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白話文:
啟玄子按照林億、孫奇、高保衡等人奉敕校正的版本進行了注釋,孫兆則對其中的錯誤進行了重新改正。
黃帝問曰:「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御,謂臨御。化,謂生化也。天眞之氣,無所不周,器象雖殊,參應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『喜怒悲憂恐。』二論不同者,思者脾也,四藏皆受成焉,悲者勝怒也,二論所以互相成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天上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主宰五方(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),產生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潮濕、和風。人體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,形成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恐等五種情緒,用來主宰身體。化指產生和生長。天生的真氣無處不在,雖然器官外形不同,但都互相呼應,是一體的。~~,~~新校正說:「按照〈陰陽應象大論〉所說:『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。』兩種論述不太相同,思是指脾臟,其他四臟都受到它的影響,悲是指強烈的怒氣,兩論互相補足。
」。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,余已知之矣,願聞其與三隂三陽之候,柰何合之論,謂〈六節藏象論〉也。運,謂五行,應天之五,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爲紀者也,故曰:「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也。」以六合五數未參同,故問之也。?」
白話文:
古文:「論說五運(五行)會依次相承,都用來治療(相應的疾病),等一年的最後一天結束,又會重新開始,這點我已經明白了。希望能聽到它與三陰三陽的時令,如何配合作論述。(這指的應是)《六節藏象論》」。
論中說五行依次相繼,各有作用,運行完一年最後一天,便會重新開始,這一點我已經瞭解。我想請教的是,五行如何與三陰三陽的時令相配合作論?(這指的應是《六節藏象論》)。
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:「昭乎哉問也!夫五運隂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道,謂化生之道。綱紀,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。父母,謂萬物形之先也。本始,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。夫有形稟氣而不爲五運隂陽之所攝者,未之有也。
白話文:
鬼臾區深深作揖,恭敬地回答:「你的問題太精妙了!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,是萬物的綱常,是萬物生化的根源,是生死存亡的根本,也是天地神靈的庫藏。因此,必須通曉五運陰陽之道,才能理解化生之道。綱常,是指生長化成和收藏的規律。根源,是指萬物化形之前的原始狀態。根本,是指生死存亡都是由五運陰陽所決定的。任何有形的東西,都必定受到五運陰陽的影響,沒有任何例外。
所以造化不極,能爲萬物生化之元始者,何哉!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。然合散不測,生化無窮,非神明運爲無能爾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隂陽者至神明之府也與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同,而兩論之注頗異。」。
白話文:
因此,造化無窮,能夠成為萬物生化之始的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它是神明所居之處啊。然而,這種合散變化無法預測,生化無窮無盡,這不是神明運作所能做到的。~~,~~校正本說:「詳細地瞭解陰陽者,知道神明所居之處,這與〈陰陽應象大論〉相同,但是兩論的注釋卻頗有不同。」。
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隂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所謂化變,聖神之道也。化,施化也。變,散易也(《易解》:「自無而有,謂之化。自有而無,謂之變。」)。神,無期也。聖,無思也。氣之施化故曰生,氣之散易故曰極,無期稟候故曰神,無思測量故曰聖。
白話文:
自然界的運行稱為「化」,事物發展到極致稱為「變」,陰陽變化無常稱為「神」,神妙莫測地運作稱為「聖」。所謂化、變、聖、神,就是宇宙運行的不變法則。
「化」是化育萬物的意思,「變」是萬物不斷變化、消長的過程。「神」是指事物變化無常,無法預測,「聖」是指事物發展沒有固定的規律,無法推測。
氣的化育作用,所以萬物才得以誕生;氣的散發變化,所以萬物才會消亡;事物變化沒有固定的週期,所以稱為「神」;事物發展沒有固定的規律,所以稱為「聖」。
由化與變,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隂陽。由聖與神,故衆妙無能出幽玄之理,深乎妙用,不可得而稱之!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微旨大論〉云:『物之生從於化,物之極由乎變,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』又〈五常政大論〉云:『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。
白話文:
由於有化生和變化,所以萬物都無法逃避五運陰陽的規律。由於有聖人和神靈,所以眾多奧妙的事物都無法超越幽深微妙的道理。它的奧妙運用之深遠,無法用言語來形容! ~~註:~~據《新校正》稱:「《六微旨大論》說:『萬物的產生源於化生,萬物的終結因於變化,化生與變化互相作用,導致成功或失敗。』又《五常政大論》說:『氣開始時化生,氣散開後纔有形體,氣擴散後繁衍,氣終了後形態變化。』
』其致一也。」。夫變化之爲用也應萬化之用也。在天爲玄玄,逺也,天道玄逺,變化無窮,傳曰:「天道逺,人道邇。」。在人爲道道,謂妙用之道也。經術政化,非道不成。在地爲化化,謂生化也。生萬物者地,非土氣孕育則形質不成。化生五味金、石、草、木。根、葉、華、實。
白話文:
它們最終都是同一種道理。變化之功用的效用,應合萬千變化之效用。在於天,表現為玄之又玄,就是遙遠的意思。天道的玄妙遙遠,變化無窮,古傳說:「天之道遙遠,人道較近」 。在於人,表現為道之又道,指的是妙用之道。經文、典章、政教教化,沒有道就無法成就。在於地,表現為化之又化,指的是生化。孕育萬物的源頭是地球,沒有土地中的氣孕育,形質就無法形成。化生出五種味道的不同金屬、石頭、草、木。根、葉、花、果實。
酸、苦、甘、淡、辛、鹹,皆化氣所生,隨時而有。道生智智通妙用,唯道所生。玄生神玄逺幽深,故生神也。神之爲用,觸遇玄通,契物化成,無不應也。
白話文:
酸、苦、甘、淡、辛、鹹這些味道,都是由氣變化而成,隨時間不同而有所變化。大道生出智慧,智慧通達微妙的用途,只有大道所產生。玄妙生出神靈,玄妙深遠幽遠,因此產生神靈。神靈的作用,一旦觸及玄妙之理,就會與萬物感應、化育萬物,沒有什麼做不到的。
神在天爲風風者,教之始,天之使也,天之號令也。在地爲木東方之化。在天爲熱應火爲用。在地爲火南方之化。在天爲濕應土爲用。在地爲土中央之化。在天爲燥應金爲用。在地爲金西方之化。在天爲寒應水爲用。在地爲水北方之化,神之爲用,如上五化,木爲風所生,火爲熱所熾,金爲燥所發,水爲寒所資,土爲濕所全,蓋初因而成立也。雖初因之以化成,卒因之以敗散爾。
白話文:
神在天上顯現為風,風是萬物的開端,是上天的使者,也是上天的號令。在人間,神則化為東方之木。
在天上,神顯現為熱能,與火的作用相同。在人間,神則化為南方之火。
在天上,神顯現為濕氣,與土的作用相同。在人間,神則化為中央之土。
在天上,神顯現為乾燥,與金的作用相同。在人間,神則化為西方之金。
在天上,神顯現為寒冷,與水的作用相同。在人間,神則化為北方之水。
神的作用就像上面提到的五種變化:木因風而生,火因熱而旺,金因燥而發,水因寒而存在,土因濕而完整。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因神而產生,也因神而消失。
豈五行之獨有是哉!凡因所因而成立者,悉因所因而散落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在天爲玄』至此則與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及〈五運行大論〉文重,注頗異。」。
白話文:
難道只有五行才會如此嗎?凡是因緣而形成的事物,都會因為緣盡而消散。
故在天爲氣,在地成形氣,謂風熱濕燥寒。形,謂木火土金水。形氣相感而化萬物矣此造化生成之大紀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天覆地載,上下相臨,萬物化生,無遺略也。由是,故萬物自生自長,自化自成,自盈自虚,自復自變也。夫變者何謂?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在天空中的是氣,在地面上凝結成形質,稱為風、熱、濕、燥、寒。而形質,指的就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形質和氣相互影響,就化生出萬物。這就是天地化育萬物的基本規律。然而,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兩方,天在上覆蓋著地,地在下承載著天,上下相接,萬物化生,沒有任何遺漏。因此,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,自然而然地化育,自然而然地盈滿,自然而然地空虛,自然而然地復歸,自然而然地變化。所謂的變化是什麼呢?就是生長的氣達到極點,而再次開始化育。
孔子曰:「曲成萬物而不遺。」。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也天有六氣御下,地有五行奉上,當歲者爲上,主司天。承歲者爲下,主司地。不當歲者,二氣居右,北行轉之,二氣居左,南行轉之。金木水火運,北面正之常,左爲右,右爲左,則左者南行,右者北行而反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上下左右之說義,具〈五運行大論〉中。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(陰陽之氣)曲折運行,生成萬物,無一遺漏。」
左右是指陰陽運行的道路。天上有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向下運行,地上有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向上運行。
當順時運行時,陽氣在上升,主宰上天;陰氣在下降,主宰大地。
不當順時運行時,陰陽二氣在右邊,朝北轉動;陰陽二氣在左邊,朝南轉動。
金、木、水、火這四行運轉,按照北面正向的順序進行。如果陰陽左右逆轉,那麼左邊的就會朝南運行,右邊的就會朝北運行。
」。水火者,隂陽之徵兆也徵,信也,驗也。兆,先也,以水火之寒熱,彰信隂陽之先兆也。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木主發生,應春,春爲生化之始。金主收斂,應秋,秋爲成實之終,終始不息,其化常行,故萬物生長,化成收藏自乆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『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。
白話文:
水和火,是陰陽的徵兆。徵:證據,驗證。兆:先兆,徵兆。通過水火的寒熱,顯示出陰陽先兆的證據。金和木,是生成終始的規律。木主管生長,對應春天,春天是生化的開始。金主管收斂,對應秋天,秋天是成果的結束。終始不息,生化收藏的規律恆常進行,因此萬物生長,化育收藏自始至終。~~,~~新校正說明: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天地是萬物的上下。」
隂陽者,血氣之男女。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。水火者,隂陽之徵兆。隂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』與此論相出入也。」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氣有多少,謂天之隂陽三等,多少不同秩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。由是少多衰盛,天地相召而隂陽損益,昭然彰著可見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隂陽三等之義,具下文注中。」。」
白話文:
陰陽就好比血氣中的男性和女性,左右則是陰陽的道路,水火則是陰陽的徵兆。陰陽是萬物產生變化的根本。
這個理論與其他論述類似:氣的數量有不同,身體也有盛衰,上下互相召喚,損益就會明顯。氣的數量不同,是指天上的陰陽三種氣,它們的數量不同,秩數也不同。身體有盛衰,是指五運的氣過剩或不足。因此,數量多寡和盛衰,天地互相召喚,陰陽的損益就顯而易見了。
帝曰:「願聞五運之主時也,何如時,四時也。?」鬼臾區曰:「五氣運行,各終朞日,非獨主時也一運之日,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,乃易之,非主一時,當其王相囚死而爲絕法也,氣交之内,迢然而別有之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五運主宰的時間,它們是什麼時候呢?是四季嗎?」
鬼臾區回答:「五種氣運輪流運行,每個運氣的週期都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,它們互相輪換,而不是隻主宰某個時間點。每個運氣的結束並非像囚禁、死亡那樣變成死絕的狀態,而是在氣運交替之時,有一個迢迢相隔的空檔期。」
帝曰:「請聞其所謂也。」鬼臾區曰:「臣積考《太始天元𠕋》文曰《天元𠕋》,所以記天眞元氣運行之紀也,自神農之丗,鬼臾區十丗祖始誦而行之,此太古占候靈,文洎乎伏羲之時,已鐫諸玉版,命曰《𠕋文太古靈文》,故命曰《太始天元𠕋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𫝆丗有《天元玉𠕋》或者以謂即此《大始天元𠕋》文,非是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請說明它的緣由。」鬼臾區答:「我長期考證《太始天元經》,發現這部經是記錄天真元氣運行規律的,從神農時代起,鬼臾區作為我的第十代祖先開始誦讀和實行這部經。這是太古時期靈驗的占卜方法,到了伏羲時代,已經刻在玉版上,稱為《靈文太古靈文》,因此命名為《太始天元經》。~~,~~新校正雲:「詳查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中有《天元玉經》,有人認為就是這部《大始天元經》,但並非如此。
」:『太虚廖廓,肇基化元太虚,謂空玄之境,眞氣之所充,神明之宮府也。眞氣精微無逺不至,故能爲生化之本始,運氣之眞元矣。肇,始也。基,本也。
白話文:
在浩瀚無垠的虛空中,萬物起源於無極元氣。所謂「太虛」,是指空靈玄妙的境界,是真氣充盈之處,神靈居住的宮殿。真氣精微細膩,無遠弗屆,因此可以作為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和運轉氣的真實來源。「肇」表示開始,「基」表示基礎。
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五運,謂木火土金水運也。終天,謂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。終始更代,周而復始也,言五運更統於太虚四時,隨部而遷復,六氣分居而異主,萬物因之以化生,非曰自然,其誰能始。故曰:「萬物資始。」《易》曰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,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
白話文:
所有萬物都由某種東西開始,然後隨著五行運轉的天象而終結。所謂五行運轉,是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運轉。終結天象,是指一個天元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。終結和開始交替更換,循環往復。這是說五行運轉統御太虛中的四季,隨著各自的時序交替變換,六氣分居異位而主持不同的事物,萬物因之而化生。這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,如果沒有人開始,它們怎麼可能產生呢?所以說:「萬物由某種東西開始。」《易經》說:「乾元非常偉大,萬物由它開始,它統治著天,雲行雨施,萬物呈現出不同的形態。
」孔子曰:「天何言哉,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。」此其義也。布氣眞靈,摠統坤元太虚眞氣,無所不至也。氣齊生有,故稟氣含靈者抱眞氣以生焉。摠統坤元,言天元氣常司地氣化生之道也。《易》曰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也。」。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九星,上古之時也。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上天並不會說話,但它卻讓四季運行,萬物生長。」這就是上天的作用。
人體之中充滿的真氣,掌控著天地間浩瀚無邊的真氣,無處不達。真氣齊備才能產生生命,因此具有這種真氣的人才能擁抱生命。
「天地間浩瀚無邊的真氣」是指天上的真氣時常主宰著地上的真氣,讓萬物得以繁衍生長。《易經》中說:「坤元是至高的,萬物賴以生存,這是因為它順應了天。」
天空中有九星閃爍,日月星辰運行不息,這是上古時代的景象。
上古,丗質人淳,歸眞反樸,九星懸朗,五運齊宣。中古,道德稍衰,標星藏曜,故計星之見者七焉。九星,謂天蓬、天内、天衝、天輔、天禽、天心、天任、天柱、天英,此蓋從標而爲始,遁甲式法𫝆猶用焉。七曜,謂日月五星,𫝆外蕃具以此曆爲舉動吉凶之信也。周,謂周天之度。
白話文:
古代,人們質樸淳厚,回歸自然,九星明亮,運行規律。中古以後,道德逐漸衰落,顯星隱藏,因此星佔之術中只剩下七曜。九星,分別是天蓬、天內、天衝、天輔、天禽、天心、天任、天柱、天英,這是從顯星開始,遁甲式依然採用這種方法。七曜,是指日月和五星,外邦也以此曆法來預測吉凶禍福。周,是指周天的範圍。
旋,謂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,猶各有進退髙下小大矣。曰隂,曰陽,曰柔,曰剛隂陽,天道也。柔剛,地道也。天以陽生隂長,地以柔化剛成也。《易》曰:「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」此之謂也。幽顯旣位,寒暑弛張幽顯旣位,言人神各得其序。
白話文:
「旋」是指左旋,也就是行星繞著特定的天體運行,它們各自有自己的運行軌跡,有高有低、大小不一。「陰」和「陽」、「柔」和「剛」是天地間的法則。「陰陽」是天道的規律,「柔剛」是地道的規律。天以陽氣生發陰氣滋長,地以柔性化解剛性,使萬物得以完善。《易經》中說:「確立天道的規律,叫做陰陽。確立地道的規律,叫做柔剛。」這就是所謂的天地法則。當陰陽和柔剛都處於適當的位置時,人的精神和形體也各安其所。
寒暑弛張,言隂陽不失其宜也,人神各守所居,無相干犯,隂陽不失其序,物得其宜,天地之道且然,人神之理亦猶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幽明如何?』歧伯曰:『兩隂交盡,故曰幽。兩陽合明,故曰明。幽明之配,寒暑之異也。』」。生生化化,品物咸章上生,謂生之有情、有識之類也。
白話文:
寒暑交替,表示陰陽協調,人體和精神各自安守本位,互不幹擾。陰陽有序,萬物得以生長,天地間的道理就是如此,人體和精神的道理也一樣。
按註:
《至眞要大論》記載:「幽明之理何如?」歧伯回答:「兩陰交盡,故稱幽;兩陽相合,故稱明。幽明配合,就是寒暑不同的表現。」
生生化化,各種事物都展示出生命的力量,指具有生命和意識的生物。
下生,謂生之無情、無識之類也。上化,謂形容彰顯者也。下化,謂蔽匿形容者也。有情有識,彰顯形容,天氣主之。無情無識,蔽匿形質,地氣主之。稟元靈氣之所化育爾。《易》曰:「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。」斯之謂歟!。臣斯十丗,此之謂也傳習斯文至鬼臾區十丗,于茲不敢失墜。
』」
白話文:
下生,是指無情無知的生物。上化,是指外形彰顯顯著的生物。下化 ,是指外形隱蔽不明顯的生物。有情有知的、外形彰顯顯著的生物,是受天之氣主宰。無情無知的、外形隱蔽不明顯的生物,是受地之氣主宰。生物都是稟受天地靈氣化育而成的。《易經》上說:「天地交織融合,萬物化育滋長。」這句話所說的,就是這個道理吧!。我的十個學生,都是傳承這門學問的人。從鬼臾區傳到十代,一直不敢讓這門學問失傳。
帝曰:「善。何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?」鬼臾區曰:「隂陽之氣,各有多少,故曰三隂三陽也由氣有多少,故隨其升降分爲三別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隂陽之三也,何謂?』歧伯曰:『氣有多少異用。』王冰云:『大隂爲正隂,太陽爲正陽,次少者爲少隂,次少者爲少陽,又次爲陽明,又次爲厥隂。』」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好。什麼是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?」鬼臾區說:「陰陽之氣的數量各不相同,所以稱為三陰三陽。由於氣的數量不同,所以根據氣的升降而分為三種區別。第三種是夜半正陽時升至最高的太陽。,(新校正的版本中有一段註解,出自《至真要大論》)岐伯說:「陰陽的三分分別是什麼?」王冰說:「大陰是正陰,太陽是正陽,比太陽稍小的叫做少陰,比少陰稍小的叫做少陽,再其次是陽明,再其次是厥陰。」
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太過,有餘也。不及,不足也。氣至不足,太過迎之。氣至太過,不足隨之。天地之氣虧盈如此,故云形有盛衰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。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言虧盈無常,互有勝負爾,始謂甲子歲也,〈六微旨大論〉曰:「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子甲相合,命曰歲立。」此之謂也,則始甲子之歲,三百六十五日,所稟之氣當不足也,次而推之,終六甲也。
白話文:
身體的健康狀況有盛有衰,這是因為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的運行各有過度和不足的時候。過度就是有餘,不足就是不夠。
當氣的供給不足時,就用過度來補充。當氣的供給過度時,就用不足來調整。天地間的氣盈虧變化就是如此,所以說身體的健康狀況有盛有衰。
因此,在身體氣足的時候,多餘的氣會向不足的地方流動;在氣不足的時候,多餘的氣會從充足的地方補充過來。
能夠懂得補益和疏洩的方法,就能預測氣的盈虧變化。盈虧是沒有定規的,互相消長,勝負交替。
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「天氣從甲日開始,地氣從子日開始,子甲交會,稱為歲。」這是指開始於甲子年的歲,這一年所稟賦的氣應該是偏於不足的。依次推算,直到六甲年。
故有餘已則不足,不足已則有餘,亦有歲運,非有餘非不足者,蓋以同天地之化也,若餘已復餘,少已復少,則天地之道變常,而災害作苛疾生矣。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微旨大論〉云:『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,氣之平也。』又按〈五常政大論〉云:『委和之紀,上角與正角同,上商與正商同,上宮與正宮同。
白話文:
如果過剩的就變不足,不足的就變過剩,還有一種情況是平衡,既不過剩也不不足。這也是遵循天地運化的規律。如果過剩的更加過剩,不足的更加不足,那麼天地之道就會失常,導致災害發生和疾病流行。新校正的版本說:「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木運運行到卯月,火運運行到午月,土運運行到四季,金運運行到酉月,水運運行到子月,這叫做平衡,氣息調和。」又根據《五常政大論》中的記載:「委和的紀律是:上角與正角相同,上商與正商相同,上宮與正宮相同。」
伏明之紀,上商與正商同。卑監之紀,上宮與正宮同,上角與正角同。從革之紀,上商與正商同,上角與正角同。涸流之紀,上宮與正宮同。赫曦之紀,上羽與正徵同。堅成之紀,上徵與正商同。』又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不及而加,同歲會已,前諸歲並爲正歲,氣之平也。
白話文:
伏明調(音階):上商(第5音)和正商(第6音)相同。卑監調:上宮(第1音)和正宮(第2音)相同,上角(第3音)和正角(第4音)相同。從革調:上商和正商相同,上角和正角相同。涸流調:上宮和正宮相同。赫曦調:上羽(第7音)和正徵(第5音)相同。堅成調:上徵(第6音)和正商相同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中也提到:「當音階音高不足時添加,當(添加後的)音階與原先音階的頻率相等時,它們就融合在一起,成為正調。這表示氣的平衡狀態。」
』𫝆王注以同天之化爲非有餘不足者,非也。」。應天爲天符,承歲爲歲直,三合爲治應天,謂木運之歲,上見厥隂。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。少隂土運之歲,上見太隂。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。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,此五者天氣下降,如合符運,故曰應天,爲天符也。承歲,謂木運之歲,歲當于卯。
白話文:
古文:
『𫝆王注以同天之化爲非有餘不足者,非也。」。應天爲天符,承歲爲歲直,三合爲治應天,謂木運之歲,上見厥隂。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。少隂土運之歲,上見太隂。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。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,此五者天氣下降,如合符運,故曰應天,爲天符也。承歲,謂木運之歲,歲當於卯。
唐代醫家王冰錯誤地認為「應天」就是沒有過盛或不足的天氣變化。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「應天」是天符,承歲是歲之正,三合用來治療「應天」。
具體來說:
- 木運的歲在上面見厥隂。
- 火運的歲在上面見少陽。
- 少隂土運的歲在上面見太隂。
- 金運的歲在上面見陽明。
- 水運的歲在上面見太陽。
這五種天氣從降,就像符契運轉一樣,所以稱為「應天」,也就是天符的意思。
「承歲」是指木運的歲,歲應當在卯位。
火運之歲,歲當于午。土運之歲,歲當辰戌丑未。金運之歲,歲當于酉。水運之歲,歲當于子,此五者歲之所直,故曰承歲,爲歲直也。三合,謂火運之歲,上見少隂,年辰臨午。土運之歲,上見太隂,年辰臨丑未。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年辰臨酉,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,故云三合爲治也。
白話文:
火運的旺位,當在午時。土運的旺位,當在辰、戌、醜、未時。金運的旺位,當在酉時。水運的旺位,當在子時。這五個旺位是它們所直對的方位,因此稱之為承旺,也就是旺位對應的意思。
三合,是指火運的旺位,上見少陽經,年辰在午時。土運的旺位,上見太陰經,年辰在醜、未時。金運的旺位,上見陽明經,年辰在酉時。這三者之間的天氣運氣和年辰都相會合,所以稱為三合為治。
歲直亦曰歲位,三合亦爲天符。〈六微旨大論〉曰:「天符歲會曰太一。天符,謂天運與歲俱會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天符歲會之詳具〈六微旨大論〉中,又詳火運,上少隂(天符),年辰臨午(歲會),即戊午歲也。土運,上太隂,年辰臨丑未,即己丑己未歲也。
金運,上陽明,年辰臨酉,即乙酉歲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上下相召柰何?」
白話文:
-
歲直也稱歲位,三合也稱為天符。
-
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「天符與歲相會,稱為太一。天符是指天運與歲同時相會。」
-
校正本解釋說:天符與歲相會的具體情況記載在《六微旨大論》中。另外,還要仔細觀察火運,如果少陰(天符)在上,年辰臨午(歲會),那麼就是戊午歲。土運,如果太陰在上,年辰臨醜未,那麼就是己丑或己未歲。
鬼臾區曰:「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隂陽也,三隂三陽,上奉之太陽爲寒,少陽爲暑,陽明爲燥,太隂爲濕,厥隂爲風,少隂爲火,皆其元在天,故曰天之隂陽也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隂陽也。生長化收藏,下應之木,初氣也。火,二氣也。相火,三氣也。土,四氣也。金,五氣也。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是天地的陰陽之氣。三陰三陽,對應天上的太陽和月亮。太陽為寒,少陽為暑,陽明為燥,太陰為濕,厥陰為風,少陰為火。這些都是它們的本源在天上,所以說它們是天地的陰陽之氣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種元素,是地上的陰陽之氣。生長化收藏,對應地上的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種元素。木,是萬物初生的元氣。火,是第二元氣。相火,是第三元氣。土,是第四元氣。金,是第五元氣。
水,終氣也。以其在地應天,故云下應也。氣在地,故曰地之隂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微旨大論〉曰:『地理之應六節氣位,何如?』歧伯曰:『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,退行一歩,相火治之,復行一歩,土氣治之,復行一歩,金氣治之,復行一歩,水氣治之,復行一歩,木氣治之。』此即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隂陽之義也。
白話文:
水,是終極之氣。因為它在地面上反映天體,所以說它「下應」。氣在地面,所以稱為地上的陰陽。
新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六微旨大論》,地理如何反映六節氣的位置?」岐伯回答:「顯明穴的右側是君火穴的位置,往後退一步是相火穴,再退一步是土氣穴,再退一步是金氣穴,再退一步是水氣穴,再退一步是木氣穴。」這就說明瞭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是地上的陰陽。
」。天以陽生隂長,地以陽殺隂藏生長者,天之道。藏殺者,地之道。天陽主生,故以陽生隂長。地隂主殺,故以陽殺隂藏。天地雖髙下不同,而各有隂陽之運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經與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文重,注頗異。」。天有隂陽,地亦有隂陽天有隂,故能下降,地有陽,故能上騰,是以各有隂陽也,隂陽交泰,故化變由之成也。
白話文:
天空屬陽,主生髮和陰氣增長;大地屬陰,主收斂和陽氣消減。生髮是天空的運行規律,收斂是大地的運行規律。天空屬陽,主生髮,所以陽氣生髮,陰氣增長。大地屬陰,主收斂,所以陽氣收斂,陰氣消減。
天空和大地雖然高低不同,但都有陰陽的運作。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。天空有陰氣,所以能下雨;大地有陽氣,所以能向上升。因此,天空和大地各有陰陽,陰陽交合,所以變化由此產生。
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隂陽也,生長化收藏,故陽中有隂,隂中有陽隂陽之氣,極則過亢,故各兼之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」又曰:「重隂必陽,重陽必隂。」言氣極則變也,故陽中兼隂,隂中兼陽。易之卦,离中虚,坎中實,此其義象也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隂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朞而環會天有六氣,地有五位,天以六氣臨地,地以五位承天,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。以六加五,則五歲而餘一氣,故遷一位。
白話文: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相生相剋,這是地球的陰陽變化,經歷了生長、化育、收藏的過程。所以陽中含有陰,陰中也含有陽。陰陽的能量達到極致就會太亢盛,因此彼此互相包容。在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提到:「寒氣極致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極致就會產生寒氣。」又說:「過多的陰氣必然會產生陽氣,過多的陽氣必然會產生陰氣。」這是指能量達到極致就會轉化。所以,陽中包含陰,陰中包含陽。《易經》中的卦象中,離卦中間是空的,坎卦中間是實的,這也反映了這種陰陽包含的道理。
要了解宇宙中的陰陽,就要觀察天空的氣,它動個不停,所以五種星宿不斷向右移動;觀察地上的氣,它靜止不動,所以六個地支不斷環繞相會。天上有六種氣象,地上有五個方位,天用六種氣象影響地上,地用五個方位承接天上的能量,這是因為天氣不包含君火。用六減五,剩下的那一種氣象,就會讓方位移動一位。
若以五承六,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,故六年而環會(因五六三十,第六年而周行),所謂周而復始也。地氣左行,往而不返,天氣東轉,常自火運數五歲已,其次氣正當君火氣之上,法不加臨,則右遷君火氣上,以臨相火之上,故曰五歲而右遷也,由斯動靜,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隂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,變化之微,其由是矣。
白話文:
如果用五來乘以六,則六年就完全具備了天地之氣。所以六年後會再次循環(因為五乘六等於三十,六年正好循環一週),這就是所謂的周而復始。地氣從左邊運行,只能前進不能後退。天氣從東邊運行,通常火運過了五次後,下一次的氣正位於君火之氣之上。按照自然規律,它不直接作用於君火之氣,而是向右移動到君火之氣的上面,位於相火之氣上面。所以說,過了五次後,它就會右移。從這個運動的規律來看,上下相應,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就能顯現出來。動與靜相互吸引,上下相互影響,陰陽相互交錯,由此而產生變化。天地的法則,在於變化之微妙,而它的原理就在於此。
孔子曰:「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。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五運行大論〉云:『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』又云:『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餘而復會。』」。」
帝曰:「上下周紀,其有數乎?」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天地之間有其固定的位置,而萬物在其中運行變化。」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**新的校勘說明:「參考《五運行大論》說:『上下交會,寒暑交替,氣相和諧則安康,氣相衝突則致病。』又說:『上方的氣運行向右,下方的氣運行向左,左右旋轉一周天,然後餘下的部分會再次相遇。』」
鬼臾區曰:「天以六爲節,地以五爲制,周天氣者,六朞爲一備,終地紀者,五歲爲一周六節,謂六氣之分。五制,謂五位之分,位應一歲,氣統一年,故五歲爲一周,六年爲一備。備,謂備歷天氣。周,謂周行地位。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,天氣不臨君火,故也。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上天以六為週期,大地以五為準則。週行於天的氣候,六個節氣是一次完整循環;終結於地的紀數,每五個閏月為一週。六個節氣,指六種氣候的區分。五個制,指五行的地位區分。五行各應對一個閏月,氣候貫穿一年,所以五個閏月是一個週期,六年是一個完整循環。完整,指經歷完所有的氣候變化。週期,指週而復始地運行於大地各個位置。之所以地位用六而只說五,是因為氣候不控制中央的火。」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不立歲氣,故天之六氣,不偶其氣,以行君火之政,守位而奉天之命,以宣行火令爾,以名奉天,故曰君火,以名守位稟命,故云相火以位。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爲一紀,凡三十歲。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而爲一周,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歷法一氣十五日,因而乘之,積七百二十氣,即三十年。積千四百四十氣,即六十年也。
白話文:
君火掌管顯明之氣,相火在君火右邊的位置,但它名義上處於君主的地位,並不具備相應的氣勢。因此,天之六氣中,沒有相應的氣來配合君火,它只是守住自己的位置,奉行天命,負責頒布火令。由於它的名義是奉天承命,所以稱為君火。由於它名義上守住位置並接受命令,所以又稱為相火以位。
六十五合併成一個紀元,共七百二十氣,總共有三十個相。一千四百四十氣,總共有六十個相,組成一個週期。推算時間的話,過多或過少都會有所表現。歷法中一氣為十五天,以此類推,七百二十氣就是三十年。一千四百四十氣就是六十年。
經云:「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節藏象論〉云:『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。』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,時立氣布,如環無端,候亦同法,故曰:『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虚實之所起,不可爲工矣。』」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先生的論述,上至天文氣候,下至地理規律,可謂周全詳備。我希望能聆聽您的教導並銘記於心,上可以治理百姓,下可以養生治身,讓黎民百姓都能明察秋毫,上下和睦親近,德澤廣被天下,子孫後代無憂無慮,傳承萬世,永不終結。可否請先生教導如何安不忘危,存不忘亡,這是聖賢們至高的教誨。體察民情疾苦,關懷民生疾苦,這是聖賢們仁慈的深意。」
鬼臾區曰:「至數之機,迫迮以微,其來可見,其往可追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天殃謂傳非其人,授於情狎,及寄求名利者也。。謹奉天道,請言眞要申誓戒於君王,乃明言天道至眞之要旨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時機一到,(天災人禍的)徵兆逼迫且微妙,它的來臨可以預見,它的過去可以追溯。敬重它的人可以昌盛,輕視它的人會滅亡。不遵從正道而行私,必定會受到上天的懲罰。所謂傳授給不適當的人,交給親近的人,以及寄望於求取名利的人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傳授方式。謹慎奉承天命,請允許我進言真諦並對君王盟誓戒慎,這樣才能明瞭上天至真的要旨。」
帝曰:「善。言始者必會於終,善言近者必知其逺數術明著,應用不差,故逺近於言,始終無謬。。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,所謂明矣。願夫子推而次之,令有條理,簡而不匱,乆而不絕,易用難忘,爲之綱紀,至數之要,願盡聞之簡,省要也。匱,乏也。乆,逺也。要,樞紐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很好。說到起源,就要知道結局;說到最近的事情,就要知道遙遠的事情。算術推演明確,運用沒有差錯,所以推測遠近的事情,預測始終都不會出錯。這說明達到算術的極致,就能明辨是非。我希望先生推廣並整理這些內容,讓它們有條理、簡明但不簡略、長期流傳不中斷、容易運用但不容易忘記,作為各種算術的綱領,希望全部瞭解算術的精要,簡明扼要,不讓有遺漏。」
鬼臾區曰:「昭乎哉問!明乎哉道!如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也桴,鼓椎也。響,應聲也。臣聞之,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。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。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。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。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你提出的問題真是精闢啊!你對道的理解真是透徹!就像鼓槌敲擊鼓面,聲音回應鼓槌的叩擊一樣準確。臣聽說,甲己年的天干運勢由土運主導。乙庚年的天干運勢由金運主導。丙辛年的天干運勢由水運主導。丁壬年的天干運勢由木運主導。
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太始天地初分之時,隂陽析位之際,天分五氣,地列五行,五行定位,布政於四方,五氣分流,散支於十干,當是黃氣橫於甲己,白氣橫於乙庚,黑氣橫於丙辛,青氣橫於丁壬,赤氣橫於戊癸,故甲己應土運,乙庚應金運,丙辛應水運,丁壬應木運,戊癸應火運,大古聖人望氣以書天𠕋,賢者謹奉以紀天元,下論文義備矣。
白話文:
戊癸之氣,屬於火運統治。天地初分之時,陰陽分佈其位,天有五種氣,地有五行,五行定位,掌管四方的政務。這五種氣流動,散佈於十天干,其中黃氣橫貫於甲己,白氣橫貫於乙庚,黑氣橫貫於丙辛,青氣橫貫於丁壬,赤氣橫貫於戊癸。所以甲己應對土運,乙庚應對金運,丙辛應對水運,丁壬應對木運,戊癸應對火運。太古聖人觀察天上的氣運,以文字記錄下來,賢者謹慎地奉行,以紀元天運,後人論述其意義非常豐富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運有太過、不及、平氣,甲庚丙壬戊,主太過,乙辛丁癸已,主不及,大法如此,取平氣之法其說不一,具如諸篇。」。」
帝曰:「其於三隂三陽合之,柰何?」
白話文:
《麻科匯覽》增補校正版本中提到:「詳細的運用分為過盛、不足、平衡。甲庚丙壬戊主過盛,乙辛丁癸己主不足。這是一個總的原則。至於找出平衡的方法,眾說紛紜,詳見各個篇章。」
鬼臾區曰:「子午之歲,上見少隂。丑未之歲,上見太隂。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。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。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。已亥之歲,上見厥隂。少隂所謂標也,厥隂所謂終也標,謂上首也。終,謂當三甲六甲之終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午未寅酉戌亥之歲爲正化,正司化令之實。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子午時,在上看到的是少陰。醜未時,在上看到的是太陰。寅申時,在上看到的是少陽。卯酉時,在上看到的是陽明。辰戌時,在上看到的是太陽。已亥時,在上看到的是厥陰。少陰叫做標,厥陰叫做終。標是指上首,終是指三甲六甲的最後。~~,~~新校正注:特別是午、未、寅、酉、戌、亥時,上看到的纔是正化,正是主宰化令的實在。
子丑申卯辰巳之歲爲對化,對司化令之虚。此其大法也。」。厥隂之上,風氣主之。少隂之上,熱氣主之。太隂之上,濕氣主之。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。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。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三隂三陽爲標,寒暑燥濕風火爲本,故云:「所謂本也。
白話文:
「子、醜、申、卯、辰、巳這六個時辰,彼此間相互影響,共同作用於虛弱的臟腑。這是主要的規律。」
在厥陰時辰,風氣為主。在少陰時辰,熱氣為主。在太陰時辰,濕氣為主。在少陽時辰,相火為主。在陽明時辰,燥氣為主。在太陽時辰,寒氣為主。這些氣候特徵稱之為「本」,而六元(三陰三陽)和寒暑燥濕風火這六種氣候特徵則稱之為「標」。所以說:「這就是所謂的『本』。」
」天眞元氣,分爲六化,以統坤元生成之用,徵其應用則六化不同,本其所生,則正是眞元之一氣,故曰:「六元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六元』作『天元』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光乎哉道!明乎哉論!請著之玉版,藏之金匱,署曰天元紀。」
白話文:
人的先天原始精氣,分為六種變化,用來統御後天萬物的生成。觀察這六種變化的運用,它們各不相同。但追溯它們的本源,還是同一種先天真氣,所以叫做「六元」。
另外,有新注本將「六元」改為「天元」。
黃帝坐明堂,始正天綱,臨觀八極,考建五常明堂,布政宮也。八極,八方目極之所也。考,謂考校。建,謂建立也。五常,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,端居正氣,以候天和。請天師而問之曰:「論言天地之動靜,神明爲之紀,隂陽之升降,寒暑彰其兆新校正云:「詳論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及〈氣交變大論〉文,彼云:『隂陽之往復,寒暑彰其兆。』」。
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,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,首甲定運,餘因論之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坐在明堂,開始整治天地秩序,治理八方,考查並建立五常。明堂是治理政事的宮殿。八極指的是八個方位的極點。考查,指的是考校。建立,指的是制定。五常指的是運行天地之間的五行之氣,平穩居中,等待天地調和。請教天師,詢問道:「《論語》中說,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,有神明記住它們;陰陽的升降,寒暑的交替,彰顯了其中的現象。」
鬼臾區曰:「土主甲己,金主乙庚,水主丙辛,木主丁壬,火主戊癸。子午之上,少隂主之。丑未之上,太隂主之。寅申之上,少陽主之。卯酉之上,陽明主之。辰戌之上,太陽主之。己亥之上,厥隂主之,不合隂陽,其故何也首甲,謂六甲之初則甲子年也。?」
白話文:
鬼臾區說:「土主管著甲己,金主管著乙庚,水主管著丙辛,木主管著丁壬,火主管著戊癸。子午之間,由少陰主管;醜未之間,由太陰主管;寅申之間,由少陽主管;卯酉之間,由陽明主管;辰戌之間,由太陽主管。己亥之間,由厥陰主管,但它不符合陰陽,這是為什麼呢?首甲,意思是六甲的開始,也就是甲子年。」
歧伯曰:「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隂陽也上古聖人仰觀天象以正隂陽,夫隂陽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源,述其本始,則百端疑議從是而生,黃帝恐至理眞宗便因誣廢,愍𫝹黎庶故啟問曰,天師知道出從眞,必非謬述,故對上曰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隂陽也。《隂陽法》曰:「甲己合,乙庚合,丙辛合,丁壬合,戊癸合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這說明瞭宇宙真理,也就是天地間的陰陽法則。古代聖人仰望天象,用它們來修正陰陽平衡。陰陽之道本應顯而易見,但人們卻忘記了它的根源。如果追溯其本源,就會產生很多疑問和爭議。黃帝擔心真正的真理和本質會被歪曲廢棄,憐憫黎民百姓,所以發問道:天師的知識來自於真理,肯定不會錯誤。因此,歧伯回答說:這說明瞭宇宙真理,也就是天地間的陰陽法則。《陰陽法》中說:甲己相合、乙庚相合、丙辛相合、丁壬相合、戊癸相合。
」蓋取聖人仰觀天象之義,不然則十干之位各在一方,徵其離合事亦寥闊,嗚呼逺哉!百姓日用而不知爾,故太上立言曰:「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,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」此其類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金主乙庚者,乙者庚之柔,庚者乙之剛,大而言之隂與陽,小而言之夫與婦,是剛柔之事也,餘並如此。」。
白話文:
這取自於聖人仰望天象的道理。不然的話,十天干的位置各自一方,推求它們的離合交合之事也會非常空洞,唉,這太遙遠了!百姓每日使用它們卻不知道這些道理,所以太上老子說:「我的話很簡單易懂,也很容易實行,但天下的人卻沒法理解,也無法實行。」這也屬於這一類道理。註解者說:「詳細地考察金主乙庚,乙是庚的柔弱之氣,庚是乙的剛強之氣。從大角度來說,就是陰與陽;從小範圍來說,就是丈夫與妻子,這便是剛柔之理。其他道理也都是這樣。」
夫數之可數者,人中之隂陽也,然所合,數之可得者也。夫隂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。天地隂陽者,不以數推,以象之謂也言智識偏淺不見原由,雖所指彌逺,其知彌近,得其元始,桴鼓非遙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所始也。」
白話文:
能夠計算的數字,代表人體中的陰陽數量。然而,這些數字只是表象,真正重要的是數字所代表的意義。
陰陽的數量可以達到十、百、千、萬,甚至更多。天地陰陽的數量,則無法用數字來計算,而是以象徵的方式來表達。
那些見識淺薄的人,無法洞悉事物的本質,即使他們言談廣泛,但他們的知識也很膚淺。只有掌握事物的根本,才能真正瞭解它的奧祕,這遠比泛泛而談更重要。
歧伯曰:「昭乎哉問也!臣覽《太始天元𠕋》文,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,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,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經于亢氐昴畢,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,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戸也戊土屬乾,己土屬巽,《遁甲經》曰:「六戊爲天門,六己爲地戸,晨暮占雨,以西北東南義取,此雨爲土用,濕氣生之,故此占焉。」。
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您的問題問得很好!我研究過《太始天元經》的記載,丹田之氣運轉在牛女星區戊戌的方位,青黑天的氣運轉在心尾星區己亥的方位,蒼天的氣運轉在危室柳鬼星區,白色天的氣運轉在亢氐昴畢星區,玄天的氣運轉在張翼婁胃星區。所謂戊己分,指的是奎壁角軫星區,那是天地氣息的門戶。戊土屬陽,己土屬陰,在《遁甲經》中說:「六戊為天門,六己為地戶。」占卜清晨或傍晚的降雨,要以西北和東南的方位為依據,因為雨水是土的應用,濕氣滋生了雨水,所以在此占卜雨勢。」
帝曰:「善。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。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。未知其所謂也論謂〈天元紀〉及〈隂陽應象〉論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好。論述中所說的天地,是萬物的上下;左右,是陰陽的道路。我還不知道這裡所說的,論中指的是《天元紀》和《陰陽應象論》吧。」
歧伯曰:「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隂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隂,左少隂右太陽。見少隂,左太隂,右厥隂。見太隂,左少陽,右少隂。見少陽,左陽明,右太隂。見陽明,左太陽,右少陽。見太陽,左厥隂,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面向北而言之也,上南也,下北也,左西也,右東也。。」
帝曰:「何謂下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所謂上下,是觀察上下肢,來判斷陰陽所在。左右,看諸陽,左邊為少陽,右邊為太陽。看少陽,左邊為太陰,右邊為厥陰。看太陰,左邊為少陽,右邊為少陰。看少陽,左邊為陽明,右邊為太陰。看陽明,左邊為太陽,右邊為少陽。看太陽,左邊為厥陰,右邊為陽明。所謂『面北而命其位』,是指面向北時,來說明它們的位置:上為南方,下為北方,左為西方,右為東方。」
歧伯曰:「厥隂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,右太隂。少隂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,右少陽。太隂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隂,右陽明。少陽在上,則厥隂在下,左少隂,右太陽。陽明在上,則少隂在下,左太隂,右厥隂。太陽在上,則太隂在下,左少陽,右少隂,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主歲者位在南,故面北而言其左右。在下者位在北,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如果厥陰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少陽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陽明經脈,右手邊是太陰經脈。如果少陰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陽明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太陽經脈,右手邊是少陽經脈。如果太陰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太陽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厥陰經脈,右手邊是陽明經脈。如果少陽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厥陰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少陰經脈,右手邊是太陽經脈。如果陽明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少陰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太陰經脈,右手邊是厥陰經脈。如果太陽經脈的陽氣在上,那麼太陰經脈的陽氣就在下,左手邊是少陽經脈,右手邊是少陰經脈。這句『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』的意思是,把人體想像成面朝南站立,從正面來定各經脈的位置,這些經脈的病狀主要表現在正面。主治這些病狀的經脈位於南面,所以從北面來看,左手邊是這些經脈的左邊,右手邊是這些經脈的右邊。位於下部的經脈位於北面,所以從南面來看,左手邊是這些經脈的左邊,右手邊是這些經脈的右邊。」
上,天位也,下,地位也。面南,左東也,右西也,上下異而左右殊也。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木火相臨,金水相臨,水木相臨,火土相臨,土金相臨,爲相得也。土木相臨,土水相臨,水火相臨,火金相臨,金木相臨,爲不相得也。上臨下爲順,下臨上爲逆,逆亦鬱抑而病生,土臨相火、君火之類者也。
帝曰:「動靜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下層臨於上層,這是不合適的位置。六層相鄰,假設土臨於火上,火臨於木上,木臨於水上,水臨於金上,金臨於土上,這些都屬於下層臨於上層,位置不當。父子之間的倫理,子居於下,父居於上。如果讓子臨於父上,豈不是顛倒倫常嗎?」
歧伯曰:「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餘而復會也上,天也。下,地也。周天,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,天垂六氣,地布五行,天順地而左廻,地承天而東轉,木運之後,天氣常餘,餘氣不加於君火,却退一歩,加臨相火之上,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,故曰左右周天餘而復會。會,遇也,合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上面的氣在右邊運行,下面的氣在左邊運行,左右旋轉,每五行運轉一週,氣會再次相遇。上指的是天,下指的是地。周天指的是天旋轉著地上的五行位置,天降下六氣,地佈下五行。天順應地而向左旋轉,地承接著天而向東旋轉。木氣運行之後,天氣經常有餘,這些餘下的氣不加於心火,卻後退一步,停留於相火上面。所以每五行運轉一週,便後退一位向右運行,因此說左右旋轉一週就會再次相遇。會,指相遇、合在一起。」
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,則以餘氣遷加,復與五行座位再相會,合而爲歲法也。周天,謂天周地位,非周天之六氣也。」
白話文:
中醫認為,宇宙運行由「五行」決定,每當一個五行周而復始,就會搭配其他五行,形成新的「五行法象」。「周天」指的是天地循環,並不是指周天六氣。
帝曰:「余聞鬼臾區曰:『應地者靜。』𫝆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?願聞何以生之乎詰,異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『鬼臾區』言應地者靜,見〈天元紀大論〉中。」!歧伯曰:「天地動靜,五行遷復,雖鬼臾區,其上候而已,猶不能徧明不能徧明,無求備也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虚,五行麗地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鬼臾區說:『順應大地的規律,就會達到靜定。』可大夫您卻說『降下的事物向左移動』,我不知道他說的什麼意思?希望您能解釋一下他為什麼這麼說。今天,他所說的和您所說的不同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」~~,~~新的校正版本中說:「鬼臾區說順應大地的規律就會達到靜定,這在〈天元紀大論〉中有所記載。」歧伯說:「天地之間有動有靜,五行循環往復。即使是鬼臾區,也只能觀察到表面的現象,他不可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天地之間的變化規律,由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映照虛空,五行佈滿大地而體現出來。
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。虚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逺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,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。麗,著也,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。」
帝曰:「地之爲下否乎言轉不居爲下乎,爲否乎??」
白話文:
大地承載著人們生存的形體。虛空代表了應和上天精氣運行的地方。形體和精氣的變化,猶如樹木的根與枝葉。仰望天空觀察星象,就能明白地體左右旋轉的道理。依附,就是依賴。有形體的事物,沒有一樣不依靠物體而得以完整的。
歧伯曰:「地爲人之下,太虚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,徵其至理則是太虚之中一物爾。《易》曰:「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。」此之謂也。。」
帝曰:「馮乎言太虚無礙,地體何馮而止住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大地面積在人的腳下,位於廣闊的虛空之中,就是說人所居住的位置可以稱之為『下方』,追究它的根本道理,就是虛空之中的一個東西。《易經》中說:『厚德載物,恩德無疆。』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」
歧伯曰:「大氣舉之也大氣,謂造化之氣,任持太虚者也,所以大虚不屈,地乆天長者,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。氣化而變不任持之,則太虚之器亦敗壞矣。夫落葉飛空,不疾而下,爲其乘氣,故勢不得速焉。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,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,然器有大小不同,壞有遲速之異,及至氣不任持,則大小之壞一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天地萬物得以存在,是因為有巨大的氣體支持著它們。這個氣體就是造化之氣,它包容了整個宇宙,讓宇宙不會坍塌,讓天地可以長存。如果沒有造化之氣的支撐,宇宙這個容器也會被毀壞。
就像落葉在空中飄落,雖然沒有很快落下,但卻會一直向下落,這是因為它們被氣體托住,所以不能快速落下。凡是有形的東西存在於地球上,都需要生化之氣來支撐。但不同的形體大小不一,毀壞的速度也不同。一旦氣體不再支撐它們,無論大小,最終都會毀壞。」
燥以乾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温之,故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閒,寒暑六入,故令虚而生化也地體之中,凡有六入,一曰燥,二曰暑,三曰風,四曰濕,五曰寒,六曰火,受燥故乾性生焉,受暑故蒸性生焉,受風故動性生焉,受濕故潤性生焉,受寒故堅性生焉,受火故温性生焉,此謂天之六氣也。
白話文:
乾燥使東西變乾,暑熱使東西蒸發,風使東西移動,濕氣使東西潤澤,寒冷使東西變堅固,火氣使東西變溫暖。因此,風寒屬性在下層,乾燥火熱屬性在上層,濕氣屬性在中間,火氣在其中遊動。這六種外在氣候因素交替影響人體,使得身體虛空之處能夠產生變化。
人體內部有六種元素:燥、暑、風、濕、寒、火。接受乾燥的影響,就會產生乾性;接受暑熱的影響,就會產生蒸發性;接受風的影響,就會產生運動性;接受濕氣的影響,就會產生潤澤性;接受寒冷的影響,就會產生堅固性;接受火氣的影響,就會產生溫暖性。這些就是所謂的天之六氣。
故燥勝則地乾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六氣之用。」。
帝曰:「天地之氣何以候之?」
白話文:
所以如果乾燥過度,地面就會乾裂;酷熱過度,地面就會發燙;風勢過強,地面就會震動;濕氣過重,地面就會泥濘;寒冷過甚,地面就會開裂;火氣過旺,地面就會變得堅固。這就是六氣的作用。
皇帝問道:「天地的氣候要如何來觀察預測呢?」
歧伯曰:「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言平氣及勝復皆以形證觀察,不以診知也。。《脉法》曰:『天地之變,無以脉診天地以氣不以位,故不當以脉知之。。』此之謂也。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天地之氣,勝復的變化,無法透過診脈的方式觀察到。因為平和之氣和勝復之氣都是透過形體的徵兆來判斷,不能透過診脈得知。就像《脈法》中所說的:『天地之變,無法透過脈診知道。天地是以氣為特徵,而不是以位置為特徵,所以不適宜透過脈診來瞭解。』這就是這個意思。」
帝曰:「閒氣何如?」
歧伯曰:「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,以知應與不應,過與不過。。」
帝曰:「期之柰何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閒氣是怎麼回事?」
岐伯回答:「要根據氣所在的部位,在左手右手的寸關尺三部脈位上進行診察,以此來瞭解脈象是否正常,以及是否有過亢或不足的情況。」
黃帝又問:「該如何進行診察呢?」
歧伯曰:「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謂當沉不沉,當浮不浮,當濇不濇,當鈎不鈎,當弦不弦,當大不大之類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厥隂之至,其脉弦。少隂之至,其脉鈎。太隂之至,其脉沉。少陽之至,大而浮。陽明之至,短而濇。太陽之至,大而長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順應脈象則身體和諧,逆反脈象就會生病,例如應沉的脈卻不沉,應浮的脈卻不浮,應滑的脈卻不滑,應鉤的脈卻不鉤,應弦的脈卻不弦,應壯大的脈卻不壯大之類。
註解:
新校正雲:「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
厥陰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呈現弦狀。
少陰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呈現鉤狀。
太陰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呈現沉狀。
少陽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寬大而浮。
陽明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短而滑。
太陽脈的極盛狀態,脈搏寬大而長。」
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則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隂陽易者危。』」。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。迭移其位者病謂左見右脉,右見左脉,氣差錯故爾。失守其位者危已見於他鄉,本宮見賊殺之氣,故病危。尺寸反者,死子午卯酉四歲有之。反,謂歲當隂在寸脉,而反見於尺,歲當陽在尺,而脉反見於寸,尺寸俱,乃謂反也。
白話文:
當陰陽達到平衡時,身體平順;當陰陽過度時,會生病;當陰陽相反時,也會生病;當陰陽還沒有到該達到的狀態時,會生病;當還沒到時間就出現了,會生病;「陰陽易」表示病情危急。
如果某個臟腑的病症出現在其他位置,說明臟腑失位。
如果病症左右轉移,比如左脈出現右脈的症狀,右脈出現左脈的症狀,是因為氣血錯亂。
如果臟腑失去正常的位置,已經危及其他部位,本臟腑受到攻擊而有死氣,病情危急。
尺寸反越的情況,在子、午、卯、酉四個時間點最容易發生。所謂反越,是指本來在寸脈應該是陰氣,卻出現在尺脈;本來在尺脈應該是陽氣,卻出現在寸脈;尺寸同時反越,才稱之為反越。
若尺獨然或寸獨然,是不應氣,非反也。隂陽交者,死寅申、己亥、丑未、辰戌八年有之。交,謂歲當隂在右脉,反見左。歲當陽在左脉,反見右。左右交見是謂交。若左獨然或右獨然,是不應氣,非交也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經言歲氣備矣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備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中。」。」
白話文:
如果只有尺脈或寸脈出現異常,這不是不協調的氣機,而是正常的現象。
陰陽交錯的現象有四種:寅申、己亥、醜未、辰戌這八年。所謂交錯,是指本應在右脈出現的陰脈,卻出現在左脈;本應在左脈出現的陽脈,卻出現在右脈。左右脈象交互出現,稱為交錯。
如果只有左脈或右脈出現異常,這不是不協調的氣機,也不是交錯現象。
首先要確定年支,由此推算氣機,左右脈象應互相呼應,然後才能判斷是吉是兇。經典中對氣機的論述已經很完整。
帝曰:「寒暑燥濕風火,在人合之,柰何?其於萬物,何以生化合,謂中外相應。生,謂承化而生。化,謂成立衆象也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這些氣候變化,和人體相結合,會產生什麼影響呢?它們對萬物生長和變化又起著什麼作用呢?所謂『中外相應』,是指外在環境變化與人體內在變化互相影響。生,是指承繼外部氣候變化而產生生命活動。化,是指形成萬物的各種形狀和性質。」
歧伯曰:「東方生風東者,日之初。風者,教之始,天之使也。所以發號施令,故生自東方也。景霽山昬,蒼埃際合,崖谷若一,巖岫之風也。黃白昬埃,晚空如堵,獨見天垂,川澤之風也。加以黃黑,白埃承下,山澤之猛風也。風生木陽升風鼓,草木敷榮,故曰風生木也,此和氣之生化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東方屬木,生發之氣從東方開始。風是教化萬物的初始,是上天的使者。所以風的命令從東方發出。晴朗的天氣,山谷交相輝映,宛如一體,這便是山崖洞穴中的風。黃昏時,灰塵遮蔽天空,就像堵牆一樣,只有天邊還露著一點光,這是平原上的風。如果再加上黃黑、白灰塵籠罩著下方,這是山谷間的強風。風生發於木,木陽氣上升,風鼓動草木生長繁茂,所以說風生於木,這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。」
若風氣施化,則飄揚敷折,其爲變極,則木拔草除也。運乘丁卯、丁丑、丁亥、丁酉、丁未、丁巳之歲,則風化不足(因丁歲爲隂木主不足),若乘壬申、壬午、壬辰、壬寅、壬子、壬戌之歲,則風化有餘於萬物也(因壬爲陽木主有餘)。
白話文:
如果風氣變化,就會飄揚散落,出現極端變化時,就會連根拔起草木。運行的歲數逢丁卯、丁丑、丁亥、丁酉、丁未、丁巳,則風化不足(因為丁歲是陰木,主不足)。如果逢壬申、壬午、壬辰、壬寅、壬子、壬戌,則風化對萬物充裕(因為壬是陽木,主有餘)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丁壬分運之有餘不足,或者以丁卯(歲會)、丁亥(天符)、丁巳(天符)、壬申(同天符)、壬寅(同天符),五歲爲正歲會、天符、同天符,非有餘不足,爲平木運,以王注爲非,是不知大統也。必欲細分,雖除此五歲亦未爲盡,下文火土金水運等並同此。
白話文:
以前的人重新校對說:「仔細看王注是以丁壬來區分運氣的盈虧,有人認為丁卯(會運)、丁亥(天符運)、丁巳(天符運)、壬申(與天符運相同)、壬寅(與天符運相同)這五個運年是正的會運、天符運、同天符運,不存在盈虧,屬於平穩的木運。認為王注說得不對,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理氣的總原則。如果一定要細分,除了這五個運年以外,其他運年也未必盡然,下文所說的火運、土運、金運、水運等都與此類似。
」。木生酸萬物味酸者,皆始自木氣之生化也。酸生肝酸味入胃,生養於肝藏。肝生筋酸味入肝,自肝藏布化,生成於筋膜也。筋生心酸氣榮養筋膜畢已,自筋流化,入乃於心。其在天爲玄玄,謂玄冥也。丑之終,東方白,寅之初,天色反黑,太虚皆闇,在天爲玄象可見。
白話文:
「木產生酸,而所有帶酸味的事物,都是從木氣生化而來的。酸味生肝,酸味進入胃,在肝臟生長。肝生筋,酸味進入肝,從肝臟分佈化生,在筋膜上生成。筋生心,酸氣滋養筋膜完成後,從筋上流動化生,進入心臟。在天上看就是玄玄之象,也就是玄冥之氣。醜時的末尾,東方發白,寅時的初期,天色又變黑,太空一片黑暗,在天上的就是玄象。」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在天爲玄』至『化生氣』七句,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,非東方獨有之也,而王注玄謂丑之終,寅之初,天色黑則專言在東方,不兼諸方,此注未通。」。在人爲道正理之道,生養之政化也。在地爲化化,生化也,有生化而後有萬物,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也。
白話文:
「在新校正」中說:「仔細看從『在天為玄』到『化生氣』這七句話,是通論六氣五行生化的法則,不是隻有東方纔有。而王注說玄是丑月的末尾,寅月的開始,天空是黑的,所以只談東方,不包括其他方位,這個注釋不周全。」在人體中,指的是正理之道,養育和教化的政事。在地球上,指的是化育,也叫生化。有化育,纔有萬物。萬物都是由化生的氣生成。
化生五味金、玉、土、石、草、木、菜、果、根、莖、枝、葉、花、殼、實、核,無識之類,皆地化生也。道生智智,正知也,慮逺也。知正則不疑於事,慮逺則不涉於危,以道處之,理符於智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」。玄生神神用無方,深微莫測,迹見形隱,物鮮能期,由是則玄冥之中,神明捿據,隱而不見,玄生神明也。
白話文:
大自然創造了五味,金屬、玉石、泥土、石頭、植物、蔬菜、水果、根部、莖部、枝條、葉子、花朵、果殼、果實、種子等無意識的生命,都是由大自然化生而來的。
「道」生出智慧,真正的智慧就是正確的判斷和深謀遠慮。明白了事物,就不會產生疑惑;深謀遠慮,就不會陷入危險。用「道」的方式處理事情,道理和智慧是相符的。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根據考慮來處置事物,稱爲智慧。」
「玄」生出神明,神明的作用無窮無盡,深奧玄妙難以測度,它隱於形之中,顯於物之美。很少有人能理解它的存在。因此在幽深玄妙的世界中,神明潛伏潛藏,隱而不現。玄生出神明。
化生氣飛、走、蚑、行,鱗、介、毛、倮、羽,五類變化,内屬神機,雖爲五味所該,然其生稟則異,故又曰:「化生氣也。」此上七句通言六氣五行生化之大法,非東方獨有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及〈天元紀大論〉無『化生氣』一句。」。神在天爲風鳴紊啟坼,風之化也。
白話文:
氣之化生,可以飛翔(指鳥類)、奔跑(指獸類)、爬行(指爬蟲類)、行走(指人類)、滑行(指魚類),演變出鱗甲(指魚類)、貝殼(指軟體動物)、毛髮(指哺乳動物)、羽毛(指鳥類),這五類物種的演化,是由於內在的神祕力量所主宰,雖然它們都受五味的影響,但它們與生俱來的稟賦卻各不相同,所以又說:「這些都是氣之化生的結果。」這七句話通論了六氣五行生化的普遍規律,並非東方獨有。~,~校正者說:「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和《天元紀大論》,沒有『化生氣』這句話。」在天上的神靈,運用風的變化,使得萬物得以萌發生長。
振拉摧拔,風之用也。歲屬厥隂在上,則風化於天。厥隂在下,則風行於地。在地爲木長短曲直,木之體也。幹舉機發,木之用也。在體爲筋維結束絡,筋之體也。繻縱卷舒,筋之用也。在氣爲柔木化宣發,風化所行,則物體柔耎。在藏爲肝肝有二布葉一小葉,如木甲拆之象也,各有支給脉遊中,以宣發陽和之氣,魂之宮也,爲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,乘丁歲則肝藏及經絡先受邪而爲病也,膽府同。
白話文:
振動、拉引和伸拔,是風的功用。少陽經屬木,在上則風昇於天。少陽經在下,則風行於地。在地面上的木頭長短曲直,這是木的形體。木幹挺立,枝枝發出,這是木的功用。在人體內,筋肉相連形成網絡,這是筋的形體。筋肉伸展屈縮,這是筋的功用。在氣血方面,就像柔軟的木頭一樣生長和發散,風氣所經之處,則事物就會柔軟潤澤。在臟腑方面,肝臟有兩個葉子,一個大葉一個小葉,就像一塊木板被劈開的樣子。每個葉子都有分支,脈絡在其中遊走,起到宣發陽氣的作用。肝是魂魄居住的地方,也是人體的將軍之官,謀略和思慮都發源於此。當外邪乘虛而入時,肝臟和膽腑是最先受到侵害的。
其性爲暄暄,温也。肝木之性也。其德爲和敷布和氣於萬物,木之德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德敷和。』」。其用爲動風搖而動,無風則萬類皆靜,,~~新校正云:「按木之用爲動,火太過之政亦爲動,蓋火木之主暴速,故俱爲動。」。
白話文:
它的本性是溫暖和煦的,如同肝木的性質。它的品德是調和,能將和諧的氣息佈散於萬物,這便是木的品德。
具有的功效是能動搖風氣,讓萬物活動起來,沒有風的時候萬物都是靜止的。
其色爲蒼有形之類,乘木之化,則外色皆見薄青之色。𫝆東方之地,草木之上,色皆蒼,遇丁歲則蒼物兼白及黃色,不純也。其化爲榮榮,美色也。四時之中物見華榮顏色鮮麗者,皆木化之所生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化生榮。』」。其蟲毛萬物發生如毛在皮。
白話文:
植物的顏色呈現蒼青色調,這與木的性質有關,因此植物的外層顏色都會帶有淡青色。木對應東方,植物和草木的顏色也都是蒼青色的。但如果遇到丁年和壬年的話,青色的植物會帶有白色或黃色,顏色不純。其變化會形成繁榮茂盛、色彩繽紛的景象。一年四季中,所有顏色鮮豔奪目、花團錦簇的植物,都是木氣化生而成的。新校正注:「《氣交變大論》中說:『其化生榮。』」其蟲毛是指萬物生長出像動物皮毛一樣的物質。
其政爲散發散生氣於萬物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舒啟。』詳木之政散,平木之政發散,木太過之政散,土不及之氣散,金之用散,落木之災散,落所以爲散之異有六,而散之義惟二,一謂發散之散,是木之氣也。二謂散落之散,是金之氣所爲也。
白話文:
它的效用是疏散、生發萬物。,《新校正》註釋道:根據《氣交變大論》記載:「它的效用是舒展和開啟。」詳細來說,木的效用是疏散,平時木的效用是發散,木過度增長的效用是疏散,土不足的氣也是疏散,金的效用是疏散,落葉的災禍是疏散。所以,疏散有六種不同的表現,但疏散的意義只有兩種,一種是指發散的散,這是木的氣。二是指散落的散,這是金的氣作用的結果。
」。其令宣發陽和之氣,舒而散也。其變摧拉摧,拔成者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變振發。』」。其眚爲隕隕,墜也,大風暴起,草泯木墜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散落。』」。其味爲酸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酸味者,皆木氣之所成敗也,𫝆東方之野,生味多酸。
白話文:
陽氣宣發,舒展並散發出去。其變化是拔拉摧折,成就形成的東西。
其災害為隕落毀壞。大風暴來襲,草木倒伏。
其味道為酸。凡是變化的東西帶有酸味,都是木氣形成後衰敗的結果。在東方的地域裡,生長出來的味道多為酸味。
其志爲怒怒,直聲也。怒所以威物。怒傷肝凡物之用極,皆自傷也。怒發於肝,而反傷肝藏。悲勝怒悲發而怒止,勝之信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詳五志悲當爲憂,蓋憂傷意,悲傷魂,故云悲勝怒也。」。風傷肝亦猶風之折木也,風生於木而反折之,用極而舒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『風傷筋。
白話文:
憤怒的情緒表現為激烈的斥責,是一種高亢的聲音。憤怒可以威嚇萬物。憤怒會損傷肝臟。所有事物如果使用過度,都會自傷其身。憤怒發作於肝臟,反而會傷害肝臟本身。
悲傷可以勝過憤怒。當悲傷的情緒出現時,憤怒就會平息,這是剋制的證明。
風邪也會損傷肝臟,就像風會折斷樹木一樣。風從樹木產生,卻反過來破壞樹木,使用過度就會失去彈性。
』」。燥勝風風自木生,燥爲金化,風餘則制之以燥,肝盛則治之以涼,涼清所行,金之氣也。酸傷筋酸寫肝氣,寫甚則傷其氣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」以此爾。走筋,謂宣行其氣速疾也,氣血肉骨同。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《靈樞經》云乃是《素問》〈宣明五氣篇〉文,按《甲乙經》以此爲《素問》,王云《靈樞經》者誤也。」。
辛勝酸辛金味,故勝木之酸,酸餘則勝之以辛也。
白話文:
「乾燥勝過風,風自動木中產生,乾燥化生為金,風過盛則用乾燥來制約它,肝氣旺盛則用涼性藥物來治療。涼性清澈所到之處,正是金之氣。酸味傷筋,酸味鬱積表示肝氣不舒,鬱積過盛則損傷肝氣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酸味運行於筋脈,筋病患者不要多食酸味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運行於筋脈,指迅速宣行其氣,氣血肉骨都是相通的。新校正雲:「詳注引用《靈樞經》語,應是《素問》〈宣明五氣篇〉中所載。根據《甲乙經》的說法,此處引用的是《素問》,王氏認為是《靈樞經》的說法是錯誤的。」
南方生熱陽盛所生,相火君火之政也。太虚昬翳,其若輕塵,山川悉然,熱之氣也。大明不彰,其色如丹,鬱熱之氣也。若行雲暴升,嵸然葉積,乍盈乍縮,崖谷之熱也。熱生火熱甚之氣,火運盛明,故曰:「熱生火。
白話文:
南方屬熱,陽氣旺盛所致,這是相火和君火的掌控區域。
朦朧的天空,宛如輕微的塵埃,山川都籠罩其中,這是熱氣所致。
明亮的光芒無法顯現,它呈現出丹紅色,這是鬱熱之氣。
猶如行雲般迅速升起,像葉子堆積在險峻的山崖上,忽而充盈忽而縮小,這是懸崖深谷的熱氣。
熱氣產生火氣,火勢十分猛烈,因此說:「熱氣產生火氣。」
」火者,盛陽之生化也,熱氣施化則炎暑鬱燠,其爲變極,則燔灼銷融,運乘癸酉、癸未、癸巳、癸卯、癸丑、癸亥歲則熱化不足,若乘戊辰、戊寅、戊子、戊戌、戊申、戊午歲則熱化有餘。火有君火相火,故曰:「熱生火。」又云:「火也。」。火生苦物之味苦者,皆始自火之生化也。
白話文:
「火」是盛陽的生化,熱氣施化就會炎熱鬱悶。其變化到極點,就會燒灼融化。
如果運轉在癸酉、癸未、癸巳、癸卯、癸丑、癸亥等年的話,火化不足;
如果運轉在戊辰、戊寅、戊子、戊戌、戊申、戊午等年的話,火化有餘。
火有君火和相火,所以說:「熱產生火」。又說:「火也是熱」。
火生苦味的食物,苦味都是起源於火的生化作用。
甘物遇火,體焦則苦,從火化其可徵也。苦生心苦物入胃,化入於心,故諸癸歲則苦化少,諸戊歲則苦化多。心生血苦味自心化已,則布化生血脉。血生脾苦味營血已,自血流化生養脾也。其在天爲熱亦神化氣也。暄暑鬱蒸,熱之化也。炎赫沸騰,熱之用也。歲屬少隂,少陽在上,則熱化於天,在下則熱行於地。
白話文:
當甘甜的食物遇火時,其自身會被灼焦產生苦味,這可以從火燒食物的過程中得到證明。苦味產生於心,苦味物質進入胃後,化入心中,所以凡是癸水偏盛的人,苦化程度較小,凡是戊土偏盛的人,苦化程度較大。心生血,苦味從心中化出,然後遍佈全身生化血脈。血生脾,苦味運行於血中,從血中化生出脾。在自然界中,苦味對應的屬性是熱,這種熱是由神氣轉化而來。炎熱潮濕的氣候是熱的變化,烈日炎炎、水沸騰的狀態是熱的作用。癸水屬少陰,戊土屬少陽,當少陽在上時,熱化於天空中,當少陽在下時,熱作用於地下。
在地爲火光顯炳明,火之體也。燔燎焦然,火之用也。在體爲脉流行血氣,脉之體也。壅𣳘虚實,脉之用也,絡脉同。在氣爲息息,長也。在藏爲心心形如未敷蓮花,中有九空以導引天眞之氣,神之宇也,爲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乘癸歲則心與經絡受邪而爲病,小腸府亦然。
白話文:
在人體內,火光顯赫明亮,這是火的本體。燃燒灼燒,這是火的用途。在人體內,脈絡運行血氣,這是脈絡的本體。脈絡是否通暢和虛實,這是脈絡的用途,它與絡脈相同。在氣的運作上,氣息綿長,這是生長髮育的表現。在臟腑中,心臟形狀像未盛開的蓮花,裡面有九個空腔,用來導引先天之氣,這是神靈居住的地方,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產生。當水氣過盛時,心臟和經絡就會受到邪氣侵襲而生病,小腸也是如此。
其性爲暑暑,熱也,心之氣性也。其德爲顯明顯見象,定而可取,火之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德彰顯。』」。其用爲躁火性躁動,不專定也。其色爲赤生化之物,乘火化者,悉表備赭丹之色,𫝆南方之地,草木之上皆兼赤色,乘癸歲則赤色之物兼黑及白也。其化爲茂茂,蕃盛也。
白話文:
其特性是炎熱,熱,是心的氣質。其德性是顯著可見,穩定而可取,這是火的德性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雲:『其德彰顯。』」。其作用是躁動,不專一。其顏色是紅色,受火生化而成的東西,都呈現赭丹之色,南方之地和草木上都帶有紅色,受癸水影響,則紅色的東西還帶有黑色和白色。其化育作用是旺盛繁茂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化蕃茂。』」。其蟲羽參差長短,象火之形。其政爲明明曜彰見,無所蔽匿,火之政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明曜。』又按火之政明,水之氣明,水火異而明同者,火之明明于外,水之明明于内,明雖同而實異也。」。
白話文:
~~,新的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氣交變大論》中說:『它的變化豐富而繁茂。』」這種蟲子的翅膀長短參差不齊,像火焰的形狀。它的特質是光亮耀眼,無所隱藏,這是火的特質。,~~新的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氣交變大論》中說:『它的特質是光亮耀眼。』又根據,火的特性是光亮,水的氣息也光亮,水火雖然不同,但光亮卻相同。火的明亮在於外,水的明亮在於內,雖然光亮相同,但實際上不同。」
其令鬱蒸鬱,盛也。蒸,熱也。言盛熱,氣如蒸也。~~,新校正云:「詳注謂鬱爲盛,其義未安,按王冰注〈五常政大論〉云:『鬱謂鬱燠不舒暢也。』當如此解。」。其變炎爍熱甚炎赫,爍石流金,火之極變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變銷爍。
白話文:
鬱蒸鬱蒸,乃熱極也。蒸,即熱氣也。謂熱氣極盛,猶如蒸氣般。~~,新校正本雲:「詳注以鬱為盛,其說不妥。王冰註解〈五常政大論〉雲:『鬱謂鬱燠不舒暢也。』應作此解。」其變化為炎爍,炎熱極甚,猶如灼石鎔金,為火之極度變化。,~~新校正本雲:「〈氣交變大論〉雲:『其變銷爍。
』」。其眚燔焫燔焫山川,旋及屋宇,火之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燔焫。』」。
白話文:
這些火星灼燒了山川,進而蔓延到房屋,就是火災。~~,~~新校正的說法:「根據〈氣交變大論〉記載:『它的災害是灼燒。』」
其味爲苦物之化之變而有苦味者,皆火氣之所合散也。𫝆南方之野,生物多苦。其志爲喜喜,悅樂也,悅以和志。喜傷心言其過也。喜發於心而反傷心,亦由風之折木也,過則氣竭,故見傷也。恐勝喜恐至則喜樂皆泯,勝喜之理,目擊道存,恐則水之氣也。熱傷氣天熱則氣伏不見,人熱則氣促喘急,熱之傷氣,理亦可徵,此皆謂大熱也。
白話文:
具有苦味的東西,都是由苦氣轉化而來,而這種苦味又與火氣(陽氣)的散發有關。比如,南方的野外植物大多是苦的。
喜悅的情緒屬於陽氣的表現,有助於平穩人的心情。但是,過度喜悅會傷心,這就像風會折斷樹一樣,氣過盛就會耗竭,因此會導致心臟受傷。
恐懼可以剋制喜悅,當恐懼出現時,喜樂就會消失。恐懼的原理是,看到某種事物會激發心中的恐懼,而恐懼是一種水氣(陰氣)的表現。
天氣炎熱時,空氣會膨脹,導致氣運行受阻,出現看不見的情況;人體過熱時,呼吸也會急促。熱傷氣的道理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這裡所說的,都是極度炎熱的情況。
小熱之氣猶生諸氣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」此其義也。寒勝熱寒勝則熱退,隂盛則陽衰,制熱以寒,是求勝也。苦傷氣大凡如此爾,苦之傷氣以其燥也,苦加以熱則傷尤甚也,何以明之,飲酒氣促,多則喘急,此其信也。苦寒之物,偏服歲乆,益火滋甚,亦傷氣也,暫以方治,乃同少火反生氣也。
白話文:
輕微的熱氣仍然會產生各種病氣。〈陰陽應象大論〉中說:「旺盛的陽火會發散身體之氣,微弱的陽火會產生身體之氣。」這正是這個道理。
寒邪勝過熱邪,寒邪勝了,熱邪就會退散;陰盛則陽衰,用寒性藥物剋制熱性病邪,這是為了求取勝利。
苦味藥物傷氣一般來說都是這樣,苦味藥物傷氣是因為其燥性;苦味藥物加上熱性,那麼傷氣就更為嚴重了。如何證明呢?飲酒會氣促,喝得多了就會氣喘,這就證明瞭這一點。
苦寒之藥,只服用一種時間長了,就會益火滋甚,也會傷氣;暫時用處方治療,則與微弱的陽火生氣是一樣的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,東方曰風傷肝,酸傷筋。中央曰濕傷肉,甘傷脾。西方曰辛傷皮毛,是自傷者也。南方曰熱傷氣,苦傷氣。北方曰寒傷血,鹹傷血。是傷已所勝也。西方曰熱傷皮毛,是被勝傷已也。凡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,若《太素》則俱云自傷焉。
」。鹹勝苦酒得鹹而解,物理昭然,火苦之勝制以水鹹。
白話文:
新校正的說法:「詳細探討本論所述的損傷要旨,有三種情況:
1.東方(木),風傷肝,酸味傷筋。
2.中央(土),濕氣傷肉,甘味傷脾。
3.西方(金),辛味傷皮毛,這是自傷。
4.南方(火),熱氣傷氣,苦味傷氣。
5.北方(水),寒氣傷血,鹹味傷血。這是損傷自己所勝的。
6.西方(金),熱氣傷皮毛,這是被勝者損傷自己的。
凡此五方所傷的例子有三種,如果依據《太素》,則全部都認為是自傷。」
中央生濕中央,土也,髙山土濕,泉出地中,水源山隈,雲生巖谷,則其象也。夫性内蘊,動而爲用,則雨降雲騰,中央生濕不逺信矣。故歷候記土潤溽暑於六月,謂是也。濕生土濕氣内蘊,土體乃全,濕則土生,乾則土死,死則庶類凋喪,生則萬物滋榮,此濕氣之化爾。濕氣施化,則土宅而雲騰雨降,其爲變極則驟注土崩也。
白話文:
中央屬土,土質濕潤,高聳的山上有水汽蒸騰,形成泉水湧出地面,山坳處會形成水源,巖洞裡會產生雲霧,這些都是土濕的表現。
土的性質內在蘊藏著濕氣,當濕氣發動作用時,就會出現下雨、雲蒸霧繞的景象,所以說中央屬土會產生濕氣,這是符合道理的。因此,《歷候記》中記載六月土潤濕熱,就是這個意思。
土濕氣內蘊,土質才能完整。有濕氣,土才能滋生萬物;乾涸了,土就會死去,而萬物也會枯萎凋零。濕氣的變化,使得土成了萬物的居所,而雲霧、雨水也是它的變化形態。當濕氣變化劇烈時,就會出現暴雨、山崩等現象。
運乘己巳、己卯、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之歲,則濕化不足。乘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之歲,則濕化有餘也。土生甘物之味甘者,皆始自土之生化也。甘生脾甘物入胃先入於脾,故諸己歲則甘少化,諸甲歲甘多化。脾生肉甘味入脾,自脾藏布化,長生脂肉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己巳、己卯、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這些年份,則濕氣不足。如果遇到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這些年份,則濕氣過盛。
土能滋生甘甜的植物,這些植物的味道甘甜,都是源於土的生化作用。甘味入胃後會先進入脾臟,所以當遇到己年(土歲)時,甘味轉化少;當遇到甲年(木歲)時,甘味轉化多。
脾臟能生長肌肉,甘味入脾後會被脾臟儲存,並轉化為脂肪和肌肉,使身體強壯。
肉生肺甘氣營肉已,自肉流化,乃生養肺藏也。其在天爲濕言神化也。柔潤重澤,濕之化也。埃鬱雲雨,濕之用也。歲屬太隂在上,則濕化於天,太隂在下,則濕化於地。在地爲土敦靜安鎮,聚散復形,群品以生,土之體也。含垢匿穢,靜而下民,爲變化母,土之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靜而下民爲土之德,下民之義恐字誤也。
白話文:
肉類滋養肺部,甘潤之氣充盈肺中,促成肉體的生化,進而形成具有養育功能的肺臟。在天地運行中,這對應著濕氣的變化。柔潤而豐沛,這是濕氣的本性;霧氣凝聚、雲雨滋養,則是濕氣的作用。濕氣歸屬於太陰,太陰位於天上時,濕氣化生於天。太陰位於地時,濕氣化生於地。在地面上,濕氣凝結成土壤,厚重而沉穩,安穩不動,聚散往復,萬物由此而生,這是土壤的本質。包容污垢、孕育萬物,沉靜穩重、惠澤眾生,這是土壤的美德。
「靜而下民」一語,注釋中解釋為土壤的美德,但在下民一詞的含義上可能存在誤解。
」。在體爲肉覆裹筋骨,氣發其間,肉之用也。疏密不時,中外否閉,肉之動也。在氣爲充土氣施化,則萬象盈。在藏爲脾形象馬蹄,内包胃脘,象土形也。經絡之氣,交歸於中,以營運眞靈之氣,意之舍也,爲倉廩之官,化物出焉,乘己歲則脾及經絡受邪而爲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肝心肺腎四藏注各言府同,獨此注不言胃府同者,闕文也。
」。
白話文:
在人體中,肌肉覆蓋著筋骨,氣在其中運行,肌肉的作用就是覆蓋。疏密不均,內外閉塞,是肌肉的運動。在氣中,氣充實而變化,則萬物生長。在臟腑中,脾臟形狀像馬蹄一樣,包裹著胃脘,象徵著土地的形狀。經絡中的氣,都匯聚在脾臟中,運行著真氣,是意念所寄居的地方,也是儲藏糧食的官署,化生萬物。如果過度勞累,脾臟和經絡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而生病。~~,~~新校本注釋說:「詳細地看肝、心、肺、腎四臟的注釋,都說有府,只有這裡的注釋沒有說胃府,應該是闕漏了一部分文字。
其性靜兼兼,謂兼寒熱暄涼之氣也。《白虎通》曰:「脾之爲言并也。」謂四氣并之也。其德爲濡津濕潤澤,土之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德溽蒸。』」。其用爲化化,謂兼諸四化并已爲五化。所謂風化熱、化燥、化寒、化周萬物而爲生長化成收藏也。
白話文:
脾臟的特性是兼具寒、熱、溫、涼的氣。根據《白虎通》記載:「脾」字的含義是「並」,意指融合四種不同的氣。脾臟的德性是滋潤濕潤,如同土壤的特性。楊上善註解:《黃帝內經·氣交變大論》中說:「脾臟的德性是蒸騰滋潤。」脾臟的功能是「化育」,即兼具各種轉化功能,並與五行相配合而成為「五化」。所謂的「化育」包括:風化熱、化燥、化寒、化育萬物而使其生長、化育萬物而使其收藏。
其色爲黃物乘土化,則表見黅黃之色,𫝆中央之地,草木之土,皆兼黃色,乘己歲則黃色之物兼蒼及黑。其化爲盈盈,滿也,土化所及,則萬物盈滿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化豐備。』」。其蟲倮倮露皮革,無毛介也。其政爲謐謐,靜也,土性安靜。
白話文:
土元素的顏色是黃色,因此土主黃色,而中央區域的草木也兼帶黃色。土元素本身含有微量的黑色和青色。
土元素的變化特徵是「盈盈」,意為「充盈」。土元素所到之處,萬物都會生長繁盛。
土元素還有一個變化特徵是「豐備」,意為「豐盈完備」。
土元素所屬的動物特徵是「倮倮露皮革」,意為「皮膚光滑沒有毛」。
土元素所屬的政治特徵是「謐謐」,意為「安靜」。土元素的本性是安靜穩定的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安靜。』詳土之政謐。水太過其政謐者,蓋水太過而土下承之,故其政亦謐。」。其令雲雨濕氣布化之所成。其變動注動反靜也,地之動則土失性,風搖不安,注雨乆下也,乆則垣岸復爲土矣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變驟注。
白話文:
水過多,土承載著它,所以安定。雨水和濕氣佈化而成,變化就是動而後靜。地動則土失其性,風搖不安,雨水長時間落下,久而久之,牆壁和岸邊又會變成土。
』」。其眚淫潰淫,乆雨也。潰,土崩潰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霖潰。』」。
白話文:
「災禍」指大雨。其中「霖」指連綿不絕的大雨,「潰」指土地崩塌。新校正注釋的〈氣交變大論〉中說:「其災禍是連綿大雨造成的。」
其味爲甘物之化之變而有甘味者,皆土化之所終始也,𫝆中原之地物味多甘淡。其志爲思思以成務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靈樞經》曰:『因志而存變謂之思。』」。思傷脾思勞於智,過則傷脾。怒勝思怒則不思,忿而忘禍,則勝可知矣。思甚不解,以怒制之,調性之道也。
白話文:
凡是味道甘甜的東西,都是由土元素轉化而來的,而土元素的轉化過程也會產生甘味。因此,中原地區的產品大多甘甜可口。情緒上的思念會導致心思過重,做事會謹慎小心。~~,~~根據新校正的版本:「《靈樞經》中說:『因為思念而產生變化,這就是思。』」思念會損傷脾臟,過度思考會耗損心智,超過限度就會傷脾。憤怒勝過思念,憤怒的時候就不會思念,憤怒到忘記禍患,就知道憤怒是可以壓制思念的。如果思念不能化解,可以用憤怒去制約它,這是調節情緒的方法。
濕傷肉濕甚爲水,水盈則腫,水下去已,形肉已消,傷肉之驗近可知矣。風勝濕風,木氣,故勝土濕,濕甚則制之以風。甘傷脾過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『甘傷肉。』」。酸勝甘甘餘則制之以酸,所以救脾氣也。
白話文:
濕邪侵入身體,會導致肌肉受傷,濕邪嚴重時會變成水腫,水腫消退後,肌肉也會萎縮。受傷的肌肉特徵很容易辨認。風邪可以剋制濕邪,因為風屬木,而木能剋土濕。濕邪過於嚴重時,可以用風邪來制約它。甘味藥物會損傷脾胃,過度進補甘味食物也會導致脾胃受傷。酸味藥物可以剋制甘味,所以用酸味藥物來調理脾胃。
西方生燥陽氣已降,隂氣復升,氣爽風勁,故生燥也。夫巖谷青埃,川源蒼翠,煙浮草木,逺望氤氳,此金氣所生,燥之化也。夜起白朦,輕如微霧,遐邇一色,星月皎,如此萬物隂成,亦金氣所生白露之氣也。太虚埃昬,氣鬱黃黑,視不見逺,無風自行,從隂之陽,如雲如霧,此殺氣也,亦金氣所生霜之氣也。
白話文:
西方生出乾燥的陽氣,陽氣已經下降,陰氣又重新上升。天氣涼爽,風勢強勁,因此產生乾燥。
山谷中的青灰色塵埃,河川的蒼翠碧綠,煙霧浮動在草木間,遠望一片朦朧。這是金氣所生的變化,讓空氣變得乾燥。
夜晚降臨後,出現白色的朦朧,輕盈如細霧,遠近一片相同,星星和月亮皎潔明亮。這都是金氣所產生的露水之氣,滋養萬物生長。
天空中的塵埃陰暗不清,空氣黃黑鬱悶,看不清遠處,沒有風卻自行飄動。這是一種陰中帶陽的殺氣,也是金氣所產生的霜氣。
山谷川澤,濁昬如霧,氣鬱蓬勃,慘然戚然,咫尺不分,此殺氣將用,亦金氣所生運之氣也。天雨大霖,和氣西起,雲卷陽曜,太虚廓清,燥生西方,義可徵也。若西風大起,木偃雲騰,是爲燥與濕爭,氣不勝也,故當復雨,然西風雨晴,天之常氣,假有東風雨止,必有西風復雨,因雨而乃自晴,觀是之爲,則氣有往復,動有燥濕,變化之象,不同其用矣。由此則天地之氣以和爲勝,暴發奔驟,氣所不勝,則多爲復也。
白話文:
在山川河流中,陰氣濃鬱如同霧氣,氣息鬱悶蓬勃,令人悲傷悽涼,近在咫尺也看不清楚。此時殺氣即將來臨,也是金氣所產生運行之氣。上天降下大雨,和順之氣從西方升起,雲層散開,陽光普照,天空遼闊晴朗,西方生燥氣,這個道理是可以驗證的。如果西風猛烈吹起,樹木彎曲,雲層翻湧,說明燥氣和濕氣在爭鬥,氣息不勝負荷,所以將再次降雨。但是西風過後天晴,這是天氣的常態。即便偶有東風吹過而雨停,必定會有西風捲土重來,降下大雨。因為下雨後才會放晴,觀察這種現象,就會發現氣流有往復,天氣有燥濕變化,變化規律不同,用途也不同。由此可見,天地之氣以和為貴,如果氣勢暴烈奔放,氣息無法承受,就會經常反覆出現。
燥生金氣勁風切,金鳴聲逺,燥生之信,視聽可知,此則燥化能令萬物堅定也。燥之施化於物如是,其爲變極,則天地悽慘,肅殺氣行,人悉畏之,草木凋落,運乘乙丑、乙卯、乙巳、乙未、乙酉、乙亥之歲,則燥化不足。乘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午、庚申、庚戌之歲,則燥化有餘,歲不同生化異也。
白話文:
乾旱產生了強勁的金屬性風,風聲遠播,這是乾旱所產生的徵兆,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察覺。由此可見,乾旱的變化會使所有的事物變得堅硬。乾旱對事物的化生作用就是如此,當它發揮到極致,天地就會變得荒涼蕭瑟,肅殺之氣瀰漫,人們都畏懼它,草木凋零。運行在乙丑、乙卯、乙巳、乙未、乙酉、乙亥年份的時期,乾旱的變化力量不足。運行在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午、庚申、庚戌年份的時期,乾旱的變化力量過剩,這是因為不同的年份,乾旱的化生作用也不同。
金生辛物之有辛味者,皆始自金化之所成也。辛生肺辛物入胃先入於肺,故諸乙歲則辛少化,諸庚歲則辛多化。肺生皮毛辛味入肺,自肺藏布,化生養皮毛也。皮毛生腎辛氣自入皮毛,乃流化生氣入腎藏也。其在天爲燥神化也。霧露清勁,燥之化也。肅殺凋零,燥之用也。歲屬陽明在上,則燥化於天,陽明在下,則燥行於地者也。
白話文:
金元素產生辛味的東西。所有具有辛味的東西,最初都是由金元素轉化而成的。辛味產生肺部。辛味物質進入胃後,首先進入肺部,因此患有乙類疾病的人辛味化生較少,患有庚類疾病的人辛味化生較多。肺部產生皮毛。辛味進入肺部,從肺部擴散,化生滋養皮毛。皮毛產生腎臟。辛氣進入皮毛後,流通化生,氣體進入腎臟。在自然界中,它屬於乾燥的屬性。霧露清勁,是乾燥的變化。肅殺凋零,是乾燥的作用。患有屬陽明經疾病的人,如果疾病在上,則乾燥的變化發生在天上;如果疾病在下部,則乾燥的作用發生在地下。
在地爲金從革堅剛,金之體也。鋒劍銛束,金之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銛』作『括』。」。在體爲皮毛柔軔包裹,皮毛之體也。滲𣳘津液,皮毛之用也。在氣爲成物乘金化則堅成。在藏爲肺肺之形,似人肩,二布葉,數小葉中有二千四空行列,以分布諸藏清濁之氣,主藏魄也,爲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乘乙歲則肺與經絡受邪而爲病也,大腸府亦然。
白話文:
金
在人體中,金性屬堅固,是金屬的特性。刀劍鋒利堅銳,是金的用法。
木
在人體中,木性屬柔韌包裹,是皮膚毛髮的特性。津液滲出,是皮膚毛髮的用法。
在氣的方面
金氣可以使物質變硬。
在藏腑的方面
肺屬於金,形狀像人的肩膀,有三塊葉子,裡面有兩千四百個小孔,用來分佈各臟腑的氣,主管魄的藏匿,是全身的相傅之官,主司身體的節律。
如果乙木侵入,肺和經絡就會受到邪氣侵襲而生病,大腸也會受到影響。
其性爲涼涼,清也,肺之性也。其德爲清金以清凉爲德化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德清潔。』」。其用爲固固,堅定也。其色爲白物乘金化則衣彰縞素之色。𫝆西方之野,草木之上,色皆兼白,乘乙歲則白色之物兼赤及蒼也。其化爲斂斂,收也,金化流行則物體堅斂。
白話文:
金的屬性為涼,清涼,和肺的屬性相同。其德性為清金,以清涼為德化。**新校正的版本說:**根據《氣交變大論》的記載:「其德清潔。」它的作用為堅定,保持堅固。其顏色為白色,在金的影響下,原本白淨的顏色會更顯明。**西方的大地上,草木的顏色中都帶有白色,在木旺的影響下,白色的事物中會帶有紅色和青色。**金的變化為斂,收縮,在金的影響下,物質會變得堅硬收斂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:『其化緊斂。』詳金之化爲斂,而本不及之,氣亦斂者,蓋木不及而金勝之,故爲斂也。」。其蟲介介,甲也,外被介甲,金堅之象也。其政爲勁勁,前銳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勁切。』」。其令霧露涼氣化生。
其變肅殺天地慘悽,人所不喜則其氣也。其眚蒼落青乾而凋落。
白話文:
古代文獻記載道:「按《氣交變大論》所說:『它的變化緊密收斂。』」金的屬性就是收斂,而木的屬性不及金,因此氣也會收斂。這是因為木的屬性不及,被金屬性剋制,所以會導致收斂。
它的蟲類甲殼堅硬,猶如金屬堅固的形象。它的政令威嚴,鋒芒畢露。
古代文獻記載:
「按《氣交變大論》所說:『它的政令威嚴緊迫。』」它的號令使得霧露涼氣化生。
其味爲辛夫物之化之變而有辛味者,皆金氣之所離合也。𫝆西方之野,草木多辛。其志爲憂憂,慮也,思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憂爲思,有害於義,按本論思爲脾之志,憂爲肺之志,是憂非思明矣。又《靈樞經》曰:『愁憂則閉塞而不行。』又云:『愁憂而不解則傷意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的物質,都是金氣聚散變化而形成的。西方原野上的草木,大多味道辛辣。它們的特性是憂鬱,包括慮事和思索。
校正說明:
王冰註釋《內經》時認為「憂」為「思」,有損本文的涵義。本經文表明「思」為脾臟的特性,「憂」為肺臟的特性,可知「憂」非「思」。此外,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憂愁就會閉塞不通。」又說:「憂愁而不能排解就會傷及心意。」
』若是則憂者愁也,非思也。」。憂傷肺愁憂則氣閉塞而不行,肺藏氣,故憂傷肺。喜勝憂神悅則喜,故喜勝憂。熱傷皮毛火有二別,故此再舉熱傷之形證也。火氣薄爍則物焦乾,故熱氣盛則皮毛傷也。寒勝熱以隂消陽,故寒勝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燥傷皮毛,熱勝燥。
』」。辛傷皮毛過節也,辛熱又甚焉。苦勝辛苦,火味,故勝金之辛。
白話文:
「如果憂愁過度,就會傷及肺氣。因為思慮過多會導致氣血鬱閉不通,而肺部主氣,所以憂愁會傷肺。」
「喜悅能勝過憂愁。精神愉悅時,自然喜不自勝,因此喜悅能勝過憂愁。」
「熱邪會損傷皮毛。火邪有兩種不同的性質,因此這裡再次描述熱邪損傷的症狀。火氣猛烈灼熱時,會燒焦物質,所以熱氣過盛就會損傷皮毛。」
「寒邪能勝過熱邪,因為寒能抑制熱。」
北方生寒陽氣伏隂,氣升政布而大行,故寒生也。太虚澄淨,黑氣浮空,天色黯然,髙空之寒氣也。若氣似散麻,本末皆黑,微見川澤之寒氣也。太虚清白,空猶雪映,遐邇一色,山谷之寒氣也。太虚白昬,火明不翳如霧,雨氣遐邇,肅然北望,色玄凝雰夜落,此水氣所生,寒之化也。
白話文:
北方寒冷,陽氣潛伏,陰氣盛行,氣勢升騰瀰漫而廣泛流行,因此產生寒氣。
虛空中澄澈明淨,黑氣浮於高空,天空昏暗,這是高空中的寒氣。
如果氣體像散開的麻絮,首尾都是黑色,微微呈現出山川湖澤的寒氣。
虛空中清亮潔白,猶如白雪映照,遠近一片,這是山谷中的寒氣。
虛空中白氣蒸騰,火光明亮卻被霧氣遮擋,雨氣遍佈四方,肅穆地朝北望去,顏色深黑凝重,陰霧夜間降落,這是水氣所產生的,寒氣的變化。
太虚凝隂,白埃昬翳,天地一色,逺視不分,此寒濕凝結,雪之將至也。地裂水冰,河渠乾涸,枯澤浮鹹,木斂土堅,是土勝水,水不得自清,水所生,寒之用也。寒生水寒資隂化,水所由生,此寒氣之生化爾。寒氣施化則水冰雪雰,其爲變極則水涸冰堅,運乘丙寅、丙子、丙戌、丙申、丙午、丙辰之歲,則寒化大行。乘辛未、辛巳、辛卯、辛丑、辛亥、辛酉之歲則寒化少。
白話文:
天氣陰沉,白霧瀰漫,上下都看不清,遠望模糊無法辨識,這是寒濕凝結,表示即將下雪。地面龜裂,河水結冰,池塘乾涸,泥沼結鹹,樹木葉落、地表堅硬,這是土氣旺盛壓抑水氣,水無法自行流動清淨,水所生之寒氣發揮作用。寒氣產生,水便結成寒冰雪花,寒氣變化極盛時,水就會乾涸、冰塊堅硬。當運行在丙寅、丙子、丙戌、丙申、丙午、丙辰這些年份,寒氣變化就會十分旺盛。當運行在辛未、辛巳、辛卯、辛丑、辛亥、辛酉這些年份,寒氣變化就會比較弱。
水生鹹物之有鹹味者,皆始自水化之所成結也。水澤枯涸,鹵鹹乃蕃,滄海味鹹,鹽從水化,則鹹因水產,其事炳然,煎水味鹹,近而可見。鹹生腎鹹物入胃,先歸於腎,故諸丙歲,鹹物多化,諸辛歲,鹹物少化。腎生骨髓鹹味入腎,自腎藏布化,生養骨髓也。髓生肝鹹氣自生,骨髓乃流化,生氣入肝藏也。
白話文:
海水中的鹹味,都是由海水蒸發後形成的鹽分凝結而成的。當湖泊和沼澤乾涸,鹵鹽就會大量滋生。海洋之所以有鹹味,是因為水蒸發後鹽分留下。所以,鹹味是由水產生的,這一點非常明顯。將水煎煮後會產生鹹味,這是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。
鹹味對人體的影響:
鹹味的食物進入胃部,首先會被運送到腎臟。因此,各種腎臟疾病,多以食用鹹味的食物為宜。而各種心臟疾病,則應該少食用鹹味的食物。
鹹味與腎臟、骨髓、肝臟的關係:
腎臟產生骨髓。鹹味的食物進入腎臟後,會被腎臟轉化為骨髓,滋養骨髓。骨髓生成後,流動到肝臟儲藏。
其在天爲寒神,化也。凝慘冰雪,寒之化也。凜冽霜雹,寒之用也。歲屬太陽在上,則寒化於天。太陽在下,則寒行於地。在地爲水隂氣布化,流於地中則爲水泉,澄澈流衍,水之體也。漂蕩沒溺,水之用也。在體爲骨強幹堅勁,骨之體也。包裹髓腦,骨之用也。在氣爲堅柔耎之物,遇寒則堅,寒之化也。
白話文:
現代
寒冷在天上表現為寒冷之神,是寒冷的轉化。凝結的冰雪,是寒氣的轉化。凜冽的霜雹,是寒氣的運用。東方屬太陽,太陽在上,寒氣就會轉化於天上。太陽在下,寒氣就會行於地下。
在人間,寒氣為水陰之氣所化,流於地中就形成水泉。清澈流淌,是水的本質;漂蕩沒溺,是水的作用。
在人體中,寒氣形成骨骼的強健堅硬,是骨骼的本質;包裹髓腦,是骨骼的作用。
在氣中,寒氣形成堅韌柔韌的物質,遇寒則變硬,這是寒氣的轉化。
在藏爲腎腎藏有二形,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膂,筋外有脂裹,裏白表黑,主藏精也,爲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乘辛歲則腎藏及經絡受邪而爲病,膀胱府同。
白話文:
在人體內,腎的形狀像兩根豇豆並列,彎曲附著在脊椎上。腎的外面包著一層脂肪,裡面白表黑,負責儲存精氣,是人體強壯的根源,靈巧的技能也由此產生。如果過度攝取辛辣食物,腎臟及其經絡就會受到損害而生病,膀胱的機能也會受到影響。
其性爲凜凜,寒也,腎之性也。其德爲寒水以寒爲德化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:『其德淒滄。』」。其用爲(藏)本闕。其色爲黑物稟水成則表被玄黑之色,𫝆北方之野,草木之上,色皆兼黑。乘辛歲則黑色之物兼黃及赤也。其化爲肅肅,靜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化清謐。
白話文:
這東西的本性是寒冷的,屬於是腎臟的特性。它的德性如同寒冷的水,以寒作為德行。它可以用來(存放),但這部分缺失了。它的顏色是黑色的,因為萬物收到水就會顯現出深黑色,北方荒野的草木顏色都兼帶有黑色。如果加入辛味的藥物,黑色的東西就會帶點黃色或紅色。它的變化就是肅殺的,是安靜的。
』詳水之化爲肅,而金之政太過者爲肅,平金之政勁,肅金之變,肅殺者何也?蓋水之化肅者,肅靜也。金之政肅者,肅殺也。文雖同而事異者也。」。其蟲鱗鱗,謂魚蛇之族類。其政爲靜水性澄澈而清靜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凝肅。』詳水之政爲靜,而平土之政安靜,土太過之政亦爲靜,土不及之政亦爲靜定,水土異而靜同者,非同也。水之靜,清淨也。
白話文:
詳細說明水性變化為肅殺,而金性過盛也會導致肅殺。金性過盛的變化和水性變化的肅殺不同在哪裡呢?
水性變化為肅殺,是指肅靜。金性過盛的肅殺,是指殘殺。雖然文字相同,但意思不同。
「其蟲鱗鱗」,是指魚和蛇這一類的生物。魚和蛇的本性是「靜」,也就是水性。水的本性澄澈清靜。
「詳水之政為靜」,詳細說明水的本性是靜的。此外,土性過盛或不足也會導致「靜」,但水和土的「靜」性質不同。水的「靜」是清淨,而土的「靜」是安定或停滯不前。
土之靜,安靜也。」。其令(霜雪)本闕。其變凝冽寒甚故致是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變凜冽。』」。其眚冰雹非時而有及暴過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冰雪霜雹。』」。
白話文:
「土的本性是平靜的。」它的指令(霜雪)原本是完整的。它的變化是極度寒冷凝結,所以會導致這樣的結果。~~,新校正雲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雲:『其變化凜冽。』」它的災害是冰雹在非時出現,而且過於猛烈。,~~新校正雲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雲:『其災冰雪霜雹。』」
其味爲鹹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鹹味者,皆水化之所凝散也。𫝆北方川澤地多鹹鹵。其志爲恐恐以逺禍。恐傷腎恐甚動中則傷腎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。」腎藏精,故精傷而傷及於腎也。思勝恐思見禍機,故無憂恐。思一作憂,非也。寒傷血明勝心也,寒甚血凝,故傷血也。
白話文:
鹹味是物質在轉化過程中形成的。凡是有鹹味的,都是水凝結後產生的。北方水域和沼澤地帶,鹹味很重。
恐懼的情緒讓人遠離禍害。因為恐懼會損傷腎臟。恐懼過度,就會影響心臟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恐懼不止,就會損傷精氣。」腎臟儲藏精氣,所以精氣受到損傷,就會影響腎臟。
思慮勝過恐懼,思慮能預見禍患,所以就不會有恐懼。這裡的「思」應該是「憂」,「憂」纔是正確的。
寒氣會損傷血液,明心勝過寒氣。寒氣過重,血液就會凝固,所以會損傷血液。
燥勝寒寒化則水積,燥用則物堅,燥與寒兼,故相勝也,天地之化,物理之常也。鹹傷血味過於鹹則咽乾,引飲傷血之義,斷可知矣。甘勝鹹渴飲甘泉,咽乾自已,甘爲土味故勝水鹹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自上歧伯曰至此與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同,小有增損而注頗異。」。
白話文:
乾燥勝過寒冷,寒冷化解後就會積水。乾燥作用下,事物會變得堅固。乾燥和寒冷同時出現,所以會相互剋制。這是天地運化的規律,也是物理現象的常態。
鹹味會損傷血液,味道過鹹的話會導致喉嚨乾澀,引發口渴,會傷血的道理由此可知。甘味勝過鹹味,喝甘甜的水泉,喉嚨乾澀也會自行消失。甘味屬於土味,所以能勝過水性鹹味。
校正說明:
校正者雲:從上面歧伯的話一直到這裡,與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相同,稍微有些增減,但註解則有很大不同。
五氣更立,各有所先當其歲時,氣乃先也。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先立運,然後知非位與當位者也。」
帝曰:「病生之變何如?」
白話文:
五種氣候交替出現,各自有其主導的季節。在它們所對應的季節裡,氣候就是正常的。如果氣候不在其所對應的位置上,那就是異常的;在其位置上,就是正常的。首先確定運氣的情況,然後才能知道是異常還是正常。
黃帝問:「疾病的發生會有什麼變化?」
歧伯曰:「氣相得則微,不相得則甚木居火位,火居土位,土居金位,金居水位,水居木位,木居君位,如是者爲相得。又木居水位,水居金位,金居土位,土居火位,火居木位,如是者雖爲相得,終以子僣居父母之位,下陵其上,猶爲小逆也。木居金土位,火居金水位,土居水木位,金居火木位,水居火土位,如是者爲不相得,故病甚也。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,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氣勢過盛,就會控制自己所勝之勢,輕視自己所不勝之勢。氣勢不足,就會被自己所不勝之勢輕視和侵犯,自己所勝之勢也會變得輕浮而輕視他人。
木氣過盛則控制土氣,輕忽金氣。因為金氣不爭,所以木氣依仗自己的優勢而欺侮金氣。
又如木氣不足,金氣反過來欺侮木氣。因為木氣不足,所以土氣也胡亂凌駕於木氣之上。這四種氣勢之間的關係,都是如此。
「欺侮」的意思是輕視和忽視。欺侮別人,反過來會受到別人的侵犯。或者因為自己強盛,或者遇到了衰弱的對手,不考慮卑弱的影響,胡亂輕視和欺侮他人。雖然有欺侮之勢,但求勝心切,最終必定會受到侵犯。
,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受邪,各謂受己不勝之邪也。然捨己宮觀,適他鄉邦,外強中乾,邪盛眞弱,寡於敬畏,由是納邪,故曰寡於畏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節藏象論〉曰:『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,命曰氣淫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而薄之,命曰氣迫。
』即此之義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」
白話文:
**古文:**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受邪,各謂受己不勝之邪也。然捨己宮觀,適他鄉邦,外強中乾,邪盛眞弱,寡於敬畏,由是納邪,故曰寡於畏也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按〈六節藏象論〉曰:『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,命曰氣淫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而薄之,命曰氣迫。
如果調皮胡鬧而去招惹邪氣,這是因為缺少敬畏之心。所謂「受邪」,是指招惹了自己無法勝任的邪氣。不過,又如果自己離開了本來的宮室,跑到別的地方去了,就會變成外強中乾,邪氣旺盛,正氣虛弱,缺少敬畏之心,從而招致邪氣入體,所以說「缺少敬畏」。~~,~~而《新校正》中說:「《六節藏象論》中說:『未到時就提前到,這叫過頭了,就會輕視自己無法勝任的方面,而對可以勝任的方面大肆進攻,叫做氣淫。到了時候卻不到,這叫不及格,就會讓可以勝任的方面亂來,而讓本應發育的方面受傷,輕視了無法勝任的方面,叫做氣迫。』
黃帝問曰:「嗚呼逺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深淵靜瀅而澄澈,故視之可測其深淺,浮雲飄泊而合散,故迎之莫詣其邊涯,言蒼天之象如淵,可視乎!鱗介運化之道,猶雲莫測其去留,六氣深微,其於運化,當知是喻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文與〈疏五過論〉文重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唉呀!天道的變化太過深遠了,就像迎接著漂浮的雲朵,又像觀望著深淵。觀望深淵,尚且可以測量它的深度;迎接著漂浮的雲朵,卻無法知道它的極處。深淵靜止清澈,所以觀望它可以測量它的深淺;浮雲飄忽不定,時而聚合時而分散,所以迎接著它無法到達它的邊際。這是在說,蒼天的景象就像深淵一樣,可以觀察得到。水中鱗甲生物的變化之道,就如同浮雲一樣難以捉摸它們的去留,六氣深奧微妙,在其變化運行中,應該明白這是這樣的道理。」
」。夫子數言,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,願夫子溢志,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乆而不絕,天之道可得聞乎運化生成之道也。!」
白話文:
孔子說了一些話,我恭敬地奉行著天命,我聽了就把它藏在心裡,私下裡卻覺得很奇怪,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,希望孔子能夠傾盡全力,把事情說明白,讓它永遠傳承下去,永世不絕。天命是什麼?就是運化生成萬物之道!
歧伯稽首再拜對曰:「明乎哉問!天之道也,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」
帝曰:「願聞天道六六之節,盛衰何也六六之節,經已荅問,天師夫敷其旨,故重問之。?」
白話文:
歧伯恭敬地再次行禮回答說:「問得好!這是關於自然界的規律,以及事物興盛與衰落的時機。」
黃帝說:「我希望聽聽關於自然界六六節律的內容,以及盛衰的變化是什麼。之前已經回答過相關的問題,但因為老師您展開了其中的意思,所以我再次請教。」
歧伯曰:「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上下,謂司天地之氣二也,餘左右四氣,在歲之左右也。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,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,太陽之右,厥隂治之,厥隂之右,少隂治之,少隂之右,太隂治之,太隂之右,少陽治之,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也標,末也,聖人南面而立,以閱氣之至也。故曰:『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天地有一定的位置,左右有固定的順序。上下指的是主持天地之氣的陰陽二氣,其餘四氣位於陰陽左右。所以,少陽的右側由陽明治理,陽明的右側由太陽治理,太陽的右側由厥陰治理,厥陰的右側由少陰治理,少陰的右側由太陰治理,太陰的右側由少陽治理。這就是所謂的氣候標記,也就是面向南方等待。標,指的是末端。聖人面向南方而立,以觀察氣候的變化。因此說:『隨著天道的運行,盛衰的時機,移動光明,確定位置,端正站立等待。
』此之謂也移光,謂日移光。定位,謂面南觀氣,正立觀歲數,氣之至則氣可待之也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隂少陽南方火,故上見火氣治之,與厥隂合,故中見厥隂也。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隂陽明西方金,故上燥,氣治之,與太隂合,故氣燥之下,中見大隂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移光,指的是太陽光移動。定位,就是面向南方觀察氣脈,站立並觀看天上的星數,氣脈到來的時候,就可以等候氣脈了。少陽穴的上方,有火氣掌管,中間可以看到厥陰穴和少陽穴,在南方的火,所以上方顯示火氣掌管,與厥陰穴相合,所以中間可以看到厥陰穴。陽明穴的上方,有燥氣掌管,中間可以看到太陰穴和陽明穴,在西方的金,所以上方乾燥,氣脈掌管,與太陰穴相合,所以氣脈乾燥的下方,可以看到大陰穴。
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隂太陽北方水,故上寒氣治之,與少隂合,故寒氣之下,中見少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陽所至爲寒生,中爲温。』與此義同。」。厥隂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厥隂東方木,故上風氣治之,與少陽合,故風氣之下,中見少陽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
治療方法以寒氣為主,因為太陽病裡證看到少陰證,而太陽寒證和少陰寒證互相配合,所以寒氣深入到裡邊時,會看到少陰證。,《新校正》說:「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中記載:『太陽病所到之處為寒證,裡證為溫證。』意思與此相同。」
厥陰病
治療方法以風氣為主,因為厥陰病裡證看到少陽證,而厥陰風證和少陽風證互相配合,所以風氣深入到裡邊時,會看到少陽證。
少隂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少隂東南方君火,故上熱氣治之,與太陽合,故熱氣之下,中見太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隂所至爲熱生,中爲寒。』與此義同。」。太隂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太隂西南方土,故上濕氣治之,與陽明合,故濕氣之下,中見陽明也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本,謂元氣也。
白話文:
少陰之上,熱氣治療
少陰經的上方以熱氣治療,因為中間會見到太陽少陰經,而太陽少陰經位於東南方,屬火,所以上方用熱氣治療。與太陽經相結合,所以熱氣下方也會出現太陽經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據〈六元正紀大論〉記載:『少陰所到之處會產生熱,中間會感到寒冷。』與此義相同。」
太陰之上,濕氣治療
太陰經的上方以濕氣治療,因為中間會見到陽明太陰經,而陽明太陰經位於西南方,屬土,所以上方用濕氣治療。與陽明經相結合,所以濕氣下方也會出現陽明經。所謂的「本」是指元氣,「本」之下是指中間所看到的東西,「見」之下是指氣的標誌。「本」指元氣。
氣則爲主,則文言著矣。~~,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:『文言著矣。』疑誤。」。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本者,應之元。標者,病之始。病生形用,求之標,方施其用,求之本,標本不同,求之中,見法萬全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六氣標本不同,氣有從本者,有標本者,有不從標本者。
白話文:
能量是主要的,所以疾病的文本會有記載。
新校正注釋:
「詳注云:『文言著矣。』疑誤。」新的校正表明:「詳注中說『文言著矣』可能是錯的。」
本和標不同,能量應對應事物的根本。標只是疾病的開端。疾病產生了外在表現和功能,在標上尋求方法,才能對症下藥。在根本上尋求方法,因為標和本不同,在中間尋求方法,才能全面瞭解治療方法。
新校正注釋:
「按至眞要大論雲:『六氣標本不同,氣有從本者,有標本者,有不從標本者。」新的校正表明:「根據《至真要大論》中所說,六氣的標和本不同,有的能量從根本而來,有的標和本都有,有的不從標和本來。」
』少陽太隂從本,少隂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隂不從標本,從乎中,故從本者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以中氣爲化。」。」
白話文:
少陽經和太陰經從根源化生,少陰經和太陽經從根源和標識化生,陽明經和厥陰經不從根源和標識化生,而是從中間化生。因此,從根源化生的會在根源處發生變化,從根源和標識化生的會有標識和根本的變化,從中間化生的會以中氣為化生。
帝曰:「其有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太過,何也皆謂天之六氣也。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,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,而分治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有的氣至則至,有的氣至而不至,有的氣至則過度,這是為什麼?這些都關係到天上的六氣。最初的氣在立春前十五天出現,剩下的二三四五等六氣依次出現,總共管理六十天,外加八十七刻半。」
歧伯曰:「至而至者,和。至而不至,來氣不及也。未至而至,來氣有餘也時至而氣至,和平之應,此則爲平歲也。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,未當至之期,先時而至也。乙丑歲氣不足於甲子歲,當至之期,後時而至也,故曰「來氣不及、來氣有餘也。」言初氣之至期如此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適時而來氣足,則身體調和。適時而來氣不足,則新氣未至。未適時而來氣足,則新氣有餘。時至而來氣適中,符合平和之應,這便是平脈。例如甲子脈來氣有餘,在癸亥脈應至之前,提前到來了。乙丑脈來氣不足,在甲子脈應至時,延後到來了。這就是所說的『來氣不及、來氣有餘』。這是指新氣到達的時間點。」
歲氣有餘,六氣之至皆先時。歲氣不及,六氣之至皆後時。先時後至,後時先至,各差十三日而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金匱要略云:『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冬至之後,得甲子夜半,少陽起,少隂之時陽始生,天得温和,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爲未至而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,此爲至而不至。
白話文:
經氣充盈,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到來都比預期的時間早。經氣不足,六氣的到來都比預期的時間晚。早到晚到、晚到早到,相差十三日,這樣對應。
按金匱要略說:「有的(六氣)本未到卻到了,有的到了卻不來,有的到了卻不離開,有的到了卻過於亢盛。冬至後,遇到甲子夜半,少陽(膽經)升起,少陰(腎經)當令,陽氣開始生發,天變暖和。如果還沒到甲子,天就變暖和,這是本不該到卻到了。本該到了甲子,天卻未變暖和,這是本該到卻沒到。
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,此爲至而不去。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時,此爲至而太過。』此亦論氣應之一端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至而不至,未至而至,如何言太過不及,歲當至晚至早之時應也。?」
白話文:
如果到了特定的日子(甲子日)而天氣仍然寒冷,這是因為寒氣已經達到極致而無法消散。如果到了特定的日子(甲子日)而天氣卻像盛夏一樣炎熱,這是因為熱氣已經過度而達到極盛。這也是說明氣候與特定日子之間的相互應對關係。
歧伯曰:「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則病當期爲應,愆時爲否,天地之氣,生化不息,無止礙也。不應有而有,應有而不有,是造化之氣失常,失常則氣變,變常則氣血紛撓而爲病也,天地變而失常,則萬物皆病。。」
帝曰:「善。請言其應?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順應自然規律就叫應,違背自然規律就叫否。違背自然規律就會產生變化,變化就會產生疾病。在適當的時候順應自然就叫應,在不適當的時候順應自然就叫否。天地之氣,生生不息,沒有阻礙。不該有的東西出現了,該有的東西沒有出現,這是造化的氣失去了常態。氣失去了常態,就會產生變化,變化了常態,氣血就會混亂,就會產生疾病。天地發生變化失去了常態,那麼萬物都會生病。」
歧伯曰:「物生,其應也。氣脉,其應也物之生榮有常時,脉之至有常期,有餘歲早,不及歲晚,皆依期至也。。」
帝曰:「善。願聞地理之應,六節氣位何如?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萬物生長都有規律。氣脈的流動也有規律。」
萬物的生長和凋謝都有固定的時間,脈搏的到來也有規律的時期。有餘時會早點到來,不足時則會晚點到來,但都會依據規律到達。
歧伯曰:「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,君火之右,退行一歩,相火治之日出,謂之顯明,則卯,地氣分春也。自春分後六十日有竒,斗建卯正至于巳,正君火位也。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,三之氣分,相火治之,所謂少陽也。君火之位,所謂少隂熱之分也,天度至此,暄淑大行,居熱之分,不行炎暑,君之德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顯明的右邊,是太陽的位置,太陽的右邊,再往後退一步,是少陽的位置。當少陽掌管陽氣升起,便叫顯明,即卯時,是地上的陽氣開始春分的時候。從春分後六十年餘,斗宿從卯開始轉移到巳,那纔是真正的太陽位置。從斗宿從巳開始轉移到未的中間,這種陽氣變化,是少陽掌管的,這就是所謂的少陽。太陽的位置,也就是少陰中的熱氣,天象運行到這個位置,溫暖和煦的陽氣盛行,處於溫熱的時節,卻不致炎熱酷暑,這是太陽的功德。
少陽居之,爲僣逆,大熱早行,疫癘乃生。陽明居之,爲温涼不時。太陽居之,爲寒雨閒熱。厥隂居之,爲風濕雨生羽蟲。少隂居之,爲天下疵疫,以其得位,君令宣行故也。太隂居之,爲時雨。火有二位,故以君火爲六氣之始也。相火則夏至日前後各三十日也,少陽之分,火之位也,天度至此,炎熱大行。
白話文:
少陽主位時,表現為違逆常道,天氣炎熱且早發,疫情就會發生。陽明主位時,表現為溫暖和寒冷不按時節到來。太陽主位時,表現為天氣寒冷、陰雨、偶爾炎熱。厥陰主位時,表現為風濕雨水滋生羽蟲。少陰主位時,表現為天下發生瘟疫,因為少陰得位,君命宣行。太陰主位時,表現為及時降雨。火有兩個主位,所以君火被視為六氣的開始。相火在夏至前後各三十天,屬於少陽之分,火的方位。當天氣運行到這個位置時,炎熱就會大規模出現。
少陽居之,爲熱暴至草萎,河乾炎亢,濕化晚布。陽明居之,爲涼氣間發。太陽居之,爲寒氣間至,熱爭冰雹。厥隂居之,爲風熱大行,雨生羽蟲。少隂居之,爲大暑炎亢。太隂居之,爲雲雨雷電。退,謂南面視之在位之右也。一歩,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,餘氣同法。復行一歩,土氣治之雨之分也,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竒,斗建未正至酉之中,四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少陽(位置):炎熱極度,導致草枯萎,河流乾涸,酷熱難耐,濕氣晚到。
陽明(位置) :局部出現冷氣。
太陽(位置) :局部出現寒氣,導致熱氣爭奪冰雹。
厥陰(位置) :風熱猛烈,導致降雨,伴隨羽蟲孳生。
少陰(位置) :酷暑炎熱。
太陰(位置) :烏雲密佈,雷電交加。
「退」 :面對南方時,位於表示季節的標誌物右邊。
「一步」 :每過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,其他氣候變化以此類推。
再經歷「一步」 :土氣影響降雨的時節,即秋分前六十天,會出現奇異現象,北斗星柄指未正至酉正之間,表示第四種氣候。
天度至此,雲雨大行,濕蒸乃作。少陽居之,爲炎熱沸騰,雲雨雷雹。陽明居之,爲清雨霧露。太陽居之,爲寒雨害物。厥隂居之,爲暴風雨摧拉,雨生倮蟲。少隂居之,爲寒熱氣反用,山澤浮雲,暴雨溽蒸。太隂居之,爲大雨霪霪。復行一歩,金氣治之燥之分也,即秋分後六十日而有竒,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,五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在一年中的這段時間,雲雨頻繁,濕氣上升。少陽之氣主宰,出現炎熱沸騰的天氣,雷電交加,冰雹肆虐。陽明之氣主宰,出現清澈的雨霧和露水。太陽之氣主宰,帶來寒冷的雨水,危害作物。厥陰之氣主宰,出現暴風驟雨,摧毀萬物,雨水滋生害蟲。少陰之氣主宰,出現寒熱交替異常,山澤中雲霧瀰漫,暴雨悶熱。太陰之氣主宰,出現大雨傾盆。再過一段時間,金氣掌管乾燥和清爽,這是秋分後六十天出現的徵兆,從鬥建酉正到亥月之中,是五行的金氣主宰。
天度至此,萬物皆燥。少陽居之,爲温清更正,萬物乃榮。陽明居之,爲大涼燥疾。太陽居之,爲早寒。厥隂居之,爲涼風大行,雨生介蟲。少隂居之,爲秋濕,熱病時行。太隂居之,爲時雨沉隂。復行一歩,水氣治之寒之分也,即冬至日前後各三十日,自斗建亥至丑之中,六之氣也。
白話文:
隨著天氣進入秋季,萬物變得乾燥。少陽之氣主管此時節,帶來溫和清新的天氣,萬物因此而繁榮昌盛。陽明之氣主管時,會造成嚴重的寒燥疾病。太陽之氣主管時,會帶來早寒。厥陰之氣主管時,會帶來涼風大作,雨水滋生細小的昆蟲。少陰之氣主管時,會帶來秋濕,這時熱病容易流行。太陰之氣主管時,會帶來間斷性的陰雨天氣。再過一段時間,水氣盛行,寒氣逐漸加重,這是冬至前後各三十天的時間,從北斗星落入亥位到醜位之間,是乾支六氣中的「六之氣」。
天度至此,寒氣大行。少陽居之,爲冬温,蟄蟲不藏,流水不冰。陽明居之,爲燥寒勁切。太陽居之,爲大寒凝冽。厥隂居之,爲寒風摽揚,雨生鱗蟲。少隂居之,爲蟄蟲出見,流水不冰。太隂居之,爲凝隂寒雪,地氣濕也。復行一歩,木氣治之風之分也,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竒也,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,初之氣也。天度至此,風氣乃行,天地神明號,𫝆之始也,天之使也。
白話文:
此時節氣正是冬天,寒氣極盛。少陽主氣,天氣溫和,蟲子不再冬眠,流水不結冰。陽明主氣,天氣乾燥寒冷,勁風呼嘯。太陽主氣,天氣極度寒冷,凝結成冰。厥陰主氣,寒風呼嘯,降雨凝結為鱗蟲。少陰主氣,蟲子開始出動,流水不結冰。太陰主氣,陰氣凝結為雪,地面濕冷。再進一步,木氣開始主導,這是春分前的六十天,發生奇特現象,從立春到仲春,是新氣的開始。此時,風氣開始運作,天地神明活躍,這是春天的開始,也是天意使然。
少陽居之,爲温疫至。陽明居之,爲清風,霧露朦昧。太陽居之,爲寒風切冽,霜雪水冰。厥隂居之,爲大風發榮,雨生毛蟲。少隂居之,爲熱風傷人,時氣流行。太隂居之,爲風雨,凝隂不散。復行一歩,君火治之熱之分也,復春分始也,自斗建卯正至已之中,二之氣也。
白話文:
若少陽當令,則會出現溫疫流行。
若陽明當令,則會出現清風吹拂,霧氣朦朧。
若太陽當令,則會出現寒風刺骨,霜雪冰冷。
若厥陰當令,則會出現大風吹動萬物生長,雨水滋養昆蟲繁衍。
若少陰當令,則會出現炎熱傷人,時氣流行。
若太陰當令,則會出現風雨交加,陰氣凝滯不散。
如果再前進一步,君火當令,主宰熱力,同時也是春分開始之時,從卯正到巳時,是二陽之氣當令。
凡此六位,終紀一年,六六三百六十日,六八四百八十刻,六七四十二刻,其餘半刻積而爲三,約終三百六十五度也餘,竒細分率之可也。
白話文:
這六種情況,一年終結時,一共是三百六十日,四十八刻,四十二刻。其餘的半刻積累起來是三刻,約莫接近三百六十五刻。這是一個相當細緻的計算方法。
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熱盛水承,條蔓柔弱。湊潤衍溢,水象可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陽所至爲火生,終爲蒸溽。』則水承之義可見。又云:『少陽所至,爲摽風燔燎霜凝。』亦下承之水氣也。」。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寒甚物堅,水冰流涸,土象斯見,承下明矣。
白話文:
心火之下,水氣承接,熱氣過盛,水承接了熱氣,變弱。滋潤蔓延,水氣可見。,《新校正》說: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說:「少陽(心火)到的地方,會產生火,氣候變得很潮濕。」則水承接熱氣的道理可見。又說:「少陽(心火)到的地方,會有大風、火災、霜凍。」也是承接下面的水氣。水位之下,土氣承接,寒冷很重,物體堅固,水結冰、流乾,土的特性就顯現出來,承接下面的道理很明顯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陽所至,爲寒雪冰雹白埃。』則土氣承之之義也。」。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疾風之後,時雨乃零,是則濕爲風吹化而爲雨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隂所至爲濕生,終爲注雨。』則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而爲雨也,又云:『太隂所至,爲雷霆驟注烈風。
白話文:
太陽到達時,就會有寒雪冰雹白埃,這是由於土氣承載太陽之氣的緣故。土位之下,風氣承載,疾風之後,時雨才會降落,這是因為濕氣被風吹動而化作雨水。太陰到達時,就會產生濕氣,最終導致大雨。這是因為土位之下,風氣承載太陰之氣而形成雨水。太陰到達時,還會伴隨着雷霆驟注和烈風。
』則風承之義也。」。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風動氣清,萬物皆燥,金承木下,其象昭然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厥隂所至,爲風生,終爲肅。』則金承之義可見,又云:『厥隂所至,飄怒大涼。』亦金承之義也。」。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鍛金生熱則火流,金乘火之上理無妄也。
白話文:
這是風被傳承的道理。風在金的下面,金氣傳承風的流動,清新的空氣,萬物乾燥,金在木的下方,這個意象很明顯。新校正說:「根據〈六元正紀大論〉:『厥陰之氣到的地方,會產生風,最後成為涼風。』可見金承襲風的道理。又說:『厥陰之氣到的地方,會猛烈而寒冷。』這也是金承襲的道理。」金在火下面,火氣傳承金的流動,鍛造金會產生熱,所以火會流動,金在火之上也是合理的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陽明所至,爲散落温。』則火乘之義也。」。君火之下,隂精承之君火之位,大熱不行,蓋爲隂精制承其下也。諸以所勝之氣乘於下者,皆折其摽盛,此天地造化之大體爾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隂所至,爲熱生,中爲寒。
白話文:
古文:
~~,新校正雲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雲:『陽明所至,爲散落溫。』則火乘之義也。」。君火之下,隂精承之君火之位,大熱不行,蓋爲隂精製承其下也。諸以所勝之氣乘於下者,皆折其摽盛,此天地造化之大體爾。,~~新校正雲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雲:『少隂所至,爲熱生,中爲寒。
~~,新校正版本雲:「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『陽明(陽氣)所到之處,會產生溫熱散發的現象。』這說明火熱之氣乘勝追擊的道理。」陽氣之下,陰精承接著陽氣所處的位置,陽氣的大熱之性無法充分發揮,這是因為陰精在下面制約並承接它的緣故。所有被勝過之氣乘於下方的,都會折損其盛氣凌人的氣勢,這是天地造化的普遍規律。,~~新校正版本雲:「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『少陰(陰氣)所到之處,會產生熱氣上升,而中間是寒涼的。』
』則隂承之義可知,又云:『少隂所至,爲大暄寒。』亦其義也,又按六元正紀云:『水發而雹雪,土發而飄驟,木發而毀折,金發而清明,火發而曛昧,何氣使然?曰氣有多少,發有微甚,微者當其氣,甚者兼其下,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。』所謂徵其下者,即此六承氣也。
白話文:
「則隂承之義可知」說明陰承的含義可以得知,「又云:『少隂所至,爲大暄寒。』」也說明瞭這個含義,「又按六元正紀雲:『水發而雹雪,土發而飄驟,木發而毀折,金發而清明,火發而曛昧,何氣使然?曰氣有多少,發有微甚,微者當其氣,甚者兼其下,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。』」 所謂徵其下者,即此六承氣也。六元正紀中記載的:「水發而雹雪,土發而飄驟,木發而毀折,金發而清明,火發而曛昧」,是什麼原因導致的?作者說:氣的多少決定了發生的程度,程度輕微的,正好是對應的氣造成的,程度嚴重的,則包含了下一氣造成的因素,通過查看下一氣就能知道原因。這裡所說的徵其下氣,就是指這六承氣。
」。」
帝曰:「何也?」
歧伯曰:「亢則害,承廼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亢,過極也,物惡其極。。」
帝曰:「盛衰何如?」
歧伯曰:「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」
帝曰:「何謂當位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這是什麼意思?」
岐伯回答道:「過度就會有害,適度才能制約,制約才能生化,外部表現出盛衰,有害就會敗亂,生化大病是因為過度,萬物都厭惡過度。」
黃帝問道:「盛衰又是怎麼回事?」
岐伯回答道:「不在其位就叫做邪,在位就叫做正,邪則變化厲害,正則微弱。」
黃帝問道:「什麼叫做當位?」
歧伯曰:「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氣之平也非太過非不及是謂平運主歲也。平歲之氣,物生脉應,皆必合期,無先後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木運臨卯,丁卯歲也。火運臨午,戊午歲也。土運臨四季,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歲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木氣盛行時是卯年,火氣盛行時是午年,土氣盛行時是四季,金氣盛行時是酉年,水氣盛行時是子年,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五行平衡,既不過分也不不足,叫做平運,以陰主陽為原則。平運之氣,萬物生長和脈象應合,都一定符合規律,沒有先後之分。」
註釋:「詳木運臨卯,丁卯歲也。」按:「詳」字疑為「若」字之誤。「歲」即「旺」字。
金運臨酉,乙酉歲也。水運臨子,丙子歲也。内戊午、己丑、己未、乙酉,又爲太一天符。」。」
帝曰:「非位何如?」
歧伯曰:「歲不與會也不與本辰相逢會也。。」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如果不是在它應在的位置上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就是說歲運沒有與其所在的年份相會,也沒有與本位的地支相遇。」
帝曰:「土運之歲,上見太隂。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少隂少隂少陽皆火氣。。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。木運之歲,上見厥隂。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。柰何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土運的脈象,上面見到了太陰脈。火運的脈象,上面見到了少陽和少陰脈,少陰和少陽脈都是火氣。金運的脈象,上面見到了陽明脈。木運的脈象,上面見到了厥陰脈。水運的脈象,上面見到了太陽脈。這是為什麼呢?」
歧伯曰:「天之與會也天氣與運氣相逢會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土運之歲,上見太隂,己丑、己未也。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,戊寅、戊申也,上見少隂,戊子、戊午也。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乙卯、乙酉也。木運之歲,上見厥隂,丁巳、丁亥也。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,丙辰、丙戌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天之與會也」指天氣與運氣相逢會合。
校正者說:「仔細探查土運的變化,在太陰氣上見到己丑、己未。火運的變化,在少陽氣上見到戊寅、戊申,在少陰氣上見到戊子、戊午。金運的變化,在陽明氣上見到乙卯、乙酉。木運的變化,在厥陰氣上見到丁巳、丁亥。水運的變化,在太陽氣上見到丙辰、丙戌。
内己丑、己未、戌午、乙酉又爲太一天符,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。』戊子、戊午,太徵上臨少隂。戊寅、戊申,太徵上臨少陽。丙辰、丙戌,太羽上臨太陽,如是者三。丁巳、丁亥,少角上臨厥隂。乙卯、乙酉,少商上臨陽明。
白話文:
內紀醜、己未、戌午、乙酉又被認為是太乙天符,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過度而與上天變化一致的有三,不足而與上天變化一致的也有三。」
戊子、戊午,太徵(音樂宮調)上臨少陰經。
戊寅、戊申,太徵上臨少陽經。
丙辰、丙戌,太羽(音樂宮調)上臨太陽經,共三種情況。
丁巳、丁亥,少角(音樂宮調)上臨厥陰經。
乙卯、乙酉,少商(音樂宮調)上臨陽明經。
己丑、己未,少宮上臨太隂,如是者三。臨者,太過不及,皆曰天符。」。故《天元𠕋》曰:『天符。』」
帝曰:「天符、歲會何如?」
白話文:
己醜年和己未年,少宮上臨太陰,這種情況出現了三次。所謂臨,是指氣有太過或不及的情況,都叫做天符。
黃帝問:「什麼是天符、歲會?」
歧伯曰:「太一天符之會也是謂三合,一者天會,二者歲會,三者運會也。〈天元紀大論〉曰:「三合爲治。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太一天符之詳其〈天元紀大論〉注中。」。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太一天符的交會,也就是所謂的『三合』,包括天會、地會和運會。」《天元紀大論》說:「三合能治病。」指的是這個。
新校正本的註解說:「關於太一天符的詳細內容,請參照《天元紀大論》的註解。」
帝曰:「其貴賤何如?」
歧伯曰:「天符爲執法,歲位爲行令,太一天符爲貴人執法猶相輔,行令猶方伯,貴人猶君主。。」
帝曰:「邪之中也柰何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那些人的地位高低如何?」
岐伯回答說:「天符代表的是執法者,歲位代表的是執行命令的人,太一天符則是地位尊貴的執法者,如同有輔佐的官員,執行命令的好比是地方的長官,而貴人就如同君主。」
黃帝又問:「如果邪氣侵入該怎麼辦?」
歧伯曰:「中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執法官人之繩準,自爲邪僻,故病速而危。。中行令者,其病徐而特方伯無執法之權,故無速害病,但執持而已。。中貴人者,其病暴而死義無凌犯,故病則暴而死。。」
帝曰:「善。願聞其歩何如?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上位者做下位的事就叫做逆,下位者做上位的事就叫做順。逆就會很快得病,而且傷害大。順就會疾病延後,而且傷害小。所謂的『二火』就是相火居君位,君火居臣位。相火居君位,所以是逆。君火居相火,所以是順。『遠』是指病發作得比較慢,『近』是指病發作得比較快。」
帝曰:「位之易也何如?」
歧伯曰:「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。逆則其病近,其害速。順則其病逺,其害微,所謂二火也相火居君火是臣位居君位,故逆也。君火居相火,是君居臣位,君臨臣位,故順也。逺,謂里逺。近,謂里近也。。」
歧伯曰:「所謂歩者,六十度而有竒竒,謂八十七刻又十分刻之五也。。故二十四歩,積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言天度之餘也,夫言周天之度者,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。二十四歩,正四歲也。四分度之一,二十五刻也。四歲氣乘積,已盈百刻,故成一日,度一日也。。」
帝曰:「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所謂『步』,六十度中有餘數,說是八十七個時辰加十分之五。因此,二十四步積滿一百個時辰就成為一天。這裡所說的,是天體運行有餘數的意思。說到周天運行一週的度數,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。二十四步,正合四分之一。四分之一,有二十五個時辰。四分之一的氣積聚起來,已經滿了一百個時辰,所以就形成一天,度過一天。」
歧伯曰:「位有終始,氣有初中上下不同,求之亦異也位,地位也。氣,天氣也。氣與位互有差移,故氣之初,天用事,氣之中,地主之,地主則氣流于地,天用則氣騰於天,初與中皆分天歩而率刻爾。初中各三十日餘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。。」
帝曰:「求之柰何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:「氣候與時間的關係有其規律嗎?」
岐伯回答:「氣候與時序變化密切相關,氣候的變化也不盡相同,大致可分為初始、中段、末段三個階段。氣候的初始階段,天氣主導一切,氣候的中段階段,天氣與地氣作用交替,地氣主導時,氣流會向地面流動,天氣主導時,氣流會上升到高空中。初始和中段階段的時間長短差不多,都是三十天加上四十三刻四分之三。」
歧伯曰:「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子甲相合,命曰歲立,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子甲相合,命曰歲立,則甲子歲也,謹候水刻早晏,則六氣悉可與期爾。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歲,六氣始終早晏何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天氣從甲日開始,地氣從子日開始,子日和甲日的交會稱為『立春』,仔細觀察這個時節,天氣變化可以預期。子日和甲日的交會,也就是甲子的立春。仔細觀察一天之中早晚的時辰變化,那麼六種氣候的變化也可以預期了。」
歧伯曰:「明乎哉問也!甲子之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水下一刻常起於平明寅初一刻,艮中之南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戊辰、壬申、丙子、庚辰、甲申、戊子、壬辰、丙申、庚子、甲辰、戊申、壬子、丙辰、庚申歲同此,所謂辰申子歲氣會,同隂陽法,以是爲三合。」,終於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,夜之半也,外十二刻半,入二氣之初,諸餘刻同入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問得好明!」甲子之脈,初始之氣,天數開始於水下的一刻,常在早上寅初的一刻,即艮卦的南方。戊辰、壬申、丙子、庚辰、甲申、戊子、壬辰、丙申、庚子、甲辰、戊申、壬子、丙辰、庚申等脈絡,也遵循這種規律,稱為辰申子三脈氣會,遵循陰陽法則,以此作為三合。這股氣脈終於半夜子正之中,即夜晚的一半,加上十二刻半,進入兩氣之初,其餘各脈絡也同樣進入。
二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子中之左也。終於七十五刻戌之後四刻也,外二十五刻,入次三氣之初率。三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。終於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也,外三十七刻半差入後。四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。終於五十刻未後之四刻也,外五十刻差入後。
白話文:
第二時辰的氣,起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子的中點偏左。結束於七十五刻戌時之後四刻。除了二十五刻外,還進入下一時辰的初率。
第三時辰的氣,起始於七十六刻亥初一刻。結束於六十二刻酉正中點。除了三十七刻半外,還進入下一時辰。
第四時辰的氣,起始於六十二刻六分酉中北點。結束於五十刻未時之後四刻。除了五十刻外,還進入下一時辰。
五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。終於三十七刻半午正之中,晝之半也,外六十二刻半差入後。六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酉。終於二十五刻辰正之後四刻,外七十五刻差入後。所謂初六天之數也天地之數,二十四氣乃大會而同,故命此曰初六天數也。
白話文:
-
五之氣:
-
開始於早上 5:30
-
結束於中午 12:30
-
晝間一半的時間,再加上 62 小時 30 分鐘
-
六之氣:
-
開始於中午 12:36
-
結束於隔日凌晨 4:00
-
夜間一半的時間,再加上 75 小時
-
初六天之數:
-
天地的數字,共 24 個節氣
-
大集合在一起,稱為「初六天數」
乙丑歲初之氣,天數始於二十六刻巳初之一刻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己巳、癸酉、丁丑、辛巳、乙酉、己丑、癸巳、丁酉、辛丑、乙巳、己酉、癸丑、丁巳、辛酉歲同,所謂巳酉丑歲氣會同也。」,終於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。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卯中之南。終於水下百刻丑後之四刻。
白話文:
乙丑年的元氣開始於二十四小時又一刻的巳時初。~~,《新校正》雲:「按巳、酉、丑年的元氣開始時間相同,皆為巳時初。」終於十二小時三十分鐘的卯時正中。第二個元氣開始於十二小時六分卯時中偏南。終於十二小時後醜時後四刻。
三之氣始於一刻又寅初之一刻。終於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。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子中正東。終於七十五刻戌後之四刻。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。終於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。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。終於五十刻未後之四刻。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一六爲初六,二六爲六二,名次也。
白話文:
-
第三氣時開始於寅時初期(約 3:45 分),結束於子時正中(即午夜 0:00)。
-
第四氣時開始於子時正中後六分半(約 00:09),結束於戌時後四刻(約 19:00)。
-
第五氣時開始於亥時初期(約 21:45),結束於酉時正中(約 17:45)。
-
第六氣時開始於酉時正中北向六分半(約 17:54),結束於未時後四刻(約 15:00)。
-
「六二」是天數,一六為初六,二六為六二,表示順序。
丙寅歲初之氣,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庚午、甲戌、戊寅、壬午、丙戌、庚寅、甲午、戊戌、壬寅、丙午、庚戌、甲寅、戌午、壬戌歲同此,所謂寅午戌歲氣會同。」,終於三十七刻半午正之中。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西。終於二十五刻辰後之四刻。
白話文:
丙寅年的春季開始之氣,從天干地支開始計算,在五十一刻的申時第一刻開始。校正後說明:「庚午、甲戌、戊寅、壬午、丙戌、庚寅、甲午、戊戌、壬寅、丙午、庚戌、甲寅、戌午、壬戌年春季的開始之氣都是相同的,也就是寅年、午年、戌年的春季開始之氣會同。」終於三十七刻半的午時正中。第二之氣從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西開始。終於二十五刻的辰時後四刻。
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巳初之一刻。終於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。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卯中之南。終於水下百刻丑後之四刻。五之氣始於一刻寅初之一刻。終於八十七刻半子正之中。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子中之左。終於七十五刻戌後之四刻。所謂六三天之數也。
白話文:
三之氣開始於子時二十四點零一刻,結束於卯時六點零分。
四之氣開始於卯時六點零六分,結束於醜時四點零四分。
五之氣開始於寅時三點零一刻,結束於子時零點零分。
六之氣開始於子時零點零六分,結束於戌時十九點零四分。
這稱為六三天之數。
丁卯歲初之氣,天數始於七十六刻亥初之一刻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辛未、乙亥、己卯、癸未、丁亥、辛卯、乙未、己亥、癸卯、丁未、辛亥、乙卯、己未、癸亥歲同此,所謂卯未亥歲氣會同。」,終於六十二刻半酉正之中。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酉中之北。終於五十刻未後之四刻。
白話文:
丁卯年的初候,天上的時辰從亥初的第一刻開始。
~~,~~新校正版說:「按照辛未、乙亥、己卯、癸未、丁亥、辛卯、乙未、己亥、癸卯、丁未、辛亥、乙卯、己未、癸亥這些年份的初候,氣候變化相同。」結束於酉正的六十二刻半。
初候的第二個時段始於酉中偏北的六十二刻六分。結束於未後四刻的五十刻。
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申初之二刻。終於三十七刻半午正之中。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午中之西。終於二十五刻辰後之四刻。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已初之一刻。終於一十二刻半卯正之中。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卯中之南。終於水下百刻丑後之四刻。所謂六四天之數也,次戊辰歲初之氣,復始於一刻,常如是無已,周而復始始自甲子年,終於癸亥歲,常以四歲爲一小周,一十五周爲一大周,以辰命歲,則氣可與期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歲會何如?」
白話文:
第三股氣:從申時初刻的五十一分鐘開始,到午正的三十七分半結束。第四股氣:從午正的三十七分半開始,到辰時後的二十五分半結束。第五股氣:從巳時初刻的二十六分鐘開始,到卯正的十二分半結束。第六股氣:從卯正的十二分半開始,到醜時後的四百分鐘結束。這所謂六、四、天之數,緊接著戊辰月的初刻氣,又從一刻開始,永遠循環不息。從甲子年開始,到癸亥月結束,每四個月為一個小周,十五個小周為一個大周,以辰來命名各月,則氣的運行就可以預測。
歧伯曰:「悉乎哉問也!日行一周,天氣始於一刻甲子歲也。日行再周,天氣始於二十六刻乙丑歲也。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丙寅歲也。日行四周,天氣始於七十六刻丁卯歲也。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戊辰歲也,餘五十五歲循環周而復始矣。所謂一紀也法以四年爲一紀,循環不已餘三歲一會同,故有三合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你問得真好!太陽運行一週,天氣開始於第一個時辰甲子。太陽運行兩周,天氣開始於第二十六個時辰乙丑。太陽運行三週,天氣開始於第五十一個時辰丙寅。太陽運行四周,天氣開始於第七十六個時辰丁卯。太陽運行五週,天氣又開始於第一個時辰戊辰,剩下的五十五個時辰循環往復,開始一個新的循環。這就是一個紀元。用年來計算,四年為一個紀元,循環往復,剩下三個時辰合在一起,所以有三個紀元的會合。」
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,卯未亥歲氣會同,辰申子歲氣會同,巳酉丑歲氣會同,終而復始隂陽法以是爲三合者,緣其氣會同也,不爾則各在一方,義無由合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用也?」
白話文:
因此寅、午、戌三時,氣息會合在一起;卯、未、亥三時,氣息會合在一起;辰、申、子三時,氣息會合在一起;巳、酉、丑三時,氣息會合在一起。這四組三合時辰,周而復始。陰陽法將它們定義為三合,是因為它們的氣息會合在一起。否則,它們就分別位於一方,沒有道理會合。
歧伯曰:「言天者求之本,言地者求之位,言人者求之氣交本,謂天六氣,寒暑燥濕風火也,三隂三陽由是生化,故云本。所謂六元者也,位,謂金木火土水君火也,天地之氣,上下相交,人之所處者也。。」
帝曰:「何謂氣交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討論天要探求它的根本,討論地要探求它的方位,討論人要探求天地的氣交匯而形成的根本。所謂天,就是六氣: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。三陰三陽由此而生化,所以說它是根本,也就是所謂的六元。所謂位,就是金、木、火、土、水和元氣。天地之氣上下交匯,正是人存在的地方。」
歧伯曰:「上下之位,氣交之中,人之居也自天之下,地之上,則二氣交合之分也,人居地上,故氣交合之中,人之居也,是以化生變易,皆在氣交之中也。故曰:『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,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。』此之謂也天樞,當齊之兩傍也,所謂身半矣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人體的上半身和下半身,氣交合的地方,就是人的居住空間。人生活在地面上,所以氣交合的地方,就是人的居住空間。因此,人的所有變化,都發生在氣交合的地方。所以說:『天樞穴上方,由天氣主導;天樞穴下方,由地氣主導;氣交合的地方,人的氣運隨之變化,萬物也由此而生。』這裡所說的『天樞穴』,就在齊平自身兩側的中央,也就是身體的一半。」
伸臂指天,則天樞正當身之半也,三分折之,上分應天,下分應地,中分應氣交,天地之氣,交合之際,所遇寒暑燥濕風火,勝復之變之化,故人氣從之,萬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。」
帝曰:「何謂初中?」
白話文:
當人伸直手臂指向天空時,天樞穴正好位於身體的中間。如果將手臂分為三等份,上等份對應於天,下等份對應於地,而中等份對應於氣的交匯處。天地之氣交匯時,會遇到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等因素,而這些因素的勝復變化會影響人體之氣。因此,人體之氣會隨之變化,而萬物的生長化育也都由此而產生並消散。
歧伯曰:「初凡三十度而有竒,中氣同法竒,謂三十日餘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。初中相合,則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也,以各餘四十分刻之三十,故云中氣同法也。。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初始時,每三十度(呼吸)就會出現奇數(脈搏),中氣的運作方式也遵循奇數的規律。所謂中氣,是指三十日加上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的三十分之一。中氣與初氣相加,就是六十日加上八十七刻半。因為它們都包含了四十分刻的三十分之一,所以說中氣的運作方式與初氣相同。」
帝曰:「初中何也?」
歧伯曰:「所以分天地也以是知氣髙下,生人病主之也。。」
帝曰:「願卒聞之!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開始和結束指的是什麼?」
岐伯說:「這是以便區分天和地。由此可知氣的高低,以及人生病的主要原因。」
黃帝說:「希望你能詳細地告訴我!」
歧伯曰:「初者,地氣也。中者,天氣也氣之初,天用事,天用事則地氣上騰於太虚之内。氣之中,地氣主之,地氣主則天氣下降於有質之中。。」
帝曰:「其升降何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地氣是萬物的開始。天氣是萬物的中間。天地之氣開始運行,是天氣在起作用。天氣作用時,地氣就會上升到太空中。地氣與天氣相互作用,地氣主宰時,天氣就會下降到有形質的物體中。」
歧伯曰:「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升,謂上升。降,謂下降。升極則降,降極則升,升降不已,故彰天地之更用也。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用何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氣的升降就像天地間的交替變化,上升就是往上面升,下降就是往下面降。升到頂點就會下降,降到極點就會上升,升降不停歇,所以可以顯示天地之間交替變化的規律。」
歧伯曰:「升已而降,降者,謂天。降已而升,升者,謂地氣之初,地氣升。氣之中,天氣降。升已而降,以下彰天氣之下流,降已而升,以上表地氣之上應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交合,泰之象也。《易》曰:「天地交,泰。」是以天地之氣升降,常以三十日半下上,下上不已,故萬物生化無有休息,而各得其所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升而降,降指的是天。降而升,升指的是最初的地氣升起。氣的中間,天上的氣下降。升而降,在下面表示天上的氣往下運行;降而升,在上面表示地上的氣往上運行。天上的氣下降,地上的氣上升,天地交合,就像《易經》中「天地交,泰」的卦象。因此,天地之氣的升降,通常每三十天半時間交替一次,交替不已,所以萬物生長化育沒有停歇,而且各得其所。
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,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,故髙下相召,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氣有勝復,故變生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天地之氣盈虚何如?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惡所不勝,歸所和同,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
白話文:
當天氣下降時,地底氣流就會上升,而地底氣流上升時,天上的氣流就會下降,因此高低互相呼應,升降互相配合,並且發生變化。因為各種氣流有強有弱,所以產生了變化。~~,~~新校正的意思是:「根據〈六元正紀大論〉記載:『天地之氣盈虧如何?答:天氣不足,地氣就會相隨,地氣不足,天氣就會跟隨,氣流在其中運轉,而且通常會先行。不勝邪氣,就會歸附於和氣,隨着氣運而迴歸,從而產生疾病。
』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,差甚者大,差甚則位易,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寒濕相遘,燥熱相臨,風火相值,其有聞乎!」
白話文:
因此,上焦勝過則天氣下降而下移,下焦勝過則地氣上升而上行。如果稍微有差,其所影響的結果較輕微;如果差距很大,其影響的結果就較嚴重;差距非常大,則上焦和下焦的位置會交換,氣的升降會發生大的變化,就會導致疾病產生。
歧伯曰:「氣有勝復,勝復之作,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夫撫掌成聲,沃火生沸,物之交合,象出其間,萬類交合,亦由是矣。天地交合則八風鼓拆,六氣交馳於其間,故氣不能正者,反成邪氣。。」
帝曰:「何謂邪乎邪者,不正之目也。天地勝復,則寒暑燥濕風火六氣互爲邪也。?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氣具有盛衰循環的特性。盛衰交替的過程中,有它內在的規律,有形式上的演化,有實用的價值,也有異常的變化。而一旦發生異常變化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就像拍打手掌會發出聲音,潑灑水花會激起滾燙的沸騰,不同的物質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新的現象。萬物的交合融合,也同樣是由此而來。天地交合就會颳起八方大風,六種不同的天氣在其中激盪交錯,所以如果氣運行不正常,就會轉化為邪氣。」
歧伯曰:「夫物之生從於化,物之極由乎變,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夫氣之有生化也,不見其形,不知其情,莫測其所起,莫究其所止,而萬物自生自化,近成無極,是謂天和。見其象,彰其動,震烈、剛暴、飄泊、驟卒、拉堅、摧殘、摺拆、鼓憟,是謂邪氣。故物之生也,靜而化成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萬物的誕生來自於自然變化,它們的終極狀態取決於轉變。變化之間相互影響,導致成功或失敗。氣具有生化作用,我們看不見它的形體,不知曉它的實質,無法預測它的起始,也無法探究它的終結。然而,萬物卻能自行生長並轉化,永無止境,這就是天和。我們看到它的顯現,感受到它的活動,它震動劇烈、剛猛暴烈、飄忽不定、變化迅速、拉扯堅定、摧毀殘害、分割拆散、鼓動情緒,這就是邪氣。因此,萬物的誕生是安靜而自然地形成的。
其毀也,躁而變革。是以生從於化,極由乎變,變化不息,則成敗之由常在,生有涯分者,言有終始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天元紀大論〉云:『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』也。」。
白話文:
它的毀滅,是躁動和變化。所以生命的產生是由於變化,極點是由於變化而來,變化永不停止,那麼成敗的因素就會經常存在。人有終極的界限,那是說人有始有終。
故氣有往復,用有遲速,四者之有,而化而變,風之來也天地易位,寒暑移方,水火易處,當動用時,氣之遲速往復,故不常在,雖不可究識意端,然微甚之用而爲化爲變,風所由來也。人氣不勝,因而感之,故病生焉,風匪求勝於人也。」
白話文:
因此氣的血行有來迴流轉,用藥也有緩急之分,四氣俱全,相化相變。當風來臨的時候,天地位置變化,寒暑方位交換,水火位置互換。在需要採取行動的時候,氣的血行緩急來回,所以不會總是一成不變。雖然不能完全明白氣機運行的規律,但是氣機微弱增盛的變化,就是風病形成的原因。人的正氣不足,被風邪侵襲,因此產生疾病,風邪並非有意要勝過人體。
帝曰:「遲速往復,風所由生,而化而變,故因盛衰之變耳,成敗倚伏,遊乎中,何也夫倚伏者,禍福之萌也。有禍者,福之所倚也。有福者,禍之所伏也。由是故禍福互爲倚伏,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,是福之極,故爲禍所倚。否極之泰,未濟之濟,是禍之極,故爲福所伏。然吉凶成敗,目擊道存,不可以終自然之理,故無尤也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宇宙中的變化遲緩和快速,這是風產生的原因;由於化育和變化,所以會因盛衰的變化而發生不同的情況。成敗有起有落,交替出現,這是什麼道理呢?起落是禍福的徵兆。有禍難的人,是因為福氣依附於他。有福氣的人,是因為禍難潛伏在他身邊。因此,禍福互相依賴,事物盛極必衰,樂極生悲。這是福氣的極點,所以會被禍難依附。否極泰來,未濟轉濟,這是禍難的極點,所以會被福氣依附。但是,吉凶成敗的事情,都是目前所見,道運一直存在,不能以自然規律來解釋,所以也不必非議。」
歧伯曰:「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動靜之理,氣有常運。其微也,爲物之化。其甚也,爲物之變。化流於物,故物得之以生。變行於物,故物得之以死。由是成敗倚伏生於動之微甚遲速爾,豈唯氣獨有是哉!人在氣中,養生之道,進退之用,當皆然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隂陽之氣清靜則化生治,動則苛疾起。
』此之謂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有期乎!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成功與失敗的起落,源於動。持續不斷地動,就會發生變化。動與靜的規律,是氣的正常運行。細微的變化,使事物得到轉化。巨大的變化,使事物發生質變。轉化在事物中流動,所以事物得到它就能生長。質變在事物中發生,所以事物得到它就會死亡。由此可見,成功與失敗的起落,是因動的細微、巨大、緩慢、急速而產生的。難道只有氣纔有這種規律嗎?人在氣之中,養生的道理,進退的運用,也應當是這樣。~~,~~新校正說:「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『陰陽之氣清靜無為時,就能化生事物,維持秩序。動起來就容易引發疾病。
歧伯曰:「不生不化,靜之期也人之期可見者,二也。天地之期不可見也。夫二可見者,一曰生之終也。其二曰變易。與上同體,然後捨小生化歸於大化,以死後猶化變未已,故可見者二也。天地終極,人壽有分,長短不相及,故人見之者鮮矣。。」
帝曰:「不生化乎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!!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人不會自己誕生自己成長,這是靜止的時期。人的生命週期可以用兩個方面來觀察,天地之間的變化則難以觀察。這兩個方面中,一個是生命的結束,另一個是變化。這兩個方面是同一的,所以人會拋棄自己的生命而回到大自然的循環中,因為即使死亡,生命的變化也並未結束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兩個方面。而天地之間的變化無窮無盡,人的壽命也有長短之分,這長短之間並無規律可循,所以我們很少能看到天地之間的變化。」
歧伯曰:「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出入,謂喘息也。升降,謂化氣也。夫毛、羽、倮、鱗、介及飛、走、蚑、行皆去氣根於身中,以神爲動靜之主,故曰神機也。然金、玉、土、石、鎔、埏、草、木皆生氣根於外,假氣以成立主特,故曰氣立也。〈五常政大論〉曰:「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呼吸停止,神明機能就會消失,氣息上升和下降停止,元氣就會孤立無援,無法發揮作用。呼吸,也就是喘息。上升和下降,也就是氣血的化生。毛髮、羽毛、蟲豸、鱗介、飛禽、走獸、爬行動物、水生動物,這些生物都從自身中汲取氣根,以神明作為運動和靜止的主宰,所以稱為神機。金屬、玉石、泥土、岩石、熔化、捏製而成的器物、草木,這些物質則從外部獲取氣根,依賴氣息的存在而得以形成並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氣立。〈五常政大論〉說:「植根在體內的,稱為神機,神明離開,機能就停止。
根于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」此之謂也。故無是四者,則神機與氣立者,生死皆絕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易》云:『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。』《周禮》〈大宗伯〉有天產地產,〈大司徒〉云動物植物,即此神機氣立之謂也。」。
白話文:
外在因素造成的(病症),稱為「氣立」,氣息停止就代表變化結束。這是指的這個道理。所以沒有這四個因素,那麼神機和「氣立」就都中斷,無論生死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根據《易經》說:『根源於天的會親近上面,根源於地的會親近下面。』《周禮》〈大宗伯〉中提到天產、地產,〈大司徒〉中提到動物和植物,就是指的神機和氣立。」
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夫自東、自西、自南、自北者,假出入息以爲化主,因物以全質者,隂陽升降之氣,以作生源,若非此道,則無能致是十者也。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包藏生氣者,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然矣。夫竅橫者,皆有出入去來之氣。
白話文:
因此,出入呼吸是生命成長壯老的關鍵;升降運動是生命成長和物質轉化的基礎。
從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這些方向的空氣通過出入呼吸而參與身體的化生。各種物質得以維持其形態,是靠陰陽氣的升降運動,提供生化所需的來源。
如果不遵循這個規律,就不可能有生命成長的十個階段:受精、形體形成、出生、成長、壯年、衰老、死亡、收藏。
因此,升降出入的運動,在所有器官中都存在,並與這些器官的生氣相結合,這就賦予了它們生化作用的能力。
橫行的孔竅,都有出入往來的氣體。
竅堅者,皆有隂陽升降之氣往復於中。何以明之?則壁窗戸牖兩面伺之,皆承來氣衝擊於人,是則出入氣也。夫陽升則井寒,隂升則水煖,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,皆升氣所礙也。虚管溉滿,捻土懸之,水固不𣳘,爲無升氣而不能降也。空瓶小口,頓溉不入,爲氣不出而不能入也。
白話文:
結構堅實的房舍,都有陰陽升降的氣體在其中往返流通。怎麼證明呢?在牆壁、窗戶和門洞的兩邊觀察,都能看到迎面而來的氣流撞擊人,這就是出入的氣息。陽氣上升,井水就會變冷;陰氣上升,水就會變暖,這是因為物體沉入井中或樹葉在空中飄落時緩慢不急,都受到上升氣流的阻礙。空管灌滿,用泥土堵住,水就不會流出來,因為沒有上升氣流,水就無法下降。空瓶口小,一下子倒水灌不進去,因為氣無法排出,水也無法灌入。
由是觀之,升無所不降,降無所不升,無出則不入,無入則不出。夫群品之中,皆出入升降,不失常守,而云非化者,未之有也。有識無識,有情無情,去出入已,升降而云存者,未之有也。故曰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故器者,生化之宇,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器,謂天地及諸身也。
白話文:
從這個角度來看,上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,下降也沒有不到達的地方,沒有外出就沒有進來,沒有進來就沒有外出。在所有的事物中,它們都經歷著出入和升降的過程,不會偏離它們固有的法則,而說它們不發生轉化,是不存在的。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、有感情還是無感情,只要它們存在,它們就會經歷出入、升降的過程,說它們不會存在,也是不成立的。因此,出入和升降,所有事物都具備。所以,事物是生化的空間,事物分散時就會分開,生化就會停止。事物,指的是天地和所有身體。
宇,謂屋宇也。以其身形包藏府,藏受納神靈與天地同,故皆名器也。諸身者,小生化之器宇。太虚者,廣生化之器宇也。生化之器,自有小大,無不散也,夫小大器皆生有涯,分散有逺近也。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眞生假立形器者,無不有此二者。化有小大,期有近逺近者不見逺,謂逺者無涯。
白話文:
「宇」指房屋。因為房屋能包容身體,身體又能容納神靈,與天地相通,所以器物都稱為「宇」。人體是構成小生命世界的「器宇」。太虛是構成廣大生命的「器宇」。構成生命世界的事物,有大小之分,沒有不分散的。大小不同的器物都有生成和滅亡的期限,分散的遠近也不一。因此,所有事物都出現在陽界,又進入陰界,都上升,又下降。真正生成的事物和假立的器物都有這兩種性質。變化的幅度有大有小,時間的遠近有長有短。近的看不到遠的,因為遠的沒有盡頭。
逺者無常見近,而嘆其其涯矣。旣近逺不同,期合散殊,時節即有無、交競、異見、常乖,及至分散之時,則近逺同歸於一變。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四者,謂出入升降也。有出入升降則爲常守,有出無入,有入無出,有升無降,有降無升,則非生之氣也。若非胎息道成,居常而生,則未之有。
白話文:
距離遠的人,無法看清近處的東西,而感嘆其深不可測。由於遠近不同,相聚和分離的時間也不一樣。在不同的時間,便會出現有與無、相交與相競、意見不同、經常不合的情況。但到了分離之時,無論遠近都將變回一樣。這四種情況同時存在,且以維持四種情況的平衡為貴,所謂的平衡,指的是氣息的出入升降。如果氣息出入升降平衡,就能維持健康。但如果只有出氣沒有入氣,只有入氣沒有出氣,只有升氣沒有降氣,只有降氣沒有升氣,就不是生氣。如果沒有修煉到胎息的境界,無法隨時隨地都能生出氣息,也就不能達到平衡。
屏出入息,泯升降氣,而能存其生化者,故貴當守。反常則災害至矣出入升降,生化之元生,故不可無之,反常之道則神去其室,生之微絕,非災害而何哉!。故曰:『無形無患。』此之謂也夫喜於遂,悅於色,畏於難,懼於禍,外惡風寒暑濕,内繁飢飽愛欲,皆以形無所隱,故常嬰患累於人間也。
白話文:
控制住呼吸,平息升降之氣,才能維持生命運作,所以這些動作很重要。如果違反自然規律,就會帶來災禍。
出入升降,是生化的基礎,不可或缺。如果違背常道,就會導致精神離開身體,生命活力消失,這不是災禍嗎?
所以古語說:「無形(無病)無患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沉迷於逸樂,喜愛美色,畏懼困難,恐懼禍患,對外擔心風寒暑濕,對內憂心飢飽愛欲,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無法隱藏這些狀態,所以才會常常患病遭受人間疾苦。
若便想慕滋蔓,嗜慾無厭,外附權門,内豐情偽,則動以牢網,坐招燔焫,欲思釋縛,其可得乎!是以身爲患階爾。老子曰:「吾所以有大患者,爲吾有身。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。」此之謂也。夫身形與太虚釋然消散,復未知生化之氣,爲有而聚耶!爲無而滅乎!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有不生不化乎言人有逃隂陽免生化,而不生不化,無始無終,同太虚自然者乎!!」
白話文:
如果你沉迷於物質享受,貪得無厭,向外依附權貴,內心充滿虛情假意,那麼你會被慾望牢牢束縛,招致災禍。想要掙脫束縛,豈能辦到?因此,肉身是痛苦的根源。老子說:「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,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。等我沒有了身體,我還有什麼憂患呢?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人的肉身和太虛一樣消散消逝,不知道生命的氣息,是因為有而聚集呢?還是因為無而消失呢?
歧伯曰:「悉乎哉問也!與道合同,惟眞人也眞人之身,隱見莫測,出入天地内外,順道至眞以生。其爲小也,入於無間。其爲大也,過虚空界。不與道如一,其孰能爾乎!。」
帝曰:「善。」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你的問題問得深入啊!只有能與道合一的人,纔是真真切切的人。眞人的身體,時隱時現,不可捉摸,出入於天地之內外,依循道法達到極致的眞實而產生。當他縮小到極致,可以進入任何間隙。當他擴張到極致,可以超越虛空。如果不與道合一,誰能做到這種地步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