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(6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

近氣,謂已至之氣。逺氣,謂未至之氣也。欲動經氣而爲補,補者皆必候水刻,氣之所在而刺之,是謂得時而調之。追,言補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追而濟之安得無實。」則此謂也。」

帝曰:「夫子言虚實者有十,生於五藏,五藏五脉耳。夫十二經脉皆生其病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皆生百病。』《太素》同。」,𫝆夫子獨言五藏,夫十二經脉者,皆絡三百六十五節,節有病必被經脉,經脉之病皆有虚實,何以合之?」

歧伯曰:「五藏者,故得六府與爲表裏,經絡支節,各生虚實,其病所居,隨而調之從其左右經氣支節而調之。病在脉,調之血脉者,血之府,脉實血實,脉虚血虚,由此脉病而調之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云:『病在血,調之脉。』」。病在血,調之絡血病則絡脉易,故調之於絡也。

病在氣,調之衞衞主氣,故氣病而調之衞也。病在肉,調之分肉候寒熱而取之。病在筋,調之筋適緩急而刺熨之。病在骨,調之骨察輕重而調之。

燔鍼劫刺其下,及與急者調筋法也。筋急則燒鍼而劫刺之。病在骨,焠鍼藥熨調骨法也。焠鍼,火鍼也。病不知所痛,兩蹻爲上兩蹻,謂隂陽蹻脉。隂蹻之脉,出於照海。陽蹻之脉,出於申脉,申脉在足外踝下陷者中,容爪甲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腰痛〉注云:『在踝下五分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照海,在足内踝下,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留六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』」。身形有痛,九候莫病,則繆刺之莫病,謂無病也。繆刺者,刺絡脉,左痛刺右,右痛刺左。痛在於左,而右脉病者,巨刺之巨刺者,刺經脉,脉左痛刺右,右痛刺左。必謹察其九候,鍼道備矣。」

白話文:

近氣指的是已經到達的氣,遠氣指的是尚未到達的氣。想要透過針灸來補充經絡之氣,就必須等到適當的時間,也就是氣到達穴位時再進行針刺,這叫做「得時而調之」。「追」指的是補充的意思。《鍼經》說:「追而濟之,安得無實?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黃帝說:老師您談到虛實,有十種情況,都源於五臟和五臟的經脈。十二經脈都生百病,您為什麼只提到五臟呢?十二經脈都遍佈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穴位有病一定會影響到經脈,經脈的病症都有虛實之分,這該如何統整呢?

歧伯回答:五臟與六腑表裡相應,經絡、肢節都會產生虛實,疾病的所在位置不同,治療方法也要隨之調整,要根據左右經氣、肢節來調理。疾病在脈,就調整血脈;血是血脈的根本,脈實則血實,脈虛則血虛,因此要根據脈症來調理血液。疾病在血,就調整絡脈;因為血脈受阻,所以要調整絡脈。

疾病在氣,就調整衛氣;衛氣主司一身之氣,所以氣病就要調整衛氣。疾病在肉,就調整肌肉,要根據寒熱來決定針灸取穴。疾病在筋,就調整筋脈,要根據筋脈的鬆緊來決定針灸或熨法。疾病在骨,就調整骨骼,要根據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。

燔鍼(燒灼針)和劫刺(快速刺入)用於治療筋急;筋急就用燒灼針法和快速針刺。疾病在骨,則用焠鍼(火針)和藥物熨敷來治療。焠鍼就是火針。如果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就針刺兩條蹻脈(陰蹻脈和陽蹻脈)。陰蹻脈起於照海穴,陽蹻脈起於申脈穴(位於足外踝下陷中,可以容納指甲)。如果身體某個部位疼痛,但九候檢查卻沒有發現疾病,那就用繆刺法。繆刺法指的是針刺絡脈,左側疼痛就刺右側,右側疼痛就刺左側。如果左側疼痛,但右側脈象有病,就用巨刺法。巨刺法指的是針刺經脈,左側疼痛就刺右側,右側疼痛就刺左側。一定要仔細觀察九候,這樣針灸之道就完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