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5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5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血』作『脉』。」,心主舌心別是非,舌以言事,故主舌。其在天爲熱暄暑熾燠,熱之用也。在地爲火炎上翕赩,火之性也。在體爲脉通行榮衞而養血也。在藏爲心其神,心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神處心神,守則血氣流通。」,在色爲赤象火色。
,在音爲徵徵謂火音,和而美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徵亂則哀其事勤。」,在聲爲笑笑,喜聲也。在變動爲憂憂可以成務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心之憂,在心變動。肺之憂,在肺之志。是則肺主於秋,憂爲正也。心主於夏,變而生憂也。』」,在竅爲舌舌所以司辨五味也。
〈金匱眞言論〉曰:「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」,尋其爲竅則舌,義便乖,以其主味,故云舌也。在志爲喜苦可用燥𣳘也。在味爲苦喜所以和樂也。喜傷心雖志爲喜,甚則自傷。恐勝喜恐則腎水并於心火,故勝喜也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腎則恐。」,熱傷氣熱勝則喘息促急。
,寒勝熱寒爲水氣,故勝火熱。苦傷氣以火生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篇論所傷之旨,其例有三,東方云風傷筋,酸傷筋,中央云濕傷肉,甘傷肉,是自傷者也。南方云熱傷氣,苦傷氣。北方云寒傷血,鹹傷血,是傷已所勝。西方云熱傷皮毛,是被勝傷己,辛傷皮毛,是自傷者也。
凡此五方所傷,有此三例不同,《太素》則俱云自傷。」,鹹勝苦鹹水味,故勝火苦。
「中央生濕陽氣盛薄,隂氣固升,升薄相合,故生濕也。《易義》曰:「陽上薄隂,隂能固之,然後蒸而爲雨,明濕生於固隂之氣也。」~~,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六月,四陽二隂合蒸,以生濕氣也。』」,濕生土土濕則固,明濕生也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四陽二隂,合而爲濕,蒸腐萬物成土也。
』」,土生甘凡物之味甘者,皆土氣之所生也。《尚書》〈洪範〉曰:「稼穡作甘。」,甘生脾凡味之甘者,皆先生長於脾。脾生肉脾之精氣,生養肉也。肉生肺《隂陽書》曰:「土生金。」然脾土之氣,内養肉已,乃生肺金。脾主口脾受水穀,口納五味,故主口。其在天爲濕霧露雲雨,濕之用也。
,在地爲土安靜稼穡,土之德也。在體爲肉覆裹筋骨,充其形也。在藏爲脾其神,意也。《道經義》曰:「意託脾意,寧則智無散越。」,在色爲黃象土色也。在音爲宮宮,謂土音,大而和也。《樂記》曰:「宮亂則荒其君驕。」,在聲爲歌歌,嘆聲也。在變動爲噦噦,謂噦噫,胃寒所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謂:『噦爲噦噫。噫非噦也。』按楊上善云:『噦,氣忤也。』」,在竅爲口口所以司納水榖。在味爲甘甘可用寬緩也。在志爲思思所以知逺也。思傷脾雖志爲思,甚則自傷。怒勝思怒則不思,勝可知矣。濕傷肉脾主肉而惡濕,故濕勝則肉傷。
白話文:
心臟主宰舌頭,分辨是非,舌頭用來說話,所以心臟主宰舌頭。心臟在天上表現為溫暖、和煦、炎熱,這是火的特性。在地下表現為火焰向上燃燒,也是火的特性。在人體則表現為脈絡運行、滋養血液。在臟腑中,心臟藏神,也就是心神。道經義云:「神居於心,心神安定,則血氣運行通暢。」心臟的顏色是紅色,如同火一樣。它的聲音是徵音,如同火的聲音,和諧美好。《樂記》云:「徵音紊亂,則哀傷其事勤。」心臟的聲音是笑聲,喜悅的聲音。心臟的變動是憂愁,憂愁可以成就大事。楊上善云:「心的憂愁,在於心的變動;肺的憂愁,在於肺的志向。因此肺主秋,憂愁是正常的;心主夏,變化而產生憂愁。」心臟的竅竅是舌頭,舌頭用來辨別五味。金匱真言論云:「南方赤色,通於心,開竅於耳。」但尋找它的竅竅是舌頭,意義上就相違背了,因為它主宰味覺,所以說是舌頭。心臟的志向是喜悅,喜悅可以用來燥熱。心臟的滋味是苦,喜悅可以使人平和快樂。喜悅過度傷心,雖然志向是喜悅,但過度則會傷害自身。恐懼勝過喜悅,恐懼則腎水會與心火相併,所以恐懼勝過喜悅。《宣明五氣篇》云:「精氣聚集於腎則會恐懼。」熱氣過盛傷氣,熱氣過盛則會喘息急促。寒氣勝過熱氣,寒氣是水氣,所以寒氣勝過火熱。苦味傷氣,因為苦味是火所生。詳論此篇所論及的受傷之理,共有三種:東方,風傷筋,酸傷筋,這是自身受損;中央,濕傷肉,甘傷肉,這是自身受損;南方,熱傷氣,苦傷氣;北方,寒傷血,鹹傷血,這是被外力所傷;西方,熱傷皮毛,辛傷皮毛,這是自身受損。凡此五方所受的傷害,有此三種不同的情況,《太素》則都說是自身受損。鹹味勝過苦味,因為鹹味是水,所以鹹味勝過火熱。中央產生濕氣,是因為陽氣旺盛而薄弱,陰氣卻堅固上升,上升的陽氣與堅固的陰氣相結合,所以產生濕氣。《易義》云:「陽氣上升而薄弱,陰氣能堅固它,然後蒸騰而為雨,說明濕氣產生於陰氣堅固之氣。」楊上善云:「六月,四陽二陰相合蒸騰,而生濕氣。」濕氣產生土,土濕則堅固,說明濕氣產生土。楊上善云:「四陽二陰,合而為濕,蒸腐萬物而成土。」土生甘味,凡是味道甘美的東西,都是土氣所生的。《尚書·洪範》云:「稼穡作甘。」甘味生脾,凡是甘美的味道,都是先在脾臟生長。脾臟生長肌肉,脾臟的精氣滋養肌肉。肌肉生肺,《陰陽書》云:「土生金。」但是脾土之氣,先滋養肌肉,然後生長肺金。脾臟主宰嘴巴,脾臟接受水穀,嘴巴攝取五味,所以脾臟主宰嘴巴。脾臟在天上的表現是濕氣、霧氣、露水、雲雨,這是濕氣的作用。在地上的表現是土地安定、五穀豐收,這是土的德行。在人體則表現為肌肉包裹筋骨,充實形體。在臟腑中,脾臟藏神,也就是意念。《道經義》云:「意念寄託於脾,意念安定,則智慧不會散亂。」脾臟的顏色是黃色,如同土的顏色。它的聲音是宮音,如同土的聲音,宏大而和諧。《樂記》云:「宮音紊亂,則荒廢國君驕縱。」脾臟的聲音是歌聲,嘆息的聲音。脾臟的變動是噦,就是噦噫,是胃寒所致。王謂:「噦為噦噫,噫非噦也。」楊上善云:「噦,氣逆也。」脾臟的竅竅是嘴巴,嘴巴用來攝取水穀。脾臟的滋味是甘味,甘味可以用來舒緩。脾臟的志向是思慮,思慮可以用來認識遠方。思慮過度傷脾,雖然志向是思慮,但過度則會傷害自身。憤怒勝過思慮,憤怒則不思慮,這可以很容易知道。濕氣傷肉,脾臟主宰肌肉,而厭惡濕氣,所以濕氣過盛則肌肉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