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(1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

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之左右也。」

帝曰:「人傷於寒而傳爲熱,何也?」

歧伯曰:「夫寒盛則生熱也寒氣外凝,陽氣内鬱,腠理堅緻,元府閉封,緻則氣不宣通,封則濕氣内結,中外相薄,寒盛熱生,故人傷於寒,轉而爲熱,汗之而愈,則外凝内鬱之理可知,斯乃新病數日者也。。」

白話文:

這五十九個穴位,都與發熱有關。

黃帝問道:「人受寒後,為何會轉變成發熱呢?」

歧伯回答道:「寒邪過盛就會產生熱。寒邪凝結於體表,陽氣鬱積於內,肌膚腠理緊密,臟腑經絡閉塞不通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濕氣積聚於內,寒邪在外,濕邪在內,互相影響,寒邪盛極則化為熱邪。所以人受寒後會轉變成發熱,透過發汗就能痊癒,這就能說明寒邪凝於外、陽氣鬱於內的道理。這只適用於發病數日的急性病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