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「水爲隂,火爲陽水寒而靜,故爲隂。火熱而躁,故爲陽。陽爲氣,隂爲味氣惟散布,故陽爲之。味曰從形,故隂爲之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形食味,故味歸形,氣養形,故形歸氣,精食氣,故氣歸精,化生精,故精歸化。精食氣,形食味氣化則精生,味和則形長,故云食之也。
化生精,氣生形精微之液,惟血化而成,形質之有,資氣行營立,故斯二者各奉生乎?。味傷形,氣傷精過其節也。精化爲氣,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,精若化生則不食氣,精血内結,鬱爲穢腐,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。女人重身,精化百日,皆傷於味也。隂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味有質,故下流於便寫之竅。
氣無形,故上出於呼吸之門。味厚者爲隂,薄爲隂之陽。氣厚者爲陽,薄爲陽之隂陽爲氣,氣厚者爲純陽。隂爲味,味厚者爲純隂。故味薄者,爲隂中之陽,氣薄者,爲陽中之隂。味厚則𣳘,薄則通,氣薄則發𣳘,厚則發熱隂氣潤下,故味厚則𣳘利。陽氣炎上,故氣厚則發熱。
味薄爲隂少,故通𣳘,氣薄爲陽少,故汗出發𣳘,謂汗出也。
「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火之壯者,壯已必衰。火之少者,少已則壯。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氣生壯火,故云壯火食氣。少火滋氣,故云氣食少火。以壯火食氣,故氣得壯火則耗散。以少火益氣,故氣得少火則生長,人之陽氣壯少亦然。。
「氣味辛甘發散爲陽,酸苦涌𣳘爲隂非惟氣味分正隂陽,然辛甘酸苦之中,復有隂陽之殊氣爾。何者?辛散甘緩,故發散爲陽。酸收苦𣳘,故涌𣳘爲隂。隂勝則陽病,陽勝則隂病勝則不病,不勝則病。陽勝則熱,隂勝則寒是則太過而致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隂病則熱,陽病則寒』,文異意同。
」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物極則反,亦猶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也。寒傷形,熱傷氣寒則衞氣不利,故傷形。熱則榮氣内消,故傷氣。雖隂成形陽化氣,一過其節則形氣被傷。氣傷痛,形傷腫氣傷則熱結於肉分,故痛。形傷則寒薄於皮腠,故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。
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先氣證而病形,故曰氣傷形。先形證而病氣,故曰形傷氣。
「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,故爲動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左傳》曰:『風淫末疾』,即此義也。」。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内鬱,故洪腫暴作,甚則榮氣逆於肉理,聚爲癰膿之腫。燥勝則乾燥勝則津液竭涸,故皮膚乾燥。寒勝則浮寒勝則隂氣結於玄府,玄府閉密陽氣内攻,故爲浮。
濕勝則濡寫濕勝則内攻於脾胃,脾胃受濕則水榖不分,水榖相和,故大腸傳道而注寫也。以濕内盛而寫,故謂之濡寫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左傳》曰:『雨淫腹疾』,則其義也。『風勝則動』至此五句,與〈天元紀大論〉文重,彼注頗詳矣。」。
白話文:
水是陰,火是陽。水寒冷而靜止,所以為陰;火熾熱而躁動,所以為陽。陽屬氣,陰屬味。氣只負責散佈,所以歸於陽;味則依附形體,所以歸於陰。味歸於形,形歸於氣,氣歸於精,精歸於化。因為食物的味道歸於形體,所以味歸形;氣滋養形體,所以形歸氣;精是由氣化生而來,所以氣歸精;精又化生形體,所以精歸化。精由氣滋養,形體由味道滋養,氣化則精生,味道調和則形體生長,所以說要飲食。
精由氣化生,形體由氣產生。精微的體液,都由血液化生而成;形體的存在,依靠氣的運行和滋養。所以這兩者各有其生長之源。味道損傷形體,氣損傷精氣,都是因為超過了限度。精化為氣,氣受味道的損傷;精氣得到滋養則攝取氣,精氣如果能自行化生就不需要攝取氣。精血內部凝結,鬱積成污穢腐敗之物,攻伐胃部,則五種味道就都不能順利進入。女人懷孕,精氣化生需要百日,都是因為飲食有損。陰性的味道從下竅排出,陽氣從上竅排出。味道有形質,所以向下流注於大小便的排泄孔。
氣無形體,所以向上從呼吸之門排出。味道濃厚的為陰,清淡的為陰中之陽;氣濃厚的為陽,清淡的為陽中之陰。陽為氣,氣濃厚的為純陽;陰為味,味道濃厚的為純陰。所以味道清淡的為陰中之陽,氣清淡的為陽中之陰。味道濃厚則滯澀,清淡則通暢;氣清淡則發散,濃厚則發熱。陰氣滋潤向下,所以味道濃厚則滯澀。陽氣炎熱向上,所以氣濃厚則發熱。
味道清淡為陰少,所以通暢;氣清淡為陽少,所以汗出而通暢,所謂汗出就是這個意思。
壯盛的陽氣衰退,衰弱的陽氣則壯盛。陽氣壯盛的,壯盛之後必然衰退;陽氣衰弱的,衰弱之後必然壯盛。壯盛的陽氣消耗氣,氣滋養衰弱的陽氣。壯盛的陽氣散佈氣,衰弱的陽氣產生氣。氣產生壯盛的陽氣,所以說壯盛的陽氣消耗氣;衰弱的陽氣滋養氣,所以說氣滋養衰弱的陽氣。因為壯盛的陽氣消耗氣,所以氣遇到壯盛的陽氣則耗散;因為衰弱的陽氣滋養氣,所以氣遇到衰弱的陽氣則生長。人的陽氣壯盛與衰弱也同樣如此。
辛甘的味道發散屬於陽,酸苦的味道收斂屬於陰。不只是氣味本身區分陰陽,而且辛甘酸苦之中,也各有陰陽的差別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辛味發散,甘味平和,所以發散屬於陽;酸味收斂,苦味滯澀,所以收斂屬於陰。陰盛則陽病,陽盛則陰病;陰陽平衡則不生病,陰陽失衡則生病。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,這是因為陰陽過度所致。 (原文註解部分略去)寒邪過盛則轉為熱,熱邪過盛則轉為寒。事物到了極點就會反轉,這也如同壯盛的陽氣衰退,衰弱的陽氣壯盛一樣。寒邪傷損形體,熱邪傷損氣。寒邪則衛氣失調,所以傷損形體;熱邪則營氣內耗,所以傷損氣。雖然陰氣化生形體,陽氣化生氣,但只要超過了限度,形氣都會受損。氣受損則疼痛,形體受損則腫脹。氣受損則熱邪結聚於肌肉組織,所以疼痛;形體受損則寒邪薄滯於皮膚腠理,所以腫脹。所以先痛後腫的是氣傷形,先腫後痛的是形傷氣。先有氣的病症而後病及形體,所以叫做氣傷形;先有形的病症而後病及氣,所以叫做形傷氣。
風邪盛行則引起運動。風邪盛行則萬物皆搖動,所以表現為運動。(原文註解部分略去)熱邪盛行則腫脹。熱邪盛行則陽氣內鬱,所以洪腫驟發,嚴重則營氣逆行於肌肉組織,聚積成癰膿腫塊。燥邪盛行則乾燥。燥邪盛行則津液枯竭,所以皮膚乾燥。寒邪盛行則浮腫。寒邪盛行則陰氣結聚於玄府(指下焦),玄府閉塞,陽氣內攻,所以表現為浮腫。
濕邪盛行則水腫。濕邪盛行則內攻於脾胃,脾胃受濕則水穀不能分清,水穀不能調和,所以大腸傳導而排出水分。因濕邪內盛而水腫,所以稱為水腫。(原文註解部分略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