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4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4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復溜,足少隂經也,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」
帝曰:「刺未并柰何?」
歧伯曰:「即取之,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虚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處,故云:「即取之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邪所』作『以去其邪』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余己聞虚實之形,不知其何以生?」
歧伯曰:「氣血以并,隂陽相傾,氣亂於衞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一實一虚衞行脉外,故氣亂於衞,血行經内,故血逆於經,血氣不和,故一虚一實。血并於隂,氣并於陽,故爲驚狂氣并於陽則陽氣外盛,故爲驚狂。血并於陽,氣并於隂,乃爲炅中氣并於隂,則陽氣内盛,故爲熱中。
炅,熱也。血并於上,氣并於下,心煩惋,善怒。血并於下,氣并於上,亂而喜忘上,謂鬲上。下,謂鬲下。」
帝曰:「血并於隂,氣并於陽,如是血氣離居,何者爲實?何者爲虚?」
歧伯曰:「血氣者,喜温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温則消而去之泣,謂如雪在水中,凝住而不行去也。。是故氣之所并,爲血虚,血之所并,爲氣虚氣并於血則血少,故血虚。血并於氣則氣少,故氣虚。。」
帝曰:「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,𫝆夫子乃言血并爲虚,氣并爲虚,是無實乎?」
歧伯曰:「有者爲實,無者爲虚氣并於血則血無,血并於氣則氣無。。故氣并則無血,血并則無氣,𫝆血與氣相失,故爲虚焉氣并於血則血失其氣,血并於氣則氣失其血,故曰:「血與氣相失。」。絡之與孫脉俱輸於經,血與氣并則爲實焉,血之與氣并,走於上則爲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」
帝曰:「實者何道從來?虚者何道從去?虚實之要,願聞其故。」
歧伯曰:「夫隂與陽皆有俞會,陽注於隂,隂滿之外,隂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平人,謂平和之人。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隂,或生於陽。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,其生於隂者,得之飲食、居處、隂陽、喜怒。」
帝曰:「風雨之傷人柰何?」
歧伯曰:「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脉,孫脉滿則傳入於絡脉,絡脉滿則輸於大經脉,血氣與邪并客於分腠之閒,其脉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,外堅充滿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」
帝曰:「寒濕之傷人柰何?」
歧伯曰:「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不收,不仁也。』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云:『皮膚收。』無『不』字。」。肌肉堅緊,榮血泣,衞氣去,故曰虚。虚者,聶辟,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温之,故快然而不痛聶,謂聶皺。辟,謂辟疊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攝辟』,《太素》作『攝辟』。」。」
白話文:
復溜穴,屬於足少陰腎經,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為一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。如果用灸法,灸五壯即可。
黃帝問道:「如果還沒找到邪氣,該怎麼辦?」
歧伯回答:「直接取穴,但不要刺中經脈。邪氣所在的地方就是病症的根源,所以要直接在邪氣聚集處取穴,這就是『即取之』的意思。」
黃帝問道:「很好,我已經聽說過虛實的症狀,但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產生的?」
歧伯回答:「氣血失調,陰陽失衡,導致衛氣紊亂,經脈逆行,氣血分離,就會出現一虛一實的情況。衛氣運行於脈外,經血運行於脈內,氣血失調,故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。血聚集於陰,氣聚集於陽,就會導致驚狂;氣聚集於陽,陽氣外盛,也會導致驚狂;血聚集於陽,氣聚集於陰,則為熱中;氣聚集於陰,則陽氣內盛,也會導致熱中。「熱中」的「炅」,就是「熱」的意思。血聚集在上,氣聚集在下,則會心煩意亂,易怒;血聚集在下,氣聚集在上,則會神志錯亂,健忘。上指膈膜以上,下指膈膜以下。」
黃帝問道:「血聚集於陰,氣聚集於陽,這樣氣血分離的情況下,哪個是實證,哪個是虛證?」
歧伯回答:「氣血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。寒冷會使血液凝滯不能流動,就像雪在水中凝固不動一樣;溫暖則能使血液融化流動。所以,氣聚集的地方,是血虛;血聚集的地方,是氣虛。氣聚集於血,則血少,故血虛;血聚集於氣,則氣少,故氣虛。」
黃帝問道:「人體只有氣血,先生卻說氣血聚集都是虛證,那豈不是沒有實證?」
歧伯回答:「有的就是實證,沒有的就是虛證。氣聚集於血,則血就沒有了;血聚集於氣,則氣就沒有了。所以,氣聚集則無血,血聚集則無氣,氣血失調,所以是虛證。氣聚集於血,血就失去了氣;血聚集於氣,氣就失去了血,所以說『氣血相失』。經絡和孫脈都輸注到經脈中,氣血調和就是實證。氣血相合,上行則為大厥,大厥則暴亡,氣血恢復則能活,不能恢復則死亡。」
黃帝問道:「實證是怎麼來的?虛證是怎麼消失的?虛實的關鍵,希望你能講解一下。」
歧伯回答:「陰陽都有其會合之處,陽氣注入陰,陰氣充滿於外,陰陽平和,充盈形體,九候如一,稱為平人(指健康的人)。邪氣的產生,有的源於陰,有的源於陽。源於陽的,來自於風雨寒暑;源於陰的,來自於飲食、居住環境、陰陽失調、喜怒情緒。」
黃帝問道:「風雨侵襲人體,該怎麼辦?」
歧伯回答:「風雨侵襲人體,首先侵犯皮膚,然後傳入孫脈,孫脈充盈後,傳入絡脈,絡脈充盈後,輸注到主要經脈,氣血和邪氣聚集在肌膚之間,脈象堅實有力,所以稱為實證。實證表現為外邪充實,堅硬,按之疼痛。」
黃帝問道:「寒濕侵襲人體,該怎麼辦?」
歧伯回答:「寒濕侵襲人體,皮膚失去收斂功能,肌肉僵硬,血液凝滯,衛氣不足,所以稱為虛證。虛證表現為肌膚皺縮,氣不足,按之則因氣血運行而感覺舒適而不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