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又按〈脉解〉云:『厥隂所謂頹疝、婦人少腹腫者。厥隂者,辰也,三月陽中之,隂邪在中,故曰頹疝、少腹腫也。』」。太衝絕,死不治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,二寸脉動應手,肝之氣也,金來伐木,肝氣内絕,眞不勝邪,死其宜也。
「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寒氣反至,水且冰,血變于中,發爲癰瘍,民病厥心痛,嘔血,血𣳘,鼽衂,善悲,時眩仆,運火炎烈,雨暴廼雹,胸腹滿,手熱,肘攣,掖腫,心澹澹大動,胸脇胃脘不安,面赤目黃,善噫,嗌乾,甚則色炲,渴而欲飲,病本于心謂甲辰、丙辰、戊辰、庚辰、壬辰、甲戌、丙戌、戊戌、庚戌、壬戌歲也。太陽司天,寒氣布化,故水且冰,而血凝皮膚之間,衞氣結聚,故爲癰也。
若乘火運而火熱炎烈,與水交戰,故暴雨,半珠形雹也。心氣爲噫,故善噫。是歲民病集於心脇之中也,陽氣内鬱。濕氣下蒸,故心厥痛而嘔血,血𣳘,鼽衂,面赤,目黃,善噫,手熱,肘攣,掖腫,嗌乾,甚則寒氣勝陽,水行凌火,火氣内鬱,故渴而欲飲也。病始心生,爲隂凌犯,故云病本手心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手熱、肘攣、掖腫,甚則胸脇支滿,心澹澹大動,面赤、目黃爲手心主病。又邪在心則病心痛,善悲,時眩仆,蓋太陽司天之歲,水剋火故病如是。」。神門絕、死不治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,動脉應手,眞心氣也。水行乘火,而心氣内結,神氣已亡,不死何待,善知其診,故不治也。
所謂動氣知其藏也所以診視而知死者何?以皆是藏之經脉動氣,知神藏之存亡爾。」
帝曰:「善。治之柰何謂可攻治者。?」
歧伯曰:「司天之氣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寫之厥隂之氣,未爲盛熱,故曰涼藥平之。夫氣之用也,積涼爲寒,積温爲熱,以熱少之,其則温也,以寒少之,其則涼也,以温多之,其則熱也,以涼多之,其則寒也。各當其分,則寒寒也,温温也,熱熱也,涼涼也。
方書之用,可不務乎,故寒熱温涼,商降多少,善爲方者,意必精通,餘氣皆然,從其制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本論上文云:『上淫于下,所勝平之,外淫于内,所勝治之。』故在泉曰治,司天曰平也。」。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熱氣已退,時發動者,是爲心虚,氣散不歛,以酸收之,雖以酸收亦兼寒助,乃能殄除其源本矣。熱見太甚,則以苦發之,汗已便涼,是邪氣盡,勿寒水之。
汗已猶熱,是邪氣未盡,則以酸收之。已又熱則復汗之,已汗復熱是藏虚也,則補其心可矣。法則合爾,諸治熱者亦未必得再三發三治,況四變而反覆者乎!。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𣳘之濕氣所淫,皆爲腫滿,但除其濕,腫滿自衰,因濕生病,不腫不滿者亦爾治之。濕氣在上,以苦吐之。
白話文:
又據《脈解》記載:「厥陰所致的頹疝、婦女少腹腫脹,是因為厥陰屬辰,三月陽氣盛長,陰邪內藏,所以才會出現頹疝、少腹腫脹。」太衝脈絕,則不治。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處,脈動應指,是肝之氣的所在。金克木,肝氣內絕,真氣不勝邪氣,死亡是必然的。
太陽主司天時,寒邪盛行,寒氣入侵,水結成冰,血液凝滯於內,就會發作癰疽瘡瘍,病人會出現厥心痛、嘔血、血瘀、肢體麻木、容易悲傷、時常眩暈仆倒等症狀。運逢火旺之年,天氣炎熱,與水相搏,就會出現暴雨和冰雹。心氣導致呃逆,所以病人會善於呃逆。這些疾病都聚集在心胸脅肋之間,陽氣鬱結於內。濕氣下蒸,所以會心厥痛、嘔血、血瘀、肢體麻木、面紅目黃、善於呃逆、手熱、肘關節攣縮、腋下腫脹、咽喉乾燥,嚴重者會因為寒氣勝過陽氣,水氣凌犯火氣,火氣鬱結於內,而感到口渴想喝水。疾病始於心臟,是陰邪侵犯所致,所以說病根在於心。
……(省略部分文字,因原文缺失)…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手熱、肘關節攣縮、腋下腫脹,嚴重時會胸脅脹滿,心悸不安,面紅目黃,這是手少陰心經的主病。邪氣侵犯心臟,就會導致心痛、善於悲傷、時常眩暈仆倒,這都是因為太陽主司天時,水克火而導致的。」神門脈絕,則不治。神門穴位於手掌後銳骨端,脈動應指,是真心之氣的所在。水氣乘犯火氣,心氣鬱結,神氣已亡,不死又能怎樣?善於診斷的人,就知道這種情況不治。
所謂的「動氣」就能知道其臟腑的盛衰,所以如何診斷而知道病人會死亡呢?因為這些都是臟腑經脈的氣機的變化,從而得知神氣的存亡。
黃帝說:「很好。那麼如何治療呢?什麼情況可以攻治呢?」
岐伯說:「司天之氣,風邪盛行,可用辛涼藥平之,佐以苦甘藥,用甘味藥緩解,用酸味藥疏泄。厥陰之氣,還未達到盛熱的程度,所以用涼藥來平復它。氣的運用,積累寒邪則成寒證,積累溫邪則成熱證,用溫藥少用,則趨於溫和;用寒藥少用,則趨於涼爽;用溫藥多用,則趨於熱證;用涼藥多用,則趨於寒證。各當其分,則寒則寒,溫則溫,熱則熱,涼則涼。
方劑的運用,不能不講究,所以寒熱溫涼的加減,善於用藥的人,其用意必定精通,其他氣機也都如此,順應其變化。……(省略部分文字,因原文缺失)…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本文上文所說:『上焦之邪下移,所勝平之;外邪入侵內臟,所勝治之。』所以,在泉(指仲景的《傷寒論》)中稱為『治』,在司天(指《素問》)中稱為『平』。」熱邪盛行,可用鹹寒藥平之,佐以苦甘藥,用酸味藥收斂。熱邪已退,但偶爾復發,這是因為心氣虛弱,氣散不斂,所以用酸味藥收斂。即使用酸味藥收斂,也兼用寒藥相助,才能徹底清除病根。熱邪太甚,可用苦味藥發汗,汗出後立即感覺涼爽,這說明邪氣已盡,不要再用寒涼藥。
汗出後仍然感覺熱,說明邪氣未盡,則用酸味藥收斂。再次感覺熱,則再次發汗,汗出後仍然感覺熱,這是臟腑虛弱,則應補益心氣。治療方法就是這樣。治療熱證也不一定都要反覆發汗三次,何況是四次變化而反覆發作的呢?濕邪盛行,可用苦熱藥平之,佐以酸辛藥,用苦味藥燥濕,用淡味藥滲濕。濕邪所致的疾病,都表現為腫脹,只要除掉濕邪,腫脹自然會減輕。因濕邪而生病,即使沒有腫脹,也應如此治療。濕邪在上焦,可用苦味藥來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