寒邪者會導致骨病;極陰之時,受寒邪者會導致肉病。這就是所謂的八風五臟病。

』〈𤷒論〉曰: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𤷒,以冬遇此者爲骨𤷒,以春遇此者爲筋𤷒,以夏遇此者爲脉𤷒,以至隂遇此者爲肌𤷒,以秋遇此者爲皮𤷒。』」。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荄之枝,本末爲助,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草蘇,謂藥煎也。草荄,謂草根也。枝,謂莖也。言以諸藥根苖合成其煎,俾相佐助而以服之,凡藥有用根者,有用莖者,有用枝者,有用華實者,有用根、莖、枝、華、實者,湯液不去則盡用之,故云本末爲助也。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者,言工人與病主療相應,則邪氣率服而隨時順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的《𤷒論》說:「風寒濕三種元氣混雜在一起就變成𤷒病。冬天遇到這種情況,就會得骨𤷒;春天遇到,就會得筋𤷒;夏天遇到,就會得脈𤷒;極陰的時候遇到,就會得肌𤷒;秋天遇到,就會得皮𤷒。」如果十天內還沒有好轉,就用草蘇和荄的枝、莖、根作為藥材,同時使用,這樣標本兼治,邪氣就會被草蘇降服。草蘇指草藥的煎汁。荄指草根。枝指草莖。意思是把這些藥材的根、莖、枝葉煎成湯汁,讓它們相互配合,然後服用。所有的藥材中,有的用根部,有的用莖部,有的用枝葉,有的用花和果實,有的根、莖、枝葉、花、果實都用。湯汁不捨棄,全部用掉,所以說「標本兼治」。「標本兼治,邪氣才會被降服」意思是說,如果醫生和患者的治療方案相適應,那麼邪氣就會順從,隨時被降服。

〈湯液醪醴論〉曰:「病爲本,工爲標,標本不得,邪氣不服。」此之謂主療不相應也,或謂取〈標本論〉末云鍼也。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又云:『得其標本,邪氣乃散矣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《湯液醪醴論》中說:「疾病是根本,治療是手段,根本和手段不能配合,邪氣就不會被消除。」這就是所謂的主治方法不對症。有人說取《標本論》的結尾,說的是針灸治療。新校正本中說:「根據全元起本的說法,『得其標本,邪氣乃散矣。』」

「暮丗之治病也則不然,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四時之氣各有所在,不本其處而即妄攻是反古也。〈四時刺逆從論〉曰:「春氣在經脉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。」工當各隨所在而辟伏其邪爾。不知日月者,謂日有寒温明暗,月有空滿虧盈也。

白話文:

暮年的醫家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同於此,他們不以四時節令為治療原則,不瞭解日月的陰陽變化,也不研究逆從四時之氣各自所在的位置,不根據疾病所在部位而隨意針刺,這違背了古法。

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說:「春季之氣在經脈,夏季之氣在孫絡,長夏季之氣在肌肉,秋季之氣在皮膚,冬季之氣在骨髓。」醫者應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施予治療,使之潛伏或發散。

不知日月,是指不知道日有寒暖明暗,月有虧盈圓缺的變化。

〈八正神明論〉曰:「凡刺之法,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乃刺之,是故天温日明,則人血淖液而衞氣浮,故血易寫氣易行。天寒日隂,則人血凝泣而衞氣沉。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衞氣始行。月郭滿,則血氣盛肌肉堅。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虚,衞氣去形獨居。

白話文:

《八正神明論》上說:「凡是針刺療法,一定要等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之後纔可針刺。這是因為天氣溫暖、陽光充足時,人的血脈運行通暢,防衛之氣浮於表,因此出血容易,氣血也易於運行。天氣寒冷、陰天時,人的血脈凝結,防衛之氣沉降於內。月朔之時,血氣開始旺盛,防衛之氣開始運行。月圓之時,血氣最盛,肌肉緊實。月虧之時,肌肉減損,經絡空虛,防衛之氣離開形體,獨自存在。

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是故天寒無刺,天温無凝,月生無寫,月滿無補,月郭空無治,是謂得時而調之。因天之序,盛虚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。故曰:『月生而寫,是謂藏虚。月滿而補,血氣盈溢,絡有留血,命曰重實。月郭空而治,是謂亂經。隂陽相錯,眞邪不別,沉以留止,外虚内亂,淫邪乃起。

白話文:

因此應根據天時來調節血氣。所以天氣寒冷時,血液不凝固;天氣溫暖時,血液不凝滯;月缺時,氣血不足;月滿時,氣血充盈;月暈空虛時,則氣血紊亂。這就是順應時節來調理。根據天氣的規律,在氣血旺盛或虛弱時,改變穴位的方位,端正站立來迎接。經典中說:「月缺時氣血不足,稱為『藏虛』;月滿時氣血充盈,會在經絡中留有血,稱為『重實』;月暈空虛時氣血紊亂,稱為『亂經』。這是因為陰陽交錯,真假難辨,氣血沉滯,內外失調,邪氣就會趁機出現。

』此之謂也。」不審逆從者,謂不審量其病可治與不可治。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内言心意粗略,不精審也。粗工兇兇以爲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粗,謂粗略也。兇兇,謂不料事宜之可否也。何以言之,假令飢人,形氣羸劣,食令極飽,能不霍乎!豈其與食而爲惡邪!蓋爲失時復過節也。非病逆鍼石湯液,失時過節則其害反增矣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霍』一作『害』。」。

帝曰:「願聞要道。」

白話文:

這就如同俗話說的「信口開河」。不考慮對方的病情是否適合治療,病情已經嚴重了,卻想用細緻的針灸治療外在症狀,用藥湯治療內在病因,這就是說心意粗略,不夠精細。做事粗略的人莽撞行事,認為可以攻克疾病,結果舊病沒好,又生了新病。粗略就是做事不精細,莽撞就是不考慮事情的利弊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比如一個飢餓的人,身體虛弱,吃得過飽,能不嘔吐嗎?難道是食物本身有問題嗎?這是因為過度進食,超過了時令和分寸。這就如同不是疾病的問題,而是因為治療不對症,過度而導致傷害加重。

歧伯曰:「治之要極,無失色脉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惑,謂惑亂。則,謂法則也。言色脉之應,昭然不欺,但順用而不亂紀綱,則治病審當之大法也。逆從到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逆從到行,謂反順爲逆。標本不得,謂工病失宜。夫以反理到行,所爲非順,豈唯治人而神氣受害,若使之輔佐君主,亦令國祚不保康寧矣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治療疾病的關鍵,在於對面相脈象的辨識不失;用藥時不迷惑,施治若無定則,就會迷惑。則,指的是法則。指面相脈象反應出來的症狀,明確真實,只要順應這些症狀使用藥物,而不違背法度,就是治療疾病可靠的大原則。順而不從,治標而不治本,就會導致神氣受損,國家失衡。逆從到行,就是違反了順序,標本不得,就是治療的方法不得當。如果用這種違反常理的治療方法,所做之事必定不順當,不只會讓患者的身心受損,如果用這種方式輔佐帝王,也會讓國運不保、無法安寧。

去故就新,乃得眞人標本不得,工病失宜,則當去故逆理之人,就新明悟之士,乃得至眞精曉之人以全已也。」

帝曰:「余聞其要於夫子矣。夫子言不離色脉,此余之所知也。」

歧伯曰:「治之極於一。」

帝曰:「何謂一?」

歧伯曰:「一者,因得之因問而得之也。。」

帝曰:「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閉戸塞牖,繫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問其所欲而察是非也。。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」

帝曰:「善。」

黃帝問曰:「爲五榖湯液及醪醴柰何液,謂清液。醪醴,謂酒之屬也。?」

白話文:

要得到真正的醫術,就要摒棄舊的錯誤觀念,學習新的正確知識。如果醫生不懂醫術,治療方法不當,就應該捨棄那些固執守舊、違背醫理的人,去尋找那些明悟新知的醫術精湛之人,才能獲得真正的醫術知識,保護自己。

黃帝說:「我從您那裡聽到了重要的醫理。您說醫術不能脫離色脈,這是我知道的。」

歧伯說:「醫術的最高境界是『一』。」

黃帝問:「什麼是『一』?」

歧伯說:「『一』就是根據病人情況,詢問病人,從而得到治療方案。」

黃帝問:「怎麼做呢?」

歧伯說:「關起門窗,專心致志地觀察病人,反覆詢問病人的狀況,了解病人的想法,根據病人的意願,判斷病情,辨別真偽。能掌握病人的精神狀態,病人就能康復;不能掌握病人的精神狀態,病人就會死亡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黃帝問:「五穀湯液、醪醴等飲料,應該算作清液嗎?醪醴屬於酒類嗎?」

歧伯對曰:「必以稻米,炊之稻薪,稻米者完,稻薪者堅堅,謂資其堅勁。完,謂取其完全。完全則酒清泠,堅勁則氣迅疾而効速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何以然言何以能完堅邪??」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說:「必須用稻米,用稻草火煮。稻米完整,稻草堅固,目的是取其堅固。完整就是取其完全,完全則酒清冽,堅固則氣息迅速而效果快。」

歧伯曰:「此得天地之和,髙下之宜,故能至完,伐取得時,故能至堅也夫稻者,生於隂水之精,首戴天陽之氣,二者和合,然乃化成,故云得天地之和而能至完。秋氣勁切,霜露凝結,稻以冬採,故云伐取得時而能至堅。。」

帝曰:「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,爲而不用,何也?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稻米是因為獲得天地和諧的滋養,生長在高低適宜的地方,因此才能長得完美無缺。在適當的季節收割,所以質地才會堅韌。稻米生長於陰水的精華,卻吸收天陽之氣,兩者和合,於是才能化育生成,所以說稻米獲得天地和諧的滋養而能長得完美無缺。秋天氣候寒涼,霜露凝結,稻米在冬天收割,所以說在適當的季節收割而能質地堅韌。」

歧伯曰:「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,以爲備耳言聖人愍𫝹生靈,先防萌漸,陳其法制,以備不虞耳。。夫上古作湯液,故爲而弗服也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故但爲備用而不服也。。中古之丗,道德稍衰,邪氣時至,服之萬全雖道德稍衰,邪氣時至,以心猶近道,故服用萬全也。。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自古以來,聖人製作藥湯和酒醪,是為了預防。意思是,聖人憐憫眾生,提前預防疾病的發生,制定方法和制度,以備不時之需。」

「古時候製作藥湯,是為了預備著而不服用的。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病的疾病,而是治療未發生的疾病,所以只是預備著不用。」

「中古時期,道德逐漸衰退,邪氣時常出現,服用藥物可以萬全。雖然道德稍有衰退,但人們的心靈仍然接近道德,所以服用藥物也能夠萬全。」

帝曰:「𫝆之丗不必已,何也言不必如中古之丗,何也??」

歧伯曰:「當𫝆之丗,必齊毒藥攻其中,鑱石鍼艾治其外也言法殊於往古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形弊血盡,而功不立者何?」

歧伯曰:「神不使也。」

帝曰:「何謂神不使?」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現在的時代不需要停止,為什麼呢?為什麼說現在的醫術不需要像古代一樣呢??」

岐伯說:「在當下的時代,必然要以毒藥攻其內,用金石針灸治其外。醫治的方法與古代不同。」

黃帝說:「身體虛弱,血氣耗盡,卻仍然沒有療效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岐伯說:「是因為神氣不足。」

黃帝說:「什麼叫做神氣不足呢?」

歧伯曰:「鍼石,道也言神不能使鍼石之妙用也,何者?志意違背於師示故也。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動離於道,耗散天眞故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精神進,志意定,故病可愈。』《太素》云:『精神越,志意散,故病不可愈。』」。𫝆精壞神去,榮衞不可復收,何者?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,精氣弛壞,榮泣衞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神者,生之源。榮衞者,氣之主。

氣主不輔,生源復消,神不内居,病何能愈哉。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針灸和湯藥,是醫道中不可或缺的。如果這些方法沒有效用,那是因為什麼?是因為你的思想和行為與老師的教導相違背。你的精神不專注,意志不堅定,所以疾病無法痊癒。你的行為脫離醫道,損耗了你的天賦本性,這纔是疾病難治的原因。」

新校正雲:「全元起本說:『精神專注,意志堅定,所以疾病可以痊癒。』《太素》說:『精神渙散,意志不集中,所以疾病難以痊癒。』」

當精神衰弱,神魂離散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。這是因為貪欲無止境,憂患不絕,精氣耗損,氣血離散,神魂因此離體,疾病也就無法痊癒。精神是生命的源泉。氣血是氣的總綱。

帝曰:「夫病之始生也,極微極精,必先入結於皮膚,𫝆良工皆稱曰病成,名曰逆,則鍼石不能治,良藥不能及也。𫝆良工皆得其法,守其數,親戚兄弟逺近,音聲日聞於耳,五色日見於目,而病不愈者亦何?暇不早乎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暇』一作『謂』。」!」

白話文:

黃帝說道:「疾病一開始發生時,極其細微,必定先進入皮膚,久而久之,醫家都稱之為疾病已成,稱為逆,這時針灸、藥物都無法治療。久而久之,醫家都掌握了方法,遵守規律,親戚兄弟,遠近近鄰,他們的聲音每天聽到,他們的容貌每天看到,但是疾病仍然不能治癒,這是為什麼呢?是不是還不夠早呢?」

歧伯曰:「病爲本,工爲標,標本不得,邪氣不服,此之謂也言醫與病不相得也。然工人或親戚兄弟該明,情疑勿用,工先備識,不謂知方鍼艾之妙,靡容藥石之攻,匪預如是,則道雖昭著,萬舉萬全,病不許治,欲奚爲療?〈五藏別論〉曰:「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惡於鍼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疾病是根本,醫術是標本。標本不對,邪氣就不會消除,這是說醫生和病人之間不能相互配合。雖然醫術高明,但如果醫生和病人之間有親友關係或懷疑,這也會影響治療效果。醫術高明在於先認識疾病,而不是隻會用針灸和艾灸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病情調整用藥方和治療方法。如果沒有這樣的預測,即使醫術再高明,治療方法再完善,疾病也不會被治癒,那麼治療還有什麼意義呢?」

《五藏別論》說:「受鬼神之說影響的人,不能與他談論高深的醫術。厭惡針灸和藥石治療的人,不能與他談論高明的醫術。」

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。」此皆謂工病不相得,邪氣不賓服也。豈惟鍼艾之有惡哉,藥石亦有之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移精變氣論〉曰:『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』」。」

白話文:

如果醫生認為疾病不能治療,那麼疾病肯定無法治癒,治療也不會奏效。這都是因為醫生和病症不合適,邪氣無法被控制和消滅。豈止針灸和艾灸纔有這種情況,藥物也有。~~,~~新校正說:「根據〈移精變氣論〉記載:『標本根源已找到,邪氣才會屈服。』」

帝曰:「其有不從毫毛而生,五藏陽以竭也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太素》『陽』作『傷』義亦通。」。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於内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内,而形施於外,治之柰何不從毫毛,言生於内也。隂氣内盛,陽氣竭絕,不得入於腹中,故言五藏陽以竭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那些從毛孔中生出的瘡,是因為五臟的陽氣已經竭盡。

津液充足,只有魄獨自存在於內,孤單的精神在體內,氣息消耗於體外,形體不能和衣服相容。這是因為四肢急促地抽動,氣息拒絕進入體內,而身體卻向外擴張。如何治療這種情況?

從毛孔中生瘡,說明問題出在體內。陰氣在體內旺盛,陽氣衰竭,無法進入腹中,所以說五臟的陽氣已經竭盡。」

津液者,水也。充,滿也。郭,皮也。隂蓄於中,水氣脹滿上,攻於肺,肺氣孤危。魄者,肺神,腎爲水害,子不救母,故云其魄獨居也。夫隂精損削於内,陽氣耗減於外,則三焦閉溢,水道不通,水滿皮膚身體否腫,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。凡此之類,皆四支脉數急而内鼓動於肺中也。

白話文:

津液就是水。充實則滿溢。郭指皮膚。陰氣積蓄在體內,水氣膨脹上行,侵犯肺臟,肺氣因此孤獨無援。魄是肺的精靈,腎是水害,兒子不救母親,所以說肺魄獨處。如果陰精受損耗減於內,陽氣散失於外,就會導致三焦閉塞不通,水液無法循行,身體皮膚水腫,所以才說身體難以穿戴衣物。所有這些情況,都是由於四肢脈絡搏動過於頻繁,內部氣血鼓動而衝擊肺部所致。

肺動者,謂氣急而欬也。言如是者,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内,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,欲窮標本其可得乎!四極,言四末,則四支也。《左傳》曰:「風淫末疾。」《靈樞經》曰:「陽受氣於四末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形施於外』,『施』字疑誤。」?」

白話文:

「肺動」指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又有咳嗽。如果有上述症狀,都是因為腹膜內的水氣互相對抗阻礙,水腫擴張到身體外面,想從表面推斷根源,辦得到嗎?「四極」指的是四肢末端,也就是四肢。《左傳》中說:「風吹襲肢體末端會生病。」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人體陽氣從四肢末端攝取。」~~這句話,《新校正》版本認為「形施於外」中的「施」字可能有誤。

歧伯曰:「平治於權衡,去宛陳莝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莝』作『莖』。」。微動四極,温衣,繆刺其處以復其形,開鬼門,潔淨府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藏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平治權衡,謂察脉浮沉也。脉浮爲在表,脉沉爲在裏,在裏者𣳘之,在外者汗之,故下次云開鬼門,潔淨府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「根據脈象的浮沉程度,平衡過度,去除陳舊藥材,添加新鮮藥材。輕輕刺激四肢末梢,溫暖衣被,在適當的位置用鍼灸以恢復其正常形態,打開腠理,淨化臟腑,按時服下精良的藥物,陽氣已經充盛,疏通滌淨五臟,因此精氣自然產生,形體自然強壯,骨肉互相依存,浩大的陽氣便得以調和平衡。」

「平治權衡」是指察看脈象的浮沉。「浮」脈表示病在表,「沉」脈表示病在裡。病在裡就用瀉法,病在外就用發汗法,所以接下來說「打開腠理,淨化臟腑」。

去宛陳莝,謂去積乆之水物,猶如草莖之不可乆留於身中也,全本作草莝。微動四極,謂微動四支,令陽氣漸以宣行,故又曰温衣也。經脉滿則絡脉溢,絡脉溢則繆刺之,以調其絡脉使形容如舊而不腫,故云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也。開鬼門,是啟玄府,遣氣也。五陽,是五藏之陽氣也。

白話文:

去除陳舊的積水,就像草莖不能久留體內一樣,因此全篇將草莖稱為陳莝。輕微活動四肢,讓陽氣逐漸流通,所以又稱溫衣。經脈飽滿就會溢出絡脈,絡脈溢出就會產生刺痛,因此用針灸調節絡脈,使身形恢復正常,不至於腫脹,所以說用針刺患處,以恢復原狀。打開鬼門,就是開啟玄府,排泄氣血。五陽,指的是五臟的陽氣。

潔淨府,謂寫膀胱水去也。脉和則五精之氣以時賓服於腎藏也。然五藏之陽,漸而宣布五藏之外,氣穢復除也如是,故精髓自生,形肉自盛,藏府旣和,則骨肉之氣更相保抱,大經脉氣然乃平復爾。」

帝曰:「善。」

黃帝問曰:「余聞《揆度》《竒恒》,所指不同,用之柰何?」

白話文:

清除膀胱中的廢水,稱為「潔淨府」。當脈搏平和時,五臟的精氣會按時依附於腎臟。然而,五臟的陽氣逐漸擴散到五臟之外,驅除濁氣。如此,精華自然產生,形體自然豐滿。五臟調和後,骨肉之氣互相扶持,十二經脈的氣血自然會平和順暢。

歧伯對曰:「《揆度》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《竒恒》者,言竒病也。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脉變,《揆度》、《竒恒》道在於一一,謂色脉之應也。知色脉之應,則可以揆度竒恒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請』作『謂』。」。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血氣者,神氣也。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:「《揆度》是用來測量疾病深淺的。《竒恆》是指奇特的疾病。請談談重要的脈診之術,五種顏色的脈象變化,《揆度》、《竒恆》之法都在於一一看清,也就是說脈象和顏色的對應關係。明白脈象和顏色的對應關係,就可以測量奇特的疾病了。神氣不能夠轉化,如果轉化了,神氣就不能運轉了,這就會失去機體的生機,血氣就是神氣。

〈八正神明論〉曰:「血氣者,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。」夫血氣應順四時遞遷,囚王循環,五氣無相奪倫,是則神轉不回也。回,謂却行也。然血氣隨王不合却行,却行則反常,反常則回而不轉也,回而不轉乃失生氣之機矣。何以明之,夫木衰則火王,火衰則土王,土衰則金王,金衰則水王,水衰則木王,終而復始循環,此之謂神轉不回也。若木衰水王,水衰金王,金衰土王,土衰火王,火衰木王,此之謂回而不轉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八正神明論》 中說:「血氣是人體的精神,必須小心地保養。」血氣應該順應四季更替,循環不息,五種氣息不會互相侵犯。這樣,精神才會源源不絕。

「回」,指的是逆行。血氣如果隨着季節交替而逆行,就是反常的現象。反常的現象會導致精神無法轉化,而失去生命的活力。

如何理解這個道理呢?木氣衰弱後,火氣旺盛;火氣衰弱後,土氣旺盛;土氣衰弱後,金氣旺盛;金氣衰弱後,水氣旺盛;水氣衰弱後,木氣旺盛。這樣循環往復,這就是所謂的精神源源不絕。

但是,如果木氣衰弱後水氣旺盛,水氣衰弱後金氣旺盛,金氣衰弱後土氣旺盛,土氣衰弱後火氣旺盛,火氣衰弱後木氣旺盛,這就是所謂的精神無法轉化。

然反天常軌,生之何有耶?。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言五色五脉變化之要道,迫近於天常而又微妙。著之玉版,命曰:『合〈玉機〉〈玉機〉,篇名也。言以此回轉之要旨,著之玉版,合同於〈玉機論〉文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道之至數』,至此與〈玉機眞藏論〉文相重,注頗不同。

」。』

白話文:

然而違反了自然規律,生命怎麼能存在呢?最高的準則,精微地接近著五色、五脈變化之道,接近於自然規律而又微妙。記載在玉版上,取名為《合玉機》,篇名。這是說根據這個循環的要旨,記載在玉版上,與《玉機論》的文字合在一起。新校正說:「仔細研究『道的最高準則』,這裡與《玉機真藏論》的文字有重疊,注釋也相當不同。」

「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容色者,他氣也。如肝木部内見赤黃白黑色,皆謂他氣也。餘藏率如此例,所見皆在明堂上下左右,要察候處,故云:『各在其要』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容』作『客』,視色之法具《甲乙經》中。」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色淺則病輕,故十日乃已。

白話文:

臉色在上下左右各個部位出現,在相對應的部位出現不同的顏色,這是其他臟腑的病氣。例如,肝木部出現紅色、黃色、白色或黑色,這些都是其他臟腑的病氣。其他臟腑的情況也依此類推,所見的顏色都在明堂(臉部的中央部位)的上下左右。因為這些部位是必須觀察的地方,所以說「各在其要」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根據全元起的版本,『容』字作『客』字,觀察臉色的方法詳見《甲乙經》。」。如果臉色比較淡,可以用湯液治療,十天後如果顔色變淡了,就表示病情減輕,所以十天後就停止治療。

其見深者,必齊主治,二十一日已色深則病甚,故必終齊乃已。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病深甚故日多。色夭面脫不治色見大深兼之夭惡,面肉又脫,不可治也。百日盡已色不夭,面不脫,治之百日盡可已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色夭面脫,雖不治,然期當百日乃已盡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較深,一定要配好所有藥材一起服用,21 天後如果顏色很深,表示病情嚴重,所以一定要服用完所有藥材才會痊癒。如果病情非常嚴重,要用醪酒作為主要藥材治療,因為病情很深重,所以需要服用較長時間。

如果臉色發黃且脫皮,無法治癒。如果臉色既發黃又深,且脫皮,也無法治癒。如果服用藥物後,100 天內臉色變好,沒有脫皮,經過 100 天的治療可以痊癒。~~,~~新校正說:「詳細觀察臉色發黃和脫皮,即使無法治癒,也需要 100 天才能完全消退。

」。脉短,氣絕,死脉短已虚,加之漸絕,眞氣將竭,故必死。病温,虚甚,死甚虚而病温,温氣内涸其精血故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微弱,呼吸微弱,是死亡的脈象。脈搏微弱已經很虛,加上逐漸消失,說明真氣將要耗盡,所以必定會死亡。疾病發熱,身體極度虛弱,這種發熱會消耗精血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

「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,上爲逆,下爲從色見於下者,病生之氣也,故從。色見於上者,傷神之兆也,故逆。女子右爲逆,左爲從。男子左爲逆,右爲從左爲陽,故男子右爲從而左爲逆。右爲隂,故女子右爲逆而左爲從。易,重陽死,重隂死女子色見於左,男子色見於右,是變易也。

白話文:

顏色出現於不同的方位,各有所指。顏色出現在上面,表示疾病逆行,所以要順應。顏色出現在下面,表示疾病初起,所以要順應。

對於女性,顏色出現在右側表示逆行,左側表示順應。對於男性,顏色出現在左側表示逆行,右側表示順應。

因為左側屬於陽,所以對於男性來說,右側為順應,左側為逆行。右側屬於陰,所以對於女性來說,右側為逆行,左側為順應。

如果疾病進行加重,陽症就會死亡,陰症就會死亡。如果女性的顏色出現在左側,男性的顏色出現在右側,說明疾病發生了變化。

男子色見於左是曰重陽,女子色見於右是曰重隂,氣極則反,故皆死也。隂陽反他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『隂陽反作。』」,治在權衡相奪。竒恒,事也。揆度,事也權衡相奪,謂隂陽二氣不得髙下之宜,是竒於恒常之事,當揆度其氣,隨宜而處療之。

白話文:

男性的陽氣顯現在左側稱為「重陽」,女性的陰氣顯現在右側稱為「重陰」。陽氣和陰氣極盛,就會反過來導致死亡。陰陽反常,指陰陽失衡。治療的方法在於調整陰陽兩氣的平衡。

「揆度」和「權衡」都是指權衡、衡量的意思。權衡相奪,是指陰陽兩氣不能適當地升降,這是不同於正常情況的異常現象。應當權衡兩氣的盛衰,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

「搏脉𤷒躄,寒熱之交脉擊搏於手而病𢂽𤷒及攣躄者,皆寒熱之氣交合所爲,非邪氣虚實之所生也。脉孤爲消氣,虚𣳘爲奪血夫脉有表無裏,有裏無表,皆曰孤亡之氣也。若有表有裏而氣不足者,皆曰虚衰之氣也。孤爲逆,虚爲從孤無所依,故曰逆。虚衰可復,故曰從。行竒恒之法,以太隂始凡揆度竒恒之法,先以氣口太隂之脉定四時之正氣,然後度量竒恒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、肢體癱瘓

脈搏跳動、肢體癱瘓,是在寒熱交替的時候,脈搏在手上跳動強烈,導致病人手腳蜷曲抽搐,這是寒熱之氣交錯作用的結果,並不是邪氣虛實造成的。

孤脈和虛脈

脈搏孤獨,表示消散之氣;脈搏空虛,表示失去血液。脈搏有外表而沒有內裡,或有內裡而沒有外表,都稱為孤亡之氣。如果有外表和內裡,但氣息不足,都稱為虛衰之氣。

孤為逆,虛為從

孤是指逆向的氣息,虛是指從屬的氣息。孤脈無所依附,所以稱為逆。虛脈可以恢復,所以稱為從。

行靈應之法,以太陰為始

推測靈應之法的步驟,首先以氣口太陰之脈確定四時的正氣,然後再推測靈應之氣。

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木見金脉,金見火脉,火見水脉,水見土脉,土見木脉,如是皆行所不勝也,故曰逆。賊勝不已,故逆則死焉。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木見水火土脉,火見金土木脉,土見金水火脉,金見土木水脉,水見金火木脉,如是者皆可勝之脉,故曰從,從則無所尅殺傷敗,故從則活也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系統無法負荷時,我們稱之為「逆」,逆就好像枯木遇到金礦脈,金遇火脈,火遇水脈,水遇土脈,土遇木脈一樣,都是無法承受的情況,所以稱為「逆」。當邪氣壓制不斷,就會導致「逆」而死亡。

當身體系統能夠負荷時,我們稱之為「從」,從就像活木遇到水、火、土脈,火遇到金、土、木脈,土遇到金、水、火脈,金遇到土、木、水脈,水遇到金、火、木脈一樣,都是可以克服的脈絡,所以稱為「從」,從則無所摧毀傷害失敗,所以從則能生存。

「八風四時之勝,終而復始以不越於五行,故雖相勝,猶循環終而復始也。。逆行一過,不復可數,論要畢矣過,謂遍也。然逆行一過,遍於五氣者,不復可數,爲平和矣。。」

黃帝問曰:「診要何如?」

白話文:

外界的八種風氣和四季的變化,最終會反覆循環而不超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這五行,所以雖然它們互相剋制,但仍然會循環往復。

如果逆行的情況出現一次,就無法再計算了,因為理論所講的已經全部涵蓋了。所謂「遍」,是指遍及五種氣運的變化。逆行的情況出現一次,遍及五種氣運,就無法再計算了,這就是平穩的狀態。

歧伯對曰:「正月二月天氣始方,地氣始發,人氣在肝方,正也。言天地氣正發,生其萬物也。木治東方,王七十二日,猶當三月節後一十二日,是木之用事,以月而取,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天氣正方,地氣定發,人氣在脾天氣正方,以陽氣明盛,地氣定發,爲萬物華而欲實也。然季終土寄而王,土又生於丙,故人氣在脾。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說:「正月和二月,天氣開始轉暖,地氣開始萌發,人的精氣旺盛在肝臟,這是正常的。因為天地之氣開始運行,使得萬物生長。木主東方,統治七十二天,正好在三月節後十二天,這是木氣旺盛的時候。從月份上看,正月和二月,人的精氣旺盛在肝臟。三月和四月,天氣穩定,地氣順暢,人的精氣旺盛在脾臟。天氣穩定,陽氣旺盛,地氣順暢,萬物繁茂,開始有收穫。但是季末,土氣寄託於火而旺盛,而土又生於陽氣,所以人的精氣旺盛在脾臟。

五月六月天氣盛,地氣髙,人氣在頭天陽赫盛,地焰髙升,故言天氣盛,地氣髙,火性炎上,故人氣在頭也。七月八月隂氣始殺,人氣在肺七月三隂支生,八月隂始肅殺,故云隂氣始殺也。然隂氣肅殺,類合於金,肺氣象金,故人氣在肺也。九月十月隂氣始冰,地氣始閉,人氣在心隂氣始凝,地氣始閉,隨陽而入,故人氣在心。

白話文:

五月和六月,天氣旺盛,地氣上升,人體陽氣聚集在頭部。因為陽氣旺盛,地焰上騰,所以說天氣旺盛,地氣上升。火性向上,所以人體陽氣聚集在頭部。

七月和八月,陰氣開始減少,人體氣息處於肺部。因為七月三支陰生,八月陰氣開始肅殺,所以說陰氣開始減少。雖然陰氣肅殺,但屬於金氣,而肺氣像金,所以人體氣息處於肺部。

九月和十月,陰氣開始凝固,地氣開始閉合,人體氣息處於心部。因為陰氣開始凝結,地氣開始閉合,所以人體陽氣隨之而進入,所以人體氣息處於心部。

十一月十二月冰復,地氣合,人氣在腎陽氣深復,故氣在腎也。夫氣之變也,故發生於木,長茂於土,盛髙而上,肅殺於金,避寒於火,伏藏於水,斯皆隨順隂陽氣之升沉也。〈五藏生成論〉曰:「五藏之象可以類推。」此之謂氣類也。

白話文:

十一月十二月天氣變冷,地氣合聚,而人體的元氣則深藏於腎臟,陽氣也潛藏於腎臟。這是因為元氣的變化,它會隨著陰陽氣的升降而運轉。〈五藏生成論〉說:「五臟的特性可以互相類推。」這句話指的就是元氣的歸類。

「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,血出而止散俞,謂間穴。分理,謂肌肉分理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春氣在經脉。』此散俞即經脉之俞也。又〈水熱穴論〉云:『春取絡脉分肉。』」。甚者傳氣,閒者環也辨疾氣之間甚也。傳,謂相傳。環,謂循環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春天時針刺散俞穴和分理穴。血流出來後,停止針刺散俞穴(又稱「間穴」)。分理穴是指肌肉間隙之間。**按《四時刺逆從論》雲:「春氣在經脈。」此散俞穴即經脈的俞穴。又《水熱穴論》雲:「春取絡脈分肉」。**針刺過度的人會出現傳氣現象,針刺不當的人會出現環氣現象。傳氣是指相傳遞,環氣是指循環。

相傳則傳所不勝,循環則周廻於五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環也』作『環已』。」。夏刺絡俞,見血而止,盡氣閉環,痛病必下盡氣,謂出血而盡鍼,下取所病脉盛邪之氣也,邪氣盡已,穴俞閉密則經脉循環而痛病之氣必下去矣。以陽氣大盛,故爲是法刺之。

白話文:

相傳是指傳授者所不能承受的,循環是指周流於五氣之中。夏天的時候刺絡俞穴,針刺見血就停止,直到氣血全部閉合,疼痛和疾病一定會下去。所謂「盡氣」,是指出血後針刺到盡頭,取走邪氣最盛的經脈。邪氣消失以後,穴位俞穴就會閉合,經脈就會暢通,疼痛和疾病的氣就會被疏散出去。由於陽氣旺盛,所以用這種方法進行針刺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夏氣在孫絡。』此絡俞即孫絡之俞也。又〈水熱穴論〉云:『夏取盛經分腠。』」。秋刺皮膚循理,上下同法,神變而止循理,謂循肌肉之分理也。上,謂手脉。下,謂足脉。神變,謂脉氣變易與未刺時異也。脉者,神之用,故爾言之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記載:「夏季的氣血運行在孫絡。」孫絡之俞就是指孫絡俞穴。另外,《水熱穴論》也提到:「夏季取穴時,應挑選氣血運行旺盛的經脈,並沿著腠理刺入。」

秋季刺皮膚時,應順著肌肉的紋理,無論刺上身或下身都遵循這個原則。所謂「神變」,指的是刺入後脈氣會發生變化,與未刺入之前不同。脈絡是神氣的通道,所以才會這樣形容。

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秋氣在皮膚。』義與此合,又〈水熱穴論〉云:『取俞以寫隂邪,取合以虚陽邪。』皇甫士安云:『是始秋之治變。』」。冬刺俞竅於分理,甚者直下,閒者散下直下,謂直爾下之。散下,謂散布下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冬氣在骨髓。

』此俞竅即骨髓之俞竅也。又〈水熱穴論〉云:『冬取井榮。』皇甫士安云:『是末冬之治變也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《新校正》說:「參考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說:『秋氣停留在皮膚。』這個意思和這裡的說法一致。此外,在《水熱穴論》中說:『取俞穴,可以引出陰邪;取交會穴,可以補虛,去除陽邪。』皇甫士安說:『這是早秋治療方法的變化。』」冬季的時候,針刺分理處的俞穴,嚴重的直接下針,輕的散佈下針。直接下針,指直接進行針刺。散佈下針,指分散開來進行針刺。《新校正》說:「參考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說:『冬氣停留在骨髓。』

「春夏秋冬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,春刺夏分,脉亂氣微,入淫骨髓,病不能愈,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心主脉,故脉亂氣微,水受氣於夏,腎主骨,故入淫於骨髓也。心火微則胃土不足,故不嗜食而少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春刺絡脉,血氣外溢,令人少氣。

白話文:

不同的季節會造成不同的病痛,要根據季節調整治療方法。春天刺絡脈,會導致血氣外溢,讓人氣短。夏天刺絡脈,脈象混亂,氣息微弱,病氣深入骨髓,難以痊癒,讓人食慾不振且氣弱。這是因為心主脈,脈亂氣微;水在夏天收到氣,腎主骨,所以病氣會深入骨髓。心火微弱則脾胃虛弱,所以會食慾不振且氣短。

』」。春刺秋分,筋攣逆氣,環爲欬嗽,病不愈,令人時驚又且哭木受氣於秋,肝主筋,故刺秋分則筋攣也。若氣逆環周,則爲欬嗽,肝主驚,故時驚,肺主氣,故氣逆又且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春刺肌肉,血氣環逆,令人上氣也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「春天行針到秋分,會導致筋攣和氣機逆行。氣機逆行環繞的話,就會導致咳嗽,病情不會好轉,還會讓人時常受到驚嚇並且哭泣」。這是因為木氣在秋天獲得滋養,肝臟主筋,所以秋分行針會導致筋攣。如果氣機逆行環繞,就會導致咳嗽。肝臟主驚駭,所以會時常驚嚇,肺臟主氣,所以氣機逆行還會讓人哭泣。~~,~~新的校訂版本中說:「根據《四時刺逆從論》的記載:『春天行針肌肉,血氣環繞逆行,會讓人氣往上衝』」。

春刺冬分,邪氣著藏,令人脹病不愈,又且欲言語冬主陽氣伏藏,故邪氣著藏腎,實則脹,故刺冬分則令人脹也。火受氣於冬,心主言,故欲言語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春刺筋骨,血氣内著,令人腹脹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春天刺血,冬至前後,邪氣隱藏在身體,會導致人脹病難愈,而且還會想說話。冬天天氣寒冷,陽氣潛藏,所以邪氣會藏在腎臟,腎臟氣血不通才會脹氣,因此冬至前後刺血就會讓人生病。火候接受冬天的氣息,心掌控語言,所以會想說話。

新校正雲:「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『春天刺筋骨,血氣內藏,就會讓人腹脹。』」。

「夏刺春分,病不愈,令人解墯肝養筋,肝氣不足,故筋力解墯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夏刺經脉,血氣乃竭,令人解墮。』」。夏刺秋分,病不愈,令人心中欲無言,惕惕如人將捕之肝木爲語,傷秋分則肝木虚,故恐如人將捕之,肝不足故欲無言而復恐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夏刺肌肉,血氣内却,令人善恐。

白話文:

夏季針刺春分穴

  • 如果疾病無法痊癒,就會導致筋骨鬆弛無力,是因為肝氣不足所致。
  • 《新校正》中提到: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「夏季針刺經脈,血氣會耗竭,導致筋骨鬆弛。」

夏季針刺秋分穴

  • 如果疾病無法痊癒,就會讓人心中想要說話卻說不出來,緊張不安,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樣。
  • 肝屬木,受秋分影響後,肝氣虛弱,所以會害怕被逮捕,肝氣不足所以想要說話卻又不敢說。
  • 《新校正》中提到: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「夏季針刺肌肉,血氣會退縮,導致人容易恐懼。」

』《甲乙經》作『悶』。」。夏刺冬分,病不愈,令人少氣,時欲怒夏傷於腎,肝肺孛之志,内不足,故令人少氣時欲怒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夏刺筋骨,血氣上逆,令人善怒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《甲乙經》記載為「悶」。夏天刺傷筋骨,到了冬天分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會讓人氣虛,時常想要發怒。這是因為夏季損傷了腎臟,而肝臟和肺臟機能失調,內部機能不足,所以才會讓人氣虛、時常想要發怒。

校正註釋:

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記載:「夏天刺傷筋骨,血氣會逆流上行,讓人容易發怒。」

「秋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惕然欲有所爲,起而忘之肝虚故也,刺不當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秋刺經脉,血氣上逆,令人善忘。』」。秋刺夏分,病不已,令人益嗜卧,又且善夢心氣少則脾氣孤,故令嗜卧。心主夢,神爲之,故令善夢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秋刺絡脉,氣不外行,令人卧不能動。

白話文:

秋天在春天分的時候行刺,病症沒有好轉,讓人心裡警醒想要有所作為,但起來後就忘記了,這是因為肝虛的緣故,刺法不當。……,……。新校正本說:「根據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記載:『秋天刺經脈,血氣上逆,容易讓人健忘。』」。

秋天在夏天分的時候行刺,病症沒有好轉,讓人更加嗜睡,而且容易做夢。這是因為心氣不足,脾氣孤立,所以讓人嗜睡。心主夢,神志依附在心,所以容易做夢。……,……。新校正本說:「根據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記載:『秋天刺絡脈,氣血不能外行,讓人躺著不能動。』」。

』」。秋刺冬分,病不已,令人洒洒時寒隂氣上干,故時寒也,洒洒寒貌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秋刺筋骨血氣,内令人寒慄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「秋季針刺筋骨,會導致人感到寒冷。冬季針刺分脈穴,如果疾病沒有好轉,就會使人不斷地發冷,這是因為寒氣入侵人體,所以才感覺寒冷。」《新校正》解釋道:「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『秋季針刺筋骨血氣,會讓人感到寒慄。』」

「冬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欲卧不能眠,眠而有見肝氣少,故令欲卧不能眠,肝主目,故眠而如見有物之形狀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冬刺經脉,血氣皆脫,令人目不明。』」。冬刺夏分,病不愈,氣上發爲諸𤷒𣳘脉氣故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冬刺絡脉,血氣外𣳘,留爲大𤷒。

白話文:

冬季針刺,春季分不開,

  • 病情未癒,令人想睡卻無法入眠。睡著後,會感覺看到肝氣不足,因此想睡又睡不著,肝主視力,所以睡著後會像看到東西的形狀。

另有注釋:

  • 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「冬季針刺經脈,血氣都會流失,令人視力模糊。」

冬季針刺,夏季分不開,

  • 病情未癒,氣血上行,導致各種脈氣逆流。

另有注釋:

  • 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「冬季針刺絡脈,血氣會外流,滯留形成大瘤。」

』」。冬刺秋分,病不已,令人善渴肺氣不足,故發渴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冬刺肌肉,陽氣竭絕,令人善渴。』。

白話文:

在冬天刺灸秋分穴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會使人容易口渴。這是因為肺氣不足,所以會引起口渴。

根據新校正的版本,原典的意思是:根據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記載:在冬天刺灸肌肉,會導致陽氣耗盡,使人容易口渴。

「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藏心肺在鬲上,腎肝在鬲下,脾象土而居中,故刺胸腹必避之五藏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意志,損之則五神去,神去則死至,故不可不慎也。中心者,環死氣行如環之一周則死也,正謂周十二辰也。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禁論〉云:『一日死,其動爲噫。』〈四時刺逆從論〉同此經,闕刺中肝死日。

白話文:

凡是要針刺胸腹的人,一定要避開五臟,因為心肺位於膈膜上方,腎肝位於膈膜下方,脾臟像土一樣位於中間。因此,針刺胸腹一定要避開這五臟,這是因為五臟儲藏著人的精、神、魂、魄、意,損傷了五臟,就會導致五神離散,五神一離散,人就會死亡,所以不能不謹慎。

胸腹的中心部位,如果針刺下去,會像環繞的死氣一樣運行一圈,那麼人就會死亡,這正是指十二個時辰。

《新校正》中說:「根據《刺禁論》記載:『(如果針刺到中肝,會)當日死亡,死前會不停地嘆氣。』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也有類似的記載,但缺少了針刺中肝當天死亡的部分。」

〈刺禁論〉云:『中肝五日死,其動爲語。』〈四時刺逆從論〉同也。」。中脾者,五日死土數五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禁論〉云:『中脾十日死,其動爲吞。』〈四時刺逆從論〉同。」。中腎者,七日死水成數六,水數畢當至七日而死。一云十日死,字之誤也。

白話文:

《刺禁論》上說:「刺中肝臟,五天後會死亡,其症狀為說話絮絮不休。」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也有類似的說法。

刺中脾臟,五天後會死亡,因為數字「五」代表土。

《新校正》校注:根據《刺禁論》,刺中脾臟是「十天後死亡,其症狀是吞嚥困難」。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也有相同的說法。

刺中腎臟,七天就會死亡,因為數字「六」代表水,水的數字週期結束,因此第七天就死亡。另一種說法是十天後死亡,應該是文字錯誤。
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禁論〉云:『腎六日死,其動爲嚏。』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中腎六日死,其動爲嚏欠。』」。中肺者,五日死金生數四,金數畢當至五日而死。一云三日死,亦字誤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禁論〉云:『中肺三日死,其動爲欬。

白話文:


』〈四時刺逆從論〉同。王注〈四時刺逆從論〉云:『此三論皆歧伯之言而不同者,傳之誤也。』」。中鬲者,皆爲傷中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五藏之氣,同主一年,鬲傷則五藏之氣互相剋伐,故不過一歲必死。

《難經》中的《四時刺逆從論》與《素問》中的《四時刺逆從論》相同。王冰在注釋《四時刺逆從論》時說:「這三篇論述都是歧伯所說,但是內容並不相同,這是傳抄的錯誤。」中鬲,都是指中焦受到傷害,這種病即使治癒了,不過一年一定會死亡。五臟之氣,共同主宰一年,中焦受到傷害,就會導致五臟之氣互相損傷,所以不過一年一定會死亡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和《素問》中都有一篇名为《四時刺逆從論》,内容却有所不同。王冰在注釋《四時刺逆從論》時指出,这两篇都是歧伯所作,但內容差異很大,很可能是抄寫過程中的錯誤。

文中提到「中鬲」,指的是中焦受到損傷。这种病即使治好了,患者也难以存活超过一年。因为五脏之气共同主宰一年,中焦受损会影响五脏之气互相调和,最终导致五脏功能衰竭,从而导致患者在一年内死亡。

「刺避五藏者,知逆從也。所謂從者,鬲與脾腎之處,不知者反之腎著於脊,脾藏居中,鬲連於脇際。知者爲順,不知者反傷其藏。刺胸腹者,必以布憿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形定則不誤中於五藏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憿』一作『撽』又作『檄』。」。刺之不愈,復刺要以氣至爲効也。

白話文:

針刺時要避開五臟,必須懂得什麼是「逆」和「從」。所謂「從」,是指膈膜、脾臟和腎臟所在的位置。不瞭解的人會將腎臟定位在脊椎上,脾臟居於中間,膈膜連接腰部。懂得這一點的人操作順利,不懂的人反而會損傷臟器。

針刺胸腹時,必須用布料覆蓋在上面,然後在單層布料上刺入。這樣做,可以避免傷及五臟。如果刺入後沒有效果,則需要重新刺入,關鍵是要讓氣血到達病竈處才會有效。

《鍼經》曰:「刺之氣不至,無問其數,刺之氣至,去之勿復鍼。」此之謂也。刺鍼必肅肅,謂靜肅,所以候氣之存亡。刺腫搖鍼以出大膿血故。經刺勿搖經氣不欲𣳘故。此刺之道也。」

帝曰:「願聞十二經脉之終柰何終,謂盡也。?」

白話文:

《鍼灸經》上說:「針刺時如果感覺不到氣通了,儘管多針刺幾次也沒用;如果針刺時感覺到氣通了,就要拔出來,不要再扎第二針。」這就是所說的「刺之氣不至,無問其數,刺之氣至,去之勿復鍼」。針刺時必須保持安靜,以觀察氣的通與不通。在針刺腫脹部位時要搖晃針具以排出大量的膿血。在針刺經絡時不要搖晃針具,以免傷及經氣。這些就是針刺的原則。

歧伯曰:「太陽之脉,其終也,戴眼、反折、瘈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戴眼,謂睛不轉而仰視也。然足太陽脉,起於目内眥,上額,交巔,上從巔入,絡腦,還出,別下項,循肩髆内,俠脊抵腰中。其支別者,下循足,至小指外側。手太陽脉,起於手小指之端,循臂,上肩,入缺盆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太陽經脈的末端,會通過眼睛、反折、抽搐痙攣,它的顏色是白色,沒有汗液才會出現這些症狀,出現了這些症狀就會死亡。戴眼,是指眼睛不能轉動而只能往上看。足太陽經脈,從眼睛內眥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,交會於頭頂,從頭頂進入腦中,與腦相連,再出來,分出一支向下經過頸部,沿著肩部和後腦勺內側,經過脊柱到達腰部。它的分支向下經過足部,到達小腳趾的外側。手太陽經脈,從手指末端開始,沿著手臂,向上經過肩部,進入缺盆穴。

其支別者,上頰,至目内眥,抵足太陽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斜絡於顴』。」,又其支別者,從缺盆循頸,上頰,至目外眥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外』作『兌』。」,~~,故戴眼,反折,瘈瘲,色白,絕汗乃出也。絕汗,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,旋復乾也。

白話文:

它的分支一條從上臉頰到眼內角,連接到足太陽經~~,新校正的註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中寫作『斜絡於顴』。」。另一條分支從缺盆循著頸部,到達上臉頰,到眼外角新校正的註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中『外』作『兌』。」,~~。因此,如果配戴眼罩、返折、抽搐、面色蒼白、汗液停止流出,這時就會出汗。汗液停止流出,是指汗液大量冒出像珠子一樣,但不流動,很快又乾掉了。

太陽極則汗出,故出則死。少陽終者,耳聾、百節皆縱,目瞏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,其死也,色先青白乃死矣足少陽脉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。其支別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。手少陽脉,其支別者,從耳後,亦入耳中,出走耳前,故終則耳聾,目瞏絕系也。少陽主骨,故氣終則百節縱緩,色青白者,金木相薄也,故見死矣。

瞏,謂直視如驚貌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達到極盛時,就會出汗,因此如果在陽氣極盛時外出,就會死亡。少陽經氣運行結束時,會出現耳聾、全身關節鬆弛、眼睛失明、視神經斷裂等症狀。視神經斷裂後一天半就會死亡,死亡時,臉色會先青白,然後死亡。

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的銳眥穴,向上延伸至頭角穴,向下延伸至耳後。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。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因此少陽經氣運行結束時,就會出現耳聾和眼睛失明、視神經斷裂的症狀。

少陽經主司骨骼,所以氣運行結束時,全身關節會鬆弛。臉色青白是因為金氣和木氣互相剋制所致,預示著死亡。

「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,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,不仁則終矣足陽明脉,起於鼻,交頞中,下循鼻外,入上齒縫中,還出,俠口,環脣,下交承漿,却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其支別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鬲。

白話文:

舌苔厚黃,脈象盛實的陽明經證,會出現口角、眼球活動,容易受驚,說胡話,面色發黃的症狀。如果陽明經證證候嚴重,且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,則會導致死亡。足陽明經的經脈,從鼻子開始,經過鼻樑中間,向下沿著鼻子外側,進入上排牙縫中,再從牙縫出來,經過嘴角,環繞著嘴脣,向下與承漿穴相交,再沿著下巴後緣往下,經過大迎穴,沿著臉頰上方,上行到耳朵前方,經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線,到達額頭和顱骨。陽明經的分支,從大迎穴前向下經過人迎穴,沿著喉嚨,進入缺盆穴,再向下進入膈肌。

手陽明脉,起於手,循臂至肩上,出於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。其支別者,從缺盆,上頸,貫頰,下入齒中,還出,俠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俠鼻鼽,抵足陽明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鼽』作『孔』,無『抵足陽明』四字。」,~~故終則口目動作也,口目動作,謂目睒睒而鼓頷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經脈從手上發出,沿著手臂到肩膀上,從鎖骨上方的會合處出來,向下進入缺盆,與肺相絡。它的分支出缺盆,上行到頸部,通過臉頰,向下進入牙齒之中,再出來,經過口角,交會在人中穴,左邊連接右邊,右邊連接左邊,再向上經過鼻孔,與足陽明經脈相交。

新校正雲:

根據《甲乙經》,「鼽」字應作「孔」,沒有「與足陽明經脈相交」這四個字。

因此,手陽明經脈終結於口和目,掌管口和目的動作。 口和目的動作,是指眼睛眨動和下巴活動。

胃病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又罵詈,罵詈而不避親疏,故善驚妄言也。黃者,土色,上謂手脉,下謂足脉也。經盛,謂面、目、頸、頷、足、跗、腕、脛皆躁盛而動也。不仁,謂不知善惡。如是者皆氣竭之徵也,故終矣。少隂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手少隂氣絕則血不流。

白話文:

胃部有病的人會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頭的劈啪聲就會突然驚醒並咒罵,不分親疏一律辱罵,所以容易受驚嚇且胡言亂語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上面指手脈,下面指足脈。經脈強盛,是指臉部、眼睛、頸部、下巴、腳、腳背、手腕、小腿都異常躁動。不仁,是指不懂得善惡。出現這些情況都是氣力耗盡的徵兆,所以將會死亡。少陰經脈終結的人,臉色發黑,牙齒變長且發黑,肚子脹且便祕,上下不通而導致死亡。手少陰經脈氣絕,則血液無法運行。

足少隂氣絕則骨不耎,骨硬則斷,上宣故齒長而積垢,汗血壞則皮色死,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。足少隂脉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。手少隂脉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鬲,絡小腹。故其終則腹脹閉,上下不通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云:『骨不耎,骨硬。』按《難經》及《甲乙經》云:『骨不濡則肉弗能著,當作骨不濡。

白話文:

如果足少陰經的氣絕了,骨頭就會變得乾癟,骨頭變硬就會折斷。由於氣血上行,所以牙齒會變長並堆積污垢。汗液和血液受損,就會導致皮膚顏色暗沉,因此面色會像塗了漆一樣發黑而不紅潤。足少陰經的脈絡從腎臟向上貫通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臟。手少陰經的脈絡起於心臟,通向心包經,向下進入橫膈膜,並連接到小腹。因此,當手少陰經氣絕時,就會導致腹脹閉塞,上下不通暢。

校注:

《新校正雲》引用了王注的說法:「骨不耎,骨硬。」但是根據《難經》和《甲乙經》記載,「骨不耎」應該是「骨不濡」,也就是骨頭沒有滋潤。

』手少隂脉『絡小腹』,《甲乙經》作脉『絡小腸』。」。太隂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,善嘔足太隂脉行從股内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鬲。手太隂脉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鬲,屬肺,故終則如是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太隂之脉,動則病,食則嘔,腹脹,善噫也。

白話文:

「『手少陰脈』連接小腹」,《甲乙經》寫作脈「連接小腸」。太陰經終點的症狀:腹脹閉塞,無法呼吸,容易打嗝,容易嘔吐。足太陰經的經脈從大腿內側前方運行,進入腹腔,屬於脾,連接胃,上達橫膈。手太陰經的經脈起源於中焦,下連大腸,再循著胃口,上達橫膈,屬於肺,所以終點的症狀就這樣。 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太陰經的經脈,如果活動就會生病,如果飲食就會嘔吐,腹脹,容易打嗝。

」。嘔則逆,逆則面赤嘔則氣逆,故面赤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靈樞經》作善噫,噫則嘔,嘔則逆。」。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、皮毛焦而終矣嘔則上通,故但面赤。不嘔則下已閉,上復不通,心氣外燔,故皮毛焦而終矣。何者?足太隂脉支別者,復從胃別上鬲,注心中,由是則皮毛焦,乃心氣外燔而生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時會氣往上逆,氣逆時就會臉紅。

新版的校正本說:「根據《靈樞經》,應作『常常打嗝,打嗝後會嘔吐,嘔吐時會氣逆』。」

如果不嘔吐,氣就會上不去也下去不來,氣不通暢時就會臉色發黑、皮膚乾枯,最後死亡。

嘔吐時,氣能往上通,所以只會臉紅。如果不嘔吐,下焦已經堵塞,上焦又不能通氣,心氣就會外散,所以皮膚乾枯,最後死亡。

為什麼呢?足太陰經循行的分支,會從胃裡分出,逆行向上到膈膜,進入心臟,這樣皮膚才會乾枯,因為這是心氣外散所造成的。

「厥隂終者,中熱,嗌乾,善溺,心煩,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足厥隂絡循脛,上皋,結於莖,其正經入毛中,下過隂器,上抵小腹,俠胃,上循喉嚨之後,入頏顙。手厥隂脉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故終則中熱、嗌乾、善溺、心煩矣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肝者,筋之合也。」筋者,聚於隂器而脉絡於舌本,故甚則舌卷卵上縮也,又以厥隂之脉過隂器故爾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絕脈:內部發熱,喉嚨乾燥,常想小便,心煩,嚴重時舌頭捲縮,睪丸上收而死亡。足厥陰經絡線循著脛骨,到達膝窩,連接小腿肚,它的正經進入陰毛中,向下經過生殖器,向上抵達小腹,橫跨胃,向上循著喉嚨後方,進入咽喉和臉頰。手厥陰脈起於胸部,連接心包,因此絕脈時會內部發熱、喉嚨乾燥、常想小便、心煩。

《靈樞經》說:「肝,是筋的集合處。」筋聚集在生殖器,經脈絡於舌根,所以嚴重時會舌頭捲縮,睪丸上收。此外,由於厥陰經脈經過生殖器,所以也會導致這種情況。
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皋』作『睪』,『過』作『環』。」。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手三隂三陽,足三隂三陽,則十二經也。敗,謂氣終盡而敗壞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詳十二經又出《靈樞經》與《素問》。」。」

白話文:

~~,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,『皋』應該寫成『睪』、『過』應該寫成『環』。」。這是十二經氣運行受阻的地方,包括手三陰三陽,足三陰三陽,總共有十二條經絡。敗,是指氣血運行終止,身體氣血敗壞了。,~~新校正說:「這十二條經絡詳細內容出自《靈樞經》和《素問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