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
其熱病内連腎,少陽之脉色也『病』或爲『氣』,恐字誤也。若赤色氣内連鼻兩傍者,是少陽之脉色,非厥隂色,何者?腎部近於鼻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或者欲改『腎』作『鼻』,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並作『腎』,楊上善云:『太陽水也,厥隂木也,水以生木,木盛水衰,故太陽水色見時,有木爭見者,水死,以其熱病内連於腎,腎爲熱傷,故死。』本舊無『少陽之脉色也』六字,乃王氏所添,王注非,當從上善之義。
」。
少陽之脉色榮頰前,熱病也頰前,即顴骨下近鼻兩傍也。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『前』字作『筋』。楊上善云:『足少陽部在頰,赤色榮之,即知筋熱病也。』」。榮未交,曰𫝆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與少隂脉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少陽受病,當傳入於太隂,𫝆反少隂脉來見,亦土敗而木賊之也。故死不過三日,亦木之數然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或者欲改『少隂』作『厥隂』,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作『少隂』,楊上善云:『少陽爲木,少隂爲水,少陽色見之時,有少隂爭見者,是母勝子,故木死。』王作此注亦非,舊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並無『死期不過三日』六字,此是王氏成足此文也。」。
熱病,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。四椎下間主鬲中熱,五椎下間主肝熱,六椎下間主脾熱,七椎下間主腎熱。榮在骶也脊節之謂椎,脊窮之謂骶,言腎熱之氣外通尾骶也。尋此文椎間所主神藏之熱,又不正當其藏俞而云主療,在理未詳。項上三椎陷者中也此舉數脊椎大法也。言三椎下間主胸中熱者,何以數之,言皆當以陷者中爲氣發之所。
頰下逆顴爲大瘕,下牙車爲腹滿,顴後爲脇痛,頰上者,鬲上也此所以候面部之色,發明腹中之病診。
黃帝問曰:「有病温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脉躁疾,不爲汗衰,狂言,不能食,病名爲何?」
歧伯對曰:「病名隂陽交,交者死也交,謂交合,隂陽之氣不分別也。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說!」
歧伯曰:「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榖,榖生於精言榖氣化爲精,精氣勝乃爲汗。𫝆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却而精勝也言初汗也。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,邪氣也,汗者,精氣也。𫝆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無俾,言無可使爲汗也,榖不化則精不生,精不化流,故無可使。
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如是者,若汗出疾速,留著而不去,則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病而留者』,按王注『病』當作『疾』,又按《甲乙經》作『而熱留者』。」。且夫〈熱論〉曰:『汗出而脉尚躁盛者,死熱論,謂上古熱論也。凡汗後脉當遲靜,而反躁急以盛滿者,是眞氣竭而邪盛,故知必死也。
白話文:
本文討論了熱病的診斷和治療,特別是與少陽經脈和腎臟的關係。書中提到,熱病若內連腎臟,少陽經脈就會呈現紅色,並會出現在鼻旁。但對此有不同解釋,有人認為應是「鼻」而非「腎」。 文中也詳細闡述了少陽經脈的顏色變化與疾病的關係,以及少陽經與少陰經脈同時出現的嚴重性,甚至可能導致三日內死亡。
此外,文章描述了根據脊椎不同部位的疼痛來判斷內臟熱症的部位,例如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以此類推。也說明了面部的一些症狀可以反映出腹部的病症。
最後,文章討論了一種名為「陰陽交」的疾病,患者會有汗出復熱、脈躁疾、不能飲食等症狀。歧伯解釋說,汗出的原因是精氣充足,而汗出後復熱則是邪氣勝過精氣的表現。如果汗出迅速但很快又停止,預示著患者的壽命將會迅速衰竭。 文中也引用了《熱論》的觀點,認為汗出後脈搏仍然躁急強盛,代表真氣耗竭、邪氣盛行,預示著死亡。 部分內容涉及古籍版本差異和不同醫家對原文的理解和註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