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4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4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其傳爲索澤,其傳爲頹疝熱甚則精血枯涸,故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。然陽氣下墜,隂脉上爭,上爭則寒多,下墜則筋緩,故睾垂縱緩,内作頹疝。」
曰:「一陽發病,少氣、善欬、善𣳘一陽,謂少陽,膽及三焦之脉也。膽氣乘胃,故善𣳘。三焦内病,故少氣。陽上熏肺,故善欬。何故?心火内應也。其傳爲心掣,其傳爲隔隔氣乘心,心熱,故陽氣内掣。三焦内結,中熱,故隔塞不便。二陽一隂發病,主驚駭、背痛、善噫、善欠,名曰風厥一隂,謂厥隂心主及肝之脉也。
心主之脉起於胸中,出屬心。經云:「心病膺背肩胛間痛,又在氣爲噫。」故背痛、善噫。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。肝主驚駭,故驚駭、善欠。夫肝氣爲風,腎氣陵逆,旣風又厥,故名風厥。二隂一陽發病,善脹、心滿、善氣二隂,謂少隂,心腎之脉也。腎膽同逆,三焦不行,氣蓄於上,故心滿,下虚上盛,故氣𣳘出也。
三陽三隂發病,爲偏枯痿易,四支不舉三隂不足則發偏枯,三陽有餘則爲痿易。易,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。
鼓一陽曰鈎,鼓一隂曰毛,鼓陽勝急曰絃,鼓陽至而絕曰石,隂陽相過曰溜言何以知隂陽之病脉邪?一陽鼓動脉見鈎也,何以然?一陽謂三焦,心脉之府,然一陽鼓動者則鈎脉當之,鈎脉則心脉也,此言正見者也。一隂,厥隂肝木氣也。毛,肺金脉也。金來鼓木,其脉則毛,金氣内乘木,陽尚勝急而内見脉則爲絃也。
若陽氣至而急,脉名曰絃,屬肝。陽氣至而或如斷絕,脉名曰石,屬腎。隂陽之氣相過,無能勝負則脉如水溜也。隂爭於内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若金鼓不已,陽氣大勝,兩氣相持,内爭外擾,則流汗不止,手足反寒,甚則陽氣内燔,流汗不藏則熱攻於肺,故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也。
隂之所生和本,曰和隂,謂五神藏也。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眞和氣者,以各得自從其和性而安靜爾。苟乖所適,則爲他氣所乘,百端之病由斯而起,奉生之道可不慎哉。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隂氣乃消亡剛,謂陽也。言陽氣内蒸,外爲流汗,灼而不已,則陽勝,又陽故盛不乆存而陽氣自散,陽已破敗,隂不獨存,故陽氣破散,隂氣亦消亡,此乃爭勝招敗矣。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血淖者,陽常勝。
視人之血淖者,宜謹和其氣,常使流通,若不能深思寡欲,使氣序乖衷,陽爲重陽,内燔藏府,則死且可待,生其能乆乎!。
死隂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火乘金也。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木乘火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作『四日而生』,全元起注本作『四日而已』,俱通。詳上下文義,作『死』者,非。」。所謂生陽、死隂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母來親子,故曰生陽,匪惟以木生火,亦自陽氣主生爾。心之肺,謂之死隂隂主刑殺,火復乘金,金得火亡,故云死。
白話文: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 白話文翻譯:
精氣虧損導致皮膚乾燥,是因為陽氣下墜,陰脈上逆。陽氣下墜則筋脈鬆弛,陰脈上逆則寒氣聚集,所以睾丸下垂鬆弛,內生頹疝。
少陽(膽經和三焦經)發病,則氣少、咳嗽、呃逆。膽氣犯胃,所以呃逆;三焦內有病,所以氣少;陽氣上熏肺,所以咳嗽。這是因為心火內應的緣故。少陽病傳變為心痛,再傳變為膈塞。這是因為氣鬱乘心,心火熾盛,陽氣內掣;三焦氣機阻滯,內熱,所以膈塞不通。
少陰與厥陰(心經和肝經)同時發病,則會驚恐、背痛、呃逆、欠伸,稱為風厥。心經起於胸中,循行至心臟,心病則胸背肩胛疼痛,並伴有呃逆。心氣不足,則腎氣乘之;肝主驚恐,所以驚恐、欠伸。肝氣為風,腎氣逆犯,兼有風邪和厥陰證,故名風厥。
少陰與少陽(心經腎經與膽經)同時發病,則腹部脹滿、心滿、呃逆。腎經與膽經同時逆亂,三焦不通,氣機鬱積在上,所以心滿;下虛上盛,所以呃逆。
三陽三陰同時發病,則會出現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、四肢無力。三陰不足則發為半身不遂,三陽有餘則為肌肉萎縮無力。
脈象方面:一陽鼓動的脈象稱為「鈎脈」,一陰鼓動的脈象稱為「毛脈」。陽氣盛而急的脈象稱為「弦脈」,陽氣衰竭的脈象稱為「石脈」,陰陽氣機都過盛的脈象稱為「溜脈」。如何辨別陰陽的病脈呢?一陽鼓動,脈象見鈎,因為一陽指三焦,是心脈的府,一陽鼓動則為鈎脈,鈎脈即心脈,這是正見。一陰,厥陰肝木之氣也;毛,肺金之脈也。金氣來克木,脈象則為毛脈;金氣內乘木,陽氣尚盛而急,內見於脈則為弦脈。
陽氣盛而急則為弦脈(屬肝);陽氣衰竭則為石脈(屬腎);陰陽氣機都過盛,則脈象如流水樣滑利,稱為溜脈。陰氣內爭,陽氣外擾,汗液不能收斂,則四肢厥逆而起,厥逆之氣上熏肺,使人喘息,聲音如金鼓;陽氣過盛,陰陽相持,內爭外擾,則汗出不止,手足冰冷,嚴重則陽氣內燔,汗液不能收斂,熱邪攻肺,所以氣喘如金鼓。
陰氣的滋生和根本,稱為“和陰”,指五臟。五臟之所以能生長而保持先天之氣的和諧,是因為各自都能保持其平和的本性而安靜。如果違背其本性,就會被其他邪氣所乘,各種疾病由此而生,養生的道理豈能不謹慎啊!所以,陽氣過盛,則陽氣散失,陰氣也會消亡。陽氣內蒸,外為汗出,灼熱不止,是陽氣過盛,陽氣盛極必衰,陽氣自散,陽氣已衰敗,陰氣也無法獨存,所以陽氣破散,陰氣也消亡,這是爭勝而招致失敗。
血脈運行不暢,則陰陽失調,氣血不通。如果不能深思寡慾,使氣機失調,陽氣過盛,內灼臟腑,則死亡是可預料的,還能活多久呢?
陰氣衰竭,不超過三日而死(火克金);陽氣衰竭,不超過四日而死(木克火)。(關於“四日而死”或“四日而生”,古本有異,此處從現代校訂本)所謂生陽死陰,是指肝屬木生心屬火,故曰生陽;心屬火克肺屬金,故曰死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