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9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
小腸移熱於大腸,爲虙瘕,爲沉小腸熱已,移入大腸,兩熱相薄,則血溢而爲伏瘕也。血澀不利,則月事沉滯而不行,故云爲虙瘕,爲沉也。虙與伏同,瘕一爲疝,傳寫誤也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入,謂之食亦胃爲水榖之海,其氣外養肌肉,熱消水榖,又鑠肌肉,故善食而瘦入也。食亦者,謂食入移易而過,不生肌膚也。

亦,易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入』作『又』,王氏注云:『善食而瘦入也。』殊爲無義,不若《甲乙經》作『又』讀連下文。」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義同上。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腦液下滲則爲濁涕,涕下不止如彼水泉,故曰鼻淵也。

頞,謂鼻頞也,足太陽脉起於目内眥,上額交巔上,入絡腦,足陽明脉起於鼻交頞中,傍約太陽之脉,𫝆腦熱則足太陽逆,與陽明之脉俱盛薄於頞中,故鼻頞辛也。辛,謂酸痛。傳爲衂、衊、瞑目以足陽明脉交頞中,傍約太陽之脉,故耳熱盛則陽絡溢,陽絡溢則衂出、汗血也。衊,謂汗血也。

血出甚,陽明太陽脉衰,不能榮養於目,故目瞑瞑暗也。故得之氣厥也厥者,氣逆也,皆由氣逆而得之。

黃帝問曰:「肺之令人欬,何也?」

歧伯對曰:「五藏六府皆令人欬,非獨肺也。」

帝曰:「願聞其狀?」

歧伯曰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邪謂寒氣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脉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内合邪,因而客之則爲肺欬肺脉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鬲,屬肺,故云:「從肺脉上至於肺」也。五藏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時,謂王月也,非王月則不受邪,故各傳以與之。

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藏各以治時,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爲欬,甚者爲𣳘爲痛寒氣微則外應皮毛,内通肺,故欬,寒氣甚則入於内,内裂則痛,入於腸胃則𣳘痢。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隂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以當用事之時,故先受邪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太素》無『乘秋則』三字,疑此文誤多也。

」。」

帝曰:「何以異之欲明其證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肺欬之狀,欬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肺藏氣而應息,故欬則喘息而喉中有聲,甚則肺絡逆,故唾血也。心欬之狀,欬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𤷒手心主脉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。少隂之脉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,故病如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介介如梗狀』作『喝喝』,又少隂之脉上俠咽不言俠喉。」。

肝欬之狀,欬則兩脇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足厥隂脉上貫鬲,布脇肋,循喉嚨之後,故如是。胠亦脇也。脾欬之狀,欬則右脇下痛,隂隂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欬劇足太隂脉上貫鬲,俠咽,其支別者,復從胃別上鬲,故病如是也。脾氣連肺,故痛引肩背也。

白話文:

小腸的熱傳到 大腸,就會造成虙瘕(一種腹部腫塊),這是因為小腸的熱已經消退,移到了大腸,兩種熱互相交集,就會導致出血,形成伏瘕(另一種腹部腫塊)。如果血液運行不暢,就會造成月經閉塞不通,所以稱為虙瘕,也稱為沉滯。虙和伏意思相同,瘕有時指疝氣,是傳抄錯誤。大腸的熱傳到胃,則會出現雖然食慾很好卻消瘦的現象,稱為「食亦」。胃是水穀之海,其氣能滋養肌肉,但熱氣會消耗水穀,損傷肌肉,所以才會食慾好卻消瘦。食亦的意思是指吃進去的食物很容易消化吸收卻不能化生為肌膚。

胃的熱傳到膽,也稱為「食亦」,意思同上。膽的熱傳到腦部,就會出現鼻淵(鼻塞流涕)。鼻淵是指濁液不斷從鼻子流出來,腦液滲漏就會產生濁涕,不斷流涕如同泉水湧出,所以稱為鼻淵。

鼻頞指的是鼻樑。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出發,上行額頭,到達頭頂,再進入腦絡;足陽明經脈從鼻樑中間出發,靠近足太陽經脈,腦部發熱就會導致足太陽經逆行,與陽明經脈一起在鼻樑處聚集,所以鼻樑會酸痛。辛指的是酸痛。傳抄錯誤的衂、衊、瞑目,是因為足陽明經脈經過鼻樑,與足太陽經脈相鄰,所以耳部熱盛就會導致陽絡氣血外溢,陽絡氣血外溢就會流汗出血。衊指的是汗血。

出血嚴重時,陽明、太陽經脈衰弱,不能滋養眼睛,所以眼睛就會昏暗不明。這是由於氣厥引起的,厥是指氣逆,都是由於氣逆引起的。

黃帝問道:「肺為什麼會讓人咳嗽?」

岐伯回答道:「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,不只是肺。」

黃帝說:「我想聽聽具體情況。」

岐伯說:「皮膚和毛髮是肺的外部表現。皮膚和毛髮首先受到邪氣的侵襲,邪氣就會循著它與肺臟的關係而影響肺。邪氣指的是寒氣。寒涼的食物進入胃,沿著肺經上行到達肺,就會導致肺寒,肺寒就會使內外都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入侵肺部就會引起咳嗽。肺經起於中焦,下行絡於大腸,再沿著胃口上行,到達咽喉,屬肺,所以說『寒涼的食物進入胃,沿著肺經上行到達肺』。」五臟各有其受病的季節,不是那個季節,就互相傳遞到那個季節,謂之王月,不是王月就不會受邪,所以互相傳遞。

人與天地相應,所以五臟各有其受病的季節,感受寒邪就會生病,輕微的則會咳嗽,嚴重的則會腹瀉、疼痛。寒邪輕微時,外在表現為皮膚和毛髮,內在則影響肺,所以會咳嗽;寒邪嚴重時,就會深入內臟,內臟受損就會疼痛,進入腸胃則會腹瀉。秋天肺最先受邪,春天肝最先受邪,夏天心最先受邪,長夏脾最先受邪,冬天腎最先受邪,這是因為季節與臟腑的關係,所以最先受邪。

黃帝說:「怎麼區分這些咳嗽?我想了解其症狀。」

岐伯說:「肺咳嗽的症狀是:咳嗽並且氣喘,有聲音,嚴重的話會咳血。肺臟主氣,與呼吸相關,所以咳嗽時會氣喘,喉嚨會有聲音;嚴重的話,肺絡逆行,就會咳血。心咳嗽的症狀是:咳嗽時心痛,喉嚨感覺有異物梗阻,嚴重的話會咽喉腫痛。手少陰經脈起於胸中,循行於心包;少陰經脈起於心中,循行於心系,它的分支從心系上行,經過咽喉,所以症狀如此。

肝咳嗽的症狀是:咳嗽時兩肋下疼痛,嚴重的話不能轉動身體,轉動身體則兩肋下脹滿。厥陰經脈上行經過膈肌,佈於兩脅和肋骨,沿著喉嚨後方,所以會這樣。胠也是肋的意思。脾咳嗽的症狀是:咳嗽時右肋下疼痛,疼痛會牽引到肩背,嚴重的話不能動,動則咳嗽加劇。足太陰經脈上行經過膈肌,經過咽喉,它的分支從胃分出,上行到咽喉,所以症狀如此。脾氣與肺相連,所以疼痛會牽引到肩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