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」。
「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隂《靈樞經》曰:「天爲陽,地爲隂,腰以上爲天,腰以下爲地。」分身之旨則中身之上屬於廣明,廣明之下屬太隂也。又心廣明藏下,則太隂脾藏也。太隂之前,名曰陽明人身之中,胃爲陽明,脉行在脾脉之前,脾爲太隂,脉行於胃脉之後。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太隂之脉者,脾脉也。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内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,循胻骨之後。足陽明之脉者,胃脉也。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指外間。」由此故太隂之前,名陽明也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隂中之陽厲兌,穴名,在足大指次指之端,以陽明居太隂之前,故曰隂中之陽。
「厥隂之表,名曰少陽人身之中,膽少陽脉行肝脉之分外,肝厥隂脉行膽脉之位内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厥隂之脉者,肝脉也。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。足少陽之脉者,膽脉也。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。」由此則厥隂之表名少陽也。少陽根起於竅隂,名曰隂中之少陽竅隂,穴名,在足小指次指之端。
以少陽居厥隂之表,故曰隂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爲開,陽明爲闔,少陽爲樞離,謂別離應用。合,謂配合於隂。別離則正位於三陽,配合則表裏而爲藏府矣。開、闔、樞者,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,動用殊也。夫開者,所以司動靜之基。闔者,所以執禁固之權。
樞者,所以主動轉之微,由斯殊氣之用,故此三變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九墟太陽爲關,陽明爲闔,少陽爲樞。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,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陽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悸病起,故悸者皆取之陽明。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,故骨搖者取之少陽。
《甲乙經》同。」。三經者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三經之至,搏擊於手而無輕重之異,則正可謂一陽之氣,無復有三陽荖降之爲用也。
帝曰:「願聞三隂?」
歧伯曰:「外者爲陽,内者爲隂言三陽爲外運之離合,三隂爲内用之離合也。。然則中爲隂,其衝在下,名曰太隂衝脉在脾之下,故言其衝在下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衝脉者與足少隂之絡皆起於腎下,上行者過於胞中。」由此則其衝之上,太隂位也。。
「太隂根起於隱白,名曰隂中之隂隱白,穴名,在足大指端。以太隂居隂,故曰隂中之隂。太隂之後,名曰少隂藏位及經脉之次也,太隂脾也,少隂腎也。脾藏之下近後,則腎之位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太隂之脉,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内側及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循胻骨後。
足少隂之脉,起於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,出於然骨之下,循内踝之後,以上腨内。」由此則太隂之下名少隂也。少隂根起於涌泉,名曰隂中之少隂涌泉,穴名,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。少隂之前,名曰厥隂亦藏位及經脉之次也,少隂腎也,厥隂肝也。腎藏之前近上,則肝之位也。
白話文:
本文闡述人體經脈的陰陽分布和三陰三陽的關係。
文中指出,人體中間以上稱為廣明,廣明以下稱為太陰。這與《靈樞經》中「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」的說法相符。心臟位於廣明,脾臟位於太陰。陽明胃經位於太陰脾經之前。 《靈樞經》記載了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循行路線,因此太陰之前為陽明。陽明經的起始點厲兌穴位於足大趾次趾端,因其位於太陰之前,故稱「陰中之陽」。
膽少陽經位於肝厥陰經的外側。《靈樞經》描述了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,所以厥陰的外側為少陽。少陽經的起始點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端,因其位於厥陰的外側,故稱「陰中之少陽」。 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的關係如同門閂與樞紐:太陽經負責開啟,陽明經負責關閉,少陽經負責樞紐轉動。 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的氣機不同,作用各異。
另有記載指出,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的病理變化也會有所不同,並可據此判斷和治療。三陽經脈的診斷需要仔細辨別,不可混淆。 當三陽經脈的氣機平衡時,則表現為一陽之氣,沒有三陽氣機衰弱的現象。
文中接著討論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。 外為陽,內為陰。三陽是外在運行的,三陰是內在運作的。 衝脈位於脾臟之下,太陰脾經位於衝脈之上。《靈樞經》記載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腎臟下方。太陰脾經的起始點是隱白穴,位於足大趾端,因其位於陰位,故稱「陰中之陰」。少陰腎經位於太陰脾經之後。《靈樞經》記載了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,因此太陰之下為少陰。少陰經的起始點是湧泉穴,位於足心,因其位於陰位,故稱「陰中之少陰」。厥陰肝經位於少陰腎經之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