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2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
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各一痏謂大敦穴,足大指之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厥隂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男子立已,女子有頃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以其經之正者,從腦出,別下項,支別者,從髆内左右別下,又其絡自足上行,循背,上頭,故項頭肩痛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其支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。

』王氏云:『經之正者,「正」當作「攴」。』」。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各一痏立已謂至隂穴,太陽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五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。』」。不已,刺外踝下三痏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已謂金門穴,足太陽郄也,在外踝下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邪客於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,喘息而支胠,胸中熱以其經自肩端入缺盆絡脉,其支別者,從缺盆中直而上頸,故病如是。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,各一痏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已謂商陽穴,手陽明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一呼,若灸者,可灸一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内側去爪甲角如韭葉。

』」。邪客於臂掌之閒,不可得屈,刺其踝後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是人手之本節踝也。』」。先以指按之痛,乃刺之,以月死生爲數,月生一日一痏,二日二痏,十五日十五痏,十六日十四痏隨日數也。月半已前,謂之生,月半以後,謂之死,虧滿而異也。

邪客於足陽蹻之脉,令人目痛,從内眥始以其脉起於足,上行至頭而屬目内眥,故病令人目痛從内眥始也,何以明之,《八十一難經》曰:「陽蹻脉者起於跟中,循外踝,上行入風池。」《鍼經》曰:「隂蹻脉入鼽,屬目内眥,合於太陽、陽蹻而上行,尋此則至於目内眥也。

刺外踝之下半寸所,各二痏謂申脉穴,陽蹻之所生也,在外踝下陷者中,容爪甲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六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血脉痛注云:『外踝下五分。』」。左刺右,右刺左,如行十里,頃而已。

人有所墮墜,惡血留内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,此上傷厥隂之脉,下傷少隂之絡,刺足内踝之下,然骨之前,血脉出血此少隂之絡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血脉出血,『脉』字疑是『絡』字。」。刺足跗上動脉謂衝陽穴,胃之原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主腹大不嗜食,以腹脹滿,故爾取之。不已,刺三毛上各一痏,見血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謂大敦穴,厥隂之井也。

白話文:

在足大拇指指甲與肉交接處各刺一針,稱為大敦穴,是厥陰經的井穴。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,如果灸,灸三壯。男子立馬見效,女子需片刻才見效。左腳取右腳穴位,右腳取左腳穴位。邪氣入侵足太陽經的絡脈,會導致頭、頸、肩疼痛,因為足太陽經的正經從腦部出來,向下分佈到頸項;分支則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佈向下。又因其絡脈從腳往上走,沿著背部,到達頭部,所以會造成頸、頭、肩疼痛。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

在足小拇指指甲與肉交接處各刺一針,稱為至陰穴,是太陽經的井穴。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十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,如果灸,灸三壯。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

接著,在外踝骨下方三寸處刺針,左腳取右腳穴位,右腳取左腳穴位,約莫一頓飯的時間見效,稱為金門穴,是足太陽經的郄穴。在外踝骨下方,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如果灸,灸三壯。

邪氣入侵手陽明經的絡脈,會導致胸悶、呼吸困難、胸部發熱,因為手陽明經從肩部進入鎖骨上窩,絡脈與經脈相連,分支則從鎖骨上窩直上頸部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在食指指甲外側端,像韭菜葉那樣的位置各刺一針,左腳取右腳穴位,右腳取左腳穴位,約莫一頓飯的時間見效,稱為商陽穴,是手陽明經的井穴。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十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一個呼吸,如果灸,灸一壯。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

邪氣入侵手臂和手掌之間,導致無法彎曲,則刺其踝後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。先用手指按壓,如果按壓處疼痛,就刺針治療。以月亮盈虧為治療次數,上弦月第一天刺一針,第二天刺兩針,依此類推,到十五天刺十五針;下弦月十六天刺十四針,依此類推,每天遞減一針。上弦月稱為生,下弦月稱為死,依據月亮的盈虧而有所不同。

邪氣入侵足陽蹻脈,會導致眼睛疼痛,從眼角開始疼痛,因為陽蹻脈從腳開始,向上走到頭部,連接著眼角,所以會造成從眼角開始的疼痛。……(引用經文說明略)

在外踝骨下方半寸處各刺兩針,稱為申脈穴,是陽蹻脈的起始點。在外踝骨下方凹陷處,可以容納指甲,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六個呼吸,如果灸,灸三壯。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。左腳刺右腳穴位,右腳刺左腳穴位,約莫走十里路的時間見效。

如果有人跌倒受傷,瘀血滯留在體內,腹部脹滿,無法前後彎曲,先服用瀉藥,這是上傷厥陰經脈,下傷少陰經絡,在足內踝下方,脛骨前方刺針,此處是少陰經絡。……(新校正說明略)

在足背上跳動的脈搏處刺針,稱為衝陽穴,是胃經的原穴。刺入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,如果灸,灸三壯,主治腹部脹滿不思飲食,因此取此穴。接著,在三毛穴上方各刺一針,見血即止,左腳刺右腳穴位,右腳刺左腳穴位,稱為大敦穴,是厥陰經的井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