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3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
」。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,謂準度。紀,謂綱紀。準日月之行度者,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。紀化生之爲用者,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。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,遲速以度而大小之月生焉,故曰:「異長短月,移寒暑,收藏生長,無失時宜也。」。

「天爲陽,地爲隂,日爲陽,月爲隂。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竒焉。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餘而盈閏矣日行遲,故晝夜行天之一度,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,而猶有度之竒分矣。月行速,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餘,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。

言有竒者,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,故云:「月行十三度而有竒也。」《禮義》及《漢律曆志》云:「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,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。」𫝆《太史說》云:「並循天而東行。」從東而西轉也。

諸曆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,日夜行十四度餘,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,日夜行十三度餘,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,日夜行十二度餘,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,日夜行十三度餘,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,日夜行十四度餘。𫝆《太史說》:「月行之率不如此矣。月行有十五日前疾,有十五日後遲者,有十五日前遲,有十五日後疾者,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,固無常準矣。」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,凡行三百六十一度。

二十九日,日行二十九度,月行三百八十七度少七度,而不及日也。至三十日日復遷,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,月方及日矣,此大盡之月也。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,亦大盡法也。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五之六,而及日者,小盡之月也。故云:「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。

」正言之者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,以竒不成日,故舉大以言之。若通以六小爲法則,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,歲少十一日餘矣。取月所少之辰,加歲外餘之日,故從閏,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。《尚書》曰: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」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則其義也。

積餘盈閏者,蓋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,故也。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端,首也。始,初也。表,彰示也。正,斗建也。中,月半也。推,退位也。言立首氣於初節之日,示斗建於月半之辰,退餘閏於相望之後,是以閏之前則氣不及月,閏之後則月不及氣,故常月之制,建初立中,閏月之紀,無初無中,縱曆有之,皆他節氣也。故曆無云某候閏某月節,閏某月中也,推終之義,斷可知乎。

故曰:「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餘於終也。」由斯推日成閏,故能令天度畢焉。」

白話文:

天度是用來規範日月運行軌跡的,氣數是用來記錄萬物化生運行的規律的。「制」指的是準確的度量,「紀」指的是綱領和規律。準確測定日月運行軌跡的度量,就能知道日月運行速度的快慢;掌握萬物化生運行的規律,就能明確氣候變化及相應的反應。如果氣候反應沒有偏差,那麼萬物生成的規律就不會改變,日月運行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月份長短,所以說:「月份長短不同,寒暑交替更迭,收藏與生長,都不會錯過時機。」

天屬陽,地屬陰,日屬陽,月屬陰。它們的運行各有規律,各有道理。太陽每天運行一度,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還多一些。因此,大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五天就成了一年,多餘的天數就累積起來成為閏月。太陽運行較慢,晝夜運行天球一度,三百六十五天運行一周天,還多出一些度數。月亮運行較快,晝夜運行天球十三度多,二十九天就運行一周天。

這裡說的「有奇」指的是,除了十三度之外,還多運行十九分之七度,所以說:「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還多一些。」《禮記》和《漢律曆志》說:「二十八宿和其它星宿都從東向西繞天球運行,太陽和月亮以及五星都從西向東繞天球運行。」《太史說》說:「它們都循著天球向東運行。」也就是說,它們都是從東向西旋轉的。

一些歷法家說,月亮在每月一日到四日運行最快,晝夜運行十四度多;五日至八日運行次快,晝夜運行十三度多;九日至十九日運行較慢,晝夜運行十二度多;二十日至二十三日運行又稍快,晝夜運行十三度多;二十四日至月末運行最快,晝夜運行十四度多。《太史說》說:「月亮的運行速度並非如此。月亮運行有十五天前快後慢的,也有十五天前慢後快的,總的來說,一個月分為四個部分,都有快慢不同的速度,並沒有固定的標準。」儘管如此,月亮最終還是二十七天左右運行一周天,總共運行三百六十一度。

二十九天,太陽運行二十九度,月亮運行三百八十七度少七度,還沒有追上太陽。到三十天,太陽又移動了,計算比率到十三分之八,月亮才追上太陽,這是大盡月。大約計算比率到十三分之日的一半,也是大盡法。計算比率到十三分之日五分之六,月亮追上太陽,這是小盡月。所以說:「大小月三百六十五天就成了一年。」

正確地說,三百六十五天加四分之一天才是真正的一年,因為多出來的四分之一天無法成為完整的一天,所以用大盡月來表示。如果用六個小盡月來計算,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,還差十一天。把月亮缺少的時間加到一年之外的多餘天數上,就產生了閏月,每隔三十二天左右就有一個閏月。《尚書》說:「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。」用閏月來確定四季,完成一年的運轉,這就是它的道理。

累積多餘的天數形成閏月,是因為月亮的大小月不能完全符合天度規律。在一年的開始確定起點,在月中顯示斗建的方位,在年末推算多餘的天數,這樣天度就完整了。「端」指的是開端,「始」指的是開始,「表」指的是彰顯,「正」指的是斗建的方位,「中」指的是月中,「推」指的是推算。意思是說,在一年的開始確定首氣,在月中顯示斗建的方位,在年末推算多餘的天數,因此,閏月之前,氣候變化趕不上月亮的運行,閏月之後,月亮的運行趕不上氣候變化,所以,常月的制定是先立首氣,再定月中,閏月的規律沒有起點和中間點,即使曆法中有,也是其他的節氣。所以曆法中從不說某候閏某月節,閏某月中,推算到最後,其道理就很清楚了。

所以說:「在一年的開始確定起點,在月中顯示斗建的方位,在年末推算多餘的天數。」根據這個原理推算天數來安排閏月,就能讓天度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