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(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
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陽明之脉,起於鼻,交頞中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俠口,環脣,下交承漿,却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,故衰於上則面焦、髮鬢白也。」。七八肝氣衰,筋不能動,天癸竭,精少,腎藏衰,形體皆極肝氣養筋,肝衰故筋不能動。

腎氣養骨,腎衰故形體疲極。天癸已竭,故精少也。匪惟材力衰謝,固當天數使然。八八則齒髮去陽氣竭,精氣衰,故齒髮不堅,離形骸矣去落也。

「腎者主水,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,故五藏盛乃能寫五藏六府精氣,淫溢而滲灌於腎,腎藏乃受而藏之。何以明之?《靈樞經》曰:「五藏主藏精,藏精者不可傷,由是則五藏各有精隨,用而灌注於腎,此乃腎爲都會關司之所,非腎一藏而獨有精,故曰五藏盛乃能寫也。」。

𫝆五藏皆衰,筋骨解墮,天癸盡矣。故髮鬢白,身體重,行歩不正,而無子耳所謂物壯則老,謂之天道者也。」

帝曰:「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,何也言似非天癸之數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此其天壽過度,氣脉常通,而腎氣有餘也所稟天眞之氣本自有餘也。。此雖有子,男不過盡八八,女不過盡七七,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雖老而生子,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。。」

帝曰:「夫道者年皆百數,能有子乎!」

歧伯曰:「夫道者,能却老而全形,身年雖壽,能生子也是所謂得道之人也,道成之證如下章云。。」

黃帝曰:「余聞上古有眞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隂陽眞人,謂成道之人也。夫眞人之身,隱見莫測,其爲小也,入於无間。其爲大也,徧於空境。其變化也,出入天地内外,莫見迹。順至眞,以表道成之證。凡如此者,故能提挈天地,把握隂陽也。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,肌肉若一眞人心合於氣,氣合於神,神合於无,故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,肌膚若冰雪,綽約如處子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注本云:身肌宗一。

」《太素》同楊上善云:「眞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,故云宗一。」,故能壽敝天地,无有終時體同於道,壽與道同,故能无有終時,而壽盡天地也。敝,盡也。此其道生惟至道生乃能如是。

「中古之時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全其至道,故曰至人。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,全彼妙用之道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楊上善云:積精全神,能至於德,故稱至人。」,和於隂陽,調於四時和謂同和,調謂調適,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,生長收藏之令,參同於隂陽寒暑升降之宜。去丗離俗,積精全神心逺丗紛,身離俗染,故能積精而復全神。

游行天地之間,視聽八達之外神全故也。庚桑楚曰:「神全之人,不慮而通,不謀而當,精照无外,志凝宇宙,若天地然。」又曰:「體合於心,心合於氣,氣合於神,神合於无,其有介然之,有唯然之。音雖逺際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内,來于我者,吾必盡知之,夫如是者,神全故,所以能矣。」。

白話文:
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》白話文翻譯:

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陽明經的脈氣,起於鼻,經過鼻樑中間,沿著鼻翼下行,進入上齒內,再從口旁出來,環繞嘴唇,向下交會於承漿穴,然後沿著下頷後方下降,到達大迎穴,沿著頰車穴,上行到耳前,經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,到達額頭和顱頂。因此,如果足陽明經衰弱,就會出現面容焦枯、頭髮花白。」七八歲時,肝氣衰弱,筋絡不能活動,天癸耗竭,精氣減少,腎臟衰敗,形體都已衰竭。肝氣滋養筋絡,肝衰則筋絡不能活動;腎氣滋養骨骼,腎衰則形體疲憊不堪;天癸已竭,所以精氣減少。不僅是體力衰退,更是符合自然規律。八十八歲時,牙齒頭髮脫落,陽氣耗竭,精氣衰弱,所以牙齒頭髮不堅固,脫落。

腎臟主水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貯藏它,所以五臟盛滿才能將五臟六腑的精氣輸送到腎臟,腎臟接受並貯藏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《靈樞經》說:「五臟主藏精,藏精不可損傷,因此五臟各有精氣,輸送到腎臟,腎臟是匯聚精氣的樞紐,不是腎臟單獨擁有精氣,所以說五臟盛滿才能輸送到腎臟。」

五臟都衰弱了,筋骨鬆弛,天癸也耗盡了。所以頭髮花白,身體沉重,行走不穩,而且沒有生育能力。這叫做事物盛極而衰,這就是天道。

黃帝說:「有些人年紀大了還能生育,這是怎麼回事?這似乎不符合天癸的規律。」

歧伯說:「這是因為他們的壽命超過了常人,氣脈暢通,腎氣充盈,他們先天禀賦的精氣本就充足。雖然他們還能生育,但男性不會超過八十八歲,女性不會超過七七歲,天地間的精氣都已耗竭了。即使老年還能生育,子女的壽命也不會超過天癸的規律。」

黃帝說:「得道之人壽命都能達到一百多歲,還能生育嗎?」

歧伯說:「得道之人,能夠延緩衰老,保持形體完整,即使年事已高,也能生育。這就是所謂的得道之人,得道的證驗在下章說明。」

黃帝說:「我聽說上古有真人,能駕馭天地,掌握陰陽。真人,指的是得道之人。真人的身體,隱現莫測,小到可以進入無間微塵,大到可以遍及虛空境界。他們的變化,出入天地之間,沒有蹤跡可尋。順應至真,以此來表現得道之證。凡是這樣的人,所以能夠駕馭天地,掌握陰陽。呼吸精氣,獨處守神,肌肉如同一個整體。真人心與氣合,氣與神合,神與無合,所以呼吸精氣,獨處守神,肌膚如同冰雪,輕盈如少女。……(新校正:按全元起注本云:身肌宗一。)」《太素》同楊上善云:「真人的肌體與太極同質,所以說宗一。」所以能夠壽命超過天地,沒有終時。體同於道,壽命與道同,所以沒有終時,壽命遍及天地。敝,指盡。唯有至道才能如此。

中古時期,有至人,他們淳樸的品德完善了至道,所以稱之為至人。至人憑藉這種淳樸的品德,完善了妙用的方法。……(新校正:詳楊上善云:積精全神,能至於德,故稱至人。)與陰陽協調,順應四時。和,指同和;調,指調適。意思是說,至人行動靜止都必須適應四時的生長收藏,與陰陽寒暑升降的規律相符合。遠離塵世,積精全神,心遠離世俗紛擾,身體遠離世俗感染,所以能夠積精並使精神飽滿。

遊行於天地之間,視聽通達於八方之外,精神飽滿所以能夠做到。庚桑楚說:「精神飽滿的人,不考慮就能通達,不謀劃就能應對,精氣照耀無所不及,意志凝聚宇宙,如同天地一般。」又說:「形體與心合,心與氣合,氣與神合,神與無合,有明確的界限,有唯一的狀態。聲音雖然遠達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內,來到我這裡的,我都能夠完全知道,這都是因為精神飽滿,所以能夠做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