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白話文:
啟玄子按照林億、孫奇、高保衡等人奉命校正的版本,由孫兆重新改正錯誤。
孟春始至,黃帝燕坐,臨觀八極,正八風之氣,而問雷公曰:「隂陽之類,經脉之道,五中所主,何藏最貴孟春始至,謂立春之日也。燕,安也。觀八極,謂視八方逺際之色。正八風,謂候八方所至之風,朝會於太一者也。五中,謂五藏。
白話文:
春天的第一天到來,黃帝安然坐著,面向八方,察看八面風的氣象,然後問雷公:「陰陽的分類、經絡的運行,五臟中的主藏,什麼藏腑在春季最重要的呢?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八風朝太一,具《天元玉𠕋》中,又按楊上善云:『夫天爲陽,地爲隂,人爲和,隂無其陽,衰殺無已,陽無其隂,生長不止,生長不止則傷於隂,隂傷則隂災起,衰殺不已則傷於陽,陽傷則陽禍生矣。故須聖人在天地間,和隂陽氣,令萬物生也。
白話文:
新校正的注釋說:「參看八風朝太一,記載在《天元玉函》中。另外按照楊上善的說法:『天代表陽,地代表陰,人代表和。陰沒有陽,就會不斷衰敗凋落;陽沒有陰,就會不斷生長壯大。生長壯大不止,就會傷害陰;陰受傷,就會導致陰性災害發生。衰敗凋落不止,就會傷害陽;陽受傷,就會導致陽性禍患產生。所以聖人在天地之間,必須調和陰陽之氣,讓萬物得以生長。』
和氣之道,謂先脩身爲德,則隂陽氣和,隂陽氣和則八節風調,八節風調則八虚風止於是,疵癘不起,嘉祥竟集,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。故黃帝問身之經脉貴賤,依之調攝修德於身,以正八風之氣。』」。」
白話文:
養生之道重視修養自身德性,如此陰陽之氣才會調和。陰陽氣調和,八種風氣便會順暢,八種風氣順暢,八種虛邪之風便會消失。如此,疾病不會產生,吉祥的徵兆就會聚集。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,無法明言其所以然。所以黃帝詢問身體經脈的重要性和排序,並根據這些原理,調理身體,修養德性,以平衡八種風氣。
雷公對曰:「春,甲乙,青,中主肝,治七十二日,是脉之主時,臣以其藏最貴東方甲乙,春氣主之,自然青色,内通肝也。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。」故曰:「青中主肝也。」然五行之氣,各王七十二日,五積而乘之,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,故云治七十二日也。夫四時之氣,以春爲始,五藏之應,肝藏合之,公故以其藏爲最貴藏,或爲道,非也。
雷公致齋七日,旦復侍坐悟非,故齋以洗心。願益,故坐而復請。。
白話文:
皇上說:「你說《上下經》、《陰陽》、《從容》三部著作中最珍貴,其實最下等的就是《從容》。《從容》所講的是安穩和緩和類比。皇上認為《脈經》上下篇的陰陽比類形氣說並不以肝臟為尊貴,所以你認為的珍貴其實是最下等的。」
帝曰:「三陽爲經,二陽爲維,一陽爲游部經,謂經綸,所以濟成務。維,謂維持,所以繫天眞。游,謂游行。部,謂身形部分也。故主氣者,濟成務。化榖者,繫天眞。主色者,散布精微,游行諸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三陽,足太陽脉也,從目内眥上頭,分爲四道,下項并正別脉,上下六道,以行於背與身爲經。二陽,足陽明脉也,從鼻而起,下咽,分爲四道并正別脉,六道上下行腹,綱維於身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三陽是經脈,二陽是維系,一陽是遊行於身體各部的經脈。經脈的作用是規劃和施行,因此能成就事情。維系的作用是維持,因此能繫住天真之氣。遊行就是運行。部是指身體各個部分。所以,主氣的經脈成就事情;化谷的經脈繫住天真之氣;主色的經脈散佈精微,運行於身體各個部位。」後人校正後說:「根據楊上善的說法,三陽就是足太陽經脈,從眼睛內眥向上行,分為四條支脈,加上正別經脈,總共六條支脈,上下行於後背和身體,作為經脈。二陽就是足陽明經脈,從鼻子開始,向下經過咽喉,分為四條支脈,加上正別經脈,總共六條支脈,上下行於腹部,維繫著身體。」
一陽,足少陽脉也,起目外眥,絡頭,分爲四道,下缺盆,并正別脉,六道上下生,經營百節,流氣三部,故曰游部。』」。此知五藏終始觀其經綸,維繫游部之義,則五藏之終始可謂知矣。三陽爲表,二隂爲裏三陽,太陽。二隂,少隂也。少隂與太陽爲表裏,故曰三陽爲表,二隂爲裏。
白話文:
一陽,指的是足少陽經脈。它從眼睛的外眼角開始,連接到頭部,分為四道。在缺盆穴以下,與正別經脈相合,共有六道上下行,貫通全身各個關節,流注三部氣血。因此稱為「遊部」。
由此可知,五臟的終始運作,可以通過觀察遊部經脈的運行來瞭解。而遊部經脈的運行,又可以反映五臟的終始運作。三陽經為表,二陰經為裏。其中,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。所以說,三陽為表,二陰為裏。
一隂至絕作朔晦,却具合以正其理一隂,厥隂也。厥,猶盡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亥爲左足之厥隂,戌爲右足之厥隂,兩隂俱盡,故曰厥隂。」夫隂盡爲晦,隂生爲朔。厥隂者,以隂盡爲義也,徵其氣王則朔,適言其氣盡則晦,旣見其朔,又當其晦,故曰:「一隂至絕,作朔晦也。
白話文:
當陰氣完全衰竭時,就是月朔和晦日,陰陽交合才能使萬物生長發育。這個陰極點就是厥陰。厥,有盡的意思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亥是左足的厥陰經絡,戌是右足的厥陰經絡,兩者都處在陰氣窮盡的狀態,所以稱為厥陰。」陰氣盡頭就是晦日,陰氣開始生發就是朔日。厥陰的意思就是陰氣窮盡,徵象是氣候涼爽,稱為朔氣;說到氣候涼爽是陰氣窮盡,那麼適言其氣盡的時候就是晦日,既看到朔氣,又看到晦日,所以說:「陰氣完全衰竭時,就是月朔和晦日。」
」然徵彼俱盡之隂,合此發生之木,以正應五行之理,而無替循環,故云:「却具合以正其理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注言『隂盡爲晦,隂生爲朔』,疑是『陽生爲朔』。」。」
雷公曰:「受業未能明言未明氣候之應見。。」
白話文:
但是,如果把陰屬的寒氣全部用盡,陽屬的生機就會因此而出現,這樣才能合乎五行相生的道理,讓它們不斷循環,所以說:「卻要把陰陽屬性配合起來調整它的道理。」
《新校正》說:「註解裡說『陰盡為晦,陰生為朔』,懷疑應該是『陽生為朔』。」
帝曰:「所謂三陽者,太陽爲經陽氣盛大,故曰太陽。三陽脉至手太隂,弦浮而不沉,决以度察,以心合之隂陽之論太隂,爲寸口也。寸口者,手太隂也。脉氣之所行,故脉皆至於寸口也。太陽之脉,洪大以長,𫝆弦浮不沉,則當約以四時髙下之度而斷决之,察以五藏異同之候而參合之,以應隂陽之論,知其臧否耳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所謂的三陽,其中『太陽』是體表的陽氣最盛,所以稱之為太陽。三陽的脈象到達手太陰經時,脈象浮弦而不沉,我們可以據此來判斷,並以心合之法配合陰陽論來推斷太陰經的情況。太陰經就是寸口脈。脈氣運行,脈絡都匯聚於寸口。太陽經的脈象,又大又長,弦脈浮而不沉,我們就應該根據四季的盛衰變化來作判斷,結合五臟不同的病候來分析,並配合陰陽論,這樣就能知道人體的健康與否了。」
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《靈樞經》曰:『辰爲左足之陽明,巳爲右足之陽明,兩陽合明,故曰二陽者,陽明也。』。至手太隂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鼓,謂鼓動。炅,熱也。陽明之脉,浮大而短,𫝆弦而沉急不鼓者,是隂氣勝陽,木來乘土也。然隂氣勝陽,木來乘土而反熱病至者,是陽氣之衰敗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二陽」,指的是陽明經。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「辰時是左足的陽明經,巳時是右足的陽明經,兩條陽經合而明亮,所以稱為『二陽』,也就是陽明經。」
當手太陰經的脈象出現弦細、沉緊、不鼓動的狀態,同時出現發熱的症狀,患者多難以存活。這裡的「鼓動」指的是脈搏的跳動。「發熱」則指的是體溫升高。
陽明經的脈象,應該出現浮大而短促的狀態。如果出現弦細、沉緊、不鼓動的狀況,則表示陰氣勝過陽氣,木元素來侵犯土元素。但是,如果陰氣勝過陽氣,木元素來侵犯土元素,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,則表示陽氣衰敗的緣故。
猶燈之焰欲滅反明,故皆死也。一陽者,少陽也陽氣未大,故曰少陽。至手太隂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人迎,謂結喉兩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脉動應手者也。弦爲少陽之脉,𫝆急懸不絕,是經氣不足,故曰少陽之病也。懸者,謂如懸物之動搖也。專隂則死專,獨也,言其獨有隂氣而無陽氣則死。
白話文:
就像燈芯的火焰在要熄滅前會再次明亮,(指病人在死亡前會出現假象)。「一陽」是指少陽,陽氣還沒有充盛,所以稱為少陽。到了手太陰經脈,連接上人迎穴,脈象緊而急促,像懸在空中般不斷,這是少陽經的病症。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,與身體同寬一寸五分,脈搏跳動與手指按合的穴位。弦形為少陽脈象,緊而急促,懸而不絕,表示經氣不足,所以稱為少陽經的病症。懸的意思,是指像懸掛物品般晃動。如果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,就會死亡。專,就是獨自的意思,說的是隻存在陰氣而沒有陽氣,就會死亡。
三隂者,六經之所主也三隂者,太隂也。言所以諸脉皆至手太隂者何耶?以是六經之主,故也。六經,謂三隂三陽之經脉也。所以至手太隂者何?以肺朝百脉之氣,皆交會於氣口也。交於太隂此正發明肺朝百脉之義也。〈經脉別論〉曰:「肺朝百脉。」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脉伏鼓擊而不上浮者,是心氣不足,故上控引於心而爲病也。
白話文:
三陰經是六條經脈的主導者,其中太陰經就是三陰經之一。為什麼所有的經脈都通到手太陰經?這是因為太陰經是六條經脈的主導者。六條經脈指的是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。為什麼經脈會通到手太陰經?這是因為肺能「朝百脈」,即調節全身經脈的氣血運行,而各條經脈的氣血都在氣口匯聚。氣口位於手太陰經上,所以各條經脈的氣血都會匯聚到手太陰經。經脈別論中說:「肺朝百脈」,伏鼓不浮表示心氣不足,心氣不足就會上衝心臟,從而引發疾病。
志心,謂小心也。〈刺禁論〉曰:「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。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肺脉浮濇,此爲平也,𫝆見伏鼓是腎脉也。足少隂脉貫脊,屬腎,上入肺中,從肺出絡心肺,氣下入腎志,上入心神也。王氏謂志心爲小心義未通。』」。二隂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二隂,謂足少隂腎之脉。
白話文:
志心,指的就是小心。〈刺禁論〉中提到:「七節的旁邊,有一條小心。」所說的就是這個。~~,~~重新校正後說:「據楊上善考證:『肺脈浮游不定,這就是平和的狀態。觸摸到伏鼓就是腎脈。足少陰脈貫穿脊椎連接到腎,向上進入肺中,從肺出來連結心肺,氣向下進入腎志,向上進入心神。王氏認為志心是小心,這個解釋不通。』」兩條陰脈到達肺部,氣歸屬於膀胱,往外連接脾胃兩條陰脈,指的是足少陰腎脈。
少隂之脉別行者入跟中,以上至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。其直行者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故上至於肺,其氣歸於膀胱,外連於脾胃。一隂獨至經絕,氣浮不鼓,鈎而滑若一隂獨至,肺經氣内絕,則氣浮不鼓於手,若經不内絕則鈎而滑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一隂,厥隂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的分支沿著小腿後側內側行走,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邊緣,貫通脊椎,屬於腎經,與膀胱經相連。
少陰經的主脈則從腎臟向上經過肝臟和橫膈,進入肺部。因此,少陰經向上延伸到肺部,其氣歸屬於膀胱,並在外連接脾胃。
如果少陰經獨自出現經氣中斷,則氣息虛浮不暢通,脈搏遲緩而滑利。如果經氣並沒有完全中斷,則脈搏會遲緩而滑利。**按:**楊上善說:「『一陰』指厥陰經。
』」。此六脉者,乍隂乍陽,交屬相并,繆通五藏,合於隂陽或隂見陽脉,陽見隂脉,故云「乍隂乍陽」也。所以然者,以氣交會故爾,當審比類以知隂陽也。先至爲主,後至爲客脉氣乍隂見陽,乍陽見隂,何以別之,當以先至爲主,後至爲客也。至,謂至寸口也。」
白話文:
」這六種脈象,一會兒陰一會兒陽,交互交織相連,貫通五臟,同時包含著陰陽或者陰脈裡顯現陽脈,陽脈裡顯現陰脈,所以說「一會兒陰一會兒陽」。出現這樣的現象,是由於氣交匯造成的,診脈時應該細心分辨種類,來判斷陰陽。先到達的脈象為主要脈象,後到達的脈象為客脈。脈氣一會兒陰脈顯現陽脈,一會兒陽脈顯現陰脈,如何區分呢?應該以先到達的脈象為主,後來到達的脈象為客。所謂「至」,是指到達寸口。
雷公曰:「臣悉盡意受傳《經脉》,頌得《從容》之道,以合《從容》,不知隂陽,不知雌雄頌,𫝆爲誦也。公言臣所頌,誦𫝆《從容》之妙道,以合上古《從容》,而比類形名,猶不知隂陽尊卑之次,不知雌雄殊目之義,請言其旨,以明著至教,隂陽雌雄相輸應也。。」
白話文:
雷公說:「我用心盡力傳授《經脈》,誦讀《從容》之道,以符合《從容》的精髓。但我不知道陰陽的秩序,不知道雌雄的不同,這樣來說只不過是誦讀而已。您說我所誦讀的,是《從容》之道的奧妙,符合上古《從容》的精髓,但是我卻不知道陰陽尊卑的次序,不知道雌雄不同的意義。請您闡明這些要旨,讓我清楚地理解您的教導。陰陽和雌雄相互影響和呼應。」
帝曰:「三陽爲父父,所以督濟羣小,言髙尊也。。二陽爲衞衞,所以却禦諸邪,言扶生也。。一陽爲紀紀,所以綱紀形氣,言其平也。。三隂爲母母,所以育養諸子,言滋生也。。二隂爲雌雌者,隂之目也。。一隂爲獨使一隂之藏,外合三焦,三焦主謁導諸氣,名爲使者,故云獨使也。。
白話文:
皇上說:「三陽就像父親,負責監管和幫助小的部分,表示它們地位尊貴。二陽就像衛士,負責抵禦各種邪氣,表示它們保護生命。一陽就像綱紀,負責統攝形氣,表示它們維持平衡。
三陰就像母親,負責哺育各種體內部分,表示它們促進生長。二陰屬於雌性,是陰的表徵。一陰屬於單獨的外用之藏,與三焦相合。三焦負責接引和引導各種氣機,稱為使者,所以一陰又稱獨使。」
二陽一隂,陽明主病,不勝一隂,耎而動,九竅皆沉一隂,厥隂肝木氣也。二陽,陽明胃土氣也。木土相持,故陽明主病也,木伐其土,土不勝木,故云不勝一隂。脉耎而動者,耎爲胃氣,動謂木形。土木相持,則胃氣不轉,故九竅沉滯而不通利也。三陽一隂,太陽脉勝,一隂不能止,内亂五藏,外爲驚駭三陽,足太陽之氣,故曰太陽勝也。木生火,𫝆盛陽燔木,木復受之,陽氣洪盛,内爲狂熱,故内亂五藏也。
白話文:
兩個陽經和一個陰經,陽明經主導疾病。陽明經不勝過陰經,便會鬱積而動。九個竅孔都沉滯在陰經中,厥陰肝木就是陰經之氣。兩個陽經是陽明胃土之氣。木土相剋,所以陽明主導疾病。木剋製了土,土不勝過木,這就是「不勝一陰」的意思。脈搏鬱積而動,鬱積代表胃氣,動代表木的性質。土木相剋制,胃氣就會不通暢,所以九個竅孔也會沉滯而不通利。三個陽經和一個陰經,太陽經的脈搏最盛,陰經不能抑制住它。太陽經內亂到五臟,外在表現為驚駭。三個陽經是足太陽經之氣,所以說太陽經最盛。木生火,火盛就會灼傷木,木又被火反剋,陽氣越來越旺盛,內在表現為狂熱,因此內亂五臟。
肝主驚駭,故外形驚駭之狀也。二隂二陽,病在肺,少隂脉沉,勝肺傷脾,外傷四支二隂,謂手少隂心之脉也。二陽,亦胃脉也。心胃合病,邪上下并,故内傷脾外勝肺也。所以然者,胃爲脾府,心火勝金,故爾。脾主四支,故脾傷則外傷於四支矣。少隂脉,謂手掌後同身寸之五分,當小指神門之脉也。
白話文:
肝臟主管驚恐,所以它外在的異常表現就是驚恐的樣子。肺與腎陰陽各有二,肺有病時,少陰脈(手少陰心經)脈象沉伏,勝過肺氣,傷及脾臟,進一步傷及四肢的兩條陰經(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)。兩條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)也有關聯。心臟和胃經同時發病,邪氣上下並存,所以會內傷脾臟,外傷肺臟。這是因為胃是脾臟的府邸,心火旺盛會克金(肺)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脾臟主管四肢,所以脾臟受損就會外傷四肢。所謂少陰脈,指的是手掌背面與身體同高五分的位置,也就是小指神門穴的脈象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二陽乃手陽明大腸肺之府也。少隂心火勝金之府,故云病在肺。王氏以二陽爲胃義未甚通,况又以見胃病腎之說,此乃是心病肺也,又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等並云『二隂一陽』。」。
白話文:
後世的校正文版注釋:「審查這兩個陽經,乃手陽明大腸肺之腑。少陰心火勝金之腑,所以說病在肺。王叔和以兩個陽經為胃,義理不甚通暢,況且又以見胃病腎的說法,這說是心病肺病,而且《全元起本》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等書都說『兩個陰經一個陽經』。」
二隂二陽,皆交至,病在腎,罵詈妄行,巔疾爲狂二隂爲腎,水之藏也。二陽爲胃,土之府也。土氣刑水,故交至而病在腎也。以水腎不勝,故胃盛而顛爲狂。二隂一陽,病出於腎,隂氣客遊於心,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,四支別離一陽,謂手少陽三焦心,主火之府也。水上干火,故火病出於腎,隂氣客遊於心也,何者?腎之脉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。
白話文:
當腎臟的陰陽氣息(腎陰腎陽)同時交戰時,會導致腎臟疾病。病人會出現謾罵、胡言亂語和頭暈發狂的症狀。
這是因為腎臟儲藏水性物質,而胃是土性物質的住所。土氣剋制水氣,所以當陰陽交戰時,水氣不足,土氣旺盛,就會導致頭暈發狂。
如果腎臟的陰陽氣息失去平衡,且陰氣過盛(腎陰一陽),疾病就會從腎臟擴散到全身。陰氣會侵犯心臟,導致胸腔以下的空腔不通暢,四肢也會出現異常。
其中,少陽三焦經(屬於手少陽三焦經)與心臟相連,心臟是火氣的住所。水氣上逆侵犯火氣,導致火氣異常,進而引起腎臟疾病和陰氣侵犯心臟的現象。
這是因為腎臟的經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然後進入肺部。
其支別者,從肺中出,絡心,注胸中,故如是也。然空竅隂客上游,胃不能制,胃不能制是土氣哀,故脘下空竅皆不通也。言堤者,謂如堤堰不容𣳘漏,胃脉循足心脉絡手,故四支如別離而不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王氏云:『胃脉循足,按此二隂一陽病出於腎,胃當作腎。
白話文:
其它的分支,從肺部出來,連接著心臟,注入胸腔,所以才會這樣。但是空曠的竅穴讓陰邪的客氣上遊,胃無法控制,胃無法控制的原因是土氣衰弱,所以脘下空曠的竅穴都無法通行。所謂的堤堰,是指就像堤防不能容許水漏掉,胃經沿著足心經絡手部,所以四肢就好像被分開而無法使用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根據王氏的說法:『胃經沿著足,而這兩種陰經和一種陽經的病症出於腎臟,所以胃應當作腎臟。
』」。一隂一陽代絕,此隂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喉咽乾燥,病在土脾一隂,厥隂脉。一陽,少陽脉,並木之氣也。代絕者,動而中止也,以其代絕,故爲病也。木氣生火,故病生而隂氣至心也。夫肝膽之氣,上至頭首,下至腰足,中主腹脇,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。
白話文:
「一陰一陽交替不休,陰氣到達心臟,時而上行時而下行,沒有規律,進出莫測,喉嚨乾燥,這是因為脾臟的陰氣有病,厥陰脈受阻。陽氣,少陽脈,都是木氣。交替不休是說動一動就停了,因為這種交替不休,所以才會生病。木氣生火,所以病產生了,陰氣也到了心臟。肝膽之氣,向上達到頭部,向下到達腰部和腳部,中間主宰腹腔和兩側,所以疾病發作沒有固定的部位上下不定。」
若受納不知其味,竅寫不知其度,而喉咽乾燥者。喉嚨之後屬咽,爲膽之使,故病則咽喉乾燥,雖病在脾土之中,蓋由肝膽之所爲爾。二陽三隂至隂皆在,隂不過陽,陽氣不能止隂,隂陽並絕,浮爲血瘕,沉爲膿胕二陽,陽明。三隂,手太隂。至隂,脾也,故曰「至隂皆在」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遇到了食物後感覺不出味道,喝水後也不知道飲了多少,而且喉嚨乾燥的情況:喉嚨後面連接著食道,是由膽經所支配,所以發生病變時會導致喉嚨乾燥,儘管病因在脾胃系統,但實際上是由肝膽系統引起的。陽明經和手太陰經、脾經都參與其中,但陰氣不能壓制陽氣,陽氣也無法阻止陰氣,導致陰陽兩氣中斷,浮在上面就會形成血塊,沉在下面就會化膿成膿腫。
然隂氣不能過越於陽,陽氣不能制心,𫝆隂陽相薄,故脉並絕斷而不相連續也。脉浮爲陽氣薄隂,故爲血瘕。脉沉爲隂氣薄陽,故爲膿聚而胕爛也。隂陽皆壯,下至隂陽若隂陽皆壯而相薄不已者,漸下至於隂陽之内爲大病矣。隂陽者,男子爲陽道,女子爲隂器者,以其能盛受故而也。
白話文:
但是陰氣不能超過陽氣,陽氣不能控制心臟,陰陽相互侵蝕,所以脈象斷斷續續,不連續。脈浮是陽氣侵蝕陰氣,因此是血凝塊。脈沉是陰氣侵蝕陽氣,因此是膿液積聚和潰爛。若陰陽都很旺盛,而且不斷相侵蝕,逐漸侵蝕到身體內部,就會變成大病。陰陽在男性身上是指動脈,在女性身上是指生殖器,因為它們能夠盛載和接受。
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昭昭,謂陽明之上。冥冥,謂至隂之内,幽暗之所也。診决死生之期,遂合歲首謂下短期之旨。」
雷公曰:「請問短期?」黃帝不應欲其復問而寶之也。。
白話文:
陽光普照上方,幽暗籠罩下方。陽光普照上方,是指陽明經絡。幽暗籠罩下方,是指極陰之內,幽暗之地。診斷決定生死期限,應遵循《內經》所說的「下短期之旨」,即從下方著手。
雷公復問,黃帝曰:「在經論中上古經之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自雷公已下別爲一篇名〈四時病類〉。」。」
雷公曰:「請聞短期?」
白話文:
雷公又問,黃帝回答說:「在經書的論述中,乃是上古經典裡面的內容。~~,~~新版校正說:「按照全元起的說法,從『雷公』以下,另外單獨成篇,篇名為〈四季病類〉。」
黃帝曰:「冬三月之病,病合於陽者,至春正月,脉有死徵,皆歸出春病合於陽,謂前隂合陽而爲病者也。雖正月脉有死徵,陽已發生,至王不死,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。冬三月之病,在理已盡,草與柳葉皆殺裏,謂二隂腎之氣也。然腎病而正月脉有死徵者,以枯草盡青,柳葉生出而皆死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冬天(十一、十二、一月)發生的疾病,如果屬於陽氣不足,到了春天(正、二、三月)的正月,脈象上會出現死亡徵兆。這些疾病都會在春天復發,因為它們屬於陰氣與陽氣結合而導致的疾病。雖然正月脈象上有死亡徵兆,但陽氣已經開始生髮,到了春季不會死亡,因此這些疾病會延續到春天(正、二、三月)的末期和夏季(四、五、六月)的初期。
冬天發生的疾病,在道理上已經到了盡頭,小草和柳葉都枯萎凋落,代表腎臟的陰氣也到了極點。但是,如果腎臟有病,而正月脈象上出現死亡徵兆,這就像枯草已經完全青綠,而柳葉卻在萌芽後都枯萎了。
理,裏也。已,以也,古用同。春隂陽皆絕,期在孟春立春之後,而脉隂陽皆懸絕者,期死,不出正月。~~,~~新校正云:「《太素》無『春』字。」。
白話文:
「理」指內部。「已」字意同「以」,古時通用。春天時,陰陽兩氣隔絕,如果在立春後脈搏中陰陽兩氣都完全沒有,那麼預期會死亡,不會超過正月。*注:新校正本中說《太素》沒有「春」字。
春三月之病,曰陽殺陽病不謂傷寒温熱之病,謂非時病熱,脉洪盛數也。然春三月中,陽氣尚少,未當全盛而反病熱,脉應夏氣者,經云:「脉不再見,夏脉當洪數。」無陽外應,故必死於夏至也,以死於夏至,陽氣殺物之時,故云陽殺也。隂陽皆絕,期在草乾若不陽病,但隂陽之脉皆懸絕者,死在於霜降草乾之時也。
白話文:
春天三月發生的疾病,稱為「陽殺陽病」。這與傷寒、溫熱等病不同,是指不適時發生的熱病,脈象強勁,次數多。
然而,春天三月中,陽氣還很少,不應該是旺盛的時候,卻出現了熱病,脈象符合夏季的規律。經書上說:「脈象不再次出現,夏季的脈象應該是強勁、次數多的。」如果沒有外在陽氣的影響,那麼肯定會死在夏至,因為夏至是陽氣殺傷萬物的時間,所以稱為「陽殺」。
如果陰陽兩脈都消失,等到草木枯萎的時候就會死亡。如果沒有陽病,但陰陽兩脈都消失,那麼也會死在霜降草木枯萎的時候。
夏三月之病,至隂,不過十日謂熱病也。脾熱病則五藏危,土成數十,故不過十日也。隂陽交,期在溓水〈評熱病論〉曰:「温病而汗出,輙復熱而脉躁疾,不爲汗衰,狂言不能食者,病名曰隂陽交。」六月病暑,隂陽復交,二氣相持,故乃死於立秋之候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溓水者,七月也,建申水生於申,隂陽逆也。
白話文:
夏天三個月的疾病,屬於極陰,不超過十天就稱作熱病。脾臟過熱的熱病會危及五臟,因為土的數量是數十倍於其他臟器,所以不會超過十日。
陰陽交會,時節在七月。根據《評熱病論》記載:「患上熱病而發汗,但汗出後又復發熱,脈搏躁動而急促,不是因為汗液衰竭而出現發狂、不能進食等症狀的,這種病叫做『陰陽交會』。」六月患上暑熱,陰陽再次交會,兩股氣勢相互對峙,所以患者往往死在立秋的時節。
附註:全元起本中記載:「『溓水』是指七月。申月建申,水在申月生發旺盛,陰陽逆亂。」
』楊上善云:『溓,廉檢反,水靜也。七月,水生時也。』」。秋三月之病,三陽俱起,不治自已秋陽氣衰,隂氣漸出,陽不勝隂,故自已也。隂陽交合者,立不能坐,坐不能起以氣不由其正用故爾。三陽獨至,期在石水有陽無隂,故云獨至也。〈著至教論〉曰:「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并至,由此則但有陽而無隂也。
白話文:
楊上善說:「溓,讀音同『廉檢』,意思是水靜止。七月,是水生發的時節。」
秋季三個月的病症,是因為三陽之氣同時上升,病情會自動好轉。這是因為秋季陽氣衰弱,陰氣逐漸出現,陽氣不勝過陰氣,所以病情會自行好轉。
如果陰陽交合,則無法站立,站立後也無法坐下。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正常造成的。
如果只有三陽之氣上升,就會出現水中有陽沒有陰的情況,所以稱為「獨至」。
《著至教論》中說:「三陽獨至,是指三陽同時上升,因此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。」
」石水者,謂冬月水冰如石之時,故云石水也。火墓於戌,冬陽氣微,故石水而死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石水之解,本全元起之說,王氏取之。」。二隂獨至,期在盛水
白話文:
「石水」指的就是冬天的時候,水結成冰像石頭一樣,所以叫做石水。火氣藏於戌位,冬天的陽氣微弱,所以石水就會凍死。
王氏的《新校正》中提到:「關於石水的解釋,源於全元起的說法,王冰採用了他的說法。」
兩個陰氣(少陰、厥陰)獨自值班(值守),這一時期陰氣旺盛。
亦所謂并至而無陽也。盛水,謂雨雪皆解,爲水之時則止,謂正月中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二隂』作『三隂』。」。」
白話文:
這也是說天氣冷到極點,沒有陽氣存在的緣故。水勢盛大,是指雨雪都融化了,到了水盛行的時節就會停止,指的是一年中正月的中氣。~~,~~新校正說:「按照全元起本,『二陰』作『三陰』。」
雷公請問:「氣之多少?何者爲逆?何者爲從?」黃帝荅曰:「陽從左,隂從右陽氣之多少皆從左,隂氣之多少皆從右。從者爲順,反者爲逆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左右者,隂陽之道路也。」。老從上,少從下老者榖衰,故從上爲順。少者欲甚,故從下爲順。是以春夏歸陽爲生,歸秋冬爲死歸秋冬,謂反歸隂也。
白話文:
雷公問:「身體中陽氣和陰氣的多少?什麼是順勢,什麼是逆勢?」黃帝回答說:「陽氣從左側流動,陰氣從右側流動。陽氣的多少都從左側反映出來,陰氣的多少都從右側反映出來。順著氣流流動的方向就是順勢,反方向就是逆勢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左側和右側是陰陽運行的道路。」老年人虛弱衰老,所以陽氣從上走是順勢。年輕人陽氣旺盛,所以陽氣從下走是順勢。因此,春天和夏天陽氣上行是生長,而秋天和冬天陽氣下行是衰亡。說「歸秋冬」是指陽氣反過來回歸陰氣。
歸隂則順殺伐之氣故也。反之,則歸秋冬爲生反之,謂秋冬,秋冬則歸隂爲生也。是以氣多少逆,皆爲厥陽氣之多少,反從右,隂氣之多少,反從左,是爲不順,故曰「氣少多逆」也。如是從左從右之不順者,皆爲厥。厥,謂氣逆,故曰「皆爲厥」也。」
問曰:「有餘者厥耶言少之不順者爲逆,有餘者則成厥逆之病乎!?」
白話文:
氣血歸於陰,順應了自然界肅殺的氣息。反之,則氣血歸於秋冬,具有生發之氣。反之,意思是指秋冬,秋冬則氣血歸於陰,具有生發之氣。所以氣血的盛衰與否,都與厥陽之氣的盛衰有關。氣血順從右邊,則陰氣盛;順從左邊,則陰氣衰。這都是不順應自然的,因此稱為「氣少多逆」。凡是氣血順從左右而不順應自然的,都稱為厥。厥,就是指氣血逆亂,因此說「皆為厥」。
荅曰:「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一經之氣厥逆上而陽氣不下者,何以別之?寒厥到膝是也。四支者,諸陽之本,當温而反寒上,故曰:「寒厥也。」秋冬,謂歸隂。歸隂則從右發生其病也,少者以陽氣用事,故秋冬死,老者以隂氣用事,故秋冬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虚者,厥也。
白話文:
回答說:「陽氣不上,陰氣不下,寒氣侵襲到膝蓋,年輕人則在秋冬季節死亡,老年人則在秋冬季節病情加重。」陽氣不上,陰氣不下的人,怎麼區分呢?寒氣侵襲到膝蓋就是。四肢為諸陽之本,本應溫暖,但卻反過來寒冷,所以稱為「寒厥」。秋冬季節,陰氣歸藏。陰氣歸藏則從右邊發生病症,年輕人陽氣旺盛,所以秋冬死亡,老年人陰氣旺盛,所以秋冬病情加重。~~,~~新校正雲:「按楊上善雲:『陽虛者,稱為厥逆。
陽氣一上於頭,不下於足,足脛虚,故寒厥至膝。』」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巔,謂身之上巔。疾,則頭首之疾也。求陽不得,求隂不審,五部隔無徵,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緜緜乎,屬不滿日乃脉似隂盛,謂之隂,又脉似陽盛,謂之陽,故曰「求陽不得,求隂不審」也。五部,謂五藏之部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只上衝頭部,不到達腳,腳和小腿會虛寒,因此寒氣會直達膝蓋。陽氣不上達而下降,就會頭痛和癲疾。癲疾又稱「巔疾」,指的是身體上部發生的疾病。如果尋求陽氣不得,又不能確定陰氣的情況,五臟的脈象都會隔宿,沒有徵兆,就好像身處空曠的原野,或是隱居在空空的房間裡一樣,持續不斷地發病,直到陽氣充足時纔好轉。有時脈象似陰氣旺盛,稱為「陰」,有時脈象似陽氣旺盛,稱為「陽」,所以說「尋求陽氣不得,又不能確定陰氣的情況」。五部是指五臟的位置。
隔,謂隔逺。無徵,無徵猶無可信驗也。然求陽不得其熱,求隂不審是寒,五藏部分又隔逺而無可信驗,故曰「求陽不得,求隂不審,五部隔無徵」也。夫如是者,乃從氣乆逆所作,非由隂陽寒熱之氣所爲也,若居曠野,言心神散越。若伏空室,謂志意沉潜散越,以氣逆而痛甚未止。
白話文:
隔,指距離遠。無徵,意為沒有可信的驗證。然而,追求陽氣卻得不到它的溫熱,追求陰氣卻無法確定它的寒涼,五臟之間距離遙遠,也沒有可信的驗證,所以說「追求陽氣不得,追求陰氣不確定,五臟隔離,沒有驗證」。
像這種情況,是從長期的氣逆所造成的,而不是由陰陽寒熱之氣引起的。如果待在空曠的地方,表示心神散亂。如果躲在空房間裡,表示意志沉重,因為氣逆而引起的疼痛非常劇烈,且持續不斷。
沉潜以痛,定而復,恐再來也。緜緜乎,謂動息微也,身雖緜緜乎,且存然其心所屬望,將不得終其盡日也,故曰緜緜乎屬,不滿日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云:『若伏空室「爲隂陽之有」』,此五字,疑此脫漏。』。
白話文:
疼痛持續不斷,痛勢平穩停歇片刻,又恐其再次發作。綿綿不斷,形容脈象跳動細微。即使脈象綿綿,但心裏無法踏實,總是期待着這一切能夠結束,奈何直到日落時分也未能如願,所以說是一種綿延的痛楚,無法在日落之前平息。~~,~~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中的記載:『如果深入空室「為陰陽的存在」』,這五個字疑似脫漏。」
是以少氣之厥,令人妄夢,其極至迷氣之少有厥逆,則令人妄爲夢寐,其厥之盛極,則令人夢至迷亂。三陽絕三隂微,是爲少氣三陽之脉懸絕,三隂之診細微,是爲少氣之候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云:『至陽絕隂是爲少氣。』」。是以肺氣虚,則使人夢見白物,見人斬,血藉藉白物,是象金之色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氣虛厲害時,會讓人產生幻覺。極度氣虛時,氣血逆亂,就會讓人 胡言亂語、夢話連連。氣虛到了極點,就會讓人做夢到神魂顛倒。三陽脈氣斷絕,三陰脈氣微弱,就是氣虛的徵兆。有人說:「陽氣完全衰絕,陰氣佔優,就是氣虛」。
因此,肺氣虛的話,就會讓人夢見白色的東西、夢見有人被砍,血流成河。白色代表金屬的顏色,也就是肺的象徵。
斬者,金之用也。藉藉,夢死狀也。得其時則夢見兵戰得時,謂秋三月也。金爲兵革,故夢見兵戰也。腎氣虚,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舟船溺人,皆水之用,腎象水,故夢形之。得其時則夢伏水中,若有畏恐冬三月也。肝氣虚,則夢見菌香生草菌香草生,草木之類也。肝合草木,故夢見之。
白話文:
斬,是指金元素的作用。藉藉,是指死亡後的夢境狀態。
如果在秋天得到適當的夢境,會夢見激烈的戰爭。因為金代表金屬器械,所以會夢見戰爭。
如果腎氣虛弱,會讓人夢見溺水的人或船隻。因為溺水和船隻都與水有關,而腎臟象徵水,所以會在夢中表現出來。
如果在冬天得到適當的夢境,會夢見潛伏在水中,感到恐懼不安。因為肝氣虛弱,會讓人夢見真菌和草木。因為肝臟與草木相應,所以會在夢中看到它們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菌香是桂。』」,得其時則夢伏樹下,不敢起春三月也。心氣虚則夢救火陽物心合火,故夢之。陽物亦火之類。得其時則夢燔灼夏三月也。
白話文:
「本草綱目」的新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全元起的說法:『菌香就是桂花。』」
如果適逢春天,而心中有鬱氣,就會夢到自己趴在樹下不敢起牀。
如果心氣虛弱,就會夢到自己在救火,因為心與火相關,所以會做這樣的夢。陽物也屬於火的類別。
如果適逢夏天,而心中有鬱氣,就會夢到自己在被灼燒。
脾氣虚,則夢飲食不足脾納水榖,故夢飲食不足。。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得其時,謂辰戌丑未之月,各王十八日,築垣蓋屋,皆土之用也。。此皆五藏氣虚,陽氣有餘,隂氣不足府者,陽氣。藏者,隂氣。。合之五診,調之隂陽,以在經脉《靈樞經》:「備有調隂陽合五診。」故引之曰:「以在〈經脉〉也。」〈經脉〉,則《靈樞》之篇目也。。
白話文:
脾氣虛弱,則會夢到吃不飽。因為脾臟負責運化水穀,脾氣虛弱就會導致夢中感覺飲食不足。
在辰、戌、醜、未四個月(各18天)進行築牆蓋屋,這是土氣旺盛的時候。
這些都是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的表現。府指的是陽氣,藏指的是陰氣。
結合五診法,調和陰陽,在經脈中《靈樞經》中說:「備有調和陰陽結合五診法。」所以引述此語:「以在經脈也。」「經脈」指的是《靈樞》中的篇目。
診有十度,度人脉、度藏、度肉、度筋、度俞度度各有其二,故二五爲十度也。隂陽氣盡,人病自具診備,蓋隂陽虚盛之理,則人病自具知之。脉動無常,散隂頗陽,脉脫不具,診無常行,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脉動無常數者,是隂散而陽頗調理也。若脉診脫略而不具備者,無以常行之診也,察候之則當度量民及君卿三者,調養之殊異爾,何者?憂樂苦分不同其秩,故也。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爲妄行。
白話文:
診斷有十種手法,分別為:診脈、診腹藏、診肌肉、診筋骨、診背俞穴。每種手法又有兩種方法,所以總共有十種診法。
陰陽氣血運行正常,人體就會健康;陰陽氣血失衡,就會生病。瞭解陰陽虛實的道理,就能診斷出疾病。
脈象不規律,陰陽氣血混亂,脈象不明顯,無法用常規方法診斷。診斷時必須將脈象從上到下都摸一遍,同時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和舌苔變化,來判斷病情。
如果脈象忽快忽慢,忽強忽弱,說明陰氣散亂,陽氣偏盛。如果脈象虛弱不明顯,無法用常規方法診斷,需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和舌苔變化,分別對待。這是因為憂愁、快樂、痛苦等情緒不同,會導致身體狀況不同。
在未經名師指導的情況下使用醫術,會導致判斷失誤,無法區分疾病的性質和程度,這種行為屬於妄行。
持雌失雄,棄隂附陽,不知并合,診故不明皆謂學不該備。傳之後丗,反論自章章,露也。以不明而授與人,反古之迹,自然章露也。至隂虚,天氣絕。至陽盛,地氣不足至隂虚,天氣絕而不降。至陽盛,地氣微而不升,是所謂不交通也。至,謂至盛也。隂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交,謂交通也。
白話文:
堅守陰氣而拋棄陽氣,忽略陰陽調和的原理,導致診斷不明確,這些都是學業不全面的表現。如果傳授給後人這種錯誤的理論,就會像反覆討論而無法掩蓋的顯著錯誤一樣。以不明確的知識傳授他人,違背了古人的原則,自然會顯露無遺。
如果陰氣過度虛弱,天氣就會中斷。如果陽氣過度旺盛,地氣就會不足。如果陰氣過度虛弱,天氣就會中斷而無法下降。如果陽氣過度旺盛,地氣就會微弱而無法上升。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不通暢。這裡的「至」表示「極度」。
陰陽交合,是健康人所遵循的原則。交合,就是指陰陽之間的通暢。
唯至人乃能調理使行也。隂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隂氣後至隂陽之氣並行而交通於一處者,則當陽氣先至,隂氣後至,何者?陽速而隂遲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」由此則二氣亦交會於一處也。
白話文:
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調和陰陽,使它們運行有序。
陰陽並行的意思是指,陽氣先到達,陰氣後到達陰陽之氣並行且交會於一處,則陽氣一定會先到,陰氣後到,為什麼呢?因為陽氣運行速度快,而陰氣運行速度慢。
《靈樞經》上說:「所謂交會,就是兩氣並行,速度一致。」由此可見,兩氣也是在同一個地方交會的。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隂陽而持之《竒恒》之勢,乃《六十首》,診合微之事,追隂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其中之論,取虚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竒恒勢,六十首,𫝆丗不傳。是以切隂不得陽,診消亡得。陽不得隂守,學不湛。知左不知右,知右不知左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乆。
白話文:
因此,聖人把持脈診的方法,先後掌握陰陽的變化,運用「玄恆」之法,就是《六十首脈診歌》。這首歌訣診斷微細的事情,追蹤陰陽的變動,分辨五臟的真情。其中的議論,抓住虛實的主要特點,確定五種脈象的狀況。掌握這些就能夠診斷玄恆脈象和《六十首脈診歌》,而這些方法古人祕而不宣。因此,如果切脈感覺不到陰,就不能辨別陽,診斷出的是虛證。如果摸不到陽,只能守著陰,對醫學的體會就不深入。只知道左邊的部位,不知道右邊的部位;知道右邊的部位,不知道左邊的部位;知道上部的部位,不知道下部的部位;知道病情的先兆,不知道後期的發展,所以治療不了多久。
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髙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丗不殆聖人持診之明誡也。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〈寶命全形論〉曰:「内外相得,無以形先。」言起己身之有餘,則當知病人之不足也。度事上下,脉事因格度事上下之宜,脉事因而至於微妙矣。
格,至也。
白話文:
明辨好壞、善惡,識別疾病與健康,瞭解高低貴賤,掌握坐臥起身,體察動靜得失,運用合理規律。這些都是醫道備全、臨證不差、聖人診治的重要原則。
針對病患現有的問題,瞭解其不足之處。正如《寶命全形論》所說:「人體內外相輔相成,不要過度注重形體。」意思是,在自身有餘的情況下,應當瞭解病人的不足。
衡量事物的輕重緩急,脈象變化與病情息息相關,所以臨證時要根據脈象的微妙變化來推斷病情的輕重變化。
是以形弱氣虚,死中外俱不足也。形氣有餘,脉氣不足,死藏衰,故脉不足也。脉氣有餘,形氣不足,生藏盛,故脉氣有餘。是以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坐起有常,則息力調適,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。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?以出入行運,皆神明隨轉也。必清必淨,上觀下觀,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,按脉動靜上觀,謂氣色。
白話文:
因此,身體虛弱氣血不足,從內到外都虛虧。身體和氣血充裕,但脈象不足,表示儲藏衰弱,所以脈象才會不足。脈象充盈,但身體和氣血虛弱,表示運化旺盛,所以脈象才會充盈。因此,看病有通用的原則,坐著或起身都有規律。坐著或起身有規律,則呼吸和力量就能調適,所以看病的方法一定要先使用這種方法。氣血運行有規律,可以轉動身體的精氣神。為什麼重視坐著或起身有規律?因為氣血運行,精氣神都會隨之轉動。一定要安靜清淨,向上觀察氣色,向下檢查身體狀況,判斷八種虛實,區分五臟的虛實。按脈搏的動靜,向上觀察,指氣色。
下觀,謂形氣也。八正,謂八節之正候。五中,謂五藏之部分。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。循尺滑濇寒温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,故診之或視息視意,故不失條理數息之長短,候脉之至數,故診之法或視喘息也。知息合脉,病處必知,聖人察候條理,斯皆合也。
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乆,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,亡言妄期,此謂失道謂失精微至妙之道也。」
白話文:
「下觀」指的是患者的外在形體和氣色。「八正」是指八脈的正常脈象。「五中」是指五臟的具體位置。通過這些觀察,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死。「循尺滑濇寒溫之意」是指觸摸尺脈,感受到它的滑、澀、寒、溫等變化。「視其大小」是指觀察尺脈的粗細。「合之病能」是指結合這些脈象變化來判斷疾病的性質。「逆從以得」是指根據脈象的順序和方向來判斷疾病的輕重。「復知病名」是指進一步確定疾病的類型。「診可十全」是指診斷可以達到十分準確。「不失人情」是指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。「故診之或視息視意」是指有時候還可以觀察患者的呼吸、神態來幫助診斷。「故不失條理數息之長短」是指記錄患者呼吸的長短,幫助診斷。「候脈之至數」是指記錄脈搏的頻率,幫助診斷。「故診之法或視喘息也」是指有時候還可以觀察患者的喘息來幫助診斷。「知息合脈,病處必知」是指通過觀察呼吸和脈象的變化,可以大致確定疾病的部位。「聖人察候條理,斯皆合也」是指高明的醫者能夠通過觀察這些細節,綜合判斷疾病的情況。
黃帝在明堂,雷公請曰:「臣授業傳之行教,以經論《從容》,形法隂陽,刺灸湯藥,所滋行治,有賢不肖,未必能十全言所自授,用可十全,然傳所教習,未能必爾也。賢,謂心明智逺。不肖,謂擁造不法。若先言悲哀喜怒,燥濕寒暑,隂陽婦女,請問其所以然者?卑賤富貴,人之形體,所從群下,通使臨事,以適道術,謹聞命矣皆以先聞聖旨,猶未究其意端。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,不在經者,欲聞其狀言不智狡見頓問多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在明堂,雷公請教道:「臣下傳授您所教導的道理,依據《從容》經典論述,運用陰陽法則,實施針灸湯藥治療,所治療的病症,有良醫也有庸醫,不一定能完全說清自己所學所用,運用時也不一定能十全十美。然而,傳授所教習的道理,也不一定都能達到這種程度。所謂良醫,是指心地清明,見識高遠。所謂庸醫,是指行為造作,不守正道。如果先請教關於悲哀、喜怒、燥濕、寒暑、陰陽、婦女的道理,請問它們的由來是什麼?卑賤、富貴,人的形體,從哪裡來?如何貫通使之適應於醫術?我謹遵您的旨意,但尚未深入探究其意旨。請允許我提出一些愚鈍、疏漏的問題,這些問題不在經典中,但我想了解它們的具體情況。」
漏,脫漏也,謂經有所未解者也。毚,狡也。愚,不智見也。仆,猶頓也,猶不漸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仆』作『朴』。」。」
白話文:
心臟是五臟的精華,主宰統帥五臟精氣,讓它們為心臟所用,形成神明思慮的功能。因此,心臟可以思考。眼睛是心臟的孔竅,神氣在內鎮守,向外觀察感知,所以眼睛是心臟的孔竅。人的氣色是神明的外部表現。因此,有德行的人,氣色就會和順。沒有憂慮,就能從氣色看出。德行是道的作用,是人的生命本質。老子說:「道生化萬物,德蘊育萬物。」
帝曰:「大矣人之所大要也。。」
公請問:「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涕,其故何也言何藏之所爲而致是乎!。」
帝曰:「在經有也《靈樞經》:「有悲哀涕泣之義。」。」
復問:「不知水所從生,涕所從出也復問,謂重問也,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。。」
帝曰:「若問此者,無益於治也。工之所知,道之所生也言涕水者,皆道氣之所生,問之何也。。
「夫心者,五藏之專精也專,任也,言五藏精氣任心之所使,以爲神明之府,是故能焉。目者,其竅也神内守,明外鑒,故目其竅也。華色者,其榮也華色,其神明之外飾。是以人有德也,則氣和於目。有亡憂,知於色德者,道之用,人之生也。老子曰:「道生之,德畜之。
」氣者,生之主,神之舍也。天布德,地化氣,故人因之以生也。氣和則神安,神安則外鑒明矣。氣不和則神不守,神不守則外榮減矣。故曰:「人有德也,氣和於目。有亡也,憂知於色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德』作『得』。」。是以悲哀則泣下,泣下水所由生,水宗者,積水也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水宗』作『衆精』。」。
白話文:
氣是生命的主人,是神靈寄居的地方。天地運行,萬物生長,所以人依靠天地之氣而生存。氣和諧平衡,神靈才能安定,神靈安定,外在感官才會敏銳。氣不和諧平衡,神靈就會散漫,神靈散漫,外在的光彩就會減退。所以說:「一個人有德行,氣就能調和到眼睛上。一個人有喪失,憂愁就能從臉色上看出來。」
新校正版本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,『德』應當是『得』。」
因此悲傷就會流淚,流淚是由水產生的,水是精氣積聚而成的。
積水者,至隂也。至隂者,腎之精也。宗精之水,所以不出者,是精持之也。輔之裹之,故水不行也。天水之精爲志,火之精爲神,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目爲上液之道,故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水液上行,方生於目。故諺言曰:「心悲名曰志悲。」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水火相感,故曰心悲,名曰志悲。
神志俱升,故志與心神共奔湊於目。
白話文:
身體積水,是因為太陰的緣故。太陰是指腎的精華。腎精的水之所以不會流出,是因為精華將它固定住了。身體的組織包裹著精華,因此水無法流動。
天上的水精華是意志,火精華是神智。水火相交感,神志都悲傷,因此眼睛的水分產生了。眼睛是液體上輸的道路,因此水火相交感,神志都悲傷,水液就會向上流動,在眼睛產生。
所以俗話說:「心悲叫作志悲。」意志和心精一起集中在眼睛。水火相交感,所以說心悲,稱為志悲。
「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,上不傳於志,而志獨悲,故泣出也。泣涕者,腦也。腦者,隂也〈五藏別論〉以腦爲地氣所生,皆藏於隂而象於地,故言腦者,隂陽上鑠也,鑠則消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《太素》『隂』作『陽』。」。髓者,骨之充也充,滿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極度悲傷時,神氣會傳到心臟的精華,無法傳到心志,而心志只感到悲傷,所以會流淚。
流出的眼淚,是由腦髓所產生。腦髓屬於陰性(《五藏別論》中提到腦髓是由地氣所產生,都收藏在陰面,象徵著大地),所以說腦髓是陰陽向上蒸發。蒸發就會消耗。
另有一種說法,認為「陰」應作「陽」。
髓是骨頭的填充物。填充,是指滿的意思。
言髓填於骨,充而滿也。故腦滲爲涕鼻竅通腦,故腦滲爲涕,流於鼻中矣。志者,骨之主也,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,其行類也類,謂同類。夫涕之與泣者,譬如人之兄弟,急則俱死,生則俱生同源,故生死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生則俱生』作『出則俱亡。
白話文:
骨髓充滿骨中,充實飽滿。所以腦中液體滲出就成了鼻涕,鼻孔與腦相通,所以腦中液體滲出就流進了鼻子。骨髓主宰人的意志,所以水液流動,鼻涕就跟著流,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相同。鼻涕和眼淚就像人的兄弟,急難時一起死,安穩時一起生。
』」。其志以早悲,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『行』恐當作『流』。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,所屬之類也所屬謂於腦也,何者?上文云:「涕泣者,腦也。」。」
雷公曰:「大矣。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,涕不從之,何也怪其所屬同,而行出異也。?」
白話文:
「引用古文:『涕泣者,腦也。涕泣俱出,而橫流也』」。
「涕(鼻涕)和泣(眼淚)都屬於大腦的範疇。涕和泣同時流出,就是相互影響的緣故。這裡的『流』字可能原本寫作『行』字。當涕和泣同時流出時,它們往往會一起流出,這是因為它們都歸屬於大腦這個系統。」
帝曰:「夫泣不出者,哭不悲也。不泣者,神不慈也。神不慈則志不悲,隂陽相持,泣安能獨來泣不出者,謂淚也。不泣者,泣謂哭也。水之精爲志,火之精爲神,水爲隂,火爲陽,故曰「隂陽相持,安能獨來」也。夫志悲者,惋惋則冲隂,冲隂則志去目,志去則神不守精,精神去目,涕泣出也惋,謂内爍也。冲,猶升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不能流淚的,是因為傷心而沒有哭。不能哭的,是因為心腸不慈。心腸不慈,精神就不會悲傷,陰陽互相牽制,眼淚怎麼能單獨流出來呢?不能流淚的,指的是眼淚。不能哭的,哭指的是悲傷。水的精華為意志,火的精華為精神,水為陰,火為陽,所以說『陰陽互相牽制,怎麼能單獨流出來呢?』意志悲傷的,內心痛苦就會衝擊陰氣,衝擊陰氣就會使意志離開眼睛,意志離開了,精神就不能守住精華,精神離開了眼睛,就會流淚了。痛苦,指的是內心的煎熬。衝,就像上升一樣。」
神志相感,泣由是生,故内爍則陽氣升於隂也。隂,腦也。去目,謂隂陽不守目也。志去於目,故神亦浮游,夫志去目則光無内照,神失守則精不外明,故曰「精神去目,涕泣出也」。且子獨不誦不𫝹,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,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,隂氣并於下并,謂各并於本位也。陽并於上,則火獨光也。
白話文:
精神之間相互影響,會產生哭泣。所以,內在的陽氣上升到頭部,頭部就是陰。眼睛離頭部,表示陰陽不守住眼睛。精神離開眼睛,所以神氣也飄散不定。因為精神離開眼睛,導致光線無法內照,神氣失去控制,則精氣也無法外顯,所以說「精神和光彩離開眼睛,就會流淚」。而且,難道你沒有讀過昏厥嗎?經書說,當昏厥時,眼睛就看不到東西。因為昏厥時,陽氣全部上升到頭部,陰氣全部下降到下部,各自分別回到自己的位置。陽氣上升到頭部,所以只有火光。
隂并於下,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夫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眥盲眥,視也。一水,目也。五火,謂五藏之厥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盲』字。」。是以衝風,泣下而不止。夫風之中目也,陽氣内守於精,是火氣燔目,故見風則泣下也風迫陽伏不發,故内燔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鬱積在下半身,就會導致足部寒冷,足部寒冷則會腫脹。因為一水(陰氣)不能勝過五火(陽氣),所以眼睛會模糊不清,無法看清楚。一水指的是眼睛,五火指的是五臟的少陽之氣。
因此,當風邪衝擊到眼睛時,就會流淚不止。因為風邪會入侵眼睛,而陽氣則會內守精氣,導致火氣灼燒眼睛,所以遇到風就會流淚。當風過於猛烈時,陽氣會被壓制而無法發散,因此會在體內灼燒。
有以比之,夫火疾風生,乃能雨,此之類也故陽并,則火獨光盛於上,不明於下,是故目者陽之所生,系於藏,故隂陽和則精明也。陽厥則光不上,隂厥則足冷而脹也。言一水不可勝五火者,是手足之陽爲五火,下一隂者,肝之氣也,衝風泣下而不止者,言風之中於目也,是陽氣内守於精,故陽氣盛而火氣燔於目,風與熱交,故泣下,是故火疾而風生,乃能雨,以陽火之熱而風生於泣,以此譬之類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火』字,《太素》云:『天之疾風乃能雨。
』無『生』字。」。」
白話文:
把眼睛比作什麼呢?就像火遇強風會產生雨水一樣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陽氣聚集,只有上面的火勢旺盛,而下面的火光昏暗,因此眼睛是陽氣所生,與臟腑相連繫。所以陰陽調和,眼睛才會明亮清晰。陽氣旺盛,光線無法到達上面;陰氣旺盛,腳部會冰冷腫脹。
說一水不能勝過五火,是因為手腳的陽氣就是五火,下方的陰氣就是肝氣。如果風吹著眼睛流淚不止,說明風氣侵入眼睛。因為陽氣向內守護精氣,所以陽氣旺盛,火氣就會灼傷眼睛,風熱交織,所以才會流淚。因此,火勢猛烈,風就會產生,然後才能下雨。用陽火之熱和風產生流淚來作比喻,以此類推其他情況。~~,~~校正本補充道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,沒有『火』字,《太素》說:『天降疾風,然後才能下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