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6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6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天元正紀大論曰:『下太隂其化下甘温。』」。火淫于内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火氣大行,心腹心怒之所生也。鹹性柔耎,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,候其須汗者,以辛佐之,不必要資苦味,令其汗也。欲柔耎者,以鹹治之。〈藏氣法時論〉曰:「心欲耎,急食鹹以耎之,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
」此之謂也。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温利涼性,故以苦治之。下,謂利之,使不得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藏氣法時論〉曰:『肺苦氣上逆急,食苦以𣳘之,用辛寫之,酸補之。』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勝,佐以酸辛,此云甘辛者,『甘』字疑當作『酸』。
天元正紀大論云:『下酸熱與苦温之。』治又異。又云:『以酸收之而安其下,甚則以苦𣳘之也。』」。寒淫于内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寫之,以辛潤之,以苦堅之以熱治寒,是爲摧勝,折其氣用,令不滋繁也,苦辛之佐,通事行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藏氣法時論〉曰:『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用苦補之,鹹寫之。』舊注引此在濕淫于内之下無義,𫝆移於此矣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天氣之變何如?」
歧伯曰:「厥隂司天,風淫所勝,則太虚埃昬,雲物以擾,寒生春氣,流水不冰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脇鬲咽不通,飲食不下,舌本強,食則嘔,冷𣳘,腹脹,溏𣳘,瘕,水閉,蟄蟲不去,病本于脾謂乙巳、丁巳、己巳、辛巳、癸巳、乙亥、丁亥、己亥、辛亥、癸亥歲也。是歲民病,集於中也。
風自天行,故太虚埃起,風動飄蕩,故雲物擾也。埃,青塵也,不分逺物是爲埃昬。土之爲病,其善𣳘利,若病水則小便閉而不下,若大𣳘利則經水亦多閉絕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舌本強、食則嘔、腹脹、溏𣳘、瘕、水閉爲脾病,又胃病者,腹脾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脇,隔咽不通,食飲不下,蓋厥隂司天之歲,木勝土,故病如是也。」。
衝陽絕,死不治衝陽在足附上動脉應手,胃之氣也。衝陽脉微則食飲減少,絕則藥食不入,亦下嗌還出也,攻之不入,養之不生,邪氣日強,眞氣内絕,故其必死不可復也。
「少隂司天,熱淫所勝,怫熱至,火行其政,民病胸中煩熱,嗌乾,右胠滿,皮膚痛,寒熱,欬喘,大雨且至,唾血,血𣳘,鼽衂,嚏,嘔,溺色變,甚則瘡瘍,胕腫,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,心痛,肺䐜,腹大滿,膨膨而喘欬,病本于肺謂甲子、丙子、戊子、庚子、壬子、甲午、丙午、戊午、庚午、壬午歲也。怫熱至,是火行其政乃爾。
是歲民病集於右,蓋以小腸通心故也。病自肺生,故曰病本于肺也。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溺色變,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,肺脹滿膨膨而喘欬,爲肺病。鼽衂爲大腸病。蓋少隂司天之歲,火剋金,故病如是。又王注民病集於右,以小腸通心,故按《甲乙經》小腸附脊,左環回腸,附脊在環,所說不應,得非火勝剋金而大腸病歟!」。尺澤絕,死不治尺澤在肘内廉大文中,動脉應手,肺之氣也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二》白話文翻譯:
內經論述了不同臟腑的病理以及治療方法。例如,火邪內侵,應以鹹寒為主,佐以苦辛,再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宣洩火邪。火邪盛行,會導致心腹疼痛、心煩氣怒。鹹味性柔,故用鹹味治療,酸味收斂。若需發汗,可用辛味輔助,不一定需要苦味。想要柔緩,就用鹹味治療。《藏氣法時論》也提到:心臟若需柔緩,應急食鹹味;若心臟感到緩慢,則應急食酸味以收斂,這與前文所述一致。
燥邪內侵,則應以苦溫為主,佐以甘辛,苦味能瀉下,溫利涼性,所以用苦味治療。「下」指瀉下,使邪氣排出。另有記載說:《藏氣法時論》記載:「肺氣上逆,應食苦味以澀之,用辛味宣洩,酸味補益。」下文提到司天燥邪盛行時,輔以酸辛,但原文「甘辛」中的「甘」字,疑應為「酸」。《天元正紀大論》中記載:「下酸熱用苦溫治療。」,治療方法又有所不同。另有記載:「用酸味收斂以安撫下焦,病情嚴重則用苦味澀之。」
寒邪內侵,則應以甘熱為主,佐以苦辛,用鹹味宣洩,辛味潤澤,苦味收斂。用熱治寒,這是以強克弱的治療方法,折斷邪氣,使其不致滋生蔓延,苦辛輔助,使藥力通達。
另有記載說:《藏氣法時論》中提到:「腎臟乾燥,應急食辛味以潤澤;腎臟虛弱,應急食苦味以收斂。用苦味補益,鹹味宣洩。」舊注將此段文字放在濕邪內侵之下不妥,故移至這裡。
黃帝問道:「天氣變化如何?」
岐伯回答:「厥陰司天,風邪盛行,則天空迷蒙,雲霧擾動,寒氣生於春季,流水不結冰,百姓則患胃脘痛,胸悶,兩脅及咽喉不通,飲食不下,舌根強硬,進食則嘔吐,腹部冷痛,腹脹,大便溏瀉,腹部腫塊,水腫,蟄蟲不出。此病源於脾臟,多發於乙巳、丁巳、己巳、辛巳、癸巳、乙亥、丁亥、己亥、辛亥、癸亥年。這些疾病集中在中焦。
風從天而來,所以天空迷蒙;風吹動,所以雲霧擾動。「埃」是青塵,看不清遠處景物,所以叫埃昬。土的病症多表現為瀉利,若患水病,則小便閉塞不通;若大便瀉利,則月經也會閉塞不通。
衝陽脈絕,則不治。衝陽脈在足跗上,與胃氣相通。衝陽脈微弱則飲食減少,衝陽脈絕則藥物飲食都不能攝入,即使吃下去也會從口中吐出。攻治無效,調補無益,邪氣日盛,真氣內絕,所以必死無疑。
少陰司天,熱邪盛行,熱邪極盛,火氣當令,百姓則患胸中煩熱,咽喉乾燥,右脅滿脹,皮膚疼痛,寒熱交作,咳嗽氣喘,大雨將至,吐血,血便,鼻塞流涕,噴嚏,嘔吐,小便顏色改變,嚴重者則生瘡瘍,腫脹,肩背臂肘及鎖骨部位疼痛,心痛,肺脹,腹部膨脹,呼吸困難,咳嗽氣喘。此病源於肺臟,多發於甲子、丙子、戊子、庚子、壬子、甲午、丙午、戊午、庚午、壬午年。熱邪極盛,是火氣當令所致。
這些疾病集中在右側,因為小腸與心臟相通。疾病始於肺臟,所以說病源於肺臟。尺澤脈絕,則不治。尺澤脈在肘內側,與肺氣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