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3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3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肝脉者,起於足,上行至頭,出額,與督脉會於巔,故病則足冷而頭痛也。清,亦冷也。黃,脉之至也,大而虚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脉大爲氣,脉虚爲虚,旣氣又虚,故脾氣積於腹中也。若腎氣逆上則是厥疝,腎氣不上則但虚而脾氣積也。女子同法,得之,疾使四支,汗出當風女子同法,言同其候也。
風氣通於肝,故汗出當風則脾氣積滿於腹中。
黑,脉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隂,名曰腎𤷒上,謂寸口也。腎主下焦,故氣積聚於小腹與隂也。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濕氣傷下,自歸於腎,況沐浴而卧,得無病乎!《靈樞經》曰:「身半以下,濕之中也。」。凡相五色之竒脉,面黃目青,面黃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竒脉,謂與色不相偶合也。凡色見黃,皆爲有胃氣,故不死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之竒脉』三字。」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無黃色而皆死者,以無胃氣也。五藏以胃氣爲本,故無黃色皆曰死焉。
黃帝問曰:「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爲藏,或以腸胃爲藏,或以爲府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方士,謂明悟方術之士也。言互爲藏府之差異者,經中猶有之矣。〈靈蘭秘典論〉:「以腸胃爲十二藏相使之次。」〈六節藏象論〉云:「十一藏取決於膽。」〈五藏生成篇〉云:「五藏之象可以類推,五藏相音可以意識。
」此則互相矛楯爾。腦髓爲藏,應在別經。」
歧伯對曰:「腦、髓、骨、脉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隂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寫,名曰竒恒之府腦、髓、骨、脉,雖名爲府,不正與神藏爲表裏。膽與肝合而不同六府之傳寫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出形容,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。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府,故言藏而不寫,名曰竒恒之府也。。
「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。其氣象天,故寫而不藏,此受五藏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乆留,輸寫者也言水榖入已,糟粕變化而𣳘出,不能乆留住於中,但當化已,輸寫令去而已,傳寫諸化,故曰傳化之府也。魄門亦爲五藏使,水榖不得乆藏謂肛之門也。
内通於肺,故曰魄門。受已化物則爲五藏行使,然水榖亦不得乆藏於中。所謂五藏者,藏精氣而不寫也,故滿而不能實精氣爲滿,水榖爲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『精氣』作『精神』。」。六府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以不藏精氣,但受水榖故也。
所以然者,水榖入口,則胃實而腸虚以未下也。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水榖下也。故曰:『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』也。」
白話文:
肝經的脈絡,起源於足部,向上運行至頭部,從額頭出來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,所以生病時,腳會冰冷而頭痛。清,也是指冰冷的意思。黃色的脈象,代表脈氣充盛,但脈象大而虛弱,腹部有積氣,有厥氣,稱為厥疝。脈象大代表氣盛,脈象虛代表虛弱,既有氣盛又有虛弱,所以脾氣積聚在腹部。如果腎氣逆流向上,就會造成厥疝;如果腎氣沒有向上逆流,就只是虛弱,而脾氣積聚而已。女性也一樣,患病會導致四肢無力,出汗後遇風,女性的症狀也相同,是指症狀相同的意思。
風氣與肝經相通,所以出汗後遇風,就會導致脾氣積滿腹部。
黑色的脈象,代表脈氣充盛,脈象上部堅實而粗大,小腹和陰部有積氣,稱為腎著,指的是寸口脈。腎主宰下焦,所以氣積聚在小腹和陰部。如果沐浴後用清水洗浴然後臥床,濕氣侵害下焦,就會歸屬於腎經,何況沐浴後臥床,怎麼能不生病呢!《靈樞經》說:「身體下半部,是濕氣聚集的地方。」凡是觀察五種顏色的異常脈象,面色黃而目青、面色黃而目赤、面色黃而目白、面色黃而目黑,這些都不會死。異常脈象,是指脈象與面色不相符合。凡是面色發黃,都表示有胃氣,所以不會死。
… … 新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沒有『之竒脈』三個字。」面色青而目赤、面色赤而目白、面色青而目黑、面色黑而目白、面色赤而目青,這些都會死。沒有黃色而都死的人,是因為沒有胃氣。五臟以胃氣為根本,所以沒有黃色都說會死。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方士有的認為腦髓是臟器,有的認為腸胃是臟器,有的認為是府,請問這些說法互相矛盾,都自認為正確,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,希望您能講解這些說法。方士,是指精通方術的人。關於臟腑互相差異的說法,經書中還有。例如《靈蘭秘典論》說:「以腸胃作為十二臟器運作的順序。」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「十一臟器的決斷取決於膽。」《五藏生成篇》說:「五臟的形態可以類推,五臟的聲音可以互相感應。」這些說法互相矛盾啊!腦髓是臟器,應該在別的經文中記載。」
歧伯回答道:「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這六個是地氣所生的,都藏在陰部,象徵著大地,所以是藏而不寫,稱為奇恆之府。腦、髓、骨、脈,雖然稱為府,但並不是與神藏(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)作為表裏關係。膽與肝相連,但不同於六府的傳輸變化。胞(女子胞)雖然有出納功能,吸收精氣,排出精華,精華排出是指精華極度運轉而產生變化。然而,它的出納功能,與六府不同,所以說藏而不寫,稱為奇恆之府。」
「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個是天氣所生的。它們的氣象徵著天,所以寫而不藏,它們接受五臟的濁氣,稱為傳化之府,這些不能久留,是輸運轉化的器官。意思是水穀進入身體後,糟粕經過變化排出,不能久留體內,只須變化完成,就輸運出去而已,傳輸轉化,所以稱為傳化之府。魄門也是五臟的使者,水穀不能久留,指的是肛門。它內通於肺,所以稱為魄門。接收已經化生的物質,作為五臟的使者,然而水穀也不能久留體內。所謂五臟,是藏精氣而不轉化,所以是滿而不實。… …新校正本註解:「根據《全元起本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『精氣』改為『精神』。」六府是傳輸轉化物質而不貯藏,所以是實而不滿。因為不貯藏精氣,只接受水穀的緣故。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水穀入口,胃就實而腸虛(因為還沒到達腸子)。食物下行,腸就實而胃虛(因為水穀下到了腸子)。所以說:「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。」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