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6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6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』」。
肺瘧者,令人心寒,寒甚熱,熱間善驚,如有所見者,刺手太隂陽明列缺主之,列缺在手腕後,同身寸之一寸半,手太隂絡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陽明穴合谷主之,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閒,手陽明脉之所過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熱,刺手少隂神門主之。
神門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,手少隂俞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云:『欲得清水及寒多,寒不甚,熱甚也。』」。肝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太息,其狀若死者,刺足厥隂見血中封主之。中封在足内踝前,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,仰足而取之,伸足乃得之,足厥隂經也,刺出血止,常刺者,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隂商丘主之。
商丘在足内踝下,微前陷者中,足太隂經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宛轉,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,刺足太陽少隂太鍾主之,取如前足少隂瘧中法。胃瘧者,令人且病也,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胃熱脾虚,故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也。是以下文兼刺太隂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且病』作『疽病』。」。刺足陽明太隂橫脉出血厲兌、解谿、三里主之。厲兌在足太指次指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,陽明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一呼,若灸者,可灸一壯。解谿在衝陽後,同身寸之三寸半,腕上陷者中,陽明經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五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,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閒,陽明合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然足陽明取此三穴,足太隂刺其橫脉出血也。橫脉,謂足内踝前斜過大脉,則太隂之經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解谿在衝陽後三寸半,按《甲乙經》一寸半,〈氣穴論〉注二寸半。」。
瘧發身方熱,刺跗上動脉則陽明之脉也。開其空,出其血,立寒陽明之脉,多血多氣,熱盛氣壯,故出其血而立可寒也。瘧方欲寒,刺手陽明太隂,足陽明太隂亦謂開穴而出其血也,當隨井俞而刺之也。瘧脉滿大,急刺背俞,用中鍼傍五胠俞各一,適肥瘦出其血也瘦者,淺刺少出血。
肥者,深刺多出血。背俞,謂大杼。五胠俞,謂譩譆。瘧脉小實,急灸脛少隂,刺指井灸脛少隂,是謂復溜。復溜在内踝上,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,足少隂經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刺指井,謂刺至隂,至隂在足小指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,足太陽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五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白話文:
肺瘧患者會感到心寒,寒甚則發熱,熱退後容易驚恐,像是看到什麼東西一樣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,列缺穴位於手腕後方,從手腕橫紋向上量取一寸半的距離,是手太陰經的絡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,如果灸治,則灸五壯。也可以針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,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骨縫處,是手陽明經經過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六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
心瘧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,很想喝清水,而且多寒少熱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。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,腕骨最末端凹陷處,是手少陰經的俞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肝瘧患者面色蒼白,氣喘吁吁,樣子像快要死了一樣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厥陰肝經的中封穴。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方,從內踝向上量取一寸半的距離,在凹陷處,需仰起腳取穴,伸直腳才能找到穴位,是足厥陰經的經穴。針刺出血後停止,常規針刺的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
脾瘧患者會感到寒冷,腹部疼痛,發熱時腸鳴,鳴聲停止後出汗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太陰脾經的商丘穴。商丘穴位於足內踝下方,稍微向前一點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經的經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腎瘧患者會感到渾身發冷,腰背疼痛難忍,大便困難,眼睛昏花,手腳冰冷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,取穴方法與足少陰腎經的瘧疾治療方法相同。
胃瘧患者會感到病情反覆,經常飢餓但吃不下東西,吃了東西反而覺得肚子脹滿。這是因為胃熱脾虛造成的。因此,以下治療方法會同時針刺足太陰脾經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陽明胃經的厲兌、解谿、三里穴,並刺足太陰脾經的橫脈放血。厲兌穴位於足大拇指與次趾之間的趾端,距指甲約一個韭葉寬度,是陽明經的井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,留針一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一壯。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,從衝陽穴向上量取三寸半的距離,在腕上凹陷處,是陽明經的經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五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,從膝蓋骨外側下方量取三寸的距離,在腓骨外側與兩塊肌肉之間,是陽明經的合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寸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足陽明胃經取這三個穴位,而足太陰脾經則刺其橫脈放血。橫脈指的是從足內踝前方斜向經過大脈的經脈,也就是足太陰脾經。
瘧疾發作時身體發熱,針刺跗上動脈(陽明經脈)放血,使之寒涼下來。陽明經脈血氣充盈,熱盛氣壯,所以放血可以快速降溫。瘧疾想要寒涼,就針刺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,也就是說,要開穴放血,並依循井穴與俞穴來針刺。瘧疾脈象充實有力,應迅速針刺背俞穴(大杼穴),以及五胠俞穴(譩譆穴),各一針,放血。瘦的人淺刺少出血,胖的人深刺多出血。瘧疾脈象細小而實,應迅速灸脛少陰腎經的復溜穴,並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,再灸脛少陰腎經的復溜穴。復溜穴位於內踝上方,從內踝向上量取二寸的距離,在凹陷處,是足少陰腎經的經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,如果灸治,則灸五壯。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,距指甲角一個韭葉寬度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,留針五呼,如果灸治,則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