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(15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

肺之腎,謂之重隂亦母子也。以俱爲隂氣,故曰重隂。腎之脾,謂之辟隂,死不治上氣辟,併水乃可升。土辟水升,故云辟隂。

結陽者,腫四支以四支爲諸陽之本故。結隂者,便血一升隂主血故。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二盛謂之再結,三盛謂之三結。隂陽結斜,多隂少陽,曰石水,少腹腫所謂失法。二陽結,謂之消二陽結,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。腸胃藏熱則喜消水榖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少二隂結。

」。三陽結,謂之隔三陽結,謂小腸膀胱熱結也。小腸結熱則血脉燥,膀胱熱則津液涸,故膈塞而不便寫。三隂結,謂之水三隂結,謂脾肺之脉俱寒結也。脾肺寒結,則氣化爲水。

一隂一陽結,謂之喉𤷒一隂,謂心主之脉。一陽,謂三焦之脉也。三焦、心主脉並絡喉,氣熱内結,故爲喉𤷒。隂搏陽別,謂之有子隂,謂尺中也。搏,謂搏觸於手也。尺脉搏擊,與寸口殊別,陽氣挺然,則爲有妊之兆。何者?隂中有別陽故。隂陽虚,腸辟死辟,隂也。然胃氣不留,腸開勿禁,隂中不廩,是眞氣竭絕故死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辟』作『澼』。」。陽加於隂,謂之汗陽在下,隂在上,陽氣上搏,隂能固之,則蒸而爲汗。隂虚陽搏,謂之崩隂脉不足,陽脉盛搏,則内崩而血流下。

三隂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脾肺成數之餘也。搏,謂伏鼓異於常候也。隂氣盛極,故夜半死。二隂俱搏,十三日夕時死心腎之成數也。隂氣未極故死在夕時。一隂俱搏,十日死肝心生成之數也。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陽氣速急故。三隂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兼隂氣也。

隱曲,謂便寫也。二陽俱搏,其病温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腸胃之王數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闕一陽搏。」。

白話文:

肺與腎同屬陰性,故稱重陰,亦如同母子關係。因兩者皆為陰氣,所以稱為重陰。腎與脾之間的關係稱為辟陰,若上氣不通,即使治療也無法痊癒,必須併治水氣才能使氣上升。土氣制約水氣,水氣上升,所以稱為辟陰。

陽氣阻塞,則四肢腫脹,因四肢為諸陽之根本。陰氣阻塞,則便血,因為陰主血。阻塞兩次,出血量增加一升;阻塞三次,出血量增加三升。兩次阻塞稱為再結,三次阻塞稱為三結。陰陽阻塞交錯,陰多陽少,稱為石水,少腹腫脹,這是違背生理法則的現象。兩種陽氣阻塞,稱為消二陽結,是指胃和大腸同時熱結。腸胃積熱則容易排泄水谷。…(原文缺失)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詳此應為少二陰結」。三種陽氣阻塞,稱為隔三陽結,是指小腸膀胱熱結。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,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,因此導致膈塞,排便不暢。三種陰氣阻塞,稱為水三陰結,是指脾肺之脈同時寒結。脾肺寒結,則氣化為水。

一種陰氣一種陽氣阻塞,稱為喉痺。一陰是指心主之脈,一陽是指三焦之脈。三焦、心主之脈都與喉嚨相連,氣熱內結,所以導致喉痺。陰氣搏擊陽氣,稱為有子陰,指尺脈。搏,是指搏動觸及手脈。尺脈搏動強勁,與寸口脈不同,陽氣旺盛,就是懷孕的徵兆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中另有陽氣。陰陽虛弱,腸道阻塞致死,這是陰氣衰敗的表現。但是胃氣不能留存,腸道不能禁閉,陰中不能積蓄,這是真氣耗竭致死的緣故。…(原文缺失)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按全元起本『辟』作『澼』」。陽氣加於陰氣,稱為汗。陽在下,陰在上,陽氣向上搏動,陰氣能約束它,就會蒸發而產生汗液。陰虛陽盛搏動,稱為崩漏。陰脈不足,陽脈旺盛搏動,就會內崩而血液流下。

三種陰氣同時搏動,二十日夜半而死,這是脾肺的氣數已盡。搏,是指脈象異常。陰氣盛極,所以夜半而死。兩種陰氣同時搏動,十三天夕時而死,這是心腎的氣數。陰氣未達極點,所以死於夕時。一種陰氣搏動,十日而死,這是肝心的氣數。三種陽氣同時搏動且脈象有力,三日而死,這是陽氣急劇衰竭的緣故。三陰三陽同時搏動,心腹脹滿,頭髮豎起,不能排便,五日而死,這是陰陽氣數兼盡。

隱曲,是指排便。兩種陽氣同時搏動,其病症為溫病,無法治癒,最多十日而死,這是腸胃的氣數已盡。…(原文缺失)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詳此闕一陽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