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4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4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歧伯曰:「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其以秋病者,寒甚秋氣清涼,陽氣下降,熱藏肌肉,故寒甚也。。以冬病者,寒不甚冬氣嚴冽,陽氣伏藏,不與寒爭,故寒不甚。。以春病者,惡風春氣温和,陽氣外𣳘,内腠開發,故惡於風。。以夏病者,多汗夏氣暑熱,津液充盈,外𣳘皮膚,故多汗也。。」
帝曰:「夫病温瘧與寒瘧,而皆安舍,舍於何藏安,何也。舍,居止也。藏,謂五神藏也。?」
歧伯曰:「温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寒,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𣳘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内出之於外也腎主於冬,冬主骨髓,腦爲髓海,上下相應,厥熱上熏,故腦髓銷爍,銷爍則熱氣外薄,故肌肉減削而病藏於腎也。如是者,隂虚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隂虚,謂腎藏氣虚。
陽盛,謂膀胱太陽氣盛。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虚,陽虚則寒矣。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温瘧衰,謂病衰退也。復反入,謂入腎隂脉中。」
帝曰:「癉瘧何如?」
歧伯曰:「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𣳘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内,分肉之閒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,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隂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太素》作『不反之隂』,巢元方作『不及之隂』。」,故但熱而不寒,氣内藏於心,而外舍於分肉之閒,令人消爍脫肉,故命曰癉瘧。」
帝曰:「善。」
足太陽之瘧,令人腰痛、頭重,寒從背起足太陽脉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内,俠脊,抵腰中。其支別者,從髆内左右別下貫胂,過髀樞,故令腰痛、頭重,寒從背起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三部九候論〉注,『貫胂』作『貫臀』,〈刺腰痛〉注亦作『貫臀』,〈厥論〉注作『貫胂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貫胂』。」。
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熇熇,甚熱狀。暍暍,亦熱盛也。太陽不足,故先寒,寒極則生熱,故後熱也。熱止,汗出,難已熱生,是爲氣虚。熱止,則爲氣復。氣復而汗反出,此爲邪氣盛而眞不勝,故難已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并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、巢元方並作『先寒後熱渴,渴止汗出』,與此文異。」,刺郄中出血太陽之郄,是謂金門,金門在足外踝下,一名曰關梁,陽維所別屬也。
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《黃帝中誥圖經》云:「委中主之。」則古法以委中爲郄中也。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脉,足太陽脉之所入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刺『郄中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膕中』,𫝆王氏兩注之,當以『膕中』爲正。」。
白話文: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
歧伯說:「這些疾病的發生都與四季相應。如果疾病的症狀與季節相反,那就是違背了四時之氣。秋季發病的人,是因為秋天的氣候雖然清涼,但寒邪比秋氣更甚,陽氣下降,熱邪藏於肌肉之中,所以感覺更冷。冬季發病的人,是因為冬季的寒氣雖然嚴寒,但陽氣潛藏於內,不與寒邪爭鬥,所以寒邪不甚嚴重。春季發病的人,是因為春季氣候溫和,陽氣外達,體表腠理開洩,所以容易感受風邪。夏季發病的人,是因為夏季氣候炎熱,津液充盈,體表皮膚毛孔開洩,所以容易出汗。」
黃帝說:「溫瘧和寒瘧這兩種疾病,都會有所依附的臟腑,請問它們分別依附於哪個臟腑,為什麼呢?『舍』指居住的地方;『藏』指五臟。」
歧伯說:「溫瘧是冬天受風寒之邪,邪氣藏於骨髓之中,到了春天,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行排出,遇到大暑,腦髓被灼傷,肌肉消瘦,腠理開洩,或者稍微用力,邪氣和汗液都一起排出。這種疾病藏於腎臟,其氣先從內部發散到體外。腎主冬天,冬天主骨髓,腦為髓海,上下互相應,厥熱向上熏蒸,所以腦髓被灼傷,灼傷則熱氣外洩,所以肌肉消瘦,而疾病藏於腎。像這樣的情況,是陰虛陽盛,陽盛則熱;陰虛,是指腎臟的精氣虛弱;陽盛,是指膀胱經太陽之氣盛。如果陽氣衰弱,氣就又會反回,回歸則陽虛,陽虛則寒。所以先熱後寒,叫做溫瘧。衰,指的是疾病衰退;復反入,是指回歸到腎的陰脈之中。」
黃帝說:「癉瘧又是怎麼回事呢?」
歧伯說:「癉瘧是因為肺部素有熱邪,氣盛於身,厥逆之氣上衝,中氣充實而不外達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洩,風寒之邪留滯於皮膚內、肌肉之間而發病。發病時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退,則成病。其邪氣不及陰,所以只有熱而無寒。氣在內藏於心,在外則停留在肌肉之間,使人消瘦、肌肉脫落,所以稱為癉瘧。」
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足太陽經的瘧疾,會使人腰痛、頭重,寒邪從背部開始。足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,絡於腦,然後從項部向下,沿著肩胛內側、脊柱旁,到達腰部。其支脈從肩胛內側左右分開,向下貫穿臀部,經過髀樞,所以會腰痛、頭重,寒邪從背部開始。
先寒後熱,身體發熱,熱得很厲害。太陽之氣不足,所以先寒,寒邪極盛則生熱,所以後熱。熱退後,汗出,很難停止,熱邪再生,這是因為氣虛。熱止,則為氣復。氣復而汗反出,這是因為邪氣盛而正氣不勝,所以很難痊癒。
刺郄中穴出血,郄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,又名金門,位於足外踝下,是陽維脈的分支所屬。
刺入可達同身寸的三分,如果灸治,可灸三壯。《黃帝中誥圖經》說:「委中穴主治。」所以古代是用委中穴代替郄中穴。委中穴位於膕窩中央,大約是膕中動脈的位置,是足太陽經脈的入處,刺入可達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,如果灸治,可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