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3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
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陽者,衞外而爲固,然外邪所中,別於陽則知病處。隂者,藏神而内守,若考眞正成敗,別於隂則知病者死生之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云:『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。』」。

三陽在頭,三隂在手,所謂一也頭謂人迎,手謂氣口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小大齊等者,名曰平人,故言所謂一也。氣口在手,魚際之後一寸,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,皆可以候藏府之氣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識氣定期,故知病忌。審明成敗,故知死生之期。

謹熟隂陽,無與衆謀謹量氣候,精熟隂陽,病忌之準,可知生死之疑,自決正行無惑,何用衆謀議也。所謂隂陽者,去者爲隂,至者爲陽。靜者爲隂,動者爲陽。遲者爲隂,數者爲陽言脉動之中也。凡持眞脉之藏脉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

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眞脉之藏脉者,謂眞藏之脉也。十八日者,金木成數之餘也。九日者,水火生成數之餘也。十二日者,金火生成數之餘也。七日者,水土生數之餘也。

四日者,木生數之餘也,故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脾見甲乙死者,以此如是者,皆至所期不勝而死也,何者?以不勝剋賊之氣也。」。」

曰:「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二陽,謂陽明,大腸及胃之脉也。隱曲,謂隱蔽委曲之事也。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,心受之則血不流,脾受之則味不化,血不流,故女子不月。味不化,則男子少精,是以隱蔽委曲之事不能爲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由是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。

」〈竒病論〉曰:「胞胎者繫於腎。」又〈評熱病論〉曰:「月事不來者,胞脉閉。」胞脉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,𫝆氣上迫肺心,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則其義也。又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女子二七天癸至,任脉通,太衝脉盛,月事以時下。丈夫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寫。由此則在女子爲不月,在男子爲少精。

」。其傳爲風消,其傳爲息賁者,死不治言其深乆者也。胃病深乆傳入於脾,故爲風熱以消削,大腸病甚傳入於肺,爲喘息而上賁,然腸胃脾肺兼及於心三藏二府互相剋薄,故死不治。」

曰:「三陽爲病,發寒熱,下爲癰腫及爲痿厥腨㾓三陽,謂太陽,小腸及膀胱之脉也。小腸之脉起於手,循臂,繞肩髆,上頭。膀胱之脉,從頭別下背,貫臀,入膕中,循腨。故在上爲病則發寒熱,在下爲病則爲癰腫腨㾓及爲痿厥。㾓,痠疼也。痿,無力也。厥,足冷即氣逆也。

白話文:

本篇論述診斷疾病的方法,並探討陰陽、脈象與臟腑之間的關係以及疾病的發展過程。

文中提到,觀察陽脈可以得知疾病的來源和發病時間,觀察陰脈則可以預知疾病的死生期限。 人體的氣機運行,以手上的氣口(魚際後一寸)和頸部的 人迎(結喉兩旁一寸五分)為觀察點,氣機運行順暢則為健康。 根據脈象的變化,可以判斷臟腑的病變,例如特定脈象的出現,預示著患者的死亡期限(例如肝脈懸絕急則十八日死)。 這些預測都基於陰陽五行學說,例如死亡期限的計算與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有關。

文章接著闡述了二陽(陽明經,即大腸與胃經)和三陽(太陽經,即膀胱和小腸經)的病症。 二陽之病若影響心脾,會導致女子月經不調、男子精氣不足;三陽之病則會表現為寒熱、癰腫、痿厥等症狀,其病症的部位與經脈循行路線有關。

最後,文章提到某些疾病(例如胃病、大腸病)發展到後期,會影響其他臟腑,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 總之,文章強調透過細緻觀察陰陽脈象,並結合五行學說,可以有效診斷疾病,預測病情發展,甚至推斷生死期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