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診法何如?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“診斷的方法是怎麼樣的?”

歧伯對曰:「診法常以平旦,隂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脉未盛,絡脉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脉動,謂動而降卑。散,謂散布而出也。過,謂異於常候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脉經》及《千金方》,『有過之脉』作『過此』,非也。王注:『隂氣未動,謂動而降卑。

白話文:

歧伯回答說:「診脈通常在清晨,陰氣尚未升起,陽氣尚未消散,飲食尚未進食,經脈尚未旺盛,絡脈調和,氣血未亂,所以才能診斷出脈動的異常,所謂『動而降卑』,就是脈動出現異常,並且虛弱。所謂『散』,就是脈動散亂無力。所謂『過』,就是與正常的脈象不同。」

校正者補充說:「根據《脈經》和《千金方》的記載,「有過之脈」應作「過此」,而不是「有過之脈」。王注中解釋的「陰氣未動,謂動而降卑」是錯誤的。」

』按〈金匱眞言論〉云:『平旦至日中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。』則平旦爲一日之中,純陽之時,隂氣未動耳,何有降卑之義。」。切脉動靜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藏有餘不足,六府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切,謂以指切近於脉也。精明,穴名也,在明堂左右兩目内眥也,以近於目,故曰精明。

言以形氣盛衰,脉之多少,視精明之間氣色,觀藏府不足有餘,參其類伍,以決死生之分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金匱眞言論》所說:「平旦到正午,這是陽氣中的陽氣,陽氣中的陽氣。」因此,平旦是太陽升起後到正午前的時段,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陰氣還沒開始活動,哪有什麼下降的現象?

切脈時根據脈搏的動靜以及觀察精明穴,察看五臟六腑是否有盈虧,形體是否強健,以此來綜合判斷,決定生死。切,是指用手指按壓脈搏。精明,是穴位名,位於兩眼的內眼角,靠近眼睛,因此稱為精明。

「夫脉者,血之府也府,聚也,言血之多少,皆聚見於經脉之中也。故刺志論曰:「脉實血實,脉虚血虚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,病由是故也。」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夫脉長爲氣和,故治。短爲不足,故病。數急爲熱,故煩心。大爲邪盛,故病進也。長脉者,往來長。

白話文:

脈象是血氣聚集的地方。「府」有聚集的意思,表示血液多少都會聚集在脈絡中。因此,《刺志論》中說:「脈實表示血實,脈虛表示血虛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如果相反,就是疾病的原因。」

脈象長表示氣機調和,所以能治病;脈象短表示氣機不足,所以生病;脈象數急表示有熱,所以心煩;脈象大表示邪氣盛,所以病情加重。脈象長的,氣血運行距離較長。

短脉者,往來短。數脉者,往來急速。大脉者,往來滿大也。上盛則氣髙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髙』作『鬲』。」。下盛則氣脹。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細』作『滑』。」。濇則心痛上,謂寸口。下,謂尺中。盛,謂盛滿。代脉者,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。

白話文:

  • 短脈:脈搏跳動短促。
  • 數脈:脈搏跳動快速。
  • 大脈:脈搏跳動強而有力的。
  • 上盛:肺部氣血過盛,導致氣息上昇。
  • 下盛:脾胃氣血過盛,導致氣息下降。
  • 代脈:脈搏跳動虛弱,力量不足。
  • 細脈:脈搏跳動細微,氣血不足。
  • 濇脈:脈象混亂,心痛的上方部位,指的是寸脈;下方部位,指的是尺脈。
  • 盛脈:脈象飽滿。
  • 代脈:脈搏跳動時中止,無法自己恢復。

細脉者,動如莠蓬。濇脉者,往來時不利而蹇濇也。渾渾革至如涌泉,病進而色弊,緜緜其去如弦絕,死渾渾,言脉氣濁亂也。革至者,謂脉來弦而大,實而長也。如涌泉者,言脉汩汩,但出而不返也。緜緜,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。如弦絕者,言脉卒斷如弦之絕去也。若病候日進而色弊,惡如此之脉,皆必死也。

白話文:

細脈:動起來就像野草一樣,細而弱。

浮脈 :往來時不順利,感覺阻滯。

渾渾革至如湧泉 :脈象混濁、沉重,像泉水湧出一樣,病情加重,面色暗沉。

緜緜其去如弦絕 :脈象微弱,若有似無,手指輕輕觸摸不會有明顯反應,如同弦弦突然斷掉一樣。

渾渾 :指脈象混濁不清。

革至 :指脈象弦而大,實而長。

如湧泉 :指脈象汩汩流動,只往外奔出,不迴流。

緜緜 :指脈象微弱,似乎存在,但實際上反應不強烈。

如弦絕 :指脈象突然斷掉,如同弦弦被切斷。

如果病情日益加重,面色暗沉,出現這些脈象,都預示著兇險的徵兆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脉經》作『渾渾革革,至如涌泉,病進而色弊,弊綽綽,其去如弦絕者,死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~~,~~新版本校訂:根據《甲乙經》和《脈經》的記載,應該是:「渾渾革革,狀如湧泉,病情加重而面色敗壞,脈象變弱,其消失就像弦子斷裂,表明患者死亡。」

「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五氣之精華者,上見爲五色,變化於精明之間也。〈六節藏象論〉曰:「天食人以五氣,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脩明。」此則明察五色也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鵞羽,不欲如鹽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白欲如白璧之澤,不欲如堊。

白話文:

精明通達的五色,是氣血的精華。五臟精氣的精華,在上面表現為五色,在精明之間不斷變化。〈六節藏象論〉說:「上天供給人五種氣,五種氣從鼻子進入,收藏在心肺中,促使五色清晰明亮。」這說明瞭觀察五色非常重要。紅色應該像白色的布裹著硃砂,不要像赭石那樣深暗。白色應該像鵝毛,不要像鹽那樣粗糙。新校正的說法:「依據《甲乙經》,白色應該像白璧的光澤,不要像白堊那樣粉白。

』《太素》兩出之。」。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炭色』。」。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乆也赭色、鹽色、藍色、黃土色、地蒼色見者,皆精微之敗象,故其壽不乆。

白話文:

《太素》這本書中提到兩次這樣的說法:「青色應該像是蒼璧的光澤,不應該是像藍色那樣。黃色應該像是羅布包著雄黃,不應該是像黃土那樣。黑色應該像是重漆的顏色,不應該是像地蒼那樣。」五色精妙的表徵出現了,壽命就不會長。赭色、鹽色、藍色、黃土色、地蒼色這些顏色出現,都是精氣虛損的徵兆,所以壽命就不會長。

「夫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白黑,審短長,以長爲短,以白爲黑,如是則精衰矣誡其誤也,夫如是者,皆精明衰乃誤也。五藏者,中之守也身形之中,五神安守之所也,此則明觀五藏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『守』作『府』。」。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中,謂腹中。

白話文:

具有判斷力的眼睛,可以看清所有事物,辨別黑白,衡量長短。但是如果將長看得短,將白看得黑,那麼眼睛的力量就會衰退。這裡提醒我們不要犯這樣的錯誤。因為這種情況,都是眼睛的力量衰退所造成的錯覺。

五臟是身體的守護者,是身體內部五神安住的地方,所以要仔細觀察五臟。~~,~~新校正版本注釋:「按照《甲乙經》和《太素》中記載,『守』應作『府』。」。

如果腹部充盈飽滿,氣血旺盛,就會出現恐懼的現象,聲音就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,這是腹部濕氣過多的緣故。這裡所說的腹部,指的是肚子。

盛,謂氣盛。藏,謂肺藏。氣勝,謂勝於呼吸而喘息變易也。夫腹中氣盛,肺藏充滿,氣勝息變,善傷於恐,言聲不發,如在室中者,皆腹中有濕氣乃爾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若言音微細,聲斷不續,甚奪其氣,乃如是也。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

白話文:

**盛:**指的是氣候炎熱。

藏: 指的是肺部。 氣勝: 指的是呼吸急促。

當腹中氣候炎熱,肺部充滿氣,呼吸急促,容易受到驚嚇,說話時聲音發不出來,就像在密室中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腹中有濕氣的緣故。

如果說話聲音微弱,整天說不出話來,這是因為氣血被奪去的緣故。如果說話的聲音很小,聲音斷斷續續,嚴重地奪去了氣血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如果穿著不整齊,說話不分場合,好壞都講出來,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。

倉廩不藏者,是門戸不要也倉廩,謂脾胃門戸,謂魄門。〈靈蘭秘典論〉曰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也。」〈五藏別論〉曰:「魄門亦爲五藏使,水穀不得乆藏也。」魄門,則肛門也。要,謂禁要。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水泉,謂前隂之流注也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夫如是倉廩不藏,氣勝傷恐,衣被不斂,水泉不止者,皆神氣得居而守則生,失其所守則死也。夫何以知神氣之不守耶?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,則亂之證也。

亂甚則不守於藏也。

白話文:

脾胃如果不能儲藏食物,就像倉庫門戶不守一樣。這裡所說的倉庫門戶,是指脾胃門戶,即魄門。

《靈蘭祕典論》中說:「脾胃是儲藏食物的官吏。」《五藏別論》中說:「魄門也控制著五臟,如果食物不能長時間儲藏,就會出現問題。」魄門指的是肛門。

「要」這裡指的是禁令或規矩。

如果膀胱不能儲藏水液,就像水泉流淌不止一樣。這裡所說的水泉,是指男人的尿液。

如果能保住這些東西,人就會活著;如果保不住,人就會死亡。

倉廩不能儲藏,氣血就會受傷而恐懼,衣服被褥不能保暖,水泉流淌不止,這些都是神氣得以安居和守衛的標誌。如果神氣失去了它守衛的地方,人就會死亡。

我們怎麼知道神氣是否守住了呢?如果衣服被褥不能保暖,說話不分好壞,不避親疏,這些都是神氣混亂的證據。

「夫五藏者,身之強也藏安則神守,神守則身強,故曰身之強也。頭者,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。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附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附』一作『俯』,《太素》作『跗』。」,筋將憊矣。

白話文:

身軀的五臟六腑,是我們身體的堡壘。當內臟安穩時,神智就會安定,神智安定,身體就會強健,所以說五臟六腑是身體的堡壘。

頭部是精氣明澈的所在,如果頭部傾斜,目光呆滯,說明精氣快要耗盡了。背部是胸部的依託,如果背部彎曲,肩膀塌陷,說明胸部機能將要衰敗了。腰部是腎臟的所在,如果腰部轉動困難,說明腎臟快要衰弱了。膝蓋是筋脈的所在,如果膝蓋屈伸困難,走路時彎腰駝背,說明筋脈快要衰弱了。

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乆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皆以所居所由而爲之府也。得強則生,失強則死強,謂中氣強固以鎮守也。」

白話文:

骨頭是骨髓的倉庫,不能久站,走動時會晃動,骨頭就會疲憊。骨頭的疲憊與所住的地方和所走的路有關。內氣強固則身體健康,內氣不足則身體衰弱。強固是指內氣強健有力,可以穩固身體。

歧伯曰新校正云:「詳此歧伯曰前無問。」:「反四時者,有餘爲精,不足爲消。應太過,不足爲精。應不足,有餘爲消。隂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廣陳其脉應也。夫反四時者,諸不足皆爲血氣消損,諸有餘皆爲邪氣勝精也。隂陽之氣,不相應合,不得相營,故曰關格也。。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(新校正本註:「這一段文字前面沒有相關提問。」):

違背四時規律,精氣有餘則化生,不足則消亡。應當太過的時候,不足則化生精氣。應當不足的時候,有餘則消亡精氣。陰陽不協調,這種疾病稱為「關格」。

違背四時規律,凡是不足的,都是氣血消散所致;凡是有餘的,都是邪氣勝過精氣。陰陽之氣不能協調配合,不能互相滋養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

帝曰:「脉其四時動柰何?知病之所在柰何?知病之所變柰何?知病乍在内柰何?知病乍在外柰何?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言欲順四時及隂陽相應之狀候也。!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四時脈象的變化如何?如何辨別疾病所在?如何瞭解疾病的變化?如何知道疾病剛發於內?如何知道疾病剛發於外?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請您解答嗎?這關係到順應四時以及陰陽相對應的徵候。」

歧伯曰新校正云:「詳此對與問不甚相應,脉四時動病之所在,病之所變,按文頗對,病在内在外之說,後文殊不相當。」:「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指可見隂陽之運轉,以明隂陽之不可見也。萬物之外,六合之内,天地之變,隂陽之應,彼春之暖爲夏之暑,彼秋之忿爲冬之怒,四變之動,脉與之上下六合,謂四方上下也。春暖爲夏暑,言陽生而至盛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(新校正本註釋):詳閱這段問答,內容並不十分相應。脈象隨著四季變化而運動,反映出疾病所在和病情的變化,依據文章內容來看,這部分回答還算恰當。至於疾病位於內外之說,後面文章卻不甚相符。

請求闡述脈象與天運轉化之間的關係,手上的脈象可以觀察到陰陽運轉,藉此瞭解看不見的陰陽變化。天地之間,四方上下,宇宙變化,陰陽呼應,例如春天的溫暖轉化為夏天的炎熱,秋天的乾燥轉化為冬天的寒冷,在四時變化的過程中,脈象與之上下運轉相應。六合:指四方上下。春暖化為夏暑,表示陽氣生發而達至鼎盛。

秋忿而冬怒,言隂少而之壯也。忿,一爲急,言秋氣勁急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注本『暖』作『緩』。」。以春應中規春脉耎弱,輕虚而滑,如規之象,中外皆然。故以春應中規。夏應中矩夏脉洪大兼之滑數,如矩之象,可正平之,故以夏應中矩。秋應中衡秋脉浮毛,輕濇而散,如秤衡之象,髙下必平,故以秋應中衡。

白話文:

秋天躁怒,而冬天震怒,這是因為陰氣逐漸衰弱而陽氣漸漸壯大的緣故。躁怒,表現為急迫,說明秋氣勁急。

春季脈象符合中規,春季脈象細弱,輕飄而滑利,就像圓規一樣,內外都是如此。所以用春季應對中規。

夏季脈象符合中矩,夏季脈象洪大而且又滑數,就像矩尺一樣,可以正平,所以用夏季應對中矩。

秋季脈象符合中衡,秋季脈象浮而不實,輕浮而散漫,就像秤衡一樣,高低必須平穩,所以用秋季應對中衡。

,冬應中權冬脉如石兼沉而滑,如秤權之象,下逺於衡,故以冬應中權也。以秋中衡、冬中權者,言脉之髙下異處如此爾,此則隨隂陽之氣,故有斯四應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冬天的脈象應該是中權,就像石頭一樣沉重而滑溜,如同秤砣的形狀,低於秤桿。所以將冬天對應中權。之所以秋天中衡、冬天中權,是因為脈象的高低位置不同而已。這是隨著陰陽之氣而變化,所以才會有這四種不同的脈象。

「是故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隂氣微下。夏至四十五日,隂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隂陽有時,與脉爲期,期而相失,知脉所分,分之有期,故知死時察隂陽升降之準則,知經脉遞遷之象,審氣候遞遷之失,則知氣血分合之期,分期不差,故知人死之時節。微妙在脉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隂陽始推隂陽升降精微妙用,皆在經脉之氣候,是以不可不察,故始以隂陽爲察候之綱紀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冬至後的四十五天,陽氣略微上升,陰氣略微下降。夏至後的四十五天,陰氣略微上升,陽氣略微下降。陰陽之氣有時而生,有時而降,與經脈相應,過了這個時節就會衰落。如果知道經脈的變化,就知道每期分合的時間,從而知道死亡的時間。從觀察陰陽升降準則,能知道經脈遞遷的現象;從審視氣候變化發現異常,就能知道氣血分合的時間。分期準確,就能知道人死亡的時間。微妙之處就在於經脈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觀察有條理,從陰陽開始推導,陰陽升降的精妙運用,都體現在經脈的氣候變化中,所以不能不仔細觀察,所以一開始就以陰陽為觀察的綱領。

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爲宜言始所以知有經脉之察候司應者,何哉?蓋從五行衰王而爲準度也。徵求太過不及之形診,皆以應四時者爲生氣所宜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宜』作『數』。」。補寫勿失,與天地如一有餘者寫之,不足者補之,是則應天地之常道也。

白話文:

從一開始有經脈,是由五行而生。經脈的產生有一定的規律,四時都各自適宜,這說明瞭解經脈的診候和作用,是依據什麼呢?就是根據五行衰旺的變化作為準則。

通過徵求和檢查過度或不足的症狀,都根據適應四時的生氣為合宜。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,『宜』應該作『數』。」不要漏寫,用天地之道來做類比,過多的要寫出來,不足的要補充上去,這樣才能符合天地運行的常道。

然天地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,是法天地之道也。寫補之宜,工切審之,其治氣亦然。得一之情,以知死生曉天地之道,補寫不差,旣得一情亦可知生死之準的。

白話文:

天地法則遵循著「削減有餘,補充不足」的原則,而中醫的治療方法也遵循這一法則。在寫補方的時候,應仔細審視患者的病情,中氣治療也是如此。把握住病情的本質,就能明瞭生死的規律和天地法則,對症下藥,治療效果就會很準確。不僅能準確治療,還能預測生死的準則。

「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脉合隂陽聲表宮商角徵羽,故合五音。色見青黃赤白黑,故合五行。脉彰寒暑之休王,故合隂陽之氣也。是知隂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隂爲水,故夢涉水而恐懼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水爲隂。」。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爲火,故夢大火而燔灼也。

白話文:

聲音分為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種,與五音相應;顏色分為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色,與五行相應;脈象反映寒暑盛衰,與陰陽之氣相應。

所以,知道陰氣過盛時,就會夢見在深水中恐懼。因為陰屬水,所以夢見在水中恐懼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水為陰。」

陽氣過盛時,就會夢見大火燃燒。因為陽屬火,所以夢見大火燃燒。

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火爲陽。」。隂陽俱盛,則夢相殺毀傷亦類交爭之氣象也。上盛則夢飛。下盛則夢墮氣上則夢上,故飛。氣下則夢下,故墮。甚飽則夢予内有餘故。甚飢則夢取内不足故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火氣為陽。」當陰陽氣都很旺盛時,夢境中出現互相殺戮、毀傷的景象,就像戰場上的交戰一樣。

氣勢強盛的話,會夢見自己飛翔。氣勢衰微的話,會夢見自己墜落。氣往上運行,所以夢見往上飛;氣往下運行,所以夢見往下墜。

吃得太飽會夢見腹中有餘。極度飢餓時會夢見進食,那是因為身體內部有不足之處。

「肝氣盛則夢怒肝在志爲怒。肺氣盛則夢哭肺聲哀,故爲哭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是知隂盛則夢涉大水恐懼』至此乃《靈樞》之文,誤置於斯,仍少心脾腎氣盛所夢,𫝆具《甲乙經》中。」。短蟲多則夢聚衆身中短蟲多則夢聚衆。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長蟲動則内不安,内不安則神躁擾,故夢是矣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,應他經脫簡文也。」。

白話文:

肝氣旺盛,就會做生氣的夢。因為肝臟主管人的情緒,與生氣有關。肺氣旺盛,就會做哭泣的夢。因為肺臟主氣,氣虛就會發出哀鳴聲,所以會做哭泣的夢。

… …

新校正本注釋說:「詳細看看,從『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』到這裏,都是《靈樞》的內容,誤放在這裏了。還少了心、脾、腎氣盛所做的夢,這些內容應該在《甲乙經》中。」

如果體內有許多短蟲,就會做夢夢見很多人聚在一起。如果體內有許多長蟲,就會做夢夢見彼此攻擊、相互傷害。因為長蟲活動,就會讓身體內部不安,內部不安就會讓精神躁動不安,所以才會做這樣的夢。

… …

新校正本注釋說:「詳細看看,這兩句話也不應該出現在這裏,應該是在其他經書中遺失的文字。」

「是故持脉有道,虚靜爲保前明脉應,此舉持脉所由也。然持脉之道,必虚其心,靜其志乃保,定盈虚而不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保』作『寶』。」。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雖出猶未全浮。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泛泛,平貌。陽氣大盛,脉氣亦象萬物之有餘,易取而洪大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把脈的方法有道理,虛靜以保持脈象清晰,這就是把脈的原因。然而,把脈的方法,必須心境空虛,志向平靜,才能保持,而不會失去虛實的判斷。

春天脈浮,像魚兒遊在水波中,雖然浮出水面,但還沒有完全浮起。夏天脈在皮膚表面,像萬物茂盛的樣子。陽氣旺盛,脈氣也像萬物茂盛一樣,容易摸到而且宏大。

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隨陽氣之漸降,故曰下膚。何以明陽氣之漸降,蟄蟲將欲藏去也。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在骨,言脉深沉也。蟄蟲周密,言陽氣伏藏。君子居室,此人事也。

白話文:

到了秋天,動物開始從表皮層移動到深層,這是因為陽氣逐漸下降的緣故,所以稱為「下膚」。

為什麼知道陽氣逐漸下降,因為動物將要開始冬眠了。到了冬天,動物會躲藏在骨骼中,而人也要住在骨骼中(也就是脈搏深沉),表示陽氣已經收斂。

動物躲藏在骨骼中,說明陽氣已經潛藏起來。人住在骨骼中,這是人為的行為。

「故曰:『知内者,按而紀之知内者,謂知脉氣也,故按而爲之綱紀。。知外者,終而始之知外者,謂知色象,故以五色終而復始。。』此六者持脉之大法見是六者,然後可以知脉之遷變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前對帝問脉其四時動柰何之事。」。

白話文:

因此古書上說:「瞭解內部的人,要按脈來記錄。所謂瞭解內部,是指了解脈絡氣象,所以要按脈來建立綱領。瞭解外部的人,要從結束到開始。所謂瞭解外部,是指了解顏色的象徵,所以要以五種顏色從結束到開始。」這六個方法是診脈的關鍵,瞭解這六點之後,才能知道脈搏的變化。

新校正的版本註解: 深入地對之前黃帝詢問四時脈搏動脈的變化進行了解釋。

「心脉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搏,謂搏擊於手也。諸脉搏堅而長者,皆爲勞心而藏脉氣虚極也。心手少隂脉,從心系,上俠咽喉,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。其耎而散者,當消環自已諸脉耎散,皆爲氣實血虚也。消,謂消散。環,謂環周,言其經氣如環之周,當其火王自消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臟脈搏有力而持久,就會出現舌頭蜷縮、無法說話的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「搏擊於手」。所有脈搏有力而持久的,都是因為過度勞累而導致臟腑氣血極度虛弱。心與手少陰經脈,從心臟系統延伸,向上經過咽喉,所以會導致舌頭蜷縮短小、無法說話。

如果脈搏虛弱而散亂,應當消散環繞的邪氣,自己痊癒。所有脈搏虛弱散亂的,都是因為氣血不足。消散,是指消散邪氣。環繞,是指像環狀物一樣周圍環繞,意思是經絡的氣血就像環繞一週一樣,而邪火會自己消散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環』作『渴』。」。肺脉搏堅而長,當病唾血肺虚極則絡逆,絡逆則血𣳘,故唾出也。其耎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𫝆不復散發也汗𣳘玄府,津液奔湊,寒水灌洗,皮密汗藏,因灌汗藏,故言灌汗,至𫝆不復散發也。灌,謂灌洗。盛暑多爲此也。

白話文:

以前版本寫作「環」,但新校正本指出根據《甲乙經》應該是「渴」。

肺脈搏動堅實而有力且時間長,這時容易出現咯血的症狀。肺氣極度虛弱時,經絡會逆行,經絡逆行就會導致血液上逆,因此吐出血液。

如果脈搏虛浮而散亂,這時容易出現出汗的症狀,嚴重到連毛孔都不能張開散熱也不能發汗。汗液會從皮膚的玄府外洩,津液向外奔湧,寒水灌洗皮膚,阻礙了皮膚汗腺的正常功能,汗液無法排泄,所以稱為「灌汗」,嚴重到毛孔都不能張開散熱也不能發汗。灌,指灌洗。這種情況在酷暑時節較常見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下文,諸藏各言色而心肺二藏不言色者,疑闕文也。」。肝脉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脇下,令人喘逆諸脉見本經之氣,而色不應者,皆非病從内生,是外病來勝也。夫肝藏之脉端直以長,故言曰:「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也。」肝主兩脇,故曰:「因血在脇下也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記載:「肝脈搏動堅實而長,顏色不青,如果出現病症,脈搏會下沉如同搏動,因為血液在脇下,讓人喘不過氣,其他的脈象也反映出肝經的氣息,但顏色卻不符合,這些都是外來的病症影響,並非內在病變。」由於肝藏的脈象筆直而長,所以說「顏色不青,如果出現病症,脈搏會下沉如同搏動」。肝臟主宰兩脇,所以說「因為血液在脇下」。

」肝厥隂脉布脇肋,循喉嚨之後,其支別者,復從肝別,貫鬲,上注肺,𫝆血在脇下,則血氣上熏於肺,故令人喘逆也。其耎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,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面色浮澤是爲中濕血虚,中濕水液不消,故言當病溢飲也,以水飲滿溢,故滲溢易而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易』作『溢』。

」。

白話文:

肝臟所屬的陰脈分佈在兩側的肋骨下,沿著喉嚨後面。它的分支從肝臟分出,貫穿隔膜,向上連接到肺臟。如果脇下有出血,血氣就會燻蒸到肺部,導致人喘息逆亂。

如果臉色浮腫、發亮,可能是由水腫引發的。水腫是由於過度口渴,大量喝水,水分滲透到肌膚、腸胃之外。面色浮腫而有光澤說明是濕氣和血虛造成的。濕氣導致水分無法消散,因此容易產生水腫,並滲透到肌膚、腸胃之外。

「胃脉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胃虚色赤,火氣牧之。心象於火,故色赤也。胃陽明脉從氣衝下髀,抵伏兔,故病則髀如折也。其耎而散者,當病食𤷒𤷒,痛也。胃陽明脉,其支別,者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鬲,屬胃,絡脾,故食則痛悶而氣不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謂𤷒爲痛,義則未通。

白話文:

胃脈搏動堅硬且有力,脈色發紅,表示患有折髀胃虛,胃氣虛弱導致脈色發紅,這是因為有火氣在影響胃氣。心臟屬火,所以脈色發紅。胃陽明脈從氣衝穴向下運行到大腿,抵達伏兔穴,因此疾病發作時會感覺大腿像折斷了一樣。

如果胃脈脈象散亂無力,則表示患有飲食不消化,胸悶脹痛的疾病。胃陽明脈的支脈從大迎穴前面向下分出,到達人迎穴,沿著喉嚨,進入缺盆穴,向下進入膈肌,連接到胃,絡於脾臟,因此飲食後會感覺胸悶脹痛,氣機不暢。

校正說明:

「𤷒」字表示疼痛,但這句話的意思還不明確。

」。脾脉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脾虚則肺無所養,肺主氣,故少氣也。其耎而散,色不澤者,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色氣浮澤爲水之候,色不潤澤,故言若水狀也。脾太隂脉,自上内踝前廉,上踹内,循胻骨後,交出厥隂之前,上循膝股内前廉,入腹,故病足胻腫也。腎脉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色氣黃赤是心脾干腎,腎受客陽,故腰如折也。

白話文:

脾脈

  • 脈搏堅硬而細長,顏色黃色,表示脾氣虛弱,肺氣得不到滋養。肺主氣,所以會氣虛。
  • 脈搏散亂,顏色暗淡,表示腿部浮腫,像水一樣。顏色浮腫有光澤是水氣的徵兆,顏色不明亮,所以說是像水一樣。脾脈屬於太陰經,從內踝前面往上走,經過腿內側,沿着小腿骨後方,交會於厥陰脈之前,往上走過膝蓋和小腿內側前面,進入腹部,所以會引起腿部浮腫。

腎脈

  • 脈搏堅硬而細長,顏色黃中帶赤,表示腰部折痛。顏色黃赤說明是心脾影響了腎,腎被外來的陽氣侵犯,所以腰部會像折斷一樣疼痛。

腰爲腎府,故病發於中。其耎而散者,當病少血,至𫝆不復也腎主水以生化津液,𫝆腎氣不化,故當病少血至𫝆不復也。」

白話文:

腰部是腎臟的住所,所以腰部的疾病是由於腎臟出了問題。腰部肌肉鬆軟、鬆散的人,往往是氣血不足,導致腎氣不能正常運行,不能生成津液,因此會出現氣血不足,甚至腎功能衰竭的症狀。

帝曰新校正云:「詳帝曰:『至以其勝治之愈。』全元起本在〈湯液篇〉。」:「診得心脉而急,此爲何病?病形何如?」

白話文:

黃帝說:重新校正的《內經》說:「仔細思量,黃帝說:『用勝過它的方法來治療它才會好。』全元起原本在〈湯液篇〉中。」:「診斷出脈搏急促,這是什麼病?病情的症狀如何?」

歧伯曰:「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心爲牡藏,其氣應陽,𫝆脉反寒,故爲疝也。諸脉勁急者,皆爲寒。形,謂病形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何以言之?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病名叫做心疝,少腹部位應該會出現病竈。心臟是屬陽的臟腑,它的氣應該溫熱,但脈象卻是冰冷的,所以才會形成疝氣。各種脈象緊繃急促的,都是因為寒氣所致。病竈指的是看得見的病徵。」

歧伯曰:「心爲牡藏,小腸爲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也少腹,小腸也。〈靈蘭秘典論〉曰:「小腸者,受盛之官,以其受盛,故形居于内也。」。」

帝曰:「診得胃脉病形何如?」

白話文:

岐伯說:「心臟是陽氣的臟器,小腸是它的輔助器官,所以少腹部位應該有一定的形狀。小腸就是少腹部位。〈靈蘭祕典論〉說:「小腸是儲存食物的器官,因為它儲存食物,所以它的形狀處於人體內部。」

歧伯曰:「胃脉實則脹,虚則𣳘脉實者,氣有餘,故脹滿。脉虚者,氣不足,故𣳘利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在。」。」

帝曰:「病成而變,何謂?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胃氣實:則肚子脹,胃氣虛:則拉肚子。氣多的時候會脹滿,氣不足的時候會拉肚子。」~~,~~再與前文對照,可以知道如何得知疾病所在。

歧伯曰:「風成爲寒熱〈生氣通天論〉曰:「因於露風乃生寒熱。」故風成爲寒熱也。癉成爲消中癉,謂濕熱也,熱積於内,故變爲消中也。消中之證,善食而瘦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爲消中,按本經多食數溲爲之消中,善食而瘦乃是食㑊之證,當云善食而溲數。」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風引起寒熱。」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「因為感受露風而產生寒熱。」所以風會引起寒熱。瘧疾變成腹中劇痛,稱為「消中」,這是因為體內濕熱壅積,所以會變成腹中劇痛。患有腹中劇痛的症狀,特點是能吃很多但身體消瘦。校正本上說:「根據王注,『能吃很多但身體消瘦』是腹中劇痛的特點,但是《本經》中記載的是『吃得多且小便多』是腹中劇痛的特點,『能吃很多但身體消瘦』應該是食慾旺盛的症狀,所以應該說是『能吃很多且小便多』。」

厥成爲巔疾厥,謂氣逆也,氣逆上而不已,則變爲上巔之疾也。乆風爲飧𣳘乆風不變,但在胃中,則食不化而𣳘利也。以肝氣内合而乘胃,故爲是病焉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風氣通於肝,故内應於肝也。」。脉風成爲癘〈經風論〉曰:「風寒客於脉而不去,名曰癘風。」又曰:「癘者有榮氣熱附,其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。

白話文:

厥成爲巔疾

厥:指氣往上逆。氣往上逆不停,就變成頭頂部的疾病。

乆風爲飧𣳘

久風病變,停留於胃中,會導致食物不能消化而腹瀉。因為肝氣內合,影響到胃,所以會得這種病。

〈隂陽應象大論〉說:「風氣通於肝,所以內應於肝。」

脈風成爲癘

〈經風論〉說:「風寒停留在經脈中不去,稱為癘風。」又說:「癘風患者,有榮氣熱附著,氣息不清,所以導致鼻樑潰壞,面色暗淡,皮膚潰爛。」

」然此則癩也。夫如是者,皆脉風成結變而爲也。病之變化,不可勝數新校正云:「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柰何。」。」

帝曰:「諸癰腫、筋攣、骨痛,此皆安生安,何也,言何以生之。?」

白話文:

這就是癩病。像這種情況,都是脈風形成結塊,變化而成。疾病的變化,多得難以細數。

歧伯曰:「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八風,八方之風也。然癰腫者,傷東南、西南風之變也。筋攣骨痛者,傷東風、北風之變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,其傷人也,外在筋紐。風從東南來,名曰弱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肌。風從西南來,名曰謀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肉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這種寒氣導致的腫脹,是受到八種風的影響。八風指的是八個方向的風。而癰腫的症狀,是受到東南風和西南風的影響。筋攣和骨痛的症狀,是受到東風和北風的影響。《靈樞經》記載:『風從東方來,叫做嬰兒風,這種風傷人,主要影響筋脈。風從東南來,叫做弱風,這種風傷人,主要影響肌肉。風從西南來,叫做謀風,這種風傷人,主要影響肌肉。

風從北方來,名曰大剛風,其傷人也,外在於骨。」由此四風之變,而三病乃生,故下問對是也。」

帝曰:「治之柰何?」

白話文:

風從北方來,叫做大剛風,它傷害人時,影響在外在的骨骼上。由這四種風的變化,產生了三種疾病,所以以下是問答的內容。

皇帝問:「該如何治療呢?」

歧伯曰:「此四時之病,以其勝治之愈也勝,謂勝剋也。如金勝木,木勝土,土勝水,水勝火,火勝金,此則相勝也。。」

白話文:

岐伯說:「這些四季之病,用相剋的治療方法治癒。所謂的勝,就是相剋。就像金剋木,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這是相剋。」

帝曰:「有故病五藏發動,因傷脉色,各何以知其乆暴至之病乎重以色氣,明前五藏堅長之脉,有自病故病及因傷候也。!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有的人患有舊疾,五臟發作,因傷及脈色,如何得知是久病還是暴病呢?要根據面色和氣色,瞭解前五臟堅長之脈,有自發疾病、舊病及受傷的外徵。」

歧伯曰:「悉乎哉問也!徵其脉小,色不奪者新病也氣乏而神猶強也。徵其脉不奪,其色奪者,此乆病也神持而邪凌其氣也。徵其脉與五色俱奪者,此乆病也神與氣俱衰也。徵其脉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神與氣俱強也。肝與腎脉並至,其色蒼赤,當病毀傷不見血,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肝色蒼,心色赤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問題問得太透徹深刻了!如果脈搏細小,氣色未減,這是新病發作,元氣不足但精神尚好。如果脈搏未減,但氣色變差,這是久病纏身,精神尚能支撐,但邪氣已侵犯元氣。如果脈搏和氣色都變差,這是久病不癒,元神和元氣都已衰弱。如果脈搏和氣色都沒有變差,這是新病發作,元神和元氣都很旺盛。肝經與腎經的脈絡匯合在同一個位置,顏色青中帶紅,這是受了外傷,皮肉雖已破損但未見出血,如果傷口已出血且濕潤,就像泡在水裡一樣,其中青色代表肝,紅色代表心。

赤色見當脉洪,腎脉見當色黑,𫝆腎脉來反見心色,故當因傷而血不見也。若已見血,則是濕氣及水在腹中也,何者?以心腎脉色,中外之候不相應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顯示紅色,表示腎脈虛弱;如果腎脈虛弱,脈色就會發黑;如果腎脈虛弱,但脈色卻顯現出心脈的紅色,表示受傷但血液沒有外露。如果已經看見出血,表示腹中有濕氣和水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心腎脈的顏色與內外症狀不符。

「尺内兩傍,則季脇也尺内,謂尺澤之内也。兩傍,各謂尺之外側也。季脇近腎,尺主之,故尺内兩傍則季脇也。尺外,以候腎。尺裏,以候腹中尺外,謂尺之外側。尺裏,謂尺之内側也。次尺外下兩傍,則季脇之分。季脇之上,腎之分。季脇之内,則腹之分也。附上,左外以候肝,内以候鬲肝主賁。

白話文:

尺澤內兩側,就是季脇 尺澤內,指的是尺澤穴的內側。兩側,是指尺澤穴的左右外側。季脇靠近腎臟,尺澤穴主治腎臟,因此尺澤內兩側就是季脇。

尺澤外,可以診察腎臟。尺澤內,可以診察腹部 尺澤外,指的是尺澤穴的外側。尺澤內,指的是尺澤穴的內側。尺澤外下兩側,是季脇的分佈區域。季脇的上方,是腎臟的分佈區域。季脇的內側,是腹部的分佈區域。

從上往下看,左外側可以診察肝臟,內側可以診察膈肌 肝臟主治食管賁門。

賁,鬲也。右外以候胃,内以候脾脾居中,故以内候之,胃爲市,故以外候之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内以候胸中肺葉垂外,故以外候之。胸中主氣管,故以内候之。左外以候心,内以候膻中心主鬲中也。膻中則氣海也,嗌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以膻中爲嗌也,疑誤。

白話文:

賁脈,就是橫膈膜。右外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胃氣;內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脾氣。脾位在中間,所以用內側脈搏來判斷;胃主管消化,所以用外側脈搏來判斷。上附脈,右外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肺氣;內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胸中的肺葉。肺葉垂在外側,所以用外側脈搏來判斷;胸中主管氣管,所以用內側脈搏來判斷。左外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心氣;內側的脈搏,可以反映膻中。膻中是元氣的所在,也是咽喉。~~,~~據新校正本考證,詳細地記載王氏認為膻中就是咽喉,這是錯誤的。

」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上前,謂左寸口。下前,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。上後,謂右寸口。下後謂胸之後背及氣管也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事也上竟上,至魚際也。下竟下,謂盡尺之脉動處也。少腹、胞、氣海在膀胱。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之氣動靜,皆分其近逺及連接處所名目,以候之知其善惡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文: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上前,謂左寸口。下前,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。上後,謂右寸口。下後謂胸之後背及氣管也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事也上竟上,至魚際也。下竟下,謂盡尺之脈動處也。少腹、胞、氣海在膀胱。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之氣動靜,皆分其近逺及連接處所名目,以候之知其善惡也。

前段用來診脈前部,後段用來診脈後部與前部上方,指的是左寸口脈。下前端指胸部前面、膈肌和氣海穴。上後端指右寸口脈。下後端指胸部後面、背部和氣管。上端包括上部,指胸部和喉嚨部位。下端包括下部,指小腹、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部。上端最遠到魚際穴。下端最遠到尺脈終止的部位。小腹、子宮、氣海穴位於膀胱經上。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部的氣血運行,根據它們的遠近和連接部位名稱進行診脈,從而瞭解它們的好壞。

「麤大者,隂不足,陽有餘,爲熱中也麤大,謂脉洪大也。脉洪爲熱,故曰熱中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虚,爲厥巔疾。來徐去疾,上虚下實,爲惡風也亦脉狀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以上虚,故陽氣受也。有脉俱沉細數者,少隂厥也尺中之有脉沉細數者,是腎少隂氣逆也,何者?尺脉不當見數,有數故言厥也。俱沉細數者,言左右尺中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粗大,這是陰氣不夠,陽氣過盛,導致熱氣在體內迴盪。粗大是指脈搏洪大。脈搏洪大表示有熱,所以稱為熱中。

脈搏來得快,去得慢,這是上盛下虛,導致厥巔疾。厥巔疾是一種疾病名稱。脈搏來得慢,去得快,這是上虛下實,導致惡風。惡風也是一種疾病名稱。

所以中惡風的人,是陽氣受到侵襲。因為上虛,所以陽氣容易被侵襲。

有脈象同時沉細而數,這是少陰厥。尺脈中如果有脈象沉細而數,這是腎少陰的氣逆行。為什麼呢?尺脈不應該出現數的現象,出現數的現象,就說明出現了厥。同時沉細而數,是指左右尺脈中都有這種脈象。

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陽干於隂,隂氣不足,故寒熱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數爲陽。」。浮而散者,爲眴仆脉浮爲虚,散爲不足,氣虚而血不足,故爲頭眩而仆倒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沉細而分散,說明身體有寒熱交替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陽氣侵犯陰氣,導致陰氣不足,從而產生寒熱。正如《正理論》所說:「數為陽。」

如果脈象浮而分散,說明脈象虛弱、氣血不足,導致頭暈目眩,甚至暈倒。

「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爲熱,其有躁者,在手言大法也,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脉之中。躁者,病在手陽脉之中也。故又曰:「其有躁者,在手也。」陽爲火氣,故爲熱。諸細而沉者,皆在隂,則爲骨痛,其有靜者在足細沉而躁,則病生於手隂脉之中,靜者,病生於足隂脉之中也,故又曰:「其有靜者,在足也。」隂主骨,故骨痛。

白話文:

身體浮腫但不躁動的,都屬於陽氣,所以會感到發熱。如果浮腫同時伴有躁動,則在手陽經。但只有浮腫而沒有躁動的,則疾病在足陽經中。躁動的,疾病在手陽經中。所以又說:「如果有躁動的,在手。」陽氣屬於火氣,所以發熱。身體細小而下沉的,都屬於陰氣,所以會導致骨頭疼痛。如果細小下沉同時伴有靜止不動,則疾病在手陰經中。靜止不動的,疾病在足陰經中。所以又說:「如果有靜止不動的,在足。」陰氣主骨,所以骨頭疼痛。

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脉也,洩及便膿血代,止也。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,故言病在陽之脉,所以然者,以洩利及膿血,脉乃爾。諸過者切之。濇者,陽氣有餘也。滑者,隂氣有餘也陽有餘則血少,故脉濇。隂有餘則氣多,故脉滑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氣多』疑誤,當是『血多』也。

白話文:

脈絡一天中多次動彈的人,是陽脈發病了,瀉痢後便中帶有膿血,症狀就能緩解。脈絡一天中多次動彈是陽氣發病的現象,所以說發病在陽脈,原因是瀉痢,還有便中帶有膿血,脈絡才如此。脈絡動得過度則切之。脈絡鼓動有力,是陽氣有餘的表現。脈絡滑動,是陰氣有餘的表現。陽氣有餘,血液就少,所以脈絡鼓動有力。陰氣有餘,氣血就多,所以脈絡滑動。~~,校正的版本說道:「仔細推敲『氣多』可能有誤,應該是『血多』。」

」。陽氣有餘爲身熱,無汗。隂氣有餘爲多汗,身寒血少氣多,斯可知也。隂陽有餘則無汗而寒陽餘無汗,隂餘身寒,若隂陽有餘則當無汗而寒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過盛時,會表現為發燒,但不流汗。當陰氣過盛時,會導致多汗、身體寒冷。當氣血不足、多氣時,可以從這些症狀中得知。

如果陰陽氣都過盛,那麼應該是既沒有汗,又感到寒冷。但如果陽氣過盛,不會有汗;而陰氣過盛,身體會感到寒冷。因此,如果陰陽氣都過盛,那麼既應該沒有汗,又應該感到寒冷。

「推而外之,内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脉附臂筋,取之不審,推筋令逺,使脉外行,内而不出外者,心腹中有積乃爾。推而内之,外而不内,身有熱也脉逺臂筋,推之令近,逺而不近,是陽氣有餘,故身有熱也。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推筋按之,尋之而上,脉上涌盛是陽氣有餘,故腰足冷也。

白話文:
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

將筋脈往外推,內裡卻無法往外推動,表示心腹有積滯。治療時,脈絡附著在手臂筋脈上,如果取穴不準確,推動筋脈太遠,讓脈絡往外行走,內部卻無法往外排出的情況,表示心腹中有積滯。

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

將筋脈往內推,外表卻無法往內推動,表示身體有熱氣。治療時,脈絡遠離手臂筋脈,推動時要讓它靠近,但靠近後卻無法靠近,表示陽氣過盛,因此身體有熱氣。

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

將筋脈往上推,卻無法往下推動,表示腰足清冷。治療時,推動並按壓筋脈,往上尋找,脈絡往上湧動旺盛,表示陽氣過盛,因此腰足冰冷。
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上而不下,作下而不上。」。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推筋按之,尋之而下,脉沉下掣是陽氣有餘,故頭項痛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下而不上,作上而不下。」。按之至骨,脉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𤷒也隂氣太過故爾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「一個人吸氣時脈搏跳動兩次,呼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,呼吸與休息時脈搏跳動五次,再加上嘆息,這就是健康的人。健康的人是不生病的。經脈在全身循環一週,全長十六丈兩尺。呼吸時脈搏各跳動兩次,休息時脈搏又跳動一次,這樣就是五次跳動。計算起來,二百七十次呼吸中,氣血就能循環一週。如果以五十個周天為一個循環,也就是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那麼氣血就能運行八百一十丈。這樣就符合了自然的規律,脈搏和氣血沒有不足或過多,氣息平穩調和,所以叫做健康的人。用健康人的狀態來調整生病的人的狀態,醫生不生病,所以用健康人的平穩呼吸來調整生病的人的狀態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

人一呼脉一動,一吸脉一動,曰少氣呼吸脉各一動,準候減平人之半,計二百七十定息,氣凡行八丈一尺,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,氣都行四百五丈,少氣之理從此可知。人一呼脉三動,一吸脉三動而躁,尺熱曰病温,尺不熱,脉滑曰病風,脉濇曰𤷒呼吸脉各三動,準過平人之半,計二百七十息,氣凡行二十四丈三尺,病生之兆由斯著矣。夫尺者隂分位也,寸者陽分位也,然隂陽俱熱是則爲温,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。

白話文:

人一呼氣,脈搏動一下;一吸氣,脈搏再動一下,這叫做少氣,呼吸頻率和脈搏跳動頻率都減半,計算下來,正常人的270次呼吸中,氣只能運行8丈1尺。以此類推,如果13500次呼吸,氣所能運行的距離是450丈。由此可知少氣的原理。

人一呼氣,脈搏動三下;一吸氣,脈搏再動三下且脈搏快速,尺脈發熱的稱為溫病,尺脈不熱,脈搏滑利則為風病,脈搏遲緩則為氣血不暢,呼吸頻率和脈搏跳動頻率都過半,計算下來總共有270次呼吸,氣只能運行24丈3尺,疾病的徵兆由此可見。

脈搏尺位屬陰分,寸位屬陽分。如果陰陽兩部分都發熱,那就是溫病;如果只有陽分熱盛,那就是風中陽邪病。

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」滑爲陽盛,故病爲風。濇爲無血,故爲𢂽𤷒也。躁,謂煩躁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脉濇曰𤷒一句,下文亦重。」。

白話文:

《脈要精微論》記載:「感染風邪的人,陽氣受到影響。」脈象滑動代表陽氣旺盛,因此疾病表現為風證。脈象濡弱代表氣血不足,因此會出現中風、半身不遂的症狀。躁,指煩躁不安。「」這句話有誤,《甲乙經》中沒有「脈濡曰中」這句話,下文也重複了這句話。

人一呼脉四動以上曰死,脉絕不至曰死,乍疏乍數曰死呼吸脉各四動,準候過平人之倍,計二百七十息,氣凡行三十二丈四尺,況其以上耶!《脉法》曰:「脉四至曰脫精,五至曰死。」然四至以上亦近五至也,故死矣。然脉絕不至,天眞之氣已無。乍數乍疏,胃榖之精亦絕,故皆死之候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一作『敗』。」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是死亡。脈搏完全停止跳動也是死亡。脈搏忽疏忽數也是死亡。呼吸和脈搏的跳動都達到四次,是正常人的一倍,大約是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行走了三十二丈四尺,而且脈搏跳動比這個還要多。

《脈法》上說:「脈搏跳動四次就脫精,五次就死亡。」四次以上的脈搏跳動也接近五次,所以也是死亡。但是脈搏完全停止跳動,就沒有了天生的元氣。脈搏忽數忽疏,胃中精氣也已經衰竭,所以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
「平人之常氣稟於胃。胃者,平人之常氣也常平之氣,胃海致之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胃爲水榖之海也。」《正理論》曰:「榖入於胃,脉道乃行。」。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逆,謂反平人之候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人常稟氣於胃,脉以胃氣爲本,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的元氣來自於胃。胃是人體的根本,它維持著正常的狀態,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胃是水穀的湖泊。」《正理論》說:「穀物進入胃,脈絡才能運作。」人體沒有胃氣就會生病,生病就是違背了常態。新校正本解釋道:「《甲乙經》說:『人體的元氣來自於胃,脈絡以胃氣為根本,沒有胃氣就會生病,生病就會死亡。』」

春胃微弦,曰平言微似弦,不謂微而弦也。鈎及耎弱毛石義並同。弦多胃少,曰肝病,但弦無胃,曰死謂急而益勁,如新張弓絃也。胃而有毛,曰秋病毛,秋脉金氣也。毛甚,曰𫝆病木受金邪故𫝆病。藏眞散於肝,肝藏筋膜之氣也象陽氣之散發,故藏眞散也。〈藏氣法時論〉曰:「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取其順氣。

」。

白話文:

春季的脈象略微似弦,這表示脈象稍有緊繃感,而不是指脈象微弱而緊繃。鉤脈及弱脈、毛脈、石脈的意思都相同。

如果脈象緊繃而胃氣較弱,表示肝臟有病;如果脈象緊繃而沒有胃氣,表示將有急症,會變得越來越緊繃,就像新張的弓弦一樣。

如果脈象中有毛脈,表示秋季患病,因為毛脈是金氣的象徵。如果毛脈很明顯,表示有肝氣鬱結的病,因為木氣受金邪侵襲,所以會導致肝氣鬱結。

《藏眞散於肝》一書中記載:「肝臟氣機需要疏散,要多吃辛辣的食物來疏散肝氣,以便順應肝氣的性質。」

「夏胃微鈎曰平,鈎多胃少曰心病,但鈎無胃曰死謂前曲後居,如操帶鈎也。。胃而有石,曰冬病石,冬脉水氣也。。石甚曰𫝆病火被水侵,故𫝆病。。藏眞通於心,心藏血脉之氣也象陽氣之炎盛也。〈藏氣法時論〉曰:「心欲耎,急食鹹以耎之,取其順氣。」。

白話文:

夏天胃氣微弱,好像釣鉤一樣,表示胃氣和順。釣鉤多而胃氣少,表示心臟有病。如果完全沒有胃氣,就表示死亡。

「前曲後居」的形狀,就像釣鉤一樣。如果胃中有結石,稱為「冬病石」,這是冬季水氣鬱積的緣故。結石嚴重,稱為「𫝆病」,是火氣被水氣侵襲所致,因此稱為「𫝆病」。

心臟與大腦相通,心臟儲藏著血液和脈搏的氣。陽氣就像火焰般旺盛。《藏氣法時論》說:「心氣虛弱時,應快速食用鹹味食物來補充,以順暢氣息。」

「長夏胃微耎弱曰平,弱多胃少曰脾病,但代無胃曰死謂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。。耎弱有石曰冬病石,冬脉,水氣也。次其勝剋,石當爲弦,長夏土絕,故云石也。。弱甚曰𫝆病弱甚爲土氣不足,故𫝆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弱』作『石』。」。藏眞濡於脾,脾藏肌肉之氣也以含藏水榖,故藏眞濡也。。

白話文:

夏天長了,胃氣虛弱輕微的叫做「平」,虛弱而胃氣不足的叫做「脾病」,只有代替胃氣而沒有自己的叫做「死」,意思是說運動中斷不能恢復。

虛弱中帶有硬塊的叫做「冬病石」,是冬天脈絡不通暢,水氣停滯造成的。根據五行相生相剋,水克土,冬天水旺土弱,所以出現硬塊。

虛弱嚴重的叫做「脾病」,因為土氣不足,所以脾氣虛弱。藏在人體內的真氣滋潤脾臟,脾臟貯藏肌肉的氣,因為它含有水液和穀物,所以稱為「藏真濡」。

「秋胃微毛曰平,毛多胃少曰肺病,但毛無胃曰死謂如物之浮,如風吹毛也。毛而有弦曰春病弦,春脉,木氣也。次其乘剋,弦當爲鈎,金氣逼肝則脉弦來見,故不鈎而反絃也。弦甚曰𫝆病木氣逆來乘金則𫝆病。藏眞髙於肺,以行榮衞隂陽也肺處上焦,故藏眞髙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榮氣之道,内榖爲實,榖入於胃,氣傳與肺,流溢於中而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。」以其自肺宣布,故云以行榮衞隂陽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實』一作『寶』。」。

白話文:

秋天胃部的細小絨毛如果稀疏,說明身體平和;絨毛多而胃部少量,說明患有肺病;只有絨毛而沒有胃液,預示著死亡;這就像東西漂浮在水面,就像風吹毛髮一樣。

如果脈搏中有弦狀,說明患有春季之病。春季的脈象,屬於木氣。接下來談談五行相剋,弦狀脈象應該是鉤狀的,但金氣壓迫肝臟時,脈象會變成弦狀,所以不是鉤狀而是弦狀。

如果弦狀脈象很明顯,說明患有𫝆病(肝氣逆行侵犯肺金)。

藏眞位於肺部之上,用於運送榮衛之氣和陰陽之氣。肺位於上焦,所以藏眞位於肺部之上。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榮氣的運行,內部終止於穀物,穀物進入胃中,氣傳給肺,在身體的中部流動,並且散佈到身體外部,精純的部分在經絡中運行。」因為榮衛之氣和陰陽之氣是由肺部宣佈的,所以說是用於運送榮衛之氣和陰陽之氣的。

「冬胃微石曰平,石多胃少曰腎病,但石無胃曰死謂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也。。石而有鈎曰夏病鈎,夏脉,火兼土氣也。次其乘剋,鈎當云弱,土王長夏不見正形,故石而有鈎兼其土也。。鈎甚曰𫝆病水受火土之邪故𫝆病。。藏眞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腎居下焦,故云藏眞下也。腎化骨髓,故藏骨髓之氣也。。

白話文:

  • 冬季胃氣微弱,有少許胃石,則稱為「平」;胃石較多而胃氣較弱,則稱為「腎病」;只有胃石而沒有胃氣,則預示著死亡,就像奪去了纜繩一樣,胃石堅硬如彈石。
  • 胃石上有鉤狀突起,稱為「夏病鉤」,它是由夏天脈象的火氣和土氣兼併而成的。其次是根據其相剋關係,鉤應當象徵虛弱,因為土王主宰長夏,而胃石上的鉤狀突起兼具了土的性質。
  • 鉤狀突起嚴重,稱為「𫝆病」,是由於水土之氣受到火邪的侵襲而導致的𫝆病。
  • 「藏眞下於腎」,意指腎藏有骨髓之氣。腎位於下焦,故稱「藏眞下」。腎主化生骨髓,故藏骨髓之氣。

「胃之大絡,名曰虚里,貫鬲,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脉宗氣也宗,尊也,主也,謂十二經脉之尊主也。貫鬲,絡肺,出於左乳下者,自鬲而出於乳下,乃絡肺也。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絕,謂暫斷絕也。結而橫,有積矣,絕,不至,曰死皆左乳下脉動狀也。中,謂腹中也。

白話文:

胃部的大經絡叫「虛裏」,它貫穿橫膈,與肺連接,從左乳下方出來。它的波動與衣衫相應,是經絡氣血的宗主。

「宗」即尊貴的意思,是說它是十二經脈的尊主。貫穿橫膈,與肺連接,從左乳下方出來,意思是從橫膈出來,從乳房下方與肺相連。

如果經常喘息、氣息斷斷續續,表示病症在中氣突然中斷,也就是暫時斷絕了。

如果中氣結聚而橫向發展,表示有積滯。氣息斷絕,不到一定程度,稱為「死」,這些都是左乳下方脈搏的表現。

「中」指的是腹中。

乳之下其動應衣,宗氣𣳘也𣳘,謂發𣳘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無此十一字《甲乙經》亦無,詳上下文義多此十一字當去。」。

白話文:

乳房下方如有按壓反應,是「宗氣」發動的跡象。注:《新校正》說:根據《全元起》和《甲乙經》,此處原本沒有「宗氣𣳘也𣳘,謂發𣳘」這十一字。詳細對照文意,這十一字應當刪除。

「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。寸口之脉,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寸口脉,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短爲陽氣不及,故病於頭。長爲隂氣太過,故病於足。寸口脉,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陽盛於上,故肩背痛。寸口脉,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。寸口脉,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沉堅爲隂,故病在中。

白話文:

想要了解寸口脉的盛衰,就要观察寸口脉的位置。如果寸口脉在手掌中央偏短,就是头痛;如果寸口脉在手掌中央偏长,就是小腿疼痛。短脉代表阳气不足,所以病症在头部;长脉代表阴气过盛,所以病症在足部。如果寸口脉跳动快速,向上冲动,就是肩背疼痛,因为阳气盛于上,所以导致肩背疼痛。如果寸口脉沉而坚硬,就是疾病在体内;如果寸口脉浮而有力,就是疾病在体表。沉而坚硬代表阴气,所以疾病在体内。

浮盛爲陽,故病在外也。寸口脉,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、少腹痛沉爲寒,弱爲熱,故曰寒熱也。又沉爲隂盛,弱爲陽餘,餘盛相薄,正當寒熱,不當爲疝瘕,而少腹痛應古之錯簡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此十五字,况下文已有『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熱。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』,此文亦當去。

白話文:

浮脈有力代表陽氣旺盛,因此疾病表現在身體外。

寸口脈,脈象沉穩無力,表示寒熱並存,以及疝氣、少腹疼痛。沉脈表示寒氣旺盛,無力脈象表示熱氣旺盛,所以稱之為寒熱。

此外,沉脈還代表陰氣旺盛,無力脈象表示陽氣殘餘,陽氣殘餘過盛就會影響到正氣,所以會出現寒熱症狀。至於疝氣和少腹疼痛,應該只是古代文字記錄錯誤。

校正版注釋:根據《甲乙經》,這十五個字原本不存在。而且後文已經有「寸口脈沉而喘為寒熱。脈急者為疝氣少腹痛」的說法,因此這段文字也應刪除。

」。寸口脉,沉而橫,曰脇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亦隂氣内結也。寸口脉,沉而喘,曰寒熱喘爲陽吸,沉爲隂爭,爭吸相薄,故寒熱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,深沉而橫向,表示脇下有積聚,腹中有橫向阻滯的疼痛,同時也是陰邪氣滯於內部的徵象。寸口脈,深沉而喘息,表示寒熱喘息,是陽氣內吸,深沉是陰氣爭奪,陰陽爭奪相加重,所以產生寒熱交加的症狀。

「脉盛滑堅者,曰病在外。脉小實而堅者,病在内盛滑爲陽,小實爲隂,隂病病在内,陽病病在外也。脉小弱以濇,謂之乆病小爲氣虚,濇爲無血,血氣虚弱,故云乆逺之病也。脉滑浮而疾者,謂之新病滑浮爲陽足,脉疾爲氣全,陽足氣全,故云新淺之病也。脉急者曰疝瘕、少腹痛此復前疝瘕少腹痛之脉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脈搏強勁、光滑堅實:表示疾病在外。
  • 脈搏細小、實而不堅:表示疾病在內。
  • 光滑為陽,細小堅實為陰。陰證的疾病在內,陽證的疾病在外。
  • 脈搏細小、虛弱、浮軟:表示久病。細小表示氣虛,浮軟表示無血。氣血虛弱,所以稱為久病。
  • 脈搏光滑、浮而快:表示新病。光滑浮表示陽氣充足,脈搏快表示氣勢強盛。陽氣充足、氣勢強盛,所以稱為新病。
  • 脈搏急促:表示疝氣、腹痛。這是疝氣和腹痛的脈象。

言沉弱不必爲疝瘕,沉急乃與診相應。脉滑曰風,脉濇曰𤷒滑爲陽,陽受病則爲風,濇爲隂,隂受病則爲𤷒。緩而滑曰熱,中盛而緊曰脹緩,謂縱緩之狀,非動之遲緩也。陽盛於中,故脉滑緩。寒氣否滿,故脉盛緊也。盛,緊盛滿也。脉從隂陽病易已,脉逆隂陽病難已脉病相應,謂之從脉。

白話文:

說脈象沉弱的未必是疝氣,沉而急促的纔是與診斷相符的脈象。脈象滑動稱為風,脈象緩滑稱為濕。滑脈屬於陽脈,陽受病則為風;緩脈屬於陰脈,陰受病則為濕。脈象緩而滑稱為熱,中央部位脈盛而緊稱為脹。緩,是指脈象緩長,不是指脈動緩慢。陽氣盛於中央,所以脈象滑緩。寒氣阻滯滿布,所以脈象盛緊。盛,即緊盛充實。脈象順應陰陽,則疾病容易治療;脈象違逆陰陽,則疾病難以治療。脈象與病症相符合,稱為從脈。

病相反,謂之逆。脉得四時之順,曰病無他脉,反四時及不閒藏,曰難已春得秋脉,夏得冬脉,秋得夏脉,冬得四季脉,皆謂反四時氣不相應,故難已也。

白話文:

疾病如果違反了季節規律,就稱為「逆」。脈象與四季相應,稱為「病無他脈」;脈象與四季相背,或者不遵循臟腑收藏規律,稱為「難已」。春天出現秋天脈象,夏天出現冬天脈象,秋天出現夏天脈象,冬天出現四季脈象,這些都屬於脈象與季節氣候不相應,所以難以痊癒。

「臂多青脉曰脫血血少脉空,客寒因入寒,凝血汁,故脉色青也。尺脉緩濇,謂之解㑊尺爲隂部,腹腎主之,緩爲熱中,濇爲無血,熱而無血,故解㑊並不可名之。然寒不寒,熱不熱,弱不弱,壯不壯,㑊不可名,謂之解㑊也。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尺外以候腎,尺裏以候腹中。

白話文:

手臂上青筋很多,表示體內血氣不足,脈絡空虛,寒氣趁虛而入,凝結血液,所以脈絡呈現青色。

尺脈緩慢而水濕,稱為「解㑊」。尺脈屬於陰部,與腹腎相關。脈搏緩慢表示體內有熱,脈搏水濕表示血氣不足。同時出現發熱和血氣不足的情況,因此不能單獨用「解」或「㑊」來命名。

如果寒熱、虛實的狀態都不明顯,就不能用特定的名詞來命名脈象,就稱之為「解㑊」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中說:「尺脈的外側用來判斷腎臟情況,尺脈的內側用來判斷腹部的狀況。」

」則腹腎主尺之義也。安卧脉盛,謂之脫血卧乆傷氣,氣傷則脉診應微,𫝆脉盛而不微,則血去而氣無所主乃爾,盛謂數急而大鼓也。尺濇脉滑謂之多汗謂尺膚濇而尺脉滑也。膚濇者,榮血内涸,脉滑爲陽氣内餘,血涸而陽氣尚餘,多汗而脉乃如是也。尺寒脉細,謂之後𣳘尺主下焦,診應腸腹,故膚寒脉細,𣳘利乃然,《脉法》曰:「隂微即下。」言尺氣虚少。

脉尺麤常熱者,謂之熱中謂下焦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「尺脈」表示的意義是腹腔和腎臟。安靜地躺下,脈搏強勁,稱為脫血,如果久臥傷氣,則氣虛脈象應當微弱。而尺脈強勁而不微弱,表示氣血兩虧,血已耗盡,氣無所歸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強勁是指脈搏跳動快、急促、響亮。尺部浮腫,脈象滑利,稱為多汗,是指尺部的皮膚浮腫,尺脈滑利。皮膚浮腫代表榮血內耗,脈象滑利表示陽氣內餘,血耗盡而陽氣尚存,才會出現多汗且脈象這樣的症狀。尺部發涼,脈象細弱,稱為後痢,尺脈主下焦,應診腸腹,所以皮膚發涼,脈象細弱,才會有腹瀉的情況。《脈法》上說:「陰氣虛弱,就會腹瀉。」這是說尺脈的氣血不足。

「肝見庚辛死庚辛爲金伐肝木也。。心見壬癸死壬癸爲水滅心火也。。脾見甲乙死甲乙爲木剋脾土也。。肺見丙丁死丙丁爲火鑠肺金也。。腎見戊己死戊己爲土刑腎水也。。是謂眞藏見皆死此亦通明〈三部九候論〉中,眞藏脉見者,勝死也。尺麤而藏見亦然。。

白話文:

當「肝脈」遇到「庚辛」,是因為金克木,所以肝脈會衰弱。

當「心脈」遇到「壬癸」,是因為水滅火,所以心脈會減弱。

當「脾脈」遇到「甲乙」,是因為木克土,所以脾脈會衰弱。

當「肺脈」遇到「丙丁」,是因為火熔金,所以肺脈會衰弱。

當「腎脈」遇到「戊己」,是因為土克水,所以腎脈會衰弱。

這些情況下,真藏的脈象都會減弱。這也符合《三部九候論》中提到的「真藏脈象見,主氣血不足」。另外,如果尺脈粗壯,也代表真藏脈象減弱。

「頸脉動,喘,疾欬,曰水水氣上溢,則肺被熱熏,陽氣上逆,故頸脉盛鼓而欬喘也。頸脉,謂耳下及結喉傍人迎脉者也。目裏微腫,如卧蠶起之狀,曰水〈評熱病論〉曰:「水者,隂也。目下亦隂也。腹者,至隂之所居也。故水在腹中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」。溺黃赤,安卧者,黃疸疸,勞也。

白話文:

脖子上的脈搏跳動,伴有喘鳴和劇烈咳嗽,這說明體內的水液氣滯上溢,導致肺部被熱氣燻蒸,陽氣上逆,因此頸部脈搏強勁而堵塞,出現咳嗽和喘鳴。

頸部脈搏,是指耳垂下方和喉結附近的「人迎脈」。

眼睛裡微腫,就像蠶寶寶在眼皮上凸起一樣,這是水液上蒸的表現。在《評熱病論》中說:「水,屬於陰。眼睛下方也屬陰。小腹是至陰之處。所以水液在小腹中的,必定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。」

小便呈黃紅色,且靜臥不動的,這是黃疸病。黃疸病是由疲勞引起的。

腎勞胞熱,故溺黃赤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謂之勞癉,以女勞得之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疸爲勞,義非。若謂女勞得疸則可,若以疸爲勞非矣。」。已食如飢者,胃疸是則胃熱也。熱則消榖,故食已如飢也。面腫,曰風加之面腫則胃風之診也。何者?胃陽明脉,起於鼻,交頞中,下循鼻外,故爾。

白話文:

腎臟虛弱,膀胱內有熱,所以小便發黃發紅。《正理論》中說:「勞癉,是因為女性房事過度而得的。」按:新校正的注釋中說:「王注中將疸解釋為勞(免疫力低下),此義不對。如果說女性房事過度而得疸(黃疸病),那是可以的,但如果將疸解釋為勞,那就錯了。」飲食後仍然感到飢餓,這是胃疸的症狀,表明胃內有熱。熱會消耗食物,所以吃飽了仍然感覺飢餓。面部浮腫,叫做風加之面腫,這是胃風(胃熱)的診斷。為什麼呢?因為胃的陽明經脈起始於鼻子,通過太陽穴,循行於鼻樑外側,所以才會這樣。

足脛腫,曰水是謂下焦有水也。腎少隂脉,出於足心,上循脛,過隂股,從腎上貫肝鬲,故下焦有水,足脛腫也。目黃者,曰黃疸陽怫於上,熱積胸中,陽氣上燔,故目黃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目黃者病在胸。」。婦人手少隂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作『足少隂』。」脉動甚者,姙子也手少隂脉,謂掌後陷者中,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。

白話文:

腿部和腳踝腫脹,這稱為「水」,表示身體的下部有水分滯留。腎臟少陰經的經絡,從腳心出發,沿著小腿向上行,經過大腿內側,再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,因此當下部有水分時,腿部和腳踝就會腫脹。

眼睛發黃,稱為「黃疸」,這是因為陽氣鬱積在上部,熱量積聚在胸部,陽氣向上湧動,所以眼睛才會發黃。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眼睛發黃的病症在胸部。」

婦女的少陰經脈搏動很明顯,表示懷孕了。少陰經的經絡,是指手掌後方凹陷處的中間,當小指動的時候,這個部位也會跟著動。

《靈樞經》曰:「少隂無輸,心不病乎?」。歧伯云:「其外經病而藏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」此之謂也。動,謂動脉也。動脉者,大如豆厥厥動搖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脉隂陽相薄,名曰動也。」又〈經脉別論〉曰:「隂薄陽別,謂之有子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經脉別論〉中無此文。

白話文:

脈象有順應四季和逆反四季的。

順應四季:

春季和夏季脈搏沉細。

秋季和冬季脈搏浮大。

逆反四季:

春季和夏季脈搏沉細。

秋季和冬季脈搏浮大。

這稱為逆反四季。

說明:

春夏應浮大,卻沉細;秋冬應沉細,卻浮大,故稱為逆反四季。

」熱而脉靜,𣳘而脫血,脉實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,作『𣳘而脉大,脫血而脉實』。」病在中,脉虚病在外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,作『脉實堅病在外。』」。脉濇堅者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,作『脉不實堅者。』」,皆難治風熱,當脉躁而反靜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發燒但脈象卻平靜,或者身體虛弱卻出血,脈象反而有力,這是病症在體內。如果脈象虛弱,這是病症在體表。脈象緊實堅硬,這則很難治癒風熱症,應該要脈象躁動才對。

𣳘而脫血,當脉虚而反實。邪氣在内,當脉實而反虚。病氣在外,當脉虚滑而反堅濇,故皆難治也。命曰反四時也皆反四時之氣,乃如是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命曰反四時也』,此六字應古錯簡,當去,自前『未有藏形春夏』至此五十三字,與後〈玉機眞藏論〉文相重。」。

白話文:

疾病惡化後出現出血,脈象應該虛弱卻反過來變成實脈。邪氣存在體內,脈象應該實脈卻反過來變成虛脈。病氣存在體外,脈象應該虛浮而反過來變成滑而實,所以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。稱之為違反四時,因為它們都違背了四時的氣候變化。~~,~~經仔細校勘發現:「稱之為違反四時」這六個字應該是古籍錯簡,應該刪除,從前面的「未有藏形春夏」到這五十三個字,與後面的《玉機真藏論》文字重複。

「人以水榖爲本,故人絕水榖則死,脉無胃氣亦死。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眞藏脉,不得胃氣也。所謂脉不得胃氣者,肝不弦,腎不石也不弦、不石,皆謂不微似也。太陽脉至,洪大以長氣盛故能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扁鵲隂陽脉法》云:『太陽之脉,洪大以長,其來浮於筋上,動搖九分,三月四月甲子王。』呂廣云:『太陽王五月六月,其氣大盛,故其脉洪大而長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身體以飲食五穀為根本,所以斷絕了飲食就會死亡,脈象中沒有胃氣也無法存活。所謂沒有胃氣,就是隻能觸摸到臟腑的脈搏,而無法感受到胃氣。而所謂脈象中沒有胃氣表現為:肝脈不似弦狀,腎脈不似石狀,也不似弦狀,都說明脈象不夠微弱或有力。太陽經的脈象流至,宏大而持久,這是因為陽氣旺盛,所以才如此。呂廣說:「太陽經的脈象在五月和六月最旺盛,所以脈象宏大而持久。」

』」。少陽脉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以氣有暢,未暢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扁鵲隂陽脉法》云:『少陽之脉,乍小乍大,乍長乍短,動搖六分,王十一月甲子夜半,正月二月甲子王。」呂廣云:「少陽王正月二月,其氣尚微,故其脉來進退無常。』」。陽明脉至,浮大而短榖氣滿盛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脈的脈搏跳動時而頻繁時而稀疏,時而短促時而悠長,這是因為氣機時而通暢時而不通暢。

新校正的註解:

根據《扁鵲陰陽脈法》記載:「少陽脈的脈搏,時而細小時而寬大,時而長時而短,動搖六分(約六次脈搏),亥子夜半(晚上十點到十二點)至甲子日(次日凌晨三到五點)是少陽脈的旺盛期。」

呂廣說:「少陽脈在正月和二月旺盛,但氣機還很微弱,所以它的脈搏跳動沒有規律。」

陽明脈的脈搏跳動浮大而短促,這是因為陽氣旺盛,穀氣充盈的緣故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無三隂脉,應古文闕也。按《難經》云:『太隂之至,緊大而長。少隂之至,緊細而微。厥隂之至,沉短以敦。』呂廣云:『陽明王三月四月,其氣始萌未盛,故其脉來浮大而短。』《扁鵲隂陽脉法》云:『少隂之脉緊細,動搖六分,王五月甲子日中,七月八月王。

白話文:

原本沒有提到三陰脈,應該是古代文獻缺失了。

根據《難經》所述:

  • 太陰脈至:緊大而長
  • 少陰脈至:緊細而微
  • 厥陰脈至:沉短而敦厚

呂廣說:「陽明脈在三月四月,氣息剛萌芽尚未旺盛,所以脈象浮大而短。」

《扁鵲陰陽脈法》說:「少陰脈緊細,動搖六分,在五月甲子日的中午到七月八月之間旺盛。」

太隂之脉,緊細以長,乘於筋上,動搖九分,九月十月甲子王。厥隂之脉,沉短以緊,動搖三分,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脈:

脈絡緊細而細長,運行於筋絡上,震動九分之一,相當於農曆九月、十月,時值甲子日和王日。

厥陰經脈:

脈絡深沉而短小緊密,震動三分之一,相當於農曆十一、十二月,時值甲子日和王日。

「夫平心脉來,累累如連珠,如循琅玕,曰心平言脉滿而盛,微似珠,形之中手。琅玕,珠之類也。夏以胃氣爲本脉有胃氣,則累累而微似連珠也。病心脉來,喘喘連屬,其中微曲,曰心病曲,謂中手而偃曲也。新校正云:「詳越人云:『啄啄連屬,其中微曲,曰腎病。』與《素問》異。

」。死心脉來,前曲後居,如操帶鈎,曰心死居,不動也。操,執持也。鈎,謂革帶之鈎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平穩,像一串連珠一樣規律,就像撫摸玉質的管珠,稱之為「心平」,表示脈搏飽滿有力,略微類似珠子的形狀。琅玕是一種玉質的管珠。夏季以胃氣為主要脈氣,如果有胃氣,脈搏就會規律而略微類似連珠。

如果心臟有病,脈搏就會連續不絕,中間略微彎曲,稱之為「心病曲」,意思是脈搏在手腕處彎曲。新注本校正說:「《越人》中記載:『脈搏連續不絕,中間略微彎曲,稱之為「腎病」。』」這與《素問》中的說法不同。

「平肺脉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,曰肺平浮薄而虚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越人云:『厭厭聶聶如循榆葉,曰春平。脉藹藹如車蓋,按之益大,曰秋平。』脉與《素問》之說不同,張仲景云:『秋脉藹藹如車蓋者,名曰陽結。春脉聶聶如吹榆莢者,名曰數。』恐越人之說誤也。

白話文:

「平脈(一種脈象)來時,脈勢微弱無力,就像榆莢落葉那樣,表示肺氣虛浮虛弱。《新校正》中說:「越人說:『脈勢微弱無力像滑過榆葉,叫做春平。脈勢寬緩鬆散像車蓋,按壓時脈勢會變大,叫做秋平。』這種脈象與《素問》中的說法不同。張仲景說:『秋脈寬緩鬆散像車蓋,叫做陽結。春脈微弱無力像吹落榆莢,叫做數。』恐怕越人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」。秋以胃氣爲本脉有胃氣,則微似榆莢之輕虚也。病肺脉來,不上不下,如循雞羽,曰肺病謂中央堅而兩傍虚。死肺脉來,如物之浮,如風吹毛,曰肺死如物之浮,瞥瞥然。如風吹毛,紛紛然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越人云:『按之消索,如風吹毛,曰死。』」。

白話文:

秋天以胃氣為根本。脈上有胃氣,則輕虛得像榆莢一樣。疾病肺脈而來,脈不過於強,也不過於弱,像撫摸雞毛一樣,稱為肺病,是指肺部中央堅實,而兩側空虛。肺死脈像物體漂浮,像風吹毛一樣,稱為肺死,像物體漂浮,輕飄飄的。像風吹毛,紛紛揚揚的。新校正雲:「詳細地說明越人云:『按下去虛軟無力,像風吹毛一樣,稱為死脈。』」

「平肝脉來,耎弱招招,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如竿末梢,言長耎也。。春以胃氣爲本脉有胃氣乃長耎,如竿之末梢矣。。病肝脉來,盈實而滑,如循長竿,曰肝病長而不耎,故若循竿。。死肝脉來,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勁,謂勁強急之甚也。。

白話文:

健康肝臟的脈象:

脈搏細弱有彈性,像撥動長竿末端,稱為「肝平如竿末梢」,表示肝臟氣血通暢。春天時,胃氣充沛,肝脈也會細長有彈性,就像竿子的末梢。

肝病時脈象:

脈搏滿實而滑利,像沿著長竿滑動,稱為「肝病長而不耎」,表示肝氣鬱結,脈象雖然長,但不細弱。

肝病嚴重時脈象:

脈搏又急又有力,像新張的弓弦,稱為「肝死勁」,表示肝臟功能嚴重受損,氣血瘀結非常嚴重。

「平脾脉來,和柔相離,如雞踐地,曰脾平言脉來動數相離,緩急和而調。長夏以胃氣爲本胃少則脉實數。病脾脉來,實而盈數,如雞舉足,曰脾病胃少故脉實急矣。舉足,謂如雞走之舉足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越人以爲心病。」。死脾脉來,銳堅如烏之啄新校正云:「按《千金方》作『如雞之喙』。

白話文:

脾臟健康的脈象:

脈搏平穩,舒緩有節奏,如同雞踩踏地面的感覺。

脾臟虛弱的脈象:

脈搏短促,忽快忽慢,且有節奏感,就像雞走路時提腳的感覺。

脾臟生病的脈象:

脈搏有力,又緊又快,如同雞抬腳一般。

脾臟將死的脈象:

脈搏細而硬,如同鳥類啄食東西的感覺。

」。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烏喙,鳥距,言銳堅也。水流、屋漏,言其至也。水流,謂平至不鼓。屋漏,謂時動復住。

白話文:

就像鳥的尖嘴,就像屋頂的漏水,就像水流一樣,稱為「脾死烏喙」。「烏喙」是指尖銳堅硬,「水流、屋漏」是指它們的到來。水流是指平穩地流淌,不起伏。屋漏是指時而發生,時而停止。

「平腎脉來,喘喘累累如鈎,按之而堅,曰腎平謂如心脉而鈎,按之小堅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越人云:『其來上大下兌,濡滑如雀之啄,曰平。』」呂廣云:『上大者,足太陽。下兌者,足少隂。隂陽得所,爲胃氣強,故謂之平。雀啄者,本大而末兌也。』」。冬以胃氣爲本胃少則不按亦堅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平腎脈:**脈搏來勢緩和,浮起有力,按壓時感覺堅實,如同心脈跳動,但稍顯緊實。
  • **平腎脈的另一種說法:**脈搏初來勢強勁,末端逐漸衰弱,觸摸時感覺潤滑而堅實,就像鳥雀啄食一樣。李東垣解釋說:脈搏最初寬大有力,那是足太陽經,脈末細弱,那是足少陰經。陰陽氣血平衡,胃氣強健,所以稱之為平腎脈。鳥雀啄食時,會先用力啄開,然後逐漸衰弱,這也符合平腎脈的脈象特點。
  • **在冬季,胃氣是身體的根本:**胃氣不足時,就算沒有按壓,脈搏也會感覺堅實。

病腎脉來,如引葛,按之益堅,曰腎病形如引葛,言不按且堅,明按之則尤甚也。死腎脉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發如奪索,猶蛇之走。辟辟如彈石,言促又堅也。」

白話文:

腎臟有病,脈搏來時就像牽引葛藤,按壓時更加堅實。這表示腎臟有疾病,平時不按壓就已經很堅硬,按壓後會更嚴重。腎臟衰竭死掉時,脈搏來時就像突然被拉扯,又硬又短,就像彈出的石頭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