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(1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(1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,厥隂之經不絡舌本,王氏注〈刺熱篇〉、〈刺腰痛篇〉并此三注俱云絡舌本,又注〈風論〉、〈𤷒論〉各不云絡舌本,王注自有異同,當以《甲乙經》爲正。」。三隂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三隂絕,故三日死。
太陽厥逆,僵仆,嘔血,善衂,治主病者以其脉起目内眥,又循脊,絡腦,故如是。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以其脉循頸下,繞髦際,橫入髀厭中,故如是。發腸癰,不可治。驚者,死足少陽脉貫鬲,絡肝,屬膽,循脇裏,出氣街。發腸癰則經氣絕,故不可治。
驚者,死也。陽明厥逆,喘欬,身熱,善驚,衂,嘔血以其脉循喉嚨,入缺盆,下鬲,屬胃,絡脾,故如是。手太隂厥逆,虚滿而欬,善嘔沫,治主病者手太隂脉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鬲,屬肺,故如是。手心主少隂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死,不可治手心主脉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。
手少隂脉其支別者,從心系上俠咽喉,故如是。手太陽厥逆,耳聾,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俛仰,治主病者手太陽脉支別者,從缺盆,循頸,上頰,至目銳眥,却入耳中。其支別者,從頰,上䪼,抵鼻,至目内眥,故耳聾,泣出,項不可以顧也。腰不可以俛仰,脉不相應,恐古錯簡文。
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𤷒,嗌腫,痓,治主病者手陽明脉支別者,從缺盆上頸。手少陽脉支別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故如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痓』作『痙』。」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經脈厥逆所致的疾病。關於厥陰經是否絡舌,不同版本的註解有出入,應以《甲乙經》為準。三陰經同時逆亂,手腳冰冷,三天內就會死亡。
太陽經厥逆會導致身體僵硬倒地、嘔血、昏迷。其經脈循行於眼內眥、脊椎、腦部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。少陽經厥逆則導致腰部不能活動,頸部不能轉動,因為其經脈循行於頸下、髮際、髖部。若因此發作腸癰,則無法治療。驚厥致死,是因為足少陽經脈貫穿膈肌,絡肝屬膽,循行於脅肋,到達氣街。腸癰發作時經氣已絕,故不可治。
陽明經厥逆則會喘咳、發熱、容易驚嚇、昏迷、嘔血,因為其經脈循行於喉嚨、鎖骨上窩、膈肌、胃部、脾臟。手太陰經厥逆則虛滿、咳嗽、嘔吐泡沫,因為其經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向上循行至胃口、膈肌,屬肺。手少陰經厥逆則心痛牽引至喉嚨、發熱而死,無法治療,因為其經脈起於胸中,屬心包。其分支從心繫上行至咽喉。手太陽經厥逆則耳聾、流淚、頸部不能轉動、腰部不能彎曲,因為其經脈分支從鎖骨上窩循行至頸部、面頰、眼角,再進入耳中。另一分支從面頰上行至額頭,到達眼內眥。腰部不能彎曲可能為古籍錯簡。
手陽明、手少陽經厥逆則會導致喉嚨腫痛、聲嘶、痙攣。手陽明經脈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;手少陽經脈分支從膻中上行至鎖骨上窩,再上行至頸部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。「痓」應理解為「痙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