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(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

髓空者,正名腰俞,在脊中第二十一椎節下間,督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二寸,〈水熱穴論〉注亦作二寸,〈氣府論〉注、〈骨空論〉注作一分。」,~~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五藏俞傍五者,謂魄戸、神堂、魂門、意舍、志室五穴也,在俠脊兩傍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,並足太陽脉氣所發也。魄戸,在第三椎下兩傍,正坐取之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若灸者可灸五壯。

神堂,在第五椎下兩傍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可灸五壯。魂門,在第九椎下,兩傍正坐取之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意舍,在第十一椎下兩傍,正坐取之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志室,在第十四椎下兩傍,正坐取之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若灸者可灸三壯,是所謂此經之五十九刺法也。

若《鍼經》所指五十九刺,則殊與此經不同,雖俱治熱病之要穴,然合用之理全向背,猶當以病候形證所應經法,即隨所證而刺之。

熱病始手臂痛者,刺手陽明、太隂而汗出止手臂痛,列缺主之。列缺者,手太隂之絡,去腕上同身寸之一寸半,別走陽明者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可灸五壯。欲出汗,商陽主之,商陽者,手陽明脉之井,在手大指次指内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,手陽明脉之所出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一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熱病始於頭首者,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天柱主之。

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,足太陽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,留六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熱病始於足脛者,刺足陽明而汗出止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此條《素問》本無,《太素》亦無,𫝆按《甲乙經》添入。」。熱病先身重、骨痛、耳聾、好暝,刺足少隂據經無正主穴,當補寫井榮爾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靈樞經》云:『熱病而身重、骨痛、耳聾而好暝,取之骨,以第四鍼索骨於腎,不得,索之土。』土,脾也。」。病甚爲五十九刺如古法。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脇滿,刺足少隂少陽亦井榮也。

太陽之脉色榮顴骨,熱病也榮,飾也,謂赤色,見於顴骨,如榮飾也。顴骨,謂目下,當外眥也,太陽合火,故見色赤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赤色榮顴者,骨熱病也。』與王氏之注不同。」。榮未交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作『榮未天』,下文『榮未交』亦作『天』。

」。曰𫝆且得汗,待時而已榮一爲營字之誤也。曰者,引古經法之端由也,言色雖明盛,但隂陽之氣不交錯者,故法云:「𫝆且得汗之而已。待時者,謂肝病待甲乙,心病待丙丁,脾病待戊己,肺病待庚辛,腎病待壬癸。」是謂待時而已。所謂交者,次如下句。與厥隂脉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外見太陽之赤色,内應厥隂之弦脉,然太陽受病當傳入陽明,𫝆反厥隂之脉來見者,是土敗而木賊之也,故死。然土氣已敗,木復狂行,木生數三,故期不過三日。

白話文:

髓空穴,也就是腰俞穴,位於脊椎第二十一節下方的中間,是督脈氣所發出的部位,針刺深度為兩分(注:古籍記載針刺深度有出入,有說法是二寸或一分)。留針七呼,灸的話灸三壯。

五臟俞穴旁的五個穴位,分別是魄戶、神堂、魂門、意舍、志室,位於脊椎兩旁,與脊椎中線的距離皆為三寸,都屬於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的部位。魄戶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兩旁,正坐取穴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的話灸五壯。

神堂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兩旁,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的話灸五壯。魂門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兩旁,正坐取穴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的話灸三壯。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兩旁,正坐取穴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的話灸三壯。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旁,正坐取穴,針刺深度為五分,灸的話灸三壯。以上是這篇經文中提到的五十九種針刺方法。

但是,《鍼經》中提到的五十九種針刺方法,和這篇經文有所不同。雖然都治療熱病的重要穴位,但運用方法卻大相逕庭。應該根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徵,選擇相應的經絡和穴位進行針刺。

熱病初期手臂疼痛,針刺手陽明經、手太陰經,讓患者出汗,就能止痛,列缺穴是主穴。列缺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,位於腕關節上方一寸半處,與手陽明經相連,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三呼,灸的話灸五壯。想要出汗,可以用商陽穴,商陽穴是手陽明經的井穴,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內側,指甲角旁,針刺深度為一分,留針一呼,灸的話灸三壯。

熱病初期頭痛,針刺項太陽經,讓患者出汗就能止痛,天柱穴是主穴。天柱穴位於項部後髮際,大筋外側凹陷處,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的部位,針刺深度為二分,留針六呼,灸的話灸三壯。熱病初期足脛疼痛,針刺足陽明經,讓患者出汗就能止痛(注:此段原文並非出自《素問》,而是後人所加)。

熱病初期出現全身沉重、骨痛、耳聾、嗜睡,針刺足少陰經,(注:原文並無明確的主穴,後人補充了井穴和榮穴)。

病情嚴重時,可以採用五十九種針刺方法(注:此處指古法)。熱病初期出現頭暈目眩、發熱、胸脅滿悶,針刺足少陰經、足少陽經的井穴和榮穴。

太陽經脈氣色反映在顴骨上,熱病時顴骨發紅,如同榮飾一般。顴骨指的是眼睛下方,靠近外眼角的地方,太陽經屬火,所以呈現紅色。(注:此處有不同注釋)。(注:原文在此處有不同版本)。

即使出現了這些症狀,只要能使患者出汗,就可等待時機。等待時機指的是,肝病等候甲乙日,心病等候丙丁日,脾病等候戊己日,肺病等候庚辛日,腎病等候壬癸日。所謂的「交」,是指接下來要說的內容。

如果厥陰脈也同時出現異常,病人就會在三日內死亡。太陽經的紅色和厥陰脈的弦脈同時出現,表示脾土之氣已敗,肝木之氣反而過盛,肝木旺盛,其生長之數為三,所以死亡期限不超過三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