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3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
「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。冬水寒,夏火暑,秋金燥,春木風,長夏土濕,謂五行之寒、暑、濕、燥、風也。然四時之氣,土雖寄王原其所主,則濕屬中央,故云:「五行以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氣也。」。

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藏,謂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五氣,謂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然是五氣更傷五藏之和氣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天元紀大論〉『悲』作『思』,又本篇下文:『肝在志爲怒,心在志爲喜,脾在志爲思,肺在志爲憂,腎在志爲恐』,〈玉機眞藏論〉作『悲』,諸論不同。

皇甫士安《甲乙經》〈精神五藏篇〉具有其說,蓋言悲者,以悲能勝怒,取五志迭相勝而爲言也。舉思者,以思爲脾之志也。各舉一則,義俱不足,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。」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,皆生於氣,故云:「喜怒傷氣」。寒暑之所勝,皆勝於形,故云:「寒暑傷形」。

近取舉凡則如斯矣。細而言者,則熱傷於氣,寒傷於形。暴怒傷隂,暴喜傷陽怒則氣上,喜則氣下,故暴卒。氣上則傷隂,暴卒。氣下則傷陽。厥氣上行,滿脉去形厥,氣逆也。逆氣上行,滿於經絡,則神氣浮越,去離形骸矣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《靈樞經》曰:「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然喜怒不恒,寒暑過度,天眞之氣何可乆長。」。

故重隂必陽,重陽必隂言傷寒、傷暑亦如是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温病夫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爲病。以傷寒爲毒者,最爲殺厲之氣,中而即病,故曰傷寒。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爲温病,至夏變爲暑病,故養生者必慎傷於邪也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𣳘風中於表,則内應於肝,肝氣乘脾,故飧𣳘。
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生氣通天論〉云:『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爲洞𣳘』。」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夏暑已甚,秋熱復壯,兩熱相攻,故爲痎瘧。痎,瘦也。秋傷於濕,冬生欬嗽秋濕旣多,冬水復王,水濕相得,肺氣又衰,故冬寒甚則爲嗽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生氣通天論〉云:『秋傷於濕,上逆而欬,發爲痿厥』。

」。」

帝曰:「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藏府,端絡經脉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谿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隂陽,盡有經紀,外内之應,皆有表裏,其信然乎六合,謂十二經脉之合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太隂、陽明爲一合,少隂、太陽爲一合,厥隂、少陽爲一合,手足之脉各三,則爲六合也。」手厥隂,則心包胳脉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運行有四季,五行相生相克,主宰著萬物的生長收藏。春天生長,夏天長養,秋天收穫,冬天收藏,這就是四季的生長收藏規律。冬天屬水,寒冷;夏天屬火,炎熱;秋天屬金,乾燥;春天屬木,有風;長夏屬土,潮濕。這就是五行所對應的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。但四季之氣,土雖居中央,卻以濕為其主要特性,所以說:「五行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氣。」

人體有五臟,對應五種氣息,產生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等情緒。五臟是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;五氣是指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然而,這五種情緒過於強烈,則會損傷五臟的平和之氣。關於「悲」和「思」的說法,古籍記載不一,《天元紀大論》中將「悲」作「思」,本文下文及其他書籍如《玉機真藏論》則使用「悲」,學說各有不同。《甲乙經》精神五藏篇有其說法,認為「悲」能克制「怒」,取五志相克相生的意思。而「思」則是脾臟的情志。兩種說法各有不足,但結合起來便能互相印證。因此,喜怒會損傷人的氣,寒暑會損傷人的形體。喜怒皆源於氣,故曰「喜怒傷氣」;寒暑則影響形體,故曰「寒暑傷形」。

更細緻地說,熱能傷氣,寒能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怒則氣向上衝,喜則氣向下沉,所以容易暴卒。氣向上衝傷陰,氣向下沉傷陽。如果氣逆上行,充滿經脈,則神氣浮越,離開形體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則人體的生機就不穩固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聰明的人養生,一定要順應四時,適應寒暑,調和喜怒,安居樂業。如果喜怒無常,寒暑過度,先天之氣怎麼能夠長久呢?」

陰盛則陽生,陽盛則陰生,傷寒、傷暑也是如此。所以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受傷於四時之氣,都會生病。傷寒之邪最為厲害,中邪即病,故稱傷寒。如果沒有立即發病,寒邪就會藏在肌膚,到春天變成溫病,到夏天變成暑病。所以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預防外邪的侵害。春天受風,夏天會得飧泄;風邪侵襲肌表,內應於肝,肝氣犯脾,所以導致飧泄。夏天受暑,秋天會得瘧疾;夏天的暑邪過盛,秋天的暑邪又壯大,兩股暑邪相攻,所以會得瘧疾。「痎」指消瘦。秋天受濕,冬天會咳嗽;秋天的濕邪過多,冬天的水氣又旺盛,水濕相合,肺氣又虛弱,所以冬天寒冷就會咳嗽。

黃帝說:我聽說上古聖人論述人體的形狀,列舉五臟六腑,描述經絡脈絡的走向,聯絡天地六合,各個經絡循行路線,氣血運行穴位,都有其名稱,經絡的深淺部位與骨骼的關係,都有其起源,分佈和循行路線,都有規律可循,四時的陰陽變化,都有其規律,人體內外的反應,都有表裏關係。這確實如此嗎?所謂六合,是指十二經脈的互相聯絡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太陰、陽明為一合,少陰、太陽為一合,厥陰、少陽為一合,手足的經脈各三條,就是六合。」手厥陰經,就是心包絡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