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3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
邪氣旣𣳘,眞氣乃與,皮腠相得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揚上善云:『革,改也。夫人聞樂至則身心忻悅,聞痛及體情必改異。忻悅則百體俱縱,改革則情志必拒,拒則邪氣消伏。』」。」

帝曰:「善。血有餘不足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肝之藏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肝藏血,肝氣虚則恐,實則怒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恐』作『悲』,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並同。」。血氣未并,五藏安定,孫絡水溢,則經有留血絡有邪,盛則入於經,故云:「孫絡水溢,則經有留血。」。」

帝曰:「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血有餘則寫其盛經,出其血。不足則視其虚經,内鍼其脉中,乆留而視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乆留之血至』《太素》同。」。脉大,疾出其鍼,無令血𣳘脉盛滿則血有餘,故出之。經氣虚則血不足,故無令血𣳘也,乆留疾出,是謂補之。〈鍼解論〉曰:「徐而疾則實。」義與此同。。」

帝曰:「刺留血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於經,以成其疾血絡滿者,刺按出之,則惡色之血不得入於經脉。。」

帝曰:「善。形有餘不足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形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不足則四支不用脾之藏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脾氣虚則四支不用,五藏不安,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」涇,大便。溲,小便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『涇』作『經』,婦人月經也。」。血氣未并,五藏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邪薄肉分,衞氣不通,陽氣内鼓,故肉蠕動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『蠕』作『溢』,《太素》作『濡』。」。」

帝曰:「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形有餘則寫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竝胃之經絡。。」

帝曰:「刺微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取分肉間,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衞氣得復,邪氣乃索衞氣者,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膚,肥腠理而司開闔,故肉蠕動即取分肉間,但開肉分以出其邪,故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衞氣復舊而邪氣盡索散盡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善。志有餘不足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志有餘則腹脹、飧𣳘,不足則厥腎之藏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腎藏精,精含志,腎氣虚則厥,實則脹。」脹,謂脹起。厥,謂逆行上衝也。足少隂脉下行,令氣不足,故隨衝脉逆行而上衝也。。血氣未并,五藏安定,骨節有動腎合骨,故骨有邪薄,則骨節段動,或骨節之中如有物鼓動之也。。」

帝曰:「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志有餘則寫,然筋血者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云:『寫然筋血者,出其血。』楊上善云:『然筋當是然谷下筋。』再詳諸處引然谷者多,云然骨之前血者,疑少『骨之』二字,『前』字誤作『筋』字。」,不足則補其復溜然,謂然谷,足少隂榮也,在内踝之前,大骨之下陷者中,血絡盛則𣳘之,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邪氣消除後,真氣才能與皮膚肌肉相協調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

黃帝問道:「血液過多或不足該怎麼辦?」

歧伯回答:「血液過多則會發怒,不足則會恐懼,這是肝臟的功能。《鍼經》說:『肝臟藏血,肝氣虛則恐懼,肝氣實則發怒。』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血液和氣血未協調,五臟未安定,微血管血液溢出,就會導致經絡有瘀血,邪氣滯留。瘀血嚴重就會進入經絡,所以說:『微血管血液溢出,就會導致經絡有瘀血。』」

黃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血虛血瘀?」

歧伯回答:「血液過多就瀉掉盛滿的經絡,放出一些血液;不足就觀察虛弱的經絡,用針刺入脈中,停留一段時間再觀察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脈搏有力,迅速拔出針,不要讓血液凝滯。脈搏充盈則血液過多,所以要放血。經絡氣虛則血液不足,所以不要讓血液凝滯,停留一段時間再迅速拔出針,這就是補血的方法。《鍼解論》說:『緩慢入針迅速出針則為實證。』其意義與此相同。」

黃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瘀血?」

歧伯回答:「觀察瘀血的經絡,用針刺出瘀血,不要讓惡血進入經絡,導致疾病。經絡充盈,就用針刺放血,這樣惡色的血液就進不了經絡。」

黃帝問道:「善。身體肥胖或消瘦該怎麼辦?」

歧伯回答:「身體肥胖則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利;消瘦則四肢無力,這是脾臟的功能。《鍼經》說:『脾氣虛則四肢無力,五臟不安,脾氣實則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利。』涇指大便,溲指小便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血液和氣血未協調,五臟未安定,肌肉蠕動,稱為微小的風邪侵犯肌肉組織,衛氣不通暢,陽氣內盛,所以肌肉蠕動。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

黃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身體肥胖或消瘦?」

歧伯回答:「身體肥胖就瀉掉陽經,消瘦就補益陽絡及胃的經絡。」

黃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微小的病症?」

歧伯回答:「針刺在肌肉之間,不要刺中經絡,不要損傷經絡,這樣衛氣就能恢復。邪氣依附於衛氣,所以溫煦肌肉,充實皮膚,使皮膚組織豐滿,負責開合,所以肌肉蠕動。治療時針刺在肌肉之間,只打開肌肉組織排出邪氣,所以不要刺中經絡,不要損傷經絡,衛氣恢復,邪氣就會消散。」

黃帝問道:「善。精神過度或不足該怎麼辦?」

歧伯回答:「精神過度則腹部膨脹,飲食不消化;不足則腳冷,這是腎臟的功能。《鍼經》說:『腎臟藏精,精氣包含精神,腎氣虛則腳冷,腎氣實則膨脹。』脹,指膨脹;厥,指氣逆上衝。足少陰經脈下行,氣不足,所以沿著衝脈逆行而上衝。」血液和氣血未協調,五臟未安定,骨骼關節活動,腎臟與骨骼相合,所以骨骼有邪氣侵犯,就會使骨骼關節活動,或者骨骼關節內有東西鼓動。

黃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精神過度或不足?」

歧伯回答:「精神過度就瀉掉,……(此處省略原文中引述他人觀點的段落)不足就補益復溜穴,復溜指然谷穴,是足少陰經的榮穴,位於內踝前方,大骨下方凹陷處,經絡充盈就放血,針刺深度可達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停留三呼,如果灸治,灸三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