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2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
」。』」

帝曰:「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,出血,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邪入小絡,故可寫其小絡之脉,出其血,勿深推鍼,鍼深則傷肉也,以邪居小絡,故不欲令鍼中大經絡,血旣出,神氣自平。斥,推也。小絡,孫絡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經脉爲裹,支而橫者爲絡,絡之別者爲孫絡。

」平,謂平謂也。新校正云:「詳此注引《鍼經》曰與〈三部九候論〉注,兩引之在彼云《靈樞》,而此曰《鍼經》,則王氏之意指《靈樞》爲《鍼經》也。按𫝆《素問》注中引《鍼經》者,多《靈樞》之文。但以《靈樞》𫝆不全,故未得盡知也。」。神不足者,視其虚絡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𣳘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但通經脉,令其和利,抑按虚絡,令其氣致,以神不足,故不欲出血及𣳘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按』作『切』,『利』作『和』。

」。」

帝曰:「刺微柰何覆前初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者。?」

歧伯曰:「按摩勿釋,著鍼勿斥,移氣於不足,神氣乃得復按摩其病處,手不釋散,著鍼於病處亦不推之,使其人神氣内朝於鍼,移其人神氣𫝆自充足,則微病自去,神氣乃得復常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云:『移氣於足。』無『不』字。楊上善云:『按摩使氣至於踵也。』。」

帝曰:「善。有餘不足,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氣有餘則喘、欬、上氣,不足則息利、少氣肺之藏也,肺藏氣息,不利則喘。《鍼經》曰:「肺氣虚則鼻息利,少氣,實則喘喝,胸憑仰息也。」。血氣未并,五藏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:『白氣微𣳘肺合脾,其色白,故皮膚微病,命曰「白氣微𣳘。」』。」

帝曰:「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氣有餘則寫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𣳘其氣。不足則補其經隧,無出其氣氣,謂榮氣也。鍼寫若傷其經,則血出而榮氣𣳘脫,故不欲出血,𣳘氣但寫其衞氣而已。鍼補則又宜謹閉穴俞,然其衞氣亦不欲𣳘之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經隧者,手太隂之別,從手太隂走手陽明,乃是手太隂向手陽明之道,欲道藏府隂陽,故補寫皆從正經別走之絡,寫其隂經別走之路,不得傷其正經也。』」。」

帝曰:「刺微柰何覆前白氣微𣳘者。?」

歧伯曰:「按摩勿釋,出鍼視之,曰我將深之,適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𣳘腠理,眞氣乃相得亦謂按摩其病處也。革,皮也。我將深之,適人必革者,謂其深而淺刺之也,如是脇從,則人懷懼色,故精氣潛伏也。以其調適於皮,精氣潛伏,邪無所據,故亂散而無所休息,發𣳘於腠理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如何瀉法?」

歧伯答:「神氣有餘,就瀉其小絡的血液。放血時,針刺不要太深,避免刺中大經脈,這樣神氣就能平順,邪氣進入小絡,因此可以瀉小絡的脈,放出血液,針刺不要太深,針刺太深會傷到肌肉。因為邪氣滯留在小絡,所以不希望針刺到主要的經絡。血放出來後,神氣自然會平順。」「斥」就是推的意思。「小絡」就是孫絡。《鍼經》說:「經脈像包裹一樣,分支橫行的就是絡脈,絡脈的分支就是孫絡。」「平」指的是平復。「新校正」云:「詳見此注引用的《鍼經》與《三部九候論》的注釋,兩處引文在那裡都說是《靈樞》,而這裡卻說是《鍼經》,可見王氏的意思是指《靈樞》就是《鍼經》。按察《素問》注中引用的《鍼經》,多半是《靈樞》的文字。但因為《靈樞》不完整,所以無法完全知曉。」神氣不足的,要觀察其虛弱的絡脈,用按壓的方法使其氣血運行,針刺使其通暢,不要放血,也不要耗散其氣,以使經脈通暢,神氣自然會平順。只要使經脈通暢和利,按壓虛弱的絡脈,使氣血運行,因為神氣不足,所以不希望放血或耗散氣血。「新校正」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按』作『切』,『利』作『和』。」

黃帝問:「針刺微小的病症,初期產生於毛髮,尚未侵入經絡者,該如何處理?」

歧伯答:「按摩時手不要離開病處,針刺時也不要推動針,將氣血導入不足之處,神氣就能恢復。按摩患處,手不離開,針刺患處也不推動,使患者的神氣內聚於針處,使患者自身的神氣充盈,則微小的病症自然會消失,神氣就能恢復正常。「新校正」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云:『移氣於足。』無『不』字。楊上善云:『按摩使氣至於踵也。』」

黃帝問:「氣血有餘不足,該如何處理?」

歧伯答:「氣血有餘則會喘息、咳嗽、上氣,不足則呼吸急促、氣短。這是肺臟的功能,肺臟主氣息,氣息不利則會喘息。《鍼經》說:「肺氣虛弱則鼻息急促,氣短,肺氣實則喘息,胸部憋悶。」血液和氣血尚未調和,五臟尚未安定,皮膚出現輕微病症,稱為「白氣微泄」。肺與脾相合,其色白,所以皮膚輕微病症,稱為「白氣微泄」。

黃帝問:「如何補瀉?」

歧伯答:「氣血有餘,就瀉其經脈的通道,不要傷到經脈,不要放血,也不要耗散其氣。氣血不足,就補其經脈的通道,不要放出氣血。「氣」指的是榮氣。針刺瀉法如果傷到經脈,則會出血,榮氣也會耗散,所以不希望放血、耗散氣血,只需瀉其衛氣即可。針刺補法也要謹慎,閉合穴位,但其衛氣也不要耗散。「新校正」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經隧者,手太陰之別,從手太陰走手陽明,乃是手太陰向手陽明之道,欲道藏府陰陽,故補寫皆從正經別走之絡,寫其陰經別走之路,不得傷其正經也。』」

黃帝問:「針刺微小的病症,如同之前的「白氣微泄」者,該如何處理?」

歧伯答:「按摩時手不要離開病處,拔出針後觀察,說我要深刺,皮膚一定會變色,精氣會潛伏,邪氣散亂,無處停歇,氣血會到達皮膚,真氣才能相得益彰。」「革」是皮膚的意思。「我要深刺,皮膚一定會變色」指的是深刺淺刺。如果這樣做,病人就會害怕,所以精氣會潛伏。因為適度刺激皮膚,精氣潛伏,邪氣無處依附,所以散亂而無處停歇,到達皮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