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」

歧伯對曰:「診此者,當候胃脉,其脉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胃者水榖之海,其血盛氣壯,𫝆反脉沉細者,是逆常平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沉細』作『沉濇』,《太素》作『沉細』。」。逆者,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沉細爲寒,寒氣格陽,故人迎脉盛,人迎者,陽明之脉,故盛則熱也。人迎,謂結喉傍脉動應手者。

人迎者,胃脉也胃脉循喉嚨而入缺盆,故云人迎者,胃脉也。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爲癰也血氣壯盛,而熱内薄之,兩氣合熱,故結爲癰也。」

帝曰:「善。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,何也?」

歧伯曰:「藏有所傷,及精有所之寄則安,故人不能懸其病也五藏有所傷損,及之水穀精氣有所之寄扶。其下則卧安,以傷及於藏,故人不能懸其病處於空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精有所之寄則安』作『情有所倚則卧不安』,《太素》作『精有所倚則不安』。」。」

帝曰:「人之不得偃卧者,何也謂不得仰卧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肺者,藏之蓋也居髙布葉,四藏下之,故言肺者藏之蓋也。。肺氣盛則脉大,脉大則不得偃卧肺氣盛滿,偃卧則氣促喘奔,故不得偃卧也。。論在《竒恒》〈隂陽〉中《竒恒》〈隂陽〉,上古經篇名,丗本闕。。」

帝曰:「有病厥者,診右脉沉而緊,左脉浮而遲,不然病主安在不然,言不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不然』作『不知』。」?」

歧伯曰:「冬診之,右脉固當沉緊,此應四時,左脉浮而遲,此逆四時,在左當主病在腎,頗關在肺,當腰痛也以冬左脉浮而遲,浮爲肺脉,故言頗關在肺也。腰者,腎之府,故腎受病則腰中痛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何以言之?」

歧伯曰:「少隂脉貫腎絡肺,𫝆得肺脉,腎爲之病,故腎爲腰痛之病也左脉浮遲,非肺來見,以左腎不足而脉不能沉,故得肺脉,腎爲病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善。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,或鍼灸治之而皆已,其眞安在言所攻則異,所愈則同,欲聞眞法何所在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此同名異等者也言雖同曰頸癰,然其皮中別異不一等也。。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鍼開除去之,夫氣盛血聚者,宜石而寫之,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息,死肉也。石,砭石也。可以破大癰出膿,𫝆以䤵鍼代之。。」

帝曰:「有病怒狂者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怒狂』作『善怒』。」,此病安生?」

歧伯曰:「生於陽也。」

帝曰:「陽何以使人狂怒不慮禍,故謂之狂。。」

歧伯曰:「陽氣者,因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也,病名曰陽厥言陽氣被折鬱不散也。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,而心不疏暢,故爾。如是者,皆陽逆躁極所生,故病名陽厥。。」

白話文: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

啟玄子第二次註解,林億、孫竒、髙保衡等人奉皇帝命令校正,孫兆重新修改錯誤

黃帝問道:「如果有人得了胃脘癰(胃部膿腫),診斷時應該如何判斷?」

岐伯回答說:「診斷這種病,應當觀察胃脈。胃脈應當是沉而細的。沉細表示氣機不順。胃是水穀之海,血氣旺盛。如果反而出現脈沉而細的情況,就表示與正常的脈象相反了。**(新校正:根據《甲乙經》,『沉細』應作『沉澀』,《太素》作『沉細』。)**脈象與正常相反,則人迎脈會很強盛。人迎脈強盛表示有熱,脈沉細表示有寒。寒氣阻礙陽氣,所以人迎脈才會強盛。人迎脈是陽明經的脈,所以強盛表示有熱。人迎,指的是結喉兩旁的脈搏跳動,用手可以感覺到的地方。

人迎脈,就是胃脈。胃脈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,所以說人迎脈就是胃脈。如果脈象相反而且強盛,就表示熱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消散,所以胃脘會長癰。當血氣旺盛時,熱邪向內侵襲,兩種氣結合產生熱,就會結成癰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有人躺臥時感到不舒服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岐伯說:「臟腑有損傷,或是精氣有所依附(就會感到安適),所以人無法懸空承受疾病。五臟如果受到損傷,或是水穀精氣有所歸宿扶持,那麼躺下時就會感到舒適。因為損傷已經到了臟腑,所以人才不能夠懸空承受疾病。(新校正:根據《甲乙經》,『精有所之寄則安』應作『情有所倚則卧不安』,《太素》作『精有所倚則不安』。)

黃帝問:「有人無法仰臥,這是為什麼?(指不能仰面躺著)」

岐伯說:「肺是臟腑的遮蓋,它位置高而葉片舒展,其他的臟腑都在它的下方。所以說肺是臟腑的蓋子。肺氣如果旺盛,脈搏就會強大,脈搏強大就不能夠仰臥。因為肺氣過於充盛,仰臥時會氣喘,所以不能仰臥。這個論述在《竒恒》〈隂陽〉篇中。《竒恒》〈隂陽〉是上古的經篇名,現已失傳。」

黃帝問:「如果有人患了厥症(昏厥),診斷時發現右脈沉而緊,左脈浮而遲,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哪裡?(指如果左脈不是浮而遲)」(新校正:根據《甲乙經》,『不然』應作『不知』。)

岐伯說:「冬天診斷時,右脈本來就應該沉緊,這是順應四時的表現。左脈浮而遲,這是逆於四時的表現。病在左側,主要原因在於腎,也與肺有關,會出現腰痛。因為冬天左脈浮而遲,浮是肺脈的表現,所以說與肺有關。腰部是腎的住所,所以腎受病就會腰痛。」

黃帝問:「您怎麼知道的?」

岐伯說:「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和肺,如果得了肺脈,腎就會發病,所以說腎是導致腰痛的原因。左脈浮遲,並非肺本身的脈象,而是因為左腎不足,脈象不能沉下去,所以才呈現出肺脈的樣子,這表示腎有疾病。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有人得了頸癰(頸部膿腫),有的人用砭石治療,有的人用針灸治療,結果都治好了。那麼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呢?(指治療方法不同,但都能治好)我想知道真正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」

岐伯說:「這是同名而實質不同的疾病。雖然都叫做頸癰,但是皮膚裡面的情況並不一樣。如果癰腫裡的氣息較弱(表示是死肉),就適合用針刺開去除它;如果氣盛血聚,就適合用砭石來洩除它。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。息,指的是死肉。石,指的是砭石,可以用來破開大的癰腫,排出膿液,也可以用鋒利的針代替。」

黃帝問:「有人得了狂躁症**(新校正:根據《太素》,『怒狂』應作『善怒』。)**,這個病是怎麼產生的?」

岐伯說:「是由於陽氣過盛而產生。」

黃帝問:「陽氣為什麼會使人狂怒?(因為狂怒不考慮後果,所以稱為狂)」

岐伯說:「陽氣的特性是容易因受阻而爆發,難以疏通,所以才會容易發怒。這種病叫做陽厥,指的是陽氣被阻遏,無法消散。這種人平時就容易發怒,也可能曾經因為受到挫折,而心中不舒暢,所以才會這樣。這些都是陽氣逆亂躁動到極點所產生的,所以病名才叫做陽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