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0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0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其實者,散而寫之陽實則發散,隂實則宣寫,故下文。
「審其隂陽,以別柔剛隂曰柔,陽曰剛。。陽病治隂,隂病治陽所謂從隂引陽,從陽引隂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者也。。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鄉,謂本經之氣位。。血實宜決之決,謂決破其血。。氣虚宜𤙲引之「𤙲」讀爲「導」。導引則氣行條暢,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𤙲』作『掣』。」。」
黃帝問曰:「余聞天爲陽,地爲隂,日爲陽,月爲隂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以四時五行運用於内,故人亦應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天爲陽』至『成一歲』與〈六節藏象〉篇重。」。𫝆三隂三陽不應隂陽,其故何也?」
歧伯對曰:「隂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一,謂離合也。雖不可勝數,然其要妙,以離合推歩,悉可知之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隂處,名曰隂中之隂處隂之中,故曰隂處。形未動出亦是爲隂,以隂居隂,故曰隂中之隂。
則出地者,命曰隂中之陽形動出者,是則爲陽,以陽居隂,故曰隂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隂爲之主陽施正氣,萬物方生。隂爲主持,群形方立。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春夏爲陽,故生長也。秋冬爲隂,故收藏也。若失其常道,則春不生,夏不長,秋不收,冬不藏,夫如是則四時之氣閉塞,隂陽之氣無所運行矣。隂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天地隂陽雖不可勝數,在於人形之用者,則數可知之。
」
帝曰:「願聞三隂三陽之離合也?」
歧伯曰:「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廣,大也。南方丙丁火位,主之陽氣盛明,故曰大明也。嚮明治物,故聖人南面而立。《易》曰:「相見乎離。」蓋謂此也。然在人身中,則心藏在南,故謂前曰廣明,衝脉在北,故謂後曰太衝。然太衝者,腎脉與衝脉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
太衝之地,名曰少隂此正明兩脉相合而爲表裏也。少隂之上,名曰太陽腎藏爲隂,膀胱府爲陽,隂氣在下,陽氣在上,此爲一合之經氣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少隂之脉者,腎脉也。起於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。」又曰:「足太陽之脉者,膀胱脉也。循京骨至小指外側。」由此故少隂之上,名太陽也。
太陽根起於至隂,結於命門,名曰隂中之陽至隂,穴名,在足小指外側。命門者,藏精光照之所,則兩目也。太陽之脉起於目,而下至於足,故根於指端,結於目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命門者,目也。」此與《靈樞》義合,以太陽居少隂之地,故曰隂中之陽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素問》太陽言根結,餘經不言結,《甲乙》𫝆具。
白話文:
其實,散佈開來寫出來的意思是:陽氣實則發散,陰氣實則宣洩,所以有下文。
要仔細觀察陰陽,以區分柔弱與剛強。陰屬柔,陽屬剛。陽病則治以陰法,陰病則治以陽法,這就是所謂的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,「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」。要確定血氣的運行,各歸其位,這指的是經脈氣血的部位。血實則應該瀉血,這是指瀉掉多餘的血;氣虛則應該導引之,導引可以使氣血運行通暢。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屬陽,地屬陰,日屬陽,月屬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為一年,人體也應該順應四季五行在體內的運作。然而,三陰三陽有時不符合陰陽的規律,這是為什麼呢?
歧伯回答道:陰陽的數量,可以從十推到百,從百推到千,從千推到萬,萬數巨大,不可勝數,但其根本只有一個,這個「一」指的是陰陽的離合變化。雖然數量不可勝數,但其精妙之處,只要掌握離合變化的規律,就能全部瞭解。天覆蓋著地,萬物正在生長,未出於地者,稱為陰中之陰,形體未動,也屬陰,因陰居於陰,故曰陰中之陰。
從地中出來者,稱為陰中之陽,形體開始活動,則為陽,因陽居於陰,故曰陰中之陽。陽氣賦予萬物正氣,陰氣主導萬物。陽氣施布正氣,萬物得以生長;陰氣主導萬物,群形得以確立。所以,萬物生於春,長於夏,收於秋,藏於冬。若失其常道,則春不生,夏不長,秋不收,冬不藏,這樣,四季之氣就會閉塞,陰陽之氣就無處運行。陰陽的變化,在人體內也是可以計算的,雖然天地陰陽的數量不可勝數,但在人體的運用中,其數量是可以知道的。
黃帝說:我想聽聽三陰三陽的離合變化。
歧伯說:聖人南面而立,前面稱為廣明,後面稱為太衝。廣,大也。南方屬丙丁火位,主陽氣盛明,故曰廣明。嚮明治理萬物,所以聖人南面而立。《易經》說:「相見乎離。」大概就是指這個意思。在人體內,心臟位於南方,故稱為廣明;衝脈位於北方,故稱為太衝。太衝,是指腎脈與衝脈相合而盛大的地方,故稱太衝。
太衝之處,稱為少陰,這正說明兩脈相合為表裡。少陰之上,稱為太陽。腎藏為陰,膀胱為陽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這是陰陽一合的經氣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少陰之脈者,腎脈也,起於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。」又說:「足太陽之脈者,膀胱脈也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。」所以少陰之上,稱為太陽。
太陽的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稱為陰中之陽。至陰是穴位名稱,在足小指外側。命門,是藏精光照之所,指的是兩眼。太陽之脈起於目,而下至於足,所以根於指端,結於目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命門者,目也。」這與《靈樞》的說法一致,因為太陽位於少陰之處,故稱為陰中之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