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余聞繆刺,未得其意,何謂繆刺繆刺,言所刺之穴應用如紕繆綱紀也。?」

歧伯對曰:「夫邪之客於形也,必先舍於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於孫脉,留而不去,入舍於絡脉,留而不去,入舍於經脉,内連五藏,散於腸胃,隂陽俱感,五藏乃傷,此邪之從皮毛而入,極於五藏之次也,如此則治其經焉。𫝆邪客於皮毛,入舍於孫絡,留而不去,閉塞不通,不得入於經,流溢於大絡,而生竒病也病在血絡,是謂竒邪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大絡,十五絡也。

』」。夫邪客大絡者,左注右,右注左,上下左右與經相干,而布於四末,其氣無常處,不入於經俞,命曰繆刺四末,謂四支也。」

帝曰:「願聞繆刺,以左取右,以右取左,柰何?其與巨刺何以別之?」

歧伯曰:「邪客於經,左盛則右病,右盛則左病,亦有移易者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病易且移』。」。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,如此者必巨刺之,必中其經,非絡脉也先病者,謂彼痛未止,而此先病以承之。故絡病者,其痛與經脉繆處,故命曰繆刺絡,謂正經之傍支,非正別也,亦兼公孫、飛揚等之別絡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王氏云非正別也,按本論,邪客足太隂絡令人腰痛,注引縱髀,合陽明,上絡嗌,貫舌中,乃太隂之正也,亦是兼脉之正,安得謂之作正別也。」。」

帝曰:「願聞繆刺柰何?取之何如?」

歧伯曰:「邪客於足少隂之絡,令人卒心痛、暴脹、胸脇支滿以其絡支別者並正經,從腎上貫肝鬲,走於心包,故邪客之則病如是。無積者,刺然骨之前出血,如食頃而已然骨之前,然谷穴也,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,足少隂榮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刺此多見血,令人立飢欲食。不已,左取右,右取左言痛在左取之右,痛在右取之左,餘如此例。

病新發者,取五日已素有此病而新發,先刺之五日,乃盡已。

邪客於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𤷒、舌卷、口乾、心煩、臂外廉痛、手不及頭以其脉循手表,出臂外,上肩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又心主其舌,故病如是。刺手中指、次指爪甲上,去端如韭葉各一痏謂關衝穴,少陽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左右手皆刺之,故言各一痏。痏,瘡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關衝穴,出手小指次指之端。』𫝆言中指者,誤也。」。壯者立已,老者有頃已,左取右,右取左,此新病數日已。邪客於足厥隂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以其絡去内踝上,同身寸之五寸,別走少陽,其支別者,循脛,上睾,結於莖,故𫝆人卒疝暴痛。睾,隂丸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過繆刺,但還不明白它的意思,什麼是繆刺呢?」

岐伯回答說:「繆刺是指扎針時,應該刺的穴位卻像錯亂的綱紀一樣。邪氣侵入人體,一定先停留在皮膚表面,如果停留不散,就會進入孫絡脈;如果還是停留不散,就會進入絡脈;如果還是停留不散,就會進入經脈,然後連接五臟,散佈於腸胃,陰陽都會受到影響,五臟就會受損。這就是邪氣從皮膚表面進入,最終深入五臟的過程。這種情況就應該治療經脈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,進入孫絡脈,停留不散,導致閉塞不通,無法進入經脈,就會溢散到大的絡脈,產生奇特的疾病。這種病在血絡,就稱為奇邪。這種邪氣在大絡脈運行時,會左邊跑到右邊,右邊跑到左邊,上下左右都與經脈相互影響,然後散佈到四肢末端。它的氣沒有固定的位置,也不進入經脈的俞穴,因此稱為繆刺,治療四肢末端的疾病。」

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繆刺,用左邊的穴位治療右邊的病,用右邊的穴位治療左邊的病,是怎麼回事?它和巨刺有什麼區別?」

岐伯說:「如果邪氣侵入經脈,左邊經脈的邪氣盛,右邊就會生病;右邊經脈的邪氣盛,左邊就會生病。有時也會發生轉移。左邊的痛還沒好,右邊的脈就先出現疾病,這種情況一定要用巨刺法,刺入經脈,而不是絡脈。這裡說的先病,是指左邊的痛還沒停止,右邊就先出現疾病。絡脈的病,它的疼痛位置會與經脈錯開,所以稱為繆刺。絡脈是正經的旁支,不是正經的分別,也包括公孫、飛揚等分支絡脈。」

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繆刺具體是怎麼操作的?應該如何取穴?」

岐伯說:「如果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突然心痛、腹部脹滿、胸脅支撐脹滿。因為足少陰經絡脈的分支與正經相連,從腎向上貫穿肝膈,運行到心包,所以邪氣侵入後就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如果沒有積聚的現象,就刺然骨穴前,讓它出血,過一頓飯的時間就可以了。然骨穴在足內踝前方的突起骨頭下方凹陷處,是足少陰經的榮穴。針可以刺入約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,如果要灸,可以灸三壯。刺這個穴位容易出血,會讓人很快感到飢餓想吃飯。如果還沒好,就要用左邊的穴位治療右邊的病,右邊的穴位治療左邊的病。也就是說,如果痛在左邊,就刺右邊的穴位,如果痛在右邊,就刺左邊的穴位,其他的依此類推。如果病情剛發生,治療五天就可以痊癒;如果是舊病新發,先治療五天,就可以痊癒。

如果邪氣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,會導致喉嚨腫痛、舌頭捲曲、口乾、心煩、手臂外側疼痛、手無法舉過頭頂。因為手少陽經脈循手臂外側,向上到肩膀,進入缺盆,散佈於膻中,分散連接心包。它的分支,從膻中向上出缺盆,上到頸部。又因為心主舌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應該刺手中指和無名指指甲上方一韭葉寬的位置,也就是關衝穴,它是手少陽經的井穴。針可以刺入約一分,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,如果要灸,可以灸三壯。左右手都要刺,所以說各一痏。痏是指傷口。很快就能痊癒,年紀大的人可能過一會兒才能好。也是用左邊的穴位治療右邊的病,右邊的穴位治療左邊的病。這種剛發生的病,治療幾天就可以好了。如果邪氣侵入足厥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突然疝氣發作疼痛。因為足厥陰經絡脈從內踝上方五寸處分出,走向足少陽經。它的分支循著小腿,向上到睾丸,結於陰莖,所以會出現突然疝氣發作疼痛。睾丸就是陰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