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5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
帝曰:「善。隂之生實柰何實,謂邪氣盛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喜怒不節則隂氣上逆,上逆則下虚,下虚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新校正云:「按經云:『喜怒不節,則隂氣上逆。』疑剩喜字。」。」

帝曰:「隂之生虚柰何虚,謂精氣奪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消則脉虚空,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動藏』。」。則血泣氣去,故曰虚矣。」

帝曰:「經言:『陽虚則外寒,隂虚則内熱,陽盛則外熱,隂盛則内寒。』余已聞之矣,不知其所由然也經言,謂上古經言也。。」

歧伯曰:「陽受氣於上焦,以温皮膚分肉之閒,𫝆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慄,謂振慄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隂虚生内熱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榖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下焦不通』。」。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内熱甚用其力,致勞倦也。貪役不食,故榖氣不盛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陽盛生外熱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無『玄府』二字。」。衞氣不得𣳘越,故外熱外傷寒毒,内薄諸陽,寒外盛則皮膚收,皮膚收則腠理密,故衞氣蓄聚無所流行矣。寒氣外薄,陽氣内爭,積火内燔,故生外熱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隂盛生内寒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,不寫則温氣去,寒獨留則血凝泣,凝則脉不通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腠理不通』。」。其脉盛大以濇,故中寒温氣,謂陽氣也。隂逆内滿,則陽氣去於皮外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隂與陽并,血氣以并,病形以成,刺之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刺此者取之經隧,取血於營,取氣於衞,用形哉!因四時多少髙下營主血,隂氣也。衞主氣,陽氣也。夫行鍼之道,必先知形之長短,骨之廣狹,循三備法,通計身形,以施分寸,故曰用形也。四時多少髙下,具在下篇。。」

帝曰:「血氣以并,病形以成,隂陽相傾,補寫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寫實者氣盛乃内鍼,鍼與氣俱内,以開其門,如利其戸,鍼與氣俱出,精氣不傷,邪氣乃下,外門不閉,以出其疾,搖大其道,如利其路,是謂大寫,必切而出,大氣乃屈言欲開其穴,而𣳘其氣也。切,謂急也,言急出其鍼也。〈鍼解論〉曰:「疾而徐,則虚者。」疾出鍼,而徐按之也。大氣,謂大邪氣也。屈,謂退屈也。。」

帝曰:「補虚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持鍼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内鍼,氣出鍼入,鍼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鍼,氣入鍼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,邪氣布散,精氣乃得存。動氣候時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動無後時』。」,近氣不失,逺氣乃來,是謂追之言但密閉穴俞,勿令其氣散𣳘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七白話譯文:

黃帝問:「陰氣盛實是怎麼回事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」

歧伯答:「喜怒失調就會導致陰氣逆上,陰氣逆上則下焦虛弱,下焦虛弱則陽氣就會離開下焦,所以說是實證。」

黃帝問:「陰氣虛弱是怎麼回事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」

歧伯答:「喜則氣下降,悲則氣消散,氣消散則脈象虛弱,再加上吃寒涼食物,寒邪入侵,氣血受損,所以說是虛證。」

黃帝問:「經書上說:『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』我已經聽說了,但不知道其原因。」

歧伯答:「陽氣接受上焦之氣,溫煦皮膚和肌肉之間,如果寒邪入侵體表,則上焦不通暢,上焦不通暢則寒邪獨留體表,所以會寒慄。」

黃帝問:「陰虛為何會產生內熱?」

歧伯答:「勞累過度,體力衰弱,飲食不足,上焦不通,下焦不通暢,胃中產生熱氣,熱氣熏蒸胸中,所以內熱很嚴重。勞累是因為過度用功,飲食不足是因為工作繁忙。」

黃帝問:「陽盛為何會產生外熱?」

歧伯答:「上焦不通暢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衛氣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產生外熱。寒邪從體表入侵,內傷陽氣,寒邪在外盛行,則皮膚收縮,腠理閉塞,衛氣蓄積而不能通行,寒邪從外侵襲,陽氣在內爭抗,積聚的熱邪在內燃燒,所以產生外熱。」

黃帝問:「陰盛為何會產生內寒?」

歧伯答:「厥陰之氣逆上,寒邪積聚在胸中而不能宣洩,不能宣洩則溫煦之氣散失,寒邪獨留則血液凝滯,凝滯則經脈不通暢,脈象雖盛大但緊縮,所以是內寒。陰氣逆盛充滿內部,陽氣則被迫流向體表。」

黃帝問:「陰陽並盛,氣血也並盛,疾病的症狀也形成了,用針灸治療應該怎麼做?」

歧伯答:「針灸治療要根據經絡循行路線,從營氣中取血,從衛氣中取氣,根據人體形態來施治。營氣主管血液,是陰氣;衛氣主管氣,是陽氣。行針灸之法,必須先了解人體的長短、骨骼的寬窄,按照三種方法來測量,計算身形,施用分寸,所以說要根據形態來施治。四時氣候的變化,在後面的篇章中詳細論述。」

黃帝問:「氣血並盛,疾病的症狀也形成了,陰陽失衡,如何治療?」

歧伯答:「治療實證,要將氣迅速排出體外,針灸治療與氣同時向內,打開經絡之門,好像打開門戶一樣,針灸與氣同時向外,精氣不受損傷,邪氣就會向下,外門不閉塞,讓疾病排出體外,疏通經絡,好像疏通道路一樣,這就是瀉法。針灸必須迅速刺入並拔出,才能使邪氣排出。迅速刺針,然後慢慢按壓。大氣,指大邪氣。屈,指退卻。」

黃帝問:「治療虛證應該怎麼做?」

歧伯答:「持針不要移動,以確定意念,等待呼氣時針刺,氣從體內向外,針刺後穴位閉塞,精氣無從散失,然後迅速拔針,氣進入體內,熱邪不能返回,閉塞經絡之門,邪氣散布,精氣就能保存。把握針灸時間,近處的氣不散失,遠處的氣就會來到,這就是所謂的補法。意思就是密閉穴位,不要讓氣散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