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余聞刺法,言有餘寫之,不足補之,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」

歧伯對曰:「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。帝欲何問?」

帝曰:「願盡聞之。」

歧伯曰:「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,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神,屬心。氣,屬肺。血,屬肝。形,屬脾。志,屬腎。以各有所宗,故不等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人有精氣津液,四支九竅五藏,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虚實,𫝆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《鍼經》曰:「兩神相薄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腠理發𣳘,汗出湊理,是謂津液之滲於空竅,留而不行者,爲液也。

十六部者,謂手足二,九竅九,五藏五,合爲十六部也。三百六十五節者,非謂骨節,是神氣出入之處也。《鍼經》曰:『所謂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,皆神氣出入遊行之所。』非骨節也。言人身所有則多,所舉則少,病生之數,何以論之。!」

歧伯曰:「皆生於五藏也謂五神藏也。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而此成形言所以病皆生於五藏者,何哉?以内藏五神而成形也。志意通,内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志意者,通言五神之大凡也。骨髓者,通言表裏之成化也,言五神通泰,骨髓化成,身形旣立,乃五藏互相爲有矣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五藏』二字。」。五藏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。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隧,潛道也。經脉伏行而不見,故謂之經隧焉。血氣者,人之神,邪侵之則血氣不正,血氣不正,故變化而百病乃生矣。然經脉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虚實,故守經隧焉。

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經隧』作『經渠』,義各通。」。」

帝曰:「神有餘不足,何如?」

歧伯曰:「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心之藏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心藏脉,脉舍神,心氣虚則悲,實則笑不休也。」『悲』一爲『憂』,誤也。~~,~~新校正云。「詳王注云:『悲一爲憂,誤也。

』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并全元起注本並作『憂』,皇甫士安云:『心虚則悲,悲則憂,心實則笑,笑則喜,夫心之與肺,脾之與心互相成也,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,思發於脾而成於心,一過其節則二藏俱傷。』楊上善云:『脾之憂,在心變動也。肺之憂,在肺之志,是則肺主秋,憂爲正也。

心主於夏,變而生憂也。』」。血氣未并,五藏安定,邪客於形,洒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。故命曰:『神之微并,謂并合也,未與邪合,故曰:「未并也。」洒淅寒熱也,始起於毫毛,尚在於小絡,神之微病,故命曰:「神之微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洒淅』作『悽厥』,《太素》作『洫泝』,楊上善云:『洫,毛孔也。』水逆流曰泝,謂邪氣入於腠理,如水逆流於洫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我聽說針刺的原則是,有餘的要瀉掉,不足的要補益。請問什麼是『有餘』?什麼是『不足』呢?」

歧伯回答說:「有餘和不足各有五種情況。您想問哪方面的呢?」

黃帝說:「我希望全部都了解。」

歧伯說:「神有餘和不足,氣有餘和不足,血有餘和不足,形(身體)有餘和不足,志(意志)有餘和不足。這十種情況,它們的氣機是不一樣的。神屬於心,氣屬於肺,血屬於肝,形屬於脾,志屬於腎。因為它們各有歸屬,所以情況不一樣。」

黃帝說:「人有精、氣、津液,以及四肢、九竅、五臟、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從而產生各種疾病。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有虛實的區別。而您剛才說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這些是怎麼產生的呢?《針經》上說:『陰陽二氣相互作用,結合形成形體,常常先於身體而存在,這就叫做精。上焦開通,宣散五穀的精微,滋潤皮膚、充養身體、潤澤毛髮,就像霧露的灌溉,這就叫做氣。皮膚紋理開泄,汗液從毛孔排出,這就叫做津液。滲入空竅,停留而不流動的叫做液。』

所謂的十六部,是指手足兩個部位,九竅九個部位,五臟五個部位,加起來一共十六部。所謂的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並不是指骨節,而是神氣出入的場所。《針經》上說:『所謂的關節交會處,有三百六十五個,都是神氣出入遊行的地方。』並不是指骨節。人的身體所有很多,而我們能夠舉出的卻很少,那麼疾病產生的數量,要如何來論述呢?」

歧伯說:「這些都產生於五臟。我說的是五神所藏的地方。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這樣就形成了形體。所以說疾病都產生於五臟,是因為內藏五神而形成形體的緣故。意志相通,內連骨髓而構成身體。五臟的志意,是統稱五神的概括說法。骨髓,是統稱內外變化形成身體的說法。五神的功能通暢,骨髓就能生成,身體形成後,五臟之間就互相作用了。

(以下為新校正文字:)按照《甲乙經》沒有『五臟』二字。五臟的通道,都出於經脈,來運行血氣。血氣不調和,各種疾病就會因此而產生。所以要守護經脈的通道。(經脈,是潛伏的通道。經脈伏行在身體內而看不到,所以叫做經脈通道。)血氣,是人的精神,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血氣不正。血氣不正,各種疾病就會因此而產生。然而經脈,是決定生死、處治各種疾病、調節虛實的關鍵,所以要守護經脈的通道。

(以下為新校正文字:)按照《甲乙經》『經隧』寫作『經渠』,意思都相同。」

黃帝問:「神有餘和不足,情況是怎樣的?」

歧伯說:「神有餘就會不停地笑,神不足就會悲傷。心是藏神的。 《針經》上說:『心臟主管血脈,血脈是神所居住的地方,心氣虛弱就會悲傷,心氣亢盛就會不停地笑。』『悲』字應該是『憂』字的誤寫。」(以下為新校正文字:詳細的王冰注說:『悲字應該是憂字的誤寫。』按照《甲乙經》和《太素》以及全元起的注本都寫作『憂』。皇甫士安說:『心虛則悲,悲則憂;心實則笑,笑則喜。心和肺、脾和心是互相成就的,所以喜悅發於心而形成於肺,思慮發於脾而形成於心,如果超過限度,則兩個臟腑都會受傷。』楊上善說:『脾的憂愁,是在心臟變動。肺的憂愁,在於肺的意志,這是說肺主秋天,憂愁是它的正常表現。心主夏天,憂愁是變動產生的。』)血氣還沒有病變,五臟安穩的時候,邪氣侵襲在形體,就會在皮膚表面感到寒冷或發熱,還沒有侵入經絡。所以說這是:『神氣輕微的合邪』,意思是還沒有和邪氣真正結合,所以說『還沒有合邪』。感到寒冷或發熱,是從皮膚表面開始,還在小絡脈中。神氣有輕微的疾病,所以叫做『神氣的微病』。(以下為新校正文字:按照《甲乙經》,『灑淅』寫作『悽厥』,《太素》寫作『洫泝』。楊上善說:『洫,是毛孔的意思。』水逆流叫做泝,是說邪氣侵入皮膚紋理,就像水逆流在毛孔中一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