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(5)

回本書目錄

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(5)

1.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

腎俞在骨第十四椎下,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,末刺時,先口銜鍼,暖而用之,用圓利鍼,臨刺時呪曰:「五帝上眞,六甲玄靈,氣符至隂,百邪閉理。」𫝹三徧,自口中取鍼,先刺二分,留六呼,次入鍼至三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之,令受鍼人咽氣三次,又可定神魂者也。

,次三日,可刺足太隂之所注足太隂之所注,太白穴也,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,足太隂脉之所注也,先以口銜鍼令温,欲下鍼時呪曰:「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」誦之三遍,乃刺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而急出其鍼也。

又有下位己卯不至,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癘,其法補寫,一如甲子同法也即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,并及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末、己巳、己卯,凡甲己上下失守,皆此一法而已。其刺以畢,又不須夜行及逺行,令七日潔清淨齋戒。所有自來。腎有乆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徧,以引頸咽氣,順之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徧後,餌舌下津,令無數仙家嚥氣,可以深根固蔕,以子受母氣也。嚥下令氣腹中鳴,至臍下,子氣見母元氣,故曰反本還元也,乆餌之,令深根以養固蔕也。

故嚥氣津者,此名天池之水,可乆餌之,資精氣血,蕩滌五藏,先溉元海,一名離宮之水,一名玉池,一名神水,不可唾之,但可餌之,以補精血,可益元海也。

「假令丙寅,剛柔失守柔得其位,上失其剛也。雖得其交歲,而丙未遷正治天,下辛巳獨治其泉,上位内失其剛干,故中水運不得,運太過也,反受土勝之。上剛干失守,下柔不可獨主之柔干在上,猶言不及,何況柔失剛者也。中水運非太過,不可執法而定之不以諸丙年作其水太過也,當推之天數而知有虧也。

,布天有餘,而失守上正天雖主治之,此即布正之化,正司主歲,未得正位也。天地不合,即律呂音異柔干至而呂有音應,剛干未遷而律管無聲,即少羽鳴響,而大羽無聲也。如此即天運失序雖有化而非常化也。後三年變疫變有微甚,故有遲速,當推其天數之淺深也。

詳其微甚,差有大小大差七分,小差五分,每一分一十五日。大差速至,小差徐徐而至之也。徐至即後三年,至甚即首三年推數差速,即知運遲。當先補心俞心俞在第五椎下,兩傍各一寸半,用圓利鍼,于口中令温暖,次以手按穴,得其氣動乃呪曰:「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

」誦之三徧,先想火光于穴下,然後刺,可同身寸之一寸半,留七呼,得氣至,次進鍼三分,以手彈之,令氣至而下鍼,得動氣至而徐徐出鍼,以手捫其穴,令受鍼人閉氣三息,而嚥氣也。

次五日,可刺腎之所入臀之所入,隂谷穴也,在膝内輔骨之後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用圓利鍼,令口中温暖,先以手按穴,廼呪曰:「太微帝君,五氣及眞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」誦之一徧,刺可同身寸之四分,得動氣至而急出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內經素問遺編

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,兩側各取同身寸一寸五分。施針前,先含針於口中溫熱,使用圓利針。行針前念咒:「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」念誦三遍,從口中取出針,先刺入二分,留針六個呼吸,再刺入三分,感覺到氣至後緩慢出針。施針者用手按壓穴位,讓受針者咽氣三次,以安定神魂。

三日後,可針刺足太陰經的穴位——太白穴。太白穴位於內踝骨下陷處,是足太陰經的起始穴位。同樣先含針於口中溫熱,欲下針時念咒:「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」誦念三遍,然後刺入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,感覺氣至後迅速出針。

對於己卯年不至,而甲子年孤立的情況(即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以及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、己巳、己卯等年份,甲己干支上下失守),需三年後治療土癘,方法與甲子年相同。針刺完畢後,七日內需潔淨齋戒,避免夜行及遠行。

久患腎病者,可在寅時面向南方,保持心神寧靜,屏氣七次,然後引頸咽氣,如同吞咽堅硬之物,如此七次後,吞咽舌下津液。如此可使精氣深根固蒂,如同嬰兒吸取母體之氣,名曰反本還元。長期如此,可滋養腎精。

吞咽的津液,稱為天池之水,可長期服用,滋養精氣血,淨化五臟,滋養元海。此水又名離宮之水、玉池、神水,不可吐棄,只能服用,以補益精血,滋養元海。

若丙寅年,剛柔失衡,柔性得位,而剛性失位,雖然有交合,但丙火不能遷移正治於天,下方的辛巳金獨自治理其泉,上位內部失卻剛健之氣,因此中水的運行失常,過度運作,反而受土克制。上方的剛健之氣失守,下方的柔弱之氣不能獨自主導,柔弱之氣在上,尚且不足,何況柔弱之氣失卻剛健之氣呢?中水的運行並非過度,不可執法而定,不可以丙年來判定水過度,應推算天數而知其虧損。

天布氣過盛,卻失守上正之天,雖然主治,但這是正氣轉化的現象,正氣主管交合,未得正位。天地不協,則律呂音律失調,柔弱之氣到達,而呂音有響應,剛健之氣未遷移,而律管無聲,如同少羽鳴響,而大羽無聲。如此,天運失序,雖然有變化,卻非正常的變化。三年後將會爆發疫病,其輕重程度不一,需推算天數的深淺。

輕重程度不同,相差七分或五分,一分為十五天,程度嚴重者迅速爆發,輕微者緩慢爆發。緩慢爆發者在三年後,嚴重者在三年內爆發,推算其速度,即可知其運行的遲緩。應先補心俞穴。心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,兩側各取一寸半。使用圓利針,含於口中溫熱,然後用手按壓穴位,感覺氣至後念咒:「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」誦念三遍,想像穴位下方有火光,然後下針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一寸半,留針七個呼吸,感覺氣至後,再進針三分,用手彈動針柄,使氣至後下針,感覺到氣至後緩慢出針。施針者用手按壓穴位,讓受針者閉氣三次,然後咽氣。

五天後,可針刺腎經與臀部交會的穴位——陰谷穴。陰谷穴位於膝內側股骨後方,大筋之下,小筋之上,按壓時有感覺,屈膝可更易找到。使用圓利針,含於口中溫熱,先用手按壓穴位,然後念咒:「太微帝君,五氣及真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」誦念一遍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四分,感覺氣至後迅速出針。