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2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
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孰,誰也。言至道之用也,小之則微妙而細無不入,大之則廣逺而變化無窮,然其淵原,誰所知察。窘乎哉!消者瞿瞿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肖者濯濯』。」,孰知其要,閔閔之當,孰者爲良窘,要也。瞿瞿,勤勤也。人身之要者,道也。

然以消息異同,求諸物理,而欲以此知變化之原本者。雖瞿瞿勤勤以求明悟,然其要妙誰得知乎!旣未得知,轉成深逺閔閔玄妙,復不知誰者爲善知要妙哉!玄妙深逺,固不以理求而可得,近取諸身則十二官粗可探尋,而爲治身之道爾。閔閔,深逺也,良善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四句與〈氣交變大論〉文重,彼『消』字作『肖』。

」。

恍惚之數,生於毫氂恍惚者,謂似有似無也。忽,亦數也,似無似有,而毫氂之數生其中。老子曰:「恍恍惚惚其中有物,此之謂也。」《筭書》曰:「似有似無爲忽。」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毫氂雖小,積而不已,命數乘之則起至於尺度。斗量之繩準,千之萬之,亦可增益而至載之,大數推引其大則應,通人形之制度也。

」黃帝曰:「善哉!余聞精光之道,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,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深敬故也。韓康伯曰:「洗心曰齋,防患曰戒。」。」黃帝乃擇吉日良兆,而藏靈蘭之室,以傳保焉秘之至也。

黃帝問曰:「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新校正云:「詳下文云:『地以九九制會。』」。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,以爲天地乆矣,不知其所謂也六六之節,謂六竟於六甲之日,以成一歲之節限。九九制會,謂九周於九野之數,以制人形之會通也。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,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乆矣,若復以九九爲紀法,則兩歲太半乃曰一周,不知其法眞原安謂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云:『兩歲太半,乃曰一周』按九九制會,當云:『兩歲四分歲之一,乃曰一周』也。」。」

歧伯對曰:「昭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。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六六之節,天之度也。九九制會,氣之數也。所謂氣數者,生成之氣也。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以十二節氣均之,則歲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,日又不足其數矣。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,何者?以其積差分故也。

天地之生育,本阯於隂陽,人神之運爲,始終於九氣。然九之爲用,豈不大哉!《律書》曰:「黃鍾之律管長九寸,冬至之日,氣應灰飛。」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。古之九寸即𫝆之七寸三分,大小不同,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三分』作『二分』。

白話文:

至道深奧微妙,變化無窮,無人能知其根本來源。至道的運用,細微之處無孔不入,廣大之處變化無窮,然而其深遠的本源,又有誰能洞察呢?真是令人困惑啊!人身最重要的,就是遵循大道。

然而,想要通過事物的消長變化,探究物理的本質,並以此了解變化之根本,即使勤勤懇懇地去探求理解,其精妙要旨又有誰能知道呢?既然尚未得知,反而變得更加深奧玄妙,更不知道誰才是真正懂得其精妙要旨的人!玄妙深奧,本來就不是單純依靠道理就能探知的,如果從自身入手,十二臟腑大致可以探究,從而掌握養生之道。

恍惚之數,產生於似有似無之間。忽,也是一種數量,似無似有,而毫釐之數就產生其中。《老子》說:「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,此之謂也。」《筭書》說:「似有似無為忽。」毫釐之數源於度量衡,成千上萬倍地累加,可以變得很大;推而廣之,雖然毫釐很小,但積累不斷,以一定的數量相乘,就能達到尺度。斗量之繩準,成千上萬倍地累加,也可以增加到很大的程度,推而廣之,就能符合人體的構造。

黃帝說:「很好!我聽說精微奧妙之道,是聖賢的大業,宣揚大道,非齋戒擇吉日不敢領受,這是非常恭敬的原因。」韓康伯說:「洗心叫做齋,預防禍患叫做戒。」黃帝於是選擇吉日良辰,將其珍藏於靈蘭之室,以傳承保存,極其慎重。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天以六六之節完成一個周期,人以九九之數來制定規律,人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節律,以此應和天地運行,但我不明白其具體含義。」六六之節,指的是六個六甲日完成一個周期。九九制會,指的是九個九野之數來制定人體的規律。人體的三百六十五個節律,應和天之六六之節運行的時間長久,如果再用九九之數來紀律,那麼兩個周期的一半就算作一個周期,我不明白其真正的規律。

歧伯回答道:「您問得好!讓我來詳細解釋。六六之節、九九制會,是用來校正天之度數、氣之數量的。六六之節是天之度數,九九制會是氣之數。所謂氣數,就是生成萬物的氣。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以十二個節氣平均分配,則一年有三百六十天,加上小月,天數仍然不夠。因此用六十四卦來安排閏月,這是因為積累的差額造成的。

天地萬物的生長,根本源於陰陽,人體神明的運作,始終依循九氣。然而,九的運用,豈不是非常偉大嗎?《律書》說:「黃鐘之律管長九寸,冬至之日,氣應灰飛。」由此可見,萬物之生都依賴於九氣。古代的九寸與現在的七寸三分不同,大小有所差異,這是由於古代黍米的度量標準不同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