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5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
足少陽之瘧,令人身體解㑊身體解㑊,次如下句。。寒不甚,熱不甚陽氣未盛,故令其然。。惡見人,見人心惕惕然膽與肝合,肝虚則恐,邪薄其氣,故惡見人,見人心惕然然也。。熱多,汗出甚邪盛則熱多,中風故汗出。。刺足少陽俠谿主之,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閒,本節前陷者中,少陽之榮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。

足陽明之瘧,令人先寒洒淅,洒淅寒甚,乆乃熱,熱去汗出,喜見日月光火,氣乃快然陽虚則外先寒,陽虚極則復盛,故寒甚,乆乃熱也。熱去汗已,隂又内強,陽不勝隂,故喜見日月光火,氣乃快然也。。刺足陽明跗上衝陽穴也,在足跗上同身寸之五寸,骨閒動脉上,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,陽明之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。

足太隂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大息心氣流於肺則喜,𫝆脾藏受病,心母救之,火氣下入於脾,不上行於肺,又太隂脉支別者,復從胃上鬲,注心中,故令人不樂,好大息也。不嗜食,多寒熱,汗出脾主化榖,營助四傍,𫝆邪薄之諸藏元稟。土寄四季,王則邪氣交爭,故不嗜食,多寒熱而汗出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多寒少熱。』」。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足太隂脉入腹,屬脾,絡胃,上鬲,俠咽,故病氣來至則嘔,嘔已乃衰退也。即取之待病衰去,即而取之,其言衰即取之井俞及公孫也。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,同身寸之一寸,太隂絡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

足少隂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足少隂脉貫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故嘔吐甚,多寒熱也。腎爲隂藏,隂氣生寒,𫝆隂氣不足,故熱多寒少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嘔吐甚,多寒少熱。』」。欲閉戸牖而處,其病難已胃陽明脉病,欲獨閉戸牖而處,𫝆謂胃土病證,反見腎水之中,土刑於水,故其病難已也。太鍾、太谿悉主之。

太鍾在足内踝後街中,少隂絡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,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太谿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動脉陷者中,少隂俞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其病難已,取太谿,又按太鍾穴。』《甲乙經》作『跟後衝中』,〈刺腰痛篇〉注作『跟後街中動脉』,〈水穴〉注云:『在内踝後。』此注云:『内踝後街中。

』諸注不同,當以《甲乙經》爲正。」。

足厥隂之瘧,令人腰痛,少腹滿,小便不利,如癃狀,非癃也。數便意,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足厥隂脉循股隂,入髦中,環隂器,抵少腹,故病如是。癃,謂不得小便也,悒悒不暢之貌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數便意』三字作『數噫』二字。」。刺足厥隂太衝主之,在足大指本節後,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,厥隂俞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腰痛篇〉注云:『在本節後内閒動脉應手。

白話文:
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》白話文翻譯:

足少陽經瘧疾: 患者身體發冷發熱交替出現,寒熱程度都不嚴重,這是因為陽氣尚未充盛的緣故。患者害怕見人,見到人就心慌,這是因為膽與肝臟相關,肝虛則易恐懼,邪氣侵犯肝氣,所以害怕見人。發熱多,汗出很多,是因為邪氣盛,導致中風,所以出汗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少陽經的俠谿穴,此穴位於足小指次趾骨間,本節前方凹陷處,是少陽經的榮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(約十秒),若灸則灸三壯。

足陽明經瘧疾: 患者先發冷,冷得很厲害,很久之後才發熱,熱退後出汗,喜歡見陽光和火光,精神才舒暢。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所以先冷,陽氣極度不足後又恢復旺盛,所以冷得很厲害,很久才發熱。熱退汗止後,陰氣內盛,陽氣不勝陰氣,所以喜歡見陽光和火光,精神才舒暢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陽明經的跗上衝陽穴,此穴位於足跗上,同身寸的五寸處,骨骼間動脈上方,距離陷谷穴同身寸的三寸,是陽明經的原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十呼(約三十秒),若灸則灸三壯。

足太陰經瘧疾: 患者心情不愉快,喜歡深深嘆息,這是因為心氣運行於肺部而感到舒適,但脾臟受病,心臟作為脾臟的母臟來救治,火氣下降到脾臟,不能上升到肺臟,而且足太陰經的支脈又從胃上膈,注於心臟,所以患者心情不愉快,喜歡深深嘆息。患者不愛吃東西,經常寒熱交替,出汗。這是因為脾臟主導消化食物,滋養全身,邪氣侵犯臟腑,影響脾臟運化,而脾土主四時,邪氣交爭,所以患者不愛吃東西,經常寒熱交替,出汗。新校正版本註明:《甲乙經》記載為「多寒少熱」。病情嚴重時會嘔吐,嘔吐後病情減輕。這是因為足太陰經入腹,屬脾,絡胃,上膈,連咽喉,所以邪氣來時會嘔吐,嘔吐後病情減輕。因此,應在病情減輕時針灸井穴和公孫穴。公孫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,同身寸的一寸處,是太陰經的絡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,留針七呼(約二十秒),若灸則灸三壯。

足少陰經瘧疾: 患者嘔吐嚴重,經常寒熱交替,發熱多於發冷。這是因為足少陰經貫穿肝臟、膈肌,進入肺部,循行喉嚨,所以嘔吐嚴重,經常寒熱交替。腎臟是陰性臟器,陰氣生寒,陰氣不足,所以發熱多於發冷。新校正版本註明:《甲乙經》記載為「嘔吐甚,多寒少熱」。患者想關閉門窗獨處,病情難以痊癒。這是因為胃陽明經有病,想關閉門窗獨處,說明胃土生病,反倒表現為腎水內盛的症狀,土克水,所以病情難以痊癒。治療方法是針刺太鍾穴和太谿穴。

足厥陰經瘧疾: 患者腰痛,少腹脹滿,小便不利,像尿閉一樣,但不是真正的尿閉。經常有便意,感到恐懼,氣不足,腹部悶悶不暢。這是因為足厥陰經循行股內,進入恥骨聯合處,環繞生殖器,到達少腹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新校正版本註明:《甲乙經》中「數便意」三字作「數噫」二字。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厥陰經的太衝穴,此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,同身寸的二寸凹陷處,是厥陰經的俞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十呼(約三十秒),若灸則灸三壯。

以上翻譯盡可能貼近原文,但由於部分古代詞語含義已有所演變,理解上可能存在細微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