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9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9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濕氣在下,以苦𣳘之,以淡滲之,則皆燥也。𣳘,謂滲𣳘以利水道,下小便爲法。然酸雖熱亦用,利小便去伏水也。治濕之病,不下小便,非其法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濕淫于内,佐以酸淡,此云酸辛者,辛疑當作淡。」。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汗爲故而止身半以上,濕氣餘,火氣復鬱,鬱濕相薄,則以苦温甘辛之藥,解表流汗而祛之,故云以汗爲除病之故而已也。
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,熱淫同同熱淫義,熱亦如此法,以酸復其本氣也,不復其氣,則淫氣空虚招其損。燥淫所勝,平以苦濕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制燥之勝,必以苦濕,是以火之氣味也。宜下必以苦,宜補必以酸,宜寫必以辛,清甚生寒,留而不去則以苦濕下之,氣有餘則以辛寫之,諸氣同。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:『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。
』此云苦濕者,濕當爲温,文注中『濕』字三並當作『温』,又按天元正紀大論亦作『苦小温』。」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,以鹹寫之淫散止之,不可過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:『寒淫于内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』此云:『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者。
』此文爲誤,又按天元正紀大論云:『太陽之政,歲宜苦以燥之也。』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邪氣反勝,治之柰何不能淫勝於他氣,反爲不勝之氣爲邪以勝之。?」
歧伯曰:「風司于地,清反勝之,治以酸温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厥隂在泉,則風司于地,謂五寅歲,五申歲,邪氣勝盛,故先以酸寫,佐以苦甘,邪氣退則正氣虚,故以辛補養而平之。熱司于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少隂在泉,則熱司于地,謂五卯五酉之歲也。先寫其邪而後平其正氣也。
濕司于地,熱反勝之,治以苦冷,佐以鹹甘,以苦平之太隂在泉,則濕司于地,謂五辰五戌歲也。補寫之義餘氣皆同。火司于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少陽在泉,則火司于地,謂五巳五亥歲也。燥司于地,熱反勝之,治以平寒,佐以苦甘,以酸平之,以和爲利陽明在泉,則燥司于地,謂五子五午歲也。燥之性惡熱亦畏寒,故以冷熱和平爲方制也。
寒司于地,熱反勝之,治以鹹冷,佐以甘辛,以苦平之太陽在泉,則寒司于地,謂五丑五未歲也。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,云治者寫客邪之勝氣也,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,云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。」
帝曰:「其司天邪勝何如?」
歧伯曰:「風化於天,清反勝之,治以酸温,佐以甘苦巳亥歲也。。熱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温,佐以苦酸辛子午歲也。。濕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苦寒,佐以苦酸丑未歲也。。火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寅申歲也。。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辛寒,佐以苦甘卯酉歲也。。寒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辰戌歲也。。」
白話文:
濕邪在下,可用苦味藥物瀉下,或用淡味藥物利尿,都能使濕邪乾燥。瀉下,指的是利用利尿的方法來通暢水道,減少小便的排出。雖然酸味藥性屬熱,但也能用於利尿,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。治療濕邪,如果小便排不出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 酸味藥物若用於濕邪,需搭配淡味藥物。如果濕邪上犯且伴隨發熱,則需用苦味溫性藥物,輔以甘味辛味藥物,發汗以治療上半身的症狀;若濕邪餘留,火氣又鬱結,濕熱交困,則需使用苦溫甘辛的藥物,解表發汗以祛除濕邪。因此,發汗是治療濕邪的方法。
火邪過盛,應以酸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,用酸味藥收斂,用苦味藥發散,再用酸味藥收斂,以恢復其原本的氣機。火邪過盛的治療方法相同,用酸味藥恢復其本來的氣機,若不恢復其氣機,則邪氣會導致身體受損。燥邪過盛,應以苦味濕潤藥物為主,輔以酸辛藥物,用苦味藥物瀉下以制止燥邪的亢盛。治療燥邪,必須使用苦味濕潤的藥物,這是因為火氣的特性使然。需要瀉下就用苦味藥,需要補益就用酸味藥,需要疏通就用辛味藥。若寒邪過盛而產生寒象,久治不愈則用苦味濕潤藥物瀉下;若氣機過盛,則用辛味藥疏通,各種氣邪的治療方法都是如此。燥邪過盛,應以苦溫藥物為主。
寒邪過盛,應以辛熱藥物為主,輔以甘苦藥物,用鹹味藥物疏通,並使其散解,但不可過度。
皇帝說:「很好。如果邪氣反勝,該如何治療?邪氣勝過其他正氣,反成為不勝之氣而致病,該如何應對?」
歧伯說:「風邪主宰於地,清氣反勝,應以酸溫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,用辛味藥物調和。厥陰在泉,就是風邪主宰於地,指寅時和申時。邪氣盛行,先用酸味藥疏通,輔以苦甘藥物。邪氣退卻後,正氣虛弱,因此用辛味藥補益以調和。熱邪主宰於地,寒邪反勝,應以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用鹹味藥物調和。少陰在泉,就是熱邪主宰於地,指卯時和酉時。先疏通邪氣,然後調和正氣。濕邪主宰於地,熱邪反勝,應以苦寒藥物為主,輔以鹹甘藥物,用苦味藥物調和。太陰在泉,就是濕邪主宰於地,指辰時和戌時。其他餘氣的補瀉方法都相同。火邪主宰於地,寒邪反勝,應以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用鹹味藥物調和。少陽在泉,就是火邪主宰於地,指巳時和亥時。燥邪主宰於地,熱邪反勝,應以寒涼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,用酸味藥物調和。陽明在泉,就是燥邪主宰於地,指子時和午時。燥邪的特性是怕熱也怕冷,因此用寒熱平和的方法治療。寒邪主宰於地,熱邪反勝,應以鹹寒藥物為主,輔以甘辛藥物,用苦味藥物調和。太陽在泉,就是寒邪主宰於地,指丑時和未時。這六氣的治療方法與之前的邪氣過盛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「治」指的是疏通客邪的亢盛之氣;「佐」指的是所利所宜的藥物;「平」指的是調和已虛弱的正氣。」
皇帝說:「那麼,天上的邪氣過盛該如何處理?」
歧伯說:「風邪化生於天,清氣反勝,應以酸溫藥物為主,輔以甘苦藥物,巳亥時。熱邪化生於天,寒氣反勝,應以甘溫藥物為主,輔以苦酸辛藥物,子午時。濕邪化生於天,熱氣反勝,應以苦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酸藥物,丑未時。火邪化生於天,寒氣反勝,應以甘熱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寅申時。燥邪化生於天,熱氣反勝,應以辛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甘藥物,卯酉時。寒邪化生於天,熱氣反勝,應以鹹寒藥物為主,輔以苦辛藥物,辰戌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