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「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不爲無益以害有益,不爲害性而順性,故壽命長逺與天地終。庚桑楚曰:「聖人之於聲色嗞味也,利於性則取之,害於性則損之,此全性之道也。」書曰:「不作無益害有益也。」。
「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隂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在上,故法天。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,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在下,故法地。。」
帝曰:「何以然?」
歧伯曰:「東方,陽也。陽者,其精并於上,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聦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,隂也。隂者其精并於下,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虚,故其耳目不聦明而手足便也。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隂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夫隂陽之應天地,猶水之在器也。器圓則水圓,器曲則水曲,人之血氣亦如是,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。
「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陽爲天,降精氣以施化。隂爲地,布和氣以成形。五行爲生育之井里,八風爲變化之綱紀。八紀,謂八節之紀。五里,謂五行化育之里。故能爲萬物之父母陽天化氣,隂地成形,五里運行,八風鼓折,收藏生長,無替時宜,夫如是,故能爲萬物變化之父母也。清陽上天,濁隂歸地所以能爲萬物之父母者何?以有是之升降也。
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爲之綱紀清陽上天,濁隂歸地,然其動靜誰所主司,蓋由神明之綱紀爾。上文曰:「神明之府。」此之謂也。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神明之運,爲乃能如是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藏頭圓,故配天。足方,故象地。人事更易,五藏遞遷,故從而養也。
「天氣通於肺居髙故。地氣通於嗌次下故。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。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。谷氣通於脾谷空虚,脾受納故。雨氣通於腎腎主水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千金方》云:風氣應於肝,雷氣動於心,穀氣感於脾,雨氣潤於腎。」。六經爲川流注不息故。
腸胃爲海以皆受納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胃爲水榖之海。」。九竅爲水注之氣清明者,象水之内明。流注者,象水之流注。
「以天地爲之隂陽以人事配象,則近指天地以爲隂陽。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𣳘於皮腠者,是陽氣之發𣳘爾。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,則雲騰雨降而相似也。故曰:「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」。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陽氣散發,疾風飛揚,故以應之。舊經無「名之」二字,尋前類例,故加之。
暴氣象雷暴氣故擊鳴轉有聲故。逆氣象陽逆氣陵上,陽氣亦然。
「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背天之紀,違地之理,則六經反作,五氣更傷。眞氣旣傷,則災害之至可知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『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』。此文注中『理』字當作『里』。」。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至,謂至於身形。。
白話文:
聖人行事無為而為,享受安靜恬淡的狀態,順從慾望,心志安於虛無的境界,因此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壽。這就是聖人養生的方法。聖人不做無益而有害的事,不做違背天性的事,而順應天性,所以壽命綿長,與天地同壽。庚桑楚說:「聖人對聲色滋味的態度是,有益於天性的就取用,有害於天性的就捨棄,這就是養護天性的方法。」書上說:「不做無益而有害的事。」
西北方向天之氣不足,所以西北方屬陰,而人的右耳目不如左邊明亮,在上,所以效法天。東南方向地之氣不滿,所以東南方屬陽,而人的左手足不如右邊強壯,在下,所以效法地。
黃帝問道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
歧伯回答道:「東方屬陽,陽氣的精華凝聚在上,凝聚在上則上部明亮而下部虛弱,所以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靈便。西方屬陰,陰氣的精華凝聚在下,凝聚在下則下部充實而上部虛弱,所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靈便。所以都感受邪氣,邪氣在上則右側更甚,邪氣在下則左側更甚,這是天地陰陽所不能完全周全的。邪氣依附於人體,陰陽的反應如同天地一樣,猶如水在容器中,容器圓則水圓,容器彎曲則水彎曲,人的血氣也一樣,所以哪裡不足,邪氣就停留在哪裡。」
天有精氣,地有形體;天有八個節氣的規律,地有五行化育的區域。陽氣屬天,下降精氣以施化萬物;陰氣屬地,佈散和氣以成形。五行是萬物生長的根本,八風是萬物變化的規律。八紀,指八個節氣的規律。五里,指五行化育的區域。所以能成為萬物之父母,陽天化氣,陰地成形,五行運行,八風鼓動,收藏與生長,沒有違背時令,如此,才能成為萬物變化之父母。清陽之氣上升歸天,濁陰之氣下降歸地,所以能成為萬物之父母的原因,是因為有這種升降的變化。
所以天地之間的運動和靜止,都由神明所主宰,清陽上升歸天,濁陰下降歸地,而它的運動靜止誰來主宰呢?都是由於神明的規律。上文說:「神明之府。」就是指這個意思。所以才能做到生長收藏,周而復始,神明的運行,才能如此。只有賢人才能上效法天來養護頭部,下效法地來養護腳部,中間順應人事來養護五臟。頭部圓形,所以效法天;腳部方正,所以效法地;人事不斷更迭變化,五臟也隨著更替,所以順應來養護。
天氣通於肺,因為肺居高;地氣通於咽喉,因為咽喉在下;風氣通於肝,因為風生木;雷氣通於心,因為雷象徵火的聲音;谷氣通於脾,因為脾臟負責吸收穀物;雨氣通於腎,因為腎臟主水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《千金方》云:風氣應於肝,雷氣動於心,穀氣感於脾,雨氣潤於腎。」六經的氣血如同川流不息。
腸胃如同大海一樣,都負責吸收飲食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胃是水谷之海。」九竅的氣息清明如同水中的明亮,流注如同水的流動。
以天地來比喻人體的陰陽,以人事來比擬天地,則近指天地為陰陽。陽氣的汗,以天地的雨來命名,人體汗液排出於皮膚毛孔,這是陽氣的發洩。然而它與天地之間的現象相似,雲氣上升,雨水下降,所以說:「陽氣的汗,以天地的雨來命名。」陽氣的散發,以天地的疾風來命名,陽氣散發,疾風飛揚,所以以此來比擬。舊經無「名之」二字,根據上下文類推,所以加上。
暴氣象徵雷聲,暴氣擊打鳴動而有聲音。逆氣象徵陽氣逆行,陽氣上逆也是如此。
所以治理不能違背天的規律,不順應地的道理,則災禍就會來臨。違背天的規律,違背地的道理,則六經反作,五氣受損。真氣受損,則災禍的到來是可以預知的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『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』。此文注中『理』字當作『里』。」所以邪風的到來,疾如風雨,指的就是到達身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