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黃帝曰:「隂陽者,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。老子曰:「萬物負隂而抱陽,沖氣以爲和。」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一隂一陽之謂道,此之謂也。」。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。陽與之正氣以生,隂爲之主持以立,故爲萬物之綱紀也。〈隂陽離合論〉曰:「陽與之正,隂爲之主。
」則謂此也。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。何者然?鷹化爲鳩,田鼠化爲鴽,腐草化爲螢,雀入大水爲蛤,雉入大水爲蜃,如此皆異類,因變化而成有也。生殺之本始寒暑之用也。萬物假陽氣温而生,因隂氣寒而死,故知生殺本始是隂陽之所運爲也。神明之府也府,宮府也。
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,何哉?以神明居其中也。下文曰:「天地之動靜,神明爲之綱紀。」故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隂陽不測之謂神。」亦謂居其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隂陽』至『神明之府』與〈天元紀大論〉同,注頗異。」。治病必求於本隂陽與萬類生殺變化,猶然在於人身同相參合,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。
「故積陽爲天,積隂爲地言隂陽爲天地之道者,何以此。隂靜陽躁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。陽生隂長,陽殺隂藏明前天地殺生之殊用也。《神農》曰:「天以陽生隂長,地以陽殺隂藏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隂長陽殺之義,或者疑之。按《周易》八卦布四方之義,則可見矣。
坤者,隂也,位西南隅,時在六月七月之交,萬物之所盛長也,安謂隂無長之理。乾者,陽也,位戌亥之分,時在九月十月之交,萬物之所收殺也,孰謂陽無殺之理。以是明之隂長陽殺之理可見矣。此語又見〈天元紀大論〉,其說自異。」。陽化氣,隂成形明前萬物滋生之綱紀也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明前之大體也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言正氣也。清氣在下則生飧𣳘,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熱氣在下,則榖不化,故飧𣳘。寒氣在上,則氣不散,故䐜脹。何者?以隂靜而陽躁也。此隂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反,謂反覆。作,謂作務。反覆作務則病如是。
「故清陽爲天,濁隂爲地。地氣上爲雲,天氣下爲雨。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隂凝上結則合以成雲,陽散下流則注而爲雨,雨從雲以施化,故言雨出地。雲憑氣以交合,故言雲出天,天地之理且然,人身清濁亦如是也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隂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,氣本乎地者親下,各從其類也。
上竅謂耳、目、鼻、口,下竅謂前隂、後隂。清陽發腠理,濁隂走五藏腠理謂滲𣳘之門,故清陽可以散發,五藏爲包藏之所,故濁隂可以走之。清陽實四支,濁隂歸六府四支外動,故清陽實之。六府内化,故濁隂歸之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指的是萬物變化生成的道理。老子說:『萬物背負陰而懷抱陽,藉由陰陽之氣調和達到平衡。』《易經·繫辭》也說:『一陰一陽就稱為道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』」陰陽是萬物的綱紀,也是滋養萬物生長的作用。陽氣使萬物產生正氣而生長,陰氣則主導萬物的形成與存在,所以說陰陽是萬物的綱紀。《陰陽離合論》說:「陽氣給予萬物正氣,陰氣主導萬物的形成。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陰陽是萬物變化的父母,也是不同種類間相互轉化的作用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像老鷹變化為鳩,田鼠變化為鵪鶉,腐爛的草變成螢火蟲,麻雀進入水中變成蛤蜊,野雞進入水中變成蜃,這些都是不同種類的生物,因為陰陽的變化而生成。陰陽也是萬物生死存亡的根本,以及寒暑變化的作用。萬物藉由陽氣的溫暖而生長,又因為陰氣的寒冷而死亡,所以說生死的根本是陰陽運作的結果。陰陽也是神明居住的地方。所謂的府,指的是宮府。說到能夠產生如此多變化及生死的,是什麼原因呢?是因為神明居於其中。下面經文說:「天地的動靜,是由神明來主導。」所以《易經·繫辭》說:「陰陽變化莫測,稱之為神。」也說明了神明居住在陰陽之中。
(新校正說明:「仔細看『陰陽』到『神明之府』這段與〈天元紀大論〉相同,只是註解有些不同。」)
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,陰陽與萬物生死的變化,其實也與人身相互關聯,所以治療疾病必須先從陰陽的根本處尋求。
「所以陽氣積聚形成天,陰氣積聚形成地」說明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這是從哪裡得知的呢?陰氣靜止而陽氣躁動,說明了陰陽應對不同事物類別的運行方式。陽氣產生萬物,陰氣使萬物成長,陽氣使萬物衰敗,陰氣使萬物收藏,說明了天地間生與殺的不同作用。《神農》說:「天以陽氣產生萬物,以陰氣使萬物成長,地以陽氣使萬物衰敗,以陰氣使萬物收藏。」
(新校正說明:「仔細探討陰氣成長、陽氣衰敗的道理,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。按照《周易》八卦分佈四方的道理來看,就能明白了。坤卦代表陰,位於西南方,時間在六月七月交界,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怎能說陰氣沒有成長的道理呢?乾卦代表陽,位於戌亥方位,時間在九月十月交界,是萬物收斂衰敗的時候,所以怎能說陽氣沒有衰敗的道理呢?由此可知陰氣成長、陽氣衰敗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。這段話也出現在〈天元紀大論〉,但說法有所不同。」)陽氣化生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,說明了陰陽是萬物滋長生息的綱紀。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,熱到極點會產生寒冷,說明了陰陽變化的普遍規律。寒氣產生濁氣,熱氣產生清氣,說的是人體中的正氣。清氣在下則會產生完穀不化的腹瀉,濁氣在上則會產生腹脹。熱氣在下,會使食物無法消化,所以產生腹瀉。寒氣在上,會使氣無法散發,所以產生腹脹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陰氣靜止而陽氣躁動的緣故。這是陰陽反覆作用,導致疾病產生的原因。所謂「反」,指的是反覆,「作」,指的是作用。陰陽反覆作用就會產生這樣的疾病。
「所以清陽上升形成天,濁陰下降形成地。地氣上升成為雲,天氣下降成為雨。」雨來自地氣,雲來自天氣。陰氣凝聚上升結合成雲,陽氣散發下降凝結成雨。雨水從雲層施布而降,所以說雨來自地氣。雲憑藉著氣的交合而形成,所以說雲來自天氣,天地間的道理就是如此,人身中的清濁氣也是如此。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出來,濁陰之氣從下竅出來。氣的本源是天,所以親近上方,氣的本源是地,所以親近下方,各自歸從於同類。上竅指的是耳、目、鼻、口,下竅指的是前陰和後陰。清陽之氣從肌膚紋理散發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之中。肌膚紋理是氣散發的門戶,所以清陽之氣可以散發出去。五臟是包藏之所,所以濁陰之氣可以在其中運行。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。四肢在外活動,所以清陽之氣充實它們。六腑在內運化,所以濁陰之氣歸屬於它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