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10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
脾氣主右,故右胠下隂隂然,深慢痛也。腎欬之狀,欬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欬涎足少隂脉上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,其直行者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俠舌本。又膀胱脉從肩髆内別下,俠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故病如是。」

帝曰:「六府之欬柰何?安所受病?」

歧伯曰:「五藏之乆欬乃移於六府,脾欬不已則胃受之,胃欬之狀,欬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脾與胃合,又胃之脉循喉嚨,入缺盆,下鬲,屬胃,絡脾,故脾欬不已,胃受之也。胃寒則嘔,嘔甚則腸氣逆上,故蚘出。肝欬不已則膽受之,膽欬之狀,欬嘔膽汁肝與膽合,又膽之脉從缺盆以下胸中,貫鬲,絡肝,故肝欬不已,膽受之也。膽氣好逆,故嘔温苦汁也。

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,大腸欬狀,欬而遺失肺與大腸合,又大腸脉入缺盆,絡肺,故肺欬不已,大腸受之,大腸爲傳送之府,故寒入則氣不禁焉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遺失』作『遺矢』。」。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,小腸欬狀,欬而失氣,氣與欬俱失心與小腸合,又小腸脉入缺盆,絡心,故心欬不已,小腸受之,小腸寒盛,氣入大腸,欬則小腸氣下奔,故失氣也。

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,膀胱欬狀,欬而遺溺腎與膀胱合,又膀胱脉從肩髆内俠脊,扺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,故腎欬不已,膀胱受之,膀胱爲津液之府,是故遺溺。乆欬不已則三焦受之,三焦欬狀,欬而腹滿,不欲食飲,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腫氣逆也三焦者,非謂手少陽也,正謂上焦中焦耳,何者?上焦者,出於胃上口,並咽,以上貫鬲,布胸中,走腋。

中焦者亦至於胃口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脉,乃化而爲血,故言皆聚於胃,關於肺也。兩焦受病,則邪氣熏肺而肺氣滿,故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腫氣逆也。腹滿不欲食者,胃寒故也。胃脉者,從缺盆下乳内廉,下循腹,至氣街。其支者,復從胃下口,循腹裏,至氣街中而合,𫝆胃受邪,故病如是也。

何以明其不謂下焦,然下焦者,別於回腸,注於膀胱,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,中盛糟粕而俱下於大腸,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,尋此行化乃與胃口懸逺,故不謂此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胃脉下循腹』作『下俠臍』。」。」

帝曰:「治之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治藏者治其俞,治府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諸藏俞者,皆脉之所起第三穴,諸府合者,皆脉之所起第六穴也,經者,藏脉之所起第四穴,府脉之所起第五穴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脉之所注爲俞,所行爲經,所入爲合。」此之謂也。。

白話文:

脾臟的氣機主管右側,因此右側腹部下方會有隱隱作痛,疼痛較深且緩慢的感覺。腎臟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咳嗽時腰背部會同時牽引疼痛,嚴重時咳嗽還會產生唾液。足少陰脈從大腿內側後緣向上,貫穿脊椎,屬於腎臟,並與膀胱相連;其直行的部分,則從腎臟上方貫穿肝臟和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到達舌根。此外,膀胱的經脈從肩胛骨內側分開向下,沿著脊椎,到達腰部中央,進入並循行於脊柱肌肉,與腎臟相連,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病症。

黃帝問道:「六腑的咳嗽又是怎麼回事?它們是怎麼生病的?」

岐伯回答:「五臟的久咳會轉移到六腑。脾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胃;胃部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伴隨嘔吐,嘔吐嚴重時,甚至會吐出蛔蟲,因為脾與胃是相通的。此外,胃經循行於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到達膈肌,屬於胃,並與脾臟相連,所以脾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胃。胃寒則會嘔吐,嘔吐嚴重時,腸氣逆流向上,就會吐出蟯蟲。肝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膽囊;膽囊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嘔吐膽汁,因為肝與膽是相通的。此外,膽經從鎖骨上窩以下,經過胸部,貫穿膈肌,與肝臟相連,所以肝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膽囊。膽氣容易逆流,因此會嘔吐溫熱苦味的汁液。

肺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大腸;大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排出大便,因為肺與大腸是相通的。此外,大腸經脈進入鎖骨上窩,與肺臟相連,所以肺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大腸。大腸是傳送糟粕的器官,因此寒邪入侵,氣機就不能正常運行。心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小腸;小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氣短,因為心與小腸是相通的。此外,小腸經脈進入鎖骨上窩,與心臟相連,所以心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小腸。小腸寒邪盛,氣機就會進入大腸,咳嗽時小腸之氣向下奔走,因此會氣短。

腎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膀胱;膀胱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尿失禁,因為腎與膀胱是相通的。此外,膀胱經脈從肩胛骨內側,沿著脊椎,到達腰部中央,進入並循行於脊柱肌肉,與腎臟相連,屬於膀胱,所以腎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到膀胱。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因此會尿失禁。久咳不止,就會影響到三焦;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腹脹,不想吃喝,這些都是積聚在胃,影響到肺,導致人多涕唾,並且面部浮腫,氣機逆亂。這裡的三焦,並不是指手少陽三焦經,而是指上焦和中焦。何以如此說呢?上焦是指從胃的上口,經過咽喉,向上貫穿膈肌,布散於胸中,到達腋下的部分。

中焦也到達胃口,在上焦之後,這裡接受的氣機,會過濾糟粕,蒸騰津液,化生精微,上注於肺經,然後化生為血。因此說這些都積聚在胃,影響到肺。兩焦生病,邪氣就會熏蒸肺臟,導致肺氣壅盛,因此使人多涕唾,並且面部浮腫,氣機逆亂。腹脹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胃寒。胃經從鎖骨上窩向下,經過乳房內側,向下循行腹部,到達氣街(指腹部)。其分支,又從胃的下口,循行腹部內側,到達氣街而匯合。胃受邪氣侵襲,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病症。

為什麼不說是下焦呢?因為下焦是指與回腸分離,注入膀胱的部分。因此水穀,通常都在胃裡,中焦盛裝糟粕,一起下注大腸,過濾分離津液,循行下焦而滲入膀胱。由此看來,其運行變化與胃口相距甚遠,所以不說是下焦。

黃帝問道:「那應該怎麼治療?」

岐伯回答:「治療臟腑就要治療其俞穴,治療腑就要治療其合穴;浮腫就要治療其經絡。諸臟的俞穴,都在經脈起始的第三個穴位;諸腑的合穴,都在經脈起始的第六個穴位。經穴,是臟腑經脈起始的第四個穴位,腑的經脈起始的第五個穴位。《靈樞經》說:『經脈氣血所注之處為俞穴,經脈循行之處為經穴,經脈所入之處為合穴。』這就是這個道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