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少隂脉循内踝之後,上腨内廉。足厥隂脉循足跗上廉,去内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隂之後,上膕内。」由此故少隂之前名厥隂也。厥隂根起於大敦,隂之絕陽,名曰隂之絕隂大敦,穴名,在足大指之端,三毛之中也。兩隂相合,故曰隂之絕陽。厥,盡也。
隂氣至此而盡,故名曰隂之絕隂。
「是故三隂之離合也,太隂爲開,厥隂爲闔,少隂爲樞亦氣之不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九墟》云:『關折則倉廩無所輸,隔洞者取之太隂。闔折則氣弛而善悲,悲者取之厥隂。樞折則脉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取之少隂。』《甲乙經》同。」。三經者不得相失也。
搏而勿沉,名曰一隂沉,言殊見也。陽浮亦然,若經氣應至,無沉浮之異,則悉可謂一隂之氣,非復有三隂差降之殊用也。隂陽𩅞𩅞,積傳爲一周,氣裏形表而爲相成也言氣之往來也。積,謂積脉之動也。傳,謂隂陽之氣流傳也。夫脉氣住來,動而不止,積其所動,氣血循環,應水下二刻而一周於身,故曰積傳爲一周也。
然榮衞之氣,因息遊布,周流形表,拒捍虚邪,中外主司,互相成立,故言氣裏形表而爲相成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𩅞𩅞』作『衝衝』。」。」
黃帝問曰:「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經,謂經脉。從,謂順從。?」
歧伯對曰:「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脉春脉弦,夏脉洪,秋脉浮,冬脉沉,謂四時之經脉也。從,謂天氣順行十二辰之分,故應十二月也。十二月,謂春建寅卯辰,夏建巳午未,秋建申酉戌,冬建亥子丑之月也。十二脉,謂手三隂三陽,足三隂三陽之脉也。
以氣數相應,故參合之。脉有隂陽,知陽者知隂,知隂者知陽深知則備,識其變易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五陽,謂五藏之陽氣也。五藏應時各形一脉,一脉之内包摠五藏之陽,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云:『故病有五變,五五二十五變。
』義與此通。」。
所謂隂者,眞藏也。見則爲敗,敗必死也五藏爲隂,故曰:「隂者,眞藏也。」然見者,謂肝脉至,中外急如循刀刃,責責然如按琴瑟弦。心脉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。肺脉至,大而虚,如以毛羽中人膚。腎脉至,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,辟辟然。脾脉至,弱而乍數乍疏。
夫如是脉見者,皆爲藏敗神去,故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胃脘之陽,謂人迎之氣也。察其氣脉動靜小大,與脉口應否也。胃爲水榖之海,故候其氣而知病處。人迎在結喉兩傍,脉動應手,其脉之動常左小而右大,左小常以候藏,右大常以候府,一云胃胞之陽,非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》
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少陰經脈沿著內踝後方向上,經過膕內側。」足厥陰經脈沿著足跗上緣,離開內踝一寸,向上到踝上八寸,在太陰經之後交叉,向上到膕內側。」因此,少陰經之前稱為厥陰。厥陰經起始於大敦穴,是陰經的終點,稱為「陰之絕陰」,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端,三毛之中。兩陰經在此交會,所以稱為「陰之絕陽」。「厥」是指盡的意思。
陰氣到此就結束了,所以稱為「陰之絕陰」。
因此,三陰經的開合關係是:太陰經主開,厥陰經主闔,少陰經主樞,這是因為氣的盛衰不同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《九墟》說:『關節屈折則五臟的氣血輸送受阻,治療時應從太陰經取穴。關節閉合則氣血運行不暢,容易悲傷,治療時應從厥陰經取穴。樞紐阻滯則經脈阻塞不通,治療時應從少陰經取穴。』《甲乙經》也這樣說。」三陰經的脈氣運行,不能互相脫節。
按壓脈搏時不要太用力,稱為「一陰沉」,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。陽脈浮現的情況也一樣。如果經氣運行正常,沒有沉浮的區別,那麼都可以稱為「一陰之氣」,不再有區分三陰經的不同作用了。陰陽之氣周而復始,循環往復,內在的氣與外在的形體互相依存,說明氣的往來運行。 「積」是指脈搏的動態變化,「傳」是指陰陽之氣的流傳。脈氣的運行不斷,持續運動,積累其動態變化,氣血循環,大約兩個時辰就能周流全身,所以說「積傳為一周」。
榮衛之氣隨著呼吸運行佈散,周流於形體表面,抵禦外邪,內外互相協調,互相依存,所以說「氣裏形表而為相成」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𩅞𩅞』作『衝衝』。」
黃帝問道:「人體有四條經脈和十二條從脈,什麼是經脈,什麼是從脈?」
歧伯回答道:「四條經脈對應四季,十二條從脈對應十二月。十二月對應十二條脈,春脈弦,夏脈洪,秋脈浮,冬脈沉,這是四季的經脈。從脈,是指天氣順行十二辰,所以對應十二月。十二月,是指春天的寅卯辰月,夏天的巳午未月,秋天的申酉戌月,冬天的亥子丑月。十二條脈,是指手三陰三陽和足三陰三陽的經脈。
根據氣數的對應關係,它們互相配合。脈象有陰陽之分,認識陽脈就能認識陰脈,認識陰脈就能認識陽脈,深入了解就能掌握全貌,識別其變化。凡是陽脈,有五種,五乘五等於二十五種陽脈。五陽,指的是五臟的陽氣。五臟應時各有其脈象,一條脈象中包含五臟的陽氣,五乘五相乘,所以是二十五種陽脈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《玉機真藏論》說:『所以疾病有五種變化,五乘五等於二十五種變化。』意思與此相同。」
所謂陰脈,指的是臟腑的真實狀態。一旦陰脈異常顯現,就說明臟腑受損,受損必死。五臟屬於陰,所以說「陰者,真藏也」。所謂「見」,是指肝脈搏動時,脈象急促,如刀刃劃過,聲音沙沙作響,像彈奏琴瑟的弦;心脈搏動時,堅實有力,像一串薏苡子;肺脈搏動時,脈象大而虛弱,像羽毛輕拂皮膚;腎脈搏動時,脈象有力而跳動間斷,像用手指彈石頭,聲音啪啪作響;脾脈搏動時,脈象弱而時快時慢。
如果出現上述脈象,都說明臟腑受損,神氣衰竭,所以必然死亡。所謂陽脈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胃脘的陽氣,是指人迎脈的氣息。觀察其氣脈的動靜、大小,以及與脈搏是否相符。胃是水穀之海,所以觀察其氣息就能知道病在何處。人迎穴位於喉結兩旁,脈搏動能觸摸到,通常左側脈搏較小,右側脈搏較大。左側脈小常用於觀察臟腑,右側脈大常用於觀察腑臟,也有說法是胃胞的陽氣,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區別陽脈,就能知道病在何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