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(1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

帝曰:「氣口何以獨爲五藏主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脉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,可以切脉之動靜,故云脉口,皆同取於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之一寸,是則寸口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胃者,水榖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人有四海,水榖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榖已,榮養四傍,以其當運化之源,故爲六府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藏氣,氣口亦太隂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之一寸,氣口之所候脉動者,是手太隂脉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隂也。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榮氣之道,内榖爲實。

~~,新校正云:「詳此注出《靈樞》,『實』作『寶』,榖入於胃,氣傳與肺,精專者循肺氣行於氣口,故云變見於氣口也。」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出』作『入』。」。

「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。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脉,觀其志意與其病也下,謂目下所見可否也。調適其脉之盈虚,觀量志意之邪正,及病深淺成敗之宜,乃守法以治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必察其上,下適其脉候,觀其志意與其病能。

』」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志意邪則好祈禱,言至德則事必違,故不可與言至德也。惡於鍼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惡於鍼石,則巧不得施,故不可與言至巧。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心不許人治之,是其必死,強爲治者功亦不成,故曰治之無功矣。」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為什麼寸口脈稱為五臟的氣口?寸口脈,也叫做脈口。通過寸口脈可以觀察氣的盛衰,所以稱為氣口;可以診斷脈搏的動靜,所以稱為脈口。它們都在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(以自身指節寬度為量)一寸的地方,這就是寸口脈,對嗎?」

岐伯回答:「胃是水穀的倉庫,也是六腑的大本營。人體有四個『海』(指體液的聚集處),而胃是其中『水穀之海』。胃接受水穀之後,滋養全身,因為它掌管著運化食物的根本,所以是六腑的大本營。五味入口,貯藏於胃,用以滋養五臟之氣。氣口也是太陰經脈的部位,位於手魚際之後,同身寸一寸的地方。氣口所診斷的脈搏動靜,是手太陰經脈之氣的運行情況,所以說氣口也是太陰經脈的部位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,都經過胃的運化,然後在氣口脈處表現出來。營養之氣的運行,內在的穀物(營養)充實。」

(古代注釋的修改說明略)

「所以五種氣息由鼻吸入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受到影響。凡是治療疾病,必須觀察病人的外在表現,適當調整脈象,觀察其精神意念和病情。外在表現,指的是眼睛底下能看到的現象。要調整脈象的盛衰,觀察精神意念的邪正,以及疾病的深淺、成敗的可能性,然後才能按照醫道法則治療。

(古代注釋的修改說明略)

如果病人迷信鬼神,就不要和他談論高深的醫德;他的精神意念不正,喜歡祈禱神明,如果跟他談論高深的醫德,他必然違背醫囑,所以不要和他談論高深的醫德。如果病人厭惡針灸,就不要和他談論精湛的醫術;他厭惡針灸,醫術就無法施展,所以不要和他談論精湛的醫術。如果病人不肯接受治療,疾病必然無法治愈,治療也必然沒有效果。如果病人心裡不允許別人治療他,那他必然會死,強行治療也無濟於事,所以說治療沒有效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