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9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
「故善治者,治皮毛止於萌也。其次治肌膚救其已生。其次治筋脉攻其已病。其次治六府治其已甚。其次治五藏。治五藏者,半死半生也治其已成。《神農》曰:「病勢已成,可得半愈。」然初成者獲愈,固乆者伐形。故治五藏者,半生半死也。。

「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藏四時之氣,八正之風,皆天邪也。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八風發邪,以爲經風,觸五藏,邪氣發病。」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。。水榖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府熱傷胃及膀胱,寒傷腸及膽氣。。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脉濕氣勝,則榮衞之氣不行,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脉。。

「故善用鍼者,從隂引陽,從陽引隂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裏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深明故也。善診者,察色按脉,先別隂陽別於陽者,則知病處。別於隂者,則知死生之期。審清濁而知部分謂察色之青赤黃白黑也。部分,謂藏府之位可占候處。

,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謂聽聲之宮商角徵羽也。視喘息,謂候呼吸之長短也。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權,謂秤權。衡,謂星衡。規,謂圓形。矩,謂方象。然權也者,所以察中外。衡也者,所以定髙卑。規也者,所以表柔虚。矩也者,所以明強盛。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以春應中規,言陽氣柔軟。

以夏應中矩,言陽氣盛強。以秋應中衡,言隂升陽降氣有髙下。以冬應中權,言陽氣居下也。」故善診之用,必備見焉。所主者,謂應四時之氣所主,生病之在髙下中外也。按尺寸,觀浮沉滑濇,而知病所生以治浮沉滑濇,皆脉象也。浮脉者,浮於手下也。沉脉者,按之乃得也。

滑脉者,往來易。濇脉者,往來難。故審尺寸,觀浮沉而知病之所生,以治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知病所在,以治則無過』,下『無過』二字續此爲句。」。無過以診,則不失矣有過、無過皆以診知,則所主治無誤失也。

「故曰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以輕微也。。其盛,可待衰而已病盛取之,毀傷眞氣,故其盛者,必可待衰。。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,發揚則邪去。。因其重而減之重者,節減去之。。因其衰而彰之因病氣衰,攻令邪去,則眞氣堅固,血色彰明。。

「形不足者,温之以氣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氣,謂衞氣。味,謂五藏之味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衞氣者,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膚,肥腠理而司開闔。」故衞氣温,則形分足矣。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腎者主水,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,故五藏盛乃能寫。」由此則精不足者,補五藏之味也。

其髙者,因而越之越,謂越揚也。其下者,引而竭之引,謂𣳘引也。中滿者,寫之於内内,謂腹内。其有邪者,漬形以爲汗邪,謂風邪之氣,風中於表,則汗而發之。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在外,故汗發𣳘也。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慓,疾也。悍,利也。氣候疾利,則按之以收斂也。

白話文:

善於治病的人,治療皮膚病,只在病症萌發之初就加以阻止。其次是治療肌膚,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。再次是治療筋脈,針對已經成形的病症加以攻治。再其次是治療六腑,針對病情已經加重的病症加以治療。最後才是治療五臟,治療五臟的疾病,病人往往是半死半生的狀態,治療的是已經成形的病症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「病情已經成形,可以治癒一半。」然而,病情剛開始就治療的,可以痊癒;而病情已經持續很久的,則會傷及身體。所以治療五臟的疾病,病人往往是半生半死的狀態。

天地的邪氣,感染人體就會傷害五臟。四季之氣、八風(八種風邪),都是天地的邪氣。《金匱要略·真言論》說:「八風導致邪氣,形成經風,侵犯五臟,邪氣就會發病。」所以天地的邪氣感染人體就會傷害五臟。水穀(飲食)的寒熱,感染人體就會傷害六腑;熱邪傷胃和膀胱,寒邪傷腸和膽。地面的濕氣,感染人體就會傷害皮膚、肌肉和筋脈;濕氣過盛,則營衛之氣不能運行,所以濕氣感染人體就會傷害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

善於使用針灸的人,會從陰經引導陽氣,從陽經引導陰氣,用右側治療左側,用左側治療右側;運用已知的知識來推測未知的狀況,根據表面的症狀來判斷內在的病變,掌握治療的度,做到既不過度也不不足,這是因為他們深明治療的道理,能夠觀察到細微的變化,把握治療的機會,從而避免危險。善於診斷的人,會觀察面色,把脈,先區分陰陽。根據陽氣的盛衰,就能知道病灶所在;根據陰氣的盛衰,就能知道病人的死活期限。審察陰陽的盛衰清濁,就能知道病變的部位;所謂察色,就是觀察面色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等顏色;所謂部位,是指臟腑所在的部位,可以根據這些部位來推測病情。

觀察呼吸的喘息,傾聽聲音就能知道病人痛苦的部位;所謂聽聲音,就是聽其聲音的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;所謂視喘息,就是觀察呼吸的長短。觀察權衡規矩,就能知道疾病的本質;權,是指秤錘;衡,是指星衡;規,是指圓形;矩,是指方形。權衡規矩,用來診斷疾病的內外、高低、虛實、強弱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春天用規來比喻,說明陽氣柔軟;夏天用矩來比喻,說明陽氣強盛;秋天用衡來比喻,說明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氣機有高下之分;冬天用權來比喻,說明陽氣下降。」所以善於診斷的人,必須掌握這些診斷方法。所謂所主,是指根據四時之氣,以及疾病的部位(高低、內外)來判斷病情。按壓脈搏,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,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。浮、沉、滑、澀都是脈象。浮脈,是指脈搏浮於手指之下;沉脈,是指按壓後才能感覺到;滑脈,是指脈搏往來流利;澀脈,是指脈搏往來困難。所以,審察脈搏的尺寸、浮沉,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,從而進行治療。……新校正本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知病所在,以治則無過』,下『無過』二字續此為句。」。診斷準確,則不會出錯;診斷既能準確又能避免過度治療,則治療效果不會出錯。

所以說,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可以通過針灸治療,因為此時病症輕微。病情嚴重的時候,只能等待病情減輕;病情嚴重時治療,會損傷真氣,所以病情嚴重時,必須等待病情減輕。所以,要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治療方法;病情輕微的,要及時治療,使邪氣排出;病情嚴重的,要控制病情,使邪氣逐漸消退;病情減輕時,要加強治療,使邪氣徹底排出,則真氣就會充實,氣色就會紅潤。

形體不足的,要用溫補的方法補充氣血;精氣不足的,要用飲食來補充;氣,是指衛氣;味,是指五臟的精氣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衛氣,是用來溫煦肢體,充盈皮膚,滋潤肌膚,並主管開合。」所以衛氣充足,則形體就足夠了。《上古天眞論》說:「腎臟主水,它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並貯藏起來,所以五臟充實,才能表現出來。」由此可見,精氣不足,就要補充五臟的精氣。

病情在上面的,要向上提升;向上提升,就是指提升陽氣;病情在下面的,要向下引導;向下引導,就是指引導陰氣;腹部脹滿的,要從內部疏通;從內部疏通,就是指從腹部疏通;有邪氣的,要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邪氣;邪氣,是指風邪,風邪侵犯肌表,就會通過出汗排出;邪氣在皮膚上的,要通過出汗排出;在體表,所以通過出汗排出;病情急劇發展的,要按壓收斂;急劇,是指病情發展迅速;利,是指病情嚴重,氣候急劇變化,病情嚴重,就要按壓來收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