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(1)
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(1)
1.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
黃帝問曰:「升降不前,氣交有變,即成暴鬱,余已知之。如何預救生靈,可得却乎却之言去也,何以去之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升清降濁的運作不正常,氣機交合出現變異,就會形成暴病急症,這個我知道了。如何能提前救治生靈,讓病症消除呢?『卻』就是消除的意思,用什麼方法消除呢?」
歧伯稽首再拜對曰:「昭乎哉問!臣聞夫子言,旣明天元,須窮法刺(疑『刺法』之誤),可以折鬱扶運,補弱全眞,寫盛蠲餘,令除斯苦夫子者,祖師僦貨季。折謂折伏也。扶謂扶持也。蠲,除也。斯,此也,令除此苦也。。」
帝曰:「願卒聞之。」
白話文:
歧伯恭敬地說:「您的問題真是高明!我聽師父說,瞭解了人體的基礎原理後,就必須深入研究針灸方法。針灸可以抑制邪氣、扶持正氣,補益虛弱、保護健康,疏通壅滯、消除餘邪,達到消除疾病痛苦的目的。師父您是針灸學派的祖師,請您為我解釋一下。」
折:壓制、控制。扶:扶持、幫助。蠲:清除。斯:這裡。令除此苦:消除這些痛苦。
歧伯曰:「升之不前,即有甚凶也。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,木欲發鬱,亦須待時木發,待閒氣也,至天作閒氣之時作也。欲發,可刺之也,當刺足厥隂之井足厥隂之井即大敦穴,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上如韮葉,三毛之中,乃足厥隂之所出也。於平旦水下一刻時,以手按穴得動脉,下鍼可及三分,留六呼,如得氣,急出之,先刺左,後刺右,又可春分日吐之,無此管也。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,火欲發鬱,亦須待時火鬱待時至,天作左閒氣之時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草木向上生長不受阻礙,說明身體健康。如果草木生長受到阻礙,那就非常兇險了。草木想要向上生長,但是天柱星在抑制它;草木想要發芽生長,也必須等到合適的時機。草木發芽需要陽氣,所以要等到自然界陽氣充足的時候才能發芽。人體也一樣,想要發揚生機,可以用針灸的方法。具體來說,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的井穴(大敦穴),這個穴位位於腳大拇指末端,離指甲上緣約一寸,有三根毛的地方,是足厥陰經氣血發出的地方。在黎明時分,用手按壓穴位,找到動脈搏動的地方,下針深度為三分,留針六次呼吸(約一分鐘),如果出現得氣感,立即出針。先針刺左側,後針刺右側。如果在春分這天吐血,可以不用針灸。人的陽氣想要向上升發,但是天蓬星在抑制它;陽氣想要發揚生機,也必須等到合適的時機。陽氣發揚需要左旋氣,所以要等到自然界出現左旋氣的時候。
其發也,君火春分,相火小滿,即欲發之時也。故君火相火同法,即是二時,而可預刺之也。君火相火同,刺包絡之滎心包絡之滎在手掌中,勞宮穴也,水下二刻,以手按穴,動脉應手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得氣而急出之,先左後右。又法當春三𣳘汗也。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,土欲發鬱,亦須待時土鬱待時至,天作左閒氣之時也,土發鬱日維,辰維也,多於閒維發之也,可預刺之也。當刺足太隂之俞足太隂之俞太白穴,在足内側核骨下者中,足太隂之所注也。
白話文:
其發病時機,君火(心火)旺於春分,相火(肝火)旺於小滿,即將發病之時。故君火、相火發病規律相同,即在春分、小滿二時,可以預先刺血。君火、相火發病相同時,刺血部位在手心勞宮穴(包絡經的滎穴)。勞宮穴位於手腕橫紋正中之下二寸,用手指按壓穴位,能感覺到動脈搏動,刺入深度同身寸三分,留針六呼(約半分鐘),得氣後迅速出針,先左後右。另外,當春季出現三陽經氣鬱結時,也可以發汗治療。此時土氣(脾氣)想升發,但受天衝之氣(肺氣)阻滯而不得發,脾氣鬱結需待時機,即天作左閑氣之時(春季)。脾氣發鬱之日為維日、辰維日(具體日期不詳),宜在此時發散之,可預先刺血。刺血部位在足太陰脾經的俞穴——太白穴(位於足內側腳背上,腳骨隆起處下方)。
水下三刻,刺可同身寸之二分,留七呼,氣至急出之,先左後右。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,金欲發鬱,亦須待時金鬱待時至,天作左閒氣之日也。夏至之後,金欲發鬱之時在火王後作,可預刺也。當刺手太隂之經手太隂之經者,經渠穴也,在兩手寸口脉陷者中,手太隂之所行也,動脉應手,於水下四刻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氣至急出鍼,先左後右。
白話文:
在水下第三刻,可以刺入穴位深度為身寸的二分之一,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,氣息到來後立即將針取出,先左後右。金氣想要升發,但被天英壓抑著,金氣想要發散鬱結,也需要等待時機。金氣鬱結等待時機到來,就是天作左閒氣出現的那天。在夏至之後,金氣想要發散鬱結的時間,在火王星出現之後,可以預先刺穴治療。
應該刺刺手太陰經的經渠穴。 經渠穴位於兩手的寸口脈凹陷處,是手太陰經所經過的地方,動脈與手相應。在水下第四刻,可以刺入穴位深度為身寸的三分之一,保留三次呼吸的時間,氣息到來後立即將針取出,先左後右。
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,水欲發鬱,亦須待時水鬱待時至,天作左閒氣之時也,發於辰維之後,火得王之時,水可作也,可以預用鍼刺之也。當刺足少隂之合足少隂之合,隂谷穴也,在膝内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,足少隂之所入也,刺可同身寸之四分,留三呼,動氣應手可刺,急出之,先刺左後刺右。」
帝曰:「升之不前,可以預備,願聞其降,可以先防防護者也。。」
白話文:
水氣想要向上升,但被上方的天氣壓抑住了。水氣想要發散鬱結,也必須等到適當的時機。水氣鬱結,等待時機到來,也就是天氣變化,陰氣開始消退的時候。從寅時開始,火氣開始旺盛,這時水氣可以發動,可以預先使用針灸的方法處理。
應當刺足少陰經的合穴,合穴是陰谷穴,位於膝蓋內側,輔骨之後,大筋下,小筋上,按壓時會有感覺,彎曲膝蓋就可以找到,是足少陰經氣血進入的地方。針刺時可以刺入一寸四分,留針三呼,動氣後即可刺出,迅速出針,先刺左腿再刺右腿。
歧伯曰:「旣明其升,必達其降也。升降之道,皆可先治也亦可以升而先刺也。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,降而不入,抑之鬱,發散而可得位三日不降,八日降,欲降而鬱,先散而然後作地閒氣者也。降而鬱,發暴如天閒之待時也,降而不下,鬱可速矣降之下下,急速如天鬱也,便可刺之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既然瞭解了人體的升發機制,就必須清楚其下降機理。升發和下降的過程,都可以先用藥物治療,也可以用針刺來促進升發或下降。
如果人體的氣機想要下降,但是體內有邪氣阻滯,就會導致下降受阻。這種情況下,邪氣就會鬱積,進而發散開來。如果氣機能夠在三天內下降,那麼八天後就會下降。如果氣機下降受阻鬱積,必須先通過發散的方法來疏通氣機,然後再讓氣機下降。
如果氣機下降受阻鬱積,發散後就像天空等待時機一樣,遲遲不降。這時,氣機的鬱積就會加劇。如果氣機急速下降,就像天空中壓抑的氣體突然爆發一樣。這種情況下,就可以立即進行針刺治療。」
降,可折其所勝也折勝其標而虚其本也,故折其勝也。當刺手太隂之所出,刺手陽明之所入手太隂之所出,少商穴也,在手大指之端,内側去爪甲如韭葉,手太隂之井也,刺可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而急出之。手陽明之所入,曲池穴也,在肘外輔,屈肘兩骨之閒陷中,手陽明之合,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留七呼,動氣應手,至而急出之。
白話文:
降法可以折斷(對方的)所勝,折斷(對方的)標而虛其本。所以要折斷(對方的)所勝。應針刺手太陰所出之處,刺入手陽明所入之處。手太陰所出,指少商穴,位於手拇指端,內側距離指甲如韭葉寬,是手太陰的井穴。刺可深至同身寸之一分,留針三呼後快速取出。手陽明所入,指曲池穴,位於肘外側,屈肘時兩骨之間的凹陷處,是手陽明的合穴。刺可深至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留針七呼,感覺氣血運行到手指,到達後快速取出。
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,降而不入,抑之鬱,發散而可矣二日不降,七日降,欲下而鬱,散之速,可刺之也。當折其所勝,可散其鬱火鬱折,水可以除之。當刺足少隂之所出,刺足太陽之所入足少隂之所出,湧泉穴也,在足心陷者中,屈足捲指宛宛中,足少隂之井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動氣至,急出之,先左後右。
白話文:
當火氣想要向下走卻被地氣(陰氣)阻擋時,它會降不下去,受到壓抑就鬱結住,此時必須宣發疏散火氣,兩天還未下降的話,七天一定會下降。由於火氣想要下降卻受鬱阻,需要快速疏散,可以用針刺放出。應當攻破火氣勝過的部分,就能疏散鬱結的火氣;鬱結的火氣疏散了,就可以用藥物來去除。應當針刺足少陰經氣血流出的地方,再針刺足太陽經氣血流入的地方。
足少陰經氣血流出的地方,就是湧泉穴,位於腳心凹陷處,彎曲腳部,捲曲腳趾,凹陷的中心點就是足少陰經的井穴。針刺的深度可以和身寸(自己的大拇指)的三分之一一樣,留針三呼,感到氣血運行時,迅速拔出針,先左腳再右腳。
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,在膕中央約文中,動脉應手,足太陽之合也,刺可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氣至而急出之,先左後右,二次同其法刺也。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,降而不下,抑之鬱,發散而可入五日不降,十日降,欲降而鬱,散而可速刺之。當折其勝,可散其鬱土鬱折,水可除其苦。
白話文:
在足太陽經的委中穴,位於小腿後中央,動脈在針灸時能感覺到,是足太陽經的交匯點。針刺深度約為五寸,留針七個呼吸,氣血到達後立即出針,先刺左後刺右,兩側用相同的針刺方法。
脾胃功能下降,像濕土一樣停滯不降,鬱熱阻礙了它的運化,鬱結而不下降,導致氣機鬱滯。如果能疏散鬱滯,脾胃功能可在五天內恢復。如果鬱滯超過十天,脾胃功能下降嚴重,需要快速針刺。必須剋制病邪,疏散鬱結。鬱結散開後,濕熱之氣便可消除。
,當刺足厥隂之所出,刺足少陽之所入足厥隂之所出,大敦穴也,在足太指端,去爪甲上如韭葉及三毛之中,足厥隂井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動氣,急出之。足少陽之所入,陽陵泉穴,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,胻骨外廉陷者中,是足少陽之合,刺可同身寸之六分,留十呼,動氣至,急出之。
白話文:
在扎針足厥陰經氣脈發出的地方,同時也要在足少陽經氣脈進入足厥陰經的地方扎針。足厥陰經發出的地方是大敦穴,位於腳大拇指末端,距離指甲上緣一個韭葉的寬度,以及三個小毛髮的正中間。足厥陰經的井穴在此,可扎針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十呼吸,待氣血流動後,立即出針。
足少陽經氣脈進入的地方是陽陵泉穴,位於膝蓋下方,約為同身寸的一寸,小腿外側肌肉與骨骼交界處稍凹陷的地方。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在此相合,可扎針深度為同身寸的六分之一,留針十呼吸,待氣血流動後,立即出針。
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,降而不下,抑之鬱,發散而可入四日不降,九日降,欲下而鬱,散可速刺也。當折其勝,可散其鬱金鬱折,火可以除之。當刺心包絡所出,刺手少陽所入也心包絡所出,中衝穴也,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,是手心主之井,刺可同身寸之一分,留二呼,動氣至,急出之。
白話文:
當金氣下降時,如果受到地氣的阻礙而不能下降,就會鬱結於內,需要用發散的方法,讓金氣在四天內散發出來。若九天後金氣仍不能下降,且有鬱結之象,則宜迅速刺血。此時應折斷其勝勢,並散其鬱結。如果金氣鬱結,可用火來去除。應刺心包絡經絡所出的部位,即刺手少陽經絡所入的部位。心包絡經絡所出的部位,是中衝穴,位於中指尖端,與指甲相距一韭葉的寬度。中衝穴是手心主經的井穴,刺入深度以與身體一寸的長度相同,留針兩呼吸,待氣感傳達至患處後,立即出針。
手少陽之所入,天井穴也,在肘外大骨之後,肘後同身寸之一寸,兩筋閒陷者中,屈肘得之,手少陽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,留十呼,動氣應手,至而急出之。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,降而不下,抑之鬱,發散而可入一日不降,六日降,欲下而鬱,散先可刺之也。當折其土,可散其鬱折其所勝,可以散之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陽經的氣血進入的地方,就是天井穴,位於肘部外側骨頭的後方,距肘後同身寸一寸處,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。屈肘時可以摸到它。手少陽經的合穴可以刺入同身寸一寸深,留針十次呼吸,使氣血流動的感覺傳至手掌,然後迅速出針。水性是向下流的,但受到地勢的阻礙,無法下流,於是積蓄起來,鬱悶難發。刺這個穴位可以發散鬱氣,使氣血暢通。如果水氣一天不向下流動,六天後就會化為氣血,這時如果鬱氣不能疏散,就先刺這個穴位。把阻礙的地方折斷,鬱氣就能散開;折斷勝過自己一方的力量,氣血就能發散出去。
,當刺足太隂之所出,刺足陽明之所入足太隂之所出,隱白穴也,在足大指之端側去爪甲如韭葉,足太隂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,得氣至乃出之。足陽明之所入,三里穴,在膝下三寸,胻骨外廉兩筋閒,足陽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,留十呼,得氣至而急出之。」
帝曰:「五運之至,有前後與升降往來,有所承抑之,可得聞乎刺法?」
白話文:
當刺穿足太陰經氣血出入的穴位時,這個穴位就是隱白穴,位於足部大拇指的側面,距離指甲猶如韭葉的寬度;刺穿足太陰經的井穴時,針刺深度應同身寸的一分之一,留針三呼的時間,待氣至後拔出。足陽明經氣血出入的穴位則是三里穴,位於膝蓋下三寸,大腿外側兩條肌肉的凹陷處;刺穿足陽明經的合穴時,針刺深度應同身寸的五分之一,留針十呼的時間,待氣至後立即拔出。
歧伯曰:「當取其化源也。是故太過取之,不及資之。太過取之,次抑其鬱,取其運之化源,令折鬱氣。不及扶資,以扶運氣,以避虚邪也不及者,當資其化鴻,以補其所虧,令不勝。資取之法,令出《密語》資取化源法,方明於《玄珠密語》第一卷中。」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要抓住事物的變化規律。所以,過度取用,就會損耗正氣。過度取用,接著要抑制鬱積,抓住運化規律,讓鬱氣消散。不足扶助,以扶持運氣,防止虛邪入侵。不足的,要加強化生,補充虧損,讓它不至於虛弱。如何加強取用,請參照《密語》中記載的加強取用化生之法的具體做法,在《玄珠密語》第一卷中有詳細記載。」
黃帝問曰:「升降之刺,以知要,願聞司天,未得遷正,使司化之,失其常政,即萬化之,或其皆妄。然與民爲病,可得先除,欲濟群生,願聞其說明其遷正,故可預防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升降針灸法可以瞭解病症的關鍵,我希望瞭解天干變化對身體的影響。如果沒有適時調整,導致天氣變異,萬物失序,難以預見。這樣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,我希望瞭解如何及早預防,以確保人民的健康。」
歧伯稽首再拜曰:「悉乎哉問!言其至理,聖𫝹慈憫,欲濟群生,臣乃盡陳斯道,可申洞微申,顯也,洞深也,微妙也。言可盡顯深妙。太陽復布,即厥隂不遷正即天運不和順,四序失合,而作疫也。
白話文:
岐伯畢恭畢敬地叩拜說:「您問得太透徹了!這關乎最深刻的道理,聖人出於慈悲,想救濟眾生,所以我才把這個道理詳細地講出來,讓它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闡述。 太陽再升起,也就是厥陰不順從,這表示天運不協調,四季不和,所以會產生瘟疫。
,不遷正,氣塞於上,當寫足厥隂之所流氣舒而復塞之,故寫之,當寫足厥隂之所流,行閒穴也,在足大趾之閒,動脉應手,陷者中,足厥隂之滎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動氣至而急出也。厥隂復布,少隂不遷正天失時令,即氣令不正也。不遷正,即氣塞於上熱欲化而風乃布外也,當刺心包絡脉之所流心包絡脉之所流,勞宮穴也,在掌中央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動氣至而急出也。少隂復布,太隂不遷正子午天數有餘,丑末不得中正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氣不通,陽氣上升鬱積在上方,應該按摩足厥陰經的經絡,舒通氣血,然後再堵住它。足厥陰經的經絡在足大拇指的指縫間,動脈搏動明顯,按壓下去會有凹陷,這是足厥陰經的滎穴。刺針深度可以達到三寸,保留六個呼吸的時間,讓氣血流動加快,然後迅速拔針。少陰經氣運行通暢後,太陰經氣才會運行通暢。
太陰經氣不通,陽氣上升鬱積在上方,熱氣化為風,散佈到體外。應該按摩心包經的經絡。心包經的經絡在手掌中央,刺針深度可以達到三寸,保留六個呼吸的時間,讓氣血流動加快,然後迅速拔針。太陰經氣運行通暢後,少陰經氣才會運行通暢。
少陰經氣不通,陽氣上升鬱積在上方,邪氣乘虛而入。應該按摩少陰經的經絡。少陰經的經絡在手小拇指側,刺針深度可以達到三寸,保留六個呼吸的時間,讓氣血流動加快,然後迅速拔針。少陰經氣運行通暢後,太陰經氣才會運行通暢。
,不遷正,即氣留於上雨欲化而熱布于天,當刺足太隂之所流足太隂之所流,大都穴也,在足大趾本節後陷者中,足太隂脉之滎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而出之。太隂復布,少陽不遷正丑未天數有餘,寅申未得中正。不遷正,則氣塞未通熱欲化而雨復布天,當刺手少陽之所流手少陽之所流,液門穴也,在手小指次指閒陷者中,手少陽之滎也,刺可同身寸之二分,留三呼,動氣至而急出之。
白話文:
當天氣不正常時,氣就會滯留在上方,導致形成雨水,而熱氣會瀰漫在天空。這時應該刺足太陰經的流注穴位,也就是大都穴。大都穴位於足大趾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,屬於足太陰經的滎穴。刺入深度為三分,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,直到感到氣至再取出。
太陰經再次瀰漫時,少陽經也不正常,這時天數有餘,而寅申兩日則未達正中。如果少陽經不正常,就會導致氣滯不通,熱氣想要散發而化為雨水,結果又瀰漫在天空中。這時應該刺出手少陽經的流注穴位,也就是液門穴。液門穴位於小指與中指之間的凹陷處,屬於手少陽經的滎穴。刺入深度為二分,停留三次呼吸的時間,直到感到氣至就迅速取出。
少陽復布,則陽明不遷正寅申天數有餘,卯酉末得司天,不遷正,則氣未通上燥欲治天,熱化復治。當刺手太隂之所流手太隂之所流,魚際穴也,在手大指本節後,内側散脉文中,手太隂之滎也,刺可同身寸之二分,留三呼,動氣至而急出之。陽明復布,太陽不遷正卯酉天數未終,辰戌未得司正。
白話文:
少陽經重新活躍,那麼陽明經就不會轉到正常寅申日的週期。卯酉時沒有得到主導天地運行,陽明經不轉到正常週期,說明氣血不通暢,上焦有熱。治療上要瀉下焦熱,才能恢復正常。
應該刺手太陰經的流經穴位,即魚際穴。魚際穴位於手上的大拇指第一節後,內側散出的脈絡中,是手太陰經的滎穴。刺入皮膚的深度以寸為單位,約為兩分,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,當氣血運行到該穴位時,迅速出針。
陽明經重新活躍,太陽經就不會轉到正常卯酉日的週期。卯酉時還沒有結束,辰戌時沒有得到主導天地運行。
,不遷正則復塞其氣寒欲行天,而燥復化。當刺足少隂之所流足少隂之所流,然谷穴也,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,足少隂之滎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動氣至而出之。」
帝曰:「遷正不前,以通其要,願聞不退,欲折其餘,無令過失,可得明乎?」
白話文:
如果不疏通正常的經絡,身體會再次阻塞。寒氣想運行在身體上,但燥邪又會讓身體反覆發作。應針刺足少陰經的流經部位。足少陰經的流經部位就是谷穴,位於足內踝前方,腓骨下方的凹陷處,是足少陰經的滎穴。針刺時,針刺深度為三寸,留針三息,待感覺氣血流動後,再拔出針。
歧伯曰:「氣過有餘,復作布正,是名不退位也即名布正,再治天而不能退位。使地氣不得後化,新司天未可遷正,故復布化,令如故也新歲司天未得中司,去歲司天仍舊治天,是故氣過,天令失常,故與民作災之病也。巳亥之歲,天數有餘,故厥隂不退位也至子午之年,猶尚治天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氣超過了適當的量,就會再次佈施調和,這叫做『不退位』,也就是說氣候沒有到正常的時候,還要繼續統治天空。這樣一來,地氣就無法後續運化,新的一年無法開始,所以天氣還要繼續運作,讓天氣回歸原狀。新的主宰沒有接替中間的主宰,舊的主宰繼續主導天氣,所以氣候異常,導致人民生病。巳亥之年,天氣的運作過度,所以厥陰之氣不退位,一直到子午之年,還繼續主宰天氣。
,風行於上,木化布天雨濕之化,不令風化至酷作災。當刺足厥隂之所入足厥隂之所入,曲泉穴也,在膝内輔骨下,大筋上小筋下陷者後中,屈膝而得之,足厥隂之合也,刺可同身寸之六分,留七呼,動氣至,急出其鍼也。子午之歲,天數有餘,故少隂不退位也至丑未之年,猶尚治天。
白話文:
當風邪盛行在上,木氣旺盛而降下雨露,這樣才能防止風邪過於猛烈而釀成災害。此時應針刺足厥陰經的穴位「曲泉」,位於膝蓋內側股骨髁下,大筋和細筋之間凹陷處的中點,屈膝後取穴。取穴深度可至一寸六分,留針七呼後,待氣感傳導至,迅速取出針。子午時分,天數有餘,因此少陽經氣不退卻,直到醜未之年,依然負責治理天氣。
,熱行於上,火餘化布天燥清之虧,雨化不令,熱化復行天令也。當刺手厥隂之所入心包之所入,曲澤穴也,在肘内廉下陷者中,屈肘而取之,手厥隂之合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而急出之。丑未之歲,天數有餘,故太隂不退位也至寅申之年,猶尚治天也。
白話文:
熱氣向上升發,導致高熱,火氣殘留會造成天空乾燥而清氣不足,導致下雨失常。熱氣再上昇,就會恢復天空的運行規律。
此時應針刺手少陰經進入心包的穴位,也就是曲澤穴。此穴位於肘內側,屈肘時凹陷處,是手少陰經的合穴。針刺深度約為一寸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,感覺氣血運行至針孔時,迅速出針。
醜未年時,天數過盛,所以太陰經不隱退。到了寅申年,太陰經仍然主導天氣。
,濕行於上,雨化布天寒化虧,熱化不令,濕化復布行天令。當刺足太隂之所入足太隂之所入,太隂陵泉穴也(「太隂陵泉穴」之「太」字疑衍文),在内側輔骨下陷者中,足太隂之合,刺可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動氣至而急出之也。寅申之歲,天數有餘,故少陽不退位也至卯酉之年,猶尚治天。
白話文:
濕邪上行,雨水降下,天氣冷而陰氣虧損,熱邪不能運行,濕邪再次上行,天氣轉暖。這時應該針刺足太陰經的陵泉穴(「太陰陵泉穴」中的「太」字可能是衍文)。陵泉穴在內踝骨下方陷窩中,是足太陰經的合穴。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,動氣感應到就迅速出針。在寅申的時辰,天數有餘,所以少陽不退位。到了卯酉的時辰,仍然治理天氣。
,熱行於上,火化布天燥清令虧,熱化復治,布行天令。當刺手少陽之所入手少陽之所入,天井穴也,在肘外大骨後,肘後上一寸,兩筋閒陷者中,屈肘得之,手少陽之合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動氣至而急出之也。卯酉之歲,天數有餘,故陽明不退位也至辰戌之年,猶尚治天也。
白話文:
夏季氣溫上升,熱氣上行,火氣灼傷天空,導致乾燥和清爽的空氣減少。熱氣繼續上升,佈滿天空,主宰氣候。
此時應刺手少陽經的穴位,即天井穴。天井穴位於肘外側大骨後面,肘後上一寸,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彎曲肘部即可找到,它是手少陽經的會合穴。
刺入深度可達身寸的十分之三,刺到感覺氣動時立即出針。
在卯時和酉時,陽氣盛,因此陽明經依然主宰氣候。直到辰時和戌時,陽明經才逐漸退位,讓位給其他經脈。
,金行於上,燥化布天風化虧而寒化不令,清化復治,布行天令。當刺手太隂之所入手太隂之所入,尺澤穴也,在肘約文中,動脉應手,手太隂之所合也,刺可同身寸之三寸,留三呼,動氣至急出之。辰戌之歲,天數有餘,故太陽不退位也至巳亥之年,猶尚治天也。寒行於上,凜水化布天熱化令虧,風化不令,寒化復治,布行天令。
白話文:
金氣上升,乾燥氣息布滿天地,風寒侵襲,導致寒氣凝結,無法運行,清氣下降,重新恢復正常運作,順應天時。此時應該刺手太陰經的起始穴位尺澤穴,位於肘部內側,動脈搏動處,也是手太陰經與手厥陰經交會之處,針刺深度可與寸口穴相同,留針三呼,待氣血運行順暢後拔針。辰戌年,天數盈餘,太陽氣運不衰,即使到了巳亥年,仍能調節天時。寒氣上升,寒冷之氣瀰漫天地,熱氣消散,寒氣凝結,風寒侵襲,無法運行,寒氣下降,重新恢復正常運作,順應天時。
,當刺足少隂之所入足少隂之所入,隂谷穴也,在膝下内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外筋之上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足少隂之合,刺可同身寸之四分,動氣至而急出之。故天地氣逆,化成民病,以法刺之,預可平痾人氣通乎天地也,氣交有變,前後餘退,可依天元,刺其餘源始終,可平也。」
白話文:
足少陰經氣血流入的部位是陰谷穴,位於膝蓋下方,內輔骨後方,大筋下方,外筋上方。按壓此穴會感覺到脈搏跳動,屈膝就能找到它。足少陰經的交會穴,針刺深度可以達到四分,針感傳達至氣血後,應快速拔出。因此,天地之氣逆亂,會化為人體疾病,用針刺療法治療,能預先平息疾病。人體氣血與天地之氣相通,氣息交替有變化,如果之前或之後的氣血有所鬱結,可以依據天元,針刺這些鬱結源頭,從而達到平衡。
黃帝問曰:「剛柔二干,失守其位,使天運之氣皆虚乎?與民爲病,可得平乎天運如虚,可以法次,可以除之也。?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剛柔兩種氣血運行失序,導致天運之氣虛弱。這對百姓會造成什麼影響?是否有方法能使天運之氣恢復平衡?」
歧伯曰:「深乎哉問!明其奧旨,天地迭移,三年化疫,是謂根之可見,必有逃門是謂根究天地之災,必有遐危逃生之門戸。假令甲子,剛柔失守柔得其位,上失其剛,雖得交司,數可未至,甲子上未終司,己卯下雖遷正,是謂柔平,孤虚其下也。剛未正之,己不得其甲,即土運反虚,而木廼勝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你的問題問得很好!明瞭其中的深奧道理,天地運轉變遷,三年之後就會發生瘟疫,這叫做災禍的根源可以預見,一定有逃生的門戶。假設在甲子年,陰陽剛柔失衡,陰柔得位,陽剛失位,雖然能交會運行,但時機還未到,甲子年的運勢還沒結束,到了己卯年,雖然轉變為正位,但這是陰柔平順之象,其下空虛。陽剛還未恢復正位,己土得不到甲木的滋養,導致土運轉為虛弱,而木運反而旺盛。
,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甲不正於巳也,土運不令正失,少隂不化,是故天與皆虚,而使邪化疫者也。時序不令,即音律非從司天猶布,而中運有勝至矣。甲未至而己巳至,律無音而呂有聲,即黃鍾、大宮不應,夾鍾、少宮即應,以表己卯下位,孤主土運者也。如此三年,變大疫也甚則速,首尾三年至。
白話文:
剛到中午時分,陽氣虛弱而不足,土運失常,少陰之氣無法轉化。因此,天和地都虛弱,導致邪氣化為瘟疫。
時序錯亂,音律失去控制,司天掌管的音律仍照常運行,而中運卻勝出。甲午年到來,卻又到了己巳年,音律失去聲音,而呂調卻有聲音,這表示黃鐘宮和太宮調失去了作用,夾鐘宮和少宮調應運而生,象徵著己卯年的地位低下,孤獨地掌握著土運。
這樣持續三年,瘟疫會愈演愈烈,最快的三年就會蔓延開來。
詳其微甚,察其淺深大虚而布政,日乆即深也,深即甚矣。運未正即勝至,乆即深甚也,甚即深,首尾二年至者也。欲至而可刺,刺之則以明其刺法者,即是布正而未遷正者,可刺其即𫝆之病也。只言知者,是以三年中有大疫至,刺補其天之之吉也,即其細詳微甚,知其所至之期,可先齊之者也。當先補腎俞土疫至而腎虚者,先補之。
白話文:
仔細觀察病情輕重,判斷病情深度和虛弱程度以確定治療方案。隨著時間推移,病情會加重,加重就會非常嚴重。如果運轉不正常,病情就會發展到極點,隨著時間推移就會變得非常嚴重。嚴重和深度相同,都是發病兩年左右的時間。如果病情發展到可以針灸,但又沒有立即針灸,而是用針灸的方法來探查病情,這是確定治療方案沒有改變的徵兆,可以針灸治療即將發病的疾病。只說知道的人,是因為三年內會有大疫,針灸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,這是因為能仔細觀察病情輕重,知道疾病發展的時間,可以在病情發展之前進行針灸治療。在面對這種情況時,應該優先補腎俞穴,因為大疫來臨時,腎氣虛弱,需要優先治療。
腎俞在骨第十四椎下,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末刺時,先口銜鍼,暖而用之,用圓利鍼,臨刺時呪曰:「五帝上眞,六甲玄靈,氣符至隂,百邪閉理。」𫝹三徧,自口中取鍼,先刺二分,留六呼,次入鍼至三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,令受鍼人咽氣三次,又可定神魂者也。
白話文:
腎俞穴位於第十四塊脊椎骨下方,左右兩側各離脊椎骨旁開一寸五分。刺入皮膚前,先用嘴巴咬住針,讓針溫熱後使用。使用圓頭尖銳的針。將要刺入皮膚時,念誦咒語:「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」念誦三次,再從口中取出針,先刺入兩分深,停留六次呼吸後,再將針刺入三分深,感覺到氣動了,再慢慢拔出針,用手指按壓穴位,讓受針者嚥氣三次,這樣也可以安定精神。
,次三日,可刺足太隂之所注足太隂之所注,太白穴也,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,足太隂脉之所注也,先以口銜鍼令温,欲下鍼時呪曰:「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」誦之三遍,乃刺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而急出其鍼也。
白話文:
過了三天下午,纔可扎針刺入足太陰脈注養的地方。足太陰脈注養的地方,就是太白穴,位於腳踝骨下方的凹陷處,是足太陰脈的注養點。首先用嘴含著針讓針溫熱,準備下針時念誦咒語:「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」連續誦讀三遍,再扎針進去三分,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,然後在動氣的感覺到達時迅速拔出針。
又有下位己卯不至,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癘,其法補寫,一如甲子同法也即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,并及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末、己巳、己卯,凡甲己上下失守,皆此一法而已。其刺以畢,又不須夜行及逺行,令七日潔清淨齋戒。所有自來。腎有乆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徧,以引頸咽氣,順之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徧後,餌舌下津,令無數仙家嚥氣,可以深根固蔕,以子受母氣也。嚥下令氣腹中鳴,至臍下,子氣見母元氣,故曰反本還元也,乆餌之,令深根以養固蔕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人到了己卯年還沒死,而甲子年的劫數已經過去了,那麼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會得土痢疾,治療方法與甲子年一樣。也就是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,以及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、己巳、己卯這十二個年份,凡是甲己相錯失守的,都用這一種方法來治療。這種治療方法是用艾灸畢穴,不需要在夜間或遠處行走,只要靜養七天,保持乾淨戒除了菸酒,並準備好自己。如果有人長久患有腎病,可以在寅時面向南方,精神專注不亂想,閉氣不呼七次,並引頸下嚥,就像吞嚥非常堅硬的東西一樣,這樣重複七次後,用舌頭引動舌下津液,想像無數仙人在吞嚥氣,可以讓氣紮根並穩固腎氣,好像孩子接受母親的氣一樣。將氣吞下去後,腹部會有鳴叫聲,氣會到達臍下,子氣與母元氣相遇,所以說這是返回本源並恢復元氣。長期這樣做,讓氣紮根,以滋養並穩固腎氣。
故嚥氣津者,此名天池之水,可乆餌之,資精氣血,蕩滌五藏,先溉元海,一名離宮之水,一名玉池,一名神水,不可唾之,但可餌之,以補精血,可益元海也。
白話文:
所以,吞嚥津液的人,這種津液稱為天池之水,可以長期服用,滋養精氣血,清洗五臟,首先滋養元海,又名離宮之水,又名玉池,又名神水,不可吐掉,只能服用,以補益精血,可以滋養元海。
「假令丙寅,剛柔失守柔得其位,上失其剛也。雖得其交歲,而丙未遷正治天,下辛巳獨治其泉,上位内失其剛干,故中水運不得,運太過也,反受土勝之。上剛干失守,下柔不可獨主之柔干在上,猶言不及,何況柔失剛者也。中水運非太過,不可執法而定之不以諸丙年作其水太過也,當推之天數而知有虧也。
白話文:
假如是丙寅年,剛柔失位,柔佔據了剛的位置,表示上方的剛失守。雖然柔得到相應的交會,但丙未年會轉變成為正官星管理天上的運勢,下方的辛巳年則獨自管理它的泉水。上位內部少了剛健的干支,因此中水運勢無法順利運轉,運勢太過旺盛,反而受到土氣的剋制。上位剛健的干支失守,下方的柔弱干支不能獨自管理。柔弱的干支佔據了剛的位置,表示能力不足,何況是柔弱又失去剛健的情況。中水運勢並非太過旺盛,不能死守法則來確定。不應該以所有丙年來看它的水運太過,應該推算天數變化,便知道運勢有所不足。
,布天有餘,而失守上正天雖主治之,此即布正之化,正司主歲,未得正位也。天地不合,即律呂音異柔干至而呂有音應,剛干未遷而律管無聲,即少羽鳴響,而大羽無聲也。如此即天運失序雖有化而非常化也。後三年變疫變有微甚,故有遲速,當推其天數之淺深也。
白話文:
(天運)分佈過剩,而失去平衡,上層的天氣雖然在主導,這就是布正之化,政權掌握在偏位者手中,還沒有得到正位。天地不協調,就是律呂音調不同,柔幹(太白金星)到達而呂調有聲音響應,剛幹(歲星)未轉移而律管沒有聲音,就是少羽發出鳴響,而大羽沒有聲音。這樣就是天運失序,雖然有變化但不是正常的變化。後三年疫情變化有輕有重,所以有緩有急,應推究天數的深淺變化。
詳其微甚,差有大小大差七分,小差五分,每一分一十五日。大差速至,小差徐徐而至之也。徐至即後三年,至甚即首三年推數差速,即知運遲。當先補心俞心俞在第五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圓利鍼,于口中令温暖,次以手按穴,得其氣動乃呪曰:「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
白話文:
仔細分辨輕重程度,輕重程度有大小之分。大差七分,小差五分,每差一分相當於十五天。大差來得急,小差來得慢。來得慢則三年後纔出現,來得急則第一年便出現。推算出差度較大的,就知道氣血運行較慢。應該優先補養心俞穴。心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處。使用圓形的尖針,在口中使針溫熱,然後用手按壓穴位,感覺到氣血流動時,默唸咒語:「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」
」誦之三徧,先想火光于穴下,然後刺,可同身寸之一寸半,留七呼,得氣至,次進鍼三分,以手彈之,令氣至而下鍼,得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,令受鍼人閉氣三息,而嚥氣也。
白話文:
念誦這段文字三遍,先在穴位下想像有一團火光,然後刺入。可以先刺入身體約一寸到一寸半,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,直到感覺氣的到來。接著再推進針三分,然後用手指彈彈針,讓氣隨著彈動而傳導下去。當感覺到氣的振動後,慢慢拔出針。用手指按住穴位,讓接受針灸的人閉氣三口氣的時間,並順勢吞下氣。
次五日,可刺腎之所入臀之所入,隂谷穴也,在膝内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用圓利鍼,令口中温暖,先以手按穴,廼呪曰:「太微帝君,五氣及眞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」誦之一徧,刺可同身寸之四分,得動氣至而急出之。
白話文:
第五天,可以在腎經和臀部的交會處扎針,名為「陰谷穴」。它的位置在膝蓋內側的輔骨後面,大筋下面,小筋上面。按壓會感覺酸脹,屈膝就可以找到。使用圓頭的鋒利針,讓針在嘴裡溫熱後,先用手按壓穴位,然後唸咒語:「太微帝君,五氣及真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」念一遍後,針刺入穴位四分之一寸深,感覺到有氣血流動後立即拔出。
又有下位地,甲子、辛巳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即地運皆虚,後三年變水癘,即刺法皆如此矣即丙寅、丙子、丙戌、丙申、丙午、丙辰、辛巳、辛亥、辛酉、辛末、辛巳、辛卯,如此上下失守,皆推大小差而刺之。其刺如畢,慎其大喜,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。令靜七日七日後,神氣實,而水疫不傷。
白話文:
另外,生病也有病位在下的情況,即甲子、辛巳日,柔弱的一方不依附於強盛的一方,也叫做失守,也就是地運都虛弱,三年後將會轉為水腫的瘟疫,此時的針灸方法也是如此。即丙寅、丙子、丙戌、丙申、丙午、丙辰、辛巳、辛亥、辛酉、辛末、辛巳、辛卯,如此病位在上下失守,都要推算出大小差值,再針灸。針灸完後,要注意避免過度高興,以免內心生出慾望,如果不小心,就會讓氣血再度散失。要讓病人靜養七天,七天後,神氣充實,水腫的瘟疫就不會傷害到病人了。
,心欲實,令少思思即傷神,居當澄心,而神守中,即道自降,而其氣復上,人亂想勞神,即隂中鬼王,勞神即神疫,苦志心亂,故天人命實,即神和志安,心靜即中也。
白話文:
當心情充實時,就不要多想。過多思考會損傷精神。居住環境應清淨,讓精神守住內心,這樣道法自然就會降臨,氣息也會回到體內。如果胡思亂想、勞神傷身,就會招來陰界的鬼王。勞累過度就會導致神志不清,苦苦執著會讓心神混亂。所以,想要天時人合、生命充實,就要讓精神和意志安定,保持心境平和,這樣才能與道的本質相通。
「假令庚辰,剛柔失守乙得其位,上失其庚,即謂柔失其剛也。雖得其歲,即庚未得其中位也。乙得下位,以治其地,上位庚失其剛干,故中金運不得太過,反受火勝之也。上位失守,下位無合乙未在下,主地孤立也。上無剛干,正之天運虚。乙庚金運,故非相招上下相招,隂陽相合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庚辰年,五行的剛柔不平衡,乙木佔據了本該庚金的位置,上位的庚金失去了自己的位置。這表示柔性克服了剛性,儘管乙木佔據了它的位置,但庚金並沒有處於正確的位置。乙木佔據了下方位置,主導著那片區域,而上位庚金失去剛性,所以中金運勢不能過於旺盛,反而會受到火的剋制。上位失守,下位沒有配合,乙未在下方,預示著土地孤立。上方沒有剛性,代表天運空虛。乙庚金運,所以上下沒有相應的關係,陰陽也無法相合。
司天與運,各得其化。布天未退,中運勝來不以陽年元勝復,支干不合有,上下相錯,謂之失守庚不與乙相對合也。姑洗、林鍾,商音不應也失守即同聲不相應也。姑洗上管,庚辰太商,不如應林鍾下管,乙未少商獨應也。如此則天運化易故四序非常也。三年變大疫金疫又名殺疫。
白話文:
司天與運,各司其職,相互影響。天運尚未退去,中運卻已來臨,但並未順應陽年元氣的復甦,天干地支也並不相合,上下相錯,這就叫做失守。庚金與乙木本應相合,卻沒有相合,就像姑洗、林鍾,商音本應相應,卻不相應一樣。姑洗上管屬庚辰太商,不如林鍾下管屬乙未少商更符合五行相生。因此,天運變化容易,四季也就不正常。三年就會有大疫,金疫又稱為殺疫。
詳其天數,差有微甚大差七分,即氣過一百五日,即甚矣。小差五分,即氣過七十五日,即微矣。微即微,三年至微即徐也。甚即甚,三年至甚即速也。當先補肝俞肝俞在背第九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圓利鍼以口温暖,先以手按穴得動氣,欲下鍼而呪曰:「氣從始清,帝符六丁,左施蒼城,右入黃庭」。
白話文:
根據天數來區分,疼痛程度分為微、甚、大、差七個等級。氣過一百五日,就是「甚」;氣過七十五日,就是「微」。「微」表示疼痛輕微,三年後會逐漸消失。「甚」表示疼痛嚴重,三年後會迅速惡化。
治療時,應先補肝俞穴。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椎下,左右兩側各一寸半。使用圓利鍼灸針,用嘴溫熱後使用。先用手按壓穴位,直到感覺到氣血流動,然後下針,並唸咒語:「氣從始清,帝符六丁,左施蒼城,右入黃庭」
訟之三過,先想青氣於穴下,然後刺之三分得氣而進鍼,鍼入五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,令受鍼人嚥氣。次三日,可刺肺之所行肺之所行,經渠穴也。在手寸口限中,手太隂經也。用圓利鍼於口内温令暖,先以左手按穴而呪曰:「太始上眞,五符帝君,元和氣合,司入其神」。誦之三徧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二呼,動氣至而出其鍼也。
白話文:
在針灸時,先在穴位下方尋找青氣,再刺入三分,得氣後繼續進針。針入五分後,氣至,徐徐出針。用手指按壓穴位,讓患者嚥下氣。
三天後,可以針刺肺經循行的部位,即經渠穴。這個穴位位於手腕寸口處,屬於手太陰經。
使用圓形的鋒利針,在嘴中溫熱。先用左手按壓穴位,並唸咒語:「太始上真,五符帝君,元和氣合,司入其神。」
念誦三遍後,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兩次呼吸,氣至時出針。
刺畢可靜神七日,慎勿大怒,怒必眞氣却散之。又或在下地,甲子乙未失守者,即乙柔干即上,庚獨治之,亦名失守者,即天運孤主之,三年變癘,名曰金癘亦名殺癘,其至待時也,詳其地數之等差,亦推其微甚,可知遲速爾速至共三年,遲即後三年,其至如金疫,刺法同前也。諸位乙庚失守,刺法同即天運各異,金殺丁之災化民病也。
白話文:
同樣是用針刺放血的方法。肝主平穩,所以不要生氣;生氣就會產生陰氣,肝是陽神的表現。陰氣產生就會導致陽氣衰弱。晚上睡覺時安穩精神,不要說負面的話,這樣陽神和魂魄才能集中守住內心。
同刺而却之也。肝欲平,即勿怒怒即隂生,肝爲陽神也。隂生即陽夭。夜卧𫝹安其志,勿誦惡語,即陽神魂守中。
「假令壬午,剛柔失守下得其位,上失其主,即司天布正,木運反虚也。雖交歲而天未遷正,中運勝,及地見丁酉,獨主其運,故行燥勝,天未勢化,是名二虚者已。上壬未遷正,下丁獨然,即雖陽年,虧及不同災亦然。三日肝自病,風化不令,運失其壬,未得其位,天如布退,可得遷正,不假復而正角。
白話文:
假設在壬午年,陽剛之氣和陰柔之氣失去平衡,下部得到它的位置,上部失去它的主宰,那麼掌管天象的星象會呈現錯亂,木氣運行會空虛。
儘管處於壬午交界處,但天象尚未調整為正位,中氣強盛。等到走到地支丁酉年時,丁火獨自主導氣運,因此會出現燥氣旺盛的情況。此時天象尚未轉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二虛」狀態。
壬年尚未調整為正位,丁火獨自發光。即使是陽年,虧損達到不同的程度,災害也會發生。
三天之後,肝臟本身生病,風氣異常,運行失去壬水,尚未得到它的位置。天象如布帳般收縮,可以得到調整為正位,不需要假借外力就能調整回正確的位置。
,上下失守,相招其有期推之天別,又及幾分,天如復位,故得相招者也。差之微甚,各有其數也差七分,計一百五日,即大差之期也。差五分,即七十五日,其下者又微也。律呂二角,失而不和,同音有日上律蕤賓,下呂南呂,上大角不應,下少角應,故二角失而不和也。後壬午遷正之日,即上下角同聲相應。
白話文:
如果上下兩方的律呂失和,則預計何時能重新合拍,就要看它們之間的差距有多大。
如果相差七分,就是一百零五天,這是最長的失和時間。如果相差五分,就是七十五天,時間稍短。
律呂中的兩個角聲,如果失和,就會不同音。比如上方的律蕤賓和下方的呂南呂,上方的角聲不響應,而下方的角聲則響應,這就是兩個角聲失和的原因。
後來壬午年遷正(更改曆法)的那一天,上下的角聲才重新合拍,達到了一致。
,微甚如見,三年大疫微,即至乙酉。甚,即至甲申,甚速微除也。當刺脾之俞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動脉應手,用圓利鍼令口中温暖而刺之,即呪曰:「五精至精,六甲玄靈,帝符元首,大始受眞。」。誦之三徧,先想黃氣於穴下,然後刺之二分,得氣至而次進之,又得動氣次進之,二進各一分,留五呼,即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,令其人不息,三徧而嚥津也。次三日,可刺肝之所出也肝之所出,大敦穴也。
白話文:
病情初現時症狀較輕,但僅在三年後的大疫中稍有緩解,很快又到了乙酉年。病情加重,在甲申年達到極致,之後急劇緩解。
此時應針刺脾俞穴。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椎(即腰椎)下,左右兩側各一寸半。針刺時能觸及動脈,使用圓利鍼,將口中的溫氣對準針尖,並持咒曰:「五精至精,六甲玄靈,帝符元首,大始受眞。」。念誦咒語三遍,先想像黃氣匯聚於穴位下方,然後針刺二分,待出現得氣感後再緩緩刺入,再次出現得氣感後繼續刺入,兩次刺入的深度各為一分。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,然後緩慢拔出。用手指按壓穴位,讓病人屏住呼吸,三次後讓其吞下唾液。
三天後,可針刺肝井穴。肝井穴即大敦穴。
在足大趾端,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之中,足厥隂之井也。用圓利鍼令口中温暖而刺之,即呪曰:「眞靈至玄,大道冥然,五神各位,氣守三田。」。誦之然後可刺,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動氣至而出其鍼。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醉歌樂,其氣復散,又勿飽食,勿食生物歌樂者,即脾神動而氣散也。醉即性亂,飽即食脹,故慎忌之。
白話文:
在腳趾最末端,按壓指甲如韭葉跟三根腳毛中間的地方,是足厥陰經的井穴。用圓潤鋒利的針頭,在口中暖熱後開始扎,同時唸咒語:「真靈至玄,大道冥然,五神各安其位,氣運守身三田。」。誦完咒語才能扎針,針扎入身體一寸三分,停留十次呼吸的時間,讓氣感傳遞到身體,再將針拔出。
扎針後,靜養心神七天,避免過度飲酒作樂,否則氣會散逸。也要避免飽食,不能吃生冷的食物或是唱作淫逸歌曲,這些會讓脾臟的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氣散逸。過度飲酒會擾亂心性,飲食過飽會導致脹氣,因此要特別注意避免這些禁忌。
食生物即傷脾氣也。欲令脾實,氣無滯,飽無乆坐,食無太酸,無食一切生物,宜甘宜淡淡入胃也,宜益府。淡者,土之薄味也,而又次於甘者。無閒坐,無乆卧,故養脾也。又或地下甲子、丁酉失守其位,未得中司,即氣不當位,下不與壬奉合者,亦名失守,非名合德,故柔不附剛天地二甲子,上下不相招,故隂陽有錯,即中運失其歲合之常政也。即地運不合,三年變癘故名木癘,又名風癘,其至有即,亦推其微甚。
,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即諸丁壬上下失守,皆同一法刺之。
白話文:
食用並未經過烹飪的食物會損傷脾氣。想要讓脾氣充實,氣機通暢,在吃飽飯後不要久坐,食物不要吃得太酸,不要食用任何生冷的食物,適合食用甘淡的食物,這樣有益於脾胃。淡味是土的本味,其次纔是甘味。不要久坐,不要久臥,這樣可以養護脾胃。另外,如果地下甲子、丁酉兩日失去原位,未與中宮相遇,則氣機不順,下部不能與壬癸相合,也稱為失守,不能稱為合德,因此柔順的地支不能附著在剛勁的天干上,天地二甲子不能相互感應,導致陰陽錯位,中運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。如果地運不調和,三年後會發生瘟疫,故名為「木癘」,也稱為「風癘」,其嚴重程度因人而異。
「假令戊申,剛柔失守戊與癸合也。天地二甲子,即戊申合癸亥也。下位癸亥至地,其主地正司也。上下位戊申,過丁未,天數未退而復布天,故失守,戊癸不合也。戊癸雖火運,陽年不太過也戊未正司,癸下獨治,故非太過,反受水勝之也。上失其剛柔,地獨主,其氣不正,故有邪干水運失守於上,中下運有虧也。
白話文:
假設遇到戊申年,剛柔失衡,是因為戊與癸結合的緣故。天地之間兩個甲子,即戊申與癸亥相合。下方癸亥年屬地,其主正掌管土地。上方戊申年超過丁未年,天數沒有消退反而重新分佈在天空中,所以失去平衡,戊癸也不相合。
戊癸雖然屬火運,但在陽年也不會太過。戊未年屬地正,癸亥年獨自掌管,所以不是太過,反而會受到水運的剋制。上方的天數失去剛柔之氣,下方只由地主掌,氣息不順,所以有邪氣入侵,導致水運失衡於上方,而中下方的運勢也受到損害。
故天虚而地猶主之,中見火運,水來犯之,故曰邪干。迭移其位,差有淺深天數過差,亦有多少,却得奉合合要在日數也。欲至將合,音律先同中火運徵也。上下二律呂,上窮太少,二徵合音同。如此天運失時,三年之中,火疫至矣速至庚戌也,徐徐至辛亥所作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當天空出現虛弱的現象時,大地反而成為主導因素。如果此時出現火運,就會引發水運的侵犯,也就是所謂的邪氣入侵。邪氣的位置不斷變動,嚴重程度也會有所不同。天運的偏差程度會影響事態的輕重緩急,但最終仍要根據具體的時間而定。當邪氣即將與正氣會合時,音律會首先產生變化,這便是火運徵兆的表現。上下兩個律呂會發生變化,上方的太少音會消失,兩個徵音會合而為一。如果天運出現偏差,那麼三年之內,火災和瘟疫就會爆發。蔓延迅速的會發生在庚戌年,蔓延緩慢的會發生在辛亥年。
,當刺肺之俞肺俞在背第三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動脉應手,用圓利鍼令口中温暖,先以手按穴,乃刺之,呪曰:「眞邪用摶,氣灌元神,帝符反本,位合其親。」誦之三徧,刺之二分,候氣欲至,想白氣於穴下,刺進一分,得氣至而徐徐出其鍼,以手捫之於其穴也,然可立愈也。
白話文:
當針刺肺俞穴時,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脊椎下方,左右各一寸半處,動脈跳動感明顯。使用圓而鋒利的針,使針口溫熱。先用手按壓穴位,然後針刺。一邊針刺一邊唸咒語:「真邪一起調和,氣息灌入元神,帝符使氣息返回本來之處,與身體的部位相合。」念誦三遍,針刺入兩分深。感覺氣息將至時,想像有一道白氣在穴位下方。針再刺入一分,氣息到達時,慢慢拔出針。用手按壓針孔處,即可見效。
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悲傷也,悲傷即肺動,而眞氣復散也凡喜、怒、悲、樂、恐,皆不可過矣。此五者皆可動天亂眞神也。故聖人忘緣滅動𫝹,可存神也。故神能主形,神在形全,可以身安,道常長存也。人欲實肺者,要在息氣也無太喘息,慎勿多言語、及呼吸、多氣喘、及言語多、及飲冷、形寒、食減多,大忌悲傷、喜怒,冷傷其肺神也。
白話文:
針灸治療完成後,七天內要保持精神安靜,不要過度悲傷,因為悲傷會導致肺部氣血運行不暢,真氣容易再次散失。凡是喜、怒、悲、樂、恐,都要避免過度,這些情緒都會影響真神,導致身體失調。因此,聖人主張忘掉塵緣,消除煩惱,才能養神。神統領身體,神存則形體健全,身安則道能長存。想要增強肺氣的人,要注意呼吸平穩,不要喘得太急,避免過多說話、呼吸急促、氣喘、飲用冷飲、形體怕冷、飲食過少或過多。最重要的是避免過度悲傷、喜怒,這些情緒會損傷肺神。
又或地下,甲子、癸亥失守者,即柔失守位也,即上失其剛也,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,即運與地虚,後三年變癘,即名火癘與火疫同也。即法刺一體,即諸戊諸癸上下同一體。是故立地五年,以明失守,以濕法刺,於是疫之與癘,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,窮歸一體也,即刺疫法,只有五法,即總其諸位失守,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此即五疫癘歸天地,不相和之,氣化爲疫癘,大傷人之命也。故達天元,可通法刺,復濟生民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五種瘟疫來襲時,都能相互感染,無論男女老少,症狀類似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該如何避免相互傳染?已經感染的人,該如何避免再傳染給別人?」
歧伯曰:「不相染者,正氣存内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氣,天牝從來,復得其往邪毒之氣,在於𣳘汗,反下取之,其氣入於中,毒氣至腦中,流注諸經之中,令人染病矣。如人嚏得此氣入鼻至腦中,欲嚏出,令勿投鼻中,令嚏之即出爾,如此即不相染也。氣出於腦,即不邪干從鼻而入腦,欲干復出,即無相染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不被感染,是因為正氣保存在體內,邪氣不能侵犯,避開毒氣,從天門(頭頂)進入體內,如果再把病邪之毒氣,用鼻子吸入體內,毒氣進入體內,直達腦部,流入全身經絡之中,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。就像人們打噴嚏時,毒氣從頭頂進入鼻腔,再進入腦部,想打噴嚏出來,要防止毒氣進入鼻腔,讓噴嚏順利打出。這樣就不會被感染了。毒氣從腦部排出後,邪氣就不能從鼻部進入腦部了,即使邪氣想進犯也會被再次排出,這樣就不會被感染了。
氣出於腦,即室先想心如日即正氣存中而神守其本,即邪疫之氣不犯之。欲將入於疫室,先想青氣自肝而出,左行於東,化作林木如春柏之蒼翠。次想白氣自肺而出,右行於西,化作戈甲如劍戟之明白利刃。次想赤氣自心而出,南行於上,化作焰明如赫赫之炎燥。次想黑氣自腎而出,北行於下,化作水如波浪之黑色。
白話文:
氣源於大腦,進入室內之前,首先想像心臟就像太陽散發正氣,守護著身體的本源,那麼邪惡的疫氣就不會侵入。
當你準備進入疫區時,首先想像青色的氣息從肝臟流出,向東移動,化為鬱鬱蔥蔥的春天的柏樹。接下來,想像白色的氣息從肺部流出,向西移動,化為鋒利如劍戟的白盔甲。再想象紅色的氣息從心臟流出,向南向上移動,化為炎炎烈焰。最後,想像黑色的氣息從腎臟流出,向北向下移動,化為波浪翻滾的黑色海水。
次想黃氣自脾而出,存於中央,化作土如天地之黃色。五氣護身之畢,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,後可入於疫室即正氣存中,而邪疫不干。又一法,於春分之日,日未出而吐之用逺志去心,以水煎之,飲二盞,吐之,不疫者也。又一法,於雨水日後,三浴以藥𣳘汗注汗出臭者,無疫也。
白話文:
再想想像黃色的氣體從脾臟產生,存在於人體中央,化作土黃色,就像天地一樣。等到五臟之氣全部護著自身,就想像頭頂上像北斗星一樣閃耀,然後就可以進入疫區了,因為體內已經充滿了正氣,邪惡的疫氣無法入侵。
另一種方法:在春分那天,太陽還沒出來時,吐出用遠志去除過心核後,用清水煮的汁液。喝兩碗,然後吐出來。不感染瘟疫的人就會這麼做。
還有一種方法:在雨水那天之後,用藥水洗澡三次,讓汗流出來,汗水發臭的人,就不會感染瘟疫。
又一法,小金丹方:辰砂二兩,水磨,雄黃一兩,葉子雌黃一兩,紫金半兩粉作末,令細之。同入合中,外固,了地一尺,築地實,不用爐,不須藥製,用火二十斤煆之也,七日終常令火及二十斤。候冷七日取,次日出合子,埋藥地中七日亦須吉地者佳也。取出,順日研之三日,煉白沙蜜爲丸,如梧桐子大,每日望東,吸日華氣一口,冰水下一丸,和氣嚥之,服十粒,無疫干也。」
黃帝問曰:「人虚即神游失守位,使鬼神外干,是致夭亡,何以全眞?願聞刺法。」
白話文:
還有一種方法,叫做「小金丹方」:
- 硃砂:二兩,研磨成粉
- 雄黃:一兩
- 雄黃:半兩,研磨成粉
將以上材料混合放入容器中,密封好,埋在地下約一尺深。不需要使用爐子或藥材,只需要用火燒,用量約 20 斤,連續燒七天,每天用量 20 斤。等七天後,藥物冷卻後取出。再過一天,取出容器,將藥物埋在地下七天,最好選擇一個吉利的地方。取出來後,在陽光充足的日子研磨三天。將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天面向東方,吸一口太陽的精氣,再服用一丸藥,用冰水送服,緩緩吞嚥。服用十粒,就能避免瘟疫的侵襲。
歧伯稽首再拜曰:「昭乎哉問!謂神移失守,雖在其體,然不致死,或有邪干,故令夭壽邪未干而不病,邪欲干而有卒亡也。只如厥隂失守,天以虚,人氣肝虚,感天重虚,即魂游於上肝虚天虚,又欲出汗於肝而三虚。散神游上位,左無英君,下即神光不聚,而白尸鬼至,令人卒亡者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跪拜再拜說:「您好有見識的問題!所謂的『神移失守』,是指神魂離開自己的崗位,雖然還在身體裡,但不會導致死亡。但如果受到邪氣的侵擾,就會導致早夭。沒有邪氣侵擾也不會得病,但一旦邪氣想要侵擾,就會突然死亡。例如,厥陰失守,導致天虛氣虛,肝氣虛弱,受天虛的影響加重,魂魄就會遊離在上方。肝虛天虛,肝臟又要出汗,導致三虛。精神魂魄遊離在上方,左邊沒有君主來統領,下面神光*無法聚攏,白屍鬼就會到來,導致人突然死亡。
,邪干厥大氣,身温猶可刺之目中神彩有,四肢雖冷,心腹尚温,如口中無涎,舌卵不縮者,非感厥也,即名尸厥,故可救之復蘇。刺其足少陽之所過足少陽之所過,邱墟穴也,在足外踝下,如前陷者中,去臨泣同身寸之五寸,足少陽之原也。用毫鍼於人,近體煖鍼至温,以左手按穴,呪曰:「太上元君,常居其左,制之三魂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昏迷不醒,但身體温度尚可,眼睛還有些神采,四肢雖然冰冷,但腹部仍然溫暖,口裡沒有唾液,舌頭光滑不縮,這就不是中風,而是假死,可以救治。在腳的外踝下方,有一個叫做邱墟的穴位,是足少陽經絡的原穴,可以用毫針刺入穴位,先用火烤熱針,然後用左手按住穴位,口中唸咒:“太上元君,常居其左,制之三魂。”
」。誦之三徧,次呼三魂名:爽靈、胎光、幽精,誦之三徧。次想青龍於穴下,刺之可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可徐徐出鍼,親令人按氣於口中,腹中鳴者可治之。次刺肝之俞在背第九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毫鍼著身温之,左手按穴,呪曰:「太微帝君,元英制魂,眞元及本,令入青雲。」。
白話文:
反覆誦念三遍,然後呼喚三魂之名:爽靈、胎光、幽精,誦念三遍。接著想像青龍在穴位下方,針刺時插入人體三分之一寸,停針三口氣,然後緩緩出針。讓患者自己按壓氣在口中,腹部有鳴響者可以治療。接著針刺肝俞穴,位於背部第九椎下,左右各一寸半。使用毫針輕輕肌膚溫熱,左手按壓穴位,咒語曰:「太微帝君,元英制魂,真元及本,令入青雲。」
又呼三魂,各如前三徧,刺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次進二分,留三呼,復取鍼至三分,留一呼,徐徐出,即氣及而復活。人病心虚,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,感而三虚又或汗出於心,即致神魂逆於上,入泥丸。遇火不及,黑尸鬼犯之,令人暴亡不出一時,可救之,四肢冷氣,雖閉絕,不變色、舌卵如不縮者可救,目中神彩不變者,可刺之也。可刺手少陽之所過手少陽之所過,陽池穴也,在手表腕上陷者中,手少陽之原也。
白話文:
此外,再呼三魂,各如前三遍,針刺入身寸三分,停留三次呼吸,再深入二分,停留三次呼吸,最後取針至三分,停留一次呼吸,然後緩緩拔出,如此則氣息會恢復,人會甦醒。
如果人患上心虛之症,又遇君相二火(太陽和少陽)在天上的守衛工作失守,導致心神空虛,有時心臟會出汗,便會使神魂逆行而上,進入泥丸宮。如果火氣不足,造成黑屍鬼入侵,會令人突然暴亡,且在短時間內死亡。但如果四肢還有冷氣,雖然氣息微弱,但臉色不變、舌頭沒有縮小,眼睛仍有神采,則還有救。可以用針刺手少陽經經過的部位,也就是「陽池穴」,位於手背腕上凹陷處,是手少陽經的原穴。
用毫鍼,人身温煖,以手按穴,呪曰:「太一帝君,泥丸總神,丹無黑氣,來復其眞。」。誦之三徧,想赤鳳於穴下,刺入二分,留七呼,次進一分,留三呼,復退,留一呼,徐徐手捫其穴,即令復活也。復刺心俞在背第五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毫鍼著身温煖,以手按穴,呪曰:「丹房守靈,五帝上青,陽和布體,來復黃庭。」。
白話文:
使用毫針時,病人感到身體溫熱,用手指按壓穴位,口中念誦咒語:「太一帝君,泥丸統攝精神,丹田沒有黑氣,恢復本來的真氣。」咒語念誦三遍,想象有隻赤鳳在穴位下方,針刺進入二分深,停留七個呼吸,然後再深入一分,停留三個呼吸,再往回退出,停留一個呼吸,輕輕用手撫摸穴位,病人就能逐漸甦醒。再刺心俞穴,在背部第五椎下,左右各一寸半,用毫針接觸身體使病人感到溫暖,用手指按壓穴位,口中念誦咒語:「丹田守護靈魂,五帝身處東方,陽氣遍佈全身,恢復黃庭中的元氣。」
誦之三徧,刺之可同身寸之七分,留一分,次進一分,留一呼,退至二分,留一呼,徐徐而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人脾病,又遇太隂司天失守,感而三虚重虚而汗出於脾,因而三虚,智意二神,游於上位,故曰失守。又遇土不及,青尸鬼邪犯之於人,令人暴亡不出一時可救之也。
白話文:
唸誦咒語三遍,然後針刺病人,針刺深度可以達到病人身體一寸的七分之一,留下八分之一的深度,然後再進針一分,接著吸一口氣,再退針二分,接著再吸一口氣,最後緩緩拔出針具,並用手按壓針孔。脾臟有病的人,如果遇到主司脾臟的太陰經受傷,就會導致虛弱加重,從脾臟排出汗液,並且智力和思考功能受損,所以說「失守」。如果還遇上「土不及」的狀況,也就是脾胃虛弱,就會被青屍鬼魅邪氣侵犯,導致人突然死亡,無法救治。
四肢冷而身温脣温者,可活之矣!口中無涎,即名尸厥。可刺足陽明之所過足陽明之所過,衝陽穴也,在足跗上骨閒動脉,去陷谷三寸,足陽明之原也。用毫鍼著人身温煖,以手按穴,呪曰:「常在魂庭,始清太寧,元和布氣,六甲及眞。」。誦之三徧,先想黃庭於穴下,刺入三分,留三呼,次進二分,留一呼,徐徐退而以手捫之者也。
白話文:
四肢冰冷而身體溫暖、嘴脣溫熱的人,還有救!口中沒有口水,這叫做屍厥。可以針灸足陽明經氣所經過的衝陽穴,這個穴位在腳背上骨頭之間的動脈處,距離陷谷穴三寸,是足陽明經的原穴。
使用毫針,刺入人體溫暖的地方,用手按壓穴位,念誦:「常在魂庭,始清太寧,元和布氣,六甲及真。」。默唸三次,先想像黃庭在穴位下方,針刺入三分,停留三呼的時間,再進針二分,停留一呼的時間,慢慢拔出針,並用手按壓穴位。
,復刺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毫鍼,以手按之呪曰:「太始乾位,總統坤元,黃庭眞氣,來復游全。」。誦之三徧,刺之三分,留二呼,進至五分,動氣至,徐徐出鍼。人肺病,遇陽明司天失守,感而三虚人虚天虚,又汗出於肺,因而三虚,即魂游於上,故曰失守之也。
白話文:
再次針刺後背第十一椎下的脾俞穴,左右各一寸半,使用毫針,用手按壓穴位,默唸咒語:「太始乾位,總統坤元,黃庭真氣,來復遊全。」。
默唸三遍,針刺三分深,留針兩次呼吸的時間,然後慢慢增加到五分深,動氣感應到後,緩慢取出鍼。人體得肺病,是因陽明司天失守,感應後導致三虛:人虛、天虛。同時肺部出汗,也導致三虛。致使魂魄飄遊於上,所以稱為失守。
,又遇金不及,有赤尸鬼干人,令人暴亡不出一時可救之,雖無氣、手足冷者,心腹温、鼻微温、目中神彩不轉、口中無涎、舌卵不縮者,皆可刺活也。可刺手陽明之所過手陽明之所過,合谷穴也,在手大指、次指閒,手陽明之原也。用毫鍼著人體温煖,先以手按穴呪曰:「青氣眞全,帝符日元,七魄歸右,𫝆復本田。
白話文:
再次碰到金氣不足的情況,有赤屍鬼擾害人體,致使人突然暴亡,在短時間內無法救活,即使沒有呼吸、手腳冰冷,但如果心腹溫暖、鼻子微暖、眼神有光澤不渙散、口裡沒有唾液、舌頭不蜷縮,都還有辦法針刺搶救。可以用毫針紮在人體溫暖的地方,先用手按住穴位,唸咒曰:「青氣充盈完整,帝符日元,七魄歸位,魂魄復歸本位。」
」。誦之三徧,想白氣於穴下,刺入三分,留三呼,次進鍼至五分,留三呼,復退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,復活也。復刺肺俞o肺俞在背第三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毫鍼著體温煖,先以手按穴,呪曰:「左元眞人,六合氣賓,天符帝力,來復其司。」。誦之三徧,鍼入一寸半,留三呼,次進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
白話文:
誦讀咒語三遍,想像白氣聚集到穴位下方,針刺入三分,停三口氣的時間,再將針插入至五分,停三口氣的時間,再將針退出一分,停一口氣的時間,緩緩拔出針,用手觸摸穴位,會感覺復活。
再次針刺肺俞穴: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椎下方,兩側各一寸半。用毫針刺入皮膚溫暖,先用手按壓穴位,唸咒語:「左元真人,六合氣賓,天符帝力,來復其司。」誦讀三遍,針刺入一寸半,停三口氣的時間,再將針深入二分,停一口氣的時間,緩緩拔出針,用手觸摸穴位。
人腎病,又遇太陽司天失守,感而三虚人虚天虚,又感出汗於腎,感而三虚,即腎神退游於黃庭,雖不離體,神光不聚,故失守也。又遇水運不及之年,有黃尸鬼干犯人正氣,吸人神魂,致暴亡氣絕、四肢厥冷、心腹微温、眼色不易、脣口及舌不變、口中無涎,即可救也。
白話文:
當人患有腎病,又碰上太陽主宰的天空失去保護,受到感應而出現三重虛弱:人虛、天虛、腎虛。加上汗液從腎臟流出,再次受到感應而出現三重虛弱,導致腎神退縮到黃庭穴位中,雖然並沒有離開身體,但神光不再聚合,所以失去防護能力。
如果再遇上水運供應不濟的年份,有黃色屍體的鬼怪侵犯人體的正氣,吸取人的神魂,導致快速死亡、四肢冰冷、心腹部位微溫、眼神不易察覺、嘴脣和舌頭沒有變化、口中沒有唾液,仍然是可以救治的。
,可刺足太陽之所過足太陽之所過,京骨穴也,在足外側大骨下,赤白肉際陷者中,是足太陽之原也。用毫鍼著人身温煖,以手按穴,呪曰:「元陽育嬰,五老及眞,泥丸玄華,補精長存。」。想黑氣於穴下,刺入一分半,留三呼,乃進至三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
白話文:
可以針刺足太陽經經過的位置。足太陽經經過的穴位叫「京骨穴」,位於足部外側大骨下方,肌肉交界處凹陷的地方。這是足太陽經的源頭。
用細小的毫針刺入人體溫暖處,用手按住穴位,念誦咒語:「元陽育嬰,五老及真,泥丸玄華,補精長存。」
想像黑色的氣在穴位下方,針刺入一寸半,停留三呼的時間,然後再刺入三分,停留一呼的時間,緩慢拔出針,用手按住穴位。
在背第十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毫鍼,先以手按穴,呪曰:「天玄日晶,太和昆靈,眞元内守,持入始清。」。誦之三徧,刺之三分,留三呼,次又進五分,留三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。」
白話文:
在第10節椎骨往下,兩側各一寸半處,使用毫針。先用手按住穴位,唸咒語說:「天玄的太陽之精,太和的昆侖之靈,真正的元氣守住,運針進而開始清涼。」念誦三遍後,刺入三分,留針三呼的時間。接著再刺入五分,留針三呼的時間。慢慢拔出針,用手按住穴位。
黃帝問曰:「十二藏之相,使神失位,使神彩之不圓,恐邪干犯,治之可刺,願聞其要五神失守,以明刺法,又言十二神之妙用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十二臟腑的藏象,如果發生神氣失守,導致精神無法圓滿,恐怕會受到邪氣的侵犯,用針刺的方法治療,可以解決嗎?希望聽到主要的方法,瞭解五神失守的情況,並明白針刺的原理,更深入地探討十二神的妙用。」
歧伯稽首再拜曰:「悉乎哉!問至理,道眞宗,此非聖帝,焉究斯源,是謂氣神合道,契符上天人氣動合司天,神氣相合,由乎盛衰也。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任治於物,故爲君主之官。故心從形有神,託心斯存,是故心者,神之舍也,即眞心失守,虚而神不守位,即妄游諸室,五神不安,而乃令虚也。
白話文:
歧伯深深行禮說:您問得真準確啊!探討事物的本質,追溯事物的真實來源。這不是聖人、真主才能探究的嗎?所謂氣神合道就是人體的氣與神符合自然界的道,與上天契合。人體的氣動合乎司天(指掌管自然規律的神靈),神氣相合,這取決於氣神的盛衰。心臟是君主之官,神明從心臟中產生並主宰萬物,所以心臟是君主之官。所以心有形體,神有精神,神託付給心臟,所以心臟是神的居所。如果人的真心失守,虛弱下去,神就無法守住自己的位置,就會隨意遊蕩於身體各個部位,五臟神不寧,從而導致虛弱。
,可刺手少隂之源手少隂之源者,兌骨穴也,此是眞心之源,在掌後兌骨之端,陷者中,一名中都。用長鍼口中温煖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,復蘇也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位髙爲君,故官爲相傅,主行滎衞,故治節由之,喘息而自。
白話文:
可以針刺手少陰經的原穴。手少陰經的原穴是兌骨穴,它是心臟的原穴,位於手掌後方兌骨的末端凹陷處,又名中都穴。使用長針,嘴中溫暖針身,刺入皮膚三分深,留針三口氣的時間。然後再深入一分,留針一口氣的時間。慢慢拔出針,用手按壓穴位,就能讓它恢復原來的樣子。肺臟是相輔相成的官,氣血運行調和的指令發號於此。肺位居高位,有君主的職責,所以有相傅之官,主管氣血的運行,所以氣血的調和由它負責。喘氣時肺會自行調節呼吸。
然有多語失節、飲冷、形寒、悲愴,是以肺神不守位,即虚也。可刺手太隂之源肺之源出於太淵,在掌後大筋一寸五分閒,陷者中,手太隂之所過。用長鍼以口中温煖,以手按穴,刺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穴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勇而能斷,故曰將軍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言語失當、喝冷水、身體寒冷、悲傷憂鬱等情況,這是因為肺神沒有守住它的位置,也就是虛弱了。
可以針刺手太陰經的穴位「太淵」,這是肺經的源頭,位於手掌後面大筋旁一寸五分,陷下去的地方,是手太陰經經過的地方。
使用長針,在口中溫熱後,用手指按住穴位,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停留三口氣的時間,等到氣動了就慢慢拔出針,用手指撫摸穴位。
肝臟是將軍的器官,謀劃和決定都由它負責,所以稱之為將軍。
潛發未萌,故曰謀慮出焉。怒而氣上,遇氣交不前,因而神失守,神光不聚,可用前法刺之,全神守者也。可刺足厥隂之源足厥隂之源,太衝穴也,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,陷者中,乃肝脉所過,爲源。用長鍼便於口中,先温鍼,以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二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也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剛正果決,故官爲中正,直而不疑,故決斷出焉。
白話文:
當情緒尚未顯露,因此說謀劃來自於此。生氣時氣上升,遇上其他氣的阻擋無法前進,神志因而失守,神光不能集中,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針灸,讓心神保持守持。可以針灸足厥陰經的原穴——足厥陰之源,也就是太衝穴,位置在足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方二寸,凹陷處,這是肝經經過的地方,為原穴。使用細長針,放入口中含著,先將針加熱,用手按住穴位,針刺入三分深的程度,停留三呼的時間,再進二分深,停留二呼的時間,緩慢取出針,用手按揉穴位。膽經是一個負責決斷的官,剛正果決,所以稱為「中正之官」,正直而無疑慮,所以能做出決斷。
交動而卒怒,怒而不息,氣上而不守位,使人中正不利,欲成膈噎,神光不聚,未有邪干,先可以刺之者也。可刺足少陽之源足少陽之源,邱墟穴也,在足外踝下,如前陷者中,去臨泣穴五寸,足少陽之所過也。用長鍼於口内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進至五分,留二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也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。
白話文:
如果情緒激動而突然發怒,如果生氣不能停止,導致氣往上衝而不留在原本的位置,就會讓人精神不振,不利於健康,恐會形成膈肌痙攣,導致呼吸困難,神氣散亂,在沒有外邪侵襲之前,就可以先用針灸治療。可以針刺足少陽經的原穴「邱墟穴」,位於足外踝下方,如同前方陷落處之中間,距臨泣穴五寸,是足少陽經經過的地方。使用長針,從口內溫熱針尖,先用左手按住穴位,針刺進度可以先至三分之一身寸,停留三呼,再進至五分,停留兩呼,然後慢慢拔出針頭,並用手按住穴位。膻中穴是臣使的官穴。
喜樂出焉膻中者,在胸兩乳閒,爲氣海,手厥隂心包絡之所居,此作相火位,故言臣使。主其喜樂中及驚喜怒思恐,即神失守位,使人如失志恍恍然,神光不聚,邪來干之,可用刺法治之,正神和也。可刺心包絡所流勞宮穴也,在手掌中央動脉,手心主之所流也。用長鍼於口中温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二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
白話文:
喜悅的情緒出自膻中穴,位於胸部兩乳之間,是氣海所在,手厥陰心包絡經的所居之處。這裡是相火所在的位置,因此稱為「臣使」。喜悅的情緒在胸中發出,以及驚喜、發怒、思考、恐懼等情緒,都會導致精神失守,使人神情恍惚,精神無法集中,邪氣由此侵入。可以使用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,使精神得到安寧。
可以針刺心包絡經的勞宮穴,位於手掌中央的動脈處,是手心主經的流注點。使用較長的針,在口中溫熱後進行針刺。先用左手按壓穴位,針刺深度為身體一寸的三分之一,停留兩次呼吸的時間,然後緩慢拔出針,最後用手按壓穴位。
脾爲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中出焉謂之智,智周萬事皆從意智也,故知周出焉。意有所著,欲𫝹生他想勞意不已,智有所存,神游失守,則神元不聚,可預治之者也。可刺脾之源脾之源在足内側核骨下陷者中,是足太隂之所過,爲源。用長鍼於口内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五呼,進至三分,留五呼,即可徐徐而退鍼,以手捫之。胃爲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包容五穀,是謂倉廩之官,勞養四傍,故云五味出焉。
白話文:
脾臟就像朝廷裡的諫議,負責上達下情和提供建議。當心有所念時,稱為意;意念發展出來就稱為智。智能通曉萬事,都源自於意念,所以說心有所念才能發展出智慧。
如果意念有所執著,就會產生雜念和煩惱,導致思緒不寧;如果智慧有所拘泥,就會神思恍惚,無法守住本心,導致精神渙散。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進行預防性的治療。
可以針灸脾臟的源頭,脾臟的源頭位於足內側,在覈骨下方的凹陷處,這裡是足太陰經的循行經過之地,是脾臟的源頭。用長針從口腔內溫熱針灸,先用左手按壓穴位,針入三分後停留五個呼吸,再推進三分後停留五個呼吸,然後緩緩退出針頭,並用手按壓。
胃臟就像倉庫,負責儲藏和消化食物。各種食物進入胃中後被消化吸收,所以胃被稱為倉廩之官。胃氣充盛,可以滋養周圍的臟腑,因此說各種食物都來自於胃。
飲食飽甚、汗出、食飽房室,即氣流滯注,神游失守,邪干未至,可以預治全眞。可刺胃之源胃之源,衝陽穴也,在足跗上如同身寸之五分,骨閒動脉上,去陷骨穴五寸,是足陽明之所過。用長鍼於口中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三呼,進至二分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。
白話文:
吃得太飽、出汗過多、飯後行房,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神志不守,邪氣侵入。在邪氣入侵之前,可以預先治療。
可以用針刺足陽明胃經的源頭——衝陽穴。此穴位於足背上,約為身寸五分,在骨間動脈上,距離陷谷穴五寸。
使用較長的針頭,從口中溫針。先用左手按住穴位,然後針刺入三釐米,停留三呼息。再輕輕刺入二釐米,緩緩取出針頭,並用手按住穴位。
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傳道爲傳不潔之道,變化謂變化物之形,故云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男子有反之過,故失守位,邪非干之,以刺法刺之,即令反,却蘇也。可刺大腸之源大腸之源,合谷穴也,在手大指、次指曲骨閒,手陽明之所過也。用長鍼口中温鍼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至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之也。
白話文:
大腸,是傳送糟粕的器官,可以將食物轉化排出。傳道指的是傳送不潔的東西,變化指的是改變物體的形態。所以說大腸是傳導糟粕、變化糟粕形態的器官。
男人有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,就會導致大腸失守,邪氣就會侵犯。這時可以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,就是讓大腸恢復正常的機能,重新甦醒過來。
可以刺大腸的原穴(合谷穴)。合谷穴在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關節之間,屬於手陽明經脈的範圍。
用長針刺入合谷穴,深度三分,留針三口氣的時間;然後再進針二分,留針一口氣的時間;最後慢慢將針拔出。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承奉胃司,受盛糟粕,受元復化,傳入大腸,故云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受而有異,非合不合,神失守,可刺全眞者。可刺小腸之源小腸之源,腕骨穴也,在手外側,腕前起骨下陷者中,手太陽之所過也。用長鍼於口中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次以手捫其穴也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強於作用,故曰作強。
白話文:
小腸,是儲存和吸收食物的器官,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,並將其輸送到大腸。因此,小腸被稱為「受盛之官」,也是食物消化的場所。
小腸的功能不同於其他器官,如果神志失守,就會出現異常。此時,可以針灸小腸的原穴「腕骨穴」。
腕骨穴位於手腕外側,手腕前部凸起的骨頭下方凹陷處,屬於手太陽經的穴位。取穴時,用長針從口中溫熱,左手按壓穴位,然後刺入三分,留針三呼息,再進針兩分,留針一呼息,緩慢出針。針灸後,用手按揉該穴位。
腎臟,是強壯的器官,負責各種運動和技巧。因為腎臟功能強健,所以稱為「作強」。
造化形容,故曰伎巧。在女則當伎巧,在男正曰作強。人強作過失,動合於三元八正之日,故神失守位也。故預刺而全眞者也。刺其腎之源腎之源出於大谿,在足内踝下,跟骨之前陷者中,足少隂之所過,爲源。用長鍼於口中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一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引道隂陽,開通閉塞,故官司決瀆,水道出焉。
白話文:
大自然的變化奇妙無比,所以叫做技巧。對於女性來說,應該要懂得技巧,對於男性來說,則應該要以強健為本。如果人過於強健而做出過失,又碰上三元八正的日子,就會導致精氣神失去平衡。所以要提前用針灸來預防,才能保持身體健康。
針灸腎臟的源頭,位於足內踝下方、跟骨前方的凹陷處,也就是足少陰經經過的地方。使用長針,先在口中溫熱針灸,然後用左手按住穴位,刺入三分,停留一呼的時間,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呼的時間,然後慢慢地抽出針,最後用手檢查穴位是否正確。
三焦是人體的決瀆之官,負責調節水液代謝,引導陰陽之氣,開通閉塞。所以三焦就像一個決口,負責排泄水液。
決瀆者,如四瀆入大海,不離其水。百川入海,只江河淮濟入海,不變其道,故曰四瀆也。三焦決瀆,即精與水道不相合也,故曰三焦者上中下,上焦者主内而不出,或非内而即内,故不守。中焦者主腐熟水穀,或情動於中,人或非動而動,是謂孤動者,神失守位。下焦者主出而不内,或當出而不出者,故曰神失守位。
白話文:
決瀆:就像長江、黃河等大河匯入大海,它們的水流不會離開大海。百川匯入大海,其中只有江、河、淮、濟四條河流入海後,其水勢不會改變,因此稱為四瀆。
三焦決瀆,是指精氣和水液的運作不相協調。三焦分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:
- 上焦:主掌內部的活動,不向外顯現。但有時它會出現異常,導致神志不安。
- 中焦:主掌消化食物,但如果情緒激動,或在沒有激動的情況下出現激動,則表示神失守位。
- 下焦:主掌排泄。當人應該排泄時卻排不出來,也表示神失守位。
,刺三焦之源三焦之源,陽池穴也,在手表腕上陷者中,手少陽脉之所過也。用長鍼於口内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三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也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精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府,故曰都官,居下内空,故藏津液。若得氣海之氣施化,則溲便注𣳘。
白話文:
刺三焦之源,三焦之源就是陽池穴。它位於手腕上方的凹陷處,是手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。
使用長針在口中溫熱,然後用左手按住穴位。針刺深度可以達到三分,停留三口氣的時間。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口氣的時間。然後慢慢拔出針頭,用手撫摸穴位。
膀胱是負責儲藏津液的器官,就像一個貯藏都城。因為位於下腹部,所以可以儲藏津液。如果氣海之氣能施化到膀胱,那麼小便和大便就會排出。
海之不足,則閟隱不通,故曰氣化則能出矣。人若滯便,而合氣注膀胱,故精𣳘氣動,水道不宣通,故神失守位,即可以刺法全眞者,方知此法大妙也。刺膀胱之源膀胱之源,京骨穴也,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,陷者中,足太陽之所過。用長鍼於口中温鍼,先以左手按穴,刺可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三呼,徐徐而出鍼,以手捫其穴也。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失則災害至,故不得相失。
白話文:
海水不足時,就會封閉不通,所以說氣化作用能讓海水流出。人體如果發生便祕,氣血就會聚集在膀胱,因此精氣會活動受阻,水液代謝不暢通,導致精神失守。此時,如果使用針灸療法,就能完全恢復真元。而針灸膀胱的原穴,就是京骨穴。京骨穴位於足外側,大骨下方,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,是足太陽經的循行部位。使用長針,在口中溫一下,左手按住穴位,針刺入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,再針刺入兩分,留針三次呼吸,然後慢慢拔出針,用手撫摸穴位。所有的十二條經脈,都不能失調。如果失調,就會招致災害,所以不能失調。
失之,則神光不聚,故有邪干犯之,即害天命,宜先刺以全眞也。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眞之㫔,亦法有修眞之道,非治疾也,故要修養和神也神爲主養之宗,故作先也。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内三寶即神氣精,一失其位,三者皆傷,三者同守,故曰元和也,然即神守而雖不去,亦全眞神如去即死矣!然在其體身中而未去者,亦非守位而全眞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神光散失,則會受到邪氣侵犯,損害生命,所以應該先通過針灸來保全元氣。因此,針灸方法包含了保全精神和養生的原則,也是修養真氣之道,不只用於治療疾病,更在於養神和神。神是養生的根本,所以針灸先要保全神。道的珍貴在於恆久存在,補充神氣以固本培元,精氣就不會散失,神氣也不分守,內在的精、氣、神稱為三寶。一旦失去位置,三者都會受損。三者相互守護,故稱之為元和。然而,即使神氣不散,也未必能保全元氣,如果神氣離去,人就會死亡。但如果神氣依然存在於體內,也不代表它穩固在正確位置且元氣充足。
人神不守,非達至眞神不守即光明不足,故要守眞而聚神光,而可以修眞,眞勿令𣳘,人爲知道。至眞之要,在乎天玄人在母腹,先通天玄之息,是謂玄牝,名曰谷神之門,一名神顗,一名上部之地戸,一名人中之岳,一名胎息之門,一名通天之要。人能忘嗜欲,定喜怒,又所動隨天玄牝之息,絕其想𫝹,如在母腹中之時,命曰返天息而歸命,迴入寂滅,反太初,還元胎息之道者也。
白話文:
人的精神不守住,不達到真神不守住就是光明不足,所以要守住真氣而聚集精神之光,這樣才能修煉真氣,絕不能讓真氣散失,這是做人應該知道的。修煉真氣的關鍵,在於天玄。人在母腹中,首先會與天玄之氣相通,這叫做玄牝,又稱為穀神之門,還稱為神顗,也稱為上部之地戸,又稱為人中之嶽,還稱為胎息之門,又稱為通天之要。人若能忘掉嗜好和慾望,穩定喜怒,而且跟著天玄牝之氣的運動,斷絕自己的思緒雜念,就像在母腹中的時候一樣,這叫做返還天息而歸於本性,回到寂滅的狀態,回到太初,回復胎息之道的狀態。
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人有諸疾守位之神,可入玄中之息,歸命之眞,全神之道,可乆顗也。」
黃帝問曰:「天元九窒,余已知之,願聞氣交,何名失守?六氣升降,上下交位,以五藏配天地之常。」
白話文:
當人的各種疾病出現時,應該讓守護在各個部位的神靈回到它們原本的位置,這叫做回歸根本。如果能夠掌握住這種位於深層次中的呼吸方式,並且將生命回歸到其真實的狀態,那麼就可以完全體會到養護精神的方法,從而得以長久保持健康。
黃帝問道:「關於天元的九種閉塞情況,我已經知道了,但我還想知道,氣的交換如果失去平衡應該怎麼稱呼?六氣之間的上升下降,位置的互換,這些是如何與人體的五臟相對應的呢?」
歧伯曰:「謂其上下升降,遷正退位,各有經論,上下各有不前,故名失守也《天元玉𠕋》云:六氣常有三氣在天,三氣在地也,即一氣升天作左閒氣,一氣入地作右閒氣,一氣遷正作司天,一氣遷正作在泉,一氣退位作天左間氣,一氣退位作地右閒氣,氣交有合,常得位所在至當時,即天地交乃變而方泰也,天地不交作病也。是故氣交失易位,氣交乃變,變易非常,即四時失序,萬化不安,變民病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所謂失守,是指上下氣息升降失常,離開正確位置。根據《天元玉函經》,六氣中總有三氣在天,三氣在地。其中,一氣上升在天空中,成為左邊的閒氣;一氣沉入地下,成為右邊的閒氣;一氣移動到正位,成為司天之氣;一氣移動到正位,成為在泉之氣;一氣後退到天左的閒氣位置;一氣後退到地右的閒氣位置。氣息相交有規律,常能到達當時正位所在的地方,天地相交才會變化,進而安泰;如果天地不交,就會發生疾病。因此,氣息相交失常,就會導致氣息位置變化,變化異常,就會導致四季失序,萬物不安,進而使人得病。
於是六氣有升不得其升者,欲降而不得其降者,有當遷正而不得遷正者,自當其位而不得位,故有如此之分,則天地失其常政,故萬民不安也。」
帝曰:「升降不前,願聞其故,氣交有變,何以明知?再問窮源用也。」
白話文:
因此,六氣升不上,降不下去,應當調正的沒辦法調正,本應各就其位卻錯位,所以出現了這種情況。天地失去了正常的運行,所以人民不安。
歧伯曰:「昭乎問哉!明乎道矣。氣交有變,是爲天地機木欲升上見天柱窒,二火欲升上見天蓬窒,土欲升上見天衝窒,金欲升上見天英窒,水欲升上見天内窒,是故天窒所勝而不前者。但欲降而不得降者,地窒刑之木欲降而地晶窒刑之,火欲降而地玄窒刑之,土欲降而地蒼窒刑之,金欲降而土窒刑之,水欲降而地阜窒刑之。地九窒法天之象,本勝之氣故不降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你的問題真切而有道理,你對養生之道也有所瞭解。天地之間的氣交會產生變化,這便是天地間的樞紐。木氣想要上升與天柱交會而受阻,兩火想要上升與天蓬交會而受阻,土氣想要上升與天衝交會而受阻,金氣想要上升與天英交會而受阻,水氣想要上升與天內交會而受阻,所以天阻擋了上升之氣,氣就無法前進了。
只有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的氣,地阻擋了它。木氣想要下降而被地晶阻擋,火氣想要下降而被地玄阻擋,土氣想要下降而被地蒼阻擋,金氣想要下降而被地窒阻擋,水氣想要下降而被地阜阻擋。地有九種類型的阻礙,模擬天上的現象,由於本源就有這些阻礙氣機所以下降受阻。
又有五運太過,而先天而至者,即交不前運逢陽年於有司之至也,至後交勝而不過。但欲升而不得其升,中運抑之木欲升而中見金運勝之,二火欲升而中見水運勝之,土欲升而中見木運勝之,金欲升而中見火運勝之,水欲升而中見土運勝之者,皆運太過早至其中,而先於氣交,而抑之不前者也。
白話文:
此外,還有五運太過,而先天的因素所致者,即在交運的前一年遇上陽氣旺盛的年份,導致運勢無法順利交接。到了交運後,旺運雖然來臨,但卻無法過度旺盛。這時會有以下情況:
- 木運欲旺盛,但中間遇到金運壓制。
- 兩火運欲旺盛,但中間遇到水運壓制。
- 土運欲旺盛,但中間遇到木運壓制。
- 金運欲旺盛,但中間遇到火運壓制。
- 水運欲旺盛,但中間遇到土運壓制。
這些都是因為運勢太過旺盛,過早地來到運勢中間,提前於氣運的交接,導致運勢被壓制,無法順利發展。
,但欲降而不得其降,中運抑之然五運逢太過而先至其中,故降而不下,中運刑之,抑之不前也。於是有升之不前,降之不下者,有降之不下,升而至天者,有升降俱不前,作如此之分別,即氣交之變,變之有異,常各各不同,災有微甚者也是故上下天地之升降交氣,有天窒地窒之勝剋,中運抑伏淺深,是故民病微甚異爾也。」
帝曰:「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,變成民病,輕重何如?欲明其變病本源之證也。」
白話文:
氣若要下降,卻無法下降,是中運阻擋它,但是五運過於亢盛而先到中運,因此氣降不下來,中運剋制它,阻撓它前進。
於是出現了上升不前進,下降不下沉的情況;也有下降不下沉,卻升到天空的狀況;還有升降都卡住,不動的現象。
這些不同的情況,就是氣交的轉化,轉化的方式不同,通常各不相同,由此造成災禍的大小也不同。
因此,天地的升降交氣,有天地互相阻遏的情況,中運抑制或扶助的程度深淺,所以人們疾病的輕重程度也各不相同。
歧伯曰:「勝相會,抑伏使然。六氣升降乃經論之道也,氣交之常也,遇會之火常而相投之,勝伏抑之成鬱者也。是故辰戌之歲,木氣升之,主逢天柱,勝而不前。辰戌之歲,太陽遷正作司天也,即厥隂作地而作有閒,至此歲而升天作左閒也,又遇司天深計,算位至天柱窒也,木欲升天柱,金司天土,勝之不前也。又遇庚戌,金運先天,中運勝之,忽然不前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(人體內)相勝相會的關係,是由陰陽相剋製造成的。六氣的升降變化是經絡理論中的基本原理,也是氣運行交匯的常態。如果遇到相會而不相投的情況,就會導致氣血鬱結。所以,在辰戌時,木氣向上升,遇到天柱(戌時),受到剋制而不能繼續上升。辰戌時,太陽(陽氣)運行正位,主導天空,而厥陰(陰氣)運行大地,形成空閒。此時陽氣上升到戌時,準備升到天位,但又遇到太陽(陰氣)的阻礙,導致陽氣受阻,無法上升到天位。又遇到庚戌時,金運強盛,剋制先天陽氣,導致陽氣驟然受阻。」
庚年金運先天至,次後十三日始交,司天欲升,而金運抑之也。木運升天,金乃抑之,或上見天柱窒,或中見金運也。升而不前,即清生風少,肅殺於春,露霜復降,草木乃萎,民病温疫早發,咽嗌乃乾,四肢滿,肢節皆痛,乆而化鬱,至天得左閒日,乃發作也。即大風摧拉,折隕鳴紊,民病卒中偏𤷒,手足不仁。
白話文:
在庚年,金行運勢先天就旺盛,再過十三天就會交替。司天(主宰天氣的星君)想要升起,但是金行運勢卻壓制它。木行運勢升入天空,金行就壓制它,有的時候會看到天柱星遮擋,或者中間出現金行運勢。若升而不前進,就會導致清氣生風不足,春天裡肅殺之氣增強,露水和霜凍再次降臨,草木因此凋萎。人們容易罹患溫病疫癘,咽喉乾燥,四肢發脹,關節疼痛,時間長了就會化為鬱熱。等到天得左閒日(特定的吉日),這些症狀就會爆發。大風會摧毀拉扯,折斷墜毀,哀鳴混亂。人們容易患上中風、偏癱,手腳麻木。
青埃見時,風疫乃作,民反張,肢體直強,治之達三俞也。是故己亥之歲,君火升天,主窒天蓬,勝之不前。君火以在地三年,至己亥之歲,少隂升天作左閒也,此可定之也。天蓬水司水天元𠕋用除算至坎宮際,其數者,即天蓬窒作主司,故水窒勝也。又厥隂木遷正,則少隂未得升天,水運以至其中者。
白話文:
當青色的粉塵出現時,就會引發風疫,人們會出現四肢僵直和抽搐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是使用「達三俞」的穴位。
在己亥年的冬天,君火上升到頭部,阻滯了天蓬穴位的運作,使其無法發揮作用。君火在地下停留了三年,到了己亥年的冬天,少陰之氣上升到頭部,成為天蓬穴位的左邊,這是一個確定的徵兆。
天蓬穴位掌管水氣,從水天元開始運轉,一直到坎宮結束,這個過程中的水氣都受天蓬穴位的控制,因此水氣會受到阻滯。此外,厥陰之木移動到正確的位置,這表示少陰之氣還沒有上升到頭部,而水氣則運轉到了這些位置。
君火欲升,而中水運抑之,即天蓬水司勝,即或水運抑之。升之不前,即清寒復作,冷生旦暮,民病伏陽,而内生煩熱,心神驚悸,寒熱閒作,日乆成鬱,二七日不降,以爲日乆也。即暴熱乃至,赤風腫翳,化疫,温癘暖作,至天作左閒日乃作也,民病伏熱内煩,𤷒而生厥,甚則血溢也。赤氣彰而化火疫,皆煩而躁渴,渴甚治之以𣳘之可止。
白話文:
當人體內陽氣上升時,水液運化功能會抑制陽氣的上升,形成天蓬水司戰勝陽氣的局面。即使水液運化功能抑制陽氣,如果陽氣上升受阻,就會再次出現虛寒,早晚發冷,民眾會患上伏陽之症,而體內會產生煩熱,心神不安,寒熱交替發作,時間久了會形成鬱悶。如果二七天都不退熱,認為是已經發作了一段時間了。此時就會出現突然高熱、紅腫、眼膜充血、化膿成疫病,溫熱病症發作,到天作左閒日才會發作。民眾會患上伏熱內煩之症,喘息發生噦氣,嚴重時會咳血。紅氣顯現而化為火疫,都會有煩躁和口渴的症狀,口渴嚴重時可用冷水治療以止渴。
是故子午之歲,太隂升天,主窒天沖,勝之不前。太隂在地二年畢,一年乃升,作少隂之左閒也,仧即定矣,其天衝窒,至有沙,即不可前定之也,如會天衝窒,便升之也,故曰升之不前也。又或遇壬子,木運先天而至者,中木遇抑之也。木升於大寒之日也,木早至十三日上故升,或遇地二木抑之者,土遷抑甚而病深之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子午時分,太陰之氣上升到天上,會堵塞天沖之氣,導致疾病無法向前發展。太陰在地下運行了兩年,然後才上升,成為少陰之氣的左邊,此時疾病就被確定了。如果天沖之氣被堵塞,會導致沙土阻滯,使得疾病無法繼續確定。如果遇到天沖之氣被堵塞,那麼就會升上去,所以說疾病「升之不前」。
另外,如果遇到壬子日,木氣先行運轉而至,那麼就屬於木氣受到抑制。木氣在「大寒」這一天上升,如果木氣提前13天上升,就叫「升」,或者遇到地支中的第二個木氣受到抑制,就說明疾病受到土氣的嚴重抑制,導致病情加重。
升天不前,即風埃四起,時舉埃昬,雨濕不化,民病風厥涎潮,偏𤷒不隨,脹滿。乆而伏鬱,即十曰不升者至,以爲日乆也。即黃埃化疫也,閒氣上鬱之大疫也。民病夭亡,臉肢府黃疸滿閉,濕令弗布,雨化乃微。黃埃起而黃風化疫,皆肢體痛而口苦者。是故丑未之年,少陽升天,主窒天蓬,勝之不前。
白話文:
天氣晴朗升高時,會突然颳起風塵,風塵有時遮天蔽日,下雨後也無法消散,民眾因而染上風疾、口角流涎、肌肉痙攣、四肢腫脹。時間久了,鬱悶症狀會加重,甚至持續十天以上不下雨,因為天氣長期乾旱的關係。此時,黃色的塵埃會散播疫情,這是因為邪氣上升鬱積而造成的嚴重疫情。民眾會因此而死亡,臉色發黃、肢體浮腫、嘴脣發黑、濕氣無法排出,即使下雨後改善也不明顯。黃色塵埃出現並轉化為黃風而造成疫情時,民眾會出現四肢疼痛、口苦的症狀。因此,在醜未年時,少陽之氣上升,掌管氣候通暢,但受到阻礙而無法順利進行。
少隂在地,三年畢至,此歲升天,作太隂左閒也。此可前定之也,天蓬失算位取之,法不定也,或遇之者,即水運之可升之,於火故不可便升也。又或遇太隂未遷正者,即少隂未升天也,水運以至者。即升天不前者,有此二抑之者也。升天不前,即寒雰反布,凜冽如冬,水復涸,冰再結,暄暖乍作,冷復布之,寒暄不時。
白話文:
「少陽」在地位,經過三年後完成,這時它上升到天界,成為「太陽」左邊的「太陰」。這是可以預先確定的,如果「天蓬」失去準確位置而取得,那就法則不明確了。有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況,就是水道充足的時候就可以上升,但在火道強盛的時候就暫時不能上升。或者遇到「太陰」還沒移動到正位的情況,也就是「少陽」還沒有上升到天界,而水道已經充分的時候,儘管已經上升到天界也不會繼續前進。出現這種情況的有兩方面抑制因素:一是上升到天界後沒有繼續前進;二是寒氣倒流佈散,寒冷刺骨就像冬天一樣,水再次乾涸,冰又結成,陽光暖和剛出現,冷氣又復來,寒暖不調。
民病伏陽在内,煩熱生中,心神驚駭,寒熱閒爭。以成乆鬱,二七不降,以爲日乆也。即暴熱乃生,赤風氣瞳翳,至天得位之日乃作。化成鬱癘,乃化作伏熱,内煩,𤷒而生厥,甚則血溢。赤氣生而化大疫,皆煩而大熱,涼藥不可制。於火之鬱甚於君火,故厥乃血溢也。是故寅申之年,陽明升天,主窒天英,勝之不前。
白話文:
民間的病症大多是陽氣鬱結在體內,導致煩熱感從內部產生,令人心神煩亂、驚駭,寒熱交替。如果這種狀態持續過久,導致二便不通,已經很長時間了。就會突然發作高燒,出現赤色風邪遮蔽瞳孔,到了天干爲庚申的日子就會發作。發展爲鬱悶之疾,進而化成伏熱,內有煩悶感,昏厥,甚至出現吐血。如果赤氣加重則會演變成大範圍的瘟疫,都出現煩躁和高燒,用清涼的藥無法控制。這種鬱火比君火還要嚴重,所以纔會昏厥、吐血。因此,在寅申年,陽明火旺盛,主星天英受到阻礙,無法戰勝它。
陽明在地,三年畢至,此年升天作少陽左閒也,即經論中乃定矣。九窒隨天數不足,金遇火窒之可勝之,不可升天。又或遇戊申戊寅,火運先天而至,太過,歲未交,司運先至一十三日。金欲升天,火運抑之,此者遇一即不可升也,或二者同會其抑大也。升之不前,即時雨不降,西風數舉,鹹鹵燥生。
白話文:
陽明之氣在地底,三年後才升到地面,這一年會升上天空成為少陽左方的星象,這在經書中已經確定了。九天之氣不足,金氣遇到火氣的阻礙,可以克服,但是不能升上天空。另外,如果遇到戊申戊寅年,火氣運行超過了正常時間而提前到達,太過旺盛,寒氣還沒有到,掌管這一年運勢的神先提前了十三天到達。金氣想要升上天空,火氣會壓制它,遇到這種情況,金氣就不能昇天了。如果兩種情況同時發生,阻力會更大。金氣不能昇天,就會導致及時降雨,西風頻吹,產生鹹鹵和燥氣。
地鹹鹵生白,見硝而燥生也。民病上熱,喘嗽,血溢。乆而化鬱,即白埃翳霧,清生殺氣,民病脇滿、悲傷、寒鼽嚏、嗌乾、手坼、皮膚燥。白埃起,時殺疫火,生此病皆燥而咽乾,治可刺之也。是故卯酉之年,太陽升天,主窒天芮,勝之不前。太陽在地三年畢,此年升天作陽明之左閒也,即經論定矣。
白話文:
在含有鹽鹼的土壤中產生白色物質,這是因為乾燥而產生的硝石。人們容易患上發熱、咳嗽和咳血等疾病。久而久之,會形成鬱積,就會出現白色煙霧,產生清涼而帶有殺氣的氣體。人們會感到肋部脹滿、悲傷、發冷、打噴嚏、喉嚨乾澀、手腳乾裂和皮膚乾燥。白色煙霧升起,有時會導致疫火,患上這些疾病的人都因為乾燥而喉嚨發乾,治療時可以用針灸。所以,在生肖屬兔和雞的年份,太陽升上天空,掌管著天芮穴,並且不能阻止它前行。太陽在地下運行三年後,在這一年它升上天空,成為陽明穴左側的穴位,這已經通過經絡理論確定了。
升天即天内從之,數法推之也,水遇土窒之司勝之,不可升之,抑而復鮮。又遇陽明未遷正者,即太陽未升天也,土運以至。水欲升天,土運抑之,或見天内窒土刑勝之,或見土運抑之,有一不勝也。升之不前,即濕而熱蒸,寒生兩閒。民病注下,食不及化。乆而成鬱,十二日不降爲日乆也。
白話文:
水氣升到胸腔以上叫「昇天」,可用脈象上的數法來推斷。水氣碰到土氣,土氣受剋而得勢,水氣便無法升。「抑」和「復鮮」兩種脈象同時出現,表示水氣欲升「陽明」經絡而「陽明」經尚未通暢,因為「太陽」經絡尚未升到胸腔以上。水氣欲升,土氣阻抑,如果脈象上看到「天內」有虛氣,表示水氣升入胸腔受阻於土氣;如果脈象上看到「土運」脈象,表示水氣被土氣壓制,無論哪一種情況,都表示水氣無法順利升上去。水氣無法上升,就會造成濕熱蒸發,產生寒氣,導致身體兩側不平衡。人會出現水腫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長時間下去會造成鬱積,如果超過十二天不退,就稱為「日久」。
冷來客熱,冰雹卒至。民病厥逆而噦,熱生於内,氣𤷒於外,足脛酸疼,反生心悸懊熱,暴煩而復厥。黑埃起,至寒疫至,皆煩而悸厥,治之可溢也。」
黃帝曰:「升之不前,余已盡知其旨。願聞降之不下,可得明乎?再欲細明其道也。」
白話文:
突然天氣轉冷,冰雹隨之而至。百姓們得了心氣逆亂、嘔吐的疾病,由於體內生熱,導致體外寒氣加重,腳與小腿痠痛,反過來引起心悸、煩熱,突然發作後又心氣逆亂。黑塵飛揚,表明即將有大寒症,人們都會發熱、心悸和氣逆,用藥治療後會出現好轉。
歧伯曰:「悉乎哉問!是之謂天地微旨,可以盡陳斯道,所謂升已必降也。一升至天作左閒一年,二年遷正作司天,三年退位作右閒,四年後降也。至天三年,次歲必降,降而入地,始爲左閒也。入地作左閒一年,次歲作遷正司地,又次歲乃退作右閒也。如此升降往來,命之六紀者矣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真是詳細的問題啊!這便是所謂天地間微妙的奧義,可以藉此完全闡述此道,所謂上升必定會下降。一上升到天上,做左閒一年,兩年後升為正位,做司天,三年後退位為右閒,四年後下降。在天上三年後,必定下降,降下來進入地下,先為左閒。在地下做左閒一年後,再下降,做司地的正位,再下降,才退為右閒。如此升降往來,稱為六紀。」
三而在天,三而在地,一歲弗從,命乎災害。先明其升,次窮其降也。是故丑未之歲,厥隂降地,主窒地皛,勝而不前。又厥隂在天三年,次年必降,又遇地九窒中地皛,西方兌塞金司勝之,不可使入其地也,抑之不入,乃化成民病也。又或遇少隂未退位,少隂天數有餘,作布政,故未退一位也。
白話文:
天上存在著三次轉折,地上也存在著三次轉折。如果某一次轉折沒有遵循規律,就會導致災禍。首先要明白它的生長過程,然後深入瞭解它的消退過程。因此,醜未相交的時刻,厥陰降臨到地面,主導著地面的閉塞和空虛,並且勢力強大而無法前進。厥陰在天上存在三年,下一年必定降臨。如果再次遇到地九窒中,也就是地面的空虛,那麼西方兌澤受金的控制和治理,這就會阻止厥陰進入它的區域。受到阻擋無法進入,就會轉化成民間的疾病。或者,遇到少陰尚未退位的情況,少陰在天上的時間超過了規定的時限,從事管理工作,所以還沒有退位。
即厥隂未降下,金運以至中。或遇乙丑乙未中,見金抑之也。金運承之,降之未下,抑之變鬱,鬱伏之氣降而不下,成其民病。木欲降下,金承之,降而不下,蒼埃逺見,白氣承之,風舉埃昬,清躁行殺,霜露復下,肅殺布令。乆而不降,抑之化鬱,三日不降八日降,不降化風疫也。
白話文:
就是說,厥陰之氣還沒有下降到下焦,金季就已經來了。或者遇到乙丑乙未的時辰,見到金旺之氣抑制陰氣。金旺之氣承接陰氣,阻礙陰氣下降,壓抑之氣變化的鬱氣,鬱結之氣下降不下去,形成民病。木氣想要下降,被金氣承接,不能下降,塵埃遠遠可見,白氣承接塵埃,風吹動塵埃遮天蔽日,天氣寒冷燥烈,霜露再次降下,寒氣和肅殺之氣布令。長期不能下降,導致鬱氣化解,三天不下降,八天後才會下降,如果還不下降,就會變成風疫。
即作風躁相伏,暄而反清,草木萌動,殺霜乃下,蟄蟲未見,(一本此八字作「殺霜乃蟄未見」)懼清傷藏。暄和令節,大清殺之,復布殺霜蒼,埃見時,風疫至,治之吐而得,復不可下。是故寅申之歲,少隂降地,主窒地玄,勝之不入。少隂在天三年,四年即降,又遇地窒主司地玄窒,水司降而不入,抑伏化爲民病也。
白話文:
狂風將至,天氣乍暖還寒,草木萌芽,卻又降下霜凍,蟄伏的蟲子還未露面(另有版本寫作「霜降,蟲子仍未露面」),擔心寒氣傷及藏匿的生機。
暖和的天氣適逢時節,大寒便會隨之而退,霜凍再次降臨,煙塵四起時,風疫就會來襲。治療方法是催吐,但之後不能使用瀉下之法。
因此,寅、申月的天氣,少陰之氣降到地面,主掌大地玄妙之處,無法進入。少陰之氣在天運轉三年,第四年便會下降,又遇大地玄妙之處阻塞,水氣降不下來,鬱積化為民疾。
又或遇丙申丙寅,水運太過,先天而至。水運太過,至其中,即少隂,降而不下,乃成其鬱,與民爲其災也。君火欲降,水運承之,降而不下,即彤雲纔見,黑氣反生,暄暖如舒,寒常布雪,凜冽復作,天雲慘淒。乆而不降,伏之化鬱,二日不降,七日降,不降即鬱發。寒勝復熱,赤風化疫,民病面赤、心煩、頭痛、目眩也,赤氣彰而温病欲作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丙申、丙寅年份,水運過於旺盛,而先天之氣薄弱,就會導致水運過剩。水運過剩,到了中間(指午月),就到了少陽,水氣應該下降,但卻無法下降,於是鬱積在一起,對人們造成災害。君火(指心火)想要下降,但水運阻止它,導致火氣無法下降。這時,天空會出現彤雲,接著又轉為黑氣;天氣溫暖舒爽,但經常下雪,寒氣凜冽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,伏氣會化為鬱氣。如果兩天之內火氣無法下降,在第七天才會下降;如果火氣一直無法下降,就會導致鬱氣發作。寒氣會戰勝熱氣,形成赤風化疫,人們會出現面赤、心煩、頭痛、目眩等症狀。此時,赤氣明顯,溫病即將爆發。
民皆夜卧不安,黃風化疫,解可𣳘也。是故卯酉之歲,太隂降地,主窒地蒼,勝之不入。太隂在天三年,至此年降入地,作少隂左閒也,又遇主窒地蒼窒,木司勝之,不入也。又或少陽未退位者,即太隂未得降也,或木運以至。丁酉、丁卯。木運承之,降而不下,即黃雲見而青霞彰,鬱蒸作而大風,霧翳埃勝,折損乃作。
白話文:
民眾都晚上睡不好,黃色的疾風帶來瘟疫,可以解除瘟疫。因此卯酉年,太陰星降臨人間,控制著蒼色的氣息,勝過瘟疫不讓它入侵。太陰星在天上三年後,到了這一年降臨人間,成為少陰星在左邊運行,又遇到控制蒼色氣息的木星勝過它,瘟疫就不會入侵。又或者少陽星還沒退位,也就是太陰星還不能降臨,或者木星運轉到來。丁酉、丁卯年。木星運轉承接,太陰星降臨但無法下來,就會出現黃雲和青霞顯現,鬱悶蒸發形成狂風,霧氣和灰塵勝過瘟疫,就會造成破壞。
乆而不降也,伏之化鬱,十日不降爲日乆也。天埃黃氣,地布濕蒸,民病四肢不舉,昬眩肢節痛,腹滿䐜臆。黃風三舉,民病温濕皆痞滿,治可大下愈。是故辰戌之歲,少陽降地,主窒地玄,勝之不入。少陽在天三年畢,次年下降入地,作太隂左閒,主地玄窒,水司勝不入,而化民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疾病持久不消退,鬱積在體內就會化為鬱氣。如果十天還不消退,就是「日久」。此時,天空中的霧氣呈現黃色,地面上濕氣蒸騰,人們會出現四肢無力、頭暈目眩、關節疼痛,以及腹脹胸悶等症狀。
如果「黃風」出現三次,就會引發溫濕之邪,導致腹脹腹滿。此時可用瀉下法治療,即可痊癒。
因此,在「辰戌之時」,少陽之氣下降到地底下,主宰地下的玄祕之氣,但是勝過少陽之氣的力量卻無法進入地底。少陽之氣在天上運行了三年,次年下降到地底下,成為太陰之氣的助手,主宰地下的玄祕之氣,如果水的力量勝過少陽之氣,無法進入地底,就會導致人民生病。
又或遇水運太過,先天而至也。丙辰丙戌,水運者也。水運承之,火降不下,即彤雲纔見,黑氣反生,暄暖欲生,冷氣卒至,甚即冰雹也。乆而不降,伏之化鬱,二日不降七日降,不降即鬱發也。冷氣復熱,赤風化疫,民病面赤心煩,頭痛目眩也,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。民病夜卧不安,黃風化疫,解可𣳘之而愈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水運過於旺盛,這可能是先天的原因。丙辰丙戌的日子就是水運旺盛的日子。水運旺盛的時候,火性會被抑制,即使出現彤雲,也會伴隨著黑氣。天氣原本溫暖,卻突然變得寒冷,甚至出現冰雹。如果長時間不下雨,伏氣就會鬱積。如果兩天內不下雨,七天後可能會降雨。如果不降雨,就會導致鬱積發作。寒氣轉變為熱氣,會變成赤風化疫,人們會出現面紅、心煩、頭痛、頭暈的症狀。赤氣出現,表示熱病將要發生。人們會出現夜間睡眠不安的症狀。黃風化疫,可以使用解藥來治療和治癒。
是故己亥之歲,陽明降地,主窒地彤,勝而不入。陽明在天三年,次年下降入地,作少陽左閒也。又遇主窒地彤窒,火司勝之不入,即化成病也。又或遇太隂未退位,即少陽未得降,即火運以至之。癸巳、癸亥。火運承之不下,即天清而肅,赤氣乃彰,暄熱反作。民皆昬倦,夜卧不安,咽乾引飲,懊熱内煩,天(一作「大」)清朝暮,暄還復作。
白話文:
因此,己亥年的冬季,陽明之氣降臨人間,主導閉藏而呈現紅色,但強盛而不貫入。陽明之氣在天上運行三年,次年降臨人間,成為少陽之氣,位於左方。再次遇到主導閉藏的紅色之氣阻隔,火氣旺盛無法貫入,就化成了疾病。或者遇到太陰之氣尚未退位,則少陽之氣無法降臨,火熱之氣就此升起。癸巳年、癸亥年,火熱之氣承襲下來而不下降,於是天氣晴朗而肅殺,赤色之氣顯現,溫熱反復出現。人們都感到疲倦,夜晚無法安眠,咽喉乾燥口渴,內心煩熱難耐,天氣在早晨和傍晚晴朗,溫熱之氣又再次出現。
乆而不降,伏之化鬱,四日不降九日降,不降即鬱發也。天清薄寒,逺生白氣。民病掉眩,手足直而不仁,兩脇作痛,滿目䀮䀮(一作「忙忙」)。白氣豐而殺疫至,民皆燥而咽乾鼽衄,治可制之。是故子午之年,太陽降地,主窒地阜勝之,降而不入。太陽在天三年,次年復降,入地作陽明左閒,又遇地阜土司勝之,不入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太陽(陽氣)長時間沒有下降(入地),就會埋伏而化為鬱氣。如果四天沒有下降,第九天才下降;如果沒有下降,就表示鬱氣已經發作了。
天色晴朗微寒,遠處升起白氣。民眾會出現頭暈目眩,手腳伸直而失去知覺,兩脇疼痛,眼睛腫脹的情況。
當白氣濃厚,會導致瘟疫,民眾會出現口乾咽燥、流鼻血的情況。可以使用治療方法來控制病情。
因此,在子午之年,太陽(陽氣)下降到地面,主導著大地豐盛而多餘(地阜勝),使太陽(陽氣)無法完全入地。太陽(陽氣)在天上有三年時間,第二年再次下降,進入地面形成陽明(燥熱之氣),位於左邊閒置。此時又遇到大地豐盛而多餘的土氣,導致太陽(陽氣)無法入地。
又或遇土運太過,先天而至。甲子、甲午。土運承之,降而不入,即天彰黑氣,瞑暗淒慘,纔施黃埃而布濕,寒化令氣,蒸濕復令。乆而不降,伏之化鬱,十二日不降者,即鬱其發也。民病大厥,四肢重怠,隂萎少力,天布沉隂,蒸濕閒作。黑氣彰而寒疫至,民病皆厥而體重,治可益之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主管機關中央,稱為遷正位,主管天象的機關沒有得到正確的遷正,就會由前一個主管機關延續過渡治理。太陽從寒冷的冬天開始運行,並逐漸分出主宰正氣的機關,但初始之氣還沒有到來。此時便遇到主管天象的機關太過旺盛,於是延續之前的運程治理,新的主管機關還沒有得到遷正。年份也因此交替,是因為主管天象的機關的運氣還未交替。厥陰之氣沒有遷正,就會出現不時風暖,花草枯萎,人們患上小便失禁,眼睛轉動,抽筋,喜怒無常,小便發紅等症狀。
太陽司天,天數有餘,如退位之日,厥隂得治遷正也。風欲令而寒由不去,温暄不正,春正失時。雖得初氣,天令不傳,木氣不伸,民乃病肝。少隂不遷正,即冷氣不退,春冷後寒,暄暖不時。民病寒熱,四肢煩痛,腰脊強直。厥隂司天,天數有餘,厥隂雖有餘日別位,司天皆天數,終日始遷正,如少隂至,二月春分,得位正之時,乃造化變,便可遷正,乃合司天也。木氣雖有餘,位不過於君火也。
白話文:
太陽之火主宰天上的陽氣,如果天上的陽氣過於旺盛,像太陽退位的時候一樣,那麼厥陰就會得到治理並轉正。原本預計春天應該是和煦的,但是寒氣卻一直不去,溫暖和煦的天氣不正常,春天失去了固有的時令。儘管春天到了,但天地之間的陽氣沒有傳遞下來,木氣無法舒展,人們就會得肝病。少陰之氣沒有轉正,即寒氣沒有退去,春天卻寒冷後又變暖,和煦暖和的天氣不正常。人們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四肢煩痛,腰脊僵硬。厥陰之氣主宰天上的陽氣,如果天上的陽氣過於旺盛,儘管厥陰之氣有餘日別位,但主宰天上的還是正常的陽氣,太陽轉正的那一天一直到結束,就像少陰之氣到來的時候,二月春分時節,得到了正常的位置,纔能夠發生天地萬物的變化,這樣才能轉正,纔能夠符合主宰天上的陽氣。木氣儘管旺盛,但它的位置不會超過君火。
木氣有餘數不盡,有餘日復治天,治數未終,遇君火,得時化春分日,便可遷正,木猶未退,即可同治於天也,其餘氣皆無此也。太隂不遷正,即雲雨失令,萬物枯焦,當生不發。民病手足肢節腫滿,大腹水腫,䐜(一作「填」)臆不食,飧𣳘脇滿,四肢不舉。少隂司天,天數未終,故曰太隂不得遷正,少隂數終,可得遷正也。
白話文:
當木氣旺盛時,它的力量會源源不絕。木旺之日再次控制天地,在控制天地的時間還沒結束時,遇到君火,適逢春季分點這天,木氣就能回歸正常。但是如果木氣還沒消退,就可以與天上的少陽之氣一起控制天地。其他的氣都不具備這樣的特性。
太陰之氣如果不能回歸正常,就會導致降雨失常,萬物枯萎焦灼,應生的植物也不會發芽。人們會出現手腳肢節腫脹、腹部積水、胸悶不思飲食、腹瀉、兩脅脹滿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
少陽之氣掌管天地,當少陽之氣控制天地時間還沒結束時,太陰之氣不能回歸正常。當少陽之氣控制天地時間結束時,太陰之氣才能回歸正常。
雨化欲令,熱猶治之,温煦於氣,亢而不澤。少隂有餘未盡天數,故不退位,即太隂未得遷正,即土氣不申,而民病於脾也。少陽不遷正,即炎灼弗令,苗莠不榮,酷暑於秋,肅殺晚至,霜露不時。民病痎瘧骨熱,心悸驚駭,甚時血溢。雖有寅申之年,土尚治之,退位之日,火得酷暑於後,故涉暑於秋也。
白話文:
當雨水滋潤萬物時,熱氣卻仍然存在,導致氣候溫暖乾燥。這是少陰君火餘氣未消,所以它不讓位給太陰君土,導致土氣不順暢,因此百姓會出現脾胃疾病。少陽相火不讓位,導致陽氣過度灼熱,植物不生長茂盛。酷暑延續到秋天,肅殺之氣來得晚,霜露不按時出現。百姓會患上瘧疾、骨熱、心悸和驚恐,甚至會出現血溢。雖然是甲寅、庚申年的土氣旺盛時期,但土氣仍然過盛。等到土氣退位後,火氣會在夏天過後變得更加酷熱,所以才會在秋天出現酷暑。
陽明不遷正,則暑化於前,肅殺於後,草木反榮。民病寒熱鼽嚏,皮毛折,爪甲枯焦,甚則喘嗽息髙,悲傷不樂。少陽司天,天數有餘,如退位日,陽明不遷正也。熱化乃布,燥化未令,即清勁未行,肺金復病。雖得卯酉之年,猶火化熱之令也,故肺重復受病。太陽不遷正,即冬清反寒,易令於春,殺霜在前,寒冰於後,陽光復治,凜冽不作,雰雲待時。民病温癘至,喉閉,溢乾,煩躁而渴,喘息而有音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明經氣運行不正常,夏季暑氣會停留於體表,秋季寒氣會過度入侵,導致草木反常開花。人們會出現寒熱交替、流鼻涕、皮膚脫落、指甲枯焦的症狀,嚴重時還會喘息、呼吸困難、心情悲傷不快。
少陽經氣主管天空,如果天上有餘氣,就像太陽落山時一樣,陽明經氣運行不正常。熱氣會繼續散發,乾燥之氣還沒有發揮作用,清涼之氣就已經來臨,導致肺金受損。即使是卯酉年(季節交替時),火化的燥熱之氣仍然存在,所以肺臟會反覆受病。
太陽經氣運行不正常,就會導致冬季過於寒冷,春季反覆發寒,霜凍出現較早,冰凍持續時間較長。陽光再次照射後,寒冷刺骨的感覺消失,霧氣等變化也暫時停止。人們會出現溫病、喉嚨閉塞、口乾舌燥、煩躁口渴、喘息發出聲音的症狀。
陽明司天,天數有餘,退位日太陽遷正,故多煩燥渴喘者也。寒化待燥,猶治天氣,過失序,與民作災。雖得辰戌之年,猶尚清化治天,故失序也。」
帝曰:「遷正早晚,以命其旨,願聞退位,可得明哉?」
白話文:
陽明主宰白天,白天時間過長。陽氣退位後,太陽太過旺盛,所以容易出現煩躁、口渴和氣喘的症狀。寒氣轉化為燥氣,就像天氣失調一樣。天地運行的規律失序,會對百姓造成災害。即使到了辰戌之年(指農曆三月和九月),陽明之氣仍然過盛,需要清涼的藥物來調和天氣,因此才會出現失序的現象。
歧伯曰:「所謂不退者,即天數未終,天數未終,其氣仍治,雖遇交司,由未退位也。即天數有餘,名曰『復布政』,故名曰『再治天』也。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。此治天下,過而不退,位猶在天。厥隂不退位,即大風早舉,時雨不降,濕令不化,民病瘟疫,疵廢風生,民病皆肢節痛,頭目痛,伏熱,内煩,咽喉乾引飲。厥隂天數有餘,在本數之上,司天氣髙,而災化善也,令作布政而復下災,故反甚之者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所謂『不退』,是指天命尚未結束,天命未盡,其氣勢依然強盛,即使遇到交替執掌官府的時候,也因為尚未退位而繼續執掌。也就是說,天命還有剩餘,稱之為『復佈政』,所以又稱之為『再治天』。也就是天命依舊,而官位不退。這種執政過度而不退位的現象,就像官位仍然在天上一樣。厥陰之氣不退位,就會導致大風早發,時雨不降,濕氣不化,民間流行瘟疫,出現風疾,百姓患上肢體疼痛,頭痛目痛,內熱,內心煩悶,咽喉乾燥引飲。厥陰之氣天命有餘,超過了本來的數目,主掌天氣高亢,而災禍變化善於急劇轉化。它令天氣變化,再次降下災禍,所以反覆劇烈的災害就會產生。
少隂不退位,即温生春冬,蟄蟲早至,草木發生,民病膈熱咽乾,血溢驚駭,小便赤澀,丹瘤𤺋瘡瘍留毒。少隂天下有餘,過歲而復,作布政天,令酷災矣。太隂不退位而取,寒暑不時,埃昬布作,濕令不去,民病四肢少力,食飲不下,𣳘注,淋滿,足脛寒,隂萎閉塞,失溺小便數。太隂天下有餘,過歲而猶尚治天,其氣復下矣,病至腎也。
白話文:
少陰不退位
如果少陰(冬季)不按時退位,就會導致:
- 春天和冬天變暖,昆蟲提前甦醒,草木早早發芽。
- 人們患上膈肌熱痛、咽喉乾燥的疾病,出現血溢、驚嚇、小便赤紅刺痛。
- 瘡瘍毒素不散,丹毒和膿瘡久留不愈。
少陰之氣在天地間過剩,超過了春季的應有範圍,就會導致酷熱災害。
太陰不退位
如果太陰(夏季)不按時退位,就會導致:
- 寒冷和炎熱不按時節出現,出現陰霾和霧氣。
- 濕氣久留不去,人們出現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水腫、尿頻、足脛發冷、陰虛閉塞、小便失禁。
太陰之氣在天地間過剩,超過了秋季的應有範圍,卻仍主宰著天氣,其氣勢向下,就會導致腎臟疾病。
少陽不退位,即熱生於春,暑乃後化,冬温不凍,流水不冰,蟄蟲出見,民病少氣,寒熱更作,便血上熱,小腹堅滿,小便赤沃,甚則血溢。少陽天數有餘,至過歲猶治天,甚則氣復下,其災至脾肺藏也。陽明不退位,即春生清冷,草木睌榮,寒熱閒作,民病嘔吐暴注,食飲不下,大便乾燥,四肢不舉,目瞑掉眩。陽明天數太過,至交歲而猶尚治天,氣復降,其災至,甚於肝藏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地下產生變化,上升到天上,或者退位不前進的法則,就是大地產生的變化,萬物失去時令的變化。它們應運而生,不分時序,上天的命令與人民產生災害,災難就是發生在上下的兩千次偏移中。」
帝曰:「余聞天地二甲子,十干十二支。上下經緯天地,數有迭移,失守其位,可得昭乎?同天地二甲子,有上下不合其德者,爲失守也。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說天地交替運行的週期為兩個甲子,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。這些天干地支交織成天地經緯,它們編號排列有規律。如果它們失去原有的位置,可以預知嗎?與天地兩個甲子相應,有上下不相符合其德性的,就是失去管轄職責了。」
歧伯曰:「失之迭位者,謂雖得歲正,未得正位之司,即四時不節,即生大疫。天地不合德,即名天地失節,即上下二管,音不相應,即大不主與天主失節,上下失音,萬物不安也。注玄珠密語云:『陽年三十年,降六年天刑,計有太過二十四年。除庚子庚午,君火刑金運,庚寅庚申相火刑金運,戊戌戊辰太陽刑火運也,此爲與其天地氣,上臨中運,不得太過者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失去陰陽協調的位置,是指雖然找到了正確的氣候,但沒有找到正確的節氣統領,就會導致四季失常,進而產生大規模的流行病。天地之氣不合德,叫做天地失節。上下兩個管道的音律失去協調,就是大主(人體)和天主(自然)失去節制,上下音律不協調,萬物就會不安定。」《注玄珠密語》中說:「陽年運行了三十年,六次降下天刑,其中太過有二十四年。除了庚子和庚午年,君火刑金運;庚寅和庚申年,相火刑金運;戊戌和戊辰年,太陽刑火運之外,其他的年份都是與天地之氣協調,不至於太過。」
除此六年,皆作太過之用,令不然之旨此即太過,作陽年中運餘也,忽有上下失支迭位,故不爲者也。𫝆言迭支迭位,皆可作其不及也。陽年者,運太過也,五音皆定矣,太音也,運自勝,有餘而無邪傷,故名正化疫也,其剛干不相對矛干,即上下不相招,即隂陽相錯,天地不合德,中運雖陽多,而作太過,故有勝復乃至者也。
白話文:
除了這六年,其他都是太過之用,導致病邪盛行。這所謂的太過,是因為陽年中運太旺盛的緣故。突然出現了上下失衡、位置錯亂的情況,所以不為所用。
換句話說,迭支迭位都可能導致不及之症。陽年是指運氣太過旺盛,五音都固定下來了。這叫做「太音」,運氣由本身勝過,有餘而沒有邪氣侵犯,所以稱為正化疫。
它的剛幹與矛幹不相抗衡,所以上下不互相招引,陰陽相互錯亂,天地不能相和。中運雖然陽氣旺盛,但由於太過,所以會有勝復之氣出現。
』假令甲子陽年,土運太窒,土太過即運傷,鱗蟲勝,及腎藏氣不及,土勝於水也,即黃鍾之管音髙,故曰太窒也,候甲子之氣應者,上應鎮星,大而明也。如癸亥天數有餘者,年雖交得甲子,甲雖臨子,未得遷正。厥隂猶尚治天,年雖甲子司天,尚化風冷,厥隂猶復布正於天也。
白話文:
假設遇上「甲子」屬陽的年份,土運旺盛受阻,土氣過剩,那麼運勢就會受損,鱗蟲(如蛇)勢力強盛,腎臟氣血不足,因為土氣勝過水氣。這時,「黃鍾」音管的音調過高,因此稱之為「太窒」。觀察「甲子」之氣的變化,在上會對應「鎮星」,星體明亮而巨大。
如果遇到「癸亥」天數過剩的情況,即使年份已經交接到了「甲子」,甲木雖臨子水,但還不能得到正確的位置。此時,「厥陰」之氣仍在統治天空,即使年份交到了「甲子」主宰,依然會化作寒風,表明「厥陰」之氣仍在天上運行。
地已遷正,陽明在泉,或名司地,即數髙者。去歲少陽以作右閒,發亥司地,少陽退位,以作地下之右閒氣者也。即厥隂之地陽明,故不相和奉者也。故曰上下不相招,隂陽有相錯,即癸與巳相對,故天地不合德,即以不合甲也。
白話文:
當太陽(陽明)移動到正確位置時,它就在泉源(濁陰穴)上方,有時稱為「守地」,是指點數較高的穴位。太陽逐漸離開少陽(少陽穴),並在右邊停下,由亥穴守地,少陽退位,成為地下右邊的氣息。由於厥陰(厥陰穴)的地區屬陽明(陽明穴),因此它們並不互相協調。
因此,古書上說:上下不相吸引,陰陽錯位了。癸(癸穴)和巳(巳穴)相對應,所以天地不和諧,不符合甲(甲穴)的原則。
癸巳相會,土運太過,虚反受木勝,故非太過也,何以言土運太過,況黃鐘不應太窒,木旣勝而金還復,金旣復而少隂如至,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,謂少隂見厥隂退位,而少隂立至,故金欲復而火至,故復有少也。如此則甲己失守,後三年化成土疫,晚至丁卯,甲子至,丁卯四年至。
白話文:
癸巳年份,土的運行過於旺盛,虛弱的木被旺盛的木剋制,所以並非是土運行過於旺盛,為什麼說土運行過於旺盛?況且黃鐘音不應過於阻塞,木氣既然旺盛,金氣又會復回,金氣既已復回,少陰之氣就會來臨,因此木氣旺盛如火,金氣復回卻很微弱,表示少陰之氣取代了厥陰之氣的位置,而少陰之氣則已經來臨,所以金氣想要復回,但火氣卻來臨了,因此少陰之氣又有些微弱。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,甲己兩年就會失守,後三年會轉化成土疫,最晚在丁卯年,甲子之年到,丁卯四年纔到。
早至丙寅,甲子至,丙寅三年至。土疫至也,至於四維時木。大小善惡,推其天地,詳乎太一。又只如甲子年,如甲至子而合,應交司而治天,少隂至甲子年,司天遷正應時也。即下己卯未遷正,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,亦甲己下有合也,即甲與戊相對,子與寅配位也。即土運非太過,而木乃乘虚而勝土也,金次又行復勝之,即反邪化也。
白話文:
從最開始的丙寅年,甲子年到來,再到丙寅年結束。這是一個土瘟疫到來的時期,直到四季的木運時節。各種好壞情況,推演天地的變化,詳細地看太一星。另外,就好像甲子年,甲到子而相合,應交司掌管治理天界,少陰到甲子年,交司掌管轉換方位以順應時節。緊接著己卯未年轉換方位,而戊寅少陽年還未輪替退位,也是因為甲己相合,即甲與戊相對,子與寅配對。雖然土運並不過度,但木趁機壓制土,金運隨後又出現,再次壓制木,這就是邪氣反轉為正氣的過程。
即勝之小而或不復,後三年化癘,名曰土癘,其狀如土疫者,本是自天來,癘籨地至,故反化邪生也。隂陽天地殊異爾,故其大小善惡,一如天地之法旨也。假令丙寅陽年太過,如乙丑天數有餘者,雖交得丙寅,雖丙得寅,猶未遷正而作司天。太隂尚治天也,地已遷正,厥隂司地,或作在泉。
白話文:
疫病肆虐時,有些人會很快痊癒,有些人卻久治不愈甚至死亡。三年後,疫病會轉化為慢性病,被稱為「土癘」。這種土癘的症狀與疫病相似,但它原本是從天上來的,後來才傳播到人間,所以才會反過來化生邪氣。陰陽就像天地一樣,存在著巨大的差異。因此,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影響好壞,就像天地間的法則一樣,遵循著一定的規律。
假如在丙寅年,陽氣過於旺盛,就像乙丑年一樣,天數有餘。雖然陽氣與丙寅相交,儘管丙火得到寅木,但陽氣尚未完全轉正,依然在司掌天界。太陰之氣仍在治理天界,而地氣已經轉正,厥陰之氣司掌大地,可能會潛伏在泉水之中。
去歲太陽以作右閒,乙丑司地,庚辰以退位,而作右閒。即天太隂而地厥隂,故地不奉天化也。即上下不相招,隂陽有相錯,即辛與乙不相合,故不合其德也。乙辛相會,水運太虚,反受土勝,故非太過,即太簇之管,太羽不應,土勝而羽化,水復即風,即天地非其時,而有其氣,有化大疫,即與隂陽復不同也。此者丙辛失守其會,後三年化成水疫,晚至己巳,丙寅至已巳四年。
白話文:
太陽退守到右側,乙丑屬地,庚辰後退位,也退守到右側。也就是天上是太陰,地下是厥陰,所以地不受天的感化。也就是上下不同調,陰陽錯亂,也因為辛和乙不合,所以德行也不合。乙辛相會,水行太虛,反而被土剋制,所以不是太過,就像太簇的音管,太羽不會和應,土剋制羽化,水又變成風,也就是天地不合時令,卻有這種氣候,會導致大瘟疫,這和陰陽失調又不一樣。這是因為丙辛失去相會的時機,三年後會轉化成水災,最晚到己巳年,從丙寅年到己巳年共四年。
早至戊辰,丙寅至戊辰三年。甚即速,微即徐,徐至已巳。水疫至也,大小善惡推其天地數,乃太乙游宮。又只如丙寅年,丙至寅且合,應交司而治天,少陽至而作司天,應時遷正。即辛巳未得遷正,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,亦丙辛不合德也,即丙與庚相對,辰與相配位也,即水運非太過也。即水運亦小虚而小勝,或有復,丙寅至也,即無復也。
白話文:
從戊辰年到丙寅年至戊辰年一共三年。年份轉化的快就是速,慢的就是徐,徐過之後就到了己巳年。這時水災肆虐。不管是善報還是惡報,都可以推究出天地運行的規律,這是太乙星君遊歷宮殿的緣故。再比如丙寅年,丙屬陽,寅屬木,兩個屬性相符合,應當交給木之司神治理天空。少陽之氣運行而接替木之司神,符合時勢而使天地運行正軌。辛巳年卻不能使天地運行正軌,而庚辰年的太陽之氣也沒有退位,這是因為丙和辛不合德,丙屬陽火,庚屬陽金,相剋。辰和巳相配位,都是陰土。水運並未過度泛濫。水運稍顯不足,但又略勝一籌。可能會再次出現水災,丙寅年到來時,則不再出現水災。
後三年化癘,名曰水癘,其狀如水疫,一名寒疫。治法如前。假令庚辰陽年太過,如己卯天數有餘者,雖交得庚辰年也,雖庚臨辰,猶未遷正。陽明猶尚治天,地己遷正,太隂司地,即是在泉。去歲少隂以作右閒,己卯年,地甲子以退,少隂作右閒也。即天陽明而地太隂也,故地下奉天也。
白話文:
後三年發生瘟疫,稱為「水瘟」,其症狀類似水疫,也叫「寒疫」。治療方法與前面相同。如果庚辰年陽氣過盛,而己卯年的天數有餘,即使到了庚辰年,庚星也不一定能完全進入辰宮。陽明經脈仍然掌控天部,地部已經過渡到太陰經脈。太陰經脈在泉穴處。少陰經脈偏離心臟,位居右方,因為己卯年,地支為甲子,少陰經脈位於右方。此時,天為陽明經脈,地為太陰經脈,所以地下遵循上天的規律。
乙巳相會,金運太虚,反受火勝,故非太過也,即姑洗之管,太商不應,火勝熱化,水復寒刑,此天地非時,行不節之令,即三年,始成大疫行天下也。此乙庚失守,其後三年化成金疫也,速至壬午,庚辰至壬午三年,是其速至。徐至癸未,金疫至也,大小善惡,推本年天數及太一也。
白話文:
乙巳年(鼠年)遇到庚(金),金氣太弱,反被火氣壓制,所以並不算「太過」。即使強制灌輸水氣,也無法奏效,火氣旺盛而熱化,水氣又復發寒氣相刑,這是天地失常,運行不規律的結果,過三年後就會形成大流行病。
乙木受庚金剋制,三年後庚金就會轉化為金疫。從庚辰年到壬午年只需三年,所以病情會迅速爆發。如果慢慢發展,就會到癸未年才爆發金疫。疾病的輕重與善惡,可以從當年天象和太一星的運行中推算出來。
疫至之年,又遇失守,其災大也,不見五福,及其太一,且惡死人太半也。如却會合德者,災小爾,如見五福與其太一者,其災且小,善滅其半也。又只如庚辰,如庚至辰,且應交司而治天,太陽至庚辰年司天,應時遷正,而治天也。即下乙未未得遷正者,即地甲午少隂未退位者,且乙庚不合德也,即甲庚相對,辰午相配,此名失守,非配太過。即下乙未,干失剛,亦金運小虚也,有小勝或無復,太隂至未,即不復也。
白話文:
在瘟疫盛行的年份,又遇上天降災難,災情極為嚴重,看不到福氣,也看不到天帝的眷顧,而且大多數人都難逃一死。如果能和有道德的人相會,災情就會小一些;如果能看到福氣和天帝的眷顧,災情也會減輕,減少一半的死亡。再比如庚辰年,庚年到了辰年,正應當輪到金星掌管司天;太陽到了庚辰年掌管司天,應當順應時令變化,掌管司天。接著乙未年還未輪到輪值,而地支甲午年的少陰之氣還未退位,而且乙庚不合,即甲庚相沖,辰午相害,這叫做失守,而不是配得太過分了。接著乙未年,天干乙木失去剛強之氣,金運也稍有不足,可能有小勝或沒有恢復,太陰到了未年,即不再恢復。
後三年化癘,名曰金癘,其狀如金疫也,金疫又名殺疫。治法如前。假令壬午陽年太過,如辛巳天數有餘者,雖交後壬未年也,雖壬臨什,猶未遷正。厥隂猶尚治天,地已遷正,陽明在泉,丁酉治地。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閒,壬午年丁酉遷正,辛巳年丙申退位也。即天厥隂而地陽明,故地不奉天者也。
白話文:
後三年形成的瘟疫,名為「金瘟」,其狀像「金疫」,金疫又名「殺疫」。治療方法同前述。假設是壬午陽年陰氣過盛,如辛巳年天數有餘,即使到了壬未年,壬水雖然掌管十神,但尚未轉正。厥陰仍主宰天,地已轉正,陽明在下元,丁酉主宰地。而去年的丙申少陽轉任為右閒,壬午年丁酉轉正,辛巳年丙申退位。因此,天為厥陰而地為陽明,所以地不接受天的規範。
即陽明當上奉少隂,不與厥隂奉合也,故丁酉與辛巳不相合德也。丁辛相合會,木運太虚,反受金勝,故非太過也,即蕤賓之管,太角不應,金行燥勝,火化熱復,此天地非時,行不節之氣,即二年始成大疫。甚即速,微即徐,速即首尾三年,徐即後三年作。疫至大小善惡,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。
白話文:
當陽明之氣當令而奉養少陰之氣時,不會與厥陰之氣協調運作,所以丁酉年與辛巳年不會相互生扶。丁火與辛金相會,會導致木氣運行過於虛弱,反而會被金氣剋制,因此並不是陽明之氣太過旺盛。就好像蕤賓之管,太角之聲無法應和,金行過於燥烈,火化後所產生的熱力又會回來,這是不合時節、運行失常的氣候。兩年時間後會形成大規模的疫病。疫病的範圍和嚴重程度,可以根據疫病發生的年份、天干地支以及太一的運行來推算。
又只如壬至午,且應交司而治之,少隂壬至午年,司天應時,而遷正得位者。即下丁酉未得遷正者,即地下丙申少陽未得退位者,見丁壬不合德也,即壬丙相對,午申相配,此失守非合德,見非太過也。即丁柔干失剛,亦木運小虚也,有小勝小復。陽明如至,即不復也。後三年化癘,名曰木癘,其狀如風疫,法治如前。
白話文:
壬年到午年,應當由司天之職來治理。少陰壬年到午年,司天應時,而轉正得位。而後丁酉年未能轉正,丙申年少陽未退位。這是因為丁壬兩者不合,即壬丙相對,午申相配,這是守失所應,而非配合得當。這也不是太過分的現象。即丁柔幹缺失剛性,也是木運稍微空虛,有小勝小復。陽明年如到來,就不會再恢復。三年後會發生一種傳染病,稱為木癘,它的症狀像風疫,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。
可大吐而治之。假令戊申陽年太過,如丁未天數太過者,雖交得戊申年也,雖戊臨申,猶未遷正也。太隂猶尚治天,地已遷正,厥隂在泉,癸亥治地。去歲壬戌太陽以退位作右閒,即天丁未,地癸亥,故地不奉天化也。即厥隂當上奉少陽,故不與太隂奉合,故丁未與癸亥不相合。
白話文:
可以大吐來治療。假設戊申陽年太過,就像丁未天數太過。即使交到戊申年,戊土到了申金,地支還未轉正。太陰水氣仍控制天,地支已轉正,厥陰水氣在泉下,癸亥水氣控制地支。壬戌太陽水氣退位到右邊空閒的位置,因此天為丁未,地為癸亥,所以地支不順從天干的變化。而厥陰水氣應當向上順從少陽火氣,因此不與太陰水氣順應配合,所以丁未與癸亥不能相合。
非戊癸相合也,故火運不應其夷,則未應其徵也,下管癸亥,少徵應之,即下見癸亥主司地,故同聲之,不相應,即上下天地,不相合德,故不相應也。此戊癸失守其會,後三年化疫也,速至庚戌,首尾三年。大小善惡,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一。又只如戊申,如戊至申,且應交司而治天,少陽主戊申年司天,應時遷正而治天也。
白話文:
這不是戊癸相合的緣故,所以火運沒有到了它的位置,那麼它的徵兆就不會應驗了。往後的日子癸亥,少陽經的徵兆應驗了,是因為下面看到癸亥主治大地,所以才會發出相同的聲音,而不會應驗,是指上下天地之間的品德無法相符,所以不會應驗。這是戊癸錯失了它們的會合,三年後會轉變成瘟疫,最快會在庚戌年,前後三年之間。疫情的大小和好壞,可以通過疫情開始的那一年、天數和太一看出來。還有,就像戊申年一樣,如果戊運轉到申年,而且也要應運值班治理天空,少陽經主宰戊申年治理天空,應隨著時令變動來治理天空。
即下癸亥未得遷正者,即地下壬戌太陽未退位者,見戊癸未合德也,即壬戌相對,申戌相配,此失守,非合德,又非太過。即下癸柔干失剛,見火運小虚也,有小勝或無復也,厥隂至即無復。後三年化癘,名曰火癘也,治法如前,治之法可寒之𣳘之。已上五失守變五疫,下五失守變五癘也,即上剛柔二干共主運,有失支不守之者,以此五法,即諸陽年也。」
白話文:
如果癸亥年沒有轉入正位,就是壬戌年的太陽仍然沒有退位,這是因為戊癸未相合,壬戌年與戊癸年相對,申戌相配。如果申戌守不住,這不是相合,也不是太過。癸是柔軟的陽幹,失去了剛強,說明有火運小虛,可能會有小勝,或沒有恢復,直到厥陰年到來就不會恢復了。後三年會化為癘,稱為火癘,治療方法和以前一樣,可以使用寒涼之藥治療。以上五種失守會變成五種疫病,以下是五種失守會變成五種癘。剛柔二幹共同主宰時間的變化,如果有失守的情況,可以使用這五種方法來治療,這是因為這些失守的情況都是在諸陽年發生的。
黃帝曰:「人氣不足,天氣如虚,人神失守,神光不聚,邪鬼干人,致有夭亡,可得聞乎?人氣與天氣同失守,即鬼邪干人致死也。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人體精氣不足,外界的陽氣就像真空一樣,人的神明失去了保護,神光無法聚集,邪惡的鬼怪就會侵犯人體,導致死亡,可以聽聽看嗎?人體精氣和外界陽氣同時失去保護,就會被鬼怪侵犯致死。」
歧伯曰:「人之五藏,一藏不足,又會天虚,感邪之至也。其不足之藏,與天氣同聲,虚也。人憂愁思慮即傷心,又或遇少隂司天,天數不及,太隂作接閒至,即謂天虚也,此即人氣天氣同虚也。又遇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,大驚,汗出於心,即心中精脉減少,故神失守也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人體的五臟,如果有一個臟腑不足,就會導致天虛,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。不足的臟腑,與天氣相呼應,呈現出虛弱的狀態。當人憂愁思慮過度,就會傷心。如果恰逢少陰司天,天數不足,太陰取代少陰而運作不穩定,就稱為天虛。這時,人氣和天氣都出現了虛弱。如果再遇到驚嚇,就會奪走精氣,導致心臟出汗。大驚的時候,心臟出汗,就表示心臟的精氣衰減,所以神氣也會失守。」
因而三虚,神明失守,先有勞神之病,又遇少隂天數不及也,又更驚而奪精,此三會而神明失守也。心爲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心先有病,又遇天虚,而感天重虚也,心者任治於物,故爲君主之官,清靜棲靈,故曰神明出焉。神失守位,即神游上丹田,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君(一作「宮」)下,太一帝君在頭,日泥丸君,總衆神地。君主之官,神明失守其位,游於此處,不守心位。
白話文:
因此身體出現三種虛證,精神意識失去主導,首先已有精神耗損的疾病,加上少陽天氣不足,又受到驚嚇而損傷精氣,這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導致精神意識失去主導。心是君主之官,精神意識發源於此,現在心中先有疾病,又遇上天氣虛弱,感應到天氣中的重虛,心臟負責管理一切事物,所以是君主之官,它清靜安神,所以說精神意識發源於此。精神失去職位,也就是遊走於上丹田,在帝太一、帝君、泥丸君(一作「宮」)之下,太一帝君位於頭部,稱為泥丸君,統領眾神所在。君主之官,精神意識失去職位,遊走於此處,不守住心位。
神旣失守,神光不聚,神光即飛圓光也,圓光不潔,即圓光缺矣,即鬼邪隂尸干人。却遇火不及之歲,有黑尸鬼見之,令人暴亡。其火運不及,非只癸年戊年,失守亦然,火司天數不及亦然也。黑尸鬼形如黑犬,頭似婦人,髮蓬不髻,目大,人見之,吸人神魂,皆作犬聲,卒然而亡。
白話文:
神魂一旦離開身體,神光就會散失,神光也就是所謂的飛圓光。圓光不亮,就表示飛圓光有缺,這是因為鬼邪或陰屍來擾亂人。如果碰上火運不夠旺的時候,就會有黑屍鬼出現,看到它的人會暴斃身亡。火運不足的原因,不只限於癸年戊年,如果神魂失守也會這樣,火候管理天命不足也會如此。黑屍鬼的外型像黑狗,頭卻像女人,頭髮蓬亂不成髻,眼睛很大。人看到它,就會被吸走神魂,而且都會發出狗叫聲,然後突然死亡。
人飲食勞倦即傷脾,即飲食飽舉房事,即氣滯於脾,以勞役氣滿悶,脾藏有病也。又或遇太隂司天,天數不及,即少陽作接閒至,即謂之虚也,人氣與天氣不及,即感天人氣,虚及又虚也。此即人氣虚而天氣虚也。又遇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,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,脾胃汗出,即精血減少,感天虚而作三虚,脾神失守其位。
白話文:
如果飲食過量或勞累過度,就會傷及脾臟。如果飲食飽足後又進行房事,會導致氣血鬱結於脾臟,再因為勞役過度而導致氣滿胸悶,這是脾臟有疾病的表現。
此外,如果遇到太陰陽明兩經主令時節,而天氣變化不及時,少陽經就會趁虛而入,稱為「虛症」。當人體氣血不足以適應天氣變化時,就會受到天人合一的影響,導致虛弱加劇。這表示人體氣血虛弱,而且天氣也虛弱。
如果再遇到飲食過飽導致胃部出汗,或者醉酒後行房導致脾臟出汗,脾胃出汗就會損耗精血,導致受到天虛的影響而產生三虛症狀,脾神的鎮守位置失去作用。
因而三虚,脾神失守,先有病於脾,次遇天虚,脾感天重虚,又遇汗出,而減其精血,乃故名三虚也。脾爲諫議之官,智周出焉,脾者心之子,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中所出謂之智,智周萬物謂之神,即脾胃神意智,乃故失守其位者也。神旣失守,神光失位而不聚也,神光不聚,鬼乃干之。
白話文:
因此,三臟都虛弱,脾的機能失調,首先是脾臟出現問題,其次遇到天虛,脾臟受到天上的嚴重虛弱影響,再遇到出汗,而導致精血減少,所以稱之為三虛。脾臟是諫議大夫,智慧從它產生。脾臟是心的兒子,心有所記憶稱為意,意中所產生稱為智,智力遍及萬物稱為神,也就是脾胃的神意智慧,所以失守它們的位置。神既然失守,神光就會失去位置而不能集中,神光不能集中,邪氣就會侵犯。
却遇土不及之年,或己年或甲午失守,或太隂天虚,青尸鬼見之,令人卒亡。人乆坐濕地,強力入水即傷腎,汗出於腎,即精血減少,故作三虚,即精亡,心神失守其位也。腎爲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,因而三虚,腎神失守,神志失位,神光不聚,神精志三神虚失位,游於黃庭,司命君之下,乃即圓光缺矣。却遇水不及之年,或辛不會符,或丙年失守,或太陽司天虚,有黃尸鬼至,見之令人暴亡。
白話文:
倘若遇到「土不及」的年份,或「己年」或「甲午年」失守,或者「太陰天虛」,青色的屍鬼就會出現,使人猝死。如果長時間坐臥在潮濕之地,強行下水就會損傷腎臟,汗液從腎臟流出,便會導致精血減少,因此會形成「三虛」,也就是精氣耗竭,心神失去守位。腎臟主導強健的機能,巧技也是從腎臟而來,如果出現「三虛」,腎神失守,神志便會失去定位,神光渙散,神、精、志三神虛耗失位,遊走於黃庭,位於司命君之下,就會導致圓光缺失。此外,如果遇到「水不及」的年份,或「辛年」不符合符號,或「丙年」失守,或者「太陽司天虛」,就會有黃色的屍鬼出現,見之使人暴死。
有此三虚,又遇水不及,即黃尸鬼干人,牛頭身黃,見之時吸人神魂,皆暴亡也。人或恚怒,氣逆上而不下,即傷肝也。又遇厥隂司天,天數不及,即少隂作接閒至,是謂天虚也,此謂天虚人虚也。又遇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肝爲將軍之官,諜慮出焉,神位失守,神光不聚,神光不聚,即圓光缺而不周,尸鬼乃干人也。又遇木不及年,或丁年不符,或壬年失守,或厥隂司天虚也,有白尸鬼見之,令人暴亡也。
白話文:
當人同時具有三虛(氣虛、血虛、陽虛),又遇水運不足時,就會出現「黃屍鬼」,身長牛頭,毛色黃色,看到時會吸走人體的靈魂,導致暴斃。
如果人發怒或生氣,氣息逆流上升,導致肝臟受損。同時遇到厥陰星君掌握天運,天數不足時,少陰星君會接棒,形成天虛。此時人體虛弱,天運也虛弱。
再遇急跑或恐懼,導致肝臟出汗。肝臟主管情緒,思索謀劃發自於此。神主失守,神光無法聚集,圓光不全,就會被屍鬼侵害。
此外,如果木運不足,或丁年不符,壬年失守,或厥陰星君主管天運虛弱時,就會出現「白屍鬼」。看到它的人也會暴斃。
有此三虚者,即神游失守,白尸鬼干人,頭如雞,身白,有白毛,見之吸人神魂,皆卒然而亡也。已上五失守者,天虚而人虚也,神游失守其位,即有五尸鬼干人,令人暴亡也,謂之曰尸厥。但卒然而亡,口中無涎者,舌卵卵縮者,尸厥。若出涎而舌卵者,盛厥也。人犯五神易位,即神光不圓也,非但尸鬼,即一切邪犯者,皆是神失守位故也。
白話文:
當出現這三種虛弱的情況時,即神魂遊離、白屍鬼擾人,病人頭部像雞,身體蒼白,長有白毛,看到這種人就會吸走其神魂,導致患者突然死亡。前面提到的五種失守情況,都是由身體虛弱導致的,神魂遊離失守其位,就會招致五種屍鬼侵犯,使人暴亡,這種情況稱為屍厥。但是,如果患者突然死亡,口中沒有唾液,舌頭發硬縮小,這也是屍厥的表現。如果患者流出唾液且舌頭發軟,則是盛厥。人體內的五神一旦發生位置變動,即神光不能凝聚圓滿,不僅會招致屍鬼侵犯,而且所有邪氣都會乘虛而入,這都是神魂失去守位所致。
神失守位,雖具體中,而二氣失位也。即神光不聚,而邪犯之,有妖魅交通往來,皆是五神失守,乃邪所至也。此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,得守者本位,而五神得其居,即神光乃圓明而聚矣,故一切邪不犯之,乃生也。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老子云:「氣來入身謂之生,神去於身謂之死。
白話文:
當人的神志失去原本的位置,儘管身體具備了具體的形體,但陰陽二氣也失去了平衡。這時,人的精神光彩無法凝聚,邪氣就會侵犯,出現妖魅等異象,這些都是因為人體的五神失去了固守而導致的。
所謂「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」,就是說能守住神志的人能夠存活,而失去神志的人會死亡。守得住神志的人,才能讓五神各居其位,精神光彩才能圓滿凝聚,邪氣就不會侵犯,因此能夠生存。
得到神志的人會興旺,失去神志的人會滅亡。老子說:「氣息進入體內稱為生,神志離開身體稱為死。」
」故曰命由神生,命生神在,若命生神去,即命夭矣。所謂神游失守,即不離身,故不可便死也。其主管在頭上。三尊髙位,靈主言也,即太一帝君在頭日泥丸總神也,無英君左制三魂也,白元君右俱魄也,即魂爲陽神也,魄爲隂鬼也。若無上三虚主之神離位者死,𫝆五神失守,亦有主歸,即神光不聚,圓光亦缺,故邪干犯之。若神失守其位,即知人生神昌。
白話文:
所以說生命由神明誕生,神明存在生命才會存在,如果神明離開,生命也就終結了。所謂「神遊失守」,並不是脫離了身體,所以人不會立刻死亡。神明的主管在頭上,有三尊神位,稱為靈主,也就是太一帝君,在頭頂的泥丸宮統帥神明;無英君在左側,制約三魂;白元君在右側,掌管七魄。魂魄是神明的屬性,魂屬於陽神,魄屬於陰鬼。如果這三位神明離開自己的位置,人就會死亡;因為五臟神失守,導致魂魄不聚,神光和圓光也會減弱,因此容易受到邪氣的侵犯。如果神明失守,就會知道這個人的神力旺盛。
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