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7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7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瘧脉滿大,急刺背俞,用五胠俞、背俞各一,適行至於血也謂調適肥瘦,穴度深淺,循三備法而行鍼,令至於血脉也。背俞,謂大杼。五胠俞,謂譩譆主之。新校正云:「詳此條從『瘧脉滿大』至此注終,文、注共五十五字,當從刪削,經文與次前經文重復,王氏隨而注之,別無義例,不若士安之精審不復出也。」。
瘧脉緩大虚,便宜用藥,不宜用鍼緩者,中風。大爲氣實。虚者,血虚。血虚氣實,風又攻之,故宜藥治以遣其邪,不宜鍼寫而出血也。
凡治瘧先發,如食頃乃可以治,過之則失時也先其發時,眞邪異居,波隴不起,故可治,過時則眞邪相合,攻之則反傷眞氣,故曰失時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從前『瘧脉滿大』至此,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,王氏移續於此也。」。諸瘧而脉不見,刺十指閒出血,血去必已,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,盡取之。
十二瘧者,其發各不同時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隨其形證而病脉可知。先其發時,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衰,二刺則知,三刺則已。不已,刺舌下兩脉出血釋具下文。不已,刺郄中盛經出血,又刺項已下俠脊者,必已並足太陽之脉氣也。郄中,則委中也。俠脊者,謂大杼、風門(熱府)穴也。
大杼在項第一椎下,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風門(熱府)在第二椎下,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半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大杼穴灸五壯。按《甲乙經》作『七壯』,〈氣穴論〉注作『七壯』,〈刺熱論〉及〈熱穴〉注並作『五壯』。」。
舌下兩脉者,廉泉也廉泉,穴名,在頷下,結喉上,舌本下,隂維任脉之會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刺瘧者,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,先刺之。先頭痛及重者,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閒出血頭上,謂上星、百會。兩額,謂懸顱。兩眉間,謂攢竹等穴也。先項背痛者,先刺之項,風池、風府主之。背,大杼、神道主之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隂陽明十指閒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作『手隂陽』,全本亦作『手隂陽』。」。
先足脛痠痛者,先刺足陽明十指閒出血各以邪居之所,而脫寫之。風瘧,瘧發則汗出惡風,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三陽,太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足三陽。』」。䯒痠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,病以鑱鍼,鍼絕骨出血立已陽輔穴也,取如〈氣穴論〉中府俞法。身體小痛,刺至隂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至隂』二字。
」。諸隂之井,無出血,閒日一刺諸井皆在指端,足少隂并在足心宛宛中。瘧不渴,閒日而作,刺足太陽新校正云:「按《九卷》云:『足陽明』,《太素》同。」。渴而閒日作,刺足少陽新校正云:「按《九卷》云:『手少陽』,《太素》同。」。温瘧汗不出,爲五十九刺自胃瘧下至此,尋《黃帝中誥圖經》所主,或有不與此文同,應古之別法也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》白話文翻譯:
瘧疾脈象充實有力,應立即針刺背部的俞穴,使用五胠俞和背俞各一穴,直到出血為止。這叫做根據肥瘦調整針刺的深淺,遵循三備法施針,直到針刺到達脈絡出血。背俞指的是大杼穴;五胠俞指的是譩譆主穴。(舊注有誤,此段與前文重複,應刪除。)
瘧疾脈象緩弱、大而虛,宜用藥物治療,不宜針刺。脈象緩弱者,是中風;脈象大者,是氣實;脈象虛者,是血虛。血虛氣實,又受風邪侵襲,所以應該用藥物驅除邪氣,不宜用針刺放血。
治療瘧疾,必須在其發作之前,例如發作前一頓飯的時間,就可以治療。錯過這個時間,就錯失良機了。因為在發作前,真氣和邪氣分居,沒有互相影響,所以可以治療;錯過時間,真氣和邪氣就會結合在一起,針刺反而會損傷真氣,所以說錯失良機。 (舊注指出此段與其他卷本重複。) 各種瘧疾如果脈象不明顯,可以針刺十指間放血,血流出來後病症就會好轉。 首先要檢查身上是否出現像小豆一樣的紅點,要把這些紅點都處理掉。
十二種瘧疾,發作時間各不相同,要觀察其病症表現,來判斷是哪種脈象引起的疾病。根據病症和脈象可以判斷疾病。在發作前,例如發作前一頓飯的時間針刺,一次針刺就能減輕病情,二次針刺就能好轉,三次針刺就能痊癒。如果還沒好,就針刺舌下兩脈放血(詳見下文)。如果還是不好,就針刺郄中和俠脊放血,這就能治癒足太陽經的脈氣阻塞。郄中指的是委中穴;俠脊指的是大杼、風門(熱府)穴。
大杼穴位於項部第一椎骨下,左右各偏開一寸半,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三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灸五壯。風門(熱府)穴位於第二椎骨下,左右各偏開一寸半,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灸五壯。(舊注:關於大杼穴灸五壯的說法,其他文獻有不同的記載。)
舌下兩脈指的是廉泉穴。廉泉穴位於頷下,結喉之上,舌根之下,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,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,如果灸治,灸三壯。
針刺治療瘧疾,必須先詢問患者最先發作的部位,然後針刺該部位。如果頭痛和頭重是先發作的,就先針刺頭部和兩眉之間放血(如上星、百會、懸顱、攢竹等穴位)。如果項背先痛,就先針刺項部(風池、風府穴)和背部(大杼、神道穴)。如果腰脊先痛,就先針刺郄中穴放血。如果手臂先痛,就先針刺手少陰、手陽明經的十指間放血。(舊注:其他版本有不同記載。)
如果足脛先痛,就先針刺足陽明經的十指間放血。要根據邪氣所在部位,進行針刺放血。風瘧,瘧疾發作時會出汗惡風,針刺三陽經的背俞穴放血。(舊注:其他文獻有不同記載。)
如果肌肉酸痛嚴重,按壓不能忍受,稱為胕髓,用鑱針刺破骨頭放血治療,(陽輔穴,取穴方法參考《氣穴論》中府俞穴)。身體輕微疼痛,就針刺至陰穴。(舊注:其他文獻無“至陰”二字。)
各種陰經的井穴,不需要放血,隔日針刺一次。(所有井穴都在指尖,足少陰井穴在足心湧泉穴附近。)瘧疾不口渴,隔日發作,針刺足太陽經。(舊注:其他文獻有不同記載。)瘧疾口渴,隔日發作,針刺足少陽經。(舊注:其他文獻有不同記載。)溫瘧不出汗的,參照五十九種針刺方法(從胃瘧往下),參考《黃帝中誥圖經》,可能與本文記載不一致,是古代不同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