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
帝曰:「余已聞天度矣。願聞氣數何以合之?」

歧伯曰:「天以六六爲節,地以九九制會新校正云::「詳篇首云:『人以九九制會。』」。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十日,謂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之日也。十者,天地之至數也。《易》〈繫辭〉曰:「天九地十。」則其義也。

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,甲子六周而復始,則終一歲之日,是三百六十日之歲法,非天度之數也。此蓋十二月各三十日者,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也。

「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本於隂陽,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通天,謂元氣,即天眞也。然形假地生,命惟天賦,故奉生之氣,通繫於天,稟於隂陽而爲根本也。〈寶命全形論〉曰:「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」〈四氣調神大論〉曰:「隂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

」又曰:「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眞矣。」此其義也。九州,謂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楊、荊、豫、梁、雍也。然地列九州,人施九竅,精神往復,氣與參同,故曰九州九竅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。」則其義也。先言其氣者,謂天眞之氣常繫屬於中也,天氣不絕,眞靈内屬,行藏動靜,悉與天通,故曰皆通乎天氣也。

故其生五,其氣三形之所存,假五行而運用,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,故云其生五,其氣三也。氣之三者,亦副三元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夫自古通天者,至此與〈生氣通天論〉同,注頗異,當兩觀之。」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非唯人獨由三氣以生,天地之道亦如是矣。

故《易》乾坤諸卦,皆必三矣。三而三之,合則爲九,九分爲九野,九野爲九藏九野者,應九藏而爲義也。《爾雅》曰:「邑外爲郊,郊外爲甸,甸外爲牧,牧外爲林,林外爲坰,坰外爲野。」則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𫝆《爾雅》云:『邑外謂之郊,郊外謂之牧,牧外謂之野,野外謂之林,林外謂之坰。』與王氏所引有異。

」。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爲九藏,以應之也形藏四者,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也。形分爲藏,故以名焉。神藏五者,一肝,二心,三脾,四肺,五腎也。神藏於内,故以名焉。所謂神藏者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也,故此二別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乃〈宣明五氣篇〉文與〈生氣通天〉注重又與〈三部九候論〉注重,所以名神藏形藏之說具〈三部九候論〉注。」。

帝曰:「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。夫子言積氣盈閏,願聞何謂氣?請夫子發蒙解惑焉請宣揚旨要,啟所未聞,解疑惑者之心,開蒙昧者之耳,令其曉達,咸使深明。。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我已經聽說了天道的運行規律,想請問氣數是如何與天道相符的?」

歧伯回答:「天道以六六(三十六)為一個循環節點,地道以九九(八十一)為一個循環節點,新校正的文本說明此處應參考篇首『人以九九制會』的說法。天上有十個天干(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),每個天干六個循環就完成一個大周期,六個大周期就完成一個更大的循環,總共三百六十日。這十個天干代表天地之至數。《易經·繫辭》說『天九地十』,此處就是這個意思。

六十日為一個甲子周期,六個甲子周期又回到起始點,完成一個大循環,總共三百六十日,但這並非天道的數目。這是因為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,每個月份三十日計算的結果,如果考慮到小月的天數就會有差異。

自古以來,人體與天道相通,生命的根本來自於陰陽,其元氣貫通全身的九竅,都與天上的元氣相連通。「通天」指元氣,也就是人的先天之氣。然而,人的形體依賴於大地而生,生命則由天賦予,所以人體維持生命之氣,與天道相連,並以陰陽為根本。《寶命全形論》說:「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」《四氣調神大論》說:「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」又說:「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眞矣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九州指的是冀州、兗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揚州、荊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,精神在體內運行,氣息與之相通,所以說九州九竅。 《靈樞經》說:「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前面提到人體之氣,是指先天之氣始終存在於人體之中。只要天道不絕,人的先天之氣內在運行,人的活動都與天道相通,所以說都通乎天氣。

人體的物質構成有五臟,而其根本來自於三種氣。人體運用五行,但其根本來自三種氣的生成,所以說其生五,其氣三。這三種氣也與三元相應。新校正的文本說明,此處與《生氣通天論》的說法相近,但註釋有所不同,需參閱兩者。三氣聚合而成天,三氣聚合而成地,三氣聚合而成人類,人體並非僅由三氣而生,天地之道也是如此。

所以《易經》的乾坤等卦,都以三為基礎。三三相乘,合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即九藏。九野與九藏相對應。《爾雅》說:「邑外為郊,郊外為甸,甸外為牧,牧外為林,林外為坰,坰外為野。」就是指的這個。新校正的文本指出,《爾雅》的記載與王氏所引有異。

所以,人體的形體藏於四處,神藏於五處,合稱九藏。形體藏於四處,指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形體分為各藏,因此以此命名。神藏於五處,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。神藏於內,因此以此命名。所謂的神藏,指的是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,所以這兩者有所區別。新校正的文本說明,此處的論述與《宣明五氣篇》、《生氣通天論》和《三部九候論》的觀點相近,所以形藏和神藏的說法在《三部九候論》中有詳細闡述。

黃帝說:「我已經聽懂了六六九九的循環規律。先生剛才提到積氣盈閏,請問氣是什麼?懇請先生為我解惑,闡明要旨,讓我明白我未曾聽聞的道理,解答疑惑,使我徹底明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