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
火爍於金,承天之命,金氣内絕,故必危亡。尺澤不至,肺氣已絕,榮衞之氣,宣行無主,眞氣内竭,生之何有哉!。

「太隂司天,濕淫所勝,則沉隂且布,雨變枯槁,胕腫、骨痛、隂𤷒。隂𤷒者按之不得,腰脊頭項痛,時眩大便難,隂氣不用,饑不欲食,欬唾則有血,心如懸,病本于腎謂乙丑、丁丑、己丑、辛丑、癸丑、乙未、丁未、己未、辛未、癸未歲也。沉,乆也。腎氣受邪,水無能潤,下焦枯涸,故大便難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饑不用食,欬唾則有血,心懸如饑狀爲腎病。又邪在腎則骨痛、隂𤷒,隂𤷒者按之而不得,腹脹、腰痛、大便難、肩背頸項強痛,時眩。蓋太隂司天之歲,土剋水,故病如是矣。」。太谿絕,死不治太谿在足内踝後,跟骨上動脉應手,腎之氣也。

土邪勝水而腎氣内絕,邪甚正微,故方無所用矣。

「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則温氣流行,金政不平,民病頭痛、發熱、惡寒而瘧熱,上皮膚痛、色變黃赤,傳而爲水,身面胕腫、腹滿、仰息、𣳘注赤白、瘡瘍、欬唾血、煩心、胸中熱,甚則鼽衂,病本于肺謂甲寅、丙寅、戊寅、庚寅、壬寅、甲申、丙申、戊申、庚申、壬申歲也。火來用事則金氣受邪,故曰金政不平也。

火炎於上,金肺受邪,客熱内燔,水無能救,故化生諸病也。制火之客則已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邪在肺則皮膚痛,發寒熱,蓋少陽司天之歲,火剋金故病如是也。」。天府絕,死不治天府在肘後彼側上掖下,同身寸之三寸動脉應手,肺之氣也,火勝而金脉絕故死。

「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則木廼晚榮,草廼晚生,筋骨内變,民病左胠脇痛,寒清于中,感而瘧,大涼革候,欬,腹中鳴,注𣳘,鶩溏,名木歛生,菀于下、草焦上首,心脇暴痛,不可反側,嗌乾,面塵,腰痛,丈夫頹疝,婦人少腹痛,目昧,眥瘍、瘡、痤、癰,蟄蟲來見,病本于肝謂乙卯、丁卯、己卯、辛卯、癸卯、乙酉、丁酉、己酉、辛酉、癸酉歲也。

金勝故草木晚生榮也,配於人身則筋骨内應而不用也,大涼之氣,變易時候,則人寒清發於中,内感寒氣則爲痎瘧也。大腸居右,肺氣通之,𫝆肺氣内淫,肝居于左,故左胠脇痛如刺割也。其歲民自注𣳘,則無淫勝之疾也。大涼,次寒也。大涼且甚,陽氣不行,故木容收歛,草榮悉晚,生氣已升,陽不布令,故閉積生氣而蓄於下也,在人之應則少腹之内,痛氣居之,發疾於仲夏。瘡瘍之疾,猶及秋中。

瘡痤之類生於上,癰腫之患生於下,瘡色雖赤,中心正白,物氣之常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腰痛不可以俛仰,丈夫頹疝,婦人少腹腫,甚則嗌乾、面塵爲肝病,又胸滿、洞𣳘爲肝病,又心脇痛不能反側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掖下腫,馬刀挾癭,汗出振寒,瘧,爲膽病。蓋陽明司天之歲,金剋木故病如是。

白話文:

火燒灼金,承接上天的命令,金氣在體內衰竭,所以必然危殆死亡。尺澤穴(肺經穴位)的氣血運行不到,肺氣已經衰竭,榮衛之氣失去了主宰,真氣在體內枯竭,還能活著嗎?

太陰主天,濕邪過盛,則陰寒之氣沉降瀰漫,雨水異常導致植物枯萎,出現肢體腫脹、骨痛、陰疽等症狀。陰疽按壓時沒有感覺,腰脊頭項疼痛,時常眩暈,大便困難,陰氣不能正常運作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嗽吐痰帶血,心神不安像懸掛著一樣,病根在腎臟,這些疾病多發生在乙丑、丁丑、己丑、辛丑、癸丑、乙未、丁未、己未、辛未、癸未這些年份。沉,指時間長久的意思。腎氣受到邪氣侵犯,水液不能滋潤,下焦乾燥枯竭,所以大便困難。

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缺失部分)……新校正的說法是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嗽吐痰帶血,心神不安像飢餓一樣,是腎臟疾病的表現。此外,邪氣在腎臟,還會出現骨痛、陰疽,陰疽按壓時沒有感覺,腹部脹滿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肩背頸項疼痛僵硬,時常眩暈。這是太陰主天之年,土克水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疾病。」太溪穴(腎經穴位)氣絕,則不治。太溪穴位於足內踝後方,跟骨上方,動脈搏動處,是腎氣的所在。

土邪勝過水邪,腎氣在體內衰竭,邪氣盛而正氣衰微,所以沒有藥方可用。

少陽主天,火邪過盛,則溫熱之氣流行,金氣失調,人們會患頭痛、發熱、惡寒交替的瘧疾,上半身皮膚疼痛、顏色變黃赤,進而發展成水腫,出現面部及身體腫脹、腹部脹滿、仰臥呼吸困難、小便混濁帶血或白色、瘡瘍、咳嗽吐血、煩躁不安、胸中發熱,嚴重則會昏迷不醒,病根在肺臟,這些疾病多發生在甲寅、丙寅、戊寅、庚寅、壬寅、甲申、丙申、戊申、庚申、壬申這些年份。火邪過盛而用事,則金氣受到邪氣侵犯,所以說金氣失調。

火邪炎熱向上蔓延,金氣(肺氣)受到邪氣侵犯,客邪熱邪在體內燔灼,水液不能救治,所以會產生各種疾病。控制火邪的入侵,疾病就能痊癒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缺失部分)……新校正的說法是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邪氣在肺臟,則會出現皮膚疼痛、發熱惡寒,這是少陽主天之年,火克金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疾病。」天府穴(肺經穴位)氣絕,則不治。天府穴位於肘後外側,腋下上緣,與身寸三寸處的動脈搏動處相應,是肺氣的所在,火邪過盛而金氣脈絡衰竭,所以會死亡。

陽明主天,燥邪過盛,則樹木晚榮,草木晚生,筋骨內部發生變化,人們會患左側脅肋疼痛,內部寒邪清冷,感受寒邪而發瘧疾,大涼季節的氣候變化,出現咳嗽、腹部鳴響、小便混濁、大便溏瀉,樹木生長遲緩,上部草木枯焦,心脅部劇烈疼痛,不能翻身,咽喉乾燥,面色灰暗,腰痛,男性患疝氣,女性患少腹痛,視力模糊,眼角潰瘍,以及瘡、痤、癰等皮膚病,蟄蟲提前出現,病根在肝臟,這些疾病多發生在乙卯、丁卯、己卯、辛卯、癸卯、乙酉、丁酉、己酉、辛酉、癸酉這些年份。

金氣過盛,所以草木晚生晚榮;對應到人體,則筋骨內部機能失調。大涼的氣候,季節變遷,則人體內部寒邪清冷,內感寒氣而發瘧疾。大腸位於右側,肺氣與之相通,肺氣內部過盛,肝臟位於左側,所以左側脅肋疼痛如刀割一樣。這些年份的人們出現小便混濁,則沒有邪氣過盛的疾病。大涼,指次於嚴寒的寒冷。大涼寒冷過甚,陽氣不能運行,所以樹木生長收斂,草木茂盛都延遲,生機已經上升,陽氣不能佈散,所以閉塞積聚的生機而貯存在下部,在人體的反應就是少腹疼痛,氣滯於此,疾病在仲夏發作,瘡瘍等疾病則會延續到秋季。

瘡、痤等疾病發生在上部,癰腫等疾病發生在下部,瘡的顏色雖然發紅,但中心是白色的,這是氣血運行正常的表現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缺失部分)……新校正的說法是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腰痛不能彎腰,男性患疝氣,女性少腹腫脹,嚴重則咽喉乾燥、面色灰暗,這是肝臟疾病。此外,胸部脹滿、小便混濁也是肝臟疾病。此外,心脅部疼痛不能翻身,眼睛銳痛、眼角疼痛,鎖骨上窩腫痛,腋下腫脹,頸部腫塊如馬刀狀,汗出惡寒,瘧疾,這是膽囊疾病。這是陽明主天之年,金克木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疾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