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黃帝問曰:「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?」
歧伯曰:「腎移寒於肝,癰腫少氣肝藏血,然寒入則陽氣不散,陽氣不散則血聚氣澀,故爲癰腫,又爲少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腎移寒於脾。』元起注云:『腎傷於寒而傳於脾,脾主肉,寒生於肉則結爲堅,堅化爲膿,故爲癰也,血傷氣少,故曰少氣。』《甲乙經》亦作『移寒於脾』,王因誤本遂解爲肝,亦智者之一失也。
」。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脾藏主肉,肝藏主筋,肉温則筋舒,肉冷則筋急,故筋攣也。肉寒則衞氣結聚,故爲癰腫。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心爲陽藏,神處其中,寒薄之則神亂離,故狂也。陽氣與寒相薄,故隔塞而中不通也。心移寒於肺,肺消。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心爲陽藏,反受諸寒,寒氣不消,乃移於肺,寒隨心火内鑠金精,金受火邪,故中消也。然肺藏消鑠,氣無所持,故令飲一而溲二也,金火相賊,故死不能治。
肺移寒於腎,爲涌水。涌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肺藏氣,腎主水,夫肺寒入腎,腎氣有餘,腎氣有餘,則上奔於肺,故云涌水也。大腸爲肺之府,然肺腎俱爲寒薄,上下皆無所之,故水氣客於大腸也。腎受凝寒不能化液,大腸積水而不流通,故其疾行則腸鳴而濯濯有聲,如囊裹漿而爲水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水之病也,作治主肺者。
」。
脾移熱於肝,則爲驚衂肝藏血又主驚,故熱薄之則驚而鼻中血出。肝移熱於心,則死兩陽和合,火木相燔,故肝熱入心則當死也。〈隂陽別論〉曰:「肝之心謂之生陽,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別論〉之文義與此殊,王氏不當引彼誤文附會此義。
」。心移熱於肺,傳爲鬲消心肺兩閒中有斜鬲膜,鬲膜下際内連於橫鬲膜,故心熱入肺,乆乆傳化,内爲鬲熱,消渴而多飲也。肺移熱於腎,傳爲柔痓柔,謂筋柔而無力。痓,謂骨痓而不隨,氣骨皆熱,髓不内充,故骨痓,強而不舉,筋柔緩而無力也。腎移熱於脾,傳爲虚、腸澼,死不可治脾土制水,腎反移熱以與之,是脾土不能制水而受病,故乆乆傳爲虚損也。
腸澼死者,腎主下焦象水而冷,𫝆乃移熱,是精氣内消,下焦無主以守持,故腸澼除而氣不禁止。
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膀胱爲津液之府。胞爲受納之司,故熱入膀胱,胞中外熱,隂絡内溢,故不得小便而溺血也。《正理論》曰:「熱在下焦則溺血。」此之謂也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爲口麋小腸脉絡心,循咽,下隔,抵胃,屬小腸,故受熱以下,令腸隔塞而不便,上則口生瘡而麋爛也。麋,謂爛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五臟六腑寒熱互相影響的道理是什麼?」
歧伯回答:「腎臟的寒氣移到肝臟,就會導致癰腫少氣。肝臟貯藏血液,寒邪入侵,陽氣無法散發,陽氣不散則血液凝滯,氣機阻澀,所以會形成癰腫,還會導致少氣。……(原文註釋部分略)……脾臟的寒氣移到肝臟,就會導致癰腫筋攣。脾臟主司肌肉,肝臟主司筋脈,肌肉溫暖則筋脈舒暢,肌肉寒冷則筋脈收縮,所以會筋攣。肌肉寒冷,衛氣就會聚集,所以會形成癰腫。肝臟的寒氣移到心臟,就會導致狂症。心臟是陽氣的收藏之所,神明居於其中,寒邪侵犯,神明就會紊亂失常,所以會發狂。陽氣與寒邪相抗,所以心胸阻塞不通暢。心臟的寒氣移到肺臟,就會導致肺消。肺消是指患者小便量多於飲水量,最終不治而亡。心臟是陽氣的收藏之所,卻受到寒邪侵犯,寒氣不散,就轉移到肺臟,寒邪隨著心火的內熱損傷肺部的精氣,肺受火邪侵害,因此會導致肺消。由於肺臟受損,氣機無法維持,所以飲水量少而小便量多,金火相剋,所以最終無法治癒。
肺臟的寒氣移到腎臟,就會導致涌水。涌水是指按壓腹部不堅實,水氣停滯在大腸,疾走時腸鳴聲漉漉作響,像袋子裡裝滿漿水的樣子。肺臟貯藏氣息,腎臟主司水液,肺寒入侵腎臟,腎氣反而旺盛,腎氣旺盛則上衝於肺,所以叫做涌水。大腸是肺的府舍,而肺腎都受寒邪侵犯,上下皆無處宣洩,所以水氣停滯在大腸。腎臟受寒凝結,不能化解水液,大腸積水不通暢,所以疾走時腸鳴漉漉作響,像袋子裡裝滿漿水一樣。……(原文註釋部分略)……
脾臟的熱邪移到肝臟,就會導致驚悸鼻出血。肝臟貯藏血液,又主司驚恐,所以熱邪侵犯,就會驚悸,並從鼻孔出血。肝臟的熱邪移到心臟,就會導致死亡。兩者都是陽性臟腑,火木相燔,所以肝熱入心就會死亡。《陰陽別論》說:「肝火犯心,稱為生陽,生陽之症,不出四天就會死亡。」……(原文註釋部分略)……心臟的熱邪移到肺臟,就會導致膈消。心肺之間有斜膈膜,膈膜下際內連於橫膈膜,所以心熱入肺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膈膜發熱,消渴多飲。肺臟的熱邪移到腎臟,就會導致筋柔痺痛。筋柔是指筋脈鬆弛無力,痺痛是指骨骼疼痛而不靈活。氣血骨骼都受熱邪侵犯,骨髓不能充盈,所以骨骼疼痛僵硬,不能活動自如,筋脈鬆弛無力。腎臟的熱邪移到脾臟,就會導致虛損腸瀉,最終不治而亡。脾土制水,腎臟卻反過來將熱邪移到脾臟,脾土就不能制水而生病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虛損。腸瀉致死是因為腎臟主司下焦,如同水一樣寒冷,卻反過來移熱,導致精氣內耗,下焦失去主宰而不能守護,所以腸瀉不止,氣機衰竭。
胞宮的熱邪移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和血尿。膀胱是津液的貯藏之所,胞宮是受納的官署,所以熱邪入膀胱,胞宮內外皆熱,陰絡內溢,所以小便不利並出現血尿。《正理論》說:「下焦有熱就會血尿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膀胱的熱邪移到小腸,就會導致腸道不通暢,上焦口腔潰爛。小腸經脈與心臟相連,循行咽喉,下達膈膜,抵達胃部,屬於小腸,所以受熱以後,就會導致腸道阻塞不通暢,上焦則口腔生瘡潰爛。爛,指的就是潰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