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
」,鹹傷血食鹹而渴,傷血可知。~~,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血』作『骨』。」,甘勝鹹甘土,土故勝水鹹。,~~新校正云:「詳自前『歧伯對曰』至此,與〈五運行論〉同,兩注頗異,當并用之。」。

「故曰:『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觀其覆載,而萬物之上下可見矣。隂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隂主血,陽主氣。隂生女,陽生男。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也隂陽間氣,左右循環,故左右爲隂陽之道路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間氣之說,具〈六微旨大論〉中楊上善云:『隂氣右行,陽氣左行。』」。

水火者,隂陽之徵兆也觀水火之氣,則隂陽徵兆可明矣。隂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謂能爲變化之、生成之元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天地者』至『萬物之能始』,與〈天元紀大論〉同,注頗異,彼無『隂陽者,血氣之男女』一句,又以『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』代『隂陽者,萬物之能始』。」。

』故曰:『隂在内,陽之守也。陽在外,隂之使也隂靜,故爲陽之鎮守,陽動,故爲隂之役使。』」

帝曰:「法隂陽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麤爲之俛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,以煩寃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陽勝,故能冬。熱甚,故不能夏。。隂勝則身寒,汗出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厥,謂氣逆。能夏不能冬隂勝,故能夏。寒甚,故不能冬。。此隂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」

帝曰:「調此二者柰何調,謂順天癸性,而治身之血氣、精氣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用,謂房色也。女子以七七爲天癸之終,丈夫以八八爲天癸之極。然知八可益,知七可損,則各隨氣分脩養天眞,終其天年以度百歲。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女子二七天癸至,月事以時下,丈夫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寫。

然隂七可損,則海滿而血自下,陽八宜益,交會而𣳘精,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。」。年四十,而隂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耗故隂減,中乾故氣力始衰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人年四十,腠理始疏,榮華稍落,髮班白。」由此之節言之,亦起居衰之次也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聦明矣衰之漸也。

年六十,隂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虚上實,涕泣俱出矣衰之甚矣。

「故曰:『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知,謂知七損八益,全形保性之道也。』故同出而名異耳同,謂同於好欲。異,謂異其老壯之名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智者察同欲之閒,而能性道,愚者見形容別異,方乃効之。自性則道益有餘,放効則治生不足。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先行,故有餘,後學,故不足。

有餘則耳目聦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夫保性全形,蓋由知道之所致也。故曰:「道者不可斯須離,可離非道。」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

鹹味傷血,吃鹹食又口渴,就知道傷血了。甘味克制鹹味,因為土克水,所以甘味勝過鹹味。

關於氣的運行,詳細說明請參考《六微旨大論》,楊上善說:「陰氣右行,陽氣左行。」

天地是萬物上下運行的規律,觀察天地運行,就能明白萬物上下運行的規律。陰陽是血氣的男女之分,陰主血,陽主氣,陰生女,陽生男。左右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,陰陽之氣相互交融,左右循環往復,所以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通道。關於天地、陰陽的論述,詳見《天元紀大論》,兩者注釋略有不同,《天元紀大論》中沒有「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」一句,並且以「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」代替「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」。

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觀察水火之氣,就能明白陰陽的徵兆。陰陽是萬物變化生成的根本。

陰在內是陽氣的守護,陽在外是陰氣的使役。陰靜止,所以能守護陽氣;陽活躍,所以能為陰氣所驅使。

皇帝問道:「如何運用陰陽之道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陽氣過盛,則身體發熱,肌膚腠理閉塞,呼吸急促,彎腰駝背,出汗少而發熱,牙齒乾燥,煩悶腹脹而死。陽氣過盛,所以耐寒不耐熱。陰氣過盛,則身體寒冷,汗出,身體經常感到清冷,經常發抖而寒冷,寒冷則厥逆,厥逆則腹脹而死,厥逆是指氣逆。陰氣過盛,所以耐熱不耐寒。這是陰陽盛衰變化的表現,也是疾病的症狀。 」

皇帝問道:「如何調和陰陽呢?調和,是指順應天癸的本性,調理身體的血氣和精氣。」

岐伯回答:「能夠明瞭七損八益的道理,就能調和陰陽。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早衰。女子以七七(四十九歲)為天癸的終止,男子以八八(六十四歲)為天癸的極限。知道八八可以益精,知道七七可以損血,就能根據自身氣血狀況調養先天之氣,終其天年,活到一百多歲。《上古天真論》說:女子二七(十四歲)天癸至,月經按時來潮;男子二八(十六歲)天癸至,精氣旺盛。所以,陰七損指女子經血衰竭,陽八益指男子精氣充盈。由此可知七損八益的道理。四十歲,陰氣開始衰減一半,起居活動也日漸衰弱。因陰氣減少,身體中空虛,因此氣力開始衰退。《靈樞經》說:人到四十歲,肌膚腠理開始疏鬆,容光煥發之氣漸漸衰退,頭髮開始花白。由此可知,這也是起居衰弱的表現。五十歲,身體沉重,耳目聽覺視力減退。六十歲,陰痿,氣血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淚俱下,衰老之極。

所以說:「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強健,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衰老。」明白,是指明白七損八益,養生保身的道理。同,是指同於好色;異,是指老少不同。智者能察覺其相同之處,愚者只能察覺其不同之處。智者洞悉好色慾望的共同之處,而能掌握養生之道,愚者只看到其形體的差異,才去效仿。順應天性則養生有餘,違背天性則養生不足。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。先行,故有餘;後學,故不足。

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健,老年人也能恢復壯年時的體力,壯年人則更加強健。養生保身,全在於明理。所以說:「道,是不可片刻離開的,離開了就不是道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